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附表
關燈
小
中
大
>
四年丙午(1726)錢名世以作詩稱頌年羹堯功德革職,禦書「名教罪人」四字匾額張挂居宅,并命在京現任官由舉人、進士出身者,各為詩文刺惡。
禮部侍郎查嗣廷以所作日記有悖亂語,下獄死,戮屍枭示。
禦史謝梅莊坐參田文鏡革職,發往阿爾泰軍前效力。
汪梧鳳松溪生劉捷古塘卒(年六十九)
五年丁未(1727) 方望溪邀李恕谷入京論學。
李穆堂廷議大罪二十一款,當死,獲赦。
曾靜徒張熙至浙江,得呂晚村題如此江山圖及錢墓松歌詩。
袁簡齋為縣學生。
汪雙池六禮或問成。
趙翼瓯北生孔繼涑信夫生趙佑鹿泉生阮葵生{廠吾}山生沈近思闇齋卒(年五十七)潘天成钖疇卒(年七十四)查慎行初白卒(年七十八)
六年戊申(1728) 李恕谷語黎長舉以「顧諟明命」之功。
汪雙池樂經或問成。
秋,曾靜命其徒張熙投書陝督嶽锺琪。
錢大昕竹汀生鮑廷博渌飲生
七年己酉(1729)謝梅莊以注釋大學毀謗程朱罪,奉旨免死。
曾靜案發,刊布大義覺迷錄,呂晚村戮屍。
陸生枬以通鑒論正法。
李穆堂以參贊田文鏡舊案廷召诘賣,旋寬免。
朱筠竹君生吳省欽白華生周春松霭生梁份質人卒(年八十九)
八年庚戌(1730)曾任庶吉士徐駿以詩獄斬。
全謝山入都,上書方望溪論喪禮或問。
畢沅秋帆生汪輝祖龍莊生周永年書昌生王文治夢樓生周廣業耕崖生崔渭源清夫卒(年五十七)
九年辛亥(1731) 汪雙池四書诠義成。
姚鼐姬傳生朱珪石君生曹仁虎習庵生嚴長明冬有生彭元瑞芸楣生向璇惕齋卒(年五十)
十年壬子(1732) 全謝山舉鄉試,李穆堂招寓紫藤軒。
汪雙池自序詩經诠義。
餘蕭客古農生魯九臯絜非生沈業富既堂生蔣廷钖南沙卒(年六十四)朱澤澐止泉卒(年六十七)
十一年癸醜(1733) 全謝山仍居紫藤軒,與李穆堂論陸氏學案,有五書。
(萬孺廬亦同寓。
) 汪雙池自序書經诠義。
顧棟高自序司馬溫公年譜。
羅聘兩峯生翁方綱覃溪生吳骞兔床生蔡世遠聞之卒(年五十二)藍鼎元玉霖卒(年五十九)李塨恕谷卒(年七十五)
十二年甲寅(1734) 汪雙池自序易經诠義。
陸錫熊耳山生李惇成裕生羅有高台山生
十三年乙卯(1735)殺曾诤、張熙。
顧棟高自序王荊公年譜。
段玉裁懋堂生金榜蕊中生錢塘學淵生餘廷燦存吾生曾靜蒲譚卒(年五十七)李文照恒齋卒(年六十四)
高宗乾隆元年丙辰(1736)試博學鴻詞。
李穆堂奉旨召見,授戶部侍郎。
全謝山成進士。
李穆堂、全謝山相約共鈔永樂大典。
方望溪充三禮義疏館副總裁。
奏請出秘府永樂大典,取宋、元人經說。
三禮館檄縣抄送江慎修禮書綱目稿本。
汪雙池自序禮記章句或問。
始作書與江慎修。
桂馥未谷生王昆次瑤生翟灏晴江生杜诏紫綸卒(年七十一)朱轼若瞻卒(年七十二)楊名時凝齋卒(年七十七)胡煦滄曉卒(年八十二)
二年丁巳(1737) 汪雙池再作書與江慎修。
全謝山左遷,南歸。
孫志祖贻谷生謝啟昆蘇潭生沈炳震東甫卒(年五十九)
三年戊午(1738) 江慎修作書答汪雙池。
