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龔定庵 附:莊方耕 莊葆琛 劉申受 宋于庭 魏默深 戴子高 沈子敦 潘四農
關燈
小
中
大
,如泣如訴,極凄婉之緻。
謂: 乾隆癸未歲,按:事在乾隆八年癸亥,此定庵誤記也杭州杭大宗以翰林保舉禦史,例試保和殿。
大宗下筆為五千言,其一條雲:「我朝統一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滿、漢之見。
」是日旨交刑部,部議拟死。
上博詢廷臣……意解,赦歸裡。
乙酉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召見問:「汝何以為活?」對曰:「臣世駿開舊貨攤。
」上曰:「何謂開舊貨攤?」對曰:「買破銅爛鐵,陳于地賣之。
」上大笑,手書「買賣破銅爛鐵」六大字賜之。
癸巳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名上,上顧左右曰:「杭世駿尚未死麼?」大宗返舍,是夕卒。
此文作年無考,疑亦在定庵入京前。
又按:癸巳亦無南巡事,龔文蓋出傳述之誤。
汪滌源雜記雲:「乙酉,四舉南巡,在籍文員迎駕湖上。
上顧杭世駿問曰:『汝性情改過麼?』對曰:『臣老矣,不能改也。
』上曰:『何以老而不死?』對曰:『臣尚要歌詠太平。
』上哂之。
」龔或由此誤也。
以若是之朝廷,士大夫出而仕,奈何開口言政事?更奈何言氣節廉恥?又奈何言人才?定庵又嘅言之于古史鈎沉論之首篇曰: [定庵之廉恥論]氣者,恥之外也;恥者,氣之内也。
……積百年之力,以震蕩摧鋤天下之廉恥,既殄、既狝、既夷,顧乃席虎視之餘蔭,一旦責有氣于臣,不亦莫乎!本文亦名觇恥。
又按:吳昌绶所為定庵年譜,謂:「國朝詩征序:年三十四<乙酉>着古史鈎沉論七千言,具槀七年,未寫定。
己亥雜詩注則系于癸巳歲,蓋其時方成。
今所存四篇,不足五千言,則删省多矣。
」 定庵又極言之于與人之箋,曰: 縛草為形,實之腐肉,教之拜起,以充滿于朝市,風且起,一旦荒忽飛揚,化而為泥沙。
與人箋 嘻,何其言之沈痛而深刻耶!以若是之世界,若是之人才,又何以言變法?定庵于是又唱為[尊隐之論]。
其詩謂「少年尊隐有高文」,是尊隐亦早年作也。
其文曰: 丁此也以有國,而君子适生之。
不生王家,不生其元妃、嫔嫱之家,不生所世世豢之家……古先冊書,聖智心肝,人功精英,百工魁傑所成。
如京師,京師弗受也,非但不受,又裂而磔之……則反其野矣……百媚夫不如一猖夫也,百酣民不如一瘁民也,百瘁民不如一之民也。
然定庵實不能為一之民,定庵不能隐,終且如京師。
定庵以嘉慶二十三年戊寅中式浙江鄉試,即以[是年入都]。
明年,己卯會試不售;又明年,庚辰會試仍不售,僅得為内閣中書;真所謂「京師弗受」矣。
然定庵自負其才氣,敢為出位之言,是年即為東南罷番舶議已佚,國學扶輪社本龔集注雲:「為其子所匿。
」又按:管同因寄軒文初集卷二有禁用洋貨議,包世臣說儲亦主之。
及西域置行省議。
及其晚年,猶津津自道之,曰: [定庵之微官吟]五十年中言定撿,蒼茫六合此微官。
己亥雜詩 其後合肥李鴻章黑龍江事略序亦言之,曰: 古今雄偉非常之端,往往創于書生憂患之所得。
龔氏自珍議西域置行省于道光朝,而卒大設施于今日。
此雲道光朝,誤 則所謂五十年而譣者,固非誇誕。
然而定庵終自無奈其為微官何也?定庵則又嘅言之,曰: 東華飛辯少年時,伐鼓撞鐘海内知。
牍尾但書臣向校,頭銜不稱閷其詞。
己亥雜詩。
