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龔定庵 附:莊方耕 莊葆琛 劉申受 宋于庭 魏默深 戴子高 沈子敦 潘四農
關燈
小
中
大
此語,姚椿通藝閣文集卷五書讀史管見後以此為譏。
然尚不如默深所發之甚也。
魏文亦多誤,然所論提要門戶之見則甚是。
李慈銘日記駁魏文,至謂四庫所收言行錄或非足本,則有意回護矣。
夏仲子集卷五讀四庫提要,謂:「國初若張楊園、李二曲、魏環溪、刁蒙吉、左翊宸、耿逸庵諸儒,皆卓然理學,無片祇隻字錄入四庫,其所采國朝之書,朱竹垞、毛西河、閻百詩、萬充宗、萬季野、惠仲儒、惠定宇、江慎修之書,最為詳備。
」譏為「不知體要」。
又讀簡明目錄,謂:「各門類書一涉宋儒,即有微詞諷語,至程、朱所訓各經頒在學宮者,僅詳卷什,不置一詞。
」謂:「四庫館諸公竟專與宋儒為怼。
」要之,提要門戶抑揚之見過深,不足以持平服衆也。
幹嘉所以诋宋儒者如此,默深之所以诋幹嘉者又如此,此亦可以見世風之驟變,而是非之無定矣。
[默深尤力诋東原],謂其「平日譚心性,诋程朱,無非一念争名所熾,其學術心術,均與毛大可相符」。
又曆指其著書之不德。
魏氏遺文書趙校水經注後,見周壽昌思益堂日劄卷五。
同時平定張石州穆,有全氏水經注辨誣,亦證東原攘竊,文見薛刊全校水經注附錄,張氏{殷-殳}齋文集亦未收。
近人又頗推東原,而王國維氏複有聚珍本戴校水經注跋發其覆,本文見觀堂集林卷十二。
至楊守敬最為近代治水經專家,其為水經注疏要删,亦謂戴竊趙書,此案殆成定論。
今大典水經注已由商務影印行世,孟心史告餘,曾通體校讀一過,知戴竊趙書确然無疑也。
默深又嘗贊賀長齡纂輯皇朝經世文編,着海國圖志及聖武記諸書,感切時變,有志經濟,而晚節仍以辨漢儒經學今古文名家。
則甚矣時風世業之難回,苟非大力斡旋氣運,足以驅一世而轉趨,則仍必随逐因循至于途窮而後已也。
晚清今文一派,大抵菲薄考據,而仍以考據成業。
然心已粗,氣已浮,猶不如一心尊尚考據者,所得猶較踏實。
其先特為考據之反動,其終彙于考據之頹流,魏、龔皆其着例也。
四 龔定庵 常州之學,起于莊氏,立于劉、宋,而變于龔、魏,然言夫常州學之精神,則必以龔氏為眉目焉。
何者?常州言學,既主微言大義,而通于天道、人事,則其歸必轉而趨于論政,否則何治乎春秋?何貴乎公羊?左氏主「事」,公羊主「義」,義貴褒貶進退,西漢公羊家皆以經術通政事也。
亦何異于章句訓诂之考索?故以言夫常州學之精神,其極必趨于輕古經而重時政,則定庵其眉目也。
傳略 龔鞏祚,原名自珍,字璱人,别号定庵。
浙之仁和人。
生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卒道光二十一年辛醜,1792-1841年五十。
父闇齋,名麗正,為段玉裁女夫。
定庵天才早秀,年十二,即得聞其外祖小學之傳。
年二十八,從劉逢祿受公羊春秋。
道光九年己醜,成進士,時年三十八。
負才氣,久困閑曹,以禮部主事棄官歸,為道光十九年己亥。
越兩年卒。
定庵之論政 清儒自有明遺老外,即尠談政治。
何者?朝廷以雷霆萬鈞之力,嚴壓橫摧于上,出口差分寸,即得奇禍,習于積威,遂莫敢談。
不徒莫之談,蓋亦莫之思。
精神意氣,一注于古經籍,本非得已,而習焉忘之,即亦不悟其所以然。
此幹、嘉經學之所由一趨于于訓诂考索也。
[學者政論之複興]嘉、道以還,清勢日陵替,堅冰乍解,根蘗重萌,士大夫乃稍稍發舒為政論焉,而定庵則為開風氣之一人。