汪三作書與江。
任大椿幼植生章學誠實齋生丁傑小雅生錢伯垌魯斯生陸奎勳星坡卒(年七十六)王心敬爾緝卒(年八十三)
四年己未(1739) 方望溪仍在三禮館。
江慎修再答汪雙池書。
孔繼涵荭谷生
五年庚申(1740) 程綿莊易通成書。
(始丙辰。
) 汪雙池授經楓溪,至是凡二十三年。
戴東原随父客南豐。
課蒙于紹武。
錢澧南園生彭紹升尺木生崔述東壁生
六年辛酉(1741) 方望溪主纂周官義疏成。
江慎修遊京師,與方望溪論儀禮數事;又着周禮疑義舉要。
汪雙池始授徒于家塾。
馮應榴星實生惠士奇天牧卒(年七十一)王懋竑白田卒(年七十四)萬經授一卒(年八十三)徐元夢蝶園卒(年八十七)
七年壬戌(1742) 方望溪解書局回籍。
江慎修成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戴東原自邵武歸。
沈果堂始着周官祿田考。
彭績秋士生汪龍蟄泉生
八年癸亥(1743) 汪雙池成理學逢源,又樂經律呂通解初稿成。
杭大宗坐時務策言滿漢畛域革職。
惠定宇始見閻氏古文尚書疏證。
(時尚未刻。
) 邵晉涵二雲生秦瀛小岘生陳昌齊觀樓生鄧石如完白生崔邁德臯生蔣衡湘帆卒(年七十二)鄭性義門卒(年七十九)儲大文六雅卒(年七十九)
九年甲子(1744) 戴東原成籌算一卷。
(後經增改名策算。
) 汪中容甫生王念孫石臞生錢坫獻之生莊有可大久生錢大昭晦之生梁玉繩曜北生任啟運釣台卒(年七十五)趙執信秋谷卒(年八十三)
十年乙醜(1745) 閻潛邱尚書古文疏證刻成。
汪雙池春秋集傳成。
王西莊草創尚書後案。
戴東原成六書論三卷。
(已佚。
) 武億虛谷生張照得天卒(年五十五)
十一年丙寅(1746) 全謝山增修宋儒學案。
戴東原成考工記圖。
(後附注成二卷。
) 洪亮吉稚存生吳錫麒谷人生
十二年丁卯(1747) 戴東原成轉語二十章。
(已佚。
段懋堂年譜稱此書未成,戴氏遺集亦不見。
) 全謝山至金陵,館于方望溪之湄園。
趙懷玉味辛生張雲璈仲雅生
方貞觀履安卒(年六十九)陳景雲少章卒(年七十八)秦道然雒生卒(年九十)
十三年戊辰(1748) 沈果堂周官祿田考成書。
顧震滄自序春秋大事表。
徐位山始為竹書紀年統箋。
梁履繩處素生尹會一健餘卒(年五十八)
十四年己巳(1749) 方望溪儀禮析疑成。
戴東原成爾雅文字考十卷。
(未刊) 程易疇、戴東原初相識訂交。
是仲明遊徽州。
黃景仁仲則生方苞望溪卒(年八十二)
十五年庚午(1750) 沈歸愚以年八十予告歸。
方樸山主紫隅書院,見戴東原文,大贊服。
東原從江慎修遊當亦在是年,時俱客汪松溪家。
是仲明再遊徽州,遇戴東原:索觀其詩補傳,當在是年。
全謝山為五校本水經題詞于錢塘之篁庵。
倪模迂存生莊述祖葆琛生張宗泰筠岩生萬光泰循初卒(年三十九)李绂穆堂卒(年七十八)
十六年辛未(1751)第一次南巡江、浙。
程綿莊大易擇言成書;(始壬戌。
)又為彖爻求是說。
戴東原補休甯縣學生。
劉台拱端臨生祁韻士鶴臯生王步青己山卒(年八十)
