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使命
關燈
小
中
大
黨不原諒。
中國文學裏習慣了說天,說仙人,比說神好。
因為神容易被說作比人還更逼實是非。
「方舟上的日子」與「擊壤歌」是未有是非,未有敵鬥,未有戀愛的文學,但是寫有是非、有敵鬥、有戀愛的文學也還是必定要與之在性情上相遇的。
中國文學裏的戀愛原來也是現實的境界,而又高又開闊,而今人為學西洋的,都把來為窄了,隻可以上話劇,不可以上平劇。
朱天心說要痛痛快快的戀愛它幾場,就要看她又是怎樣的寫法了。
八 看到那般文化人的亂攻擊人,他們攻擊胡適,說他於提倡白話文無功,攻擊劉大中,攻擊林語堂,於是攻擊我,這種亂糟糟真使人想念一個清平世界的秩序。
再看看大陸共區的鬥法反法,更使人想念要一個清平世界的秩序了。
如此,即有許多事情與許多東西都不得不重新想想過。
比方「擊壤歌」裏的小蝦穿了風吹得圓圓的飛起的裙子,與上身穿的風灌滿了一胸口的敞衣衫,以及喬穿的牛仔褲,姿勢斜簽著立在籃球場,那種的好法,都是個人的,而若是一個清平的時代,則必有一個時代的威嚴與安靜的衣裝樣式,不是個人的。
如唐朝明朝的衣裳。
個人的設計怎麼的亦不能有一個時代的大的安定,一個時代的大的風流的美。
音樂也是如此,彈彈吉他唱歌跳舞雖然也好,那是依個人而好,有著嚴格的青春的限制,怎及得清平時勢的音樂使人感覺一統山河的大,有著悠遠的而現實都在之思。
仙枝早先愛看電影,說電影也有好多意思,及後她讀起書來,讀莊子,看西遊記紅樓夢等小說,看平劇,看崑曲,她就知道電影沒有多大意思了。
「方舟上的日子」裏的與「擊壤歌」裏的舞台與行頭,以後隨著演新戲是可以全部換過的。
我們使用的東西,皆要有一個時代的威嚴,生在清平世界的秩序裏的,而不是零亂不安定的個人趣味的那些。
文章的內容情節亦是如此。
「方舟上的日子」與「擊壤歌」裏所寫的是青春情意的無保留,而自然有制約,像一朵花開足了,而不會是把花瓣的輪廓來破壞,無保留與制約原來是同一回事。
可是以後寫成人社會的艱難事情,寫焦桂英唱的「人世風波險十分」,寫一個世界的沒落與新生,你有本領,就也要能把一代人的情意寫得無保留,然而自然制約,不會寫成喫人社會的「狂人日記」或變態慾情。
因為世界雖亂,亦作者的心中有著一個清平世界的秩序,這是文明的古老的記憶,也是今要建設的新時代的底樣。
我偶而給我所喜愛的人寫信,被說我的信寫得不親。
不知我是與朱天文朱天心亦不親的。
袁枚怪蘇詩少情,但蘇軾被罪獲釋貶黃州時遊淨居寺詩有雲: 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涕揮, 靈山會失散,八部猶光輝, 願隨二聖往,一洗千劫罪。
他是憂患後如見了親人。
而我的憂患是遠比蘇軾的更大,我若見了母親或妹妹,倘使我有妹妹的話,我亦但是柔和有禮儀,不會有淚的,不但沒有親暱,還像是不誠懇。
其實蘇軾於朝雲亦惟雲「事餘以禮」,不說親暱的話。
夫妻相敬如賓隻當是平時的,憂患後才知此語更具。
前此我隻知「天地不仁」這句話很大,是對於史上的世界劫毀的,這回因袁瓊瓊一提,纔又知還有一句「至人不親」是把憂患都化為人的端正清好了。
原來禮儀這樣東西,我們平常隻當是形式多於情操,生活順境時來行行的,卻竟是可以含蓄著怎樣重大的處境與怎樣強大到無保留的情意的,是情意的無保留與制約為一的自然秩序。
現在來講文學創作,就是要知道有這個清平世界的秩序,這裏就情操也都成了是知性的。
曉得這個,就夠你在文學裏寫怎樣重大複雜激動的事實,場面與情緒亦可以總是有餘裕的,像袁瓊瓊說的「單身的時候是頂秀氣的,女式的單身。
」 九 史上新文學之興,多是受了自然界的新發見的刺激。
天文學上的與物理學上的新發見,引起了對自然界新的讚歎,這是發動新思想與新文學之始。
因為對自然界的改觀,引起了對文明的原理與思考方法的再審定,所以新文學必與新思想並行。
