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龔定庵 附:莊方耕 莊葆琛 劉申受 宋于庭 魏默深 戴子高 沈子敦 潘四農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常州莊氏
言晚清學術者,蘇州、徽州而外,首及常州。
常州之學,始于武進莊存與,字方耕,生康熙五十八年,卒乾隆五十三年,年七十其學不顯于當世,而頗為後之學者所稱許。
阮元序其書,謂其「于六經皆能闡抉奧旨,不專為漢宋箋注之學,而獨得先聖微言大義于語言文字之外」。
又謂其「所學與當時講論或枘鑿不相入,故秘不示人。
通其學者,門人邵學士晉涵,孔檢讨廣森及子孫數人而已」。
見阮元莊方耕宗伯經說序,此文刻入味經齋遺書卷首,而阮氏揅經室集未之收。
董士錫序其書,謂:「不知者以為乾隆間經學之别流,而知者以為乾隆間經學之正彙也。
」又曰:「方乾隆時,學者莫不由說文、爾雅而入,醰深于漢經師之言,而無溷以遊雜。
其門人為之,莫不以門戶自守,深疾宋以後之空言。
固其藝精,抑亦術峻,而又烏知世固有不為空言而實學恣肆如是者哉!」見董氏易說序。
亦刊味經齋遺書卷首魏源之序其書則曰:「韓詩外傳之言曰:『儒者,需也。
千舉萬變,其道不窮,六經是也。
無類之言,不形之行,不贅之辭,君子慎之。
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别,朋友之序,則日切磋而不舍也。
』春秋繁露之言曰:『能說鳥獸之類者,非聖人所說也。
聖人所欲說,在于說仁義而理之。
不然,傳于衆辭,觀于衆物,說不急之言而以惑後進者,君子之所甚惡也。
』韓傅、董生,處西漢之初,而其言若是。
漢書藝文志曰:『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經,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
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阙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詞巧說,破壞形體,說堯典五字之文至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
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大患也。
』徐幹中論曰:『凡學者大義為先,物名為後,大義舉而物名從之。
鄙儒之博學也,務于物名,詳于器械,考于诂訓,摘其章句,而不能通其大義所極。
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成功。
』夫班、徐二子,生東漢之世,而其言又若是。
清之有天下,百餘年間,以經學名家者數十輩,獨先生嘗支離釽析,如韓、董、班、徐四子所譏,是以世之為漢學者罕稱道之。
烏虖,公所為真漢學者庶其在是!」見魏氏武進莊少宗伯遺書序,刊莊書卷首三家之序,出愈後者,推之愈崇,辨之愈暢。
莊氏之學猶是也,而世風既變,人心既易,則出主入奴之見自異焉。
然阮氏刻經解,僅收其春秋正辭,其意蓋猶取乎其專家,非取乎其大義也。
至龔自珍為莊氏神道碑銘,定庵文集卷上舉莊氏之不辨尚書今古文真僞者而亦曲譽婉稱之,謂:「學足以開天下,自韬污受不學之名,為有所權緩亟輕重,以求其實之陰濟于天下。
」夫而後稽古之業,不如濟世,軒轾之間,斷然舍此而就彼矣。
至于魏氏之論,乃更入室操戈,即以漢儒之說駁漢學,而若惟莊氏為得學術之正統。
