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龔定庵 附:莊方耕 莊葆琛 劉申受 宋于庭 魏默深 戴子高 沈子敦 潘四農
關燈
小
中
大
逑。
最後乃識掌故趙懷玉,,味辛獻以十詩趙畢酬。
……幹嘉輩行能悉數,數其派别征其尤。
易家人人本虞氏,毖緯戶戶知何休。
聲音文字各窔奧,大抵鐘鼎工冥搜。
學徒不屑譚賈孔,文體不甚宗韓歐。
人人妙擅小樂府,爾雅哀怨聲能遒。
近今算學乃大盛,泰西客到攻如雠。
常人倘欲問常故,異時就我來谘诹。
凡此所舉,惟算學非定庵所習,其它則定庵皆擅其能事。
所謂「借以耗奇」者,其究不得不歸于瑣;及其瑣,乃不得不落于小。
逮定庵晚年,而重有[抱小之論]。
其言曰: 古之躬仁孝,内行完備,宜以人師祀者,未嘗以聖賢自處也,自處學者。
未嘗以父兄師保自處也,自處子弟。
自處子弟,故終身治小學……孔子曰:「入則孝,出則弟,有餘力以學文。
」學文之事,求之也必劬,獲之也必創,證之也必廣,說之也必澀,不敢病迂也,不敢病瑣也。
求之不劬則粗,獲之不創則剿,證之不廣則不信,說之不澀則不中,病其迂與瑣也則不成。
其為人也,淳古之至,故樸拙之至。
樸拙之至,故退讓之至。
退讓之至,故思慮之至。
思慮之至,故完密之至。
完密之至,故無所苟之至。
無所苟之至,故精微之至。
小學之事,與仁愛孝弟之行,一以貫之已矣。
若夫天命之奧,大道之任,窮理盡性之謀,高明廣大之用,不曰不可得聞,則曰俟異日,否則曰我姑整齊是,姑抱是以俟來者。
自珍謹求之本朝,則金壇段公,七十喪親如孺子哀,八十祭先未嘗不哭泣,八十時讀書,未嘗不危坐,坐卧有尺寸,未嘗失之,平生著書以小學名;高郵王尚書,六十五喪親如孺子哀,平生著書,以小學名。
此文著作年無考,然謂「王尚書六十五喪親」,則至早在道光壬辰後也。
定庵言當時小學家者如此,可謂精美矣。
定庵自謂「年十二,外王父金壇段先生即授以許氏部目」,是其浸潤于小學家之庭訓者至深且久,宜其言之精美若是也。
定庵之舉浙江鄉試,高郵王引之伯申實為其座主,所謂「王尚書」是也。
尚書既卒,而定庵為之銘墓表,王伯申卒在道光十四年甲午,定庵墓表銘作于十五年乙未。
自述平日所聞于尚書者,曰: 「吾之學,于百家未暇治,獨治經。
伯申季子壽同觀其自養齋燼餘錄,有拟複龔定庵書,謂:「先人于先秦諸子、史記、漢書皆有校正,其說皆在讀書雜志中;至廣雅疏證末卷,則直着文簡公名;何閣下曰先君有言『吾于百家不暇治,獨治經』耶?」吾治經,于大道不敢承,獨好小學。
夫三代之語言與今之語言,如燕、越之相語,吾治小學,吾為之舌人焉。
其大歸用小學說經,用小學校經而已矣。
」……又曰:「吾之學,未嘗外求師,本于吾父之訓。
所著書謂之經義述聞;述聞者,乃述所聞于兵備公也……」壽同書雲:「先君着經義述聞,名述聞者,善則歸親之義。
其中凡先光祿公說十之三,先文簡公說十之七,其書閣下亦既讀之矣。
今不别其辭,而渾舉曰述聞于兵備,則先君述聞一書,不僅寫錄之勞乎?又閣下獨舉述聞而遺釋詞,竊恐後之讀定庵文集者,就文以考先人之書,必曰釋詞非王文簡公着也。
」按:定庵此文,實為對其理想中小學家之風度為一種極好之描寫,觀于壽同之縷辨,益見龔文剪裁有深趣也。
又曰:「吾著書不喜放其辭。
」自珍受而讀之,每一事就本事說之,栗然止,不溢一言,如公言。
公之色,孺子色,與人言,未嘗有所高論異譚。
年近七十,為禮部尚書,兵備公猶在;比丁憂服阕,再補工部尚書,而公旋卒矣。