我讀小學時正當五四運動開始,暑假回鄉下,晚上在簷下乘涼,聽中學的表哥講西洋的科學說星有多少光年的距離,擡頭再望望星空,不勝嚮往,若沒有這嚮往,是也不能發新時代的大志的。
彼時不久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風動了全世界,那完全是知性的風動。
史上若沒有像這樣知性的風動是不能有新文學的。
新時代開始的文學多是理論的,如楚辭漢賦之先有春秋戰國諸子的論文,那些論文都是對於自然界與人事的原理的再審定。
彼時的新文學都是帶理論式的,如漢賦的曲終奏雅,末後總要講一番治世的道理。
史記寫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亦是訴之讀者的知性,不訴之讀者的感情,程度低的都喜歡項羽,程度高的纔知劉邦此項羽好。
六朝佛教傳入最盛,如僧肇智顗等亦是先在知性上感興,把來理論化了,然後佛教思想成為中國文學的新情操。
基督教唐朝已有景教碑,但基督教拒絕理論,所以不能進入中國文學。
彼時中國對於西域的文物是統統接受。
羅馬的東西亦有輸入,賣酒的胡姬有戴羅馬珠飾的,但於羅馬的思想學間與音樂等則全不採用。
羅馬的音樂隻被當作燈市耍戲的雜伎之一。
羅馬的那點點數學與物理學,當時中國是還高過它的,而羅馬的思想與藝術則與中國的是可比血型不同,不可以輸血的。
印度的與中國的血型相同。
與希臘也還有點像遠親似的。
五四運動所接觸的是希臘精神,所以有益。
但後來則是羅馬型的。
西洋的天文學物理學是世界性的,不受血型的限制,如日本已追上了西洋的,我們要追上也不難。
但西洋的哲學與文學則與我們的血型不同,不可以輸血。
今天最貧乏的就是理論。
今天文學上最不足的是知性。
法國革命的文學也是伏爾泰等思想的理論文當先,五四文學也是胡適周作人等的理論文當先,周作人與魯迅使當年的青年歆動的,並非什麼小說創作,而是其講理的散文,可見時人是如何的需要講思想理論的文學了。
你看文藝作品
中國文學裏習慣了說天,說仙人,比說神好。
因為神容易被說作比人還更逼實是非。
「方舟上的日子」與「擊壤歌」是未有是非,未有敵鬥,未有戀愛的文學,但是寫有是非、有敵鬥、有戀愛的文學也還是必定要與之在性情上相遇的。
中國文學裏的戀愛原來也是現實的境界,而又高又開闊,而今人為學西洋的,都把來為窄了,隻可以上話劇,不可以上平劇。
朱天心說要痛痛快快的戀愛它幾場,就要看她又是怎樣的寫法了。
八 看到那般文化人的亂攻擊人,他們攻擊胡適,說他於提倡白話文無功,攻擊劉大中,攻擊林語堂,於是攻擊我,這種亂糟糟真使人想念一個清平世界的秩序。
再看看大陸共區的鬥法反法,更使人想念要一個清平世界的秩序了。
如此,即有許多事情與許多東西都不得不重新想想過。
比方「擊壤歌」裏的小蝦穿了風吹得圓圓的飛起的裙子,與上身穿的風灌滿了一胸口的敞衣衫,以及喬穿的牛仔褲,姿勢斜簽著立在籃球場,那種的好法,都是個人的,而若是一個清平的時代,則必有一個時代的威嚴與安靜的衣裝樣式,不是個人的。
如唐朝明朝的衣裳。
個人的設計怎麼的亦不能有一個時代的大的安定,一個時代的大的風流的美。
音樂也是如此,彈彈吉他唱歌跳舞雖然也好,那是依個人而好,有著嚴格的青春的限制,怎及得清平時勢的音樂使人感覺一統山河的大,有著悠遠的而現實都在之思。
仙枝早先愛看電影,說電影也有好多意思,及後她讀起書來,讀莊子,看西遊記紅樓夢等小說,看平劇,看崑曲,她就知道電影沒有多大意思了。
「方舟上的日子」裏的與「擊壤歌」裏的舞台與行頭,以後隨著演新戲是可以全部換過的。
我們使用的東西,皆要有一個時代的威嚴,生在清平世界的秩序裏的,而不是零亂不安定的個人趣味的那些。
文章的內容情節亦是如此。
「方舟上的日子」與「擊壤歌」裏所寫的是青春情意的無保留,而自然有制約,像一朵花開足了,而不會是把花瓣的輪廓來破壞,無保留與制約原來是同一回事。
