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附表
關燈
小
中
大
至河南,依畢秋帆。
王石臞始作廣雅疏證。
淩次仲始為禮經釋名。
是年夏,從翁覃溪在南昌;秋,至大粱,依畢秋帆。
方申端齋生張金吾月霄生曹仁虎習庵卒(年五十七)嚴長明冬有卒(年五十七)
五十三年戊申(1788) 錢竹汀長紫陽書院,續撰金石文跋尾六卷。
畢秋帆自河南巡撫擢督兩湖。
章實齋主編史籍考,校正校雠通義。
淩次仲自大梁入都應試,中副榜。
薛傅均子韻生朱駿聲允倩生顧鳳毛超宗卒(年二十七)翟灏晴江卒(年五十三)莊存與方耕卒(年七十)
五十四年己酉(1789) 盧抱經主講常州龍城書院,李申耆從受業。
章寅齋在安徽學使署,成姑孰夏課二十三篇。
汪容甫遊武昌畢秋帆署,為撰黃鶴樓銘。
王石臞與段懋堂初晤于京師。
淩次仲領江甯鄉薦。
劉文淇孟瞻生夏炘心伯生黃式三薇香生侯康君模生胡紹勳文甫生任大椿幼植卒(年五十二)阮葵生{廠吾}山卒(年六十三)
五十五年庚戌(1790) 趙瓯北始刻陔餘叢考。
朱石君為安徽巡撫。
章實齋成亳州志。
至武昌,始編史籍考,并助畢秋帆編續通鑒。
汪容甫夏自武昌歸裡。
淩次仲成進士。
焦裡堂作群經宮室圖。
王伯申入都,始着周秦名字解诂。
錢塘學淵卒(年五十六)褚寅亮鶴侶卒(年七十六)
五十六年辛亥(1791) 段懋堂古文尚書撰異成;又為王石臞作廣雅疏證叙。
崔東壁洙泗考信錄初稿成;複補為上古考信錄。
劉寶楠楚桢生毛嶽生生甫生董佑誠方立生錢泰吉警石生周永年書昌卒(年六十二)孔繼涑信夫卒(年六十五)
五十七年壬子(1792) 畢秋帆續通鑒成書。
章實齋代草與錢辛楣宮詹論續鑒書。
段懋堂編東原先生文集。
(去東原卒十六年。
)十月,移家蘇州始識黃荛圃、顧千裡。
章實齋始任湖北通志事。
崔東壁至京師,陳履和讀其上古、洙泗考信錄,遂請師事。
汪容甫寫定述學内篇三巷、外篇一卷刊行。
淩次仲始易禮經釋名為禮經釋例。
包慎伯讀書白門,始見書賈新雕日知錄。
龔自珍定庵生姚配中仲虞生梁紹壬應來生(卒年不詳)宗稷辰滌樓生陸錫熊耳山卒(年五十九)汪缙大紳卒(年六十八)
五十八年癸醜(1793) 莊方耕刊尚書既見。
汪龍莊撰學治臆說。
姚姬傳主講锺山書院。
段懋堂自為周禮漢讀考序。
淩次仲在京師,有與胡敬仲書;冬,出都。
阮芸台督學山東,撰山左金石志。
包慎伯成兩淵十六篇。
黃爵滋樹齋生吳廷棟竹如生祁寯藻叔穎生梁履繩處素卒(年四十六)錢載坤一卒(年八十六)
五十九年甲寅(1794) 段懋堂始以說文解字讀櫽括作注。
章實齋湖北通志脫稿。
孫淵如始着尚書今古文注疏。
阮芸台督浙江學政。
劉孟塗始從遊于姚姬傳。
魏源默深生汪遠孫小米生丁晏柘堂生梅植之蘊生生汪中容甫卒(年五十一)魯九臯絜非卒(年六十三)嵇璜拙修卒(年八十四)
六十年乙卯(1795) 趙瓯北自序廿二史剳記。
王石臞廣雅疏證成書。
淩次仲赴甯國教授任。
焦裡堂在山東,作書與孫淵如論考據與著作。
陳慶镛幹翔生柳興恩賓叔生淩堃仲讷生夏炯仲文生徐繼畲健男生錢澧南園卒(年五十六)窦光鼐束臯卒(年七十六)謝墉金圃卒(年七十七)盧文弨抱經卒(年七十九)
仁宗嘉慶元年丙辰(1796)白蓮教事起。
章實齋初刻文史通義。
冬,至皖撫署。
崔東壁谒選得福建羅源縣知縣,時唐虞考信錄亦成書。
玉石臞自序廣雅疏證。
劉申受為谷梁廢疾申何。
