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十七

關燈
系本州島縣民人、自不敢張皇妄報。

    須具報呈取明事主鄰佑莊地等口供。

    印官親詣其處驗明前問逐項是否與所供相合如有被傷。

    驗明所傷輕重。

    曾否中其要害勘盜既真。

    方可具文申報。

    道路失事必系往來客商、或借本經營或領财東本銀貿易其中恐有奸詭、乘荒野無人之地五更夜靜之時。

    聲言被盜、何處稽查。

    且有早起登程。

    垛馱迷失。

    遂鳴控到官。

    遽稱店主偷竊者。

    甚至夜間同伴相争、醉後跌盍頭臂。

    褁有傷痕。

    而捏稱被盜受創者。

    未可輕信報呈。

    須将被盜情由。

    逐項取供。

    尤宜親至旅寓驗其行李有無破損。

    箱垛有無毀裂。

    所存貨物是否狼籍。

    受傷之人是何器械所傷。

    是否新痕。

    有無衣襟血污。

    驗其防身兵器。

    有無弓箭。

    是何字様。

    因何賊未搶去勘盜既真。

    方可具文申報。

    若人少而無兇器無論白晝黑夜。

    俱為搶奪不得作盜刼申報若強盜行刼莊村事主知覺趕散。

    未經得财亦不與得财同科報文宜将趕散情由、申說明白。

     △申報 凡申報以初文為據最宜慎重如盜情隻據報呈淡淡數語不可太結實。

    人數不可報多難以捕獲。

    結案即報呈中大盜刼殺。

    明火執仗。

    盜黨多人。

    罄刼一空字様。

    在事主不過刁筆套子。

    卻于報盜。

    輕用。

    不得。

    在事主亦如詳。

    酌如傷人未中要害。

    不緻折傷殘廢約畧數日可愈者。

    不報傷人。

    亦可。

    如失物無多。

    人數亦少。

    便不宜報大盜。

    此種似非積賊。

    将來猶望可衿。

    不緻軿首受戮也【然報文不可與報呈異同字眼須要在原呈中斟酌、】 △緝捕 緝賊之事專在捕役有與營兵協緝者、大是悞事。

    夫營兵不過借賊以擾民而捕役又得指兵以卸過有何益乎不若專差捕役。

    方有責成。

    夫捕役與賊、聲氣素通。

    其賊之來去方向行刼情形。

    所持器械。

    人數多寡。

    隻須問明失主彼、巳有成竹在胸。

    斷無不獲之理。

    但賊有新。

    有舊。

    有近。

    有遠。

    有巳逃有未逃。

    瞭望把風截門持火多新賊。

    傷人刧财、臨出斷後。

    多舊賊。

    起心倡首引線作窩。

    則皆近賊。

    勾來入夥。

    亦多遠賊。

    刼後他方躲避聽風。

    則其巳逃。

    刼後放心在家。

    非膽大。

    即無知。

    則其未逃其新賊近賊。

    與未逃之賊。

    可以即獲。

    其遠賊、與巳逃之賊、須俟獲現賊。

    供出遠賊之姓名住址。

    并曾否知逃賊之去向。

    然後給緝批關文差的役挨捕。

    賊既捕獲又必以起失主所報之真贓為據若無真贓難定盜罪。

    即盜亦不得硬坐為真盜矣凡失事之後。

    不惟盜宜即獲贓亦宜即起印官萬不可遲延自悞也。

    但贓有多分有少分有分細有分粗有現在有花費有藏匿。

    有抵換有别得為首線窩遠勾來者皆多分把風截門新上道者皆少分。

    黠盜分、細。

    弱盜分、粗。

    或置之家中。

    或質之官典私當皆為現在。

    或鬻之市集。

    或準折嫖賭。

    皆為花費其積年狡賊。

    以有贓定罪。

    不肯實供贓所。

    是為藏匿。

    其奸膽捕役起獲真贓。

    以舊易新。

    以惡易美。

    是為托換。

    又有起出之物。

    非盜家所應有又非失主之贓。

    是為别得。

    夫起獲多而細者。