可是以後寫成人社會的艱難事情,寫焦桂英唱的「人世風波險十分」,寫一個世界的沒落與新生,你有本領,就也要能把一代人的情意寫得無保留,然而自然制約,不會寫成喫人社會的「狂人日記」或變態慾情。
因為世界雖亂,亦作者的心中有著一個清平世界的秩序,這是文明的古老的記憶,也是今要建設的新時代的底樣。
我偶而給我所喜愛的人寫信,被說我的信寫得不親。
不知我是與朱天文朱天心亦不親的。
袁枚怪蘇詩少情,但蘇軾被罪獲釋貶黃州時遊淨居寺詩有雲: 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涕揮, 靈山會失散,八部猶光輝, 願隨二聖往,一洗千劫罪。
他是憂患後如見了親人。
而我的憂患是遠比蘇軾的更大,我若見了母親或妹妹,倘使我有妹妹的話,我亦但是柔和有禮儀,不會有淚的,不但沒有親暱,還像是不誠懇。
其實蘇軾於朝雲亦惟雲「事餘以禮」,不說親暱的話。
夫妻相敬如賓隻當是平時的,憂患後才知此語更具。
前此我隻知「天地不仁」這句話很大,是對於史上的世界劫毀的,這回因袁瓊瓊一提,纔又知還有一句「至人不親」是把憂患都化為人的端正清好了。
原來禮儀這樣東西,我們平常隻當是形式多於情操,生活順境時來行行的,卻竟是可以含蓄著怎樣重大的處境與怎樣強大到無保留的情意的,是情意的無保留與制約為一的自然秩序。
現在來講文學創作,就是要知道有這個清平世界的秩序,這裏就情操也都成了是知性的。
曉得這個,就夠你在文學裏寫怎樣重大複雜激動的事實,場面與情緒亦可以總是有餘裕的,像袁瓊瓊說的「單身的時候是頂秀氣的,女式的單身。
」 九 史上新文學之興,多是受了自然界的新發見的刺激。
天文學上的與物理學上的新發見,引起了對自然界新的讚歎,這是發動新思想與新文學之始。
因為對自然界的改觀,引起了對文明的原理與思考方法的再審定,所以新文學必與新思想並行。
我讀小學時正當五四運動開始,暑假回鄉下,晚上在簷下乘涼,聽中學的表哥講西洋的科學說星有多少光年的距離,擡頭再望望星空,不勝嚮往,若沒有這嚮往,是也不能發新時代的大志的。
彼時不久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風動了全世界,那完全是知性的風動。
史上若沒有像這樣知性的風動是不能有新文學的。
新時代開始的文學多是理論的,如楚辭漢賦之先有春秋戰國諸子的論文,那些論文都是對於自然界與人事的原理的再審定。
彼時的新文學都是帶理論式的,如漢賦的曲終奏雅,末後總要講一番治世的道理。
史記寫項羽本紀與高祖本紀,亦是訴之讀者的知性,不訴之讀者的感情,程度低的都喜歡項羽,程度高的纔知劉邦此項羽好。
六朝佛教傳入最盛,如僧肇智顗等亦是先在知性上感興,把來理論化了,然後佛教思想成為中國文學的新情操。
基督教唐朝已有景教碑,但基督教拒絕理論,所以不能進入中國文學。
彼時中國對於西域的文物是統統接受。
羅馬的東西亦有輸入,賣酒的胡姬有戴羅馬珠飾的,但於羅馬的思想學間與音樂等則全不採用。
羅馬的音樂隻被當作燈市耍戲的雜伎之一。
羅馬的那點點數學與物理學,當時中國是還高過它的,而羅馬的思想與藝術則與中國的是可比血型不同,不可以輸血的。
印度的與中國的血型相同。
與希臘也還有點像遠親似的。
五四運動所接觸的是希臘精神,所以有益。
但後來則是羅馬型的。
西洋的天文學物理學是世界性的,不受血型的限制,如日本已追上了西洋的,我們要追上也不難。
但西洋的哲學與文學則與我們的血型不同,不可以輸血。
今天最貧乏的就是理論。
今天文學上最不足的是知性。
法國革命的文學也是伏爾泰等思想的理論文當先,五四文學也是胡適周作人等的理論文當先,周作人與魯迅使當年的青年歆動的,並非什麼小說創作,而是其講理的散文,可見時人是如何的需要講思想理論的文學了。
你看文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