自注:「在國史館日,上書總裁,論西北塞外部落原流,山川形勢,訂一統志之疏漏,初五千言,或曰:非所職也。
乃上二千言。
」按:其事在道光元年辛巳,定庵年三十。
其後又三經會試不第,乃稍稍寄媚于經術,又放情于金石,流玩于釋典而終不忘其用世。
及道光九年己醜,定庵年三十九,始得會試中式,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以知縣用,自請仍歸中書原班,則自庚辰以來,适十年矣。
其廷試對策,祖王荊公上仁宗皇帝書,自詠當日事,謂: 霜豪擲罷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
何敢自矜醫國手?藥方隻販古時丹。
己亥雜詩 其兀傲自喜,不欲中繩墨如此。
乃又不勝憤懑,激而為吊詭,自以楷法不中矩,「中禮部試,殿上三試不及格,不入翰林;考軍機處,不入直;考差,未嘗乘轺車。
」幹祿新書自序乃托言為幹祿新書,用以嘲世。
時已道光十四年,定庵年四十三,其成進士亦六年矣。
而定庵終自無奈其為一微官何。
翼教叢編:「葉德輝譏魏默深已試令,有何政績?龔定庵幹祿新書序,胸懷猥鄙,何能緻用?竊謂懷才憤懑,似不當專以猥鄙說之。
」定庵乃于是而又唱[尊命之論]。
其言曰: 儒家之言,以天為宗,以命為極,以事父事君為踐履……後之儒者……其于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雲雲之志。
曰:「吾欲吾君之通古今之故」,實欲以自售其學;「欲吾君之燭萬物之隐」,實欲以自通其情;「欲君之賞罰予奪,不爽于毫發」,實欲以自償其功。
其于君也,欲昭昭爆爆,如貿易者之執券而适于市,亵君嫚君孰甚!……是故若飛若蟄,悶悶默默,應其不可測;如魚泳于川,惟大氣之所盤旋,如木之聽榮枯于四時,蠢蠢傀傀,安其不可知。
此定庵之無聊賴,乃欲設此自逃遁。
然定庵不徒不能尊隐,抑亦不能尊命,以定庵之聰明才氣,終不能「悶悶默默,應其不可測;蠢蠢傀傀,安其不可知」。
而定庵終自無奈其為微官何。
困郁閑曹,既不得一伸意,乃于是又激而為[賓賓之說]。
其言曰: 五行不再當令,一姓不再産聖。
興王聖智矣,其開國同姓魁傑壽耇,易盡也。
賓也者,異姓之聖智魁傑壽耇也。
其言曰:「臣之籍,外臣也;燕私之遊不從,宮庫之藏不問,世及之恩不預,同姓之獄不鞫,北面事人主而不任叱咄奔走,捍難禦侮而不死私雠。
」……古者開國之年,異姓未附,據亂而作,故外臣之未可以共天位也,在人主則不暇,在賓則當避忌。
……又易世而太平矣,賓且進而與人主之骨肉齒。
然而祖宗之兵謀,有不盡欲賓知者矣;燕私之祿,有不盡欲與賓共者矣;宿衛之武勇,有不欲受賓之節制者矣;一姓之家法,有不欲受賓之議論者矣。
四者,三代之異姓所深自審也。
是故周祚四百,其大政之名氏……皆姬姓也。
其異姓之聞人,則史材也。
且夫史聃之訓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所以自位,則不辱矣;知所以不論議,則不殆矣;不辱不殆,則不顦顇悲憂矣。
孔子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吾從周。
」從周,賓法也。
又曰:「出則事公卿。
」事公卿,賓分也。
孟轲論卿,貴戚之卿異異姓之卿;夫異姓之卿,固賓籍也……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恃前古之禮樂道藝在也。
故夫賓也者,生乎本朝,仕乎本朝,上天有不專為其本朝而生是人者在也……孔子述六經,則本之史也。
