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六則
關燈
小
中
大
(一)
過去有一個時期我喜歡遊覽名勝,後來漸漸不喜歡了。
大概是因為看了縣志,凡有鬥方名士的地方總是有十景。
讀徐露客遊記,覺得太冷清,也不喜歡。
回想起來,以前到過的名勝印象都很淡,倒是常走的小街小巷對我有感情。
我遊過西湖,見過長城,可是動人的隻是當時的情景,不是當地的風景。
遊長城返回,宿在南口,夜裏一個人出來,立在星月之下,想像著這是古代的塞外,但結果一無所有。
回到旅館裏,一大群男女同學正在大廳上打地舖找睡處,亂轟轟的。
我也混在他們中間走動著,這纔感覺到真實,後來在桂林,探尋七星岩,那幽邃奇險的洞穴。
我一進去就急於想出來。
還是回去的路上,看女人在護城河邊洗衣裳看了半天。
我就這樣的一個俗人。
這也不是因為人到了中年的緣故。
小時候的為風景所動其實就是努力使自己感動。
(二) 我有名字,可是不喜歡用別號。
上次沈啟無來,我和他說:「你為什麼要弄上一個閒步庵呢?頂好是不要這些。
」 別號大概是起於漢末,盛於東晉,早先的人不玩這一套的。
漢末的八俊八元,東晉的竹林七賢,是一夥人的別號。
可是讀書人最容易散夥,久後便一個人的別號了。
一夥人的別號是對人家標榜,一個人的別號是對自己標榜。
什麼散人,居士,館主,恨人,都不過是玩意見。
一個人玩夠了一切,便玩到自己的身上,弄別號,就是玩自己的一種。
讀書人就是這樣,就在他們一夥兒的場合,倘是吟詩,就是什麼「海棠吟社」,倘是弄政治,便是什麼「清流」,「東林黨人」,「左翼作家」,其實還是和「海棠吟社」一樣,算是一夥人的別號,而有了別號就已十分滿足,表達了他們所要表達的了。
可是我喜歡綽號。
水滸傳裏有些綽號就很好。
別號是自己取的,綽號卻是人家給的。
有別號的多是些讀書人,有綽號的卻多是些下流等社會的人。
兩者的分別就在這裏。
譬如聽人叫「王麻子」,「康林鬼頭」,比較走到人家的書房裏,看見玻璃闆下壓著署有什麼「主人」的箋條,總要心裏舒服得多。
下等社會的人也有他們一夥兒的別號,那是叫做「幫」。
幫多是些窮兇極惡的,但是不無聊。
讀書人合夥兒的什麼社,目的隻求做到幕僚,現在叫做智囊團的。
而流氓的幫則往往做了「火十字團」一類恐怖政冶組織的底子。
中間倘有認真的政黨,首先得和這些讀書人的社,流氓的幫分開。
尤其是讀書人的,他們弄政治不過是弄個別號玩玩,一夥人合稱為左翼作家的時候,和個別的自署為什麼主人,居士,在沾沾自喜上頭並沒有兩樣。
(三) 中國文學近來有南方的與北方的兩種。
這是因為地氣不同嗎?不是的。
主要的倒是因為政治氣候的不同。
也有人把北方文學與南方文學分作兩派。
認為有破壞域家的統一的嫌疑。
但到底還是分了兩派。
北方文學的中心是北平,作品的風格比較深湛,來得靜,而以上海為中心的南方文學則是活潑的,不免粗淺。
一般人的這種看法,原也是對的。
粗淺的可以使之變為深湛,靜可是要不得,因此也有人以為中國文學的前途在南方,北方的則在沒落中。
這話我可不以為然。
文學和政治中心接近,可以作成文學與時代的息息相關,但也使文學成為粗淺。
這粗淺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修養問題。
政治影響於一般人的生活,這一般人的生活是文學的基調。
所以政治對於文學的影響無寧是間接的。