汪文台南士生吳式芬子苾生邵晉涵二雲卒(年五十四)彭紹升尺木卒(年五十七)
二年丁巳(1797) 錢竹汀為畢秋帆校刊續通鑒。
章實齋在安慶;五月,至揚州。
陳履和刊行崔東壁上古、洙泗考信錄于南昌。
張臯文為周易虞氏義。
焦裡堂加減乘除釋成。
王伯申自序經義述聞付梓。
包慎伯客朱石君皖署。
(此時應識章實齋。
) 畢沅秋帆卒(年六十八)王鳴盛西莊卒(年七十六)袁枚簡齋卒(年八十二)
三年戊午(1798) 章實齋補修史籍考。
又為詩話等三篇,攻擊袁簡齋。
淩次仲在甯國。
阮芸台督學浙江,聚諸生于孤山,成經籍纂诂百十六卷。
王伯申經傳釋詞成。
包慎伯遊楚。
沈垚子敦生餘廷燦存吾卒(年六十四)周廣業耕崖卒(年六十九)
四年己未(1799) 錢竹汀編定十駕齋養新錄;又成金石文跋尾三集。
錢竹汀、王伯申為阮芸台經籍纂诂作序。
崔東壁調署上杭縣。
翰林院編修洪稚存上書,極陳時政,有「視朝稍晏,小人熒惑」語,得罪拟斬,奉旨免死,發戍伊犂。
淩次仲禮經釋例成書。
焦裡堂成毛詩鳥默草木蟲魚釋十二卷;又成天元一釋。
包慎伯遊蜀。
張臯文、王伯申、吳山尊、許周生皆成進士。
(座主阮芸台。
) 黃汝成潛夫生侯度子琴生何紹基蝯叟生吳熙載讓之生王柏心子壽生顧觀光尚之生武億虛谷卒(年五十五)羅聘兩峯卒(年六十七)江聲艮庭卒(年七十九)
五年庚申(1800) 趙瓯北廿二史剳記刊行。
崔東壁還羅源縣任。
洪稚存釋放回籍。
恽子居着三代因革論一之四。
阮芸台撫浙,焦裡堂、李尚之同客武林節署。
劉申受舉拔貢生,入都應朝考,就張臯文問虞氏易、鄭氏三禮。
譚瑩玉生生徐有壬君青生章宗源逢之卒(年四十九)趟佑鹿泉卒(年七十四)
六年辛酉(1801) 崔東壁辭去羅源縣事。
淩次仲在皖,始識姚姬傳。
焦裡堂成開方通釋。
阮芸台在浙,立诂經精舍,延王蘭泉、孫淵如主講席。
包慎伯教授鸠茲半年,為說儲一篇。
冬,遊江、浙,至揚州。
蘇惇元厚子生湯鵬海秋生鄭獻甫小谷生馮應榴星實卒(年六十一)章學誠實齋卒(年六十四)孫志祖贻谷卒(年六十五)金榜蕊中卒(年六十七)
七年壬戌(1802) 崔東壁還大名,始撰訂夏、商、豐鎬諸錄。
始得張筠岩校補竹書紀年。
焦裡堂會試不第;秋,赴浙,冬歸,遂決意家居,成禹貢鄭注釋。
包慎伯至常州,主李申耆家:七閱月,得盡讀日知錄。
龔定庵侍父闇齋入都。
汪士铎梅村生張惠言臯文卒(年四十二)謝啟昆蘇潭卒(年六十六)王文治夢樓卒(年七十三)
八年癸亥(1803) 程易疇自序通藝錄。
段懋堂授其外孫龔定庵說文部目。
郝蘭臯始撰山海經箋疏。
焦裡堂成毛詩地理釋。
蔡元鳳成王荊公年譜考略二十六卷。
朱琦伯韓生吳嘉賓子序生彭元瑞芸楣卒(年七十三)吳省欽白華卒(年七十五)
九年甲子(1804) 淩次仲燕樂考原書成。
焦裡堂着論語通釋。
阮芸台成兩浙金石志、積古齋鐘鼎款識。
臧镛堂入京,寓王伯申家,着皇朝經解。
周保緒訪包慎伯于白門。
湯球伯玕生倭仁艮峯生錢大昕竹汀卒(年七十七)劉墉石庵卒(年八十六)
十年乙醜(1805) 王蘭泉金石萃編百六十卷刻成。
段懋堂說文解字注成。
是年有朱子小學跋。
崔東壁考信錄成書。
是年撰讀風偶識。
阮芸台丁父憂歸裡,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包慎伯遊袁浦,常往來揚州,初與淩曉樓相識。
劉申受為公羊何氏釋例。