定庵雖自幼濡染于樸學,而早年持論,頗已着眼于世風時政。
嘉慶十九年甲戌,定庵年二十二,為[明良論],大意謂: 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
曆覽近代之士,自其……始進之年,而恥已存者寡矣。
……政要之官,知車馬服飾、言詞捷給而已……清暇之宮,知作書法、赓詩而已……堂陛之言,探喜怒以為之節,蒙色笑,獲燕閑之賞,則揚揚然以喜,出誇其門生、妻子。
小不霁,則頭搶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
……如是而封疆萬一立有緩急,則紛紛鸠燕逝而已,伏棟下求俱壓焉者尟矣。
洪稚存亮吉卷施閣文甲集補遺有廉恥論,已先定庵言之,可參看 蓋定庵一家,自其祖匏伯、敬身,字屺懷父闇齋,兩世仕宦。
定庵年十一,即侍父居京師。
至嘉慶十七年壬申,其父簡放徽州知府,定庵随侍南行。
居京國适踰十載,當時朝廷士大夫風習,定庵雖少年,英才卓荦,固已得其涯略矣。
定庵又夙工韻語,為懷人館詞,其外王父段懋堂為之序,深獎其詞之工,而謂:「有害于治經史之性情,為之愈工,去道且愈遠。
」叮咛教戒,欲其銳意于經史。
經韻樓集懷人館詞序,亦在嘉慶壬申又寄書勉學,囑問業于程易田。
經韻樓集與外孫龔自珍劄,事在嘉慶十八年癸酉[定庵與章實齋]而其時定庵學問志趣,似不屑屑為經生,而頗有取于其鄉人實齋章氏文史經世之意也。
嘉慶十九年甲戌,闇齋議修徽州府志,延歙汪蟄泉龍、陽湖洪孟慈饴孫諸人為纂修,定庵亦預其甄綜人物、搜輯掌故之役。
有與徽州府志局纂修諸子書,見定庵文集卷上大意謂:「府志非史,特為省志底本,以儲他日之史。
君子卑遜之道,直而勿有之義,宜繁不宜簡。
」其議論已俨然似實齋。
而尤著者,則在所為乙丙之際箸議,此等題目亦仿實齋蓋創稿于嘉慶乙亥、丙子間,時定庵年二十四、五也。
其大意不取于嫥嫥治古經籍,而有志為昭代治典之探讨,暢見其趣于箸議之第六,其言曰: 自周而上,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學也。
一代之學,皆一代王者開之也……載之文字謂之法,即謂之書,謂之禮,其事謂之史職。
以其法載之文字而宣之士民者,謂之太史,謂之卿大夫。
天下聽從其言語,稱為本朝。
奉租稅焉者,謂之民。
民之識立法之意者,謂之士。
士能推闡本朝之法意以相誡語者,謂之師儒。
王之子孫大宗繼為王者,謂之後王。
後王之世之聽言語奉租稅者,謂之後王之民。
王若宰若大夫若民相與以有成者,謂之治,謂之道。
若士若師儒,法則先王、先冢宰之書以相講究者,謂之學。
師儒所謂學有載之文者,亦謂之書。
是道也,學也,治也,則一而已矣。
[定庵之治學合一論]乃若師儒有能兼通前代之法意,亦相誡語焉,則兼綜之能也,博聞之資也,上不必陳于其王……下不必信于其民。
陳于王……信于民,則必以誦本朝之法,讀本朝之書為率。
師儒之替也,源一而流百焉,其書又百其流焉,其言又百其書焉,各守所聞,各欲措之當世之君民,則政教之末失也。
雖然,亦皆出于其本朝之先王。
……後之為師儒不然。
重于其君,君所以使民者則不知也;重于其民,民所以事君者則不知也。
生不荷耰鋤,長不習吏事。
故書雅記,十窺三四,昭代功德,瞠目未覩。
上不與君處,下不與民處。
由是士則别有士之淵薮者,儒則别有儒之林囿者。
昧王霸之殊統,文質之異尚。
其惑也,則且援古以刺今,嚣然有聲氣矣。
是故道德不一,風教不同,王治不下究,民隐不上達,國有養士之赀,士無報國之日。