    其為首窩等賊無疑。

    少而粗者。

    其為、新弱之賊無疑。

    若照失主所報。

    起贓僅獲粗少。

    則必有所分多細之首窩等黠賊又無疑。

    但現在之贓。

    猶可起之家中。

    問之典當。

    花費之贓凖折未久。

    猶可于博局青樓展轉根究。

    惟市鬻之贓若買主賊不識認。

    未能執途人而問之。

    至于匿贓、不實指供。

    質之同夥是其硬證。

    豈能到底深藏所最可恨者。

    捕役抵換之贓。

    失主以非本物不敢冐認。

    賊又别、無一様之贓既入捕役之手。

    賊亦不敢竟指是賊乃真賊贓無真贓此案又何時而結乎。

    然盜惟獲本案一二真盜。

    而餘盜無難盡獲贓惟起本案之一二真贓。

    則真盜從之可定。

    而餘贓可不悉究。

    葢欲獲真贓。

    方能定拟真盜。

    故每獲一盜必問一盜之贓。

    非為欲還之失主而諄諄于此也。

    總之欲獲真盜真贓必在責成捕役、欲責成捕役、必在本官有以善馭。

    其善馭之方。

    總不外鴻遴捕役之一條所謂辨其才結其心信其賞罰而巳矣為印官者、能以鴻言非謬。

    試依是而行之。

    若真盜弗獲。

    真贓弗起。

    而猶扳害無辜。

    以他類塞責者。

    是即鴻為印官諸先生之罪人也。

    雖然、有治法必有治人而後法可行之而無弊耳。

     擒賊之秘訣。

    惟在密速二字。

    此輩中之響窩巨盜。

    平日與官府之左右親近、吏胥頭役、交結往來。

    以及地方豪棍。

    駐防營弁。

    相與親厚。

    凡官府之一動一靜。

    稍有涉彼事機。

    于其黨羽者無不星馳潛報。

    故此輩之神通最大。

    耳目最捷。

    若官府行事少有不謹露洩風聲逗遛時刻則高舉遠揚莫可蹤迹矣地方有此等大盜。

    如天上有一種大魔。

    非幹犯天條。

    法難寬宥者。

    上天亦不肯輕動。

    正以此魔神通廣大。

    須調許多天兵天将。

    方可剪除也。

    但須暗查此種。

    或是本地人民。

    或系地方寄住。

    隻往别處非為。

    不在境内擾害。

    且無人告發。

    并無實迹可指切亦不可輕動正恐大魔擒捉不住。

    号号召小魔跳梁。

    欲行申報。

    則出師無【名欲。

    】息戰罷兵。

    則彼得上台呼籲。

    從此上下紛紛多事。

    攪亂心思。

    又那得許多天兵天将對付之乎。

    若果地方有此等大盜。

    或系殺人。

    或系刼财。

    被人指告。

    或明知是渠。

    不敢直指。

    印官問得極真訪得極确除卻原告及心腹一二人知之此外并不得與聞或潛遣細作預為偵探印官率領捕快人役。

    借名他事出其不意親自擒拿。

    但得正身。

    即行回治随拿審随審随解尤須密禀上官。

    迅為定案。

    以剪大憝為地方除害。

    斯非密速二字而能行之乎。

    似此大盜。

    又非區區捕役可辦。

    且難免賊黨星馳潛報之人。

    自非印官密速親擒不可鴻○自康熙九年。

    初任焱城。

    是年六月初六日夜。

    有盜殺焱民李東振父子四人、帶傷三人、初九日其子瑗以仇賊殺死父子四命事、控前令馮公、本月二十日、鴻抵任受事、廿三日、瑗又以刼殺四命控、先是馮公巳經通詳各憲并提鎮衙門、而盜之主名未得。

    是仇是盜。

    皆在未知。

    其時文武差承、環集縣署、立等回複、鴻細閱瑗前後兩詞。

    一詞仇賊。

    一詞刼殺。

    若是賊必與李有嫌而心知之者也然仇之一字豈可漫着乎是夜審喚瑗至署内。

    訊當日被殺情形。

    并是否仇人所害、瑗初不敢言、鴻訊之再三、瑗曰公能為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