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附表
關燈
小
中
大
hite-space:pre"> 高旦中卒,黃梨洲為作墓志銘。
顧亭林初刻日知錄八卷。
是年在山東度歲。
馬宛斯繹史付梓,李映碧為作序。
顔習齋與孫夏峯書論學。
毛西河複遊淮西。
徐健庵登一甲三名。
張武承、陸稼書成進士。
朱竹垞入京。
王山史在浙。
任啟運釣台生陳景雲少章生
十年辛亥(1671) 黃梨洲作壽張奠夫八十序。
張楊園在語溪呂氏力行堂。
呂晚村、何商隐以楊園年老,不應複有課誦之勞,各具修金資其家用,請往來語水、半邏間。
顧亭林入都,主徐公肅家。
熊青嶽欲薦亭林修明史,亭林堅辭之。
李二曲赴襄城覓父骨,遂遊吳。
毛西河複遊淮安。
魏叔子重至揚州。
惠士奇天牧生沈近思闇齋生方以智密之卒(年六十一)吳偉業梅村卒(年六十三)費經虞鮮民卒(年七十三)韓孔當仁父卒(年七十三)
十一年壬子(1672) 顧亭林入都,館其甥徐健庵家。
遇閻潛邱于太原,以所撰日知錄相質。
李二曲講學毘陵。
顔習齋與陸桴亭書,自述存性、存學大旨,并稱譽桴亭之思辨錄。
(習齋記餘在甲寅,此據年譜。
) 閻潛邱古文尚書疏證卷二有「今崴壬子」一條。
陸稼書、呂晚村始相見,論學甚洽。
魏叔子客揚州,又至毘陵。
王山史遊焦山。
黃叔琳昆圃生張廷玉衡臣生王步青己山生蔣衡湘帆生華希闵豫原生李文照恒齋生周亮工栎園卒(年六十一)陸世儀桴亭卒(年六十二)
十二年癸醜(1673)十一月,吳三桂雲南起兵。
孫夏峯寄理學宗傅,為黃梨洲母八十壽。
孫夏峯命魏蓮陸輯北學編,湯潛庵輯洛學編成。
費此度至夏峯。
顧亭林成日知錄續錄六卷。
是年之德州,訂州志。
在京度歲。
冬,毛西河還蕭山。
閻潛邱應山西鄉試,歸見馬宛斯靈壁署中,論古文尚書。
魏叔子客吳,始見顧景範讀史方輿紀要。
诏征李二曲,稱疾不就;過王山史,論為學出處。
毛孝章于萬季野處見潘用微書,時用微疑已卒。
熊青嶽以閑道錄進呈,得禦筆題簽。
李绂穆堂生沈德潛歸愚生王士祿西樵卒(年四十八)馬骕宛斯卒(年五十四)龔鼎孳芝麓卒(年五十九)宋琬荔裳卒(年六十)歸莊玄恭卒(年六十一)姜采如農卒(年六十七)
十三年甲寅(1674)吳三桂軍略四川、湖南、湖北等地,耿精忠據福建應之。
李二曲有旨複征,促舁榻就道,以死自矢而免。
萬充宗治三禮諸書,皆此年後作。
崔渭源清夫生張履祥楊園卒(年六十四)
十四年乙卯(1675) 黃梨洲明文案選成,後廣為文海。
毛西河客汝甯。
陸稼書為嘉定縣知縣,商出處于呂晚村。
李晉卿為蠟丸疏,密陳破閩策。
方世舉息翁生藍鼎元玉霖生陳瑚言夏卒(年六十三)沈壽民眉生卒(年六十九)孫奇逢夏峯卒(年九十二)
十五年丙辰(1676)尚之信起兵,尋歸降。
耿精忠降。
黃梨洲再至海昌,欲訪陳幹初,未果;有留别海昌同學序。
黃梨洲始見陳幹初性解諸篇,遺書論難。
是年梨洲明儒學案成書。
顧亭林作日知錄自序。
是年在京度歲。
有與潘次耕劄、與黃太沖書。
徐健庵母卒居喪,為讀禮通考。
李杲堂序萬季野曆代史表。
陳祖範見複生楊椿農先生計東改亭卒(年五十二)範承谟螺山卒(年五十三)孫承澤退谷卒(年八十五)
十六年丁巳(1677) 黃梨洲序萬充宗學禮質疑。
陳幹初卒,黃梨洲為作墓志銘,收南雷餘集。
王船山編禮記章句成。
顧亭林入關,止宿王山史家,複訪二曲。