殆夫,殆夫!終必有受其患者,而非士之謂乎?此文亦名治學 此其陳義至新穎,而實承襲實齋「六經皆史」之說也。
定庵外王父段氏,為東原大弟子,卒于嘉慶二十年乙亥,正其外孫屬草箸議之年。
學術随風氣而變,風氣依時代而易,觀于此,而實齋所謂「學術當以經世,勿趨風氣追時尚」者,其意良可深玩矣。
蓋實齋之唱六經皆史,與常州莊氏之所謂「尋先聖微言大義于語言文字之外」者,同為一時之孤徑。
方其生,聲名落漠,而終不能抑塞其後世之大行。
至定庵之學,雖相傳以常州今文目之,而其最先門徑,則端自章氏入。
亦以章氏學之與常州,若略其節目,論其大綱,則同為幹嘉經學之反響,故遊其樊而得相通也。
定庵之不滿于當時所謂經學者,又見其意于所為江子屏所著書叙,文成嘉慶二十二年丁醜其言曰: 三王之道若循環,聖者因其所生據之世而有作……孔門之道,尊德性、道問學二大端而已。
二端之初,不相非而相用,蕲同所歸。
識其初,又總其歸,代不數人,或數代一人,其餘則規世運為法。
我朝儒術博矣,然其運實為道問學……是有文無質也,是因疊起而欲偏絕也。
聖人之道,有制度名物以為之表,有窮理盡性以為之裡,有诂訓實事以為之迹,有知來藏往以為之神,謂學盡于是,是聖人有博無約,有文章而無性與天道也。
此其抨彈漢學,大旨與實齋通義之說絕類。
定庵既為江書作序,又附箋極論江氏書名之不安,謂: [定庵論漢學師承記]大着曰國朝漢學師承記,名目有十不安……「實事求是」,千古同之,……非漢人所能專……本朝自有學,非漢學。
有漢人稍開門徑而近加邃密者,有漢人未開之門徑,謂之漢學,不甚甘心……瑣碎饾饤,不可謂非學,不得謂漢學……漢人與漢人不同,家各一經,經各一師,孰為漢學乎?……若以漢與宋為對峙,尤非大方之言。
漢人何嘗不談性道?……宋人何嘗不談名物訓诂?不足概服宋儒之心。
……近有一類人,以名物訓诂為盡聖人之道,經師收之,人師擯之,不忍深論。
以誣漢人,漢人不受……漢人有一種風氣,與經無與而附于經……大易、洪範,體無完膚……本朝何嘗有此惡習?……本朝别有絕特之士,涵泳白文,創獲于經,非漢非宋,亦惟其是。
……國初之學,與乾隆初年以來之學不同,國初人即不專立漢學門戶,大旨欠區别。
此箋亦在丁醜冬至,即乙丙箸議之後一年也 凡定庵早年深不滿于當時所謂漢學者如是。
而定庵之學業意趣,乃亦一反當時經學家媚古之習,而留情于當代之治教。
于是盱衡世局而首唱變法之論,其意見于乙丙之際箸議第七。
其言曰: [定庵之變法論]拘一祖之法,憚千夫之議,聽其自陊,以俟踵興之改圖……孰若自改革?……天何必不樂一姓?此文亦名勸豫。
管同因寄軒文初集卷一有永命篇,先定庵言之。
又安吳包世臣為說儲,在嘉慶辛酉,已切實為清廷拟新制矣。
越後以公羊言改制最激者,極于戊戌之變政,然如廢八股、開言路、汰冗員諸要端,包氏書亦一一先之也。
然當嘉、道之際,去雍、幹盛世未三十年,一世方酣嬉醉飽,而定庵已憂之,曰「将敗,其豫師來姓」。
汲汲為一姓勸豫,人其孰信?抑且目為狂。
定庵乃深憤懑而見其意于箸議之第九。
其言曰: [定庵之人才論]吾聞深于春秋者,其論史也,曰……世有三等……皆觀其才。
才之差,治世為一等,亂世為一等,衰世别為一等。
衰世者,文類治世,名類治世,聲音笑貌類治世。
黑白雜而五色可廢也,似治世之太素;宮羽淆而五聲可铄也,似治世之希聲;道路荒而畔岸隳也,似治世之蕩蕩便便;人心混混而無口過也,似治世之不議。
左無才相,右無才史,阃無才将,庠序無才士,隴無才民,廛無才工,衢無才商;抑巷無才偷,市無才驵,薮澤無才盜。
