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康長素 附:朱子襄 廖季平 譚複生

關燈
傳略 康有為,原名祖诒,字廣廈,号長素。

    廣東南海人。

    生清鹹豐八年戊午,卒民國十六年丁卯,1858-1927年七十。

    祖贊修,官連州教谕,治程朱學。

    有為親受教,有志為聖人,開口辄曰「聖人聖人」焉,裡黨戲号之曰「聖人為」。

    年十九,遊同縣朱次琦門。

    六年而次琦卒。

    光緒十四年戊子,有為年三十一,初至京師,上書請變法,格不達。

    乙未,中日和議成,有為集各省公交車上書請拒和、遷都、變法三事。

    是年,成進士,複獨再上書。

    南返,于上海開強學會。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膠灣事起,适有為又赴京,上書陳事變之急。

    翌年戊戌,光緒命王大臣傳見有為于總理衙門,有為上疏,論變法須統籌全局。

    又立保國會于京師。

    是年得蒙召見,命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特許專折言事。

    旋召侍讀楊銳、中書林旭、主事劉光第、知府譚嗣同參預新政,廢八股,開學堂,汰冗員,廣言路,方銳意為維新。

    有為又奏請行憲法,開國會。

    未幾而政變作,有為出亡。

    蓋所謂新政之設施,先後僅三月也。

    自是亡命海外,作汗漫遊者十六年,足迹所至,遍十三國。

    組保皇黨,與革命黨相抗衡。

    民二歸國,刊行不忍雜志,唱虛君共和之說。

    多掎摭時病為箴砭。

    民六,結張勳謀複辟,事敗,避居美使館,着共和平議一書,仍持夙見不少變。

    蓋當前清時力主維新,舉國目之為狂,至是力主守舊,舉國又目之為怪雲。

    所著書有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學、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論語注、孟子微、大學中庸禮運注、大同書諸種。

