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龔定庵 附:莊方耕 莊葆琛 劉申受 宋于庭 魏默深 戴子高 沈子敦 潘四農
關燈
小
中
大
至明昌、貞佑時之苟且,則全似之矣。
卷十與吳半峰 又曰: 都下人物,祇是[無性情節概]。
今所以發靡騁之歎者,亦廉恥道喪、風俗頹敗故也。
卷八與張淵甫 又曰: 垚居都下六年,求一不[愛财]之人而未之遇。
卷八與張淵甫 又曰: 來論述裡中錢糧,日重一日,此事今日無可告愬。
中朝貴人取給于方面,方面取給于州縣,州縣取給于小民,[層層剝取,即層層護持]。
都下衣冠之會,無有一人言及四方水旱者。
終日華軒快馬,馳聘于康莊。
翰林則谒拜閣師,部郎則進谒台長。
公事則胥吏持稿,顧名畫諾;私退則優伶橫陳,笙歌鼎沸。
其間有文雅者,亦不顧民生之艱難,惟有訪碑評帖,證據瑣屑而已。
卷九與許海樵 又曰: [學術欺人]大概近日所謂士,約有數端:或略窺語錄,便自命為第一流人,而經史概未寓目,此欺人之一術也。
或略窺近時考證家言,東鈔西撮,自謂淹雅,而竟無一章一句之貫通,此又欺人之一術也。
最下文者,文理不通,虛字不順;而秦權、漢瓦、晉甓、唐碑,撮拾瑣屑,自謂考據金石,心極貪鄙,行如盜竊,斯又欺人之一術也。
三者同一欺人,而習語錄者最少,習考證者亦以無所得食,大不如昔者之多矣。
惟最下一術,則貴公子往往行之,而因以取科第,緻膴仕者,踵相接。
卷八與孫愈愚 此子敦對于當時學術風氣所下之谳辭也。
問其何以緻此,則子敦頗歸咎于幹、嘉以來考證之 學。
嘗曰: 乾隆中葉後,士人習氣,考證于不必考之地,上下務為相蒙,[學術衰而人才壞]。
卷八與孫愈愚 又曰: 漢、宋諸儒,以經術治身則身修,以經術飾吏治則民安,立朝則侃侃嶽嶽,宰一邑則俗阜人和。
今世通經之士,有施之一縣而窒者矣,有居家而家不理者矣。
甚至恃博雅而傲物,借經術以營利。
故垚嘗憤激,言今人之通,遠不及前明人之不通。
其故由古人治經,原求有益于身心;今人治經,但求名高于天下,故術愈精而人愈無用。
卷九與許海樵 又曰: 前明人學問文章不及古人,而修己立身之要,治亂得失之故,大率有得于中,故立朝則志節凜然,宰一鄉一邑,亦有實政及民。
今人動诋前明人為不通,而當世所推為通士者,率皆冒于貨賄,昧于榮辱,古今得失之故,懵然罔覺,是尚可為通乎?譬之于身,前明人于一指一拇之微,或有所窒滞,而心體通明,自足以宰世應物。
今人于一拇一指,察及羅紋之疏密,辨其爪之長短厚薄,可謂細矣;而于一手一足之全,已不能徧識,況一心之大,一身之全乎!是尚可為通乎?……居家則父子責利,處世則勢利相傾,貪冒之習,纰缪之論,積久成俗,生心害政,其患甚大而未有艾也。
卷八與張淵甫 夫治學而專務為瑣屑之考據,無當于身心世故,則極其歸必趨于争名而嗜利,而考據之風亦且不可久。
子敦又言之曰: 數十年來學者……聞見自誇之人多,讀書貫穿之人少。
聞見須有所憑借,故奔走形勢之人,既得潤其囊橐,又居然以多學自命。
貫穿非空山靜坐,默而好深沉之思者不能,而能之又不足以自取衣食,往往餓死于荒江老屋之中……無怪好學深思之人,日少一日也。
卷八與張淵甫 又曰: 讀書二字,今殆将絕矣。
夫小學特治經之門戶,非即所以為學;金石特證史之一端,非即所以治史。