魏叔子客揚州,介王昆繩識顧景範,則是年景範亦遊揚。
魏際瑞善伯卒(年五十八)申涵光凫盟卒(年五十九)張爾岐稷若卒(年六十六)陳确幹初卒(年七十四)
十七年戊午(1678)八月,吳三桂死于衡州。
是年以纂修明史,開博學鴻詞科,征舉海内名儒李二曲,促迫就道,死拒始免。
葉讱庵、韓慕廬争舉顧 亭林,亭林遂絕迹不至京。
浙省以呂晚村薦,亦不赴。
閻潛邱入都,始識王山史,數相往返;又交汪鈍翁,指正汪之五服考異。
湯潛庵遊江、淮,遇姜西溟于钖山,見方嵞山于金陵,冬,歸睢州,應征入京。
孫默無言卒(年六十六)恽日初遜庵卒(年七十八)
十八年己未(1679) 王船山着莊子通。
顧亭林蔔居華陰。
是年開局修明史,葉讱庵為總裁,欲招亭林,複力卻之。
萬季野入京,黃梨洲作詩送行。
王昆繩、洪去蕪訂交于廣陵。
李恕谷始問學于顔習齋。
彭躬庵序顧景範讀史方輿紀要。
召試博學鴻詞,一等彭羨門、張武承等二十人,二等潘次耕等三十人。
閻潛邱報罷。
沈炳震東甫生顧棟高震滄生浦起龍二田生(卒年不詳,約八十餘歲。
)曾靜蒲譚生方貞觀履安生周容躄翁卒(年六十一)邱維屏邦士卒(年六十六)閻爾梅古古卒(年七十七)
十九年庚申(1680) 黃梨洲自訂南雷文案,授門人萬充宗校,鄭禹梅序。
顧亭林複遊晉。
是年三月,着音學五書後序。
夏,呂晚村削頂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
顔習齋賣側,李恕谷谏止之。
是年恕谷始效習齋立日記自考。
閻潛邱客徐健庵家。
顧景範客昆山徐氏傳是樓。
應嗣寅序萬充宗儀禮商。
魏叔子遊無钖,赴揚州,卒于中途。
李晉卿上書論治統道統。
萬授一補諸生,始遷杭州。
薛鳳祚儀甫卒(年五十三)魏禧叔子卒(年五十七)李邺嗣杲堂卒(年五十九)沈昀朗思卒(年六十三)王時敏煙客卒(年八十九)
二十年辛酉(1681) 王船山為僧開先編相宗絡索。
王山史在江南。
張武承着王學質疑。
陸稼書着三魚堂四書大全初稿成。
萬充宗周官辨非應成此時前後。
湯潛庵典浙試,黃梨洲遣子百家奉書。
江永慎修生馮班定遠卒(年六十八)胡承諾石莊卒(年七十五)
二十一年壬戌(1682)殺耿精忠。
朱方旦刻秘書,被殺。
王船山編說文廣義。
顧亭林在曲沃墜馬,疾作,次日捐館。
閻潛邱客福建。
王山史客揚州。
陳夢雷被逮下獄,作書與李晉卿絕交。
陸辛齋序萬充宗禮記偶箋。
史贻直鐵崖生向璇惕齋生吳廷華林壁生蔡世遠聞之生王錫闡曉庵卒(年五十五)陳維崧迦陵卒(年五十八)顧炎武亭林卒(年七十)朱之瑜舜水卒(年八十三)
二十二年癸亥(1683)台灣鄭克塽降。
王船山編制義、俟解,又編噩夢。
呂晚村作祈死詩六篇。
陸稼書始至京師,見張武承王學質疑。
冬,赴靈壽縣任。
是年有與湯潛庵書論朱陸異同;又為文吊呂晚村喪。
閻潛邱以徐健庵招,重至京師。
秋月,北上武進,覆舟。
時尚書古文疏證第一卷成。
從吳任臣學曆。
始晤胡朏明。
朱竹垞入直南書房。
萬充宗春秋随筆止昭公。
萬斯大充宗卒(年五十一)呂留良晚村卒(年五十五)施閏章愚山卒(年六十六)李明性洞初卒(年六十九)應撝謙嗣寅卒(年六十九)徐夜東癡卒(年七十三)彭士望躬庵卒(年七十四)朱鶴齡長孺卒(年七十八)李清映碧卒(年八十二)
二十三年甲子(1684)始南巡,還幸曲阜,谒孔林。
顔習齋出關尋父。
閻潛邱初晤黃子鴻于徐健庵家。
萬季野為徐健庵輯讀禮通考。
呂晚村弟子周在延編行晚村之四書語錄。
