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陳蘭甫 附:朱鼎甫
關燈
小
中
大
傳略
陳澧字蘭甫,學者稱東塾先生。
生嘉慶十五年,卒光緒八年,1810-1882年七十三。
少肄業粵秀書院,年二十三中舉人,六應會試不中。
為學海堂學長數十年,老為菊坡精舍山長。
著書大要 [東塾之時代]東塾生當幹、嘉盛極之後,身值鴉片戰争及洪、楊之亂,正樸學考據盛極趨衰風氣将變之候,而東塾為其過渡之人物。
自謂:「少好為詩,及長棄去,泛濫羣籍。
」自述「凡天文、地理、樂律、算術、古文、骈體文、填詞,無不研究。
」東塾集與人書「中年讀朱子書,讀諸經注疏、子、史,日有課程。
」自述其書著者,有聲律通考十卷、書成于鹹豐八年,東塾年四十九切韻考六卷、書成于道光二十二年,東塾年三十三外篇三卷、書成于光緒五年,東塾年七十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七卷,書成于道光二十八年,東塾年三十九又着[漢儒通義]七卷、東塾讀書記十五卷。
通義創始鹹豐四年,自記刻成于鹹豐八年。
據胡錫燕跋文時北方亂正熾,英、法聯軍于七年十一月陷廣東省城,總督葉名琛被捕;東塾挈家避于橫沙村舍。
年四十八通義大旨謂:「漢儒善言義理,無異于宋儒,宋儒譏漢儒講訓诂而不及義理,非也,近儒尊崇漢儒,發明訓诂而不講義理,亦非也。
」自述及通義自序其意與幹、嘉盛時惠、戴所唱「訓诂明而後義理明」者迥殊焉。
其書僅亦纂輯之體,自着條例,謂:「凡所錄皆經部書,史、子、集皆不錄。
又漢儒說經多有本,如韓詩外傳多荀子語,但韓氏既取入外傳,則是漢儒之書,故亦錄之。
」又謂:「集衆家之說分類為書,漢有白虎通,宋有近思錄,今兼仿其例。
專采經說,白虎通之例也;題某家之說,近思錄之例也。
每一類中,各條次第以義相屬,則仿初學記之例。
」通義序錄初稿凡三千條,嗣乃多所删削,而成今書。
其删削亦具微意:其于諸家書,如孟、京易說存者寥寥,猶采錄一二,而馬融之說則不采。
其于一家之書,何氏公羊注則采之,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則不采。
其于一字之義,白虎通訓「臣」為「堅」則采之,說文訓「臣」為「牽」則不采。
此于人品、學術及當世之弊,各有深意存于文字之外。
其排比次第,取一義之相屬,尤取兩義之相輔。
蓋取漢儒二十二家之說,會萃精要,以成一家之書。
胡錫燕跋其論撰之用心如此,與當時學者博嫥于字義訓诂,名物考訂,以及龂龂為漢宋門戶之辨者,固自異焉。
惟其書既限于輯錄,又所錄專采說經之書,于兩漢學術精要所在,尚未能發揮呈露。
又排比衆說,不欲講家法而但求通義,其意雖是,而于兩漢四百年諸儒,流變派别,因亦無所發明。
其去取抉擇,在作者雖自有微意,而自今言之,則其書亦不得為研治漢儒思想者一完備之參考書也。
然通義特東塾中年一纂輯之書,尚非東塾重要之著述。
論其精心結撰,為畢生精力所寄,可以代表東塾論學之全部意旨者,當推其晚年所為之[讀書記]。
其書遠始鹹豐六年,東塾年四十七初為學思錄,至同治十年東塾年六十二大病幾殆,撰自述,述生平著書學行大要,則讀書記尚未成書也。
今自述刊讀書記首自後乃思力疾綴學思錄旨要為讀書記,至光緒五年東塾年七十自訂讀書記凡十五卷付刊。
行狀及七年,年七十二又自定讀書記西漢一卷。
其卒後門人廖廷相編錄付梓翌年而卒。
其書良可為東塾晚年巨著。
首孝經,以孝經為道之根源,六藝之總會也。