史也,獻也,逸民也,皆于周為賓也,異名而同實者也。
若夫其姓賓也,其籍外臣也,其進非世及也,其地非閨闼燕私也,而仆妾色以求容,而俳優狗馬行以求祿,小者喪其儀,次者喪其學,大者喪其祖,徒樂廁于仆妾、俳優、狗馬之倫,孤根之君子,必無取焉!此篇又名古史鈎沉論四 定庵之唱為賓賓之義者如是。
則其先所謂六經皆史,士大夫皆當守本朝之法以為本朝之用者,至是乃不得不轉而謂生乎本朝,仕乎本朝,而上天有不專為其本朝生是人者焉。
其人則賓,其學則史,其所待乃在後起之新王。
此其為說,固斷斷非章氏初創「六經皆史」論之所知,亦非定庵早年着議乙丙之際時所能自逆料者矣。
古史鈎沉論創始于乙酉,完成癸巳,已在乙丙箸議後十年至十七年。
故定庵謂:「六經,周史之宗子;諸子,周史之小宗。
」見古史鈎沈論二此皆章氏之緒論,而定庵襲之。
定庵又謂:「孔子述六經本之史。
史也,獻也,逸民也,皆于周為賓,乃異名而同實。
」則奇思奧旨,别開天地,前人所未敢知。
然而其氣激,其志憤,其意亦可哀矣!而定庵終亦未能守其賓賓之道,終亦未能知止、知足,不憔悴、不悲憂。
道光十八年戊戌冬,林則徐拜欽差大臣,赴粵,定庵為文送行,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戊戌十一月複申之以手書,則徐覆之曰:「陳義之高,非謀識宏遠者不能言;而旌旆之南,事勢有難言者。
」原書附定庵集蓋定庵不得志于朝廷,欲求一試于疆吏。
至是又不售,乃浩然有歸志,終不得不折而逃于往者所為尊隐之高文焉。
[定庵出都]而定庵又不甘心于終隐,其己亥之棄官而歸也,又賦詩以見意,曰: [定庵之棄婦吟]棄婦丁甯囑小姑,姑恩莫負百年劬!米鹽種種家常話,淚濕紅裙未絕裾。
又曰: 亦曾橐筆侍銮坡,午夜天風伴玉珂。
欲浣春衣仍護惜,幹清門外露痕多。
是定庵雖棄官去,終不忘朝廷,異乎其所謂隐,又異乎其所謂賓也。
且定庵亦若有不甘于其所自謂隐與賓者。
而既終不得志于朝廷,于是乃橫逸斜出,為紅粉知己之想。
其詩曰:「風雲材略已消磨,甘隸妝台伺眼波。
」又曰:「今日不揮閑涕淚,渡江隻怨别娥眉。
」又曰:「别有狂言謝時望,東山妓即是蒼生。
」又曰:「設想英雄垂暮日,溫柔不住住何鄉?」可謂詠歎淫佚,情不自禁矣。
然定庵又不欲以美人金粉風流放誕終。
蓋定庵既少受家訓,長染時風,又不能忘懷于經生之業。
故曰:「六義親聞鯉對時,及身删定答親慈。
」又曰:「仕幸不成書幸成,乃敢齋祓告孔子。
」于是定庵乃仍不失為一當時之經生。
而定庵之治經,又一如其論政,往往有彷徨歧途,莫審适從之概。
定庵之論學 定庵雖自幼得其外王父段氏之誘引,而若終不欲拘拘治小學,蓋定庵之精神意趣,自有不甘同于幹嘉正統之轍迹者。
[定庵之經學意見]其不樂經生之媚古,不徒見之于乙丙之際箸議,及其中浙江鄉試再進京師,猶時時言之,其意可征于所為陳碩甫所著書序。
其言曰: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後世小學廢,專有大學,童子入塾所受,即治天下之道,不則窮理盡性幽遠之言;六書、九數,白首未之聞。
其言曰:「學者當務精者、巨者,凡小學家言不足治,治之為細儒。
」于是君子有憂之,憂上達之無本,憂逃其難者之非正,不由其始者終不得究物之命。
于是黜空談之聰明,守鈍樸之迂回,物物而名之,不使有遁。
其所陳說艱難……有高語大言者,則拱手避謝,極言非所當……愚瘁之士,尋之有門徑,繹之有端緒,蓋整齊而比之之力,至苦勞矣。
陳碩甫曰:「是苦且勞者,有所甚企待于後,後孰當之?則乃所稱聞性道與治天下者也。