精此二藝,本[非古之所謂通儒],況但拾其唾餘,以瓦礫炫耀耶?然能以此炫耀者,羣奉為讀書人。
而不工世俗之書,不為昏夜之乞,雖有瓦礫之耀,終于進取尺寸無獲。
故以瓦礫耀者,亦落落不數見。
卷八與張淵甫 子敦寒士濩落,其言容有過激,而當時官方之頹敗,學風之堕退,與夫世亂之不終日而起,亦從此可見矣。
然子敦論學,似仍主從當時所謂漢學者入手,非能别辟一新徑也。
故曰: 今世原無通經之士,少知讀書者,不過從事于形聲訓诂之學。
謂形聲訓诂非君子進德修己之學則可,謂窮經而可不先從事于形聲訓诂則不可。
卷八與孫愈愚 又曰: 君子有高世之才學,必先能為時賢之所為。
[沈氏之入室操戈]夫唯為時賢之所為,而覺不安于心,乃能創人所未有,而天下不以為疑;成一己之獨是,而在人不以為惑。
韓昌黎唯能為世俗之文,故能獨創為古文,程朱唯能貫串注疏,故能獨成己說。
遺書具在,不可誣也。
卷九與許海樵 蓋當時樸學風氣已衰,子敦交遊中,頗有欲唱高論,棄訓诂考訂不務者,故子敦言之如此。
此猶方植之所謂「人心厭于考據,則且逃而為虛無,故先為之羅以張之」也。
然則子敦論治學,實仍遵幹嘉舊轍,非能有所摧陷。
其論立身行世,亦不願輕尊宋儒為名高,謂: 宋儒先生律己甚嚴,自處甚高,而待人則失之不恕……今之士大夫,其賢者每皮傅宋儒……言語步趨,矜矜以宋儒為繼。
而其居官也,見善不能舉,見不善不能退,民之厄困不能救,處得言之地不能言。
朱子集中封事之函,辭官之牍,若未嘗見而讀者,而于無甚關系之事,言必稱朱子。
凡所以求于人者,無以甚異于利祿之徒;而其出于給人之求,轉不及利祿之徒猶有豪俠之舉。
則是陰用小人之術以圖利,而陽借君子之名以蘊利。
宋儒先生有靈,必疾首痛心于斯人……矣……[然而宋儒實有過高之弊]……先辨一餓死地以立志,宋儒之教也。
餓死二字,如何可以責人?按:「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古有此訓。
宋儒亦以自勵,非隻以責人也。
……垚嘗謂東漢之人清,唐之人大,宋、元、明之人高,近世之人鄙。
務責己而不責人者,東漢之人也。
人、己俱安于富厚者,唐之人也。
待己刻而待人亦刻者,宋、元、明之人也。
自處于富厚而以刻待人者,近世之人也。
……居今之世而欲振厲之,惟東漢處士之行,責己而不苛求于人,最為踐履笃實而無弊耳。
若魯齋治生之言,則儒者之急務,能躬耕則躬耕,不能躬耕則擇一藝以為食力之計。
宋儒複生于今,亦無以易斯言。
卷九與許海樵 其論宋儒流弊,頗似戴東原,而當時所謂「宋學家」底裡亦從可見。
卷七有記湯侍郎告門生語一篇,尤證當時治理學者之僞而陋。
其主儒者當躬耕習藝以治生為急,又似顔習齋。
惜乎子敦寄豢于達人,弊心力于故紙,不能如習齋之昂首世外。
其主效東漢人之踐履笃實,則義理之于制行,猶樹木之有根,必壅植之以土,今不究義理之源,而空羨制行之美,是無土以培其根,而望樹木之長養,不可得也。
然則子敦雖蒿目時弊,而亦無以為易也。
[龔沈兩氏之相似點]子敦與定庵同為浙人,生同世,龔先沈生六年,沈先龔卒一年同有志用世,同治西北邊事。
而尤似者,則同以不工小楷困于場屋,定庵既為幹祿新書寄慨,而子敦言之尤沉痛,謂: 近日風氣,于進取一無可望,非賄屬公行,即擇取吏胥俗書。
君子處此世,但可讀書自淑以求無媿而已。
……今世不工胥吏書,即一領青矜,恐亦不可得。