則非但尟君子也,抑小人甚尟。
當彼其世也,而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戮之。
戮之非刀、非鋸……徒戮其心。
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
……才者自度将見戮,則蚤夜号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則蚤夜号以求亂。
夫悖且悍,且睊然瞷然以思世之一便已,才不可問矣!向之倫,{聒心}有辭矣!然而起視其世,亂亦竟不遠矣!此文又稱乙丙之際塾議二 定庵抱掩世之才,具先覩之識,危言高論,不足以破一世之訑訑。
其後三十年而洪、楊難作,定庵所謂不遠者,乃不幸言中。
夫徒法不能以自行,而變法則尤有待于一世之人才,人才則有待于百年之培養,而定庵之世何如者?定庵謂世之衰征于無才,而無才則原于無培養。
定庵又微見其意于所為江南生橐筆集叙,謂:「本朝糾虔士大夫甚密,糾民甚疏,視前代矯枉而過其正。
」此意管同異之拟言風俗書已暢論之。
安吳包慎伯着說儲,主罷八股,以明經術、策時務應之。
又主設給事中,以新進茂才除授,直門下,主封駁诏勅,國有大政、大獄下九卿者,國子監祭酒得手教諸生各以意為議,呈本師彙擇奏之。
其書與管文略相先後。
管氏謂清政安靜于廟堂、學校之間,大臣無權,台谏不争,清議之持無聞于下,而務科第。
包書則正從正面立法以矯其弊也。
包氏已大膽為清廷草拟改制書矣。
經學家承其後,乃以孔子春秋相附會。
其[所謂「糾虔士大夫甚密」者,于定庵集中亦可得其二事]。
其一為[太倉王中堂掞奏疏書後],其文絕瑰麗,如怨如慕,極動宕之緻。
謂: 聖朝受天大命,以聖傳聖,家法相诒,不立皇太子。
純皇帝嘗申命曰:「萬世子孫之朝,有奏請立太子者,斬毋赦。
」以數大聖人之用心持識,夐然前後千萬歲,不但漢、唐、宋諸朝不足為例,即羲、炎、顼、喾以來,統祚之正,氣運之隆,豈有倫比!掞區區抱蝼蟻之忠,逞隙穴之窺,于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奏請冊立皇太子,疏前後十餘上。
聖祖始優容,不報,掞疏不止,自撄震怒。
然猶擴天地之量,垂日月之鑒,愍其愚忠,憐其耄昏,廷議以遠戍上。
其子奕清請代父往,竟曲從之。
按:王掞時年八十四……恭讀聖祖谕曰:「王掞敢将國家最大之事妄行陳奏。
」又曰:「朕心深為憤懑。
」又曰:「王奕清請代父譴戍,伊等既自命為君為國之人,着即前往西陲軍前效力。
」是故君父之慈臣子,無所不容,教誨委曲,至夫斯極!王氏世世萬子孫,宜何如感泣高厚以塞罪過者哉!高宗皇帝臨禦六十年,如堯勌勤,乃兢兢付托,為百神擇主,為先聖擇後聖,為兆民擇父母。
誕以我皇帝嘉慶冊立皇太子,明年行授受禮,堯坐于上,舜聽于下,重光疊照者且四年,不徒如前史冊太子事。
則固出于一人之斷,而豈待夫奏請之者?可見至大至深之計,聖明天縱之主,又自能運于一心而成之,固不必區區儒生,抱蝼蟻之忠,逞隟穴之窺,自命忠孝,始克贊夫景烈與鴻祚也。
惟是夷考掞上疏之年,亦恭值仁皇帝勌勤之際,與高宗六十年時,時埒事均,又值廢太子理密親王鎖禁後。
老臣衰憊,其愚忠近似于不得已者。
意者純皇帝讀實錄之暇,俛見掞之私憂過計,默思仁皇帝不加罪之故,翻然以泰山而取塵,以東海而受勺,故卒有是至大至深之顯休命耶?未可知也。
信若斯,公雖一時觸忤君父,而其言且大用于七、八十年之後,為神聖師,公顧不榮也哉!此文成于丁醜,亦在乙丙箸議後一年 又其一則為[杭大宗逸事狀],其文絕冷隽