……使黃帝正名而不以緻上世之理,孔子之正名而終不能以興禮而齊刑,則六藝為無用,而古之儒之見诟,與诟古之儒者齊類。
彼陟颠而棄本,此循本而忘颠,庸愈乎!且吾不能生整齊之之後,既省吾力而重負企待者,于是始以六書、九數之術,及條禮家曲節碎文如幹事推之,欲遂以通于治天下。
……」兵部主事姚先生學塽,鏡塘曰:「今天下得十數陳碩甫,分置各行省,授行省學弟子,天下得百十巨弟子分教小弟子,國家進士必于是乎取,則至教不躐等,且性與天道之要,或基之聞矣。
」中書胡先生承珙,墨莊曰:「使碩甫自信所推畢無閡,請從姚先生之言。
所推猶有閡,則姑舍是言,整齊益整齊,企待益企待,總之必不為虛待,無歧謬。
」是二言者,龔自珍皆聞之,因最錄書指意皆識之。
此文作年無考,然碩甫以丁醜來京師,定庵以戊寅來京師,文殆作于此時,去所為江子屏所箸書序不一二年也。
魏默深評此文雲:「空談性理,非學也。
乃樸學之士,矯空疏之弊太過,又謂學盡于是,是古有六書九數而無天人性命也。
此雲天人性命之學從小學入手,小學者,實兼禮經十七篇、曲禮、内則、少儀、弟子職與六書、九數而言,此儒者家法,本末體用備具,千古可息争端矣。
此文恐是古今一關鍵。
」蓋當時議論,不僅不以六書、九數盡學問,并不敢以六書、九數盡小學矣。
戴望為陳碩甫弟子,再從此一轉身,遂折入顔、李路上,則此文誠當時一關鍵也。
碩甫乃懋堂大弟子,然已不欲以小學自限,乃蕲通于治天下,雖同時猶有「整齊益整齊,企待益企待」之論,而定庵則徘徊無所一是,且無甯謂其同情于碩甫也。
定庵既來京之翌年,己卯遂從學于劉逢祿,習公羊春秋。
又深愛宋翔鳳,謂其「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壬午又稱其「樸學奇材張一軍」。
蓋常州之學,固已與幹嘉樸學諸前輩不同,固已[自樸而轉于奇],定庵之所謂樸學而必奇材者,常州公羊之學有之。
定庵亦以奇自負,既不滿于其外王父所治小學之循謹,而欲高談性天、治道,則聞劉、宋之說而喜之。
道光壬午,定庵年三十一,從劉學之三年乃為武進莊公神道碑銘,極推其所為尚書既見。
其言曰: 辨古籍真僞,為術淺且近。
且天下學僮盡明之矣,魁碩當勿複言。
古籍墜湮十之八,頗藉僞書存者十之二。
帝胄天孫,不能旁覽雜氏,惟賴幼習五經之簡,長以通于治天下。
……大禹谟廢,「人心道心」之旨、「殺不辜甯失不經」之誡亡矣;太甲廢,「儉德永圖」之訓墜矣:仲虺之诰廢,「謂人莫己若」之誡亡矣;說命廢,「股肱良臣啟沃」之誼喪矣;旅獒廢,「不寶異物賤用物」之誡亡矣;冏命廢,「左右前後皆正人」之美失矣。
今數言幸而存,皆聖人之真言,言尤疴癢關後世,宜貶須臾之道,以授肄業者。
夫而後閻百詩、惠定宇諸人所畢精力辨于尚書古文之真僞者,乃曰其術淺且近、今之魁碩勿言。
夫亦曰可以通治道,則已矣。
此常州公羊之學,所由與幹嘉樸學考訂異趨也。
定庵治經,既務求其通治道,乃曰「瑣以耗奇,不如躬行以耗奇之約」。
銘座詩定庵不樂「借瑣耗奇」,四字亦詩語乃務益為其大。
癸未有五經大義終始論,此物此志也。
陳蘭甫評此文雲:「孔子至聖,但為易傳,七十子以下至漢之大儒所箸者,禮記、春秋傳、書大傳、詩傳、外傳,從無極五經之義以着論者。
但觀此題,即知其人之無學問,直狂妄而已!」陳氏論學與龔不同,然若使幹、嘉諸老見之,恐亦首肯此說。
顧治五經大義以求通于治道,而為之朝廷天子者弗受,則其道終绌。
[大與瑣之兩途]定庵不能不有以耗其奇,耗其奇者不能不終以陷于瑣,此則非盡定庵之過也。