此皆風氣之變,未必即是非之準。
幹嘉之盛斥宋明,宋明未必非;道鹹之轉而不滿于幹嘉,因以推尊莊氏,莊氏亦未必是。
莊氏為學,既不屑屑于考據,故不能如幹嘉之笃實,又不能效宋明先儒尋求義理于語言文字之表,而徒牽綴古經籍以為說,又往往比附以漢儒之迂怪,故其學乃有蘇州惠氏好誕之風而益肆。
汪中與畢沅書,自謂:「為考古之學,實事求是,不尚墨守,以此不合于元和惠氏。
」王引之與焦裡堂書,亦謂:「惠定宇先生考古雖勤,而識不高,心不細,見異于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
」王念孫拜經曰記序,亦謂:「世之言漢學者,但見其異于今者則寶貴之,而于古人之傳授,文字之變遷,多不暇緻辨,或以細而忽之。
」惠學流弊,當時已多能言之者。
其實則清代漢學考據之旁衍歧趨,不足為達道。
而考據既陷絕境,一時無大智承其弊而導之變,彷徨回惑之際,乃湊而偶泊焉。
其始則為公羊,又轉而為今文,而常州之學,乃足以掩脅晚清百年來之風氣而震蕩搖撼之。
卒之學術、治道,同趨澌滅,無救厄運,則由乎其先之非有深心巨眼、宏旨大端以導夫先路,而特任其自為波激風靡以極乎其所自至故也。
方耕有侄曰述祖,字[葆琛],生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卒嘉慶二十一年六月,年六十七所著曰珍執宦叢書,頗究明堂陰陽,亦蘇州惠學也。
葆琛有甥曰劉逢祿申受、宋翔鳳于庭,葆琛稱之曰:「吾諸甥中,劉申受可以為師,宋于庭可以為友。
」常州之學,蓋至是始顯。
又陽湖[恽敬],字子居,生乾隆二十二年,卒嘉慶二十二年,年六十一與葆琛略同時,着三代因革論,謂: 漢興百餘年之後,始講求先王之遺意,蓋不見前古之盛,六百餘年矣。
朝野上下,大綱細目,久已無存,遺老故舊,亦無有能傳道者。
諸儒博士,于焚棄殘剝之餘,搜拾竈觚蠹簡,推原故事,其得之也艱,故其信之也笃。
書之言止一隅,必推之千百隅而以為皆然;書之言止一端,必推之千百端而以為不可不然。
嗚呼!何其愚也!三代因革論一 又曰: 彼諸儒博士者,過于尊聖賢,而疏于察凡庶;敢于從古昔,而怯于赴時勢;笃于信專門,而薄于考通方,豈足以知聖人哉!是故其為說也,推之一家而通,推之衆家而不必通;推之一經而通,推之衆經而不必通;且以一家、一經亦有不必通者。
至不必通而附會穿鑿以求其通,則天下之亂言也已。
三代因革論八 其言極悍廉明盡,惜乎其邑之人未能深領,遂輾轉牽引,至于二千年前漢博士專門絕業,掇拾補綴,謂可以當二千年後經世之大任,則何啻所謂「過于尊聖賢而疏于察凡庶,敢于從古昔而怯于赴時勢,笃于信專門而薄于考通方」,如漢博士之所為哉?夫蘇州惠氏專門之學,其意本在于考古,而常州諸賢,乃尊之為大義,援之以經世,此則其蔽也。
二 劉宋 劉逢祿,字申受,生乾隆四十一年,卒道光九年,年五十四亦籍武進。
幼傳外家莊氏之學。
葆琛故有意治公羊,而申受成其業。
謂: 清之有天下百年,開獻書之路,招文學之士,以表章六經為首,于是人恥鄉壁虛造,競守漢師家法。
若元和惠棟氏之于易,歙金榜氏之于禮,其善學者也。
祿……嘗以為學者莫不求知聖人;聖人之道,備乎五經;而春秋者,五經之筦鑰也。
先漢師儒略皆亡阙,惟詩毛氏、禮鄭氏、易虞氏有義例可說。
而撥亂反正,莫近春秋,董、何之言,受命如響。
然則求觀聖人之志,七十子之所傳,舍是奚适焉?公羊何氏釋例叙 又曰: [條例與家法]餘嘗以為經之可以條例求者,惟禮喪服及春秋而已。
經之有師傳者,惟禮喪服有子夏氏,春秋有公羊氏而已。
漢人治經,首辨家法,然易施、孟、梁邱,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師說今皆散佚,十無二三。