魯一同通甫生張穆石州生鄒漢勳叔績生吳敏樹南屏生臧禮堂和貴卒(年三十)劉台拱端臨卒(年五十五)鄧石如完白卒(年六十三)桂馥未谷卒(年七十)王傑惺園卒(年八十一)紀昀曉岚卒(年八十二)
十一年丙寅(1806) 唐陶山刻紀年經緯考。
鄭珍子尹生錢坫獻之卒(年六十三)王琨次瑤卒(年七十一)朱珪石君卒(年七十六)王昶蘭泉卒(年八十三)
十二年丁卯(1807) 段懋堂、顧千裡辨王制郊學起争。
羅澤南羅山生朱次琦子襄生丁傑小雅卒(年七十)沈業富既堂卒(年七十六)汪輝祖龍莊卒(年七十八)
十三年戊辰(1808) 王石臞為段懋堂作說文解字讀叙。
郝蘭臯山海經箋疏成;始撰爾雅義疏;撰竹書紀年校正序。
阮芸台入都,進四庫未收書六十種,作提要上之。
再撫浙,以毛西河四書改錯及己作論語論仁篇寄淩次仲。
淩次仲遊浙。
包慎伯為籌河刍言兩篇。
張文虎孟彪生
十四年己巳(1809) 段懋堂為嚴久能作娛親雅言叙。
段懋堂緻書梁曜北,辨趙、戴水經注相襲事。
恽子居着三代因革論五之八。
阮芸台為郝蘭臯刻山海經箋疏,并撰序。
劉申受為公羊何氏解诂箋。
龔定庵始識王仲瞿。
包慎伯應試入都。
唐鏡海成進士。
陳立卓人生陳喬枞樸園生馮桂芬景亭生蘇源生菊村生李锺泗濱石卒(年三十九)淩廷堪次仲卒(年五十五)洪亮吉稚存卒(年六十四)
十五年庚午(1810) 王石臞始為讀書雜志。
阮芸台遷侍講,兼國史館總纂,創立儒林傳,得百四十六人。
龔定庵中順天鄉試。
包慎伯蔔居揚州,作策河四略。
陳澧蘭甫生胡钖燕薊門生邵懿辰位西生李善蘭秋紉生蔡上翔元鳳卒(年九十四)
十六年辛未(1811) 包慎伯入都,與恽子居交遊。
吳雲少甫生曾國藩滌生生莫友芝郘亭生臧庸镛堂卒(年四十五)
十七年壬申(1812)洪秀全生。
陳碩甫至蘇州,受業于段懋堂。
王石臞讀書雜志先後付梓。
龔定庵由副榜貢生考充武英殿校錄。
父闇齋簡放徽州知府,定庵侍行。
締婚段氏,懋堂女孫也。
懋堂為序定庵懷人館詞。
劉申受為論語述何、左氏春秋考證、箴膏肓評。
包慎伯谒姚惜抱于锺山書院,請為學之要。
胡林翼潤芝生左宗棠季高生江忠源岷樵生吳可讀柳堂生薛壽介伯生錢伯垌魯斯卒(年七十五)
十八年癸酉(1813)滑縣天理教起事。
林清入内城謀亂。
段懋堂說文解字注付梓。
龔定庵在徽州,段懋堂寄書勉學,囑問業于程易疇。
陳恭甫五經異義疏證成。
劉熙載融齋生陳介祺壽卿生楊沂孫詠春生汪曰桢謝城生汪萊孝嬰卒(年四十六)莊逵吉伯鴻卒(年五十四)錢大昭晦之卒(年七十)吳骞兔床卒(年八十一)
十九年甲戌(一八一四) 段懋堂編戴東原年譜。
焦裡堂編次道聽錄五十卷。
阮芸台調撫江西,刻十三經注疏。
龔定庵作明良論四篇。
父闇齋修徽州府志延汪蟄泉、汪孟慈諸人纂修。
定庵預搜輯之役,有與徽州府志局纂修諸子書。
劉申受成進士。
魏默深以拔貢入都,從胡墨莊、姚鏡塘、劉申受問學。
龍啟瑞翰臣生周壽昌荇農生孫衣言劭聞生戴鈞衡存莊生張聰鹹阮林卒(年三十二)張問陶船山卒(年五十一)鮑廷博渌飲卒(年八十七)趙翼瓯北卒(年八十八)程瑤田易疇卒(年九十)
二十年乙亥(1815) 孫淵如尚書今古文注疏成。
焦裡堂成雕菰樓易學三書四十卷。
王拯少鶴生洪震煊百裡卒(年四十六)舒位鐵雲卒(年五十一)伊秉绶墨卿卒(年六十二)楊芳燦才叔卒(年六十三)祁韻士鶴臯卒(年六十五)段玉裁懋堂卒(年八十一)姚鼐姬傳卒(年八十五)周春松霭卒(年八十七)梁同書山舟卒(年九十三)
二十一年丙子(1816) 六月,王石臞為劉端臨遺書序。
焦裡堂成論語補疏二卷。