熊青嶽下學堂剳記成。
湯潛庵撫吳。
吳兆骞漢槎卒(年五十四)李霨坦園卒(年六十)于成龍北溟卒(年六十八)王餘佑介祺卒(年七十)傅山青主卒(年七十八)
二十四年乙醜(1685) 王船山編楚詞通釋,作周易内傳。
顔習齋得親蹤于沈陽,已沒,尋其墓,哭奠如澧。
張孝先成進士。
徐敬可為高江村撰春秋地名考略。
熊青嶽學統成。
黃梨洲至吳,晤湯潛庵。
納蘭性德容若卒(年三十二)張烈武承卒(年六十四)曹溶秋嶽卒(年七十三)
二十五年丙寅(1686)诏購遺書。
徐健庵以禮部侍郎充一統志、會典、明史三館總裁。
毛西河歸裡。
閻潛邱父再彭七十,潛邱自京師南歸。
呂晚村門人陳鏦編刊晚村之四書講義。
戴南山入京師。
何義門遊山陽,買得困學紀聞。
湯潛庵還京,為工部尚書。
錢陳羣香樹生嶽锺琪容齋生鄒一桂小山生顔光敏修來卒(年四十七)黃宗炎晦木卒(年七十一)魏裔介石生卒(年七十一)
二十六年丁卯(1687) 黃梨洲刊子劉子集。
閻潛邱雲:「疏證第四卷成書,一寄太華山頂王山史,一寄羅浮山屈介之;其二本寄千頃堂、傳是樓主人宦長安者。
」據是疏證前四卷成書應在丁卯前。
劉繼莊北上應徐健庵聘,參明史館事。
陳長發毛詩稽古編成。
金農冬心生陳钖嘏介眉卒(年五十四)湯斌潛庵卒(年六十一)閻修齡再彭卒(年七十一)魏象樞環極卒(年七十一)杜浚茶村卒(年七十七)
二十七年戊辰(1688) 黃梨洲自訂南雷文定。
(梨洲為閻潛邱疏證前四卷序,不收文定,而在文約,知文成此年後。
) 閻潛邱四至京師,在卯、辰之間。
閻潛邱尚書古文疏證第五卷成。
範彪西寄理學備考于陸稼書,稼書覆書讨論。
馬曰管嶰谷生沈彤冠雲生汪懋麟蛟門卒(年四十九)毛先舒稚黃卒(年六十九)
二十八年己巳(1689)二次南巡。
王船山編識小錄。
閻潛邱南歸。
李恕谷投受業刺于顔習齋,以瘳忘編、恕谷集為贽。
呂無黨見陸稼書,稼書謂:「山濤『天地四時,猶有消息』一語,未嘗無理,但就嵇紹言之,覺消息得太快耳。
」 梅定九入都訪南懷仁。
孔聘之至江甯,與王山史交遊。
謝濟世梅莊生孫在豐屺瞻卒(年四十六)陸嘉淑冰修卒(年七十一)何汝霖商隐卒(年七十二)
二十九年庚午(1690) 王船山編俟解,又夕堂永日緒論内外篇。
徐健庵歸裡,設一統志局于洞庭東山,延閻潛邱、胡朏明、顧景範、黃子鴻、姜西溟分纂。
胡朏明、徐敬可讀書莫厘峯下,相與論易。
萬季野館王鴻緒家。
劉繼莊返吳。
李恕谷鄉試中式。
王山史遊金陵。
盧見曾雅雨生恽壽平南田卒(年五十八)汪琬鈍翁卒(年六十七)
三十年辛未(1691) 顔習齋南遊,至開封,張醫蔔肆。
顔習齋至商水,訪大俠李子青,深相結。
京師旱,命廷臣直陳利弊,陸稼書獻三議,又上速停保舉先用疏,得罪出京。
劉繼莊至漢口,遂南遊衡嶽。
馮山公在淮安,讀閻潛邱尚書古文疏證,作淮南子洪保辨。
方望溪、王昆繩始訂交。
毘陵金闇齋、無錫顧俟齋諸人創共學山居。
程廷祚綿莊生尹會一建餘生張照得天生王汲公潔卒徐元文公肅卒(年五十八)許三禮酉山卒(年六十七)
三十一年壬申(1692) 黃梨洲着今水經成。
賈醇庵梓行明儒學案。
劉繼莊遇梁質人于長沙,手錄其西陲今略,又定新韻譜于衡州署中。
厲鹗樊榭生汪绂雙池生汪由敦謹堂生靳輔紫垣卒(年六十)顧祖禹景範卒(年六十二)陸隴其稼書卒(年六十三)王夫之船山卒(年七十四)
三十二年癸酉(1693) 黃梨洲明文海選成,又為明儒學案序。
