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使命
關燈
小
中
大
,看一件已經創造好了的作品,但理論文則是教你自己去開出世界,自己去創造作品,不限於文藝。
是這個緣故,所以史上凡新時代開始,皆是理論文當先。
又所以好的理論文必是叫人讀了興發的。
刺激是感情的,興發則是知性的。
我們今做新文學的運動,還是要有理論的文章。
雖小說的創作亦要是知性的。
如張愛玲的作品即是知性的。
從來風靡一世的,如蘇軾的詩文,小說如三國、西遊、紅樓夢都是有一種知性的光的。
知性是感情的完全燃燒,此時隻見是一片白光。
而許多激動的刺激性的文學,則是感情的不完全燃燒,所以發煙發毒氣,嗆人喉嚨,激出眼淚。
知性纔是歡喜的,連眼淚亦有一種喜悅。
孫先生教我們的革命是要通過政治,但其出發點是憧憬於一個大的理想,即新的對自然界認識與新的對人生的認識,在日常生活的全面對待,人有了新鮮的情操,對物有了新鮮的意思。
它是世界性的,亦是帶有民族的個性的。
通過政治革命是為實現這個。
所以革命的新文學亦從開頭即注定了是要知性的。
今人以為理論文不可是文學,這個觀念先要改變。
再則以為小說是無責任的寫實,這個觀念也要改變。
文學是寫可珍重的東西。
「方舟上的日子」與「擊壤歌」與「青青子衿」就使人讀了發現現今尚有許多可珍重的東西。
可珍重的人世是,在擁擠的公車裏男人的下巴接觸了一位少女的額髮,也會覺得是他生之緣。
可惜現在都覺得漠然了。
有一帶新造住宅村,是午前九時左右,男人們都上班去了,有一家人家的年輕少婦在掃除房間,敞著障紙的格子門,在簷前陽光裏曬棉被拍打,擡頭看見我在門前路上走過,是不相識的人,亦躬身含笑說「早安」。
這可說是古風的了,然而真是清新得像早晨的太陽。
福生市七夕祭的翌晨,我散步時在路上撿得一塊女式手帕,把它放在廟裏神前的桌上。
昔人上元夜拾得遺帕墜鈿,有多少遐思,但是現代女人的東西使人不能安心,隻好讓神去祓除了。
人世原來都是可珍重的,但今要以革命來禊祓。
基督教講贖罪,佛教講超度,中國的則是禊祓,像人家除夕把屋宇部來撣塵,把祭器與桌椅都搬出來擦刷沖洗了,好過年都是新的。
又像王羲之一班人三月三日集敘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也是「修禊事也」,所以中國文學是講天地清明,不同於西洋文學的向上帝討正義,而從惡魔討藝術。
中國人尚有西洋人所沒有的,是對於世變的感知性。
左傳裏記不得是誰了,他見伊洛之間有被髮野祭者,曰:「不出十年,此地其為戎乎?吾其左衽矣。
」後來果然是戎狄入侵,要齊桓公用管仲來尊王攘夷。
這種預知,實從早先的祭政一體而來。
西洋的宗教亦有先知,而惟中國的是不落宗教,直接從天道與人事來感知。
而且中國的是民間亦皆有此感知。
印度有講世界劫壞,基督教有講世界末日,但中國的則是易經裏講的「履霜堅冰至」的一個「機」字。
一年有春夏秋冬,歷史上亦是有盛衰的季節。
世界古代民族多有骨蔔與占星術,而中國的蔔筮與夜觀天象,則惟借以興感,像風過水面,「託微波以陳辭」,對時世的亦惟是這種感知,故又曰、「天道幽微難言」。
這最嫵媚,天道亦像女孩子的說話,似真似假,不像迷信的著實。
中國人的這種對時世變動之兆的感知,關係到中國史上獨有的民間起兵,亦使中國文學多有了一個境界。
對於時世變動的感知,在民的文學裏有童謠與讖緯,與漁樵閑話。
在士的文學裏是詩文裏多有講滄海桑田,詞裏有浪淘沙。
劉禹錫的六朝懷古詩的「金陵王氣黯然終」,與姜白石的詞裏的寫靖康金兵陷汴京,徽欽二帝被俘,宗室遷都臨安,「追想當年事,殆天意,非人力。
」元明曲如長生殿裏安祿山亂後李龜年的唱詞十分悲壯,與桃花扇裏清兵南下,史可法在揚州兵敗的激烈盡忠,皆有一種「天意如此」的蒼涼。
