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附表

關燈
le="white-space:pre"> 二十一年辛醜(1841)英艦陷虎門。

     陳蘭甫赴會試,過揚州,谒阮芸台。

     陸潤庠鳳石生高澍雨農卒龔自珍定庵卒(年五十)毛嶽生生甫卒(年五十一)李兆洛申耆卒(年七十三)莫與俦猶人卒(年七十九) 二十二年壬寅(1842)林則徐遣戍。

    南京條約成立。

    五口通商。

     苗先簏自序說文聲韻表。

     魏默深着海國圖志、聖武記。

     陳樸園自序齊詩遺說考。

     陳蘭甫着切韻考六卷。

     朱亮甫逸周書集訓校釋成書。

     王先謙益吾生何維樸詩孫生黃承吉春谷卒(年七十二) 二十三年癸卯(1843) 包慎伯為周保緒序晉略。

     魏默深聖武記成,寄包慎伯屬審定。

     劉光蕡古愚生梅植之蘊生卒(年五十)吳榮光荷屋卒(年七十一)李富孫芗沚卒(年八十)嚴傑厚民卒(年八十一)嚴可均鐵橋卒(年八十二)秦恩複敦夫卒(年八十四) 二十四年甲辰(1844) 魏默深成進士。

     羅羅山館賀修齡家,着姚江學辨。

    始識郭筠仙兄弟。

     郭筠仙應試入都,主曾滌生寓。

    始谒唐鏡海,見其所著省身日課。

     陳蘭甫再赴會試,再谒阮芸台于揚州。

     包慎伯刻安吳四種。

     缪荃孫筱珊生郭慶藩孟純生湯鵬海秋卒(年四十四)汪文台南士卒(年四十九)姚配中仲虞卒(年五十三)錢泳立羣卒(年八十六) 二十五年乙巳(1845) 唐鏡海清儒學案成書。

     羅羅山着孟子解。

     王懿榮正儒生陶方琦子珍生馬建忠眉叔生 二十六年丙午(1846) 宋于庭為四書纂言。

     朱亮甫逸周書集訓校釋付梓。

     唐鏡海緻仕南歸。

     袁昶爽秋生朱一新蓉生生夏炯仲文卒(年五十二)鄧廷桢嶰筠卒(年七十二) 二十七年丁未(1847) 羅羅山改定人極衍義。

    始識唐鏡海于長沙。

     龍翰臣簡湖北學政,着經籍舉要示學者。

     葉昌熾菊裳生汪喜孫孟慈卒(年六十二) 張澍介侯卒(年六十七) 二十八年戊申(1848) 羅羅山與賀耦庚、唐鏡海過從,論學無虛日。

    着小學韻語成。

     劉椒雲為國子監學正,引疾南歸。

     陳蘭甫成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七卷。

     黃遵憲公度生孫诒讓仲容生王頌蔚芾卿生劉傳瑩椒雲卒(年三十一)賀長齡耦庚卒(年六十四)徐松星伯卒(年六十八) 二十九年己酉(1849) 羅羅山着西銘講義。

     陳蘭甫又北上。

     羅椒生為胡竹村儀禮正義序。

     楊深秀漪春生張穆石州卒(年四十五)胡培翚竹村卒(年六十八)梁章巨芷鄰卒(年七十五)阮元芸台卒(年八十六) 三十年庚戌(1850)洪秀全起兵。

     戴子高始讀顔、李書。

     夏心伯成述朱質疑。

     成芙卿自序禹貢班義述。

     皮錫瑞鹿門生柯紹忞鳳荪生沈曾植子培生林則徐少穆卒(年六十六)錢儀吉新梧卒(年六十八)朱珔蘭坡卒(年八十二) 文宗鹹豐元年辛亥(1851) 羅羅山館賀耦庚家。

     陸恢廉夫生簡朝亮竹居生鄧顯鶴湘臯卒(年七十五)方東樹植之卒(年八十) 二年壬子(1852)太平軍入湖南。

     羅羅山、劉霞仙練鄉勇,防守長沙。

     郭筠仙避亂山中,讀船山禮記章句;始着禮記質疑。

     廖平季平生林纾畏廬生姚瑩石甫卒(年六十八)姚元之伯昂卒(年七十七) 三年癸醜(1853)太平軍下江甯。

     宋于庭編定過庭錄。

     曾滌生督辦團防,羅羅山等隸焉。

     張謇啬庵生嚴複幾道生陳玉樹惕庵生江忠源岷樵卒(年四十二)鄒漢勳叔績卒(年四十九)黃爵滋樹齋卒(年六十一)馬瑞辰元伯卒(年七十二)姚椿春木卒(年七十七) 四年甲寅(1854) 羅羅山成周易附說。