公終身皆其為子之年。
此文語意與抱小篇相足,知抱小篇亦略同時也。
定庵之善言當時小學家風格與意度者,乃又若不禁深寓其愛慕之意焉。
故曰「六義親聞鯉對時,乃身删定答親慈」,亦有意乎其人也。
然則定庵之為學,其先主治史通今,其卒不免于治經媚古;其治經也,其先主大義通治道,其卒又不免耗于瑣而抱其小焉。
自浙東之六經皆史,一轉而為常州公羊之大義微言;又自常州之大義微言,再折而卒深契乎金壇、高郵之小學訓诂;此則定庵之學也。
以定庵之才,遇定庵之時,而遂以成其為定庵之學。
定庵之詩又有之,曰: 九州島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若定庵可謂不拘一格之人材矣。
然定庵似不能善自用其才,既奔迸四溢而無所于止,乃頹然自放而有[宥情之說]。
而又不能以宥情終,定庵乃益彷徨無所甯。
故己亥雜詩三百一十五首,而終之曰: 吟罷江山氣不靈,萬千種話一燈青。
忽然閣筆無言說,重禮天台七卷經。
則定庵亦于是乎卒矣![定庵之卒]定庵以暴疾終。
其己亥出都,以一車目載,一車載文集百卷,不攜眷屬傔從,倉皇可疑。
雜詩謂:「我馬玄黃盼日曛,關河不窘故将軍。
」又曰:「生還重喜酹金焦。
」其年十月北上迎眷,謂「陳碩甫為予規畫北行事,明白犀利,足征良友之愛」。
自駐任邱縣,遣一仆入都,兒子書來乞稍稍北,乃進次雄縣;又請,乃又進次固安。
<均見雜詩自注>自必有甚不得已者。
張孟劬告餘,定庵出都,因得罪穆彰阿,外傳顧太清事非實也。
張家與龔世姻,故知之。
又曰:「定庵為粵鴉片案主戰,故為穆彰阿所惡。
」餘謂定庵若為顧太清出都,其詩中不應反複自道,若惟恐後人之不知,則傳說自未可信。
若孟劬說,定庵終為不能守賓賓之道自全也。
惟王國維人間詞話有雲:「讀會真記者,惡張生之薄幸而恕其奸非;讀水遊傳者,恕宋江之橫暴而責其深險;此人之所同也。
故豔詞可作,唯萬不可作儇薄語。
定庵詩雲:『偶賦淩雲偶倦飛,偶然閑慕遂初衣,偶逢錦瑟佳人問,便說尋春為汝歸。
』其人之涼薄無行,躍然紙墨間,又何必考厥平生而後知其邪僻哉!」則其論至深酷,又為更進一層之責備,定庵亦無自解也。
大抵定庵性格,熱中傲物,雇宕奇誕,又兼之以輕狂。
定庵謂:「起而視其世,亂亦竟不遠。
」定庵殆亦此時期一象征之人物乎! [定庵之佛學]定庵自言:「江鐵君沅,是予學佛第一導師。
」鐵君乃江艮庭之孫;艮庭師事惠定宇,亦小學名家。
鐵君既傳其家學,又師事彭尺木學佛;定庵有知歸子贊,即尺木,而定庵自号懷歸子,識其慕尺木也。
定庵自謂「一事平生無齮出,但開風氣不為師」。
然餘觀定庵之學,博雜多方,而皆有所承,亦非能開風氣,定庵特沿襲幹嘉以來全盛之學風,而不免露其蕭索破敗之意象者也。
定庵有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謂: 天地有四時,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澄汰其繁缛淫蒸,而與之為蕭疏澹蕩,泠然瑟然,而不遽使人有蒼莽寥泬之悲者,初秋也。
今揚州其初秋也欤? 瓶水冷而知天寒,揚州一地之盛衰,可以觇國運。
揚州盛衰,可參看阮元揅經室再續集卷三揚州書舫錄二跋。
第一跋在道光十四年;第二跋在道光十九年,即己亥也當定庵之世,固是一初秋之世也。
[定庵之時代]定庵卒年,林則徐廣東事敗,不十年洪楊亂起,定庵所謂莫善于初秋者,其境乃不可久。
