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虎偶錄

關燈
其非。

    其人辯曰:蘭論非香之祖乎?餘曰:若是,則筆記二字作何解?若僅“香祖”二字,又不成書名。

    其人語塞。

    此謎後亦為雙熱射得,蓋《本草》也。

     以古人名制謎,最忌呆闆。

    餘以“須眉不老”射古人名一“毛延壽”,雙熱曰:謎面極隹,而底則太呆。

    餘頗韪其說,次曰複以“死不肯剪辮子”射古人名一,雙熱屢思不得。

    餘笑曰:聰明一世,亦有懵懂時耶?此即昨日之“毛延壽”耳。

    “死不肯剪辮子”非人死而毛反延壽乎?雙熱曰:不呆不呆。

     前有人以“月月紅”三字,射一官名。

    猜者多從花上推敲,無有中者。

    後制者自言為“經曆”,衆乃恍然。

    餘仿其意制一謎,以“潮無信”射一書名《易經》,為雙熱猜得。

    蓋“月月紅”一謎,餘嘗以語雙熱,故雙熱能知餘意所在也,此種謎道學生見之,詈不絕口矣。

     舊謎中有以“楊柳千條盡向西”,射詞牌《東風齊着力》。

    餘反其酋制一謎,為“楊柳千條盡向北”射《詩經》一句“飄風自南”,妙在飄字未脫楊柳,自謂不弱于“東風齊着力”也,而一般伧父見之,謂方春言南風,終覺牽強。

    餘笑曰:夏時豈無楊柳乎? 餘以“老少年”射《詩經》一句“黃發兒齒”,嘯亞曰:切則切矣,惜其太闆,别無意味可尋,不如以射古人名“顔回”,寓反老還童之意,較為活潑。

    餘以為然。

     有舊友某素染煙癖,不見已久,一日遇之于茶寮。

    餘問其戒未?友曰:不作此項功課者,已半年矣。

    餘曰:即以君言作一謎,射《詩品》一句,試猜之。

    友沉思半晌,笑曰:莫非“吞吐大荒”乎? 拆字格,貴乎自然。

    若一句中有一二不可解之字,便不可用。

    前有以“(人下一點)”字射四書二句“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後有人謂之曰:命字從(人下一橫)不從(人下一點)。

    吾請為易二句“嬖人有藏倉(繁體)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

    餘謂二謎均不佳,因各有閑字也。

    命字不從(人下一橫)姑無論,試問受字作何解?嬖人二句,心思較細,然嬖字藏字又作何解?餘亦嘗以“冉”字射《左傳》二句“一之為甚,其可再乎”,惜多“為甚”二字,又以改射四書二句,用綴錦格“一以貫之,再斯可矣”,終覺不甚自然。