     陳蘭甫始草漢儒通義。

     範當世肯堂生鄒代鈞甄伯生丁立鈞叔衡生曾钊勉士卒(年三十四)劉文淇孟瞻卒(年六十六)王筠箓友卒(年七十一)徐同柏壽臧卒(年八十) 五年乙卯(1855) 劉楚桢論語正義成。

     魏默深成書古微。

     費念慈屺懷生江春霖杏邨生戴鈞衡存莊卒(年四十二)侯度子琴卒(年五十七)劉寶楠楚桢卒(年六十五)包世臣慎伯卒(年八十一) 六年丙辰(1856) 陳蘭甫始着學思錄。

     戴子高始與姚子展相識。

     羅澤南羅山卒(年五十)吳式芬子苾卒(年六十一)魏源默深卒(年六十三)梅曾亮伯言卒(年七十一) 七年丁巳(1857)英、法聯軍陷廣州,葉名琛被虜。

     戴子高始得讀李恕谷論語、大學、中庸傳注、傳注問及恕谷集。

    是年始從陳碩甫、宋于庭遊,治今文。

     陳蘭甫避亂,居橫村沙舍。

     鄭小谷自桂林避亂至廣州,複避至東莞。

     楊銳叔峤生胡錫燕薊門卒(年四十八)蘇惇元厚子卒(年五十七)苗夔先簏卒(年七十五) 八年戊午(1858) 陳蘭甫聲律通考十卷成;漢儒通義七卷刊行。

     俞曲園始寓吳,讀高郵王氏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經義述聞諸書,遂有意治經。

     李少荃入曾滌生幕。

     易順鼎哭庵生康有為長素生龍啟瑞翰臣卒(年四十五)陳慶镛幹翔卒(年六十四)朱駿聲允倩卒(年七十一) 九年己未(1859) 锺子勤自序谷梁補注。

     李炁伯入都。

     汪梅村遊鄂胡林翼幕。

     劉光第裴邨生梁鼎芬星海生袁世凱慰亭生孫鼎臣芝房卒(年四十一)張維屏南山卒(年八十) 十年庚申(1860)太平軍破江南大營,陷杭州、蘇州。

     英、法聯軍逼北京,焚圓明園。

     鄭小谷重至廣州,掌教書院,未幾返桂林。

     陳蘭甫為鄭小谷補學軒文集序。

     汪康年恢伯生江标建霞生徐有壬君青卒(年六十一)宋翔鳳于庭卒(年八十五) 十一年辛酉(1861) 俞曲園避地上虞,始假得學海堂經解半部讀之。

     譚複堂至廈門,始交戴子高。

     端方午橋生胡林翼潤芝卒(年五十)邵懿辰位西卒(年五十二)朱琦伯韓卒(年五十九)淩堃仲讷卒(年六十七)唐鑒鏡海卒(年八十四)林春溥立源卒(年八十七) 穆宗同治元年壬戌(1862) 陳樸園自序今文尚書經說考。