     康氏之長興講學 言近三百年學術者,必以長素為殿軍,而長素學術生命可記者,則始于其長興之講學。

    長興,羊城裡名,長素以陳千秋、梁啟超請,講學于裡之萬木草堂,着[長興學記]為學規。

    時光緒十七年辛卯,長素年三十四也。

    陳千秋為學記作跋,謂: 孔子剙造六經,改制聖法,傳于七十,以法後王。

    雖然,大義昧沒,心知其意者蓋寡。

    漢之學發得春秋,宋、明之學發得四書,二千年之治賴是矣。

    國朝之儒,刳心绌性而宋學亡,經師碎義逃難而漢學亦亡。

    陵夷至道、鹹之季,大盜猖披,國命危阽,民生日顇,莫之振救,儒效既覩,而世變亦日新矣。

    吾師康先生,思聖道之衰,憫王制之缺,慨然發憤,思易天下……爰述斯記……。

    其詞雖約,而治道、經術之大,隐隐乎撥而檖光晶之。

    孔子之道,庶幾煥炳。

    ……綴學之士,知所趨向,推行漸廣,風氣漸移,生民之托命,或有賴焉。

     此當時師弟子長興講學之精神也。

    長素亦自言之,曰: 顧亭林鑒晚明講學之弊,乃曰:「今日祇當著書,不當講學。

    」……後進沿流,以講學為大戒。

    江藩謂劉台拱言義理而不講學,所以可取,其悖謬如此。

    近世著書,獵奇炫博,于人心世道,絕無所關。

    戴震死時,乃曰:「至此平日所讀之書,皆不能記,方知義理之學可以養心。

    」段玉裁曰:「今日氣節壞,政事蕪,皆由不講學之過。

    此與王衍之悔清談無異。

    故國朝讀書之博,風俗之壞,[亭林為功之首,亦罪之魁]也。

    今與二三子剪除荊棘,變易陋習,昌言追孔子講學之舊。

     時長素之意,固已欲判然劃一境界,以自别于亭林以來清儒博雅之學矣。

    其所謂「孔子講學之舊」者,大意謂: 天下道術至衆,以孔子為折衷。

    孔子言論至多,以論語為可尊。

    論語之義理至廣,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四言為至該。

    按:長素此時,尚未專以禮運、公羊說孔教,故仍尊論語,與以後見解不同。

    逮既取公羊,則不得不舍論語。

    劉逢祿述何、戴望論語注,早已走上絕路,長素亦無從再進也。

     因舉四言為綱,分注條目如下: 志于道,四目: 一曰格物。

    言為學之始,首在扞格外物。

    樂記:「好惡無節于内,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也。

    」孟子曰:「先立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

    」不為物所引奪,非扞格外物而何? 二曰厲節。

    後漢、晚明之儒,皆以氣節自厲。

    勁挺有立,剛毅近仁,卑污柔懦,終難振起。

    按:此說後亦不取,謂東漢雖美,未足盡孔子之道。

     三曰辨惑。

    大道以多歧而亡,學術以小辨而惑。

    近世聲音、訓诂之學,則所謂小言破道,足收小學之益,決不能冒大道之傳,則辨之不足辨也。

     四曰慎獨。

    劉蕺山标為宗旨,以救王學末流。

    按:格物、慎獨皆宋學語,長素此後亦不取,謂孔子決不若宋人之拘且隘。

     凡此所列,主人生實行,不主訓诂考訂,與幹、嘉以來風尚絕異。

    宋儒理欲之辨,為戴東原所極诋,今則以「存天理,去人欲」訓「格物」,奉為入學之首義焉。

    因字義明經訓,為惠、戴所盛唱,今則謂其決不能冒大道之傳焉。

    曰厲節、慎獨,則求返之晚明東林、蕺山,亦幹、嘉諸儒所絕口不道也。

     據于德,四目: 一曰主靜出倪。

     二曰養心不動。

     三曰變化氣質。

     四曰檢攝威儀。

     依于仁,四目: 一曰敦行孝弟。

     二曰崇尚任恤。

     三曰廣宣教惠。