一部三國演義若去了天意二字就沒有歷史人事的風姿了。
拜倫的哀希臘詩,與吉朋的羅馬帝國興亡史,皆沒有天意,隻見是人事的狹塞。
希臘荷馬史詩裏是有神意,而無中國說的天意,所以荷馬史詩裏的亦隻見是人事的狹塞。
馬克斯講資本主義沒落,但是亦不知尚有天意。
所以他推斷的不準。
中國民間的想法是個人的小事亦有著個天意,人事是非分明,而天意則在是非之初,充滿了未知與創造性。
我們的新文學運動就是要脫離追從西洋文學的無知,再開中國文學的天意人事的領域,不要單曉得時髦,即要曉得時代。
要學孫先生的革命是革的天命與世運,使中國與世界的歷史又有一飛躍。
對時代的敏感在文學裏是知性最高的一面,其實今天應當有人寫一部民國史,要寫得像史記一樣的好文章。
我們當前的目標還是在反共,光復大陸。
但這必定要有思想。
最近看了夏之炎的「北京最寒冷的冬天」與「絕對零度下的鋼」,暴露大陸現狀,很是難得,但是作者所希望的隻是民主的社會主義,根本上他並沒有否定共產,可見大陸上今日思想的貧薄,所以這兩部著作並不能讀了使人興起。
從革命的意義來看,還是張愛玲的「赤地之戀」第一,陳若曦的「尹縣長」第二,夏之炎的這兩部著作隻可當作資料。
真真天才的作品雖然不到思想,它亦是革命的,像張愛玲的「赤地之戀」與「年輕的時候」,像朱天文的「青青子衿」與朱天心的「擊壤歌」,甚至看起來似乎與革命無關。
因為文學是隻要寫了革命的感,不必寫革命的思想,亦可以是完全的。
但是若要造成一個時代的革命氣候,則必定要講思想,所以還要有理論文。
為達成孫先生交下來的革命,我們今日須要有像反秦朝的劉邦,討平黃巾賊的曹操的天啟英雄,與張良、韓信、王猛、崔浩這樣知道世界形勢的智略之士。
但是有潮纔能有潮頭,歷史上這樣的人才是隻有在時代的新節氣中纔能出生,像竹筍的在時令節氣中纔能茁出來,而醞釀時代的新節氣的則是革命的思想運動。
文章與英雄都如花,我們要來醞釀節氣。
丁巳年(編按、民國六十六年)八月
是這個緣故,所以史上凡新時代開始,皆是理論文當先。
又所以好的理論文必是叫人讀了興發的。
刺激是感情的,興發則是知性的。
我們今做新文學的運動,還是要有理論的文章。
雖小說的創作亦要是知性的。
如張愛玲的作品即是知性的。
從來風靡一世的,如蘇軾的詩文,小說如三國、西遊、紅樓夢都是有一種知性的光的。
知性是感情的完全燃燒,此時隻見是一片白光。
而許多激動的刺激性的文學,則是感情的不完全燃燒,所以發煙發毒氣,嗆人喉嚨,激出眼淚。
知性纔是歡喜的,連眼淚亦有一種喜悅。
孫先生教我們的革命是要通過政治,但其出發點是憧憬於一個大的理想,即新的對自然界認識與新的對人生的認識,在日常生活的全面對待,人有了新鮮的情操,對物有了新鮮的意思。
它是世界性的,亦是帶有民族的個性的。
通過政治革命是為實現這個。
所以革命的新文學亦從開頭即注定了是要知性的。
今人以為理論文不可是文學,這個觀念先要改變。
再則以為小說是無責任的寫實,這個觀念也要改變。
文學是寫可珍重的東西。
「方舟上的日子」與「擊壤歌」與「青青子衿」就使人讀了發現現今尚有許多可珍重的東西。
可珍重的人世是,在擁擠的公車裏男人的下巴接觸了一位少女的額髮,也會覺得是他生之緣。
可惜現在都覺得漠然了。
有一帶新造住宅村,是午前九時左右,男人們都上班去了,有一家人家的年輕少婦在掃除房間,敞著障紙的格子門,在簷前陽光裏曬棉被拍打,擡頭看見我在門前路上走過,是不相識的人,亦躬身含笑說「早安」。
這可說是古風的了,然而真是清新得像早晨的太陽。
福生市七夕祭的翌晨,我散步時在路上撿得一塊女式手帕,把它放在廟裏神前的桌上。
昔人上元夜拾得遺帕墜鈿,有多少遐思,但是現代女人的東西使人不能安心,隻好讓神去祓除了。
人世原來都是可珍重的,但今要以革命來禊祓。