     俞曲園避寇自滬至津。

    羣經平議成;諸子平議亦成大半;始刻世室重屋明堂考。

     倭艮峯為大學士。

     宋衡平子生何秋濤願船卒(年三十九)顧觀光尚之卒(年六十四)黃式三薇香卒(年七十四)胡紹勳文甫卒(年七十四) 二年癸亥(1863) 郭筠仙權粵撫。

     李炁伯孟學齋日記始此。

     魯一同通甫卒(年五十九)錢泰吉警石卒(年七十三)隙奂碩甫卒(年七十八) 三年甲子(1864)曾國荃克江甯,洪秀全自殺。

     汪梅村歸江甯。

     姚谌子展卒(年三十)勞格季言卒(年四十五)鄭珍子尹卒(年五十九)吳嘉賓子序卒(年六十二) 四年乙醜(1865) 劉叔俛論語正義始寫定。

     俞曲園回吳寓,主紫陽書院講席。

     李炁伯歸杭州。

     譚嗣同壯飛生 五年丙寅(1866)孫文中山生。

     曾滌生創設金陵書局,莫郘亭、張孟彪、劉恭甫、戴子高、劉叔俛諸人為之校勘經籍。

     祁寯藻叔穎卒(年七十四) 六年丁卯(1867) 俞曲園羣經平議刻成,遂銳意成諸子平議。

     唐才常佛塵生李瑞清梅庵生劉毓崧伯山卒(年五十)宗稷辰滌樓卒(年七十六) 七年戊辰(1868) 俞曲園改主西湖诂經精舍講席。

     戴子高始得全見顔、李書,為顔李學記。

     章炳麟太炎生蔣春霖鹿潭卒(年五十一) 八年己巳(1869) 戴子高顔氏學記成。

     陳千秋通父生鄒伯奇特夫卒(年五十一)陳立卓人卒(年六十一)陳喬枞樸園卒(年六十一) 九年庚午(1870)蘇源生菊村卒(年六十二)吳熙載讓之卒(年七十二) 十年辛未(1871) 陳蘭甫大病幾殆,撰自述。

     俞曲園又成第一樓叢書三十卷。

     莫友芝郘亭卒(年六十一)倭仁艮峯卒(年六十八)譚瑩玉生卒(年七十二)夏炘心伯卒(年八十三) 十一年壬申(1872) 潘鄭盦攀古樓彜器款識、吳少甫兩罍軒彜器圖識刊行。

     吳清卿初刻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

     孫仲容初撰古籀拾遣。

     楊守仁笃生生薛壽介伯卒(年六十一)曾國藩滌生卒(年六十二)鄭獻甫小谷卒(年七十二) 十二年癸酉(1873)梁啟超任公生戴望子高卒(年三十七)劉蓉霞仙卒(年五十八)吳敏樹南屏卒(年六十九)王柏心子壽卒(年七十五)何紹基蝯叟卒(年七十五)徐繼畲健男卒(年七十九)吳廷棟竹如卒(年八十一) 十三年甲戌(1874)馮桂芬景亭卒《年六十六》 德宗光緒元年乙亥(1875) 張香濤提督四川學政,刊行書目答問。

     林旭暾谷生丁晏柘堂卒(年八十二) 二年丙子(1876) 朱蓉生成進士。

     郭筠仙充出使英、法大臣。

     嚴幾道留學英倫。

     康長素始從朱九江問學。

     陳衡恪師曾生王拯少鶴卒(年六十二) 三年丁醜(1877) 俞曲園成曲園雜纂五十卷。

     孫仲容始撰墨子閑诂。

     王國維靜安生锺文蒸子勤卒(年六十) 四年戊寅(1878) 五年己卯(1879) 陳蘭甫自訂讀書記凡十五卷付刊。

     郭筠仙着罪言存略。

     俞曲園又成俞樓雜纂五十卷。

     王益吾刻乾隆朝東華錄百二十卷成。

     嚴幾道卒業歸國。

     劉履芬彥青卒(年五十三)沈葆桢幼丹卒(年六十一)吳可讀柳堂卒(年六十八) 六年庚辰(1880) 俞曲園始為茶香室叢鈔;又有茶香室經說十六卷。

     嚴幾道為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

     柳興恩賓叔卒(年八十六) 七年辛巳(1881) 陳蘭甫自定讀書記西漢一卷。

    (東塾讀書記始自丙辰,初為學思錄。

    ) 汪曰桢謝城卒(年六十九)劉熙載融齋卒(年六十九)楊沂孫詠春卒(年六十九)朱次琦子襄卒(年七十五)湯球伯玕卒(年七十八) 八年壬午(1882) 王益吾編續古文辭類纂成,刊于湘中。

     周壽昌漢書注校補成。

     蔡锷松坡生劉壽曾恭甫卒(年四十五)陳澧蘭甫卒(年七十三)李善蘭秋紉卒(年七十三) 九年癸未(1883)高心夔陶堂卒(年四十九)成蓉鏡芙卿卒(年六十八)吳雲少甫卒(年七十三) 十年甲申(1884) 吳清卿說文古籀補刊行。