     四曰同體饑溺。

     遊于藝,四目: 一曰義理之學。

    原于孔子,析于宋賢。

    今但推本于孔子。

     二曰經世之學。

    經世之學,令今可行,務通變宜民。

     三曰考據之學。

    碎義逃難,便辭巧說,則博而寡要,勞而鮮功,賢者識其大,是在高識之士。

     四曰詞章之學。

     學與時異,周人有六藝之學為公學,有專官之學為私學,皆經世之學也。

    漢人皆經學,六朝、隋、唐人多詞學,宋、明人多義理學,國朝人多考據學,要不出此四者。

     此分四學,較之戴東原、姚惜抱,多經世一項;此遠起道、鹹以來,近如朱一新諸人皆然。

    又以義理歸宋,考據歸清儒,皆其卓然異于幹、嘉者。

    又曰: 孔子之學,有義理,有經世。

    宋學本于論語,而小戴之大學、中庸及孟子佐之。

    朱子為之嫡嗣,凡宋、明以來之學,皆其所統;宋、元、明及國朝學案,其衆子孫也。

    多于義理者也。

    漢學則本于春秋之公羊、谷梁,而小戴之王制及荀子輔之。

    而以董仲舒為公羊嫡嗣,劉向為谷梁嫡嗣,凡漢學皆其所統;史記、兩漢君臣政議,其支派也。

    近于經世者也……夫義理即德行也,經世即政事也。

    言語、文學亦發明二者。

    按:此亦長素初見,後乃專就公羊一路,謂論語非孔教正統矣。

    又此處所舉尚不及禮運,知以春秋三世會通禮運講大同,尚是後事。

     莊生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

    」故孔子經世之學,在于春秋……凡兩漢四百年政事、學術皆法焉。

    非如近世言經學者,僅為士人口耳簡畢之用,朝廷之施行,概乎不相聞也。

    …… 今與二三子,通漢、宋之故,而一歸于孔子,譬猶導水自江、河,則南北條皆可正。

     是謂漢、宋經世義理,分得孔門四科之旨,而清儒經學,實不得謂漢學。

    孔門四科之教,陳東塾已言之,然東塾不輕言經世,又以鄭、朱并舉,不數西漢,仍不脫幹、嘉諸儒牢籠,故不免以勸人讀注疏終。

    康說微近東塾,然舍鄭玄而取董仲舒,以西漢議政易東漢之說經,以經世、義理為孔學兩幹,局度恢張,意趣宏括,實較東塾為勝。

    此長興講學之綱領也。

    至其教人讀書則曰: 本原既舉,則曆朝經世之學,自廿四史外,通鑒着治亂之統,通考詳沿革之故,及夫國朝掌故,外夷政俗,皆宜考焉。

    宋、明義理之學,自朱子書外,陸王心學為别派,四朝學案為荟萃。

    至于諸子學術,異教學派,亦當審焉。

    博稽而通其變,務緻之用,以求仁為歸。

     此處所舉,首史籍,次理學,又次諸子,而幹、嘉以來一切考據訓诂必治之書不得與,此亦當時講學态度之絕異于幹、嘉者也。

    [梁啟超記初見長素之情景],謂: 餘以少年科第,梁以十七歲中舉,時年十八且于時流所推重之訓诂、詞章學,頗有所知,辄沾沾自喜。

    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取其所挾持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诘,悉舉而摧陷廓清之。

    自辰入見,及戌始退,冷水澆背,當頭一棒,一旦盡失其故壘,惘惘然不知所從事,且驚,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懼,竟夕不能寐。

    明日再谒,請為學方針,先生乃教以陸王心學,而并及史學、西學之梗概。

    自是決然舍去舊學,自退出學海堂,而間日請業于南海之門。

     又曰: 辛卯,餘年十九,南海先生始講學于廣東城長興裡之萬木草堂……先生為講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萬國以比例推斷之……日課則宋元明學案、二十四史、文獻通考等。