    故制謎當使古人就我,不當使我就古人。

     “白”字射六才二句“一無成,百無成”,此亦舊謎也。

    餘亦以“白”字射四書一句“舉一而廢百也”。

    人謂為異曲同工。

    書中成句,可以為謎者,什不過二三,其有完全巧合,不少假借者,每為人先我而得,雖非剿襲,而無以解嘲。

    餘以“白蓮”射《詩經》一句“匪用為教”,自謂獨運匠心,後知是謎前已有之,但未識見于何書。

    或謂改射二句“既見君子,溫其如玉”亦可。

     古文簡單,一字每有數解。

    如陣字通陳,沉字通沈,此其例也。

    以此制謎,用替代之意,頗亦不俗。

    “古文無陣字”射四子人名一“陳代”,此前人所制也。

    “古文無沉字”射射四子人名一“沈同”,“古文無閒字”射四書一句“一間耳”,此餘所制也。

    又以“賈”字射新名詞“代價”,亦尚可通。

     拆字兼會意者,意思若不顯豁,便無足觀。

    餘以“買賣”二字,射《大學》一句“有土此有财”,初意亦佳,繼思無甚意味,以不醒也。

    更有以謎面用别解,而謎底複用拆字格,其謎雖佳,而疑障重重,令人無從捉摸。

    如以“魏武子”射《詩品》一句“不著一字”,人但知魏武子系人名,而知人中更有人也。

    若以“默聲”二字,射《詩經》一句“盧令令”,則更空費心思,絕無興味矣。

     謎面以不矯揉造作為佳,若能用古詩佳句,更覺雅緻。

    謎底固不必字字推敲,但得渾寫大意足矣。

    餘以“醉裡題詩字半斜”一句,射四書一句“狂而不直”,人謂僅有醉字斜字之意,其馀五字全行抛荒,不得為佳謎。

    餘曰:詩有詩眼,謎亦有謎眼。

    此詩之眼在一斜字,而斜字來源則醉字也,故着想隻須就此二字,則全神自得。

    此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

     以今人名制謎,甚覺新穎,然範圍太廣,當有限制。

    無名之人不可用,有名之人又易猜,姓名欲熟人之耳,又不欲使人一索即得,此在觀其用意之隐顯矣。

    餘以“蕭何韓信”射今人名“張繼”,到無深意,略加思索,便可脫口面出。

    與前人以“鑽穴隙相窺”射“張之洞”者,殆不可并論。

    後又以“五子登科”射今人名一,人有猜“伍廷芳”者,有猜“伍朝樞”者,其不知此事曆史者,且有猜為滿人中之聯甲聯元,後亦為雙熱揭去,蓋“應桂馨”也,此謎之妙,全在一應字。

     謎用縮腳句法,最為易猜,如前“張繼”一謎是也。

    人共知蕭韓張為三傑,今有蕭韓而無張,則張繼在是矣。

    餘又有如此者數謎,“政事冉有”射四書一句(解鈴)“子路共之”、“人民政事”射俗語一句(諧聲)“上墳(讀文)弗見土地”。

    前一謎中者甚多,後者人多不解,因此語為杭諺,吳諺則為下弗見土地,上下倒置,揭曉後群相疑訝,餘以缪蓮仙《文章遊戲》“杭諺集對”為證,衆始無語。

     绮語為詞人所戒,若謎則屬遊戲性質,本無規範,然亦不可過亵。

    如以“處女看春宮”,射“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倒交”射“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今若此,用意雖佳,終覺不堪入目。

    若“和尚摸頭自思想”射“無分于上下乎”、“公與文姜至自齊,齊侯通焉”射“然則有同欤”,雖涉穢亵,而用意較隐,便看得過。

    餘以“妓生兒”射四書一句“夫非盡人之子欤”、“嬌妻恃寵”射聊目二“小官人、愛奴”,亦尚不嫌唐突。

    至以“其妻與友私”射《書經》一句“朋淫于家”,亦嫌過亵,已棄之矣。

     前清官名制謎,佳者如“五代史”射“修撰”、“睅其目,皤其腹”射“狀元”,一有典實,便覺可觀。

    他如“一滴何曾到九泉”,射“祭酒”亦佳。

    近人有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射一官名。

    用諧聲格“刑部右侍郎”(讀如“淫婆右視郎”)此實不足成謎。

    餘以“十扣柴扉”射“遊擊”,人謂不佳,然餘終自謂勝于“刑部右侍郎”十倍也。

     謎以會意格為上乘,其有一二閑字,不忍割愛者,則用升冠或脫靴格。

    至閑字過多,而用雙升冠或雙脫靴者,則割裂太甚,不成句法矣,然最劣者尚有解帶格,去其中間一字或二字,将一句截作兩段,古書何罪,而處以腰斬之極刑耶?餘于升冠脫靴二格,偶一用之,解帶格則未敢效颦。

    且前二格亦至不得已用之,若可以用他句替代,甯舍此就彼。

    如“戽水”射四書一句“使老稚轉乎溝壑”,去一“使”字,若以改射“溝浍皆盈”,未嘗不可。

    然終不若上句轉字之形容入妙。

    此不得已也。

    又“未除斬首之刑”射四書一句“不改辟矣”,則上文地字,本可頓讀,即不必自附于升冠格矣。

     猜謎者與制謎者之心理,未必盡同,誤猜者彼必别有會心。

    若将其所誤之句,另換一面,亦往往可得佳謎。

    餘以“天傾”射《詩經》一句“蕩蕩上帝”。

    人猜為“上帝不甯”,餘曰“上帝不甯”,乃“天翻”也。

    餘年一而得雙矣。

     餘又以“項王帳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