冬,與子虎玉纂孟子長編三十卷,越兩歲而成。
阮芸台調撫河南,遷湖廣總督。
龔定庵乙丙之際箸議作于此時。
劉蓉霞仙生彭玉麐剛直生成蓉鏡芙卿生汪家禧漢郊卒(年四十二)洪饴孫孟慈卒(年四十四)胡克家果亭卒(年六十)張海鵬子瑜卒(年六十二)莊述祖葆琛卒(年六十七)崔述東壁卒(年七十七)
二十二年丁醜(1817) 焦裡堂成春秋左傳補疏;又自訂詩文集二十四卷。
阮芸台調兩廣總督,于荊州舟中為王伯申經義述聞作序。
龔定庵緻書江鄭堂,論其漢學師承記名目有十不安,并為江書作序。
陳碩甫至京師。
龔橙孝拱生(卒未詳)閻敬銘丹初生嚴元照久能卒(年四十五)李銳尚之卒(年五十)王昙仲瞿卒(年五十八)恽敬子居卒(年六十一)李赓芸許齋卒(年六十四)陳鳣仲魚卒(年六十五)
二十三年戊寅(1818) 焦裡堂羣經補疏成。
江鄭堂在廣州節院,刻漢學師承記八卷。
龔定庵中浙江鄉試,入都。
陳碩甫應順天鄉試,在都得交王石臞、伯申父子。
(時伯申為座主。
)又初識金誠齋。
郭嵩焘筠仙生锺文蒸子勤生金和亞匏生劉毓崧伯山生劉傅瑩椒雲生蔣春霖鹿潭生方宗誠存之生徐壽雪村生許宗彥周生卒(年五十一)孫星衍淵如卒(年六十六)吳钖麒谷人卒(年七十三)翁方綱覃溪卒(年八十六)
二十四年己卯(1819) 焦裡堂孟子正義成。
方植之應粵督阮芸台召,赴粵任廣東通志分纂,并授經幕中。
淩曉樓撰公羊禮疏序于粵東節署。
龔定庵會試,不售,始從劉申受受公羊春秋。
在京并識宋于庭。
孫鼎臣芝房生鄒伯奇特夫生金鹗誠齋卒(年四十九)梁玉繩曜北卒(年七十六)
二十五年庚辰(1820) 阮芸台始立學海堂。
嚴厚民至粵。
李申耆在粵,選錄骈體文鈔。
方植之在廣州通志局。
劉孟瞻自序左傳舊疏考正。
龔定庵會試,下第,為内閣中書。
有西域置行省議、東南罷番舶議。
汪孟慈撰其父容甫先生年譜。
勞格季言生丁寶桢稚璜生薛允升雲階生沈葆桢幼丹生焦循裡堂卒(年五十八)陳昌齊觀樓卒(年七十八)
宣宗道光元年辛巳(1821) 方植之主粵東廉州海門書院。
劉孟瞻為其舅氏淩曉樓序公羊問答。
龔定庵在國史館,上書總裁,論塞外形勢。
又撰蒙古圖志。
沈匏廬自序論語孔注辨僞。
俞椒曲園生李元度次青生曾钊勉士生張海珊鐵甫卒(年四十)劉開孟塗卒(年四十一)許桂林同叔卒(年四十四)彭兆藻甘亭卒(年五十四)吳鼒山尊卒(年六十七)秦瀛小岘卒(年七十九)
二年壬午(1822) 郝蘭臯爾雅義疏成。
李申耆在揚州,搜集自漢迄隋八代全文;又編皇朝文典。
方植之複适粵。
龔定庵為莊方耕神道碑銘,又壬癸之際胎觀九篇。
陳鴻壽曼生卒(年五十五)莊有可大久卒(年七十九)
三年癸未(1823) 徐新田自序論語魯讀考。
李申耆至江陰,主講暨陽書院。
龔定庵為五經大義終始論。
張裕钊廉卿生李鴻章少荃生黃彭年子壽生桂文燦子白生董佑誠方立卒(年三十三)趙懷玉味辛卒(年七十七)汪龍蟄泉卒(年八十二)
四年甲申(1824) 方植之在阮芸台幕,着漢學商兌,又着待定錄。
李申耆為劉申受刻公羊釋例。
龔定庵始治釋典。
曾國荃沅甫生何秋濤願船生
五年乙酉(1825) 阮芸台始輯刻皇清經解,嚴厚民主其事。
方植之在阮芸台幕,著書林揚觯。
江鄭堂還揚州。
龔定庵始着古史鈎沉論。
包慎伯刻所著言河鹽漕之書三卷,曰中衢一勺。
李申耆纂集八代全文成,凡二部,一以時次,一以類分。
黃丕烈荛圃卒(年六十三)徐養原新田卒(年六十八)郝懿行蘭臯卒(年六十九)倪模迂存卒(年七十六)
