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曾滌生 附:羅羅山
關燈
小
中
大
傳略
曾國藩,字伯涵,号滌生,湖南湘鄉人。
生嘉慶十六年辛未,卒同治十一年壬申,1811-1872年六十二。
家世力農,五、六百年無以科目顯者。
及其祖始向學;父老儒,縣學生員。
先生以道光戊戌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讨,七遷為禮部侍郎。
鹹豐二年丁母憂歸,遂起鄉兵讨太平軍。
先後在軍中十三年,卒平大難,稱清代中興首功焉。
曾氏學術淵源 滌生為晚清中興元勳,然其為人推敬,則不盡于勳績,而尤在其學業與文章。
其為學淵源,蓋得之桐城姚氏,而又有聞于其鄉先輩之風而起者。
初乾隆時,海内争務博雅考訂,号為漢學,而[桐城姚鼐]姬傳,獨以古文辭名,學者相從,稱桐城派。
其持論頗與漢學家異。
嘗謂: 秦、漢以來,諸儒說經者多矣,其合與離固非一途。
逮程朱出,實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為多。
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實足踐行其言,為後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皆以其學取士。
自利祿之途開,為其學者以為進趨富貴而已。
其言有失,猶奉而不敢稍違,其得亦不知所以為得也。
斯固數百年來之陋習。
今世學者,乃思一切矯之,專宗漢學,以攻駁程朱為能。
倡于一二專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為學術之害。
惜抱軒文集六複蔣松如書 又曰: 孔子沒而大道微,漢儒承秦滅學之後,始立專門,各抱一經,師弟傳受,侪偶怨怒嫉妒,不相通曉,其于聖人之道,猶築牆垣而塞門巷也。
久之,通儒漸出,貫穿羣經,左右證明,擇其長說。
其弊也,雜以谶緯,亂以怪僻猥碎,世又譏之。
魏、晉之間,空虛之談興,以清言為高,以章句為塵垢,放誕頹壞,迄亡天下。
自是南北乖分,學術異尚,五百餘年。
唐一天下,兼采南北,定為義疏,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
宋之時,真儒乃得聖人之旨,群經略有定說。
元、明守之,着為功令。
至今學者,頗厭功令所載為習聞,又惡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專求古人名物、制度、訓诂、書數,以博為量,以阙隙攻難為功,甚者欲盡舍程朱而宗漢。
枝之獵而去其根,細之搜而遺其巨,夫甯非蔽欤?文集七贈錢獻之序 又曰: 說經古今自有真是非,勿徇時人之好尚。
如近年海内諸賢所持漢學,與明以來講章諸君何以大相過哉?夫漢儒之學非不佳也,而今之為漢學乃不佳。
偏徇而不論理之是非,瑣碎而不識事之大小,哓哓聒聒,道聽途說,正使人厭惡耳。
姚氏晚主锺山書院講席,門下着籍者,有上元[管同]異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方東樹植之、姚瑩石甫,尤稱高足。
按:此據曾氏歐陽生文集序。
方植之年譜以管、梅、方及劉開孟塗為姚門四大弟子,不數石甫。
管氏集中屢言士習吏治,謂: 世事之頹,由于吏治;吏治之壞,根于士風;士風之衰,起于不知教化。
因寄軒集初集卷六與朱幹臣書 又曰: 今之士不外三等:上者為詩文;次者取科第;下者營貨财。
為詩文者,獵古人之辭華,而學聖希賢無其志。
取科第者,志一身之富貴,而尊主庇民,建立功業無其心。
至若營貨财,則輕者兼商,重者兼吏,甚者導争訟,事欺詐,挾制官府,武斷鄉曲;民之畏之,若虎狼毒螯。
曆觀史傳以來,士習之衰,未有甚于今日者。
二集卷二說士上 又曰: 國家承平百七十年矣,長吏之于民,不富不教,而聽其饑寒,使其冤抑。
天下幸無事,畏愞隐忍,無敢先動;一旦有變,則樂禍而或乘以起。
而議者皆曰:「必無是事。
」彼無他,恐觸忌諱而已。
天下以忌諱而釀成今日之禍,而猶為是言。