此據鄭康成六藝論次論語,謂論語及五經之錧轄也。
此據趙邠卿孟子題辭首辨論語「學」字義旨,次及「仁」及「一貫」,又次論孔門四科成材之大要,又次為論語言五經,又次為孔門諸賢,又次為曆代注說論語諸家;全書條理俱如此。
所論皆各書宏綱巨旨,要義大端,融會貫串,有本有末,不尚空談,不事繁證,而一字一句之音訓,一名一物之考究,有不務焉。
卷三為孟子,尤東塾所好。
自述首論性善大義,次孟子述五經,次孟子稱述古人,次孟子論狂獧,次孟子論治亂,闡發詳明,指陳剀切,尤東塾論學要旨所寄也。
卷四至卷十為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亦皆舉大綱,删小節,而于幹嘉諸儒為學偏弊,尤多诤辨。
如論易駁惠定宇,駁張臯文。
論尚書駁江艮庭,謂:「蔡傳亦有易僞孔傳而甚精當者,艮庭集注多與之同,如為暗合,則于蔡傳竟不寓目,輕蔑太甚;如覽其書,取其說,而沒其名,則尤不可。
」論詩,謂:「有毛、鄭之說實非,朱子之說實是。
拘守毛、鄭,不論是非,為漢學之病。
」論周禮,謂:「周禮乃古之政書,治此經者宜通知古今,陋儒不足以知之。
」論儀禮,謂:「近儒經學考訂,正是朱子家法。
」又謂:「古今同有之禮,倍宜鑽研;今所不行者,但掇其大要可矣。
」論禮記,謂:「講道學者必講禮學,不然則不成,此尤有關千古學術。
」論春秋三傳,主參取不主墨守。
此皆針對幹、嘉以來學風而發也。
卷十一為小學,謂:「仁字、敬字,後儒講之最多,而古人造字早傳其精意。
」此則傳述阮氏意見者。
卷十二為諸子,備引各家可取語而折衷于儒。
卷十三為鄭康成,謂:「有宗主,亦有不同,此鄭氏家法。
鄭六藝論雲:「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隐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議别。
」其注周禮、儀禮、論語、尚書,皆與箋詩之法無異。
何邵公墨守之學,有宗主,而無不同;許叔重異義之學,有不同,而無宗主,惟鄭氏家法兼其所長,無偏無弊。
」按:陳壽祺恭甫刻五經異義疏證序已論及鄭、許異同,方植之書林揚觯「著書争辨」條下引之。
此層東塾乃沿恭甫之意而益進者。
又謂:「自非聖人,孰無參錯?辨其參錯,不可沒其多善。
後儒不知此義,既失博學知服之義,則開露才揚己之風,由失鄭氏家法故也。
讀鄭君周禮序,所謂如入宗廟,但見禮樂器;讀何邵公公羊序,則如觀武庫,但覩矛戟矣。
鄭學非何所及,可于兩序見之。
」卷十四三國,多辨鄭玄、王肅異同。
卷十五朱子,謂:「朱子自讀注疏,教人讀注疏,而深譏不讀注疏者。
昔時講學者多不讀注疏,近時讀注疏者乃反訾朱子,皆未知朱子之學也。
」又謂:「朱子好考證之學,而又極言考證之病。
讀書玩理,與考證自是兩種工夫。
朱子立大規模,故能兼之;學者不能兼,則不若專意于其近者。
」又曰:「朱子時為考證之學甚難,今則諸儒考證之書略備,幾于見成物事矣。
學者取見成之書而觀之,不甚費力,不至于困;至專意于其近者,尤為切要之學。
而近百年來,為考證之學者多,專意于近者反少,則風氣之偏也。
」又謂:「朱子既謂窮理必在乎讀書,又以讀書為第二事、第二義,窮理為第一事、第一義,然則第一事必在乎第二事,第一義必在乎第二義也。
除此第二事、第二義,更無快捷方式。
若以為第二而輕視之,則誤矣。
」凡讀書記十五卷要旨略如是。
大抵語、孟兩卷精言義理,鄭、朱兩卷極論方法,尤為全書骨幹。
