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惠全書卷之十七

關燈
宜豐黃六鴻思湖甫着 刑名部七 ◆刑名部七 賊盜上 ○賊盜上 總論 遴捕役 失事 申報 緝捕 審盜 △總論 夫有事而緝盜莫先于無事而弭盜弭盜在止盜于未形。

    緝盜在獲盜于既犯。

    與其既犯而加之罪。

    何如未形而全其生乎夫盜亦民也或上而失其所以為教。

    與下而失其所以為養。

    以至于此也。

    上失其教。

    則不知禮義之所遵。

    刑罰之可畏。

    而民易于陷法。

    不失其養。

    則不知貧困之當守。

    财利之未可苟得。

    而民相率為盜。

    則是盜也乃上之始而驅之及其入于盜又從而禁之戮之不亦甚可憫哉今之司牧一方。

    不能以教化盜。

    不能以養給盜。

    其莫先于弭盜乎。

    弭之得其術。

    雖有盜而不敢逞。

    久之漸事于農桑。

    遂化為良民而不知覺。

    其意不過止之于未形。

    冀以全其生耳孰知其教與養遂默寓于弭之内乎鴻故曰緝盜莫先于弭盜也雖然。

    未事之防。

    與既事之獲。

    不可偏廢也。

    其緝盜之事又必在于捕役夫捕役亦賊也上而不知其所以為使。

    與下而不知所以為承。

    未見其可也。

    上不知所以為使。

    則惟差遣之有人。

    限期之有立。

    而賊終不一獲。

    下不知所以為承。

    則惟賄縱之是圖。

    誣良之緻害。

    而賊反倚為援。

    則是捕役也。

    原所以緝盜及其使之緝又從而縱之蔽之不亦甚可惡哉今之為其上者欲我無虛其所以使彼無負其所以承其莫先于善其馭乎、馭之得其道。

    雖有道而無容。

    久之卒緻于就擒。

    遂與盜為仇而不肯失。

    其初亦不過望之于獲犯。

    藉以惟吾使耳孰知其上與下遂相感于緝之内乎鴻故曰緝盜又莫先于善馭捕役也所謂弭盜。

    在于力行保甲尤在于用盜以緝盜所謂善馭。

    在于能得其用力尤在于争自效以為力保甲行、盜能用。

    而何盜之不可弭。

    捕役得其力。

    效自争。

    而又何盜之不可緝哉。

    鴻請得先言其緝。

    而後繼之以弭之之事。

     △遴捕役 夫養鹯所以逐雀縱獺所以驅魚用捕役所以擒盜。

    然三者而不知善其馭。

    雖養鹯而不效其逐。

    縱獺而不效其驅用捕役而不效其擒也。

    即以捕役言之、夫所謂善馭者。

    豈嚴刑以督之。

    抑姑息以從事哉葢必先有以辨其才平日有以結其心臨事有以信其賞罰而後馭之道善焉矣。

    何以辨其才此輩類皆奸詭不法之徒。

    未可與言德。

    每多犇走趁食之役。

    未必俱可用。

    若有事而一例遣之。

    無所分别庸劣者不足以有濟。

    卓越者又不肯見其長。

    是有才與無才等也。

    宜于久充多年積慣老成之中擇其精健有智識者另拔為一班俾有以異于庸衆人之列。

    非大案要賊不輕遣。

    凡人之有才。

    無論大小。

    皆喜自炫。

    惟抑而置之。

    則奮發無由耳。

    夫捕役雖小人。

    豈不知以表見為榮。

    拔之俦人之中。

    豈不以知遇為感。

    設一旦用之彼自不肯以庸衆自待而事不虞其罔濟矣。

    何以結其心夫人稍有自異。

    于金錢多不惜。

    若時當窘乏。

    未有不妄求者。

    況捕役之輩。

    皆賴匪流以為衣食。

    大盜貢其常例。

    小竊納其月錢。

    忽而使之緝之彼非甚有可感之恩難酬之惠豈能奪其所為飽暖者而棄之耶故在上者。

    既辨其才矣。

    于本身工食之外。

    而時為厚犒之。

    使無所憂其困匮。

