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陳蘭甫 附:朱鼎甫
關燈
小
中
大
于其難明者解之,既解亦仍歸于不讀而已矣。
解經而不讀經者,其必曰:「我既解之已皓首矣,使後之人讀之而無疑可也。
」然而後之人又慕其解經,于是又解經,而又不讀經,不知待何人而始讀之也! 故初務于訓釋考據者,其意在求經籍之易讀,而風氣所播,相率以趨于訓诂考據者,其弊必至于置經籍而不讀。
此猶章實齋所譏:「專尚襞續補苴者,苟生秦火以前,典籍具存,無事補輯,彼将無所用其學。
」今苟專尚訓釋考據,則使聖人遺經大義明白,無待考釋,彼亦且無所用心也。
繼此而流弊所及,又有可得而指者,則曰好難而忽易。
束塾論之曰: 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朱子亦嘗言之。
近人則先其難者,故大誤也。
專務訓诂考據,則遇明正通達處轉不留意,惟擇其難曉者,以可施考釋之功也。
循此為之,流弊又起。
一曰瑣碎,不務明正通達而務其難,則往往昧其大體而玩其細節,其必陷于瑣碎無疑也。
東塾論之曰: 韓非子曰:「言有纖察微難,而非務也;論有迂深闳大,非用也;行有拂難堅确,非功也。
」外儲說左上今之講經學、小學者,往往纖察微難而非務。
[考據繁瑣]餘非不能考據繁瑣者也,水道、聲律、切韻三書,可謂繁瑣矣,特不欲效近人說經解字繁瑣之習氣耳。
東塾論清儒,頗推江永、程瑤田,此等處路徑極似。
又曰: 漢書藝文志雲:「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缺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
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
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
」此一段竟似為近代經學言之,句句字字說着近儒之病。
其又一弊則曰好勝,苟專務其難以求施我考釋之功,則前人學術大體有不暇問,而惟求于小節僻處,别出新解以淩跨乎其上,此又自然必至之勢也。
東塾論之曰: 王西莊雲:「大凡人學問精實者必謙退,虛僞者必驕矜。
生古人後,但當為古人考誤訂疑;若鑿空翻案,動思掩蓋古人,以自為功,其情最為可惡!」[鑿空翻案]十七史商榷卷一百此所謂博學以知服。
讀書記卷十三鄭學篇,論近儒失博學知服之義,開露才揚己之風一修,已見上引。
又卷八儀禮下引毛西河、汪堯峯、程易疇,皆着其輕議古人之失。
又曰: 讀書者若平心靜氣,自首至尾讀之,于其誤者考而辨之,則雖言經誤可也,況注疏乎?若随手抽閱,搜求一二以作文字,則言注疏之誤亦僭也。
[随手抽閱] 又曰: 若真讀注疏,自首至尾,于其疎誤而駁正之,雖寥寥數語,亦足珍。
若不自首至尾讀之,随意翻閱,随意駁難,雖其說勝于先儒,而失讀書之法。
此風氣之壞,必須救。
東塾集卷四與王峻之書:「經學者,貴乎自始至末讀之、思之,整理貫串發明之,不得已而後辨難,萬不得已而後排擊。
惟求有益于身,有用于世,有功古人,有裨後人,此之謂經學也。
有益有用者不可不知,不甚有益有用者姑置之,其不可知者阙之,此之謂經學。
」 又曰: 高郵王氏述聞之書善矣,學之者則有辨。
如十三經注疏,卷卷讀之,句句讀之,不紊不漏,其無疑者熟而複之;有疑,然後考之;考之而有悮,然後駁之,然後自為說以易之。
