●福惠全書卷之十七

關燈
縣紳民聞之、雖深服鴻之執賊有方。

    而益懼三黨之刧獄也。

    于是在城紳士。

    洶洶思避鴻笑謂之曰、三之父子積惡。

    人所共知也。

    今三之死。

    死于法也。

    人安敢與法仇哉。

    況此輩利則趨之。

    害則避之。

    生則附之。

    死則背之。

    豈真有不可解之恩義耶始而聞之擒恐其複脫畏其勢而思救今聞其巳死則衆心自解矣複何所刼而避之也紳士聞鴻言。

    猶豫不決。

    及賊解沂獄、久亦無事。

    而衆始貼然。

    嗚呼三固非天魔比也。

    然其橫惡已極。

    黨羽衆多觀其已既殺人。

    猶複公堂作保。

    目中尚知有王法乎。

    擒三之次日。

    東南諸村。

    挈家而遁者。

    八十餘戶。

    必皆三所布之黨。

    設地方少有不戒。

    則焱之為焱未可知也。

    雖欲不動煩天兵一大将以除之不能矣焱之紳民。

    謂鴻聲臭無聞。

    而縛渠魁于一旦、豈有他道哉亦唯密速而巳矣今其事。

    雖瑣末不足稱。

    亦以見密速之一班。

    姑詳附之用以為驗雲。

     ○凡捕役有領廣緝批牌海捕者。

    有探知去向領彼處關文知會協拿者、捕役緝賊、須假扮僧道乞丐之流。

    聽人言語。

    察人形迹。

    而後能得之。

    但盜賊潛住他方。

    必有彼處匪人。

    及捕役物色之受賄通情則代為隐護若到彼躧知真确。

    一面密同鄉地預行擒住。

    一面至印官投文挂号。

    差役協拿。

    方無走漏。

    若未經堵截。

    先投關文官府不加詳慎。

    即傳該房寫票佥差而胥捕故為延挨潛馳報信則巳高飛遠蹈。

    難于追獲矣。

    故捕役無論遠近拿人。

    亦不外于密速二字也。

    【所雲巨盜須親擒者非有膽智之官又未可輕往、】 △審盜 盜不難審。

    要于捕役緝盜根上清楚何謂根上清楚、本地之盜。

    豈止數十家、即此數十家、豈皆行刼此案之盜。

    捕役止獲此案之盜不可放卻此案之盜更拿他盜及掏摸小偷塞責若拿他盜及小偷。

    彼未嘗不是賊而以之填入此案固不可。

    即嚴刑令其供認。

    彼實不知情。

    便拷殺。

    教他何處供起捕役既得此案真盜。

    止宜令他供出夥盜。

    方可緝拿。

    卻又不可教唆他咬扳平人在捕役之意。

    或與彼有嫌。

    不過借其洩忿。

    或窺其殷實。

    不過利其資财。

    平人面上又無字号。

    官何由知既稱彼為盜。

    方視為盜之可恨。

    而嚴刑加之矣。

    良民畏刑。

    不得巳而誣服。

    以之認夥。

    則曰同夥。

    以之認贓。

    則曰是贓。

    則冤從何辨乎。

    彼問官視為真盜矣。

    或解之上司。

    滿口呼冤上司問之夥盜。

    夥盜良心發現。

    遽稱實非同夥。

    不惟上司疑官賣放。

    誣害良民。

    緻幹糾劾而本官又從頭拿賊從頭審理不多事乎、然或賊畏上司又如州縣動刑。

    稱冤無益。

    俛首原招良民不日與盜犯同罹重典陰司不上問官一簿死後填還此猶其來世事也。

    若真盜漏網或從他處拿住搜獲真贓。

    供出此案。

    一旦具題則現前燦然之頂爛然之補服甯保其必在耶捕役拿到真賊隻宜聽官審問不可預先私行吊拷【捕役私拷、有腦箍壓石刮脅懸指、灌醋、插鬃諸刑謂之收拾、備極慘毒、】若吓他要錢。