世之言經者,于先漢則古詩毛氏,于後漢則今易虞氏,文辭稍為完具。
然毛公詳故訓而略微言,虞君精象變而罕大義。
求其知類通達,微顯闡幽,則公羊傳在先漢有董仲舒氏,後漢有何邵公氏,子夏傳有鄭康成氏而已。
先漢之學,務乎大體,故董生所傳,非章句訓诂之學也。
後漢條理精密,要以何邵公、鄭康成二氏為宗。
喪服之于五禮,一端而已。
春秋始元終麟,天道浃,人事備,以之綱羅衆經,若數一二、辨白黑也。
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箋叙 申受論學主家法,此蘇州惠氏之風也;戴望劉先生行狀,記嘉慶五年,劉舉拔貢生入都,父孰故舊徧京師,不往幹谒,惟就張惠言問虞氏易、鄭氏三禮。
張氏為學亦由惠氏家法入也。
劉氏有虞氏易言補,即補張氏書,又有易虞氏五述。
此劉氏之以家法治易者。
主條例,則徽州戴氏之說;又主微言大義;撥亂反正,則承其外家之傳緒;[公羊春秋特盛之背景]值時運世風之變,而治經之業乃折而萃于春秋,因其備人事治春秋又折而趨于公羊焉。
因其具師傳,詳條例。
惠士奇論春秋,曰:「春秋無左傳,則二百四十年,盲焉如坐闇室中。
左氏最有功于春秋,公、谷有功兼有過。
」此與申受專尊公羊,深抑左氏者大異,然無害謂常州之學原本惠氏。
前乎申受者,有曲阜[孔廣森]巽軒,生乾隆十七年,卒乾隆五十一年,年三十五為方耕門人,而亦從學戴氏,為公羊通義,已不遵南宋以來謂春秋直書其事,不煩褒貶之義,然于何休所定「三科九旨」,亦未盡守。
至申受乃舉何氏「三科九旨」為聖人微言大義所在,特着春秋論上、下篇,極論春秋之有書法,上篇針對錢竹汀潛研堂集春秋論而加駁難。
錢氏文例證堅明,而劉氏非之,此如莊方耕不斥古文尚書,實同為考證學之反動。
近人乃認晚清今文學為清代經學考證最後最精之結果,則尤誤也。
與條例之必遵何氏。
下篇針對孔巽軒公羊通義而發。
何氏「三科九旨」不見傳文,而劉氏信之,則以家法師說之論為辨,此焦裡堂所譏為「據守」之學也。
常州公羊學之淵源于蘇州惠氏家法之論,此等處最顯。
遂為公羊何氏釋例、公羊何氏解诂箋、發墨守評、谷梁廢疾申何諸篇,重興何氏一家之言。
又為左氏春秋考證、箴膏肓評,謂其書稱左氏春秋,與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同類,非傳春秋,而劉韻增書法,改名春秋左氏傳。
又為論語述何,則并欲以何氏之學說論語。
其意若謂孔門微言大義,惟何氏一家得之也。
[宋翔鳳]字于庭,長洲人。
亦述祖甥。
生乾隆四十一年,卒鹹豐十年,年八十五着論語發微,大意謂論語微言通于春秋,蓋亦申受述何之旨。
今續經解有宋氏論語說義十卷,乃論語發微之前稿。
又為大學古義說,以明堂陰陽相牽附。
此亦吳學惠氏遺風也[今古文與漢宋門戶]晚年編過庭錄,又深推兩宋道學,以程朱與董仲舒并尊,蓋幾幾泯漢宋之見焉。
見過庭錄卷十二「道學」條。
幹、嘉學者嚴辨漢、宋,道、鹹以下辨今、古文,而宋學轉非所斥,為一變。
幹、嘉研習讨論,多在三禮、小學,易與春秋鮮所盡心。
易自惠氏開其端,武進張氏繼之;春秋公羊自孔氏及于劉氏;宋氏則欲以公羊、易理說論語;自訓诂、考據轉而治易、春秋,為又一變。
此後南海康有為亦極推易、春秋,遂又以禮運說春秋,不知易傳、禮運皆戰國晚世雜采老、莊,鄒衍所成,豈誠孔門大義所在哉?要之常州公羊學與蘇州惠氏學,實以家法之觀念一脈相承,則彰然可見也。
三 魏默深 繼劉、宋而言今文者有龔、魏。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
生乾隆五十九年,卒鹹豐六年,年六十三初尚宋儒理學,後主今文。