冬,閻潛邱遊西泠,與姚立方相交,見其攻僞古文書十卷,繕寫散各條下。
疏證第八卷應成是年後。
劉繼莊郴州度歲。
鄭燮闆橋生徐大椿靈胎生是鏡仲明生徐善敬可卒(年六十)萬斯年祖繩卒(年七十七)劉珵超宗卒(年七十八)錢澄之飲光卒(年八十二)冒襄辟疆卒(年八十三)
三十三年甲戌(1694) 閻潛邱初交王草堂。
李晉卿母喪不去任,言官交章論,刻令解任,留京守制。
劉繼莊離郴東歸。
王安國春圃生萬斯選公擇卒喬萊子靜卒(年五十三)徐幹學健庵卒(年六十四)李之芳邺園卒(年七十三)徐枋俟齋卒(年七十三)
三十四年乙亥(1695) 潘次耕始刻日知錄于閩中。
李恕谷初至桐,錢曉城首以弟子禮來谒。
又遊杭,交王草堂。
是年歸。
丁敬敬身生劉獻廷繼莊卒(年四十八)黃宗羲梨洲卒(年八十六)
三十五年丙子(1696) 顔習齋應肥鄉漳南書院聘。
閻潛邱初刻四書釋地。
毛西河以駁太極圖、駁河圖洛書二種寄李恕谷。
王山史遊吳、越十餘載,至是始西歸。
方望溪作讀周官文。
杭世駿大宗生胡天遊稚威生陳宏謀榕門生
三十六年丁醜(1697) 閻潛邱為臧玉林序經義雜記。
萬季野六十在京師,王昆繩有季野六十序。
李恕谷選陶詩、韓文。
是年再至桐鄉,與錢曉城辨古文非僞。
至杭,交毛西河、王草堂、姚立方,立方以所著書經及儀禮相質。
胡朏明禹貢錐指二十卷成,又易圖明辨成書無卷。
徐敬可已先卒。
惠棟定宇生雷鋐貫一生梁詩正芗林生
三十七年戊寅(1698) 李恕谷至桐鄉,得見思辨錄。
如杭,再晤毛西河,投受業刺。
着大學辨業。
朱竹垞、查初白同遊閩。
劉大櫆海峯生方觀承宜田生楊述曾企山生夏之蓉醴谷生朱用純柏廬卒(年七十二)錢陸燦湘靈卒(年八十七)
三十八年己卯(1699)三巡江、浙。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成,王掞等主撰。
康熙南巡,毛西河迎駕于嘉興,以聖谕樂本解說及皇言定聲錄、竟山樂錄三種進,溫谕獎勞。
是年,西河有寄潛邱古文尚書冤詞書,附李恕谷寄去。
李恕谷北返,至淮安,訪閻潛邱,論古文尚書,出示毛西河新着古文尚書冤詞。
朱竹垞經義考成。
胡朏明再入京。
姚立方成儀禮通論。
邵念魯初谒毛西河,自稱門下。
劉統勳爾鈍生法坤宏鏡野生李天馥湘北卒(年六十五)姜宸英西溟卒(年七十二)
三十九年庚辰(1700) 閻潛邱刻四書釋地續。
李恕谷入京會試,始交王昆繩、萬季野、胡朏明,是年十一月,恕谷着禘祫郊社考辨。
萬季野為胡朏明易圖明辨序。
洪去蕪刻朱子年譜。
沈大成沃田生陳兆侖星齋生于成龍振甲卒(年六十三)彭孫遹羨門卒(年七十)陳恭尹元孝卒(年七十)劉源渌昆石卒(年八十二)
四十年辛巳(1701) 胡朏明作禹貢錐指例略。
李恕谷大學辨業付梓,先袖稿就正于萬季野,季野稱服。
萬季野修明史紀、傳成,尚缺表、志,王鴻緒招李恕谷同修,恕谷弗就。
戴南山刻南山集。
李穆堂遊學蘇州,始交惠天牧。
吳敬梓敏軒生吳穎芳西林生彭啟豐芝庭生方舟百川卒(年三十七)費密此度卒(年七十七)
四十一年壬午(1702) 閻潛邱遊杭。
李恕谷歸裡。
查初白、何義門入直南書房。
秦蕙田味經生沈廷芳畹叔生姚範姜塢生萬斯同季野卒(年六十五)嚴繩孫荪友卒(年八十)
四十二年癸未(1703)四巡江、浙。
四月,閻潛邱命子詠進呈萬壽詩及四書釋地。
九月,清帝自口外回京,詠至石匣口山邊跪迎河幹,為其父懇賜禦書,未得。
王昆繩介李恕谷見方望溪。