     王益吾續東華錄四百十九卷成。

     廖季平經學初變始是。

     康長素始演大同義。

     劉師培申叔生陶方琦子珍卒(年四十)趙之謙撝叔卒(年五十六)桂文燦子白卒(年六十二)徐壽雪村卒(年六十七)周壽昌荇農卒(年七十一)陳介祺壽卿卒(年七十二) 十一年乙酉(1885) 吳清卿印行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

     嚴幾道回籍,治八股文,納粟為監生,鄉試報罷。

     康長素着人類公理。

     鄒容蔚丹生金和亞匏卒(年六十八)左宗棠季高卒(年七十四)張文虎孟彪卒(年七十八) 十二年丙戌(1886) 吳清卿始從事為愙齋集古錄。

     禦史朱蓉生奏參李蓮英,以主事降補。

     廖季平編古今學考。

     丁寶桢稚璜卒(年六十七) 十三年丁亥(1887) 張香濤聘朱蓉生至粵。

     李元度次青卒(年六十七) 十四年戊子(1888) 王益吾皇清經解續編刊成。

     孫仲容改商周金識拾遺為古籀拾遺,重校付梓。

     朱蓉生主講端溪書院。

     廖季平分古今學考為知聖、辟劉兩篇,經學二變始此。

     康長素始至京師,上書請變法,格不達。

     缪藝風選續經世文編八十卷。

     方宗誠存之卒(年七十一) 十五年己醜(1889) 吳清卿古玉圖考刊行。

     朱蓉生主廣雅書院講席。

     康長素返粵。

     廖季平在蘇晤俞曲園;至粵晤康長素。

     汪士铎梅村卒(年八十八》 十六年庚寅(1890) 郭筠仙禮記質疑付梓;又成大學章句質疑、中庸章句質疑。

     張香濤督兩湖。

     王益吾主講思賢講舍。

     康長素、廖季平再晤于粵垣安徽會館。

    是年廖赴鄂。

     曾紀澤劼剛卒(年五十二)潘祖蔭鄭酓卒(年六十一)曾國荃沅甫卒(年六十七)黃彭年子壽卒(年六十八)彭玉麐剛直卒(年七十五) 十七年辛卯(1891) 王益吾荀子集解刊成,自為序。

     康長素講學于廣州之長興裡;新學僞經考刊成。

     李垣叔虎卒(年六十五)郭嵩焘筠仙卒(年七十四) 十八年壬辰(1892) 王益吾合校水經注四十卷刊成。

     孫仲容撰尚書骈枝成。

     朱蓉生成無邪堂答問。

     章太炎肄業杭州诂經精舍,俞曲園為山長。

     閻敬銘丹初卒(年七十六) 十九年癸巳(1893) 孫仲容撰墨子閑诂成,又撰劄迻成。

     洪鈞文卿卒(年五十五) 二十年甲午(1894)中、日之戰。

     廖季平為古學考,有緻康長素書。

     康長素入京會試不第,歸粵。

     清廷下谕毀禁新學僞經考。

    康長素遊桂林,着桂學答問。

     梁任公推本康長素意,為讀書分月課程。

     譚壯飛報貝元征書,極論變法維新。

     陳千秋通父卒(年二十六)朱一新蓉生卒(年四十九)薛福成叔耘卒(年五十七)陸心源存齋卒(年六十一)李慈銘炁伯卒(年六十六)張裕钊廉卿卒(年七十二)孫衣言劭聞卒(年八十一) 二十一年乙未(1895) 吳清卿說文古籀補重刊于湘中。