道光丁亥,定庵年二十六賦常州高材篇,其辭曰: 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俦。
我生乾隆五十七,晚矣不及瞻前修。
外公門下賓客盛,始見臧庸,在東顧子述來裒裒。
奇才我識恽伯子,絕學我識孫季
謂: 乾隆癸未歲,按:事在乾隆八年癸亥,此定庵誤記也杭州杭大宗以翰林保舉禦史,例試保和殿。
大宗下筆為五千言,其一條雲:「我朝統一久矣,朝廷用人,宜泯滿、漢之見。
」是日旨交刑部,部議拟死。
上博詢廷臣……意解,赦歸裡。
乙酉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召見問:「汝何以為活?」對曰:「臣世駿開舊貨攤。
」上曰:「何謂開舊貨攤?」對曰:「買破銅爛鐵,陳于地賣之。
」上大笑,手書「買賣破銅爛鐵」六大字賜之。
癸巳歲,純皇帝南巡,大宗迎駕名上,上顧左右曰:「杭世駿尚未死麼?」大宗返舍,是夕卒。
此文作年無考,疑亦在定庵入京前。
又按:癸巳亦無南巡事,龔文蓋出傳述之誤。
汪滌源雜記雲:「乙酉,四舉南巡,在籍文員迎駕湖上。
上顧杭世駿問曰:『汝性情改過麼?』對曰:『臣老矣,不能改也。
』上曰:『何以老而不死?』對曰:『臣尚要歌詠太平。
』上哂之。
」龔或由此誤也。
以若是之朝廷,士大夫出而仕,奈何開口言政事?更奈何言氣節廉恥?又奈何言人才?定庵又嘅言之于古史鈎沉論之首篇曰: [定庵之廉恥論]氣者,恥之外也;恥者,氣之内也。
……積百年之力,以震蕩摧鋤天下之廉恥,既殄、既狝、既夷,顧乃席虎視之餘蔭,一旦責有氣于臣,不亦莫乎!本文亦名觇恥。
又按:吳昌绶所為定庵年譜,謂:「國朝詩征序:年三十四<乙酉>着古史鈎沉論七千言,具槀七年,未寫定。
己亥雜詩注則系于癸巳歲,蓋其時方成。
今所存四篇,不足五千言,則删省多矣。
」 定庵又極言之于與人之箋,曰: 縛草為形,實之腐肉,教之拜起,以充滿于朝市,風且起,一旦荒忽飛揚,化而為泥沙。
與人箋 嘻,何其言之沈痛而深刻耶!以若是之世界,若是之人才,又何以言變法?定庵于是又唱為[尊隐之論]。
其詩謂「少年尊隐有高文」,是尊隐亦早年作也。
其文曰: 丁此也以有國,而君子适生之。
不生王家,不生其元妃、嫔嫱之家,不生所世世豢之家……古先冊書,聖智心肝,人功精英,百工魁傑所成。
如京師,京師弗受也,非但不受,又裂而磔之……則反其野矣……百媚夫不如一猖夫也,百酣民不如一瘁民也,百瘁民不如一之民也。
然定庵實不能為一之民,定庵不能隐,終且如京師。
定庵以嘉慶二十三年戊寅中式浙江鄉試,即以[是年入都]。
明年,己卯會試不售;又明年,庚辰會試仍不售,僅得為内閣中書;真所謂「京師弗受」矣。
然定庵自負其才氣,敢為出位之言,是年即為東南罷番舶議已佚,國學扶輪社本龔集注雲:「為其子所匿。
」又按:管同因寄軒文初集卷二有禁用洋貨議,包世臣說儲亦主之。
及西域置行省議。
及其晚年,猶津津自道之,曰: [定庵之微官吟]五十年中言定撿,蒼茫六合此微官。
己亥雜詩 其後合肥李鴻章黑龍江事略序亦言之,曰: 古今雄偉非常之端,往往創于書生憂患之所得。
龔氏自珍議西域置行省于道光朝,而卒大設施于今日。
此雲道光朝,誤 則所謂五十年而譣者,固非誇誕。
然而定庵終自無奈其為微官何也?定庵則又嘅言之,曰: 東華飛辯少年時,伐鼓撞鐘海内知。
牍尾但書臣向校,頭銜不稱閷其詞。
己亥雜詩。
自注:「在國史館日,上書總裁,論西北塞外部落原流,山川形勢,訂一統志之疏漏,初五千言,或曰:非所職也。
乃上二千言。
」按:其事在道光元年辛巳,定庵年三十。