恕谷介昆繩執贽于顔習齋。
齊召南瓊台生
四十三年甲申(1704) 正月,閻潛邱以雍正召,力疾進京,卒以不起。
二月,李恕谷至京,訪閻潛邱病。
陳黃中和叔生高士奇江村卒(年六十)邵長蘅青門卒(年六十八)韓菼慕廬卒(年六十八)閻若璩潛邱卒(年六十九)顔元習齋卒(年七十)唐甄鑄萬卒(年七十五)尤侗西堂卒(年八十七)
四十四年乙酉(1705)五巡江、浙。
梅定九召見直隸舟次,得「赜學參微」額。
胡朏明詣行在,獻平成頌及禹貢錐指,得禦書「耆年笃學」四大字。
朱竹垞明詩綜成。
李晉卿拜文淵閣大學士。
臧玉林作尚書集解序。
全祖望謝山生李颙二曲卒(年七十九)
四十五年丙戌(1706) 胡朏明易圖明辨刊行,自為題辭。
毛西河書勉李恕谷習禮樂,李覆稱樂書已成六卷,學禮亦有論著。
李恕谷注易系辭,并寄大學辨業于毛西河。
呂晚村長子葆中(原名公忠)舉進士。
王又曾谷原生儲欣同人卒(年七十六)
四十六年丁亥(1707)六巡江、浙。
李恕谷與馮辰言正學難合。
姚立方成春秋通論。
張孝先為福建巡撫,建鳌峯書院。
朱書字綠卒(年五十一)蔡廷治瞻岷卒(年六十)
四十七年戊子(1708) 毛西河編四書改錯(據李恕谷年譜甲申毛年八十二推)。
李恕谷始為傳注,并重着學樂卷三、卷四。
謝梅莊領鄉薦第一。
錢載坤一生潘耒次耕卒(年六十三)
四十八年己醜(1709) 戴南山、李穆堂、惠天牧成進士。
胡朏明洪範正論成。
(書始甲申) 熊賜履青嶽卒(年七十五)朱彜尊竹垞卒(年八十一)
四十九年庚寅(1710)王源昆繩卒(年六十三)
五十年辛卯(1711)南山集獄興,戴南山獲罪,方望溪亦牽連入獄。
王山史寓維揚。
嵇璜拙修生趙一清東潛生邵廷采念魯卒(年六十四)王士祯阮亭卒(年七十八)徐秉義果亭卒(年七十九)
五十一年壬辰(1712)特升朱子配享孔廟;續修朱子全書。
治江南科場獄。
毛西河聞朱子配享,自斧四書改錯版本。
方望溪在獄中着禮記析疑、喪禮或問。
萬光泰循初生裘曰修諾臯生陳廷敬說岩卒(年七十四)
五十二年癸巳(1713)禦纂朱子全書成。
刑部拟戴名世大逆淩遲,上谕寬免,處斬。
李晉卿承纂周易折中。
方望溪免死出獄,隸籍漢軍,以白衣入直南書房。
是年周官辨成書。
張孝先撫吳。
勞史麟書卒(年五十九)戴名世南山卒(年六十一)臧琳玉林卒(年六十四)鄭梁禹梅卒(年七十七)宋荦牧仲卒(年八十一)
五十三年甲午(1714)賈田祖稻孫生鄭虎文誠齋生秦松齡對岩卒(年七十八)顧貞觀梁汾卒(年七十八)胡渭朏明卒(年八十二)
五十四年乙未(1715)禦纂周易折中成。
李晉卿承纂性理精義。
秋,歸閩。
汪雙池在江西景德鎮為畫盌傭。
褚寅亮鶴侶生朱仕琇梅崖生秦大士秋田生馮景山公卒(年六十四)徐潮青來卒(年六十九)王原祁麓台卒(年七十四)
五十五年丙申(1716) 方望溪成春秋通論。
汪雙池自樂平轉客萬年、弋陽諸縣。
楚邵車雙亭編刻呂子評語。
袁枚簡齋生顧鏊恒惺卒(年五十八)陳汝成心齋卒(年五十九)毛奇齡西河卒(年九十四)
五十六年丁酉(1717)禦纂性理精義成。
鄭義門刻潘用微求仁錄。
方望溪成春秋直解。
汪雙池自江西入福建。
盧文弨抱經生蔡上翔元鳳生吳之振孟舉卒(年七十八)
五十七年戊戌(1718) 王白田成進士。
顧畇滋、朱止泉諸人會講于無钖共學山居。
惠定宇自序春秋左傳補注。
汪雙池授徒楓溪。
程晉芳魚門生邵齊焘叔宀生李光地晉卿卒(年七十七)