既自為說矣,而又思彼說果誤,我果不誤欤?然後着于書,如是則善矣。
若随手翻閱,搜求古人之悮而駁之,而自為說,雖條條的确,弗善也。
若乃古說不誤,而自為說誤,則更不足言矣。
讀書記卷十一小學下極推阮元,而于王氏不甚谀。
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卷二有一條,謂:「二王治經,精審無匹,顧往往據類書以改本事,則通人之蔽。
」可參看。
又曰: 朱子雲:「近日學者意思都不确實,不曾見理會得一事徹頭徹尾。
東邊掉得幾句,西邊掉得幾句,都不曾貫穿浃洽。
此是大病。
有志之士,尤不可以不深戒也。
」答胡季随書朱子論當時道學之弊如此。
然今之說經者,尤多此病。
淩次仲與焦裡堂書雲:「足下不融會禮經之全而觀之,僅節取其一二語,宜乎多窒礙也。
」論路寝書此最中近人學問之大病。
但能全觀禮經者已少,況欲其融會乎?皆節取一二語為題目,作經解耳。
[節取一二語為題目不融會全體] 此皆言以好勝之心讀書,專務小節,不暇通體細玩之病也。
繼此則複有一病相連而俱起者,曰[浮躁]。
東塾論之曰: 近人治經,每有浮躁之病。
自注:「阮文達公題淩次仲校禮圖詩雲:『淺儒襲漢學,心力每浮躁。
』」随手翻閱,零碎解說,有号為經生而未讀一部注疏者。
……且浮躁者,其志非真欲治經,但欲為世俗所謂名士耳。
此條見讀書記卷九禮記 東墊又曰: 餘嘗言近人多言樸學,然近人之經學,華而非樸。
又曰: 近來朋友說經者,隻乾隆、嘉慶數十年間學派,若與論康熙、雍正以前學問,便不曉得,何況漢、唐、宋耶?雲漢學者,妄語耳![媚近忽遠] 此皆箴當時學風浮躁不實之病也。
李慈銘日記有一條雲:「嘉慶以後之為學者,知經之注疏不能徧觀也,于是講爾雅,講說文;知史之正雜不能徧觀也,于是講金石,講目錄,志已偷矣。
道光已下,其風愈下,爾雅、說文不能讀,而講宋版矣;金石、目錄不能考,而講古器矣。
至于今日,則诋郭璞為不學,許君為蔑古。
偶得一模糊之舊椠,亦未嘗讀也,瞥見一誤字,以為足補經注矣。
閑購一缺折之赝器,亦未嘗辨也,随摸一刻劃,以為足傲漢儒矣。
金石則歐、趙何所說,王、洪何所道,不暇詳也,但取黃小松小蓬萊閣金石文字數冊,而惡金石萃編之繁重,以為無足觀矣。
目錄則晁、陳何所受,焦、黃何所承,不必問也,但取錢遵王讀書敏求記一書,而厭四庫提要之浩博,以為不勝诘矣。
若而人者,便足抗衡公卿,傲睨人物,遊談廢務,奔競取名;然已為鐵中之铮铮,庸中之佼佼,可不痛乎!」觀此雲雲,正與東塾為同感矣。
東塾又嘗列舉當時經學諸弊而總言之,[總說經學諸弊]曰: 今時學術之弊,說經不求義理,而不知經。
好求新義,與先儒異,且與近儒異。
著書太繁,誇多鬥靡。
墨守。
好诋宋儒,不讀宋儒書。
說文字太繁碎。
信古而迂,穿鑿牽強。
不讀史。
以骈體加于古文之上。
無詩人。
門戶之見太深。
輯古書太零碎。
原文下有「漢易、虞氏易、泰誓、孟子字義疏證、孫淵如講天文」凡十九字。
蓋東塾于此諸端均不滿,特舉示例,拟加箴砭也。
今論惠氏漢易、張氏虞氏易,見讀書記卷四;論戴氏孟子字義疏證,見讀書記卷二,已引見戴東原章。
凡此諸端,皆為當時漢學家大病。
而推溯厥源,則以風尚既成,俗士羣趨,淳者漸漓,真者日僞,學術之變,必至于弊,固不獨清儒考證之學為然也。
東塾又論之,曰: 講道學者以經書為講學話頭,作時文者視經書為時文題目,講經學者看經書為經解題目,而五經之道亡矣。