卷十與丁子香 又自謂: 垚書劄每多沈痛語,後人觀之,當深悲其所遇。
……與故人諸劄,雖未得性情之正,然與時下不着痛癢語大異。
卷十與丁子香 子敦之所遇,即龔氏之所遇也。
二人者,皆未為得性情之正,然皆與同時不着痛癢者異矣。
七 潘四農 龔、沈同時,複有譏論時風可相參證者,曰山陽潘德輿,字彥輔,别号四農。
生乾隆五十年,卒道光十九年,年五十五詩文有養一齋集二十五卷。
其言曰: 今之士大夫,學愈博,愈薄程朱為迂疏空陋不足仿效,遂緻一言一動,疾趨快捷方式,攫取勢利。
世方安平無事,而士已浮僞不可托矣。
此盱衡風俗者所深憂也。
養一齊集卷十八陸丞相集序 又曰: 昔勝國之士,以好講學為風尚而行衰;今日之士,以惡講學為風尚而行亦衰……數十年來,承學之士,華者騁詞章,質者研考據。
……為士者必惡講學,不特心性精微之言不一關慮,即倫紀理亂、官守清濁、民生利病之大故,父兄于子弟,未敢相诏告敦勖,況師友間哉!風尚既成,轉相祖襲……天下之士,遂真以食色為切己,廉恥為務名,攫利祿為才賢,究義理為迷惑。
而官箴玷,民俗薄,生計绌,獄訟繁,百害籍籍乘此而起。
救之者嚴氣厲色,督以峻刑,亦莫能勝。
徒發憤太息,不知由于數十年前,大官之有文學者率深嫉講學,成此風尚,而士行乃衰;士行衰,而後官箴、民俗、生計、獄訟交受其弊也。
卷十八晚醒齋随筆序 又曰: 合四海之衆,數十年之久,争為考據、詞章與八股文之皆異乎聖人之心者……以如此之學術,而求其心之必惡利、必嗜義,是猶射魚而指天也……欲救人事,恃人才;欲救人才,恃人心;欲救人心,則必恃學術;欲救學術,則非複位取士之制不可。
不複位取士之制,士習所趨,如衆水洶洶東下,欲以孑然一人之修身正言,力挽四海之澆俗,是又以篑土障河也。
卷二十二與魯通甫書 四農固以老孝廉,久不得志于有司,所遇與龔、沈似也。
四農之言政制,主革科舉,此并世前後言者多矣,尤着如包世臣、陳蘭甫其言學術則一主程朱,與依違于博雅考訂者異焉。
其言曰: 程朱之學,近則目為空疏迂滞而薄之,其說豈必無所見,然人心風俗遂由此而大有患。
何也?程朱學聖人而思得其全體,所謂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者,殆無一不取而則效之。
今人不滿之者,每能确指其解經不盡合乎聖人之罅隙,又笑其于經之制度、名物,往往疏而不核。
不知此特文學有所不備,其德行、言語、政事,荦荦大者,固孔孟以後不可無之人。
七、八十年來學者崇漢、唐之解經與百家之雜說,轉視二子為不足道,無怪其制行之日趨于功利邪僻而不自知矣。
卷十八任東澗先生集序。
按:此頗似沈氏「今人之通達不如前明人不通」之論,皆開陳蘭甫之先聲也。
然四農極推程朱,而亦言程朱之失,與拘固稱「正學」者複不同。
其言曰: 世無虛靜之聖學,而宋、明儒者好言之。
馴至講「中者,天下之大本」,多有以至虛至靜、無中含有當之者……此陸、王之學,與佛、老何異?卷十六天下之大本說 又曰: 凡言「靜存養,動省察」者,宋、元、明諸儒之言,漢、唐之儒未之言也……言存養始孟子「牛山之木」章……養與不養,全在旦晝之所為……未嘗雲念未動時先有存養之功也……天地無一時不行,而不動之理自在其中……聖賢功夫隻在已發時。