初集卷六上方制軍論平賊事宜書 而其拟言風俗書尤深美,其言曰: 俗美則世治且安,俗頹則世危且亂。
以古言之,曆曆不爽。
清承明後,明之時大臣專權,今則閣、部、督、撫,率不過奉行诏命。
明之時言官争兢,今則給事、禦史皆不得大有論列。
明之時士多講學,今則聚徒結社者渺焉無聞。
明之時士持清議,今則一使事科舉,而埸屋策士之及時政者皆不錄。
大抵明之為俗,官橫而士驕,國家知其弊,而一切矯之,是以百數十年天下仔仔亦多事矣。
顧其難皆起于田野之奸,闾巷之俠,而朝甯、學校之間,安且靜也。
明俗弊矣,其初意則主于養士氣,蓄人材,力舉而盡變之,則于理不得其平而更起他禍。
朝廷近年,大臣無權而率以畏恒,台谏不争而習為緘默。
門戶之禍不作于時,而天下遂不言學問,清議之持無聞于下,而務科第,營貨财,節義經綸之事,漠然無與于其身。
蓋國家之于明,鑒其末流而矯之過正,是以成為今之風俗也……天下之安危系乎風俗,而正風俗者必興教化。
……天子者,公卿之表率也;公卿者,士民之标式也。
以天子而下化公卿,以公卿而下化士庶。
有志之士,固奮激而必興;無志之徒,亦随時而易于為善。
不出數年,而天下之風俗不變者,未之有也。
初集卷四。
又與朱幹臣書,謂「鄉者私作議俗一篇,以為當今之風,壞于好谀而嗜利」雲雲,與此可互觀。
異之有深議能持論,惜乎未極其年壽。
姚氏卒後,其輩行最尊推祭酒者為[梅伯言]。
梅氏亦本其師姚氏之言以為言,嘗謂: 昔李文貞、方侍郎苞,以宋、元諸儒議論,糅合漢儒,疏通經旨,惟取義合,不名專師。
其間未嘗無望文生義,揣合形似之說,而扶樹道教,于人心治術有所裨益……其解經雖不必盡合于經,而不失聖人六經治世之意……後之學者,辨漢、宋,分南、北,以實事求是為本,以應經義、不倍師法為宗。
其始亦出于積學好古之士為之倡,而末流浸以加厲。
言易者首虞翻,而黜王弼;言春秋者屏左氏,而遵何休。
至前賢義理之學,涉之惟恐其污,矯之惟恐其不過。
因便抵巇,周内其言語文字之疵,以詭責名義,駭誤後學,相尋逐于小言辟說,而不要其統。
黨同妒真,而不平其情。
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
此其患,未可謂愈于空竦不學者也。
柏枧山房集卷五姚惜抱九經說書後 此即姬傳贈錢獻之序之意也。
又曰: 我朝文治翔洽,士之高節亢行,無所激而施,而專務于通經博古之學,則大科鴻博之士彬彬出矣。
豈非士之趨舍,一視乎時之所貴賤為盛衰哉! 又曰: 以一時之習尚,使後世謂士氣不可伸,而名賢亦為之受垢,馴至清議不立,廉恥道消,庸懦無恥之徒,附正論以自便,則黨人者亦不能無後世之責也夫!卷四書複社人姓氏後 又曰: 天下之患,居官者有不事事之心,而以其位為寄,汲汲然去之,是之為大患。
卷一臣事論 今以士之有類于商賈負販,而謂用商賈負販無異于用士,此士之所以終不出。
卷一士說 此等即異之拟言風俗書之旨也。
今讀其集,于當時吏治之窳,民心之不就甯,大禍猝發之無日,無往而不流露其深憂焉。
桐城派古文家,議者病其空疏。
然其文中尚有時世,當時經學家所謂「實事求是」者,其所為書率與時世渺不相涉。
則所謂「空疏」者究當何屬,亦未可一概論也。
同時有臨桂[朱琦]伯韓,亦為姚氏學,為名實說,亦足見當時士風之一斑。
其言曰: 天下有鄉曲之行,有大人之行。
世之稱者曰謹厚,曰廉靜,曰退讓。
三者名之至美,而不知此鄉曲之行也。
大人之職,在于經國家,安社稷,有剛毅大節,為人主畏憚;有深謀遠識,為天下長計;身之便安不暇計,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謹厚、廉靜、退讓三者,可以安坐無患,又有天下美名,士何憚不争趨此?故近世所号為公卿之賢者,此三者為多。
當其峨冠襜裙,從容步趨于廟廊之間,上之人不疑而非議不加,其深沉不可測也。
一旦遇大利害,搶攘無措,鉗口橋舌莫敢言,而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
孔子之所謂鄙夫,其究鄉願也,是張禹、胡廣、趙戒之類也。
而[姚瑩]石甫,與其邑人[劉開]孟塗,于漢宋是非,主持益堅,诤辨尤力。
李慈銘日記有評石甫中複堂集一則,于石甫尊宋诋漢門戶之見,頗有糾彈。