此言道學、經學與夫時文科舉之學三者之異途同歸也。
故曰: 彼徒以講經學為名士,則其所作經解,不過名士招牌而已。
即使解說可取,而其心并不在聖賢之經書,此不得謂之讀經書之人也。
試問其心曾有一念欲依經書所言以做人否?[以講經為名士招牌]因讀震川論科舉之學,感而書此。
科舉之士以一句經書為題,作一篇時文;經學之士,以一句經書為題,作一篇經解。
二者無以異也,皆俗學也,其心皆不在聖賢之經書也。
故一種學術之漸盛而成為風尚,乃至為俗士所羣趨,則必漓其本真,而終變為争名逐利之具。
雖其流弊之為态有不同,而其情則一。
學術之弊至于是,而複有一象必相随以俱來者,曰貴近而賤遠。
蓋近者即風尚之所由而起,俗士以争名逐利之心趨風尚,自亦以争名逐利之心貴乎其主風尚者爾。
東塾論之曰: 我未見貴遠而賤近者也,大都貴近而賤遠耳。
于近時之風氣,則趨而效之;于古人之學術,則輕而蔑之。
自宋以來皆如此。
宋儒貴周、程而輕漢儒,[近儒貴惠、戴而诋宋儒],吾安得貴遠賤近者而與之論學問哉! 是又漢、宋學術末流同歸之一例也。
東塾深歎之,曰: 解釋辨論者多,躬行心得者少,千古如斯,良可浩歎!雖聖賢複起,殆亦無如之何。
宋、明講理學如此,今人講經學亦如此,即晉之清談、唐之禅宗亦如此。
由是觀之,不徒清儒經學、宋儒理學為然,即推而上之,以至于唐之佛學、魏晉之玄學,及其成風尚而為俗趨,則學術全成口說,而[躬行心得者少],雖聖賢無如何,是又末流同歸之一例也。
學術之弊至是,則非絕世之姿,毅然有志于古者,不足以自拔而有所挽回。
東塾又言之曰: 四庫全書野趣有聲畫簡明目錄曰:「元楊公遠撰。
其詩不出江湖之派,蓋風氣所趨,非絕世之姿,毅然有志于古者,弗能自拔也。
」今人零碎經學、小學,尤[為風氣所趨],其有絕世之姿,毅然有志于古而自拔之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又曰: 風氣之壞,至今日而極,無事不壞,蓋數百年所未有。
而吾乃身當其間,雖發憤著書,豈為過乎? 故知東塾之在當時,實目擊漢學家種種流弊,而有志于提倡一種新學風以為挽救者也。
東塾所欲提倡之新學風 東塾所欲提倡之新學風果何如?東塾嘗自言之,曰: 中年以前治經,每有疑義,則解之、考之。
其後幡然而改,以為解之不可勝解,考之不可勝考,乃尋求微言大義,經學源流正變得失所在,而後解之、考之、論贊之,着為學思錄一書,今改名曰東塾讀書記。
東塾集卷四複劉叔俛書,時為同治十二年,東塾年六十四 蓋當時經學流弊,專務為零碎之考解。
東塾亦固習為之;中途知悔,主[先求經學之微言大義],與其源流正變得失所在,以為考解之本源。
此其不同者一也。
東塾所謂「考之不勝考,解之不勝解」,方植之亦有此論。
東塾又謂:「訓诂考據有窮,義理無窮。
『終風且暴』,訓為『既風且暴』,如是止矣。
『學而時習之」,『何必曰利』,義理愈绌繹,愈深愈博,真無窮矣。
」蓋舍義理大體而為瑣碎之考釋,則漫無統類,考釋不可勝窮。
而自考釋本身言之,則「終風且暴」訓為「既風且暴」,其事即窮,後來者不得不别尋材料,别為考釋。
故專惟考釋是務者,其事乃以有窮而無窮,非愈趨于繁碎無統類不止也。
東塾又曰: 仆近年為學思錄……以拟日知錄。
……日知錄上帙經學,中帙治法,下帙博聞;仆之書但論學術而已。
[讀書記與日知錄之比較]仆之才萬不及亭林。
且明人學術寡陋,故亭林振之以博聞。
近儒則博聞者固已多矣。
至于治法,亦不敢妄談。