……自程子有存養未發之說……遂有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者矣……遂有教學者靜坐時看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者矣……以予意斷之,不如并去存養未發之說,為更截然無流弊也。
卷十六戒慎恐懼即慎獨說。
按:此篇辨朱子解中庸此語之誤,遂推論及于程子。
又曰: 程子謂孔子聖人,顔子亞聖,孟子大賢……又曰:「學者必學顔子,方不錯。
孟子才高,學之恐無依據。
」又曰:「孟子有英氣,最害事,不若顔子之渾厚。
」夫孟子之博學詳說,所以能知言者,即顔子之博文。
孟子之存心養性,所以能養氣者,即顔子之約禮……今以此論學,乃東漢黃叔度、陳仲弓之行徑……非聖人所謂智周萬物、道濟天下者也……不明乎是而遂有「在春風中坐一月」之說,遂有「再見周茂叔,吟風弄月以歸」之說,遂有「教人且靜坐」之說,遂有「聖人怒在物不在己」之說,遂有「主一無适為居敬」之說,遂有「為政以德然後無為」之說,速有「凝然不動便是聖人」之說。
皆非聖人之教之綱宗也。
卷十七讀孟子 四農所以辨正程朱之失者在是,然曰: 孔孟之道未墜于地,在人。
程、朱識其大者,漢、唐諸儒識其小者,同上 則四農論學,依然偏向此邊也。
四農又善論文,曰: 文于士大夫之行為末……然文乃氣之所為也。
一人之文,觀一人之氣;一世之文,觀一世之氣。
假使一世之文,至于媕阿纖仄,悉無直氣,則其士大夫可知,而其世亦可知。
故士大夫之行……莫先于尊崇其廉恥,培養其直氣以自振,且以振天下。
……士氣之信屈,天下之利病治忽系焉……居京師數年,所見士大夫,多假詩古文以鳴,而明白正大之氣,與古人彷佛者,未之獲也。
卷二十二答魯通甫 四農邑人有[魯一同]通甫,尤相得。
四農以諸葛武侯、陸宣公朗之,然亦未有所申展,要之皆江、淮間志士也。
又按:道光以來,言士風積弊而推本于漢學者,其例尚多不勝舉。
吳江[張海珊],字越來,謂: 談經訓者,專攻宋人,浸淫至今日,而其禍烈。
穿鑿于故訓文字之微,張皇于名物器數之末;鄙理學為空言,斥廉恥為小節;嗜貨利,競功名,以便其耳、目、口、鼻、四肢之欲。
班氏所诃為「利祿之途然」者,豈不信欤?小安樂窩文集記收書目錄後 福州[陳壽祺],字恭甫,謂: 昔者孔子惡鄉願,孟子辟楊、墨,韓子辟佛,程、張、朱子辟禅學。
然楊、墨以下,其人率嚴取與,謹出處,與陋儒薄夫相去千裡。
……今則皆無患此,舉世攘攘熙熙,為利往來,耽耽跾跾,而無所止,尚何暇僞忠信,貌廉潔,标為我、兼愛與講明心見性之學哉!今世之藥石,在乎明義利之辮而已。
左海文集卷三義利辨 又曰: 嗚呼!今日士行之偷,尚可言哉!自其束發知書,父兄師長汲汲然日督以科舉之業,其子弟俛首聽命,亦皇皇以一衿一第之得喪為榮辱。
幸而弋取之,一旦莅官臨政,内競職司之涼熱,外揣土地之肥瘠。
凡其途升沉得失,日往來胸中至熟;禮義廉節之大防,蕩然頹潰而莫知所守;立人濟物之要道,概乎未之有聞也。
故其人率猚诟亡恥,媕娿苟安。
卷七書雷翠庭先生聞見偶錄傅鵬起事後 又曰: 儀征阮夫子、金壇段若膺寓書來,亦兢兢患風俗之弊。
段君曰:「今日大病,在棄洛、閩、關中之學,謂之庸腐;而立身苟簡,氣節敗,政事蕪,專言漢學,不治宋學;乃真人心世道之憂。
」儀征曰:「近之言漢學者,知宋人虛妄之病,而于聖賢修身立行大節,略而不談,乃害于其心其事。
」二公皆當世通儒,上紹許、鄭,而其言若是。