然尚不如默深所發之甚也。
魏文亦多誤,然所論提要門戶之見則甚是。
李慈銘日記駁魏文,至謂四庫所收言行錄或非足本,則有意回護矣。
夏仲子集卷五讀四庫提要,謂:「國初若張楊園、李二曲、魏環溪、刁蒙吉、左翊宸、耿逸庵諸儒,皆卓然理學,無片祇隻字錄入四庫,其所采國朝之書,朱竹垞、毛西河、閻百詩、萬充宗、萬季野、惠仲儒、惠定宇、江慎修之書,最為詳備。
」譏為「不知體要」。
又讀簡明目錄,謂:「各門類書一涉宋儒,即有微詞諷語,至程、朱所訓各經頒在學宮者,僅詳卷什,不置一詞。
」謂:「四庫館諸公竟專與宋儒為怼。
」要之,提要門戶抑揚之見過深,不足以持平服衆也。
幹嘉所以诋宋儒者如此,默深之所以诋幹嘉者又如此,此亦可以見世風之驟變,而是非之無定矣。
[默深尤力诋東原],謂其「平日譚心性,诋程朱,無非一念争名所熾,其學術心術,均與毛大可相符」。
又曆指其著書之不德。
魏氏遺文書趙校水經注後,見周壽昌思益堂日劄卷五。
同時平定張石州穆,有全氏水經注辨誣,亦證東原攘竊,文見薛刊全校水經注附錄,張氏{殷-殳}齋文集亦未收。
近人又頗推東原,而王國維氏複有聚珍本戴校水經注跋發其覆,本文見觀堂集林卷十二。
至楊守敬最為近代治水經專家,其為水經注疏要删,亦謂戴竊趙書,此案殆成定論。
今大典水經注已由商務影印行世,孟心史告餘,曾通體校讀一過,知戴竊趙書确然無疑也。
默深又嘗贊賀長齡纂輯皇朝經世文編,着海國圖志及聖武記諸書,感切時變,有志經濟,而晚節仍以辨漢儒經學今古文名家。
則甚矣時風世業之難回,苟非大力斡旋氣運,足以驅一世而轉趨,則仍必随逐因循至于途窮而後已也。
晚清今文一派,大抵菲薄考據,而仍以考據成業。
然心已粗,氣已浮,猶不如一心尊尚考據者,所得猶較踏實。
其先特為考據之反動,其終彙于考據之頹流,魏、龔皆其着例也。
四 龔定庵 常州之學,起于莊氏,立于劉、宋,而變于龔、魏,然言夫常州學之精神,則必以龔氏為眉目焉。
何者?常州言學,既主微言大義,而通于天道、人事,則其歸必轉而趨于論政,否則何治乎春秋?何貴乎公羊?左氏主「事」,公羊主「義」,義貴褒貶進退,西漢公羊家皆以經術通政事也。
亦何異于章句訓诂之考索?故以言夫常州學之精神,其極必趨于輕古經而重時政,則定庵其眉目也。
傳略 龔鞏祚,原名自珍,字璱人,别号定庵。
浙之仁和人。
生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卒道光二十一年辛醜,1792-1841年五十。
父闇齋,名麗正,為段玉裁女夫。
定庵天才早秀,年十二,即得聞其外祖小學之傳。
年二十八,從劉逢祿受公羊春秋。
道光九年己醜,成進士,時年三十八。
負才氣,久困閑曹,以禮部主事棄官歸,為道光十九年己亥。
越兩年卒。
定庵之論政 清儒自有明遺老外,即尠談政治。
何者?朝廷以雷霆萬鈞之力,嚴壓橫摧于上,出口差分寸,即得奇禍,習于積威,遂莫敢談。
不徒莫之談,蓋亦莫之思。
精神意氣,一注于古經籍,本非得已,而習焉忘之,即亦不悟其所以然。
此幹、嘉經學之所由一趨于于訓诂考索也。
[學者政論之複興]嘉、道以還,清勢日陵替,堅冰乍解,根蘗重萌,士大夫乃稍稍發舒為政論焉,而定庵則為開風氣之一人。
定庵雖自幼濡染于樸學,而早年持論,頗已着眼于世風時政。
嘉慶十九年甲戌,定庵年二十二,為[明良論],大意謂: 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