非無意于天下事也,以為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學術,
解經而不讀經者,其必曰:「我既解之已皓首矣,使後之人讀之而無疑可也。
」然而後之人又慕其解經,于是又解經,而又不讀經,不知待何人而始讀之也! 故初務于訓釋考據者,其意在求經籍之易讀,而風氣所播,相率以趨于訓诂考據者,其弊必至于置經籍而不讀。
此猶章實齋所譏:「專尚襞續補苴者,苟生秦火以前,典籍具存,無事補輯,彼将無所用其學。
」今苟專尚訓釋考據,則使聖人遺經大義明白,無待考釋,彼亦且無所用心也。
繼此而流弊所及,又有可得而指者,則曰好難而忽易。
束塾論之曰: 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朱子亦嘗言之。
近人則先其難者,故大誤也。
專務訓诂考據,則遇明正通達處轉不留意,惟擇其難曉者,以可施考釋之功也。
循此為之,流弊又起。
一曰瑣碎,不務明正通達而務其難,則往往昧其大體而玩其細節,其必陷于瑣碎無疑也。
東塾論之曰: 韓非子曰:「言有纖察微難,而非務也;論有迂深闳大,非用也;行有拂難堅确,非功也。
」外儲說左上今之講經學、小學者,往往纖察微難而非務。
[考據繁瑣]餘非不能考據繁瑣者也,水道、聲律、切韻三書,可謂繁瑣矣,特不欲效近人說經解字繁瑣之習氣耳。
東塾論清儒,頗推江永、程瑤田,此等處路徑極似。
又曰: 漢書藝文志雲:「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缺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
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
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
」此一段竟似為近代經學言之,句句字字說着近儒之病。
其又一弊則曰好勝,苟專務其難以求施我考釋之功,則前人學術大體有不暇問,而惟求于小節僻處,别出新解以淩跨乎其上,此又自然必至之勢也。
東塾論之曰: 王西莊雲:「大凡人學問精實者必謙退,虛僞者必驕矜。
生古人後,但當為古人考誤訂疑;若鑿空翻案,動思掩蓋古人,以自為功,其情最為可惡!」[鑿空翻案]十七史商榷卷一百此所謂博學以知服。
讀書記卷十三鄭學篇,論近儒失博學知服之義,開露才揚己之風一修,已見上引。
又卷八儀禮下引毛西河、汪堯峯、程易疇,皆着其輕議古人之失。
又曰: 讀書者若平心靜氣,自首至尾讀之,于其誤者考而辨之,則雖言經誤可也,況注疏乎?若随手抽閱,搜求一二以作文字,則言注疏之誤亦僭也。
[随手抽閱] 又曰: 若真讀注疏,自首至尾,于其疎誤而駁正之,雖寥寥數語,亦足珍。
若不自首至尾讀之,随意翻閱,随意駁難,雖其說勝于先儒,而失讀書之法。
此風氣之壞,必須救。
東塾集卷四與王峻之書:「經學者,貴乎自始至末讀之、思之,整理貫串發明之,不得已而後辨難,萬不得已而後排擊。
惟求有益于身,有用于世,有功古人,有裨後人,此之謂經學也。
有益有用者不可不知,不甚有益有用者姑置之,其不可知者阙之,此之謂經學。
」 又曰: 高郵王氏述聞之書善矣,學之者則有辨。
如十三經注疏,卷卷讀之,句句讀之,不紊不漏,其無疑者熟而複之;有疑,然後考之;考之而有悮,然後駁之,然後自為說以易之。
既自為說矣,而又思彼說果誤,我果不誤欤?然後着于書,如是則善矣。