十七年壬申(1752) 全謝山适廣東,時水經注已七校。
戴東原教讀汪松溪家。
休甯旱,戴東原窮居,成屈原賦注九卷,又音義三卷,假名汪君。
錢竹汀始入都。
孔廣森顨軒生趙紹祖琴士生章宗源逢之生沈彤冠雲卒(年六十五)
十八年癸酉(1753) 汪雙池重訂律呂通解成。
全謝山自粵歸裡。
戴東原為詩補傳。
(未成書。
) 孫星衍淵如生唐仲冕陶山生陳鳣仲魚生楊芳燦才叔生朱彬武曹生厲鹗樊榭卒(年六十二)楊椿農先卒(年七十八)
十九年甲戌(1754) 汪雙池重著書經诠義成,又讀近思錄、讀問學錄、參讀禮志疑成。
全謝山居揚州,仍治水經,兼補學案。
是年秋,與趙東潛遇于杭。
東潛依謝山說,改正所校水經注。
冬,東潛自序水經注釋。
戴東原避訟入都,寓歙縣會館。
造錢竹汀廬,談竟日,竹汀歎其精博。
明日,言于秦味經,即日同車親訪,因為延譽,遂知名。
是年東原館秦氏味經軒。
紀曉岚、王西莊、錢竹汀、王蘭泉、朱竹君俱成進士。
張敦仁古餘生伊秉绶墨卿生李赓芸許齋生吳敬梓敏軒卒(年五十四)嶽锺琪容齋卒(年六十九)陳祖範見複卒(年七十九)
二十年乙亥(1755)湖南學政胡中藻坐詩獄斬。
禁滿、漢人文字往來。
程綿莊始為論語說。
江艮庭自稱年三十五師事惠定宇,見其古文尚書考而善之,後自為尚書集注音疏。
(創自辛巳。
) 戴東原作周禮太史正歲年解、周髀北極璇玑四遊解各二篇。
紀曉岚始識東原,東原改館紀家。
作句股割圜記三篇,秦味經全載于通考。
紀并為東原序梓考工記圖。
戴東原與姚姬傳書論學。
姚時為孝廉,欲師東原,東原約為友。
淩廷堪次仲生吳鼒山尊生曹振镛俪笙生張海鵬子瑜生全祖望謝山卒(年五十一)馬曰管嶰谷卒(年六十八)吳廷華林壁卒(年七十四)張廷玉衡臣卒(年八十四)
二十一年丙子(1756) 汪雙池易經诠義定本成
戴東原館于王春圃家,教其子。
(石臞。
) 石韫玉琢堂生謝濟世梅莊卒(年六十八)黃叔琳昆圃卒(年八十五)徐文靖位山卒(年九十)
二十二年丁醜(1757)二次南巡。
汪雙池讀困知記成,儒先晤語成。
戴東原南還,居揚州,識惠定宇于都轉運使盧雅雨署内;又獲交沈沃田。
自是客揚州凡四年。
是年東原成大戴禮記目錄後語,又作金山志一小冊。
紀曉岚散館一等,授編修。
錢竹汀始收藏金石文字。
王蘭泉至江甯,與程綿莊論易。
恽敬子居生郝懿行蘭臯生胡克家果亭生王安國春圃卒(年六十四)
二十三年戊寅(1758) 程綿莊論語說成,凡四易稿。
又始為尚書通,閱三載而成。
江慎修春秋地理考實成。
戴東原句股割圜記刊行。
徐養原新田生姚文田秋農生惠棟定宇卒(年六十二)胡天遊稚威卒(年六十三)汪由敦瑾堂卒(年六十七)
二十四年己卯(1759) 戴東原鄉試落第。
錢泳立羣生莊培因本淳卒(年三十七)汪绂雙池卒(年六十八)顧棟高震滄卒(年八十二)方世舉息翁卒(年八十五)
二十五年庚辰(1760) 戴東原屈原賦注刻成。
有與盧紹弓書論校大戴禮事。
任幼植與戴東原書論禮。
章實齋出遊,至北京。
段懋堂入都,始見顧氏音學五書,遂有意為音均之學。
淩次仲六歲而孤。