六年丙戌(1826) 阮芸台調雲貴總督。
李申耆刊縮本輿地圖,又繪皇朝一統全圖。
方植之成漢學商兌序例。
是年往浙。
魏默深為賀耦庚編經世文編。
陳蘭甫應學海堂季課。
包世榮季懷卒(年四十三)姚學塽鏡塘卒(年六十一)鮑桂星覺生卒(年六十三)
七年丁亥(1827) 阮芸台着塔性說。
方植之在皖。
潘四農始識魯通甫。
包慎伯在吳門,魏默深來晤,述賀耦庚意,代詢山東治要。
龔定庵賦常州高才篇贈丁若士。
陳蘭甫問經學于侯君模。
李垣叔虎生鈕樹玉匪石卒(年六十八)姚文田秋農卒(年七十)唐仲冕陶山卒(年七十五)
八年戊子(1828) 龔定庵成尚書序大義一卷、太誓答問一卷、尚書馬氏家法一卷。
劉楚桢、劉孟瞻、陳卓人相約為新經疏,楚桢任論語,孟瞻任左傅,卓人任公羊。
黃以周儆季生董沛覺軒生錢林東生卒(年六十七)
九年己醜(1829) 阮芸台刻學海堂經解百九十種成。
龔定庵會試中式,賜同進士出身。
廷試對策,祖王荊公上仁宗皇帝書。
朝考以知縣用,自請仍歸中書原班。
李慈銘炁伯生趙之謙撝叔生張鳴珂公束生薛傳均子韻卒(年四十二)張金吾月霄卒(年四十三)劉逢祿申受卒(年五十四)胡世琦玉鐎卒(年五十五)淩曙曉樓卒(年五十五)夏銮朗齋卒(年七十)孫原湘心青卒(年七十)張雲璈仲雅卒(年八十三)
十年庚寅(1830) 林少穆、龔定庵、黃樹齋、彭詠莪、魏默深、潘四農等在京師,結詩社相唱酬。
潘祖蔭鄭盦生翁同龢松禅生
十一年辛卯(1831) 王石臞讀書雜志刊成。
方植之刊行漢學商兌、書林揚觯。
陳寶箴右銘生管同異之卒(年五十二)沈欽韓小宛卒(年五十七)周中孚鄭堂卒(年六十四)郭麐頻伽卒(年六十五)江藩鄭堂卒(年七十一)曾燠賓谷卒(年七十二)
十二年壬辰(1832) 章實齋文史通義、校雠通義刊行。
李申耆輿地一統全圖锓版成。
俞理初客陳碩士家,校顧景範方輿紀要。
包慎伯在京師。
龔定庵陳當世急務八條。
(不存集中。
)又羣經寫官答問成。
陳卓人在揚州,自序白虎通疏證。
陳蘭甫中舉人。
譚獻複堂生王闿運壬秋生黃體芳漱蘭生丁丙松存生李贻德次白卒(年五十)胡承珙墨莊卒(年五十七)李黼平繡子卒(年六十三)丁履恒若士卒(年六十三)張宗泰筠岩卒(年八十三)王念孫石臞卒(年八十九)
十三年癸巳(1833) 黃潛夫箋注顧亭林日知錄,李申耆、吳山子、毛生甫助成之。
俞理初編刻癸巳類稿。
包慎伯有與周保緒論晉略書。
潘四農南歸。
龔定庵成左氏春秋服杜補義一卷、左氏決疣一卷,又六經正名篇、古史鈎沉論成。
(又壬癸之際胎觀,據吳昌绶年譜,應成在前。
) 蘇厚子受業于方植之。
洪頤煊筠軒卒(年六十九)趙紹祖琴士卒(年八十二)
十四年甲午(1834) 李申耆刊日知錄箋注成,毛生甫作刊誤一卷附。
龔定庵作幹祿新書。
潘四農入都。
沈子敦以優貢入京,館姚薦青家。
學海堂設專課生,陳蘭甫為舉首,朱九江、侯子琴與焉。
李文田若農生陸心源存齋生陸繼辂祁生卒(年六十三)陳壽祺恭甫卒(年六十四)康紹镛蘭臯卒(年六十五)王引之伯申卒(年六十九)張敦仁古餘卒(年八十一)朱彬武曹卒(年八十二)
十五年乙未(1835) 阮芸台拜體仁閣大學士。
包慎伯在京師。
潘四農南歸。
龔定庵為王伯申墓表銘。
姚谌子展生吳大澄清卿生高心夔陶堂生蕭穆敬孚生陳用光碩士卒(年六十八)顧廣圻千裡卒(年七十)王紹蘭畹馨卒(年七十六)曹振镛俪笙卒(年八十一)
十六年丙申(1836) 魯通甫、潘四農會試,皆報罷。
蘇厚子重編張楊園年譜。