但因為政治的動態是特別的觸目,作者覺得它新奇,往往拿它
大概是因為看了縣志,凡有鬥方名士的地方總是有十景。
讀徐露客遊記,覺得太冷清,也不喜歡。
回想起來,以前到過的名勝印象都很淡,倒是常走的小街小巷對我有感情。
我遊過西湖,見過長城,可是動人的隻是當時的情景,不是當地的風景。
遊長城返回,宿在南口,夜裏一個人出來,立在星月之下,想像著這是古代的塞外,但結果一無所有。
回到旅館裏,一大群男女同學正在大廳上打地舖找睡處,亂轟轟的。
我也混在他們中間走動著,這纔感覺到真實,後來在桂林,探尋七星岩,那幽邃奇險的洞穴。
我一進去就急於想出來。
還是回去的路上,看女人在護城河邊洗衣裳看了半天。
我就這樣的一個俗人。
這也不是因為人到了中年的緣故。
小時候的為風景所動其實就是努力使自己感動。
(二) 我有名字,可是不喜歡用別號。
上次沈啟無來,我和他說:「你為什麼要弄上一個閒步庵呢?頂好是不要這些。
」 別號大概是起於漢末,盛於東晉,早先的人不玩這一套的。
漢末的八俊八元,東晉的竹林七賢,是一夥人的別號。
可是讀書人最容易散夥,久後便一個人的別號了。
一夥人的別號是對人家標榜,一個人的別號是對自己標榜。
什麼散人,居士,館主,恨人,都不過是玩意見。
一個人玩夠了一切,便玩到自己的身上,弄別號,就是玩自己的一種。
讀書人就是這樣,就在他們一夥兒的場合,倘是吟詩,就是什麼「海棠吟社」,倘是弄政治,便是什麼「清流」,「東林黨人」,「左翼作家」,其實還是和「海棠吟社」一樣,算是一夥人的別號,而有了別號就已十分滿足,表達了他們所要表達的了。
可是我喜歡綽號。
水滸傳裏有些綽號就很好。
別號是自己取的,綽號卻是人家給的。
有別號的多是些讀書人,有綽號的卻多是些下流等社會的人。
兩者的分別就在這裏。
譬如聽人叫「王麻子」,「康林鬼頭」,比較走到人家的書房裏,看見玻璃闆下壓著署有什麼「主人」的箋條,總要心裏舒服得多。
下等社會的人也有他們一夥兒的別號,那是叫做「幫」。
幫多是些窮兇極惡的,但是不無聊。
讀書人合夥兒的什麼社,目的隻求做到幕僚,現在叫做智囊團的。
而流氓的幫則往往做了「火十字團」一類恐怖政冶組織的底子。
中間倘有認真的政黨,首先得和這些讀書人的社,流氓的幫分開。
尤其是讀書人的,他們弄政治不過是弄個別號玩玩,一夥人合稱為左翼作家的時候,和個別的自署為什麼主人,居士,在沾沾自喜上頭並沒有兩樣。
(三) 中國文學近來有南方的與北方的兩種。
這是因為地氣不同嗎?不是的。
主要的倒是因為政治氣候的不同。
也有人把北方文學與南方文學分作兩派。
認為有破壞域家的統一的嫌疑。
但到底還是分了兩派。
北方文學的中心是北平,作品的風格比較深湛,來得靜,而以上海為中心的南方文學則是活潑的,不免粗淺。
一般人的這種看法,原也是對的。
粗淺的可以使之變為深湛,靜可是要不得,因此也有人以為中國文學的前途在南方,北方的則在沒落中。
這話我可不以為然。
文學和政治中心接近,可以作成文學與時代的息息相關,但也使文學成為粗淺。
這粗淺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修養問題。
政治影響於一般人的生活,這一般人的生活是文學的基調。
所以政治對於文學的影響無寧是間接的。
但因為政治的動態是特別的觸目,作者覺得它新奇,往往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