湘鄉曾氏削平大難,欲以忠誠倡一世,而晚境憂譏畏讒,惴惴不可終日。
異性之賓,雖掬忠誠以獻其主,其主疑忌弗敢受也。
故湘鄉之倡導忠誠,亦及身而歇,無救于一姓之必覆。
龔、曾二氏為人、治學俱絕不同,然其論當時之風格與知命之說,則居然相似。
此可以征時變。
自是而公羊之學附會于變法,而有南海康氏。
然亦空以其徒膏斧钺,身則奔亡海外,僅全腰領,猶且昌言保皇,識出定庵賓賓下遠甚。
而定庵治春秋,知有變法,乃不知有夷夏。
其五經大義終始答問,乃謂:「宋、明山林偏僻士,多言夷、夏之防,比附春秋,不知春秋者也。
」定庵又言尊史,乃知有幹、嘉不知有順、康,故止于言賓賓而不敢言革命。
然則定庵之所譏「積百年之力,以震蕩摧鋤天下之廉恥,既殄既狝既夷」者,正彼之所以得夷踞于賓之上,而安為其主者也。
向使聖清之列祖列宗,亦效「三代神聖,不忍棄才屏智士而厚豢驽羸」,亦乙丙塾議第二篇中語則何以使定庵生初秋之世,酷熱已消,衰象已見,方治春秋,而猶不敢遊思及于夷夏,顧惟以賓賓、尊命之說自慰藉哉?然而定庵猶知倡賓賓之說,要已為一代之奇才矣!定庵集他高論尚多有,然如平均篇則本之唐大陶,唐甄潛書極行于吳,定庵必見之;又許周生有禮論三篇,亦發不平召亂之義。
定庵乙丙之際箸議第十九,論西北水利,許周生答丁子複書已言之。
<鑒止水齋集卷十>定庵文字往往有來曆也。
私篇則頗似洪北江,意言真僞篇。
定庵熟常州文獻,又交其子,亦必見之。
散而無統,不足成一家之言矣,此故不備論。
五 戴子高 為常州公羊學後勁者,尚有戴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
生道光十七年,卒同治十二年,年三十七。
或作三十五年十四,偶讀顔習齋書,大好之。
中更習為詞賦家言、形聲訓诂校雠之學,從遊于陳奂、宋翔鳳,治西漢經說,欲以窺孔門微言大義。
為顔氏學記凡十卷,謂:「習齋當舊學久湮,奮然欲追複三代教學成法,比于親見聖人,何多讓焉!」顔氏學記序又為[論語注],謂:「博稽衆家,深善劉禮部述何及宋先生發微,以為欲求素王之業,太平之治,非宣究其說不可。
顧其書皆約舉大都,不列章句,辄複因其義據,推廣未備,依篇立注為二十卷,皆櫽栝春秋及五經義例。
庶幾先漢齊學所遺,邵公所傳。
」論語注序是子高之意,仍欲遵西漢博士章句家法治論語,而特墨守齊學一途。
此其牽強附會,未能盡當于論語原旨,可不煩舉證而知也。
習齋論學,本可與章氏「六經皆史」之說相通。
戴氏喜顔、李而終歸于常州之公羊,此猶如定庵之自實齋而折入公羊也。
惟子高既好顔、李,又治公羊,以求微言大義為幟志,而又拘拘于漢儒之章句家法,顔氏學記成書在同治八年六月,莊棫戴子高哀辭謂「論語注工甫竣而子高死」,則論語注成書應在學記後。
則面貌雖殊,精神猶昔,終不脫蘇州惠氏漢學之牢籠矣。
子高嘗與友人論學,謂: 世事紛纭,師資道喪,原伯魯之徒,鹹思襲迹程朱以自文其陋。
一二大僚倡之于前,無知之人和之于後,勢不至流入西人天主教不止。
所冀吾黨振而興之,征諸古訓,求之微言,貫經術、政事、文章于一,則救世弊而維聖教在是矣。
此劄與張星鑒,即據張氏戴子高傳轉錄。
此則子高之意,亦特如方植之、陳蘭甫,雖知漢學考據之病,而又恐不治考據則逃于空疏不學,故乃徊翔于漢儒章句家法之下,而特借春秋、論語以接徑于政事。
不悟訓诂考據可言家法,如幹、嘉學者所唱「以漢還漢,以宋還宋」之論,即以家法治訓诂考據也。