謂毛詩晚出,據齊、魯、韓三家撰詩古微,又申史記、伏生大傳及漢書載歐陽、夏侯、劉向遺說難馬、鄭,為書古微。
又謂孔、劉皆公羊專家,亦止為何氏拾遺補缺,于董書未之詳,撰董子春秋發微。
嘗謂: 今日複古之要,由訓诂聲音以進于東京典章制度,此齊一變至魯也;由典章制度以進于西漢微言大義,貫經術、政事、文章于一,此魯一變至道也。
古微堂外集卷一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叙。
[劉魏之異點]劉氏惟尊家法,故以公羊、毛詩并言;魏氏則轉尚西漢,故既斥毛詩,又尊董于何。
然主微言大義,重經術、政事,則仍當治易、春秋。
魏氏詩、書古微之作,仍不脫家法觀念之作祟,仍落考據窠臼,非能真于微言大義、經術政事處見精神也。
[今文與公羊]然後今文學之壁壘漸立,與常州之所謂公羊者又異焉。
劉氏治公羊,不斥毛詩,即是一絕大異點。
然默深之求微言大義,頗不據于傳注,謂: 經有奧義,有大義。
研奧者,必以傳注分究而始精;玩大者,止以經文彙觀而自足。
外集卷一論語孟子類編序 又曰: 自明以來,學者争朱陸;自本朝以來,學者争漢宋。
今不令學朱學陸,而但令學孔孟焉,夫何诤?然近日治漢學者,專務記醜,屏斥躬行,即論洙泗淵源,亦止雲定、哀間儒者之學如是,在子思、孟子以前。
其意欲托尊論語以排思、孟,甚至訓「一貫」為「壹行」,以诂經為生安之學,而以踐履為困勉之學。
同上。
按:所譏似指阮元。
是默深之說經,本主擺脫傳注,直求經文,此意較後來陳蘭甫為強。
又主以躬行踐履求經文也。
此則幾由漢返宋矣。
故曰: 明之季,梁溪、蕺山以躬行返天下虛習,敦于實際,體明用光,厥施未昌,而國初諸子裂之。
守朱者曰戶庭之儒,考經者曰塗轍之儒,皆将以挢虛就實,而叩其自得則瞠然,以所見諸用則瞠然。
卷四張鐵甫墓志銘。
按:陳蘭甫提倡鄭康成、朱子,仍不過返諸清初之戶庭塗轍,然如魏氏詩、書古微之作,則路徑更窄,更不實際,更無所謂「體明用光」矣。
是魏氏晚年之所緻力,即其當身之所呵斥也。
默深于幹嘉學風頗不滿,此與定庵态度微不同,以二人環境自異耳。
尤于當時四庫館臣之好譏彈宋儒者緻深嘅焉。
謂: [默深論四庫館臣]乾隆中修四庫書,紀文達公以侍讀學士總纂。
文達故不喜宋儒,其總目多所發揮,然未有如宋名臣言行錄之甚者也。
曰:「茲錄于安石、惠卿皆節取,而劉安世氣節凜然,徒以嘗劾程子,遂不登一字。
按:此數語見盡言集提要,魏氏誤記為言行錄以私滅公,是用憤懑。
」是說也,于茲錄發之,于元城語錄發之,于盡言集發之,又于宋如珪名臣琬琰錄發之,按:此乃「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之誤,提要惟以朱子之取安石、惠卿,例大珪之載及丁謂諸人,未嘗言及劉安世,亦魏氏誤憶之也。
于清江三孔集發之,按:三孔集提要亦不及劉安世,惟元城語錄提要有「道命錄備載孔平仲諸人彈論程子疏議,以示譏貶,獨不載安世之疏,蓋亦知安世人品,世所共信,不可動搖,未敢醜诋」一條,遂以誤憶。
于唐仲友經世圖譜發之。
昌言抨辟,汔再汔四,昭昭國門可懸,南山不易矣。
雖然,吾不知文達所見何本也?茲錄前集起宋初,後集起元佑,而劉公二十餘事在焉。
南宋黃震日鈔亦評骘茲錄諸人,亦廁劉公于王岩叟、範祖禹間,次第脗符。
是宋本、今本,五百年未之有改也。
文達殆徒睹董複亨繁露園集之瞽說,适惬其隐衷,而不暇檢原書,遂居為奇貨。
至書目于慶元黨禁謂「南宋亡于諸儒,不得委托之侂冑」;于龜山集謂「東林起于楊時,遂至再屋明社」;按:此均見四庫書目慶元黨禁,楊龜山集無之,亦魏氏誤憶。
則固無譏焉。
卷四書宋名臣言行錄後。