若随手翻閱,搜求古人之悮而駁之,而自為說,雖條條的确,弗善也。
若乃古說不誤,而自為說誤,則更不足言矣。
讀書記卷十一小學下極推阮元,而于王氏不甚谀。
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卷二有一條,謂:「二王治經,精審無匹,顧往往據類書以改本事,則通人之蔽。
」可參看。
又曰: 朱子雲:「近日學者意思都不确實,不曾見理會得一事徹頭徹尾。
東邊掉得幾句,西邊掉得幾句,都不曾貫穿浃洽。
此是大病。
有志之士,尤不可以不深戒也。
」答胡季随書朱子論當時道學之弊如此。
然今之說經者,尤多此病。
淩次仲與焦裡堂書雲:「足下不融會禮經之全而觀之,僅節取其一二語,宜乎多窒礙也。
」論路寝書此最中近人學問之大病。
但能全觀禮經者已少,況欲其融會乎?皆節取一二語為題目,作經解耳。
[節取一二語為題目不融會全體] 此皆言以好勝之心讀書,專務小節,不暇通體細玩之病也。
繼此則複有一病相連而俱起者,曰[浮躁]。
東塾論之曰: 近人治經,每有浮躁之病。
自注:「阮文達公題淩次仲校禮圖詩雲:『淺儒襲漢學,心力每浮躁。
』」随手翻閱,零碎解說,有号為經生而未讀一部注疏者。
……且浮躁者,其志非真欲治經,但欲為世俗所謂名士耳。
此條見讀書記卷九禮記 東墊又曰: 餘嘗言近人多言樸學,然近人之經學,華而非樸。
又曰: 近來朋友說經者,隻乾隆、嘉慶數十年間學派,若與論康熙、雍正以前學問,便不曉得,何況漢、唐、宋耶?雲漢學者,妄語耳![媚近忽遠] 此皆箴當時學風浮躁不實之病也。
李慈銘日記有一條雲:「嘉慶以後之為學者,知經之注疏不能徧觀也,于是講爾雅,講說文;知史之正雜不能徧觀也,于是講金石,講目錄,志已偷矣。
道光已下,其風愈下,爾雅、說文不能讀,而講宋版矣;金石、目錄不能考,而講古器矣。
至于今日,則诋郭璞為不學,許君為蔑古。
偶得一模糊之舊椠,亦未嘗讀也,瞥見一誤字,以為足補經注矣。
閑購一缺折之赝器,亦未嘗辨也,随摸一刻劃,以為足傲漢儒矣。
金石則歐、趙何所說,王、洪何所道,不暇詳也,但取黃小松小蓬萊閣金石文字數冊,而惡金石萃編之繁重,以為無足觀矣。
目錄則晁、陳何所受,焦、黃何所承,不必問也,但取錢遵王讀書敏求記一書,而厭四庫提要之浩博,以為不勝诘矣。
若而人者,便足抗衡公卿,傲睨人物,遊談廢務,奔競取名;然已為鐵中之铮铮,庸中之佼佼,可不痛乎!」觀此雲雲,正與東塾為同感矣。
東塾又嘗列舉當時經學諸弊而總言之,[總說經學諸弊]曰: 今時學術之弊,說經不求義理,而不知經。
好求新義,與先儒異,且與近儒異。
著書太繁,誇多鬥靡。
墨守。
好诋宋儒,不讀宋儒書。
說文字太繁碎。
信古而迂,穿鑿牽強。
不讀史。
以骈體加于古文之上。
無詩人。
門戶之見太深。
輯古書太零碎。
原文下有「漢易、虞氏易、泰誓、孟子字義疏證、孫淵如講天文」凡十九字。
蓋東塾于此諸端均不滿,特舉示例,拟加箴砭也。
今論惠氏漢易、張氏虞氏易,見讀書記卷四;論戴氏孟子字義疏證,見讀書記卷二,已引見戴東原章。
凡此諸端,皆為當時漢學家大病。
而推溯厥源,則以風尚既成,俗士羣趨,淳者漸漓,真者日僞,學術之變,必至于弊,固不獨清儒考證之學為然也。
東塾又論之,曰: 講道學者以經書為講學話頭,作時文者視經書為時文題目,講經學者看經書為經解題目,而五經之道亡矣。
此言道學、經學與夫時文科舉之學三者之異途同歸也。
故曰: 彼徒以講經學為名士,則其所作經解,不過名士招牌而已。