    梁氏三十自述 當時長興講學,卓然與幹、嘉以來學風劃一新線之情景與其意義及影響,亦俱可見矣。

    然長素長興規模,蓋有所受之,受之其師[朱次琦]也。

     次琦字稚圭,一字子襄,學者稱九江先生。

    亦南海人。

    生嘉慶十二年丁卯,卒光緒七年辛巳,年七十五。

    1807-1881以早慧受知于阮元,為學海堂都講。

    其學亦主融漢、宋,嘗謂: 漢之學,鄭康成集之;宋之學,朱子集之。

    朱子又即漢學而稽之者也。

    會同六經,權衡四書,使孔子之道大着于天下……朱子,百世之師也。

    ……然而攻之者互起。

    有明姚江之學,以緻良知為宗,則攻朱子之格物。

    乾隆中葉至于今日,天下之學,多尊漢而退宋,以考據為宗,則攻朱子為空疏。

    一朱子也,而攻之者乃相矛盾。

    ……彼考據者,不宋學而漢學矣,而獵瑣文,蠹大誼,叢脞無用,漢學之長有是哉?……學孔子之學,無漢學無宋學也。

    簡朝亮朱九江先生年譜講學大旨 是子襄雖亦主融漢、宋,而與陳東塾之為見複異。

    東塾之旨,在融朱子于康成;九江之論,則在納康成于朱子。

    故曰:「朱子又即漢學而稽之,會同六經,權衡四書,為百世師。

    」故東塾教人,不免于讀注疏,而子襄居九江,講學禮山下,诏學者以四行五學焉。

    其言曰: [禮山講學規模]修身之實四,曰:惇行孝弟,崇尚名節,變化氣質,檢攝威儀。

    讀書之實五,曰:經學,史學,掌故之學,性理之學,辭章之學。

    年譜講學大旨 此四行五學,即長興學記之所本。

    節目之間,大同小異,要之萬木草堂之規模,襲取之于禮山,其事甚顯。

    長素年十九,始從子襄問學,自謂: 未冠,以回、參之列,辟咡受學,康父及伯、叔父,皆九江弟子則先生年垂七十矣。

    光緒二年,九江年适七十也。

    才質無似,粗聞大道之傳,決以聖人為可學,而盡棄俗學,自此始也。

     又曰: 先生厲節行于後漢,探義理于宋人。

    既則舍康成,釋紫陽,一以孔子為歸。

    朱九江先生遺集序。

    按:朱卒光緒七年冬十二月,康文謂在八年春,一誤也。

    簡朝亮編集九江詩文付梓,在光緒二十三年之冬,而康文在光緒三十四年,謂「先生卒,同門友議遺文,簡竹居、胡少恺相約勿刻,至于今又垂三十年」,二誤也。

    康謂朱氏舍康成,釋紫陽,恐特由融漢、宋之說而鑿深揚高言之耳;亦不如簡譜論學要旨一節為得朱氏真意。

    張伯桢南海康先生傳,謂:「朱先生極推尊韓昌黎,先師<康>謂昌黎道術淺薄,朱先生素方嚴,貴為猖狂,同學亦暗譏之。

    是年冬即欲束裝歸,明年别禮山草堂歸卧」雲雲,見康氏在朱門,實未深契。

     此長素自述師門宗旨,亦與長興學記所倡導者大體脗合。

    故學記開首即雲「鄙人常侍九江之末席,聞大賢之餘論,謹誦所聞,為二三子言之」也。

    竊謂九江之有南海,蓋猶蕺山之有梨洲,問學請業,皆在早年,而晚歲聲名,遠越師門。

    三百年學術,有此遙遙相對,足成佳話。

    惟梨洲自言:「始學于子劉子,志在畢業,不能有得,聊備門人之一數。

    天移地轉,殭餓深山,盡發藏書而讀之,近二十年,胸中窒礙解剝,始知曩日之孤負。

    」今不論朱、劉造諧深淺,惟九江之死,既盡焚其遺書,而南海奔波海内外,從政問俗之心殷,講道治學之日淺,亦似無梨洲晚年一番境界。

    此則長興學舍之成就,所由不能與證人并論也。

     康氏之新考據 抑長素長興講學,所可大書特書者,厥為力反幹、嘉以來考據之學,而别求辟一新徑。

    然長素未能自赴其所志也。

    方長素講學長興,而已有[新學僞經考]之作。

    學記成于光緒十七年二月,僞經考序在四月,相差僅兩月。

    僞經考刊成在七月「新學僞經」者,謂東漢以來經學,皆出劉歆僞造,乃新莽一朝之學,與孔子無涉。

    其書亦似從幹、嘉考據來,而已入考據絕途,與長興宗旨并不合,而長素不自知。

    且僞經考大意,亦已粗見于學記,謂: 劉歆挾校書之權,僞撰古文,雜亂諸經。

    ……鄭康成兼揉今古,盡亂家法,深入歆室。

    ……國朝經學最盛,顧、閻、惠、戴、段、王,盛言漢學,天下風靡,然日盤旋許、鄭肘下而不自知。

    于是二千年皆為歆學。

    ……諸儒用力雖勤,入蔀愈深,悖聖愈甚……可謂之新學,不可謂之漢學,況足與論夫子之學哉!既無學識,思以求勝,則大其言曰:「欲知聖人之道,在通聖人之經;欲通聖人之經,在識諸經之字。