基督教講贖罪,佛教講超度,中國的則是禊祓,像人家除夕把屋宇部來撣塵,把祭器與桌椅都搬出來擦刷沖洗了,好過年都是新的。
又像王羲之一班人三月三日集敘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也是「修禊事也」,所以中國文學是講天地清明,不同於西洋文學的向上帝討正義,而從惡魔討藝術。
中國人尚有西洋人所沒有的,是對於世變的感知性。
左傳裏記不得是誰了,他見伊洛之間有被髮野祭者,曰:「不出十年,此地其為戎乎?吾其左衽矣。
」後來果然是戎狄入侵,要齊桓公用管仲來尊王攘夷。
這種預知,實從早先的祭政一體而來。
西洋的宗教亦有先知,而惟中國的是不落宗教,直接從天道與人事來感知。
而且中國的是民間亦皆有此感知。
印度有講世界劫壞,基督教有講世界末日,但中國的則是易經裏講的「履霜堅冰至」的一個「機」字。
一年有春夏秋冬,歷史上亦是有盛衰的季節。
世界古代民族多有骨蔔與占星術,而中國的蔔筮與夜觀天象,則惟借以興感,像風過水面,「託微波以陳辭」,對時世的亦惟是這種感知,故又曰、「天道幽微難言」。
這最嫵媚,天道亦像女孩子的說話,似真似假,不像迷信的著實。
中國人的這種對時世變動之兆的感知,關係到中國史上獨有的民間起兵,亦使中國文學多有了一個境界。
對於時世變動的感知,在民的文學裏有童謠與讖緯,與漁樵閑話。
在士的文學裏是詩文裏多有講滄海桑田,詞裏有浪淘沙。
劉禹錫的六朝懷古詩的「金陵王氣黯然終」,與姜白石的詞裏的寫靖康金兵陷汴京,徽欽二帝被俘,宗室遷都臨安,「追想當年事,殆天意,非人力。
」元明曲如長生殿裏安祿山亂後李龜年的唱詞十分悲壯,與桃花扇裏清兵南下,史可法在揚州兵敗的激烈盡忠,皆有一種「天意如此」的蒼涼。
一部三國演義若去了天意二字就沒有歷史人事的風姿了。
拜倫的哀希臘詩,與吉朋的羅馬帝國興亡史,皆沒有天意,隻見是人事的狹塞。
希臘荷馬史詩裏是有神意,而無中國說的天意,所以荷馬史詩裏的亦隻見是人事的狹塞。
馬克斯講資本主義沒落,但是亦不知尚有天意。
所以他推斷的不準。
中國民間的想法是個人的小事亦有著個天意,人事是非分明,而天意則在是非之初,充滿了未知與創造性。
我們的新文學運動就是要脫離追從西洋文學的無知,再開中國文學的天意人事的領域,不要單曉得時髦,即要曉得時代。
要學孫先生的革命是革的天命與世運,使中國與世界的歷史又有一飛躍。
對時代的敏感在文學裏是知性最高的一面,其實今天應當有人寫一部民國史,要寫得像史記一樣的好文章。
我們當前的目標還是在反共,光復大陸。
但這必定要有思想。
最近看了夏之炎的「北京最寒冷的冬天」與「絕對零度下的鋼」,暴露大陸現狀,很是難得,但是作者所希望的隻是民主的社會主義,根本上他並沒有否定共產,可見大陸上今日思想的貧薄,所以這兩部著作並不能讀了使人興起。
從革命的意義來看,還是張愛玲的「赤地之戀」第一,陳若曦的「尹縣長」第二,夏之炎的這兩部著作隻可當作資料。
真真天才的作品雖然不到思想,它亦是革命的,像張愛玲的「赤地之戀」與「年輕的時候」,像朱天文的「青青子衿」與朱天心的「擊壤歌」,甚至看起來似乎與革命無關。
因為文學是隻要寫了革命的感,不必寫革命的思想,亦可以是完全的。
但是若要造成一個時代的革命氣候,則必定要講思想,所以還要有理論文。
為達成孫先生交下來的革命,我們今日須要有像反秦朝的劉邦,討平黃巾賊的曹操的天啟英雄,與張良、韓信、王猛、崔浩這樣知道世界形勢的智略之士。
但是有潮纔能有潮頭,歷史上這樣的人才是隻有在時代的新節氣中纔能出生,像竹筍的在時令節氣中纔能茁出來,而醞釀時代的新節氣的則是革命的思想運動。
文章與英雄都如花,我們要來醞釀節氣。
丁巳年(編按、民國六十六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