即使解說可取,而其心并不在聖賢之經書,此不得謂之讀經書之人也。
試問其心曾有一念欲依經書所言以做人否?[以講經為名士招牌]因讀震川論科舉之學,感而書此。
科舉之士以一句經書為題,作一篇時文;經學之士,以一句經書為題,作一篇經解。
二者無以異也,皆俗學也,其心皆不在聖賢之經書也。
故一種學術之漸盛而成為風尚,乃至為俗士所羣趨,則必漓其本真,而終變為争名逐利之具。
雖其流弊之為态有不同,而其情則一。
學術之弊至于是,而複有一象必相随以俱來者,曰貴近而賤遠。
蓋近者即風尚之所由而起,俗士以争名逐利之心趨風尚,自亦以争名逐利之心貴乎其主風尚者爾。
東塾論之曰: 我未見貴遠而賤近者也,大都貴近而賤遠耳。
于近時之風氣,則趨而效之;于古人之學術,則輕而蔑之。
自宋以來皆如此。
宋儒貴周、程而輕漢儒,[近儒貴惠、戴而诋宋儒],吾安得貴遠賤近者而與之論學問哉! 是又漢、宋學術末流同歸之一例也。
東塾深歎之,曰: 解釋辨論者多,躬行心得者少,千古如斯,良可浩歎!雖聖賢複起,殆亦無如之何。
宋、明講理學如此,今人講經學亦如此,即晉之清談、唐之禅宗亦如此。
由是觀之,不徒清儒經學、宋儒理學為然,即推而上之,以至于唐之佛學、魏晉之玄學,及其成風尚而為俗趨,則學術全成口說,而[躬行心得者少],雖聖賢無如何,是又末流同歸之一例也。
學術之弊至是,則非絕世之姿,毅然有志于古者,不足以自拔而有所挽回。
東塾又言之曰: 四庫全書野趣有聲畫簡明目錄曰:「元楊公遠撰。
其詩不出江湖之派,蓋風氣所趨,非絕世之姿,毅然有志于古者,弗能自拔也。
」今人零碎經學、小學,尤[為風氣所趨],其有絕世之姿,毅然有志于古而自拔之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又曰: 風氣之壞,至今日而極,無事不壞,蓋數百年所未有。
而吾乃身當其間,雖發憤著書,豈為過乎? 故知東塾之在當時,實目擊漢學家種種流弊,而有志于提倡一種新學風以為挽救者也。
東塾所欲提倡之新學風 東塾所欲提倡之新學風果何如?東塾嘗自言之,曰: 中年以前治經,每有疑義,則解之、考之。
其後幡然而改,以為解之不可勝解,考之不可勝考,乃尋求微言大義,經學源流正變得失所在,而後解之、考之、論贊之,着為學思錄一書,今改名曰東塾讀書記。
東塾集卷四複劉叔俛書,時為同治十二年,東塾年六十四 蓋當時經學流弊,專務為零碎之考解。
東塾亦固習為之;中途知悔,主[先求經學之微言大義],與其源流正變得失所在,以為考解之本源。
此其不同者一也。
東塾所謂「考之不勝考,解之不勝解」,方植之亦有此論。
東塾又謂:「訓诂考據有窮,義理無窮。
『終風且暴』,訓為『既風且暴』,如是止矣。
『學而時習之」,『何必曰利』,義理愈绌繹,愈深愈博,真無窮矣。
」蓋舍義理大體而為瑣碎之考釋,則漫無統類,考釋不可勝窮。
而自考釋本身言之,則「終風且暴」訓為「既風且暴」,其事即窮,後來者不得不别尋材料,别為考釋。
故專惟考釋是務者,其事乃以有窮而無窮,非愈趨于繁碎無統類不止也。
東塾又曰: 仆近年為學思錄……以拟日知錄。
……日知錄上帙經學,中帙治法,下帙博聞;仆之書但論學術而已。
[讀書記與日知錄之比較]仆之才萬不及亭林。
且明人學術寡陋,故亭林振之以博聞。
近儒則博聞者固已多矣。
至于治法,亦不敢妄談。
非無意于天下事也,以為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