    」于是古音古義之學,争出競奏。

    以此求道,何異磨碑作鏡,蒸沙成飯?西漢之學,以禹貢行河,以三百五篇谏,以洪範說災異,皆實可施行。

    自歆始尚訓诂,以變異博士之學,段、王輩扇之。

    乃标樹漢學,聳動後生,沈溺天下,相率于無用。

    可為太息! 推其意,不過謂幹、嘉以下段、王所治古音古義之學,悉無當于治道世事耳。

    乃以牽涉于今古文家法,歸罪于劉歆,若幹、嘉漢學導源皆在歆,非無根不經之譚乎!漢儒家法,特博士章句之學,班孟堅所議「祿利之途然」者。

    至當時治古學者,大率務通大義,不事章句。

    莽、歆緣飾經術,施之政事,正是禹貢行河、洪範說災異之類耳。

    長素以變亂博士之學罪歆,亦未深曉漢代學術真相。

    蓋長素僞經考一書,亦非自創,而特剽竊之于川人廖平。

    猶長興學記之言義理,皆有所聞而張皇以為之說,非由寝饋之深而自得之也。

    朱重義理,融漢歸宋,廖主考核,蔑宋伸漢,精神意趣絕不同,長素左右牽引,知其于兩家所涉皆淺。

    學記先雲:「孔子言論至多,以論語為可尊。

    」而其下即雲:「論語為後世語錄之類,不盡可據。

    」一篇之中,自為矛盾,則已露兩家沖突之破綻矣。

     [廖平],字季平。

    四川井研人。

    生鹹豐二年,卒民國二十一年,年八十一。

    自稱早年研求宋學,漸而開悟,主張尊孔。

    又謂: 幼笃好宋五子書、八家文。

    丙子,光緒二年,廖氏年二十五從事訓诂文字之學,博覽考據諸書。

    庚辰光緒六年,廖氏年二十九以後,厭棄破碎,專求大義。

    按:廖氏又稱庚辰在家時專治春秋,則所謂「專求大義」者,即指治春秋也。

    此蓋已受劉、龔諸家影響矣。

     而及其成學,則專以分析今古為說。

    謂: 國朝經學,顧、閻雜事漢、宋,惠、戴專申訓诂,二陳左海、卓人漸及今、古。

    論學三書與宋芸子論學書 其分今、古也,又自稱有五變。

     癸未:今古。

    光緒九年,廖氏年三十二。

     戊子:尊今抑古。

    光緒十四年,廖氏年三十七。

     戊戌:小大。

    光緒二十四年,廖氏年四十七。

     壬寅:天人。

    光緒二十八年,廖氏年五十一。

     此所謂「經學四變」也。

    見四益館經學四變記序目,劉申叔摘本及戊午,民國七年,廖氏年六十八改去「今古」名目,歸之「小大」,專就六經分天人、大小,則謂之經學之「五變」。

    五變記其書最先成者曰[今古學考],在光緒十二年丙戌,廖氏年三十五。

    自謂「不過初變、二變萌蘖之生耳」。

    五變記小注其書 據五經異義所立今、古二百餘條,專載禮制,不載文字。

    定為今學主王制、孔子,古學主周禮、周公。

     然不久即變其說,謂六藝皆新經,非舊史。

    以尊經者作知聖篇,辟古者作辟劉篇。

    則所謂「尊今抑古」之候也。

    又後有[古學考],謂: 丙戌刊學考……謹守漢法,中分二派。

    八年以來,曆經通人指摘,不能自堅前說,謹次所聞,錄為此冊。

    以古學為目者,既明古學之僞,則今學大同,無待詳說。

    古學考成于光緒二十年甲午四月,廖氏年四十三。