其五經諸卷則對當時經學上諸重大問題,綜述前人成績,附以己見,雖亦箴切時病,而與方植之輕肆诋诃者不同,亦與章實齋之主于史學而評經學者有異也。
東塾遺稿 東塾讀書記主漢、宋兼采,勿尚門戶之争,主讀書求大義,勿取瑣碎之考訂,而其書本身,即為一至佳之榜樣。
蓋東塾不欲以空言啟争端,而求以實績開先路。
故其書對當時學風弊端為東塾所不滿者僅時時露其微辭,引而不發,不肯為直率之攻擊也。
然東塾讀書記本由晚年整理平時剳記諸稿而成,而其平時積稿,為[讀書記所未收者尚多],今猶往往流傳人間。
近年廣東嶺南大學購得東塾遺稿鈔本六百餘小冊,标題有默記、學思自記、學思錄序目、雜論學術,及經史子集諸目,皆讀書記之前身也。
曾摘要刊載其一部于嶺南學報之第二卷第三、四期其中議論,雖讀書記所未收,而實可說明東塾論學意趣,為讀書記已刻諸卷之引論。
且其暢言當時學風流弊,尤為考論幹、嘉以下漢學所以窮而必變之絕好材料。
其書流布未廣,故重為摘錄以見梗概。
讀者持此以讀讀書記之刻本,必更有以見其著書立說之所以然。
而東塾之有意于引人入鄭君之宗廟,不願示人以何氏之武庫者,其意尤可思也。
東塾論漢學流弊 東塾論漢學流弊,本已見旨于讀書記,然大率引而不發,婉約其辭,讀書者或不識。
其意乃暢寫之于未刊之遺稿。
此如章實齋譏彈漢學,着文史通義,書不遽刻,而待之身後。
然今觀實齋全書,其評核漢學,大抵辭旨隐約,非善讀者不深曉。
故自章氏之卒,迄今百三十年,學者盡推章氏文史見解,而當時所以挽風氣、砭經學之深衷,則知者尚尠。
東塾之生,尚在實齋卒後九年,及其中歲,漢學流弊益彰着,故東塾之筆于書者,與實齋顯晦大異。
[東塾與實齋]然其書亦未刊,使其遺稿不複見于今日,則讀其讀書記者,亦不必盡能揣見當日論學之淵旨。
蓋深識之士,彼既有意于挽風氣,砭流俗,而又往往不願顯為诤駁,以開門戶意氣無謂之争,而惟求自出其成學立業之大,與一世以共見,而祈收默運潛移之效。
此在實齋、東塾靡不然。
若袁簡齋、方植之,則态度迥異,亦可以窺學者深淺之一端也。
經學家所以自張其門戶者,則曰古聖賢之義理存是爾。
然經學之流弊,則極于專務訓诂考據而忘義理。
[東塾論漢學流弊]東塾論之曰: 謂經學無關于世道,則經學甚輕。
謂有關于世道,則世道衰亂如此,講經學者不得辭其責矣。
蓋百年以來講經學者,訓釋甚精,考據甚博,而絕不發明義理,以警覺世人;其所訓釋考據,又皆世人所不能解。
故經學之書汗牛充楝,而世人絕不聞經書義理,此世道所以衰亂也。
[忽忘義理] 又曰: 今人隻講訓诂考據,而不求其義理,遂至于終年讀許多書,而做人辦事全無長進,此真與不讀書者等耳。
此風氣急宜挽回。
經學家既專務考據訓诂而忘義理,遂至有不讀經、不讀注疏者。
東塾論之曰: 近人講訓诂者,辄雲:「訓诂明而後義理可明」,此言是也。
然诂者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讀經傳之言,固多古今不異,不必訓诂而明者,何不先于此而求其義理乎?漢儒訓诂精矣,唐人訓诂雖不甚精,然亦豈盡不識訓诂者?何不先于漢、唐注疏訓诂不誤者而求其義理乎? 又曰: 試問今之說經者,非欲明其文義乎?明其文義之後,将再讀之乎?抑置之不讀乎?若置之不讀,則明其文義何為也?若明其文義,将再讀之,則注疏文義已明者甚多矣,何不再讀之乎?何以文義已明者不讀,而獨覓其文義未明者而讀之乎?願經師有以教我也![專務說經而不讀經] 又曰: 說經者,欲經文明白無疑也;欲經文之明白無疑者,将以諷誦而得其義也。
若既解之明白無疑,而不複諷誦以求其義,則何必解之乎?且經文之本明者,世人不讀也;而惟