鈕樹玉匪石生莊逵吉伯鴻生王昙仲瞿生孫原湘心青生曾燠賓谷生夏銮朗齋生秦恩複敦夫生王紹蘭畹馨生雷鋐貫一卒(年六十四)
二十六年辛巳(1761) 江艮庭始草尚書集注。
戴東原再與盧侍講書論校大戴禮事。
是仲明倡複共學山居。
蔡元鳳成進士。
江藩鄭堂生張惠言臯文生
二十七年壬午(1762)三次南巡。
戴東原始獲鄉薦。
是年作江慎修先生事略。
錢林東生生顧鳳毛超宗生嚴可均鐵橋生王又曾谷原卒(年五十七)陳黃中和叔卒(年五十九)江永慎修卒(年八十二)
二十八年癸未(1763) 戴東原會試不第,居新安會館。
段懋堂往從講學,投劄稱弟子,東原謙辭。
夏,東原出都,赴江右。
段懋堂抄謄戴東原原善三篇,及尚書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
紀曉岚升侍讀。
焦循裡堂生黃丕烈荛圃生莫與俦猶人生最傑厚民生梁詩正芗林卒(年六十七)史贻直鐵崖卒(年八十二)
二十九年甲申(1764) 章實齋參編天門縣志;作修志十議。
阮元芸台生鮑桂星覺生生張問南船山生李富孫芗沚生趙一清東潛卒(年五十四)秦蕙田味經卒(年六十三)金農冬心卒(年七十八)
三十年乙酉(1765)四次南巡。
戴東原入都,過蘇,題惠定宇授經圖。
定水經一卷,示紀曉岚、錢竹汀、姚姬傳、段懋堂。
章實齋始覩史通。
劉端臨始見王白田、朱止泉書,研程、朱學。
李瑴介石生舒位鐵雲生洪頤煊筠軒生丁敬敬身卒(年七十一)鄭燮闆橋卒(年七十三)
三十一年丙戌(1766) 戴東原會試不第,居新安會館。
嗣館裘曰修邸,成杲溪詩經補注。
(又聲韻考成,書凡四卷。
) 段懋堂入都會試,見戴東原。
原善三卷或即是年成書。
章實齋依朱竹君,始識東原于休甯會館。
淩次仲學賈。
王引之伯申生顧廣圻千裡生姚學塽鏡塘生
三十二年丁亥(1767) 江艮庭尚書集注成。
錢竹汀告病南歸。
是歲始撰二十二史考異。
湖南學政盧抱經交部議處。
侍郎齊瓊台革職。
臧庸镛堂生吳德旋仲倫生郭麐頻伽生江沅鐵君生楊述曾企山卒(年七十)程廷祚綿莊卒(年七十七)
三十三年戊子(一七六八) 戴東原應直督方觀承聘,修直隸河渠書,未成而方卒,東原辭職入都。
紀曉崴遣戍烏魯木齊。
許宗彥周生生周中孚鄭堂生陳用光碩士生彭兆荪甘亭生汪萊孝嬰生李銳尚之生陳鴻壽曼生生錢東塾石橋生齊召南瓊台卒(年六十六)方觀承宜田卒(年七十一)盧見曾雅雨卒(年七十九)
三十四年己醜(1769)下命撤毀錢謙益詩文集。
戴東原會試不第。
山西布政使朱石君聘,與段懋堂偕往。
段主講壽陽書院。
東原客署中,嗣應汾州聘,修府志三十四卷。
(庚寅修竣。
)是年東原始草緒言,并為餘古農序古經解鈎沉。
段懋堂谒戴東原,又稱弟子,東原勉從其請。
錢竹汀再入都。
汪龍莊始交羅台山。
章實齋谒朱竹君。
汪容甫遊幕太平。
李兆洛申耆生朱珔蘭坡生邵齊焘叔宀卒(年五十二)是鏡仲明卒(年七十七)沈德潛歸愚卒(年九十七)
三十五年庚寅(1770) 戴東原修汾州府志蒇事,又點校壽陽縣志。
是年還京,待會試。
錢竹汀始讀說文,研究聲音、文字、訓诂之原。