按:南宋胡緻堂讀史管見,四車斥其書不入著錄,提要引王應麟通鑒答問,謂「胡氏但就一事诋斥,不究其事之始終」,以為笃論。
而考答問實無
常州之學,始于武進莊存與,字方耕,生康熙五十八年,卒乾隆五十三年,年七十其學不顯于當世,而頗為後之學者所稱許。
阮元序其書,謂其「于六經皆能闡抉奧旨,不專為漢宋箋注之學,而獨得先聖微言大義于語言文字之外」。
又謂其「所學與當時講論或枘鑿不相入,故秘不示人。
通其學者,門人邵學士晉涵,孔檢讨廣森及子孫數人而已」。
見阮元莊方耕宗伯經說序,此文刻入味經齋遺書卷首,而阮氏揅經室集未之收。
董士錫序其書,謂:「不知者以為乾隆間經學之别流,而知者以為乾隆間經學之正彙也。
」又曰:「方乾隆時,學者莫不由說文、爾雅而入,醰深于漢經師之言,而無溷以遊雜。
其門人為之,莫不以門戶自守,深疾宋以後之空言。
固其藝精,抑亦術峻,而又烏知世固有不為空言而實學恣肆如是者哉!」見董氏易說序。
亦刊味經齋遺書卷首魏源之序其書則曰:「韓詩外傳之言曰:『儒者,需也。
千舉萬變,其道不窮,六經是也。
無類之言,不形之行,不贅之辭,君子慎之。
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别,朋友之序,則日切磋而不舍也。
』春秋繁露之言曰:『能說鳥獸之類者,非聖人所說也。
聖人所欲說,在于說仁義而理之。
不然,傳于衆辭,觀于衆物,說不急之言而以惑後進者,君子之所甚惡也。
』韓傅、董生,處西漢之初,而其言若是。
漢書藝文志曰:『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經,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
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阙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詞巧說,破壞形體,說堯典五字之文至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
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大患也。
』徐幹中論曰:『凡學者大義為先,物名為後,大義舉而物名從之。
鄙儒之博學也,務于物名,詳于器械,考于诂訓,摘其章句,而不能通其大義所極。
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成功。
』夫班、徐二子,生東漢之世,而其言又若是。
清之有天下,百餘年間,以經學名家者數十輩,獨先生嘗支離釽析,如韓、董、班、徐四子所譏,是以世之為漢學者罕稱道之。
烏虖,公所為真漢學者庶其在是!」見魏氏武進莊少宗伯遺書序,刊莊書卷首三家之序,出愈後者,推之愈崇,辨之愈暢。
莊氏之學猶是也,而世風既變,人心既易,則出主入奴之見自異焉。
然阮氏刻經解,僅收其春秋正辭,其意蓋猶取乎其專家,非取乎其大義也。
至龔自珍為莊氏神道碑銘,定庵文集卷上舉莊氏之不辨尚書今古文真僞者而亦曲譽婉稱之,謂:「學足以開天下,自韬污受不學之名,為有所權緩亟輕重,以求其實之陰濟于天下。
」夫而後稽古之業,不如濟世,軒轾之間,斷然舍此而就彼矣。
至于魏氏之論,乃更入室操戈,即以漢儒之說駁漢學,而若惟莊氏為得學術之正統。
此皆風氣之變,未必即是非之準。
幹嘉之盛斥宋明,宋明未必非;道鹹之轉而不滿于幹嘉,因以推尊莊氏,莊氏亦未必是。
莊氏為學,既不屑屑于考據,故不能如幹嘉之笃實,又不能效宋明先儒尋求義理于語言文字之表,而徒牽綴古經籍以為說,又往往比附以漢儒之迂怪,故其學乃有蘇州惠氏好誕之風而益肆。