生嘉慶十五年,卒光緒八年,1810-1882年七十三。
少肄業粵秀書院,年二十三中舉人,六應會試不中。
為學海堂學長數十年,老為菊坡精舍山長。
著書大要 [東塾之時代]東塾生當幹、嘉盛極之後,身值鴉片戰争及洪、楊之亂,正樸學考據盛極趨衰風氣将變之候,而東塾為其過渡之人物。
自謂:「少好為詩,及長棄去,泛濫羣籍。
」自述「凡天文、地理、樂律、算術、古文、骈體文、填詞,無不研究。
」東塾集與人書「中年讀朱子書,讀諸經注疏、子、史,日有課程。
」自述其書著者,有聲律通考十卷、書成于鹹豐八年,東塾年四十九切韻考六卷、書成于道光二十二年,東塾年三十三外篇三卷、書成于光緒五年,東塾年七十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七卷,書成于道光二十八年,東塾年三十九又着[漢儒通義]七卷、東塾讀書記十五卷。
通義創始鹹豐四年,自記刻成于鹹豐八年。
據胡錫燕跋文時北方亂正熾,英、法聯軍于七年十一月陷廣東省城,總督葉名琛被捕;東塾挈家避于橫沙村舍。
年四十八通義大旨謂:「漢儒善言義理,無異于宋儒,宋儒譏漢儒講訓诂而不及義理,非也,近儒尊崇漢儒,發明訓诂而不講義理,亦非也。
」自述及通義自序其意與幹、嘉盛時惠、戴所唱「訓诂明而後義理明」者迥殊焉。
其書僅亦纂輯之體,自着條例,謂:「凡所錄皆經部書,史、子、集皆不錄。
又漢儒說經多有本,如韓詩外傳多荀子語,但韓氏既取入外傳,則是漢儒之書,故亦錄之。
」又謂:「集衆家之說分類為書,漢有白虎通,宋有近思錄,今兼仿其例。
專采經說,白虎通之例也;題某家之說,近思錄之例也。
每一類中,各條次第以義相屬,則仿初學記之例。
」通義序錄初稿凡三千條,嗣乃多所删削,而成今書。
其删削亦具微意:其于諸家書,如孟、京易說存者寥寥,猶采錄一二,而馬融之說則不采。
其于一家之書,何氏公羊注則采之,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則不采。
其于一字之義,白虎通訓「臣」為「堅」則采之,說文訓「臣」為「牽」則不采。
此于人品、學術及當世之弊,各有深意存于文字之外。
其排比次第,取一義之相屬,尤取兩義之相輔。
蓋取漢儒二十二家之說,會萃精要,以成一家之書。
胡錫燕跋其論撰之用心如此,與當時學者博嫥于字義訓诂,名物考訂,以及龂龂為漢宋門戶之辨者,固自異焉。
惟其書既限于輯錄,又所錄專采說經之書,于兩漢學術精要所在,尚未能發揮呈露。
又排比衆說,不欲講家法而但求通義,其意雖是,而于兩漢四百年諸儒,流變派别,因亦無所發明。
其去取抉擇,在作者雖自有微意,而自今言之,則其書亦不得為研治漢儒思想者一完備之參考書也。
然通義特東塾中年一纂輯之書,尚非東塾重要之著述。
論其精心結撰,為畢生精力所寄,可以代表東塾論學之全部意旨者,當推其晚年所為之[讀書記]。
其書遠始鹹豐六年,東塾年四十七初為學思錄,至同治十年東塾年六十二大病幾殆,撰自述,述生平著書學行大要,則讀書記尚未成書也。
今自述刊讀書記首自後乃思力疾綴學思錄旨要為讀書記,至光緒五年東塾年七十自訂讀書記凡十五卷付刊。
行狀及七年,年七十二又自定讀書記西漢一卷。
其卒後門人廖廷相編錄付梓翌年而卒。
其書良可為東塾晚年巨著。
首孝經,以孝經為道之根源,六藝之總會也。
此據鄭康成六藝論次論語,謂論語及五經之錧轄也。
此據趙邠卿孟子題辭首辨論語「學」字義旨,次及「仁」及「一貫」,又次論孔門四科成材之大要,又次為論語言五經,又次為孔門諸賢,又次為曆代注說論語諸家;全書條理俱如此。