段懋堂铨得貴州玉屏縣。
洪震煊百裡生李黼平繡子生丁履恒若士生康紹镛蘭臯生
三十六年辛卯(1771) 戴東原會試,仍不第。
複遊晉,修汾陽縣志。
紀曉岚自戍所召還,授編修。
錢竹汀始成金石文跋尾六卷。
朱竹君為安徽學政,章實齋、邵二雲、洪稚存、黃仲則、汪容甫均從遊。
(實齋與二雲尤相得,因同治史學。
)是年竹君奏請開館校書。
黃承吉春谷生陳壽祺恭甫生金鹗誠齋生李锺泗濱石生汪梧鳳松溪卒(年四十六)姚範姜塢卒(年七十)沈大成沃田卒(年七十二)陳兆侖星齋卒(年七十二)陳宏媒榕門卒(年七十六)徐大椿靈胎卒(年七十九)
三十七年壬辰(1772)購訪著作遺書。
戴東原寫定緒言。
是年自汾陽入都會試,不第。
段懋堂見之于洪初堂寓。
嗣南歸,主講浙東金華書院。
錢竹汀攉詹事府少詹事。
王石臞亦至皖朱竹君幕,始與劉端臨、汪容甫訂交。
章實齋始草文史通義:有上錢辛楣宮詹書。
畢秋帆為陝西巡撫。
方東樹植之生陸繼辂祁生生錢維城稼軒卒(年五十三)沈廷芳畹叔卒(年七十一)
三十八年癸巳(1773)開四庫館。
南巡,見杭大宗迎駕名,顧左右曰:「杭世駿尚未死麼?」大宗返舍,是夕卒。
江艮庭尚書集注音疏成。
章實齋、戴東原在甯波道署相遇,(先已相識。
)論史不合,論修志亦不合。
是年實齋作和州志例。
四庫館開,紀曉崴為總裁。
特诏征戴東原、邵二雲、周書昌等入館編校。
王石臞在朱竹君幕,為朱校刊許氏說文。
吳榮光荷屋生嚴元照久能生洪饴孫孟慈生端木國瑚鶴田生裘曰修諾臯卒(年六十二)劉統勳爾鈍卒(年七十五)杭世駿大宗卒(年七十八)
三十九年甲午(1774)山東王倫唱亂。
戴東原在四庫館,校成水經注、九章算術、五經算術。
章實齋作和州志四十二篇。
錢陳羣香樹卒(年八十九)鄒一桂小山卒(年八十九)
四十年乙未(1775) 戴東原會試,又不第;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是年校儀禮識誤、海島算經。
錢竹汀在廣東學政任,丁父艱歸裡。
段懋堂六書音均表成書。
江鄭堂在吳,始從餘古農學。
俞正燮理初生包世臣慎伯生淩曙曉樓生徐同柏壽臧生汪家禧漢郊生梁章巨芷鄰生沈欽韓小宛生鄧廷桢嶰筠生胡世琦玉鐎生林春溥止源生
四十一年丙申(1776)命國史館立貳臣傳。
程易疇影抄戴東原緒言寫本。
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成書。
段懋堂始作說文解字讀。
劉逢祿申受生宋翔鳳于庭生胡承珙墨莊生臧禮堂和貴生姚元之伯昂生
四十二年丁酉(1777)新昌舉人王钖侯以删改康熙字典論斬。
戴東原作聲類表九卷。
章實齋中順天鄉試舉人;修永清志。
錢晦之為後漢書補表。
姚椿春木生鄧顯鶴湘臯生戴震東原卒(年五十五)秦大士秋田卒(年六十三)賈田祖稻孫卒(年六十四)
四十三年戊戌(1778)徐述夔坐詩獄戮屍。
江鄭堂從江艮庭學,受惠氏易。
錢竹汀為锺山書院院長。
重訂廿二史考異。
章實齋成進士。
續修永清志。
唐鑒鏡海生陶澍雲汀生呂璜月滄生許桂林同叔生餘蕭客古農卒(年四十七)