汪中與畢沅書,自謂:「為考古之學,實事求是,不尚墨守,以此不合于元和惠氏。
」王引之與焦裡堂書,亦謂:「惠定宇先生考古雖勤,而識不高,心不細,見異于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
」王念孫拜經曰記序,亦謂:「世之言漢學者,但見其異于今者則寶貴之,而于古人之傳授,文字之變遷,多不暇緻辨,或以細而忽之。
」惠學流弊,當時已多能言之者。
其實則清代漢學考據之旁衍歧趨,不足為達道。
而考據既陷絕境,一時無大智承其弊而導之變,彷徨回惑之際,乃湊而偶泊焉。
其始則為公羊,又轉而為今文,而常州之學,乃足以掩脅晚清百年來之風氣而震蕩搖撼之。
卒之學術、治道,同趨澌滅,無救厄運,則由乎其先之非有深心巨眼、宏旨大端以導夫先路,而特任其自為波激風靡以極乎其所自至故也。
方耕有侄曰述祖,字[葆琛],生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卒嘉慶二十一年六月,年六十七所著曰珍執宦叢書,頗究明堂陰陽,亦蘇州惠學也。
葆琛有甥曰劉逢祿申受、宋翔鳳于庭,葆琛稱之曰:「吾諸甥中,劉申受可以為師,宋于庭可以為友。
」常州之學,蓋至是始顯。
又陽湖[恽敬],字子居,生乾隆二十二年,卒嘉慶二十二年,年六十一與葆琛略同時,着三代因革論,謂: 漢興百餘年之後,始講求先王之遺意,蓋不見前古之盛,六百餘年矣。
朝野上下,大綱細目,久已無存,遺老故舊,亦無有能傳道者。
諸儒博士,于焚棄殘剝之餘,搜拾竈觚蠹簡,推原故事,其得之也艱,故其信之也笃。
書之言止一隅,必推之千百隅而以為皆然;書之言止一端,必推之千百端而以為不可不然。
嗚呼!何其愚也!三代因革論一 又曰: 彼諸儒博士者,過于尊聖賢,而疏于察凡庶;敢于從古昔,而怯于赴時勢;笃于信專門,而薄于考通方,豈足以知聖人哉!是故其為說也,推之一家而通,推之衆家而不必通;推之一經而通,推之衆經而不必通;且以一家、一經亦有不必通者。
至不必通而附會穿鑿以求其通,則天下之亂言也已。
三代因革論八 其言極悍廉明盡,惜乎其邑之人未能深領,遂輾轉牽引,至于二千年前漢博士專門絕業,掇拾補綴,謂可以當二千年後經世之大任,則何啻所謂「過于尊聖賢而疏于察凡庶,敢于從古昔而怯于赴時勢,笃于信專門而薄于考通方」,如漢博士之所為哉?夫蘇州惠氏專門之學,其意本在于考古,而常州諸賢,乃尊之為大義,援之以經世,此則其蔽也。
二 劉宋 劉逢祿,字申受,生乾隆四十一年,卒道光九年,年五十四亦籍武進。
幼傳外家莊氏之學。
葆琛故有意治公羊,而申受成其業。
謂: 清之有天下百年,開獻書之路,招文學之士,以表章六經為首,于是人恥鄉壁虛造,競守漢師家法。
若元和惠棟氏之于易,歙金榜氏之于禮,其善學者也。
祿……嘗以為學者莫不求知聖人;聖人之道,備乎五經;而春秋者,五經之筦鑰也。
先漢師儒略皆亡阙,惟詩毛氏、禮鄭氏、易虞氏有義例可說。
而撥亂反正,莫近春秋,董、何之言,受命如響。
然則求觀聖人之志,七十子之所傳,舍是奚适焉?公羊何氏釋例叙 又曰: [條例與家法]餘嘗以為經之可以條例求者,惟禮喪服及春秋而已。
經之有師傳者,惟禮喪服有子夏氏,春秋有公羊氏而已。
漢人治經,首辨家法,然易施、孟、梁邱,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師說今皆散佚,十無二三。
世之言經者,于先漢則古詩毛氏,于後漢則今易虞氏,文辭稍為完具。
然毛公詳故訓而略微言,虞君精象變而罕大義。
求其知類通達,微顯闡幽,則公羊傳在先漢有董仲舒氏,後漢有何邵公氏,子夏傳有鄭康成氏而已。