其後又三經會試不第,乃稍稍寄媚于經術,又放情于金石,流玩于釋典而終不忘其用世。
及道光九年己醜,定庵年三十九,始得會試中式,賜同進士出身,朝考以知縣用,自請仍歸中書原班,則自庚辰以來,适十年矣。
其廷試對策,祖王荊公上仁宗皇帝書,自詠當日事,謂: 霜豪擲罷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
何敢自矜醫國手?藥方隻販古時丹。
己亥雜詩 其兀傲自喜,不欲中繩墨如此。
乃又不勝憤懑,激而為吊詭,自以楷法不中矩,「中禮部試,殿上三試不及格,不入翰林;考軍機處,不入直;考差,未嘗乘轺車。
」幹祿新書自序乃托言為幹祿新書,用以嘲世。
時已道光十四年,定庵年四十三,其成進士亦六年矣。
而定庵終自無奈其為一微官何。
翼教叢編:「葉德輝譏魏默深已試令,有何政績?龔定庵幹祿新書序,胸懷猥鄙,何能緻用?竊謂懷才憤懑,似不當專以猥鄙說之。
」定庵乃于是而又唱[尊命之論]。
其言曰: 儒家之言,以天為宗,以命為極,以事父事君為踐履……後之儒者……其于君也,有等夷之心,有吾欲雲雲之志。
曰:「吾欲吾君之通古今之故」,實欲以自售其學;「欲吾君之燭萬物之隐」,實欲以自通其情;「欲君之賞罰予奪,不爽于毫發」,實欲以自償其功。
其于君也,欲昭昭爆爆,如貿易者之執券而适于市,亵君嫚君孰甚!……是故若飛若蟄,悶悶默默,應其不可測;如魚泳于川,惟大氣之所盤旋,如木之聽榮枯于四時,蠢蠢傀傀,安其不可知。
此定庵之無聊賴,乃欲設此自逃遁。
然定庵不徒不能尊隐,抑亦不能尊命,以定庵之聰明才氣,終不能「悶悶默默,應其不可測;蠢蠢傀傀,安其不可知」。
而定庵終自無奈其為微官何。
困郁閑曹,既不得一伸意,乃于是又激而為[賓賓之說]。
其言曰: 五行不再當令,一姓不再産聖。
興王聖智矣,其開國同姓魁傑壽耇,易盡也。
賓也者,異姓之聖智魁傑壽耇也。
其言曰:「臣之籍,外臣也;燕私之遊不從,宮庫之藏不問,世及之恩不預,同姓之獄不鞫,北面事人主而不任叱咄奔走,捍難禦侮而不死私雠。
」……古者開國之年,異姓未附,據亂而作,故外臣之未可以共天位也,在人主則不暇,在賓則當避忌。
……又易世而太平矣,賓且進而與人主之骨肉齒。
然而祖宗之兵謀,有不盡欲賓知者矣;燕私之祿,有不盡欲與賓共者矣;宿衛之武勇,有不欲受賓之節制者矣;一姓之家法,有不欲受賓之議論者矣。
四者,三代之異姓所深自審也。
是故周祚四百,其大政之名氏……皆姬姓也。
其異姓之聞人,則史材也。
且夫史聃之訓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所以自位,則不辱矣;知所以不論議,則不殆矣;不辱不殆,則不顦顇悲憂矣。
孔子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吾從周。
」從周,賓法也。
又曰:「出則事公卿。
」事公卿,賓分也。
孟轲論卿,貴戚之卿異異姓之卿;夫異姓之卿,固賓籍也……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恃前古之禮樂道藝在也。
故夫賓也者,生乎本朝,仕乎本朝,上天有不專為其本朝而生是人者在也……孔子述六經,則本之史也。
史也,獻也,逸民也,皆于周為賓也,異名而同實者也。
若夫其姓賓也,其籍外臣也,其進非世及也,其地非閨闼燕私也,而仆妾色以求容,而俳優狗馬行以求祿,小者喪其儀,次者喪其學,大者喪其祖,徒樂廁于仆妾、俳優、狗馬之倫,孤根之君子,必無取焉!此篇又名古史鈎沉論四 定庵之唱為賓賓之義者如是。