卷七孟氏八錄跋 又曰: 近日學者,文藻日興而經術日淺,才華益茂而氣節益衰,此人心世道之憂也。
卷四答段懋堂先生書 此皆可與龔、魏、潘、沈之說相闡證也。
卷十與吳半峰 又曰: 都下人物,祇是[無性情節概]。
今所以發靡騁之歎者,亦廉恥道喪、風俗頹敗故也。
卷八與張淵甫 又曰: 垚居都下六年,求一不[愛财]之人而未之遇。
卷八與張淵甫 又曰: 來論述裡中錢糧,日重一日,此事今日無可告愬。
中朝貴人取給于方面,方面取給于州縣,州縣取給于小民,[層層剝取,即層層護持]。
都下衣冠之會,無有一人言及四方水旱者。
終日華軒快馬,馳聘于康莊。
翰林則谒拜閣師,部郎則進谒台長。
公事則胥吏持稿,顧名畫諾;私退則優伶橫陳,笙歌鼎沸。
其間有文雅者,亦不顧民生之艱難,惟有訪碑評帖,證據瑣屑而已。
卷九與許海樵 又曰: [學術欺人]大概近日所謂士,約有數端:或略窺語錄,便自命為第一流人,而經史概未寓目,此欺人之一術也。
或略窺近時考證家言,東鈔西撮,自謂淹雅,而竟無一章一句之貫通,此又欺人之一術也。
最下文者,文理不通,虛字不順;而秦權、漢瓦、晉甓、唐碑,撮拾瑣屑,自謂考據金石,心極貪鄙,行如盜竊,斯又欺人之一術也。
三者同一欺人,而習語錄者最少,習考證者亦以無所得食,大不如昔者之多矣。
惟最下一術,則貴公子往往行之,而因以取科第,緻膴仕者,踵相接。
卷八與孫愈愚 此子敦對于當時學術風氣所下之谳辭也。
問其何以緻此,則子敦頗歸咎于幹、嘉以來考證之 學。
嘗曰: 乾隆中葉後,士人習氣,考證于不必考之地,上下務為相蒙,[學術衰而人才壞]。
卷八與孫愈愚 又曰: 漢、宋諸儒,以經術治身則身修,以經術飾吏治則民安,立朝則侃侃嶽嶽,宰一邑則俗阜人和。
今世通經之士,有施之一縣而窒者矣,有居家而家不理者矣。
甚至恃博雅而傲物,借經術以營利。
故垚嘗憤激,言今人之通,遠不及前明人之不通。
其故由古人治經,原求有益于身心;今人治經,但求名高于天下,故術愈精而人愈無用。
卷九與許海樵 又曰: 前明人學問文章不及古人,而修己立身之要,治亂得失之故,大率有得于中,故立朝則志節凜然,宰一鄉一邑,亦有實政及民。
今人動诋前明人為不通,而當世所推為通士者,率皆冒于貨賄,昧于榮辱,古今得失之故,懵然罔覺,是尚可為通乎?譬之于身,前明人于一指一拇之微,或有所窒滞,而心體通明,自足以宰世應物。
今人于一拇一指,察及羅紋之疏密,辨其爪之長短厚薄,可謂細矣;而于一手一足之全,已不能徧識,況一心之大,一身之全乎!是尚可為通乎?……居家則父子責利,處世則勢利相傾,貪冒之習,纰缪之論,積久成俗,生心害政,其患甚大而未有艾也。
卷八與張淵甫 夫治學而專務為瑣屑之考據,無當于身心世故,則極其歸必趨于争名而嗜利,而考據之風亦且不可久。
子敦又言之曰: 數十年來學者……聞見自誇之人多,讀書貫穿之人少。
聞見須有所憑借,故奔走形勢之人,既得潤其囊橐,又居然以多學自命。
貫穿非空山靜坐,默而好深沉之思者不能,而能之又不足以自取衣食,往往餓死于荒江老屋之中……無怪好學深思之人,日少一日也。
卷八與張淵甫 又曰: 讀書二字,今殆将絕矣。
夫小學特治經之門戶,非即所以為學;金石特證史之一端,非即所以治史。
精此二藝,本[非古之所謂通儒],況但拾其唾餘,以瓦礫炫耀耶?然能以此炫耀者,羣奉為讀書人。