政事義理不可言家法,政事義理貴能通今而實踐,訓诂考據已不夠,何論守家法!若言政事義理而尊家法,則其極必近于宗教。
其後今文家乃不得不以教主視孔子,子高所歎「勢不至流入西人天主教不止」者,其實不啻子高之自道也。
夫顔、李之與章句家法,此乃絕相違異之兩事,子高好顔、李,由激于時病;而治公羊,則逐于時趨;治公羊而歸宿于西漢之家法,則困于傳統。
[顔李與公羊]子高智不及此,尚不能辨西漢章句家法與顔、李事物身世之乖異,而兼信并好之,則子高亦為一不脫時代束縛之學人也。
俞樾序戴氏管子校正,謂:「子高,陳碩甫高足,實事求是,深惡空腹高心之學。
」此見子高仍為幹、嘉漢學傳統也。
惟陳氏以家法求毛詩,猶未大失;子高欲以家法求孔子,則失之甚遠耳。
[戴子高之制行]又李慈銘日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六日>戴望子高,湖州附學生,遊匄江湖,夤緣入曾湘鄉偏裨之幕。
嘗冒軍功,詭稱為增廣生,改其故名,求改訓導。
又竊軍符,徑下湖州學官,為其出弟子籍;學官以無其人申報,湘鄉大怒,将窮治之,叩頭哀乞乃免。
」則子高制行多可議。
大抵道、鹹以下學人,雖薄考據,轉言義理,而其行己操心,尚頗有不逮幹嘉考據樸學諸先生者。
風俗之日趨卑污,正足以證見考據樸學之流弊也。
六 沈子敦 當嘉、道之際,尚有一人焉,雖不為常州公羊之學,而其砭時論世之風,頗有似于定庵者,其人曰沈垚,字子敦,浙江烏程人。
生嘉慶三年戊午,卒道光二十年庚子,1798-1840年四十三,遊京師,館徐星伯松家,星伯極推其地學之精,然子敦之學實不僅于此。
其居京師,為徐星伯、姚伯昂元之、沈匏廬濤、徐蓮峰寶善諸人修書,惟以糊口,頗欲别有所造作而未遂。
今其集中有史論兩篇,一曰立名,一曰風俗,則子敦[論學大意之所寄]也。
其立名篇雲: 名者,功德之符,非崇飾虛名之謂。
……古今治亂之故,系于當時之好尚。
周、漢而下,大概人争立名則世治,人争殖利則世亂。
西京盛時,争為長者名,東都則以至行過人為名,唐之士大夫以功業濟世為名,宋之士大夫以節高古人為名。
名不一,而緻世治則一。
以濟世為名,則随時隆污,惠澤必思及下,故其功豐。
以節高為名,則遇賢主,天下受其福;遇庸主,一己守其節,故其望峻……二者雖異,有裨于世道人心則一也……宋之弱而不可亡,實士大夫砥砺名節之效……若夫殖利之禍,有不可勝言者。
戰國之人好利,而焚坑之禍起。
魏、晉之人好利,而劉、石之禍起。
後魏宣武後,朝士多貪鄙而河陰之禍起。
唐大中後,令狐绹以賄用方鎮,而龐勳、朱溫之禍起。
劉刻落帆樓集卷四 其風俗篇雲: [沈氏對于當時風俗之記載與批評]天下之治亂,系乎風俗。
天下不能皆君子,亦不能皆小人。
風俗美則小人勉慕于仁義,風俗惡則君子亦宛轉于世尚之中,而無以自異。
是故治天下者以整厲風俗為先務。
卷四 子敦二論之意,蓋特有感于時病而發。
嘗謂: 覽觀史冊,于古今利病,亦略識其梗概。
今日風氣,備有元、成西漢兩帝時之阿谀,大中唐宣宗年号時之輕薄,明昌南宋時金章宗年号、貞佑金宣宗年号時之苟且。
[阿谀輕薄苟且]海宇清晏,而風俗如此,實有書契以來所未見。
嗚呼,斯非細故也。
叔魚之賄,孟孫之偷,原伯魯之不說學,蘇、張不信古人,有一于此,即不可終日。
今乃合成一時之風俗,一世之人心。
嗚呼,斯豈細故也!卷八 又曰: 看到風俗人心,可懼之至!……都下無一事不以利成者,亦無一人以真心相與者,如此風俗,實有書契來所未見。
