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六則
關燈
小
中
大
做文學的題材,這樣就容易失敗。
他們不知道從一般人日常生活的角度去描寫政治,而從政治的角度去描寫政治,變成政治的偵探小說一類。
好的文學家是革命的,但不是更廣大的。
一個文學家處理政治的題材,應當像處理戀愛的題材一樣,要考察要說明的是人性的抑制與解放,感染於小事物小動作,亦即人們日常生活的全面的情調。
上海方面的作者因為與政治關係太直接的緣故,往往把政治描寫得太誇張,而忽略了人生。
這樣一種誇張法,倘用來描寫戀愛,是才子佳人的鴛鴦蝴蝶派文學,用來描寫政治,則成了騎士式革命家的報告文學。
作品的粗淺,便不止是技術的問題了。
必須把政治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裏濾過,纔可以寫成文學的作品。
在政治動亂的中心地點不會產生好的文學作品。
好的文學作品是產生在離政治動亂的中心地遠一點的地方。
政治動亂最高xdx潮的時候不會有好的文學作品,好的文學作品倒是產生在政治動亂的高xdx潮之前或之後的。
因為作者要有阻嚼題材的餘裕。
北伐以來,上海方面文學作品的粗暴,便是因為離政治太近。
也有獎勵這種粗暴,以為是革命文學的新的氣質應當如此,可是革命文學必須是文學的,文學不容許粗暴。
就是革命,要的也是剛健,不是粗暴。
北平離政治動亂的中心較遠,較有考察政治動亂的從容,將來倘有描寫一時代的生活氣氛的文學作品,我想在北平比較在上海還更容易產生。
就現狀而論,北平方面的文學雖像是消極的,但也不是罵它一聲「落伍」就能說明的。
它的基地到底還是比上海方面的好,這不僅是說文學遺產,也是說的文學的前途。
(四) 小時候因為一直住在鄉下,聽人說起海。
例如「飄洋過海」,「海白洋洋,忘記爹娘」,就有一種大的喜悅。
有個堂寄在上海做生意的,一次他回來,我問他道:「上海有海嗎?」他說「有。
」「海望得見嗎?」「望得見。
」我很興奮,可是他不再說下去了,我也不知道怎樣再發問。
大起來讀到描寫海的詩與文。
懂得的增多了,可是海似乎小了下去了。
增多的對於海的感情是些詰屈的,瑣碎的。
後來從天津坐船到上海,纔第一次看到了海。
見了現實的海,要想把它來適合詩與文裏所描寫的海,忽然覺得現實的海並不好,心裏很懊喪。
再後來又渡過幾次海。
一次是上海打仗逃離到香港,隨後又從香港回上海。
兩次都是拖兒帶女,不但世俗,而且狼狽,沒有詩意,因此對海也不再苛刻。
有時隻是偶然從舶舷旁邊走過,或者從房艙的窗洞裏望了一眼,那海就像要潑了進來,打翻一切,不去想它,也知道是人在海上。
海不是供人欣賞的。
(五) 從前大臣們上奏章,皇上看了通常就一批:「知道了。
欽此!」現在皇上是沒有了,卻有許多人還是以「知道了」來滿足自已。
他們看一篇文章,或一幅畫,首先問這是什麼派,知道了是什麼派的作品之後,就即刻滿意,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了」,他們無論到什麼地方,總是各處都踏勘到了,把所有的名目細細的問,一一都記住了。
他們非常之注意嚮導人的說明,尊嚴一點的逐件參觀,風雅一點的逐件欣賞。
十年前有過一個時期,史大林派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到礦山,工廠集體農場去,當場抽筆寫成報告文學。
這報告文學其實就是「知道了」文學。
後來還想擴大範圍,寫「世界一日」。
中國也有人打算照樣做,不過後來似乎都沒有下文,大概是因為「知道了」一天之內
他們不知道從一般人日常生活的角度去描寫政治,而從政治的角度去描寫政治,變成政治的偵探小說一類。
好的文學家是革命的,但不是更廣大的。
一個文學家處理政治的題材,應當像處理戀愛的題材一樣,要考察要說明的是人性的抑制與解放,感染於小事物小動作,亦即人們日常生活的全面的情調。
上海方面的作者因為與政治關係太直接的緣故,往往把政治描寫得太誇張,而忽略了人生。
這樣一種誇張法,倘用來描寫戀愛,是才子佳人的鴛鴦蝴蝶派文學,用來描寫政治,則成了騎士式革命家的報告文學。
作品的粗淺,便不止是技術的問題了。
必須把政治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裏濾過,纔可以寫成文學的作品。
在政治動亂的中心地點不會產生好的文學作品。
好的文學作品是產生在離政治動亂的中心地遠一點的地方。
政治動亂最高xdx潮的時候不會有好的文學作品,好的文學作品倒是產生在政治動亂的高xdx潮之前或之後的。
因為作者要有阻嚼題材的餘裕。
北伐以來,上海方面文學作品的粗暴,便是因為離政治太近。
也有獎勵這種粗暴,以為是革命文學的新的氣質應當如此,可是革命文學必須是文學的,文學不容許粗暴。
就是革命,要的也是剛健,不是粗暴。
北平離政治動亂的中心較遠,較有考察政治動亂的從容,將來倘有描寫一時代的生活氣氛的文學作品,我想在北平比較在上海還更容易產生。
就現狀而論,北平方面的文學雖像是消極的,但也不是罵它一聲「落伍」就能說明的。
它的基地到底還是比上海方面的好,這不僅是說文學遺產,也是說的文學的前途。
(四) 小時候因為一直住在鄉下,聽人說起海。
例如「飄洋過海」,「海白洋洋,忘記爹娘」,就有一種大的喜悅。
有個堂寄在上海做生意的,一次他回來,我問他道:「上海有海嗎?」他說「有。
」「海望得見嗎?」「望得見。
」我很興奮,可是他不再說下去了,我也不知道怎樣再發問。
大起來讀到描寫海的詩與文。
懂得的增多了,可是海似乎小了下去了。
增多的對於海的感情是些詰屈的,瑣碎的。
後來從天津坐船到上海,纔第一次看到了海。
見了現實的海,要想把它來適合詩與文裏所描寫的海,忽然覺得現實的海並不好,心裏很懊喪。
再後來又渡過幾次海。
一次是上海打仗逃離到香港,隨後又從香港回上海。
兩次都是拖兒帶女,不但世俗,而且狼狽,沒有詩意,因此對海也不再苛刻。
有時隻是偶然從舶舷旁邊走過,或者從房艙的窗洞裏望了一眼,那海就像要潑了進來,打翻一切,不去想它,也知道是人在海上。
海不是供人欣賞的。
(五) 從前大臣們上奏章,皇上看了通常就一批:「知道了。
欽此!」現在皇上是沒有了,卻有許多人還是以「知道了」來滿足自已。
他們看一篇文章,或一幅畫,首先問這是什麼派,知道了是什麼派的作品之後,就即刻滿意,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了」,他們無論到什麼地方,總是各處都踏勘到了,把所有的名目細細的問,一一都記住了。
他們非常之注意嚮導人的說明,尊嚴一點的逐件參觀,風雅一點的逐件欣賞。
十年前有過一個時期,史大林派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到礦山,工廠集體農場去,當場抽筆寫成報告文學。
這報告文學其實就是「知道了」文學。
後來還想擴大範圍,寫「世界一日」。
中國也有人打算照樣做,不過後來似乎都沒有下文,大概是因為「知道了」一天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