洪筠軒撰諸史考異。
(時年七十二。
) 汪遠孫小米卒(年四十三)
十七年丁酉(1837) 李申耆刊胡石莊繹志成,又刊曆代地理韻編今釋。
潘四農、毛生甫、姚石甫同遊金、焦。
姚至台灣任。
朱亮甫逸周書集訓校釋始屬稿。
戴望子高生張之洞香濤生黎庶昌莼齋生汪宗沂弢廬生楊文會仁山生黃汝成潛夫卒(年三十九)侯康君模卒(年四十九)程恩澤春海卒(年五十三)端木國瑚鶴田卒(年六十五)石韫玉琢堂卒(年八十二)
十八年戊戌(1838) 阮芸台緻仕歸裡。
李申耆曆代輿地沿革圖刊成。
潘四農入都谒選,即南歸。
林少穆為欽差大臣,赴廣東,龔定庵為序贈行。
是歲成春秋決事比六卷,申劉申受誼。
羅羅山、劉霞仙始訂交。
陳樸園自序魯詩遺說考。
薛福成叔耘生劉壽曾恭甫生楊文瑩雪漁生呂璜月滄卒(年六十一)江沅鐵君卒(年七十二)
十九年己亥(1839) 龔定庵以禮部主事棄官出都,過揚州,見阮芸台、魏
默深。
至江陰,見李申耆。
有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又重過揚州記。
十月,北上迎眷,陳碩甫為規劃一切。
包慎伯贈龔定庵瘗鶴銘。
鄧湘臯始刻船山遺書百五十卷。
曾紀澤劼剛生洪鈞文卿生楊守敬惺吾生汪鳴鸾{自邑}亭生潘德輿四農卒(年五十五)周濟保緒卒(年五十九)陶澍雲汀卒(年六十二)
二十年庚子(1840)鴉片戰争開始。
英艦陷定海。
唐鏡海内召為太常寺卿,倭艮峯、曾滌生、吳竹如諸人在京相從講學。
包慎伯在江西。
宋于庭在耒陽,成論語說義、孟子趙注補正。
劉楚桢成進士。
陳蘭甫舉為學海堂學長。
(自是為長十數年。
) 陳樸園自序韓詩遺說考。
吳汝綸至父生沈垚子敦卒(年四十三)方申端齋卒(年五十四)俞正燮理初卒(年六十六)吳德旋仲倫卒(年七十四)李瑴介石卒(年七十六)
王石臞始作廣雅疏證。
淩次仲始為禮經釋名。
是年夏,從翁覃溪在南昌;秋,至大粱,依畢秋帆。
畢秋帆自河南巡撫擢督兩湖。
章實齋主編史籍考,校正校雠通義。
淩次仲自大梁入都應試,中副榜。
章寅齋在安徽學使署,成姑孰夏課二十三篇。
汪容甫遊武昌畢秋帆署,為撰黃鶴樓銘。
王石臞與段懋堂初晤于京師。
淩次仲領江甯鄉薦。
朱石君為安徽巡撫。
章實齋成亳州志。
至武昌,始編史籍考,并助畢秋帆編續通鑒。
汪容甫夏自武昌歸裡。
淩次仲成進士。
焦裡堂作群經宮室圖。
王伯申入都,始着周秦名字解诂。
崔東壁洙泗考信錄初稿成;複補為上古考信錄。
章實齋代草與錢辛楣宮詹論續鑒書。
段懋堂編東原先生文集。
(去東原卒十六年。
)十月,移家蘇州始識黃荛圃、顧千裡。
章實齋始任湖北通志事。
崔東壁至京師,陳履和讀其上古、洙泗考信錄,遂請師事。
汪容甫寫定述學内篇三巷、外篇一卷刊行。
淩次仲始易禮經釋名為禮經釋例。
包慎伯讀書白門,始見書賈新雕日知錄。
汪龍莊撰學治臆說。
姚姬傳主講锺山書院。
段懋堂自為周禮漢讀考序。
淩次仲在京師,有與胡敬仲書;冬,出都。
阮芸台督學山東,撰山左金石志。
包慎伯成兩淵十六篇。
章實齋湖北通志脫稿。
孫淵如始着尚書今古文注疏。
阮芸台督浙江學政。
劉孟塗始從遊于姚姬傳。
王石臞廣雅疏證成書。
淩次仲赴甯國教授任。
焦裡堂在山東,作書與孫淵如論考據與著作。
冬,至皖撫署。
崔東壁谒選得福建羅源縣知縣,時唐虞考信錄亦成書。
玉石臞自序廣雅疏證。
劉申受為谷梁廢疾申何。
章實齋在安慶;五月,至揚州。