有元、成時之阿谀而無其經術,有大中時之輕薄而無其詩才,
最後乃識掌故趙懷玉,,味辛獻以十詩趙畢酬。
……幹嘉輩行能悉數,數其派别征其尤。
易家人人本虞氏,毖緯戶戶知何休。
聲音文字各窔奧,大抵鐘鼎工冥搜。
學徒不屑譚賈孔,文體不甚宗韓歐。
人人妙擅小樂府,爾雅哀怨聲能遒。
近今算學乃大盛,泰西客到攻如雠。
常人倘欲問常故,異時就我來谘诹。
凡此所舉,惟算學非定庵所習,其它則定庵皆擅其能事。
所謂「借以耗奇」者,其究不得不歸于瑣;及其瑣,乃不得不落于小。
逮定庵晚年,而重有[抱小之論]。
其言曰: 古之躬仁孝,内行完備,宜以人師祀者,未嘗以聖賢自處也,自處學者。
未嘗以父兄師保自處也,自處子弟。
自處子弟,故終身治小學……孔子曰:「入則孝,出則弟,有餘力以學文。
」學文之事,求之也必劬,獲之也必創,證之也必廣,說之也必澀,不敢病迂也,不敢病瑣也。
求之不劬則粗,獲之不創則剿,證之不廣則不信,說之不澀則不中,病其迂與瑣也則不成。
其為人也,淳古之至,故樸拙之至。
樸拙之至,故退讓之至。
退讓之至,故思慮之至。
思慮之至,故完密之至。
完密之至,故無所苟之至。
無所苟之至,故精微之至。
小學之事,與仁愛孝弟之行,一以貫之已矣。
若夫天命之奧,大道之任,窮理盡性之謀,高明廣大之用,不曰不可得聞,則曰俟異日,否則曰我姑整齊是,姑抱是以俟來者。
自珍謹求之本朝,則金壇段公,七十喪親如孺子哀,八十祭先未嘗不哭泣,八十時讀書,未嘗不危坐,坐卧有尺寸,未嘗失之,平生著書以小學名;高郵王尚書,六十五喪親如孺子哀,平生著書,以小學名。
此文著作年無考,然謂「王尚書六十五喪親」,則至早在道光壬辰後也。
定庵言當時小學家者如此,可謂精美矣。
定庵自謂「年十二,外王父金壇段先生即授以許氏部目」,是其浸潤于小學家之庭訓者至深且久,宜其言之精美若是也。
定庵之舉浙江鄉試,高郵王引之伯申實為其座主,所謂「王尚書」是也。
尚書既卒,而定庵為之銘墓表,王伯申卒在道光十四年甲午,定庵墓表銘作于十五年乙未。
自述平日所聞于尚書者,曰: 「吾之學,于百家未暇治,獨治經。
伯申季子壽同觀其自養齋燼餘錄,有拟複龔定庵書,謂:「先人于先秦諸子、史記、漢書皆有校正,其說皆在讀書雜志中;至廣雅疏證末卷,則直着文簡公名;何閣下曰先君有言『吾于百家不暇治,獨治經』耶?」吾治經,于大道不敢承,獨好小學。
夫三代之語言與今之語言,如燕、越之相語,吾治小學,吾為之舌人焉。
其大歸用小學說經,用小學校經而已矣。
」……又曰:「吾之學,未嘗外求師,本于吾父之訓。
所著書謂之經義述聞;述聞者,乃述所聞于兵備公也……」壽同書雲:「先君着經義述聞,名述聞者,善則歸親之義。
其中凡先光祿公說十之三,先文簡公說十之七,其書閣下亦既讀之矣。
今不别其辭,而渾舉曰述聞于兵備,則先君述聞一書,不僅寫錄之勞乎?又閣下獨舉述聞而遺釋詞,竊恐後之讀定庵文集者,就文以考先人之書,必曰釋詞非王文簡公着也。
」按:定庵此文,實為對其理想中小學家之風度為一種極好之描寫,觀于壽同之縷辨,益見龔文剪裁有深趣也。
又曰:「吾著書不喜放其辭。
」自珍受而讀之,每一事就本事說之,栗然止,不溢一言,如公言。
公之色,孺子色,與人言,未嘗有所高論異譚。
年近七十,為禮部尚書,兵備公猶在;比丁憂服阕,再補工部尚書,而公旋卒矣。
公終身皆其為子之年。
此文語意與抱小篇相足,知抱小篇亦略同時也。
定庵之善言當時小學家風格與意度者,乃又若不禁深寓其愛慕之意焉。