五十八年己亥(1719) 鄭義門晤李恕谷,以所刻潘用微求仁錄贈。
莊存與方耕生劉墉石庵生謝墉金圃生彭定求南畇卒(年七十五)
五十九年庚子(1720) 朱止泉成朱子未發涵養辨。
初見顧畇滋于無錫。
程綿莊始讀顔習齋存學編。
方望溪成周官集注。
窦光鼐東臯生錢維城稼軒生華學泉霞峯卒(年七十五)
六十年辛醜(1721)欽定書經傳說彙纂、欽定詩經傳說彙纂成。
王顼齡、王鴻緒等主撰。
李穆堂充會試副考官,用唐人通榜法,被論罷官,發永定河效力。
方望溪成周官析疑。
江慎修成禮書綱目八十八卷。
江聲艮庭生童钰二樹生汪份武曹卒(年六十七)梅文鼎定九卒(年八十九)
六十一年壬寅(1722) 陳夢雷父子發往關外。
王白田授安慶府儒學教授到任。
王鳴盛西莊生汪肇龍稚川生顧嗣立俠君卒(年五十四)何焯義門卒(年六十二)湯右曾西崖卒(年六十七)陳厚耀泗源卒(年七十五)
世宗雍正元年癸卯(1723) 朝臣欲征李恕谷修明史,方望溪言恕谷老病,乃止。
王白田奉特旨進見,以教授改官翰林,入上書房行走。
李穆堂得旨複職。
汪雙池詩韻析成。
戴震東原生陸耀青來生梁同書山舟生莊培因本淳生陳鵬年滄洲卒(年六十二)汪士鋐退谷卒(年六十六)王鴻緒俨齋卒(年七十九)
二年甲辰(1724)刊布聖谕廣訓。
禦制朋黨論,頒示羣臣。
陸稼書從祀兩庑。
李穆堂署廣西巡撫。
紀昀曉岚生王昶蘭泉生王掞颛庵卒(年八十六)
三年乙巳(1725)汪景祺以征西随筆枭斬。
施虹玉刻朱子年譜。
程瑤田易疇生汪缙大紳生王傑惺園生蔣士铨心餘生張伯行孝先卒(年七十五)
顧亭林初刻日知錄八卷。
是年在山東度歲。
馬宛斯繹史付梓,李映碧為作序。
顔習齋與孫夏峯書論學。
毛西河複遊淮西。
徐健庵登一甲三名。
張武承、陸稼書成進士。
朱竹垞入京。
王山史在浙。
張楊園在語溪呂氏力行堂。
呂晚村、何商隐以楊園年老,不應複有課誦之勞,各具修金資其家用,請往來語水、半邏間。
顧亭林入都,主徐公肅家。
熊青嶽欲薦亭林修明史,亭林堅辭之。
李二曲赴襄城覓父骨,遂遊吳。
毛西河複遊淮安。
魏叔子重至揚州。
遇閻潛邱于太原,以所撰日知錄相質。
李二曲講學毘陵。
顔習齋與陸桴亭書,自述存性、存學大旨,并稱譽桴亭之思辨錄。
(習齋記餘在甲寅,此據年譜。
) 閻潛邱古文尚書疏證卷二有「今崴壬子」一條。
陸稼書、呂晚村始相見,論學甚洽。
魏叔子客揚州,又至毘陵。
王山史遊焦山。
孫夏峯命魏蓮陸輯北學編,湯潛庵輯洛學編成。
費此度至夏峯。
顧亭林成日知錄續錄六卷。
是年之德州,訂州志。
在京度歲。
冬,毛西河還蕭山。
閻潛邱應山西鄉試,歸見馬宛斯靈壁署中,論古文尚書。
魏叔子客吳,始見顧景範讀史方輿紀要。
诏征李二曲,稱疾不就;過王山史,論為學出處。
毛孝章于萬季野處見潘用微書,時用微疑已卒。
熊青嶽以閑道錄進呈,得禦筆題簽。
萬充宗治三禮諸書,皆此年後作。
毛西河客汝甯。
陸稼書為嘉定縣知縣,商出處于呂晚村。
李晉卿為蠟丸疏,密陳破閩策。
耿精忠降。
黃梨洲始見陳幹初性解諸篇,遺書論難。
是年梨洲明儒學案成書。
顧亭林作日知錄自序。
是年在京度歲。
有與潘次耕劄、與黃太沖書。
徐健庵母卒居喪,為讀禮通考。
李杲堂序萬季野曆代史表。
陳幹初卒,黃梨洲為作墓志銘,收南雷餘集。
王船山編禮記章句成。
顧亭林入關,止宿王山史家,複訪二曲。
魏叔子客揚州,介王昆繩識顧景範,則是年景範亦遊揚。
葉讱庵、韓慕廬争舉顧 亭林,亭林遂絕迹不至京。