而不工世俗之書,不為昏夜之乞,雖有瓦礫之耀,終于進取尺寸無獲。
故以瓦礫耀者,亦落落不數見。
卷八與張淵甫 子敦寒士濩落,其言容有過激,而當時官方之頹敗,學風之堕退,與夫世亂之不終日而起,亦從此可見矣。
然子敦論學,似仍主從當時所謂漢學者入手,非能别辟一新徑也。
故曰: 今世原無通經之士,少知讀書者,不過從事于形聲訓诂之學。
謂形聲訓诂非君子進德修己之學則可,謂窮經而可不先從事于形聲訓诂則不可。
卷八與孫愈愚 又曰: 君子有高世之才學,必先能為時賢之所為。
[沈氏之入室操戈]夫唯為時賢之所為,而覺不安于心,乃能創人所未有,而天下不以為疑;成一己之獨是,而在人不以為惑。
韓昌黎唯能為世俗之文,故能獨創為古文,程朱唯能貫串注疏,故能獨成己說。
遺書具在,不可誣也。
卷九與許海樵 蓋當時樸學風氣已衰,子敦交遊中,頗有欲唱高論,棄訓诂考訂不務者,故子敦言之如此。
此猶方植之所謂「人心厭于考據,則且逃而為虛無,故先為之羅以張之」也。
然則子敦論治學,實仍遵幹嘉舊轍,非能有所摧陷。
其論立身行世,亦不願輕尊宋儒為名高,謂: 宋儒先生律己甚嚴,自處甚高,而待人則失之不恕……今之士大夫,其賢者每皮傅宋儒……言語步趨,矜矜以宋儒為繼。
而其居官也,見善不能舉,見不善不能退,民之厄困不能救,處得言之地不能言。
朱子集中封事之函,辭官之牍,若未嘗見而讀者,而于無甚關系之事,言必稱朱子。
凡所以求于人者,無以甚異于利祿之徒;而其出于給人之求,轉不及利祿之徒猶有豪俠之舉。
則是陰用小人之術以圖利,而陽借君子之名以蘊利。
宋儒先生有靈,必疾首痛心于斯人……矣……[然而宋儒實有過高之弊]……先辨一餓死地以立志,宋儒之教也。
餓死二字,如何可以責人?按:「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古有此訓。
宋儒亦以自勵,非隻以責人也。
……垚嘗謂東漢之人清,唐之人大,宋、元、明之人高,近世之人鄙。
務責己而不責人者,東漢之人也。
人、己俱安于富厚者,唐之人也。
待己刻而待人亦刻者,宋、元、明之人也。
自處于富厚而以刻待人者,近世之人也。
……居今之世而欲振厲之,惟東漢處士之行,責己而不苛求于人,最為踐履笃實而無弊耳。
若魯齋治生之言,則儒者之急務,能躬耕則躬耕,不能躬耕則擇一藝以為食力之計。
宋儒複生于今,亦無以易斯言。
卷九與許海樵 其論宋儒流弊,頗似戴東原,而當時所謂「宋學家」底裡亦從可見。
卷七有記湯侍郎告門生語一篇,尤證當時治理學者之僞而陋。
其主儒者當躬耕習藝以治生為急,又似顔習齋。
惜乎子敦寄豢于達人,弊心力于故紙,不能如習齋之昂首世外。
其主效東漢人之踐履笃實,則義理之于制行,猶樹木之有根,必壅植之以土,今不究義理之源,而空羨制行之美,是無土以培其根,而望樹木之長養,不可得也。
然則子敦雖蒿目時弊,而亦無以為易也。
[龔沈兩氏之相似點]子敦與定庵同為浙人,生同世,龔先沈生六年,沈先龔卒一年同有志用世,同治西北邊事。
而尤似者,則同以不工小楷困于場屋,定庵既為幹祿新書寄慨,而子敦言之尤沉痛,謂: 近日風氣,于進取一無可望,非賄屬公行,即擇取吏胥俗書。
君子處此世,但可讀書自淑以求無媿而已。
……今世不工胥吏書,即一領青矜,恐亦不可得。
卷十與丁子香 又自謂: 垚書劄每多沈痛語,後人觀之,當深悲其所遇。