故曰「六義親聞鯉對時,乃身删定答親慈」,亦有意乎其人也。
然則定庵之為學,其先主治史通今,其卒不免于治經媚古;其治經也,其先主大義通治道,其卒又不免耗于瑣而抱其小焉。
自浙東之六經皆史,一轉而為常州公羊之大義微言;又自常州之大義微言,再折而卒深契乎金壇、高郵之小學訓诂;此則定庵之學也。
以定庵之才,遇定庵之時,而遂以成其為定庵之學。
定庵之詩又有之,曰: 九州島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若定庵可謂不拘一格之人材矣。
然定庵似不能善自用其才,既奔迸四溢而無所于止,乃頹然自放而有[宥情之說]。
而又不能以宥情終,定庵乃益彷徨無所甯。
故己亥雜詩三百一十五首,而終之曰: 吟罷江山氣不靈,萬千種話一燈青。
忽然閣筆無言說,重禮天台七卷經。
則定庵亦于是乎卒矣![定庵之卒]定庵以暴疾終。
其己亥出都,以一車目載,一車載文集百卷,不攜眷屬傔從,倉皇可疑。
雜詩謂:「我馬玄黃盼日曛,關河不窘故将軍。
」又曰:「生還重喜酹金焦。
」其年十月北上迎眷,謂「陳碩甫為予規畫北行事,明白犀利,足征良友之愛」。
自駐任邱縣,遣一仆入都,兒子書來乞稍稍北,乃進次雄縣;又請,乃又進次固安。
<均見雜詩自注>自必有甚不得已者。
張孟劬告餘,定庵出都,因得罪穆彰阿,外傳顧太清事非實也。
張家與龔世姻,故知之。
又曰:「定庵為粵鴉片案主戰,故為穆彰阿所惡。
」餘謂定庵若為顧太清出都,其詩中不應反複自道,若惟恐後人之不知,則傳說自未可信。
若孟劬說,定庵終為不能守賓賓之道自全也。
惟王國維人間詞話有雲:「讀會真記者,惡張生之薄幸而恕其奸非;讀水遊傳者,恕宋江之橫暴而責其深險;此人之所同也。
故豔詞可作,唯萬不可作儇薄語。
定庵詩雲:『偶賦淩雲偶倦飛,偶然閑慕遂初衣,偶逢錦瑟佳人問,便說尋春為汝歸。
』其人之涼薄無行,躍然紙墨間,又何必考厥平生而後知其邪僻哉!」則其論至深酷,又為更進一層之責備,定庵亦無自解也。
大抵定庵性格,熱中傲物,雇宕奇誕,又兼之以輕狂。
定庵謂:「起而視其世,亂亦竟不遠。
」定庵殆亦此時期一象征之人物乎! [定庵之佛學]定庵自言:「江鐵君沅,是予學佛第一導師。
」鐵君乃江艮庭之孫;艮庭師事惠定宇,亦小學名家。
鐵君既傳其家學,又師事彭尺木學佛;定庵有知歸子贊,即尺木,而定庵自号懷歸子,識其慕尺木也。
定庵自謂「一事平生無齮出,但開風氣不為師」。
然餘觀定庵之學,博雜多方,而皆有所承,亦非能開風氣,定庵特沿襲幹嘉以來全盛之學風,而不免露其蕭索破敗之意象者也。
定庵有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謂: 天地有四時,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澄汰其繁缛淫蒸,而與之為蕭疏澹蕩,泠然瑟然,而不遽使人有蒼莽寥泬之悲者,初秋也。
今揚州其初秋也欤? 瓶水冷而知天寒,揚州一地之盛衰,可以觇國運。
揚州盛衰,可參看阮元揅經室再續集卷三揚州書舫錄二跋。
第一跋在道光十四年;第二跋在道光十九年,即己亥也當定庵之世,固是一初秋之世也。
[定庵之時代]定庵卒年,林則徐廣東事敗,不十年洪楊亂起,定庵所謂莫善于初秋者,其境乃不可久。
湘鄉曾氏削平大難,欲以忠誠倡一世,而晚境憂譏畏讒,惴惴不可終日。
異性之賓,雖掬忠誠以獻其主,其主疑忌弗敢受也。