則其先所謂六經皆史,士大夫皆當守本朝之法以為本朝之用者,至是乃不得不轉而謂生乎本朝,仕乎本朝,而上天有不專為其本朝生是人者焉。
其人則賓,其學則史,其所待乃在後起之新王。
此其為說,固斷斷非章氏初創「六經皆史」論之所知,亦非定庵早年着議乙丙之際時所能自逆料者矣。
古史鈎沉論創始于乙酉,完成癸巳,已在乙丙箸議後十年至十七年。
故定庵謂:「六經,周史之宗子;諸子,周史之小宗。
」見古史鈎沈論二此皆章氏之緒論,而定庵襲之。
定庵又謂:「孔子述六經本之史。
史也,獻也,逸民也,皆于周為賓,乃異名而同實。
」則奇思奧旨,别開天地,前人所未敢知。
然而其氣激,其志憤,其意亦可哀矣!而定庵終亦未能守其賓賓之道,終亦未能知止、知足,不憔悴、不悲憂。
道光十八年戊戌冬,林則徐拜欽差大臣,赴粵,定庵為文送行,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戊戌十一月複申之以手書,則徐覆之曰:「陳義之高,非謀識宏遠者不能言;而旌旆之南,事勢有難言者。
」原書附定庵集蓋定庵不得志于朝廷,欲求一試于疆吏。
至是又不售,乃浩然有歸志,終不得不折而逃于往者所為尊隐之高文焉。
[定庵出都]而定庵又不甘心于終隐,其己亥之棄官而歸也,又賦詩以見意,曰: [定庵之棄婦吟]棄婦丁甯囑小姑,姑恩莫負百年劬!米鹽種種家常話,淚濕紅裙未絕裾。
又曰: 亦曾橐筆侍銮坡,午夜天風伴玉珂。
欲浣春衣仍護惜,幹清門外露痕多。
是定庵雖棄官去,終不忘朝廷,異乎其所謂隐,又異乎其所謂賓也。
且定庵亦若有不甘于其所自謂隐與賓者。
而既終不得志于朝廷,于是乃橫逸斜出,為紅粉知己之想。
其詩曰:「風雲材略已消磨,甘隸妝台伺眼波。
」又曰:「今日不揮閑涕淚,渡江隻怨别娥眉。
」又曰:「别有狂言謝時望,東山妓即是蒼生。
」又曰:「設想英雄垂暮日,溫柔不住住何鄉?」可謂詠歎淫佚,情不自禁矣。
然定庵又不欲以美人金粉風流放誕終。
蓋定庵既少受家訓,長染時風,又不能忘懷于經生之業。
故曰:「六義親聞鯉對時,及身删定答親慈。
」又曰:「仕幸不成書幸成,乃敢齋祓告孔子。
」于是定庵乃仍不失為一當時之經生。
而定庵之治經,又一如其論政,往往有彷徨歧途,莫審适從之概。
定庵之論學 定庵雖自幼得其外王父段氏之誘引,而若終不欲拘拘治小學,蓋定庵之精神意趣,自有不甘同于幹嘉正統之轍迹者。
[定庵之經學意見]其不樂經生之媚古,不徒見之于乙丙之際箸議,及其中浙江鄉試再進京師,猶時時言之,其意可征于所為陳碩甫所著書序。
其言曰: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後世小學廢,專有大學,童子入塾所受,即治天下之道,不則窮理盡性幽遠之言;六書、九數,白首未之聞。
其言曰:「學者當務精者、巨者,凡小學家言不足治,治之為細儒。
」于是君子有憂之,憂上達之無本,憂逃其難者之非正,不由其始者終不得究物之命。
于是黜空談之聰明,守鈍樸之迂回,物物而名之,不使有遁。
其所陳說艱難……有高語大言者,則拱手避謝,極言非所當……愚瘁之士,尋之有門徑,繹之有端緒,蓋整齊而比之之力,至苦勞矣。
陳碩甫曰:「是苦且勞者,有所甚企待于後,後孰當之?則乃所稱聞性道與治天下者也。
……使黃帝正名而不以緻上世之理,孔子之正名而終不能以興禮而齊刑,則六藝為無用,而古之儒之見诟,與诟古之儒者齊類。
彼陟颠而棄本,此循本而忘颠,庸愈乎!且吾不能生整齊之之後,既省吾力而重負企待者,于是始以六書、九數之術,及條禮家曲節碎文如幹事推之,欲遂以通于治天下。