     此季平治經學,初主今、古中分,既則尊今抑古之大略也。

     [康廖交涉]長素辨新學僞經,實啟始自季平。

    此為長素所深諱,而季平則力揭之。

    謂: 廣州康長素,奇才博識,精力絕人,平生專以制度說經。

    戊、己間,從沈君子豐處得學考,謬引為知己。

    及還羊城,同黃季度過廣雅書局相訪,按:趙豐田康長素先生年譜稿:「長素返粵,在光緒十五年己醜之冬,而移居羊城安徽會館,則在十六年庚寅之春。

    」季平己醜在粵,庚寅至鄂,二人初晤,應在己、庚冬春之際。

    餘以知聖篇示之。

    馳書相戒,近萬餘言,斥為好名骛外,輕變前說,急當焚毀。

    當時答以面談再決。

    後訪之城南安徽會館。

    按:此在庚寅春兩心相協,談論移晷。

    明年,聞江叔海得俞蔭老書,而新學僞經考成矣。

    甲午,晤龍濟齋大令,聞孔子會典已将成……然則王制義證可以不作矣。

    生公說法,求之頑石,得此大國,益信不孤。

    長素刊長興學記,大有行教泰西之意……長素或亦儒門之達摩,受命闡教者乎?經話甲編一 又曰: 己醜在蘇,晤俞蔭甫先生,按:此當廖先在蘇,後至粵也。

    極蒙獎掖,謂學考為不刊之書。

    語以已經改易……先生不以為然,曰:「俟書成再議。

    」蓋舊誤承襲已久……一旦欲變其門戶,雖蔭老亦疑之。

    乃辟劉之議,康長素踰年成書數冊。

     又曰: 外間所祖述之改制考,即祖述知聖篇;僞經考即祖述辟劉篇,而多失其宗旨。

     又曰: 戊子以前,尊經友人撰王制義證,藁已及半,後乃散失……繼聞康長素會典即是此意,即決意不作。

     又曰: 丁亥,光緒十三年,廖氏年三十六。

    作今古學考。

    按:廖氏古學考序,自稱今古學考刊于丙戌,此又雲作于丁亥,必有一誤。

    戊子成為二篇,述今學為知聖篇,古學為辟劉篇。

    按:據此則知聖、辟劉兩書均已成,何以又雲「己醜在蘇見俞蔭甫,曰俟書成再議」乎?抑猶未為定稿乎?大抵廖既屢變其說,又故自矜誇,所言容有不盡信者。

    昔李恕谷欲為毛西河作年譜,苦其自述先後紊亂不可據而止。

    以廖視毛,尤甚。

    庚寅,晤康長素于廣州,議論相克。

    逾年,僞經考出,倚馬成書,真絕倫也!經話甲篇卷二 季平既屢屢自道其事,又親緻書長素争之,曰: 龍濟之大令來蜀,奉讀大着僞經考、長興學記,按學記成書在康、廖會談之後,所以中亦釆及寥說也。

    并雲孔子會典已将成書。

    彈指之間,遂成數萬寶塔,何其盛哉!……後之人不治經則已,治經則無論從違,僞經考不能不一問途,與鄙人今古學考,永為治經之門徑,欣忭何極!惟庚寅羊城安徽會館之會,鄙人左傳經說雖未成書,然大端已定,足下以左學列入新莽,則殊與鄙意相左。

    ……今觀僞經考,外貌雖極炳琅……而内無底蘊,不出史學、目錄二派之窠臼,尚未足以洽鄙懷也。

    當時以為速于成書,未能深考……乃俟之五、六年,仍持故說,殊乖雅望。

    昔年在廣雅,足下投書相戒,謂今古學考為至善,以攻新莽為好名。

    ……今足下大名……百倍鄙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久宜收斂……又吾兩人交涉之事,天下所共聞知。