……與故人諸劄,雖未得性情之正,然與時下不着痛癢語大異。
卷十與丁子香 子敦之所遇,即龔氏之所遇也。
二人者,皆未為得性情之正,然皆與同時不着痛癢者異矣。
七 潘四農 龔、沈同時,複有譏論時風可相參證者,曰山陽潘德輿,字彥輔,别号四農。
生乾隆五十年,卒道光十九年,年五十五詩文有養一齋集二十五卷。
其言曰: 今之士大夫,學愈博,愈薄程朱為迂疏空陋不足仿效,遂緻一言一動,疾趨快捷方式,攫取勢利。
世方安平無事,而士已浮僞不可托矣。
此盱衡風俗者所深憂也。
養一齊集卷十八陸丞相集序 又曰: 昔勝國之士,以好講學為風尚而行衰;今日之士,以惡講學為風尚而行亦衰……數十年來,承學之士,華者騁詞章,質者研考據。
……為士者必惡講學,不特心性精微之言不一關慮,即倫紀理亂、官守清濁、民生利病之大故,父兄于子弟,未敢相诏告敦勖,況師友間哉!風尚既成,轉相祖襲……天下之士,遂真以食色為切己,廉恥為務名,攫利祿為才賢,究義理為迷惑。
而官箴玷,民俗薄,生計绌,獄訟繁,百害籍籍乘此而起。
救之者嚴氣厲色,督以峻刑,亦莫能勝。
徒發憤太息,不知由于數十年前,大官之有文學者率深嫉講學,成此風尚,而士行乃衰;士行衰,而後官箴、民俗、生計、獄訟交受其弊也。
卷十八晚醒齋随筆序 又曰: 合四海之衆,數十年之久,争為考據、詞章與八股文之皆異乎聖人之心者……以如此之學術,而求其心之必惡利、必嗜義,是猶射魚而指天也……欲救人事,恃人才;欲救人才,恃人心;欲救人心,則必恃學術;欲救學術,則非複位取士之制不可。
不複位取士之制,士習所趨,如衆水洶洶東下,欲以孑然一人之修身正言,力挽四海之澆俗,是又以篑土障河也。
卷二十二與魯通甫書 四農固以老孝廉,久不得志于有司,所遇與龔、沈似也。
四農之言政制,主革科舉,此并世前後言者多矣,尤着如包世臣、陳蘭甫其言學術則一主程朱,與依違于博雅考訂者異焉。
其言曰: 程朱之學,近則目為空疏迂滞而薄之,其說豈必無所見,然人心風俗遂由此而大有患。
何也?程朱學聖人而思得其全體,所謂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者,殆無一不取而則效之。
今人不滿之者,每能确指其解經不盡合乎聖人之罅隙,又笑其于經之制度、名物,往往疏而不核。
不知此特文學有所不備,其德行、言語、政事,荦荦大者,固孔孟以後不可無之人。
七、八十年來學者崇漢、唐之解經與百家之雜說,轉視二子為不足道,無怪其制行之日趨于功利邪僻而不自知矣。
卷十八任東澗先生集序。
按:此頗似沈氏「今人之通達不如前明人不通」之論,皆開陳蘭甫之先聲也。
然四農極推程朱,而亦言程朱之失,與拘固稱「正學」者複不同。
其言曰: 世無虛靜之聖學,而宋、明儒者好言之。
馴至講「中者,天下之大本」,多有以至虛至靜、無中含有當之者……此陸、王之學,與佛、老何異?卷十六天下之大本說 又曰: 凡言「靜存養,動省察」者,宋、元、明諸儒之言,漢、唐之儒未之言也……言存養始孟子「牛山之木」章……養與不養,全在旦晝之所為……未嘗雲念未動時先有存養之功也……天地無一時不行,而不動之理自在其中……聖賢功夫隻在已發時。
……自程子有存養未發之說……遂有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者矣……遂有教學者靜坐時看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者矣……以予意斷之,不如并去存養未發之說,為更截然無流弊也。