陳履和刊行崔東壁上古、洙泗考信錄于南昌。
張臯文為周易虞氏義。
焦裡堂加減乘除釋成。
王伯申自序經義述聞付梓。
包慎伯客朱石君皖署。
(此時應識章實齋。
)
又為詩話等三篇,攻擊袁簡齋。
淩次仲在甯國。
阮芸台督學浙江,聚諸生于孤山,成經籍纂诂百十六卷。
王伯申經傳釋詞成。
包慎伯遊楚。
錢竹汀、王伯申為阮芸台經籍纂诂作序。
崔東壁調署上杭縣。
翰林院編修洪稚存上書,極陳時政,有「視朝稍晏,小人熒惑」語,得罪拟斬,奉旨免死,發戍伊犂。
淩次仲禮經釋例成書。
焦裡堂成毛詩鳥默草木蟲魚釋十二卷;又成天元一釋。
包慎伯遊蜀。
張臯文、王伯申、吳山尊、許周生皆成進士。
(座主阮芸台。
)
崔東壁還羅源縣任。
洪稚存釋放回籍。
恽子居着三代因革論一之四。
阮芸台撫浙,焦裡堂、李尚之同客武林節署。
劉申受舉拔貢生,入都應朝考,就張臯文問虞氏易、鄭氏三禮。
淩次仲在皖,始識姚姬傳。
焦裡堂成開方通釋。
阮芸台在浙,立诂經精舍,延王蘭泉、孫淵如主講席。
包慎伯教授鸠茲半年,為說儲一篇。
冬,遊江、浙,至揚州。
始得張筠岩校補竹書紀年。
焦裡堂會試不第;秋,赴浙,冬歸,遂決意家居,成禹貢鄭注釋。
包慎伯至常州,主李申耆家:七閱月,得盡讀日知錄。
龔定庵侍父闇齋入都。
段懋堂授其外孫龔定庵說文部目。
郝蘭臯始撰山海經箋疏。
焦裡堂成毛詩地理釋。
蔡元鳳成王荊公年譜考略二十六卷。
焦裡堂着論語通釋。
阮芸台成兩浙金石志、積古齋鐘鼎款識。
臧镛堂入京,寓王伯申家,着皇朝經解。
周保緒訪包慎伯于白門。
段懋堂說文解字注成。
是年有朱子小學跋。
崔東壁考信錄成書。
是年撰讀風偶識。
阮芸台丁父憂歸裡,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包慎伯遊袁浦,常往來揚州,初與淩曉樓相識。
劉申受為公羊何氏釋例。
郝蘭臯山海經箋疏成;始撰爾雅義疏;撰竹書紀年校正序。
阮芸台入都,進四庫未收書六十種,作提要上之。
再撫浙,以毛西河四書改錯及己作論語論仁篇寄淩次仲。
淩次仲遊浙。
包慎伯為籌河刍言兩篇。
段懋堂緻書梁曜北,辨趙、戴水經注相襲事。
恽子居着三代因革論五之八。
阮芸台為郝蘭臯刻山海經箋疏,并撰序。
劉申受為公羊何氏解诂箋。
龔定庵始識王仲瞿。
包慎伯應試入都。
唐鏡海成進士。
阮芸台遷侍講,兼國史館總纂,創立儒林傳,得百四十六人。
龔定庵中順天鄉試。
包慎伯蔔居揚州,作策河四略。
王石臞讀書雜志先後付梓。
龔定庵由副榜貢生考充武英殿校錄。
父闇齋簡放徽州知府,定庵侍行。
締婚段氏,懋堂女孫也。
懋堂為序定庵懷人館詞。
劉申受為論語述何、左氏春秋考證、箴膏肓評。
包慎伯谒姚惜抱于锺山書院,請為學之要。
林清入内城謀亂。
龔定庵在徽州,段懋堂寄書勉學,囑問業于程易疇。
陳恭甫五經異義疏證成。
焦裡堂編次道聽錄五十卷。
阮芸台調撫江西,刻十三經注疏。
龔定庵作明良論四篇。
父闇齋修徽州府志延汪蟄泉、汪孟慈諸人纂修。
定庵預搜輯之役,有與徽州府志局纂修諸子書。
劉申受成進士。
魏默深以拔貢入都,從胡墨莊、姚鏡塘、劉申受問學。
焦裡堂成雕菰樓易學三書四十卷。
焦裡堂成論語補疏二卷。
冬,與子虎玉纂孟子長編三十卷,越兩歲而成。
阮芸台調撫河南,遷湖廣總督。
龔定庵乙丙之際箸議作于此時。
阮芸台調兩廣總督,于荊州舟中為王伯申經義述聞作序。
龔定庵緻書江鄭堂,論其漢學師承記名目有十不安,并為江書作序。