     嚴幾道刊布論世變之亟及救亡決論諸文。

     譚壯飛進京師,始交梁任公。

     康長素公交車上書,開強學會。

     吳誦孫攗古錄金文刊行。

     王頌蔚芾卿卒(年四十八)李文田若農卒(年六十二)董沛覺軒卒(年六十八) 二十二年丙申(1896) 吳清卿自叙愙齋集古錄。

     孫仲容逸周書斠補成。

     譚壯飛在南京成仁學。

     嚴幾道初譯天演論。

     康長素為孔子改制考。

     梁任公撰變法通議;與汪恢伯創辦時務報于上海。

     郭慶藩孟純卒(年五十三) 二十三年丁酉(1897)德取膠州灣。

     嚴幾道、夏穗卿創辦國聞報于天津。

     譚壯飛、梁任公等創南學會于湖南。

     康長素至京師,上書陳事變之急。

     黎庶昌莼齋卒(年六十一) 二十四年戊戌(1898) 張香濤刊布勸學篇。

     吳至父序嚴譯天演論。

     嚴幾道始譯原富;又拟上皇帝萬言書。

     譚壯飛應征至京師,與楊叔峤、劉裴邨、林暾谷同參新政,下獄見殺。

    康長素、梁任公出走。

     廖季平經學三變始此。

     蘇輿為翼教叢編。

     林旭暾谷卒(年二十四)譚嗣同壯飛卒(年三十四)劉光第裴邨卒(年四十)楊銳叔峤卒(年四十二)楊深秀漪春卒(年五十) 二十五年己亥(1899) 孫仲容撰周禮正義成。

     嚴幾道譯穆勒自由論。

     濰縣商人初售安陽甲骨。

     江标建霞卒(年四十)黃體芳漱蘭卒(年六十八)丁丙松存卒(年六十八)黃以周儆季卒(年七十二) 二十六年庚子(1900)八國聯軍。

     王益吾刻漢書補注百卷成。

     王正儒初購安陽甲骨。

     嚴幾道避亂之上海,開名學會,講演名學。

    始譯穆勒名學;原富譯竟。

     唐佛塵起事,被殺。

     唐才常佛塵卒(年三十四)袁昶爽秋卒(年五十五)王懿榮正儒卒(年五十六)馬建忠眉叔卒(年五十六)陳寶箴右銘卒(年七十) 二十七年辛醜(1901) 康長素在槟榔嶼,成中庸注、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發凡及孟子微。

     章太炎訄書刊于蘇州。

     譚獻複堂卒(年七十)李鴻章少荃卒(年七十九)薛允升雲階卒(年八十二) 二十八年壬寅(1902)日、俄戰起。

     王益吾刻日本源流考二十二卷成。

     孫仲容為周禮政要。

     嚴幾道為編譯局總辦。

    始譯孟德斯鸠法意、斯賓塞羣學肄言,又譯甄克思社會通铨;評點老子道德經。

     廖季平經學四變始此。

     吳至父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

     康長素在大吉嶺,成論語注、大學注;又成大同書。

     丁立鈞叔衡卒(年四十九)吳大澄清卿卒(年六十八) 二十九年癸卯(1903) 孫仲容撰古籀餘論成。

     劉鐵雲藏龜印布。

     鄒蔚丹、章太炎下獄。

     劉光蕡古愚卒(年六十一)吳汝綸至父卒(年六十四) 三十年甲辰(1904) 王益吾刻尚書孔傳參正成。

     孫仲容撰契文舉例成。

     範當世肯堂卒(年五十一)蕭穆敬孚卒(年七十)翁同龢松禅卒(年七十五) 三十一年乙巳(1905) 孫仲容撰名原成。

     嚴幾道赴英倫,晤孫中山。

     鄒容蔚丹卒(年二十一)費念慈屺懷卒(年五十一)黃遵憲公度卒(年五十八) 三十二年丙午(1906) 嚴幾道在滬講演政治學。

    法意譯竟。

     陳玉樹惕庵卒(年五十四)汪宗沂弢廬卒(年七十)俞椒曲園卒(年八十六) 三十三年丁未(1907)汪鳴鸾{自邑}亭卒(年六十九) 三十四年戊申(1908) 嚴幾道譯名學淺說。

     鄒代鈞甄伯卒(年五十五)皮钖瑞鹿門卒(年五十九)孫诒讓仲容卒(年六十一)楊文瑩雪漁卒(年七十一)張鳴珂公束卒(年八十) 宣統元年己酉(1909) 王益吾刻莊子集解成,自為序。

     嚴幾道欽賜文科進士出身。

     張之洞香濤卒(年七十三) 二年庚戌(1910)宋衡平子卒(年四十九) 三年辛亥(1911)楊守仁笃生卒(年四十)端方午橋卒(年五十一)汪康年恢伯卒(年五十二)楊文會仁山卒(年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