所論皆各書宏綱巨旨,要義大端,融會貫串,有本有末,不尚空談,不事繁證,而一字一句之音訓,一名一物之考究,有不務焉。
卷三為孟子,尤東塾所好。
自述首論性善大義,次孟子述五經,次孟子稱述古人,次孟子論狂獧,次孟子論治亂,闡發詳明,指陳剀切,尤東塾論學要旨所寄也。
卷四至卷十為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亦皆舉大綱,删小節,而于幹嘉諸儒為學偏弊,尤多诤辨。
如論易駁惠定宇,駁張臯文。
論尚書駁江艮庭,謂:「蔡傳亦有易僞孔傳而甚精當者,艮庭集注多與之同,如為暗合,則于蔡傳竟不寓目,輕蔑太甚;如覽其書,取其說,而沒其名,則尤不可。
」論詩,謂:「有毛、鄭之說實非,朱子之說實是。
拘守毛、鄭,不論是非,為漢學之病。
」論周禮,謂:「周禮乃古之政書,治此經者宜通知古今,陋儒不足以知之。
」論儀禮,謂:「近儒經學考訂,正是朱子家法。
」又謂:「古今同有之禮,倍宜鑽研;今所不行者,但掇其大要可矣。
」論禮記,謂:「講道學者必講禮學,不然則不成,此尤有關千古學術。
」論春秋三傳,主參取不主墨守。
此皆針對幹、嘉以來學風而發也。
卷十一為小學,謂:「仁字、敬字,後儒講之最多,而古人造字早傳其精意。
」此則傳述阮氏意見者。
卷十二為諸子,備引各家可取語而折衷于儒。
卷十三為鄭康成,謂:「有宗主,亦有不同,此鄭氏家法。
鄭六藝論雲:「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隐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議别。
」其注周禮、儀禮、論語、尚書,皆與箋詩之法無異。
何邵公墨守之學,有宗主,而無不同;許叔重異義之學,有不同,而無宗主,惟鄭氏家法兼其所長,無偏無弊。
」按:陳壽祺恭甫刻五經異義疏證序已論及鄭、許異同,方植之書林揚觯「著書争辨」條下引之。
此層東塾乃沿恭甫之意而益進者。
又謂:「自非聖人,孰無參錯?辨其參錯,不可沒其多善。
後儒不知此義,既失博學知服之義,則開露才揚己之風,由失鄭氏家法故也。
讀鄭君周禮序,所謂如入宗廟,但見禮樂器;讀何邵公公羊序,則如觀武庫,但覩矛戟矣。
鄭學非何所及,可于兩序見之。
」卷十四三國,多辨鄭玄、王肅異同。
卷十五朱子,謂:「朱子自讀注疏,教人讀注疏,而深譏不讀注疏者。
昔時講學者多不讀注疏,近時讀注疏者乃反訾朱子,皆未知朱子之學也。
」又謂:「朱子好考證之學,而又極言考證之病。
讀書玩理,與考證自是兩種工夫。
朱子立大規模,故能兼之;學者不能兼,則不若專意于其近者。
」又曰:「朱子時為考證之學甚難,今則諸儒考證之書略備,幾于見成物事矣。
學者取見成之書而觀之,不甚費力,不至于困;至專意于其近者,尤為切要之學。
而近百年來,為考證之學者多,專意于近者反少,則風氣之偏也。
」又謂:「朱子既謂窮理必在乎讀書,又以讀書為第二事、第二義,窮理為第一事、第一義,然則第一事必在乎第二事,第一義必在乎第二義也。
除此第二事、第二義,更無快捷方式。
若以為第二而輕視之,則誤矣。
」凡讀書記十五卷要旨略如是。
大抵語、孟兩卷精言義理,鄭、朱兩卷極論方法,尤為全書骨幹。
其五經諸卷則對當時經學上諸重大問題,綜述前人成績,附以己見,雖亦箴切時病,而與方植之輕肆诋诃者不同,亦與章實齋之主于史學而評經學者有異也。