陳碩甫至京師。
江鄭堂在廣州節院,刻漢學師承記八卷。
龔定庵中浙江鄉試,入都。
陳碩甫應順天鄉試,在都得交王石臞、伯申父子。
(時伯申為座主。
)又初識金誠齋。
方植之應粵督阮芸台召,赴粵任廣東通志分纂,并授經幕中。
淩曉樓撰公羊禮疏序于粵東節署。
龔定庵會試,不售,始從劉申受受公羊春秋。
在京并識宋于庭。
嚴厚民至粵。
李申耆在粵,選錄骈體文鈔。
方植之在廣州通志局。
劉孟瞻自序左傳舊疏考正。
龔定庵會試,下第,為内閣中書。
有西域置行省議、東南罷番舶議。
汪孟慈撰其父容甫先生年譜。
劉孟瞻為其舅氏淩曉樓序公羊問答。
龔定庵在國史館,上書總裁,論塞外形勢。
又撰蒙古圖志。
沈匏廬自序論語孔注辨僞。
李申耆在揚州,搜集自漢迄隋八代全文;又編皇朝文典。
方植之複适粵。
龔定庵為莊方耕神道碑銘,又壬癸之際胎觀九篇。
李申耆至江陰,主講暨陽書院。
龔定庵為五經大義終始論。
李申耆為劉申受刻公羊釋例。
龔定庵始治釋典。
方植之在阮芸台幕,著書林揚觯。
江鄭堂還揚州。
龔定庵始着古史鈎沉論。
包慎伯刻所著言河鹽漕之書三卷,曰中衢一勺。
李申耆纂集八代全文成,凡二部,一以時次,一以類分。
李申耆刊縮本輿地圖,又繪皇朝一統全圖。
方植之成漢學商兌序例。
是年往浙。
魏默深為賀耦庚編經世文編。
陳蘭甫應學海堂季課。
方植之在皖。
潘四農始識魯通甫。
包慎伯在吳門,魏默深來晤,述賀耦庚意,代詢山東治要。
龔定庵賦常州高才篇贈丁若士。
陳蘭甫問經學于侯君模。
劉楚桢、劉孟瞻、陳卓人相約為新經疏,楚桢任論語,孟瞻任左傅,卓人任公羊。
龔定庵會試中式,賜同進士出身。
廷試對策,祖王荊公上仁宗皇帝書。
朝考以知縣用,自請仍歸中書原班。
方植之刊行漢學商兌、書林揚觯。
李申耆輿地一統全圖锓版成。
俞理初客陳碩士家,校顧景範方輿紀要。
包慎伯在京師。
龔定庵陳當世急務八條。
(不存集中。
)又羣經寫官答問成。
陳卓人在揚州,自序白虎通疏證。
陳蘭甫中舉人。
俞理初編刻癸巳類稿。
包慎伯有與周保緒論晉略書。
潘四農南歸。
龔定庵成左氏春秋服杜補義一卷、左氏決疣一卷,又六經正名篇、古史鈎沉論成。
(又壬癸之際胎觀,據吳昌绶年譜,應成在前。
) 蘇厚子受業于方植之。
龔定庵作幹祿新書。
潘四農入都。
沈子敦以優貢入京,館姚薦青家。
學海堂設專課生,陳蘭甫為舉首,朱九江、侯子琴與焉。
包慎伯在京師。
潘四農南歸。
龔定庵為王伯申墓表銘。
蘇厚子重編張楊園年譜。
洪筠軒撰諸史考異。
(時年七十二。
)
潘四農、毛生甫、姚石甫同遊金、焦。
姚至台灣任。
朱亮甫逸周書集訓校釋始屬稿。
李申耆曆代輿地沿革圖刊成。
潘四農入都谒選,即南歸。
林少穆為欽差大臣,赴廣東,龔定庵為序贈行。
是歲成春秋決事比六卷,申劉申受誼。
羅羅山、劉霞仙始訂交。
陳樸園自序魯詩遺說考。
至江陰,見李申耆。
有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又重過揚州記。
十月,北上迎眷,陳碩甫為規劃一切。
包慎伯贈龔定庵瘗鶴銘。
鄧湘臯始刻船山遺書百五十卷。
英艦陷定海。
包慎伯在江西。
宋于庭在耒陽,成論語說義、孟子趙注補正。
劉楚桢成進士。
陳蘭甫舉為學海堂學長。
(自是為長十數年。
) 陳樸園自序韓詩遺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