    即偶有小愆。

    而又破格優容之。

    使有以生其愧悔。

    則彼将奮然感發。

    以為我之身乃上之鞠而育之者也。

    我之過。

    乃上之寬而恕之者也。

    設一且使之彼自踴躍以身先人而心亦無不為我效矣。

    何以信其賞罰。

    夫盜與捕。

    乃蹤迹潛通。

    相為表裡者也。

    凡地方失事。

    或于何鄉。

    為首何盜。

    為窩何家。

    為線何人彼固巳爛熟于胸。

    且外盜之來。

    必由于内盜勾引獲其内盜。

    則外盜可連類而及。

    甯有漏網者乎。

    惟上無有以感之。

    彼自不肯為用耳。

    今在上者。

    既能用其才。

    又能結其心矣。

    設一旦有事。

    則進其衆而商之。

    何人可辦。

    何盜可擒彼自共相籌劃未有不視公事為巳事者矣。

    于是又相與諄諄誡之曰我之所倚為心膂者爾曹也。

    所不忍負我所委者亦爾曹也。

    慎母縱真盜以偷竊充其數慎毋因疑似以拷認蒙其冤慎母屬盜扳以乘機利其财慎毋擅私刑以供黨誣其善有一于此。

    則必爾罰。

    若果能擒獲本案真盜絕不株連則必爾賞。

    夫此衆人者方且感恩。

    思為圖報而不可得。

    況又以賞罰臨之。

    彼雖至愚。

    又豈肯舍賞而受罰哉。

    雖然信為政之本。

    立事之幹也。

    若言而食之。

    勸懲皆無所恃矣。

    誠能遵其誡而行之。

    大案可結。

    小民無冤雖傾囊以賞何惜哉若其稍有違犯、猶必依輕重而責究之未可以恩而廢法則恩因法而愈彰法亦恩因而益畏則此輩又安有不争效其才而樂為用者哉。

    夫司牧者欲求緝盜舍捕役而善馭之無由矣 △失事 夫失事有在莊村者、有在道路者、有在白晝者、有在黑夜者在莊村失事。

    須問其何方而來。

    何方而去。

    栅門有無開閉。

    鄰佑有無知覺。

    街坊有無救護。

    本家有無鳴鑼呌喊。

    由何入院。

    有無明火執仗。

    人有多少。

    刼去何物。

    有無所遺油撚器械。

    有無傷人奸人。

    來去是何時分。

    日前有無色目人窺探蹤迹在道路失事、須問其何處人。

    某某姓名。

    自何處發腳。

    作何生理或自巳牲口。

    或雇寫騾頭。

    欲往何處。

    同行主仆幾人。

    有無防身器械駝載是何行李貨物。

    一路曾否有歹人尾随、自家曾否何處露白、有何等人看見、今早從何處起身。

    歇家是何姓名。

    被刼之處是何地方。

    是何時候賊從何方來。

    共有幾人。

    騎坐是何色馬匹。

    所持是何兵器。

    賊是何裝朿語音。

    曾否記其面貌。

    刼去是何财物。

    有無傷人。

    近莊守堡。

    兵丁居民有無救護。

    有無傍人看見。

    若在白晝、必系道路、人數易明。

    去路有蹄痕哨道。

    亦易跟追。

    宜速遣馬步捕快。

    會同營哨飛騎追擒。

    一面馳會所去附近州縣。

    協同擒捕。

    但得落單及馬乏不能前進者。

    獲其一人不可傷害有此活口。

    則餘盜不難盡緝矣。

    夫響馬躧着何處可以下手、多有預先買通駐防兵弁、謂之借道下手之處、偏近所防營堡。

    行刼之時、不為救護及其飽揚。

    故作追狀惟恐其巳之速而彼之慢也不甚可恨可笑哉。

    若在黑夜多系鄉村、其盜把風有人。

    攔大門有人。

    收拾财物有人。

    禁制人不得走動聲張有人。

    驚懼之中。

    難明确數。

    莊村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