先漢之學,務乎大體,故董生所傳,非章句訓诂之學也。
後漢條理精密,要以何邵公、鄭康成二氏為宗。
喪服之于五禮,一端而已。
春秋始元終麟,天道浃,人事備,以之綱羅衆經,若數一二、辨白黑也。
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箋叙 申受論學主家法,此蘇州惠氏之風也;戴望劉先生行狀,記嘉慶五年,劉舉拔貢生入都,父孰故舊徧京師,不往幹谒,惟就張惠言問虞氏易、鄭氏三禮。
張氏為學亦由惠氏家法入也。
劉氏有虞氏易言補,即補張氏書,又有易虞氏五述。
此劉氏之以家法治易者。
主條例,則徽州戴氏之說;又主微言大義;撥亂反正,則承其外家之傳緒;[公羊春秋特盛之背景]值時運世風之變,而治經之業乃折而萃于春秋,因其備人事治春秋又折而趨于公羊焉。
因其具師傳,詳條例。
惠士奇論春秋,曰:「春秋無左傳,則二百四十年,盲焉如坐闇室中。
左氏最有功于春秋,公、谷有功兼有過。
」此與申受專尊公羊,深抑左氏者大異,然無害謂常州之學原本惠氏。
前乎申受者,有曲阜[孔廣森]巽軒,生乾隆十七年,卒乾隆五十一年,年三十五為方耕門人,而亦從學戴氏,為公羊通義,已不遵南宋以來謂春秋直書其事,不煩褒貶之義,然于何休所定「三科九旨」,亦未盡守。
至申受乃舉何氏「三科九旨」為聖人微言大義所在,特着春秋論上、下篇,極論春秋之有書法,上篇針對錢竹汀潛研堂集春秋論而加駁難。
錢氏文例證堅明,而劉氏非之,此如莊方耕不斥古文尚書,實同為考證學之反動。
近人乃認晚清今文學為清代經學考證最後最精之結果,則尤誤也。
與條例之必遵何氏。
下篇針對孔巽軒公羊通義而發。
何氏「三科九旨」不見傳文,而劉氏信之,則以家法師說之論為辨,此焦裡堂所譏為「據守」之學也。
常州公羊學之淵源于蘇州惠氏家法之論,此等處最顯。
遂為公羊何氏釋例、公羊何氏解诂箋、發墨守評、谷梁廢疾申何諸篇,重興何氏一家之言。
又為左氏春秋考證、箴膏肓評,謂其書稱左氏春秋,與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同類,非傳春秋,而劉韻增書法,改名春秋左氏傳。
又為論語述何,則并欲以何氏之學說論語。
其意若謂孔門微言大義,惟何氏一家得之也。
[宋翔鳳]字于庭,長洲人。
亦述祖甥。
生乾隆四十一年,卒鹹豐十年,年八十五着論語發微,大意謂論語微言通于春秋,蓋亦申受述何之旨。
今續經解有宋氏論語說義十卷,乃論語發微之前稿。
又為大學古義說,以明堂陰陽相牽附。
此亦吳學惠氏遺風也[今古文與漢宋門戶]晚年編過庭錄,又深推兩宋道學,以程朱與董仲舒并尊,蓋幾幾泯漢宋之見焉。
見過庭錄卷十二「道學」條。
幹、嘉學者嚴辨漢、宋,道、鹹以下辨今、古文,而宋學轉非所斥,為一變。
幹、嘉研習讨論,多在三禮、小學,易與春秋鮮所盡心。
易自惠氏開其端,武進張氏繼之;春秋公羊自孔氏及于劉氏;宋氏則欲以公羊、易理說論語;自訓诂、考據轉而治易、春秋,為又一變。
此後南海康有為亦極推易、春秋,遂又以禮運說春秋,不知易傳、禮運皆戰國晚世雜采老、莊,鄒衍所成,豈誠孔門大義所在哉?要之常州公羊學與蘇州惠氏學,實以家法之觀念一脈相承,則彰然可見也。
三 魏默深 繼劉、宋而言今文者有龔、魏。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
生乾隆五十九年,卒鹹豐六年,年六十三初尚宋儒理學,後主今文。
謂毛詩晚出,據齊、魯、韓三家撰詩古微,又申史記、伏生大傳及漢書載歐陽、夏侯、劉向遺說難馬、鄭,為書古微。
又謂孔、劉皆公羊專家,亦止為何氏拾遺補缺,于董書未之詳,撰董子春秋發微。