曆覽近代之士,自其……始進之年,而恥已存者寡矣。
……政要之官,知車馬服飾、言詞捷給而已……清暇之宮,知作書法、赓詩而已……堂陛之言,探喜怒以為之節,蒙色笑,獲燕閑之賞,則揚揚然以喜,出誇其門生、妻子。
小不霁,則頭搶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
……如是而封疆萬一立有緩急,則紛紛鸠燕逝而已,伏棟下求俱壓焉者尟矣。
洪稚存亮吉卷施閣文甲集補遺有廉恥論,已先定庵言之,可參看 蓋定庵一家,自其祖匏伯、敬身,字屺懷父闇齋,兩世仕宦。
定庵年十一,即侍父居京師。
至嘉慶十七年壬申,其父簡放徽州知府,定庵随侍南行。
居京國适踰十載,當時朝廷士大夫風習,定庵雖少年,英才卓荦,固已得其涯略矣。
定庵又夙工韻語,為懷人館詞,其外王父段懋堂為之序,深獎其詞之工,而謂:「有害于治經史之性情,為之愈工,去道且愈遠。
」叮咛教戒,欲其銳意于經史。
經韻樓集懷人館詞序,亦在嘉慶壬申又寄書勉學,囑問業于程易田。
經韻樓集與外孫龔自珍劄,事在嘉慶十八年癸酉[定庵與章實齋]而其時定庵學問志趣,似不屑屑為經生,而頗有取于其鄉人實齋章氏文史經世之意也。
嘉慶十九年甲戌,闇齋議修徽州府志,延歙汪蟄泉龍、陽湖洪孟慈饴孫諸人為纂修,定庵亦預其甄綜人物、搜輯掌故之役。
有與徽州府志局纂修諸子書,見定庵文集卷上大意謂:「府志非史,特為省志底本,以儲他日之史。
君子卑遜之道,直而勿有之義,宜繁不宜簡。
」其議論已俨然似實齋。
而尤著者,則在所為乙丙之際箸議,此等題目亦仿實齋蓋創稿于嘉慶乙亥、丙子間,時定庵年二十四、五也。
其大意不取于嫥嫥治古經籍,而有志為昭代治典之探讨,暢見其趣于箸議之第六,其言曰: 自周而上,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學也。
一代之學,皆一代王者開之也……載之文字謂之法,即謂之書,謂之禮,其事謂之史職。
以其法載之文字而宣之士民者,謂之太史,謂之卿大夫。
天下聽從其言語,稱為本朝。
奉租稅焉者,謂之民。
民之識立法之意者,謂之士。
士能推闡本朝之法意以相誡語者,謂之師儒。
王之子孫大宗繼為王者,謂之後王。
後王之世之聽言語奉租稅者,謂之後王之民。
王若宰若大夫若民相與以有成者,謂之治,謂之道。
若士若師儒,法則先王、先冢宰之書以相講究者,謂之學。
師儒所謂學有載之文者,亦謂之書。
是道也,學也,治也,則一而已矣。
[定庵之治學合一論]乃若師儒有能兼通前代之法意,亦相誡語焉,則兼綜之能也,博聞之資也,上不必陳于其王……下不必信于其民。
陳于王……信于民,則必以誦本朝之法,讀本朝之書為率。
師儒之替也,源一而流百焉,其書又百其流焉,其言又百其書焉,各守所聞,各欲措之當世之君民,則政教之末失也。
雖然,亦皆出于其本朝之先王。
……後之為師儒不然。
重于其君,君所以使民者則不知也;重于其民,民所以事君者則不知也。
生不荷耰鋤,長不習吏事。
故書雅記,十窺三四,昭代功德,瞠目未覩。
上不與君處,下不與民處。
由是士則别有士之淵薮者,儒則别有儒之林囿者。
昧王霸之殊統,文質之異尚。
其惑也,則且援古以刺今,嚣然有聲氣矣。
是故道德不一,風教不同,王治不下究,民隐不上達,國有養士之赀,士無報國之日。
殆夫,殆夫!終必有受其患者,而非士之謂乎?此文亦名治學 此其陳義至新穎,而實承襲實齋「六經皆史」之說也。
定庵外王父段氏,為東原大弟子,卒于嘉慶二十年乙亥,正其外孫屬草箸議之年。