謂:「其覆黃又園書謂:『自四庫
生嘉慶十六年辛未,卒同治十一年壬申,1811-1872年六十二。
家世力農,五、六百年無以科目顯者。
及其祖始向學;父老儒,縣學生員。
先生以道光戊戌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讨,七遷為禮部侍郎。
鹹豐二年丁母憂歸,遂起鄉兵讨太平軍。
先後在軍中十三年,卒平大難,稱清代中興首功焉。
曾氏學術淵源 滌生為晚清中興元勳,然其為人推敬,則不盡于勳績,而尤在其學業與文章。
其為學淵源,蓋得之桐城姚氏,而又有聞于其鄉先輩之風而起者。
初乾隆時,海内争務博雅考訂,号為漢學,而[桐城姚鼐]姬傳,獨以古文辭名,學者相從,稱桐城派。
其持論頗與漢學家異。
嘗謂: 秦、漢以來,諸儒說經者多矣,其合與離固非一途。
逮程朱出,實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為多。
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實足踐行其言,為後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皆以其學取士。
自利祿之途開,為其學者以為進趨富貴而已。
其言有失,猶奉而不敢稍違,其得亦不知所以為得也。
斯固數百年來之陋習。
今世學者,乃思一切矯之,專宗漢學,以攻駁程朱為能。
倡于一二專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為學術之害。
惜抱軒文集六複蔣松如書 又曰: 孔子沒而大道微,漢儒承秦滅學之後,始立專門,各抱一經,師弟傳受,侪偶怨怒嫉妒,不相通曉,其于聖人之道,猶築牆垣而塞門巷也。
久之,通儒漸出,貫穿羣經,左右證明,擇其長說。
其弊也,雜以谶緯,亂以怪僻猥碎,世又譏之。
魏、晉之間,空虛之談興,以清言為高,以章句為塵垢,放誕頹壞,迄亡天下。
自是南北乖分,學術異尚,五百餘年。
唐一天下,兼采南北,定為義疏,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
宋之時,真儒乃得聖人之旨,群經略有定說。
元、明守之,着為功令。
至今學者,頗厭功令所載為習聞,又惡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專求古人名物、制度、訓诂、書數,以博為量,以阙隙攻難為功,甚者欲盡舍程朱而宗漢。
枝之獵而去其根,細之搜而遺其巨,夫甯非蔽欤?文集七贈錢獻之序 又曰: 說經古今自有真是非,勿徇時人之好尚。
如近年海内諸賢所持漢學,與明以來講章諸君何以大相過哉?夫漢儒之學非不佳也,而今之為漢學乃不佳。
偏徇而不論理之是非,瑣碎而不識事之大小,哓哓聒聒,道聽途說,正使人厭惡耳。
姚氏晚主锺山書院講席,門下着籍者,有上元[管同]異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方東樹植之、姚瑩石甫,尤稱高足。
按:此據曾氏歐陽生文集序。
方植之年譜以管、梅、方及劉開孟塗為姚門四大弟子,不數石甫。
管氏集中屢言士習吏治,謂: 世事之頹,由于吏治;吏治之壞,根于士風;士風之衰,起于不知教化。
因寄軒集初集卷六與朱幹臣書 又曰: 今之士不外三等:上者為詩文;次者取科第;下者營貨财。
為詩文者,獵古人之辭華,而學聖希賢無其志。
取科第者,志一身之富貴,而尊主庇民,建立功業無其心。
至若營貨财,則輕者兼商,重者兼吏,甚者導争訟,事欺詐,挾制官府,武斷鄉曲;民之畏之,若虎狼毒螯。
曆觀史傳以來,士習之衰,未有甚于今日者。
二集卷二說士上 又曰: 國家承平百七十年矣,長吏之于民,不富不教,而聽其饑寒,使其冤抑。
天下幸無事,畏愞隐忍,無敢先動;一旦有變,則樂禍而或乘以起。
而議者皆曰:「必無是事。
」彼無他,恐觸忌諱而已。
天下以忌諱而釀成今日之禍,而猶為是言。
初集卷六上方制軍論平賊事宜書 而其拟言風俗書尤深美,其言曰: 俗美則世治且安,俗頹則世危且亂。
以古言之,曆曆不爽。
清承明後,明之時大臣專權,今則閣、部、督、撫,率不過奉行诏命。