    猶是捕人常态、若逼他供盜彼豈肯将此案真盜供招。

    又必将伊仇恨之平人。

    與殷實之良懦。

    做進門盒子。

    奉承捕人。

    捕人奉差緝賊。

    原無主名逢人可拿況出之盜口乎。

    于是帶盜作眼。

    任其入室穿房。

    誰敢攔阻。

    而其人之家财細軟。

    搜掠一空捕役得其厚利。

    心知不是匪人反作幹情聽尋親友。

    立讨饒約。

    保領放還。

    其人得命已幸生全。

    猶複計已失之财乎。

    至于盜之仇恨。

    貧無錢買。

    捕役又加拷逼。

    認寫上道情形。

    方冀到官辯理。

    無如惡盜鐵口硬證。

    問官尤指、為狡賊。

    非嚴刑不招。

    夾棍邊扛緊攏狠敲彼非石骨銅筋焉有不滿口招承者乎彼惡盜之所以忍心如此者。

    其故有二。

    事主所報之數。

    及盜供之夥。

    緝獲無蹤非人不滿則以其仇而實之以寬捕役之比其仇既可填數。

    真盜得以漏網。

    有錢者。

    留為資助在監使費。

    有力者。

    留為上司衙門打點以圖展脫。

    似彼神奸所作。

    問官豈能盡知往往為強盜捕人作劊子手耳不亦可愧哉。

    此皆所謂根上不清楚也。

    夫所以不清楚者用捕役之非其人也新進無知。

    或有悞拿。

    及信盜誣扳之事。

    若老成積慣。

    不惟本地盜賊。

    誰強誰竊。

    彼一掌金可以倒背。

    即他方匪類。

    面前一過。

    是新是舊。

    便可将骨髓看穿豈有果為良而悞、信盜扳而悞誣者哉、為政者、既辨捕役之才能結捕役之心能信捕役之賞罰則緝盜之根未有不清楚者矣。

    根既清。

    而審盜又何難乎 捕役拿賊斷預先嚴饬不許私行拷問但私刑問過賊恐得罪捕役隻得照他私審口供叙說。

    若捕役刑拷。

    要他供認是本案之盜。

    或唆盜咬扳某人是盜。

    盜受私拷不過。

    又自妄扳平人作盜豈不都成冤枉。

    每有問官厭煩審事。

    先令捕役私取口供呈看彼反照捕役取供審賊豈不又是可笑拿賊中。

    惟私拷取供一事。

    大是害民害官萬萬宜禁。

    故鴻又提出反複言之。

     ○按律。

    将良民誣指為盜。

    及寄買賊贓。

    捉拿拷打、吓詐财物。

    或以起贓為由、沿房搜檢、搶奪财物淫辱婦女、除真犯死罪外其餘不分首從俱發邊衛永遠充軍。

    【注誣指送官依誣告論淫辱婦女、依強奸論。

    】 ○又按題定則例捕役誣拿良民為盜私用非刑、害人緻死者、将該管官。

    以不能詳察論革職。

    道府不行據實查報。

    降二級調用。

    雲雲由律例觀之。

    拷打吓詐。

    指誣良民而言也。

    以起贓為由。

    搜檢淫辱、并指盜而言也檢盜财淫盜婦猶論流絞重罪況其拷詐良民乎捕役小人。

    固不足惜。

    查衙役犯贓十兩以上。

    本官失于覺察革職。

    私用非刑即不緻死。

    該管官亦降四級調用。

    則本官亦胡為代捕役而任咎哉故禁之斷不可不嚴也 ○捕役拿獲盜犯、宜先問于何處拿獲。

    拿獲時是何情形、有無私刑吊拷。

    若有吊拷情弊。

    【驗其手足臂指傷痕亦見】捕役雖獲本案真賊重賞之外亦須重究 ○審盜宜于嚴密之地牆門之外。

    不許閑人竊聽。

    恐供出盜夥走漏消息。

    審時、拿此盜捕役。

    不得帶此盜聽審。

    宜換拿彼盜捕役聽審彼此換帶審完時令各帶各盜。

    以便交割入監。

    則盜見拿彼捕役不在。

    問官鞫訊。

    以便放膽吐露真情。

    臨審時、隻宜老成謹慎刑書一名、詳錄口供、動刑皂隸、隻許帶盜進時高報刑具取到。

    抛擲階下。

    轟然有聲。

    使盜犯恐吓害怕。

    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