……」兵部主事姚先生學塽,鏡塘曰:「今天下得十數陳碩甫,分置各行省,授行省學弟子,天下得百十巨弟子分教小弟子,國家進士必于是乎取,則至教不躐等,且性與天道之要,或基之聞矣。
」中書胡先生承珙,墨莊曰:「使碩甫自信所推畢無閡,請從姚先生之言。
所推猶有閡,則姑舍是言,整齊益整齊,企待益企待,總之必不為虛待,無歧謬。
」是二言者,龔自珍皆聞之,因最錄書指意皆識之。
此文作年無考,然碩甫以丁醜來京師,定庵以戊寅來京師,文殆作于此時,去所為江子屏所箸書序不一二年也。
魏默深評此文雲:「空談性理,非學也。
乃樸學之士,矯空疏之弊太過,又謂學盡于是,是古有六書九數而無天人性命也。
此雲天人性命之學從小學入手,小學者,實兼禮經十七篇、曲禮、内則、少儀、弟子職與六書、九數而言,此儒者家法,本末體用備具,千古可息争端矣。
此文恐是古今一關鍵。
」蓋當時議論,不僅不以六書、九數盡學問,并不敢以六書、九數盡小學矣。
戴望為陳碩甫弟子,再從此一轉身,遂折入顔、李路上,則此文誠當時一關鍵也。
碩甫乃懋堂大弟子,然已不欲以小學自限,乃蕲通于治天下,雖同時猶有「整齊益整齊,企待益企待」之論,而定庵則徘徊無所一是,且無甯謂其同情于碩甫也。
定庵既來京之翌年,己卯遂從學于劉逢祿,習公羊春秋。
又深愛宋翔鳳,謂其「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壬午又稱其「樸學奇材張一軍」。
蓋常州之學,固已與幹嘉樸學諸前輩不同,固已[自樸而轉于奇],定庵之所謂樸學而必奇材者,常州公羊之學有之。
定庵亦以奇自負,既不滿于其外王父所治小學之循謹,而欲高談性天、治道,則聞劉、宋之說而喜之。
道光壬午,定庵年三十一,從劉學之三年乃為武進莊公神道碑銘,極推其所為尚書既見。
其言曰: 辨古籍真僞,為術淺且近。
且天下學僮盡明之矣,魁碩當勿複言。
古籍墜湮十之八,頗藉僞書存者十之二。
帝胄天孫,不能旁覽雜氏,惟賴幼習五經之簡,長以通于治天下。
……大禹谟廢,「人心道心」之旨、「殺不辜甯失不經」之誡亡矣;太甲廢,「儉德永圖」之訓墜矣:仲虺之诰廢,「謂人莫己若」之誡亡矣;說命廢,「股肱良臣啟沃」之誼喪矣;旅獒廢,「不寶異物賤用物」之誡亡矣;冏命廢,「左右前後皆正人」之美失矣。
今數言幸而存,皆聖人之真言,言尤疴癢關後世,宜貶須臾之道,以授肄業者。
夫而後閻百詩、惠定宇諸人所畢精力辨于尚書古文之真僞者,乃曰其術淺且近、今之魁碩勿言。
夫亦曰可以通治道,則已矣。
此常州公羊之學,所由與幹嘉樸學考訂異趨也。
定庵治經,既務求其通治道,乃曰「瑣以耗奇,不如躬行以耗奇之約」。
銘座詩定庵不樂「借瑣耗奇」,四字亦詩語乃務益為其大。
癸未有五經大義終始論,此物此志也。
陳蘭甫評此文雲:「孔子至聖,但為易傳,七十子以下至漢之大儒所箸者,禮記、春秋傳、書大傳、詩傳、外傳,從無極五經之義以着論者。
但觀此題,即知其人之無學問,直狂妄而已!」陳氏論學與龔不同,然若使幹、嘉諸老見之,恐亦首肯此說。
顧治五經大義以求通于治道,而為之朝廷天子者弗受,則其道終绌。
[大與瑣之兩途]定庵不能不有以耗其奇,耗其奇者不能不終以陷于瑣,此則非盡定庵之過也。
道光丁亥,定庵年二十六賦常州高材篇,其辭曰: 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俦。
我生乾隆五十七,晚矣不及瞻前修。
外公門下賓客盛,始見臧庸,在東顧子述來裒裒。
奇才我識恽伯子,絕學我識孫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