浙省以呂晚村薦,亦不赴。
閻潛邱入都,始識王山史,數相往返;又交汪鈍翁,指正汪之五服考異。
湯潛庵遊江、淮,遇姜西溟于钖山,見方嵞山于金陵,冬,歸睢州,應征入京。
顧亭林蔔居華陰。
是年開局修明史,葉讱庵為總裁,欲招亭林,複力卻之。
萬季野入京,黃梨洲作詩送行。
王昆繩、洪去蕪訂交于廣陵。
李恕谷始問學于顔習齋。
彭躬庵序顧景範讀史方輿紀要。
召試博學鴻詞,一等彭羨門、張武承等二十人,二等潘次耕等三十人。
閻潛邱報罷。
)曾靜蒲譚生方貞觀履安生周容躄翁卒(年六十一)邱維屏邦士卒(年六十六)閻爾梅古古卒(年七十七)
顧亭林複遊晉。
是年三月,着音學五書後序。
夏,呂晚村削頂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
顔習齋賣側,李恕谷谏止之。
是年恕谷始效習齋立日記自考。
閻潛邱客徐健庵家。
顧景範客昆山徐氏傳是樓。
應嗣寅序萬充宗儀禮商。
魏叔子遊無钖,赴揚州,卒于中途。
李晉卿上書論治統道統。
萬授一補諸生,始遷杭州。
王山史在江南。
張武承着王學質疑。
陸稼書着三魚堂四書大全初稿成。
萬充宗周官辨非應成此時前後。
湯潛庵典浙試,黃梨洲遣子百家奉書。
朱方旦刻秘書,被殺。
顧亭林在曲沃墜馬,疾作,次日捐館。
閻潛邱客福建。
王山史客揚州。
陳夢雷被逮下獄,作書與李晉卿絕交。
陸辛齋序萬充宗禮記偶箋。
呂晚村作祈死詩六篇。
陸稼書始至京師,見張武承王學質疑。
冬,赴靈壽縣任。
是年有與湯潛庵書論朱陸異同;又為文吊呂晚村喪。
閻潛邱以徐健庵招,重至京師。
秋月,北上武進,覆舟。
時尚書古文疏證第一卷成。
從吳任臣學曆。
始晤胡朏明。
朱竹垞入直南書房。
萬充宗春秋随筆止昭公。
閻潛邱初晤黃子鴻于徐健庵家。
萬季野為徐健庵輯讀禮通考。
呂晚村弟子周在延編行晚村之四書語錄。
熊青嶽下學堂剳記成。
湯潛庵撫吳。
顔習齋得親蹤于沈陽,已沒,尋其墓,哭奠如澧。
張孝先成進士。
徐敬可為高江村撰春秋地名考略。
熊青嶽學統成。
黃梨洲至吳,晤湯潛庵。
毛西河歸裡。
閻潛邱父再彭七十,潛邱自京師南歸。
呂晚村門人陳鏦編刊晚村之四書講義。
戴南山入京師。
何義門遊山陽,買得困學紀聞。
湯潛庵還京,為工部尚書。
閻潛邱雲:「疏證第四卷成書,一寄太華山頂王山史,一寄羅浮山屈介之;其二本寄千頃堂、傳是樓主人宦長安者。
」據是疏證前四卷成書應在丁卯前。
劉繼莊北上應徐健庵聘,參明史館事。
陳長發毛詩稽古編成。
(梨洲為閻潛邱疏證前四卷序,不收文定,而在文約,知文成此年後。
) 閻潛邱四至京師,在卯、辰之間。
閻潛邱尚書古文疏證第五卷成。
範彪西寄理學備考于陸稼書,稼書覆書讨論。
閻潛邱南歸。
李恕谷投受業刺于顔習齋,以瘳忘編、恕谷集為贽。
呂無黨見陸稼書,稼書謂:「山濤『天地四時,猶有消息』一語,未嘗無理,但就嵇紹言之,覺消息得太快耳。
」 梅定九入都訪南懷仁。
孔聘之至江甯,與王山史交遊。
徐健庵歸裡,設一統志局于洞庭東山,延閻潛邱、胡朏明、顧景範、黃子鴻、姜西溟分纂。
胡朏明、徐敬可讀書莫厘峯下,相與論易。
萬季野館王鴻緒家。
劉繼莊返吳。
李恕谷鄉試中式。
王山史遊金陵。
顔習齋至商水,訪大俠李子青,深相結。
京師旱,命廷臣直陳利弊,陸稼書獻三議,又上速停保舉先用疏,得罪出京。
劉繼莊至漢口,遂南遊衡嶽。
馮山公在淮安,讀閻潛邱尚書古文疏證,作淮南子洪保辨。