故湘鄉之倡導忠誠,亦及身而歇,無救于一姓之必覆。
龔、曾二氏為人、治學俱絕不同,然其論當時之風格與知命之說,則居然相似。
此可以征時變。
自是而公羊之學附會于變法,而有南海康氏。
然亦空以其徒膏斧钺,身則奔亡海外,僅全腰領,猶且昌言保皇,識出定庵賓賓下遠甚。
而定庵治春秋,知有變法,乃不知有夷夏。
其五經大義終始答問,乃謂:「宋、明山林偏僻士,多言夷、夏之防,比附春秋,不知春秋者也。
」定庵又言尊史,乃知有幹、嘉不知有順、康,故止于言賓賓而不敢言革命。
然則定庵之所譏「積百年之力,以震蕩摧鋤天下之廉恥,既殄既狝既夷」者,正彼之所以得夷踞于賓之上,而安為其主者也。
向使聖清之列祖列宗,亦效「三代神聖,不忍棄才屏智士而厚豢驽羸」,亦乙丙塾議第二篇中語則何以使定庵生初秋之世,酷熱已消,衰象已見,方治春秋,而猶不敢遊思及于夷夏,顧惟以賓賓、尊命之說自慰藉哉?然而定庵猶知倡賓賓之說,要已為一代之奇才矣!定庵集他高論尚多有,然如平均篇則本之唐大陶,唐甄潛書極行于吳,定庵必見之;又許周生有禮論三篇,亦發不平召亂之義。
定庵乙丙之際箸議第十九,論西北水利,許周生答丁子複書已言之。
<鑒止水齋集卷十>定庵文字往往有來曆也。
私篇則頗似洪北江,意言真僞篇。
定庵熟常州文獻,又交其子,亦必見之。
散而無統,不足成一家之言矣,此故不備論。
五 戴子高 為常州公羊學後勁者,尚有戴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
生道光十七年,卒同治十二年,年三十七。
或作三十五年十四,偶讀顔習齋書,大好之。
中更習為詞賦家言、形聲訓诂校雠之學,從遊于陳奂、宋翔鳳,治西漢經說,欲以窺孔門微言大義。
為顔氏學記凡十卷,謂:「習齋當舊學久湮,奮然欲追複三代教學成法,比于親見聖人,何多讓焉!」顔氏學記序又為[論語注],謂:「博稽衆家,深善劉禮部述何及宋先生發微,以為欲求素王之業,太平之治,非宣究其說不可。
顧其書皆約舉大都,不列章句,辄複因其義據,推廣未備,依篇立注為二十卷,皆櫽栝春秋及五經義例。
庶幾先漢齊學所遺,邵公所傳。
」論語注序是子高之意,仍欲遵西漢博士章句家法治論語,而特墨守齊學一途。
此其牽強附會,未能盡當于論語原旨,可不煩舉證而知也。
習齋論學,本可與章氏「六經皆史」之說相通。
戴氏喜顔、李而終歸于常州之公羊,此猶如定庵之自實齋而折入公羊也。
惟子高既好顔、李,又治公羊,以求微言大義為幟志,而又拘拘于漢儒之章句家法,顔氏學記成書在同治八年六月,莊棫戴子高哀辭謂「論語注工甫竣而子高死」,則論語注成書應在學記後。
則面貌雖殊,精神猶昔,終不脫蘇州惠氏漢學之牢籠矣。
子高嘗與友人論學,謂: 世事紛纭,師資道喪,原伯魯之徒,鹹思襲迹程朱以自文其陋。
一二大僚倡之于前,無知之人和之于後,勢不至流入西人天主教不止。
所冀吾黨振而興之,征諸古訓,求之微言,貫經術、政事、文章于一,則救世弊而維聖教在是矣。
此劄與張星鑒,即據張氏戴子高傳轉錄。
此則子高之意,亦特如方植之、陳蘭甫,雖知漢學考據之病,而又恐不治考據則逃于空疏不學,故乃徊翔于漢儒章句家法之下,而特借春秋、論語以接徑于政事。
不悟訓诂考據可言家法,如幹、嘉學者所唱「以漢還漢,以宋還宋」之論,即以家法治訓诂考據也。
政事義理不可言家法,政事義理貴能通今而實踐,訓诂考據已不夠,何論守家法!若言政事義理而尊家法,則其極必近于宗教。
其後今文家乃不得不以教主視孔子,子高所歎「勢不至流入西人天主教不止」者,其實不啻子高之自道也。