四十四年己亥(1779) 王西莊尚書後案成,自稱就正于江艮庭,乃克成編。
談階平從遊于錢竹汀。
章實齋修永清志成;又成校雠通義四卷。
汪容甫博考三代以上學制廢興,論古之所以為學者,撰述學,未成書。
焦裡堂應童子試。
受知于督學劉石庵,歸後始治經。
王西莊序錢晦之兩漢書辨疑。
羅有高台山卒(年四十六)
四十五年庚子(1780)第五次南巡。
錢竹汀自序廿二史考異。
李成裕、莊葆琛成進士。
管同異之生張維屏南山生汪肇龍稚川卒(年五十九)朱仕琇梅崖卒(年六十六)劉大櫆海峯卒(年八十三)
四十六年辛醜(1781)尹嘉铨因為其父會一請谥,且乞從祀孔廟,坐著書狂妄悖謬罪處絞。
錢竹汀續刊金石跋尾七卷。
章實齋遊河南,遇盜,文稿均失。
淩次仲遊揚州,在詞曲館校雠,始與阮芸台相識。
孫淵如、吳竹嶼、嚴冬有、錢獻之、洪稚存諸人均在西安節署畢氏幕。
劉開孟塗生張澍介侯生周濟保緒生徐松星伯生崔邁德臯卒(年三十九)朱筠竹君卒(年五十三)吳穎芳西林卒(年八十一)
四十七年壬寅(1782)續繕四庫全書三分,分庋揚州、鎮江、杭州。
錢竹汀廿二史考異百卷成書。
胡培翚竹村生馬瑞辰元伯生張海珊鐵甫生童钰二樹卒(年六十二)
四十八年癸卯(1783)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成。
淩次仲至京師,翁覃溪教以舉子業,始應試。
讀戴氏遺書而好之。
崔東壁始從事着考信錄。
苗夔先簏生李贻德次白生張聰鹹阮林生錢儀吉新梧生黃景仁仲則卒(年三十五)孔繼涵荭谷卒(年四十五)
四十九年甲辰(1784)第六次南巡。
汪容甫介淩次仲與江鄭堂定交。
淩次仲重遊揚州,與阮芸台定交。
王筠箓友生包世榮季懷生李惇成裕卒(年五十一)蔣士铨心餘卒(年六十)程晉芳魚門卒(年六十七)鄭虎文誠齋卒(年七十一)彭啟豐芝庭卒(年八十四)
五十年乙巳(1785)四庫全書續繕三部告成。
錢竹汀長婁東書院。
畢秋帆為河南巡撫。
淩次仲在京師。
潘德輿四農生林則徐少穆生姚瑩石甫生賀長齡耦庚生程恩澤春海生彭績秋士卒(年四十四)陸耀青來卒(年六十三)法坤宏鏡野卒(年八十七)夏之蓉醴谷卒(年八十八)
五十一年丙午(1786) 淩次仲下第,南歸。
阮芸台以舉鄉試,初入京師,得交王石臞、邵二雲、任幼植。
梁曜北人表考成書。
梅曾亮伯言生陳奂碩甫生汪喜孫孟慈生孔廣森顨軒卒(年三十五)
五十二年丁未(1787)台灣林爽文結天地會反。
章實齋
禮部侍郎查嗣廷以所作日記有悖亂語,下獄死,戮屍枭示。
禦史謝梅莊坐參田文鏡革職,發往阿爾泰軍前效力。
李穆堂廷議大罪二十一款,當死,獲赦。
曾靜徒張熙至浙江,得呂晚村題如此江山圖及錢墓松歌詩。
袁簡齋為縣學生。
汪雙池六禮或問成。
汪雙池樂經或問成。
秋,曾靜命其徒張熙投書陝督嶽锺琪。
曾靜案發,刊布大義覺迷錄,呂晚村戮屍。
陸生枬以通鑒論正法。
汪雙池自序詩經诠義。
(萬孺廬亦同寓。
) 汪雙池自序書經诠義。
顧棟高自序司馬溫公年譜。
全謝山成進士。