方望溪、王昆繩始訂交。
毘陵金闇齋、無錫顧俟齋諸人創共學山居。
賈醇庵梓行明儒學案。
劉繼莊遇梁質人于長沙,手錄其西陲今略,又定新韻譜于衡州署中。
冬,閻潛邱遊西泠,與姚立方相交,見其攻僞古文書十卷,繕寫散各條下。
疏證第八卷應成是年後。
劉繼莊郴州度歲。
李晉卿母喪不去任,言官交章論,刻令解任,留京守制。
劉繼莊離郴東歸。
李恕谷初至桐,錢曉城首以弟子禮來谒。
又遊杭,交王草堂。
是年歸。
閻潛邱初刻四書釋地。
毛西河以駁太極圖、駁河圖洛書二種寄李恕谷。
王山史遊吳、越十餘載,至是始西歸。
方望溪作讀周官文。
萬季野六十在京師,王昆繩有季野六十序。
李恕谷選陶詩、韓文。
是年再至桐鄉,與錢曉城辨古文非僞。
至杭,交毛西河、王草堂、姚立方,立方以所著書經及儀禮相質。
胡朏明禹貢錐指二十卷成,又易圖明辨成書無卷。
徐敬可已先卒。
如杭,再晤毛西河,投受業刺。
着大學辨業。
朱竹垞、查初白同遊閩。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成,王掞等主撰。
是年,西河有寄潛邱古文尚書冤詞書,附李恕谷寄去。
李恕谷北返,至淮安,訪閻潛邱,論古文尚書,出示毛西河新着古文尚書冤詞。
朱竹垞經義考成。
胡朏明再入京。
姚立方成儀禮通論。
邵念魯初谒毛西河,自稱門下。
李恕谷入京會試,始交王昆繩、萬季野、胡朏明,是年十一月,恕谷着禘祫郊社考辨。
萬季野為胡朏明易圖明辨序。
洪去蕪刻朱子年譜。
李恕谷大學辨業付梓,先袖稿就正于萬季野,季野稱服。
萬季野修明史紀、傳成,尚缺表、志,王鴻緒招李恕谷同修,恕谷弗就。
戴南山刻南山集。
李穆堂遊學蘇州,始交惠天牧。
李恕谷歸裡。
查初白、何義門入直南書房。
九月,清帝自口外回京,詠至石匣口山邊跪迎河幹,為其父懇賜禦書,未得。
王昆繩介李恕谷見方望溪。
恕谷介昆繩執贽于顔習齋。
二月,李恕谷至京,訪閻潛邱病。
胡朏明詣行在,獻平成頌及禹貢錐指,得禦書「耆年笃學」四大字。
朱竹垞明詩綜成。
李晉卿拜文淵閣大學士。
臧玉林作尚書集解序。
毛西河書勉李恕谷習禮樂,李覆稱樂書已成六卷,學禮亦有論著。
李恕谷注易系辭,并寄大學辨業于毛西河。
呂晚村長子葆中(原名公忠)舉進士。
姚立方成春秋通論。
張孝先為福建巡撫,建鳌峯書院。
李恕谷始為傳注,并重着學樂卷三、卷四。
謝梅莊領鄉薦第一。
胡朏明洪範正論成。
(書始甲申)
治江南科場獄。
方望溪在獄中着禮記析疑、喪禮或問。
刑部拟戴名世大逆淩遲,上谕寬免,處斬。
方望溪免死出獄,隸籍漢軍,以白衣入直南書房。
是年周官辨成書。
張孝先撫吳。
秋,歸閩。
汪雙池在江西景德鎮為畫盌傭。
汪雙池自樂平轉客萬年、弋陽諸縣。
楚邵車雙亭編刻呂子評語。
方望溪成春秋直解。
汪雙池自江西入福建。
顧畇滋、朱止泉諸人會講于無钖共學山居。
惠定宇自序春秋左傳補注。
汪雙池授徒楓溪。
初見顧畇滋于無錫。
程綿莊始讀顔習齋存學編。
方望溪成周官集注。
王顼齡、王鴻緒等主撰。
方望溪成周官析疑。
江慎修成禮書綱目八十八卷。
王白田授安慶府儒學教授到任。
王白田奉特旨進見,以教授改官翰林,入上書房行走。
李穆堂得旨複職。
汪雙池詩韻析成。
禦制朋黨論,頒示羣臣。
陸稼書從祀兩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