學術随風氣而變,風氣依時代而易,觀于此,而實齋所謂「學術當以經世,勿趨風氣追時尚」者,其意良可深玩矣。
蓋實齋之唱六經皆史,與常州莊氏之所謂「尋先聖微言大義于語言文字之外」者,同為一時之孤徑。
方其生,聲名落漠,而終不能抑塞其後世之大行。
至定庵之學,雖相傳以常州今文目之,而其最先門徑,則端自章氏入。
亦以章氏學之與常州,若略其節目,論其大綱,則同為幹嘉經學之反響,故遊其樊而得相通也。
定庵之不滿于當時所謂經學者,又見其意于所為江子屏所著書叙,文成嘉慶二十二年丁醜其言曰: 三王之道若循環,聖者因其所生據之世而有作……孔門之道,尊德性、道問學二大端而已。
二端之初,不相非而相用,蕲同所歸。
識其初,又總其歸,代不數人,或數代一人,其餘則規世運為法。
我朝儒術博矣,然其運實為道問學……是有文無質也,是因疊起而欲偏絕也。
聖人之道,有制度名物以為之表,有窮理盡性以為之裡,有诂訓實事以為之迹,有知來藏往以為之神,謂學盡于是,是聖人有博無約,有文章而無性與天道也。
此其抨彈漢學,大旨與實齋通義之說絕類。
定庵既為江書作序,又附箋極論江氏書名之不安,謂: [定庵論漢學師承記]大着曰國朝漢學師承記,名目有十不安……「實事求是」,千古同之,……非漢人所能專……本朝自有學,非漢學。
有漢人稍開門徑而近加邃密者,有漢人未開之門徑,謂之漢學,不甚甘心……瑣碎饾饤,不可謂非學,不得謂漢學……漢人與漢人不同,家各一經,經各一師,孰為漢學乎?……若以漢與宋為對峙,尤非大方之言。
漢人何嘗不談性道?……宋人何嘗不談名物訓诂?不足概服宋儒之心。
……近有一類人,以名物訓诂為盡聖人之道,經師收之,人師擯之,不忍深論。
以誣漢人,漢人不受……漢人有一種風氣,與經無與而附于經……大易、洪範,體無完膚……本朝何嘗有此惡習?……本朝别有絕特之士,涵泳白文,創獲于經,非漢非宋,亦惟其是。
……國初之學,與乾隆初年以來之學不同,國初人即不專立漢學門戶,大旨欠區别。
此箋亦在丁醜冬至,即乙丙箸議之後一年也 凡定庵早年深不滿于當時所謂漢學者如是。
而定庵之學業意趣,乃亦一反當時經學家媚古之習,而留情于當代之治教。
于是盱衡世局而首唱變法之論,其意見于乙丙之際箸議第七。
其言曰: [定庵之變法論]拘一祖之法,憚千夫之議,聽其自陊,以俟踵興之改圖……孰若自改革?……天何必不樂一姓?此文亦名勸豫。
管同因寄軒文初集卷一有永命篇,先定庵言之。
又安吳包世臣為說儲,在嘉慶辛酉,已切實為清廷拟新制矣。
越後以公羊言改制最激者,極于戊戌之變政,然如廢八股、開言路、汰冗員諸要端,包氏書亦一一先之也。
然當嘉、道之際,去雍、幹盛世未三十年,一世方酣嬉醉飽,而定庵已憂之,曰「将敗,其豫師來姓」。
汲汲為一姓勸豫,人其孰信?抑且目為狂。
定庵乃深憤懑而見其意于箸議之第九。
其言曰: [定庵之人才論]吾聞深于春秋者,其論史也,曰……世有三等……皆觀其才。
才之差,治世為一等,亂世為一等,衰世别為一等。
衰世者,文類治世,名類治世,聲音笑貌類治世。
黑白雜而五色可廢也,似治世之太素;宮羽淆而五聲可铄也,似治世之希聲;道路荒而畔岸隳也,似治世之蕩蕩便便;人心混混而無口過也,似治世之不議。
左無才相,右無才史,阃無才将,庠序無才士,隴無才民,廛無才工,衢無才商;抑巷無才偷,市無才驵,薮澤無才盜。
則非但尟君子也,抑小人甚尟。
當彼其世也,而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戮之。