李穆堂、全謝山相約共鈔永樂大典。
方望溪充三禮義疏館副總裁。
奏請出秘府永樂大典,取宋、元人經說。
三禮館檄縣抄送江慎修禮書綱目稿本。
汪雙池自序禮記章句或問。
始作書與江慎修。
全謝山左遷,南歸。
汪三作書與江。
江慎修再答汪雙池書。
(始丙辰。
) 汪雙池授經楓溪,至是凡二十三年。
戴東原随父客南豐。
課蒙于紹武。
江慎修遊京師,與方望溪論儀禮數事;又着周禮疑義舉要。
汪雙池始授徒于家塾。
江慎修成近思錄集注十四卷。
戴東原自邵武歸。
沈果堂始着周官祿田考。
杭大宗坐時務策言滿漢畛域革職。
惠定宇始見閻氏古文尚書疏證。
(時尚未刻。
)
(後經增改名策算。
)
汪雙池春秋集傳成。
王西莊草創尚書後案。
戴東原成六書論三卷。
(已佚。
)
戴東原成考工記圖。
(後附注成二卷。
)
(已佚。
段懋堂年譜稱此書未成,戴氏遺集亦不見。
) 全謝山至金陵,館于方望溪之湄園。
顧震滄自序春秋大事表。
徐位山始為竹書紀年統箋。
戴東原成爾雅文字考十卷。
(未刊) 程易疇、戴東原初相識訂交。
是仲明遊徽州。
方樸山主紫隅書院,見戴東原文,大贊服。
東原從江慎修遊當亦在是年,時俱客汪松溪家。
是仲明再遊徽州,遇戴東原:索觀其詩補傳,當在是年。
全謝山為五校本水經題詞于錢塘之篁庵。
)又為彖爻求是說。
戴東原補休甯縣學生。
戴東原教讀汪松溪家。
休甯旱,戴東原窮居,成屈原賦注九卷,又音義三卷,假名汪君。
錢竹汀始入都。
全謝山自粵歸裡。
戴東原為詩補傳。
(未成書。
)
全謝山居揚州,仍治水經,兼補學案。
是年秋,與趙東潛遇于杭。
東潛依謝山說,改正所校水經注。
冬,東潛自序水經注釋。
戴東原避訟入都,寓歙縣會館。
造錢竹汀廬,談竟日,竹汀歎其精博。
明日,言于秦味經,即日同車親訪,因為延譽,遂知名。
是年東原館秦氏味經軒。
紀曉岚、王西莊、錢竹汀、王蘭泉、朱竹君俱成進士。
禁滿、漢人文字往來。
江艮庭自稱年三十五師事惠定宇,見其古文尚書考而善之,後自為尚書集注音疏。
(創自辛巳。
) 戴東原作周禮太史正歲年解、周髀北極璇玑四遊解各二篇。
紀曉岚始識東原,東原改館紀家。
作句股割圜記三篇,秦味經全載于通考。
紀并為東原序梓考工記圖。
戴東原與姚姬傳書論學。
姚時為孝廉,欲師東原,東原約為友。
(石臞。
)
戴東原南還,居揚州,識惠定宇于都轉運使盧雅雨署内;又獲交沈沃田。
自是客揚州凡四年。
是年東原成大戴禮記目錄後語,又作金山志一小冊。
紀曉岚散館一等,授編修。
錢竹汀始收藏金石文字。
王蘭泉至江甯,與程綿莊論易。
又始為尚書通,閱三載而成。
江慎修春秋地理考實成。
戴東原句股割圜記刊行。
有與盧紹弓書論校大戴禮事。
任幼植與戴東原書論禮。
章實齋出遊,至北京。
段懋堂入都,始見顧氏音學五書,遂有意為音均之學。
淩次仲六歲而孤。
戴東原再與盧侍講書論校大戴禮事。
是仲明倡複共學山居。
蔡元鳳成進士。
是年作江慎修先生事略。
段懋堂往從講學,投劄稱弟子,東原謙辭。
夏,東原出都,赴江右。