東塾遺稿 東塾讀書記主漢、宋兼采,勿尚門戶之争,主讀書求大義,勿取瑣碎之考訂,而其書本身,即為一至佳之榜樣。
蓋東塾不欲以空言啟争端,而求以實績開先路。
故其書對當時學風弊端為東塾所不滿者僅時時露其微辭,引而不發,不肯為直率之攻擊也。
然東塾讀書記本由晚年整理平時剳記諸稿而成,而其平時積稿,為[讀書記所未收者尚多],今猶往往流傳人間。
近年廣東嶺南大學購得東塾遺稿鈔本六百餘小冊,标題有默記、學思自記、學思錄序目、雜論學術,及經史子集諸目,皆讀書記之前身也。
曾摘要刊載其一部于嶺南學報之第二卷第三、四期其中議論,雖讀書記所未收,而實可說明東塾論學意趣,為讀書記已刻諸卷之引論。
且其暢言當時學風流弊,尤為考論幹、嘉以下漢學所以窮而必變之絕好材料。
其書流布未廣,故重為摘錄以見梗概。
讀者持此以讀讀書記之刻本,必更有以見其著書立說之所以然。
而東塾之有意于引人入鄭君之宗廟,不願示人以何氏之武庫者,其意尤可思也。
東塾論漢學流弊 東塾論漢學流弊,本已見旨于讀書記,然大率引而不發,婉約其辭,讀書者或不識。
其意乃暢寫之于未刊之遺稿。
此如章實齋譏彈漢學,着文史通義,書不遽刻,而待之身後。
然今觀實齋全書,其評核漢學,大抵辭旨隐約,非善讀者不深曉。
故自章氏之卒,迄今百三十年,學者盡推章氏文史見解,而當時所以挽風氣、砭經學之深衷,則知者尚尠。
東塾之生,尚在實齋卒後九年,及其中歲,漢學流弊益彰着,故東塾之筆于書者,與實齋顯晦大異。
[東塾與實齋]然其書亦未刊,使其遺稿不複見于今日,則讀其讀書記者,亦不必盡能揣見當日論學之淵旨。
蓋深識之士,彼既有意于挽風氣,砭流俗,而又往往不願顯為诤駁,以開門戶意氣無謂之争,而惟求自出其成學立業之大,與一世以共見,而祈收默運潛移之效。
此在實齋、東塾靡不然。
若袁簡齋、方植之,則态度迥異,亦可以窺學者深淺之一端也。
經學家所以自張其門戶者,則曰古聖賢之義理存是爾。
然經學之流弊,則極于專務訓诂考據而忘義理。
[東塾論漢學流弊]東塾論之曰: 謂經學無關于世道,則經學甚輕。
謂有關于世道,則世道衰亂如此,講經學者不得辭其責矣。
蓋百年以來講經學者,訓釋甚精,考據甚博,而絕不發明義理,以警覺世人;其所訓釋考據,又皆世人所不能解。
故經學之書汗牛充楝,而世人絕不聞經書義理,此世道所以衰亂也。
[忽忘義理] 又曰: 今人隻講訓诂考據,而不求其義理,遂至于終年讀許多書,而做人辦事全無長進,此真與不讀書者等耳。
此風氣急宜挽回。
經學家既專務考據訓诂而忘義理,遂至有不讀經、不讀注疏者。
東塾論之曰: 近人講訓诂者,辄雲:「訓诂明而後義理可明」,此言是也。
然诂者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讀經傳之言,固多古今不異,不必訓诂而明者,何不先于此而求其義理乎?漢儒訓诂精矣,唐人訓诂雖不甚精,然亦豈盡不識訓诂者?何不先于漢、唐注疏訓诂不誤者而求其義理乎? 又曰: 試問今之說經者,非欲明其文義乎?明其文義之後,将再讀之乎?抑置之不讀乎?若置之不讀,則明其文義何為也?若明其文義,将再讀之,則注疏文義已明者甚多矣,何不再讀之乎?何以文義已明者不讀,而獨覓其文義未明者而讀之乎?願經師有以教我也![專務說經而不讀經] 又曰: 說經者,欲經文明白無疑也;欲經文之明白無疑者,将以諷誦而得其義也。
若既解之明白無疑,而不複諷誦以求其義,則何必解之乎?且經文之本明者,世人不讀也;而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