戮之非刀、非鋸……徒戮其心。
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
……才者自度将見戮,則蚤夜号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則蚤夜号以求亂。
夫悖且悍,且睊然瞷然以思世之一便已,才不可問矣!向之倫,{聒心}有辭矣!然而起視其世,亂亦竟不遠矣!此文又稱乙丙之際塾議二 定庵抱掩世之才,具先覩之識,危言高論,不足以破一世之訑訑。
其後三十年而洪、楊難作,定庵所謂不遠者,乃不幸言中。
夫徒法不能以自行,而變法則尤有待于一世之人才,人才則有待于百年之培養,而定庵之世何如者?定庵謂世之衰征于無才,而無才則原于無培養。
定庵又微見其意于所為江南生橐筆集叙,謂:「本朝糾虔士大夫甚密,糾民甚疏,視前代矯枉而過其正。
」此意管同異之拟言風俗書已暢論之。
安吳包慎伯着說儲,主罷八股,以明經術、策時務應之。
又主設給事中,以新進茂才除授,直門下,主封駁诏勅,國有大政、大獄下九卿者,國子監祭酒得手教諸生各以意為議,呈本師彙擇奏之。
其書與管文略相先後。
管氏謂清政安靜于廟堂、學校之間,大臣無權,台谏不争,清議之持無聞于下,而務科第。
包書則正從正面立法以矯其弊也。
包氏已大膽為清廷草拟改制書矣。
經學家承其後,乃以孔子春秋相附會。
其[所謂「糾虔士大夫甚密」者,于定庵集中亦可得其二事]。
其一為[太倉王中堂掞奏疏書後],其文絕瑰麗,如怨如慕,極動宕之緻。
謂: 聖朝受天大命,以聖傳聖,家法相诒,不立皇太子。
純皇帝嘗申命曰:「萬世子孫之朝,有奏請立太子者,斬毋赦。
」以數大聖人之用心持識,夐然前後千萬歲,不但漢、唐、宋諸朝不足為例,即羲、炎、顼、喾以來,統祚之正,氣運之隆,豈有倫比!掞區區抱蝼蟻之忠,逞隙穴之窺,于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奏請冊立皇太子,疏前後十餘上。
聖祖始優容,不報,掞疏不止,自撄震怒。
然猶擴天地之量,垂日月之鑒,愍其愚忠,憐其耄昏,廷議以遠戍上。
其子奕清請代父往,竟曲從之。
按:王掞時年八十四……恭讀聖祖谕曰:「王掞敢将國家最大之事妄行陳奏。
」又曰:「朕心深為憤懑。
」又曰:「王奕清請代父譴戍,伊等既自命為君為國之人,着即前往西陲軍前效力。
」是故君父之慈臣子,無所不容,教誨委曲,至夫斯極!王氏世世萬子孫,宜何如感泣高厚以塞罪過者哉!高宗皇帝臨禦六十年,如堯勌勤,乃兢兢付托,為百神擇主,為先聖擇後聖,為兆民擇父母。
誕以我皇帝嘉慶冊立皇太子,明年行授受禮,堯坐于上,舜聽于下,重光疊照者且四年,不徒如前史冊太子事。
則固出于一人之斷,而豈待夫奏請之者?可見至大至深之計,聖明天縱之主,又自能運于一心而成之,固不必區區儒生,抱蝼蟻之忠,逞隟穴之窺,自命忠孝,始克贊夫景烈與鴻祚也。
惟是夷考掞上疏之年,亦恭值仁皇帝勌勤之際,與高宗六十年時,時埒事均,又值廢太子理密親王鎖禁後。
老臣衰憊,其愚忠近似于不得已者。
意者純皇帝讀實錄之暇,俛見掞之私憂過計,默思仁皇帝不加罪之故,翻然以泰山而取塵,以東海而受勺,故卒有是至大至深之顯休命耶?未可知也。
信若斯,公雖一時觸忤君父,而其言且大用于七、八十年之後,為神聖師,公顧不榮也哉!此文成于丁醜,亦在乙丙箸議後一年 又其一則為[杭大宗逸事狀],其文絕冷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