嘗謂: 今日複古之要,由訓诂聲音以進于東京典章制度,此齊一變至魯也;由典章制度以進于西漢微言大義,貫經術、政事、文章于一,此魯一變至道也。
古微堂外集卷一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叙。
[劉魏之異點]劉氏惟尊家法,故以公羊、毛詩并言;魏氏則轉尚西漢,故既斥毛詩,又尊董于何。
然主微言大義,重經術、政事,則仍當治易、春秋。
魏氏詩、書古微之作,仍不脫家法觀念之作祟,仍落考據窠臼,非能真于微言大義、經術政事處見精神也。
[今文與公羊]然後今文學之壁壘漸立,與常州之所謂公羊者又異焉。
劉氏治公羊,不斥毛詩,即是一絕大異點。
然默深之求微言大義,頗不據于傳注,謂: 經有奧義,有大義。
研奧者,必以傳注分究而始精;玩大者,止以經文彙觀而自足。
外集卷一論語孟子類編序 又曰: 自明以來,學者争朱陸;自本朝以來,學者争漢宋。
今不令學朱學陸,而但令學孔孟焉,夫何诤?然近日治漢學者,專務記醜,屏斥躬行,即論洙泗淵源,亦止雲定、哀間儒者之學如是,在子思、孟子以前。
其意欲托尊論語以排思、孟,甚至訓「一貫」為「壹行」,以诂經為生安之學,而以踐履為困勉之學。
同上。
按:所譏似指阮元。
是默深之說經,本主擺脫傳注,直求經文,此意較後來陳蘭甫為強。
又主以躬行踐履求經文也。
此則幾由漢返宋矣。
故曰: 明之季,梁溪、蕺山以躬行返天下虛習,敦于實際,體明用光,厥施未昌,而國初諸子裂之。
守朱者曰戶庭之儒,考經者曰塗轍之儒,皆将以挢虛就實,而叩其自得則瞠然,以所見諸用則瞠然。
卷四張鐵甫墓志銘。
按:陳蘭甫提倡鄭康成、朱子,仍不過返諸清初之戶庭塗轍,然如魏氏詩、書古微之作,則路徑更窄,更不實際,更無所謂「體明用光」矣。
是魏氏晚年之所緻力,即其當身之所呵斥也。
默深于幹嘉學風頗不滿,此與定庵态度微不同,以二人環境自異耳。
尤于當時四庫館臣之好譏彈宋儒者緻深嘅焉。
謂: [默深論四庫館臣]乾隆中修四庫書,紀文達公以侍讀學士總纂。
文達故不喜宋儒,其總目多所發揮,然未有如宋名臣言行錄之甚者也。
曰:「茲錄于安石、惠卿皆節取,而劉安世氣節凜然,徒以嘗劾程子,遂不登一字。
按:此數語見盡言集提要,魏氏誤記為言行錄以私滅公,是用憤懑。
」是說也,于茲錄發之,于元城語錄發之,于盡言集發之,又于宋如珪名臣琬琰錄發之,按:此乃「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之誤,提要惟以朱子之取安石、惠卿,例大珪之載及丁謂諸人,未嘗言及劉安世,亦魏氏誤憶之也。
于清江三孔集發之,按:三孔集提要亦不及劉安世,惟元城語錄提要有「道命錄備載孔平仲諸人彈論程子疏議,以示譏貶,獨不載安世之疏,蓋亦知安世人品,世所共信,不可動搖,未敢醜诋」一條,遂以誤憶。
于唐仲友經世圖譜發之。
昌言抨辟,汔再汔四,昭昭國門可懸,南山不易矣。
雖然,吾不知文達所見何本也?茲錄前集起宋初,後集起元佑,而劉公二十餘事在焉。
南宋黃震日鈔亦評骘茲錄諸人,亦廁劉公于王岩叟、範祖禹間,次第脗符。
是宋本、今本,五百年未之有改也。
文達殆徒睹董複亨繁露園集之瞽說,适惬其隐衷,而不暇檢原書,遂居為奇貨。
至書目于慶元黨禁謂「南宋亡于諸儒,不得委托之侂冑」;于龜山集謂「東林起于楊時,遂至再屋明社」;按:此均見四庫書目慶元黨禁,楊龜山集無之,亦魏氏誤憶。
則固無譏焉。
卷四書宋名臣言行錄後。
按:南宋胡緻堂讀史管見,四車斥其書不入著錄,提要引王應麟通鑒答問,謂「胡氏但就一事诋斥,不究其事之始終」,以為笃論。
而考答問實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