夫顔、李之與章句家法,此乃絕相違異之兩事,子高好顔、李,由激于時病;而治公羊,則逐于時趨;治公羊而歸宿于西漢之家法,則困于傳統。
[顔李與公羊]子高智不及此,尚不能辨西漢章句家法與顔、李事物身世之乖異,而兼信并好之,則子高亦為一不脫時代束縛之學人也。
俞樾序戴氏管子校正,謂:「子高,陳碩甫高足,實事求是,深惡空腹高心之學。
」此見子高仍為幹、嘉漢學傳統也。
惟陳氏以家法求毛詩,猶未大失;子高欲以家法求孔子,則失之甚遠耳。
[戴子高之制行]又李慈銘日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六日>戴望子高,湖州附學生,遊匄江湖,夤緣入曾湘鄉偏裨之幕。
嘗冒軍功,詭稱為增廣生,改其故名,求改訓導。
又竊軍符,徑下湖州學官,為其出弟子籍;學官以無其人申報,湘鄉大怒,将窮治之,叩頭哀乞乃免。
」則子高制行多可議。
大抵道、鹹以下學人,雖薄考據,轉言義理,而其行己操心,尚頗有不逮幹嘉考據樸學諸先生者。
風俗之日趨卑污,正足以證見考據樸學之流弊也。
六 沈子敦 當嘉、道之際,尚有一人焉,雖不為常州公羊之學,而其砭時論世之風,頗有似于定庵者,其人曰沈垚,字子敦,浙江烏程人。
生嘉慶三年戊午,卒道光二十年庚子,1798-1840年四十三,遊京師,館徐星伯松家,星伯極推其地學之精,然子敦之學實不僅于此。
其居京師,為徐星伯、姚伯昂元之、沈匏廬濤、徐蓮峰寶善諸人修書,惟以糊口,頗欲别有所造作而未遂。
今其集中有史論兩篇,一曰立名,一曰風俗,則子敦[論學大意之所寄]也。
其立名篇雲: 名者,功德之符,非崇飾虛名之謂。
……古今治亂之故,系于當時之好尚。
周、漢而下,大概人争立名則世治,人争殖利則世亂。
西京盛時,争為長者名,東都則以至行過人為名,唐之士大夫以功業濟世為名,宋之士大夫以節高古人為名。
名不一,而緻世治則一。
以濟世為名,則随時隆污,惠澤必思及下,故其功豐。
以節高為名,則遇賢主,天下受其福;遇庸主,一己守其節,故其望峻……二者雖異,有裨于世道人心則一也……宋之弱而不可亡,實士大夫砥砺名節之效……若夫殖利之禍,有不可勝言者。
戰國之人好利,而焚坑之禍起。
魏、晉之人好利,而劉、石之禍起。
後魏宣武後,朝士多貪鄙而河陰之禍起。
唐大中後,令狐绹以賄用方鎮,而龐勳、朱溫之禍起。
劉刻落帆樓集卷四 其風俗篇雲: [沈氏對于當時風俗之記載與批評]天下之治亂,系乎風俗。
天下不能皆君子,亦不能皆小人。
風俗美則小人勉慕于仁義,風俗惡則君子亦宛轉于世尚之中,而無以自異。
是故治天下者以整厲風俗為先務。
卷四 子敦二論之意,蓋特有感于時病而發。
嘗謂: 覽觀史冊,于古今利病,亦略識其梗概。
今日風氣,備有元、成西漢兩帝時之阿谀,大中唐宣宗年号時之輕薄,明昌南宋時金章宗年号、貞佑金宣宗年号時之苟且。
[阿谀輕薄苟且]海宇清晏,而風俗如此,實有書契以來所未見。
嗚呼,斯非細故也。
叔魚之賄,孟孫之偷,原伯魯之不說學,蘇、張不信古人,有一于此,即不可終日。
今乃合成一時之風俗,一世之人心。
嗚呼,斯豈細故也!卷八 又曰: 看到風俗人心,可懼之至!……都下無一事不以利成者,亦無一人以真心相與者,如此風俗,實有書契來所未見。
有元、成時之阿谀而無其經術,有大中時之輕薄而無其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