    餘不願貪天功以為己力,足下之學自有之可也。

    然足下深自諱避,使人有向秀按:應作郭象之謗。

    每大庭廣衆中,一聞鄙名,足下進退未能自安,淺見者又或以作俑馳書歸咎,鄙人難于酬答,是吾兩人皆失也。

    天下之為是說,惟我二人,聲氣相求,不宜隔絕,以招讒間。

    其中位置,一聽尊命。

    謂昔年之會,如邵、程也可,如朱、陸也可,如白虎、石渠亦可。

    稱引必及,使命必道,得失相聞,患難與共。

    且吾之學詳于内,吾子之學詳于外,彼此一時,未能相兼,則通力合作,秦、越一家,乃今日之急務,不可不深思而熟計之也。

    四益館文集緻某人書 龍濟之至蜀在甲午,據前引經話甲編古學考刊于甲午四月,已引及僞經考,則龍之至蜀,應在甲午初春也。

    長素僞經考後序,謂「僞經考初出時,海内風行,上海及各直省,翻印五版。

    徐仁鑄督學湖南,以之試士,而攻之者亦羣起,朝野嘩然」。

    故季平謂「今足下大名,震動天下,百倍鄙人」也。

    是年二月,長素入京會試未第,六月歸粵,七月清廷即下谕毀禁其書。

    季平與長素書當在其時;故有「久宜收斂」又「患難與共」之語,而猶未知毀禁之令,故書中亦未及。

    其曰「稱引必及」,蓋名士相标榜之故智。

    僞經考既享大名,季平欲藉其稱引,自顯姓字,故為古學考先兩引長素僞經考雲雲,我以此施,亦期彼以此報。

    蓋長素驟得盛名,全由僞經考一書,公交車上書,尚在明年乙未宜季平健羨不能置。

    而長素則深諱不願自白。

    然季平亦震于盛名,方期相為桴鼓,故書辭亦遜,而古學考亦未及長素攘己書事。

    及戊戌,長素得罪,季平亦盡棄舊說,則經學之三變,不複為今古之辨矣。

     僞經考一案,凡季平之龂龂于其事者,具如上述。

    而長素則藏喙若噤,始終不一辨。

    及民國六年丁巳為僞經考後序,始稍稍道及之,其言曰: 吾向亦受古文經說,然自劉申受、魏默深、龔定庵以來,疑攻劉歆之作僞多矣,吾蓄疑于心久矣。

    吾居西樵山之北,銀塘之鄉,讀書澹如之樓,卧七桧之下,碧陰茂對,藤床偃息。

    藏書連屋,拾取史記,聊以遮目,非以考古也。

    偶得河間獻王傳、魯共王傳讀之,乃無「得古文經」一事,大驚疑。

    乃取漢書河間獻王、魯共王傳對較史記讀之,又取史記、漢書兩儒林傳對讀之,則漢書詳言古文事,與史記大反。

    乃益大驚大疑。

    按:此實無足驚疑者,辨詳後……于是以史記為主,徧考漢書而辨之;以今文為主,徧考古文而辨之。

    ……先撰僞經考,粗發其大端。

    按:撰僞經考在羊城,不在銀塘,上文皆飾說也。

    長素又謂撰禮運注亦在銀塘澹如樓七桧之下,亦飾說,辨詳下。

    ……今世亦有好學深思之士,談今古之辨,或闇有相合者。

    惜其一面尊今文而攻古文,一面尊信僞周官以為皇帝王霸之運,矛盾自陷,界畛自亂。

    其它所在多有,脈絡不清,條理不晰,其為半明半昧之識,與前儒雜糅今古者無異,何以明真教而導後士?或者不察,聽其所言,則觀其尊僞周禮一事,而知其道不相謀,翩其反而也。

    按:長素先亦尊信僞周官,聞廖氏之論而變,今乃轉以譏廖,亦一奇也。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此文有之。

    其回翔瞻顧,誠如季平所謂「進退未能自安」者。

    謂自劉、魏、龔以來疑攻劉歆者多矣,此特微見彼之所為不必出自季平,抑不悟其與僞經考初成書時所言異也。

    長素當日之言曰: 始作僞,亂聖制者,自劉歆;布行僞經,篡孔統者,成于鄭玄。

    閱二千年……鹹奉僞經為聖法……亦無一人敢違者,亦無一人敢疑者。

    ……竊怪二千年來,通人大儒,肩背相望,而成為瞀惑,無一人焉發奸露覆,雪先聖之沈冤,出諸儒于雲霧者,豈聖制赫闇,有所待耶? 又曰: 孤鳴而正易之,吾亦知其難。

    然提聖法于既墜,明六經于闇曶……吾雖孤微,烏可以已! 則長素在當時,應不知有廖季平其人,不知有知聖、辟劉其書,且不知有劉、魏、龔諸氏而可。

    不然,知聖、辟劉之篇,固足以助我之孤鳴矣。

    此無怪乎季平之喋喋而道也。

    長素謂「道不相謀,翩其反而」,事亦有之,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