明之時言官争兢,今則給事、禦史皆不得大有論列。
明之時士多講學,今則聚徒結社者渺焉無聞。
明之時士持清議,今則一使事科舉,而埸屋策士之及時政者皆不錄。
大抵明之為俗,官橫而士驕,國家知其弊,而一切矯之,是以百數十年天下仔仔亦多事矣。
顧其難皆起于田野之奸,闾巷之俠,而朝甯、學校之間,安且靜也。
明俗弊矣,其初意則主于養士氣,蓄人材,力舉而盡變之,則于理不得其平而更起他禍。
朝廷近年,大臣無權而率以畏恒,台谏不争而習為緘默。
門戶之禍不作于時,而天下遂不言學問,清議之持無聞于下,而務科第,營貨财,節義經綸之事,漠然無與于其身。
蓋國家之于明,鑒其末流而矯之過正,是以成為今之風俗也……天下之安危系乎風俗,而正風俗者必興教化。
……天子者,公卿之表率也;公卿者,士民之标式也。
以天子而下化公卿,以公卿而下化士庶。
有志之士,固奮激而必興;無志之徒,亦随時而易于為善。
不出數年,而天下之風俗不變者,未之有也。
初集卷四。
又與朱幹臣書,謂「鄉者私作議俗一篇,以為當今之風,壞于好谀而嗜利」雲雲,與此可互觀。
異之有深議能持論,惜乎未極其年壽。
姚氏卒後,其輩行最尊推祭酒者為[梅伯言]。
梅氏亦本其師姚氏之言以為言,嘗謂: 昔李文貞、方侍郎苞,以宋、元諸儒議論,糅合漢儒,疏通經旨,惟取義合,不名專師。
其間未嘗無望文生義,揣合形似之說,而扶樹道教,于人心治術有所裨益……其解經雖不必盡合于經,而不失聖人六經治世之意……後之學者,辨漢、宋,分南、北,以實事求是為本,以應經義、不倍師法為宗。
其始亦出于積學好古之士為之倡,而末流浸以加厲。
言易者首虞翻,而黜王弼;言春秋者屏左氏,而遵何休。
至前賢義理之學,涉之惟恐其污,矯之惟恐其不過。
因便抵巇,周内其言語文字之疵,以詭責名義,駭誤後學,相尋逐于小言辟說,而不要其統。
黨同妒真,而不平其情。
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
此其患,未可謂愈于空竦不學者也。
柏枧山房集卷五姚惜抱九經說書後 此即姬傳贈錢獻之序之意也。
又曰: 我朝文治翔洽,士之高節亢行,無所激而施,而專務于通經博古之學,則大科鴻博之士彬彬出矣。
豈非士之趨舍,一視乎時之所貴賤為盛衰哉! 又曰: 以一時之習尚,使後世謂士氣不可伸,而名賢亦為之受垢,馴至清議不立,廉恥道消,庸懦無恥之徒,附正論以自便,則黨人者亦不能無後世之責也夫!卷四書複社人姓氏後 又曰: 天下之患,居官者有不事事之心,而以其位為寄,汲汲然去之,是之為大患。
卷一臣事論 今以士之有類于商賈負販,而謂用商賈負販無異于用士,此士之所以終不出。
卷一士說 此等即異之拟言風俗書之旨也。
今讀其集,于當時吏治之窳,民心之不就甯,大禍猝發之無日,無往而不流露其深憂焉。
桐城派古文家,議者病其空疏。
然其文中尚有時世,當時經學家所謂「實事求是」者,其所為書率與時世渺不相涉。
則所謂「空疏」者究當何屬,亦未可一概論也。
同時有臨桂[朱琦]伯韓,亦為姚氏學,為名實說,亦足見當時士風之一斑。
其言曰: 天下有鄉曲之行,有大人之行。
世之稱者曰謹厚,曰廉靜,曰退讓。
三者名之至美,而不知此鄉曲之行也。
大人之職,在于經國家,安社稷,有剛毅大節,為人主畏憚;有深謀遠識,為天下長計;身之便安不暇計,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謹厚、廉靜、退讓三者,可以安坐無患,又有天下美名,士何憚不争趨此?故近世所号為公卿之賢者,此三者為多。
當其峨冠襜裙,從容步趨于廟廊之間,上之人不疑而非議不加,其深沉不可測也。
一旦遇大利害,搶攘無措,鉗口橋舌莫敢言,而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
孔子之所謂鄙夫,其究鄉願也,是張禹、胡廣、趙戒之類也。
而[姚瑩]石甫,與其邑人[劉開]孟塗,于漢宋是非,主持益堅,诤辨尤力。
李慈銘日記有評石甫中複堂集一則,于石甫尊宋诋漢門戶之見,頗有糾彈。
謂:「其覆黃又園書謂:『自四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