段懋堂抄謄戴東原原善三篇,及尚書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
紀曉岚升侍讀。
定水經一卷,示紀曉岚、錢竹汀、姚姬傳、段懋堂。
章實齋始覩史通。
劉端臨始見王白田、朱止泉書,研程、朱學。
嗣館裘曰修邸,成杲溪詩經補注。
(又聲韻考成,書凡四卷。
) 段懋堂入都會試,見戴東原。
原善三卷或即是年成書。
章實齋依朱竹君,始識東原于休甯會館。
淩次仲學賈。
錢竹汀告病南歸。
是歲始撰二十二史考異。
湖南學政盧抱經交部議處。
侍郎齊瓊台革職。
紀曉崴遣戍烏魯木齊。
山西布政使朱石君聘,與段懋堂偕往。
段主講壽陽書院。
東原客署中,嗣應汾州聘,修府志三十四卷。
(庚寅修竣。
)是年東原始草緒言,并為餘古農序古經解鈎沉。
段懋堂谒戴東原,又稱弟子,東原勉從其請。
錢竹汀再入都。
汪龍莊始交羅台山。
章實齋谒朱竹君。
汪容甫遊幕太平。
是年還京,待會試。
錢竹汀始讀說文,研究聲音、文字、訓诂之原。
段懋堂铨得貴州玉屏縣。
複遊晉,修汾陽縣志。
紀曉岚自戍所召還,授編修。
錢竹汀始成金石文跋尾六卷。
朱竹君為安徽學政,章實齋、邵二雲、洪稚存、黃仲則、汪容甫均從遊。
(實齋與二雲尤相得,因同治史學。
)是年竹君奏請開館校書。
是年自汾陽入都會試,不第。
段懋堂見之于洪初堂寓。
嗣南歸,主講浙東金華書院。
錢竹汀攉詹事府少詹事。
王石臞亦至皖朱竹君幕,始與劉端臨、汪容甫訂交。
章實齋始草文史通義:有上錢辛楣宮詹書。
畢秋帆為陝西巡撫。
江艮庭尚書集注音疏成。
章實齋、戴東原在甯波道署相遇,(先已相識。
)論史不合,論修志亦不合。
是年實齋作和州志例。
四庫館開,紀曉崴為總裁。
特诏征戴東原、邵二雲、周書昌等入館編校。
王石臞在朱竹君幕,為朱校刊許氏說文。
章實齋作和州志四十二篇。
是年校儀禮識誤、海島算經。
錢竹汀在廣東學政任,丁父艱歸裡。
段懋堂六書音均表成書。
江鄭堂在吳,始從餘古農學。
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成書。
段懋堂始作說文解字讀。
章實齋中順天鄉試舉人;修永清志。
錢晦之為後漢書補表。
錢竹汀為锺山書院院長。
重訂廿二史考異。
章實齋成進士。
續修永清志。
談階平從遊于錢竹汀。
章實齋修永清志成;又成校雠通義四卷。
汪容甫博考三代以上學制廢興,論古之所以為學者,撰述學,未成書。
焦裡堂應童子試。
受知于督學劉石庵,歸後始治經。
王西莊序錢晦之兩漢書辨疑。
李成裕、莊葆琛成進士。
章實齋遊河南,遇盜,文稿均失。
淩次仲遊揚州,在詞曲館校雠,始與阮芸台相識。
孫淵如、吳竹嶼、嚴冬有、錢獻之、洪稚存諸人均在西安節署畢氏幕。
讀戴氏遺書而好之。
崔東壁始從事着考信錄。
淩次仲重遊揚州,與阮芸台定交。
畢秋帆為河南巡撫。
淩次仲在京師。
阮芸台以舉鄉試,初入京師,得交王石臞、邵二雲、任幼植。
梁曜北人表考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