卷十六戒慎恐懼即慎獨說。
按:此篇辨朱子解中庸此語之誤,遂推論及于程子。
又曰: 程子謂孔子聖人,顔子亞聖,孟子大賢……又曰:「學者必學顔子,方不錯。
孟子才高,學之恐無依據。
」又曰:「孟子有英氣,最害事,不若顔子之渾厚。
」夫孟子之博學詳說,所以能知言者,即顔子之博文。
孟子之存心養性,所以能養氣者,即顔子之約禮……今以此論學,乃東漢黃叔度、陳仲弓之行徑……非聖人所謂智周萬物、道濟天下者也……不明乎是而遂有「在春風中坐一月」之說,遂有「再見周茂叔,吟風弄月以歸」之說,遂有「教人且靜坐」之說,遂有「聖人怒在物不在己」之說,遂有「主一無适為居敬」之說,遂有「為政以德然後無為」之說,速有「凝然不動便是聖人」之說。
皆非聖人之教之綱宗也。
卷十七讀孟子 四農所以辨正程朱之失者在是,然曰: 孔孟之道未墜于地,在人。
程、朱識其大者,漢、唐諸儒識其小者,同上 則四農論學,依然偏向此邊也。
四農又善論文,曰: 文于士大夫之行為末……然文乃氣之所為也。
一人之文,觀一人之氣;一世之文,觀一世之氣。
假使一世之文,至于媕阿纖仄,悉無直氣,則其士大夫可知,而其世亦可知。
故士大夫之行……莫先于尊崇其廉恥,培養其直氣以自振,且以振天下。
……士氣之信屈,天下之利病治忽系焉……居京師數年,所見士大夫,多假詩古文以鳴,而明白正大之氣,與古人彷佛者,未之獲也。
卷二十二答魯通甫 四農邑人有[魯一同]通甫,尤相得。
四農以諸葛武侯、陸宣公朗之,然亦未有所申展,要之皆江、淮間志士也。
又按:道光以來,言士風積弊而推本于漢學者,其例尚多不勝舉。
吳江[張海珊],字越來,謂: 談經訓者,專攻宋人,浸淫至今日,而其禍烈。
穿鑿于故訓文字之微,張皇于名物器數之末;鄙理學為空言,斥廉恥為小節;嗜貨利,競功名,以便其耳、目、口、鼻、四肢之欲。
班氏所诃為「利祿之途然」者,豈不信欤?小安樂窩文集記收書目錄後 福州[陳壽祺],字恭甫,謂: 昔者孔子惡鄉願,孟子辟楊、墨,韓子辟佛,程、張、朱子辟禅學。
然楊、墨以下,其人率嚴取與,謹出處,與陋儒薄夫相去千裡。
……今則皆無患此,舉世攘攘熙熙,為利往來,耽耽跾跾,而無所止,尚何暇僞忠信,貌廉潔,标為我、兼愛與講明心見性之學哉!今世之藥石,在乎明義利之辮而已。
左海文集卷三義利辨 又曰: 嗚呼!今日士行之偷,尚可言哉!自其束發知書,父兄師長汲汲然日督以科舉之業,其子弟俛首聽命,亦皇皇以一衿一第之得喪為榮辱。
幸而弋取之,一旦莅官臨政,内競職司之涼熱,外揣土地之肥瘠。
凡其途升沉得失,日往來胸中至熟;禮義廉節之大防,蕩然頹潰而莫知所守;立人濟物之要道,概乎未之有聞也。
故其人率猚诟亡恥,媕娿苟安。
卷七書雷翠庭先生聞見偶錄傅鵬起事後 又曰: 儀征阮夫子、金壇段若膺寓書來,亦兢兢患風俗之弊。
段君曰:「今日大病,在棄洛、閩、關中之學,謂之庸腐;而立身苟簡,氣節敗,政事蕪,專言漢學,不治宋學;乃真人心世道之憂。
」儀征曰:「近之言漢學者,知宋人虛妄之病,而于聖賢修身立行大節,略而不談,乃害于其心其事。
」二公皆當世通儒,上紹許、鄭,而其言若是。
卷七孟氏八錄跋 又曰: 近日學者,文藻日興而經術日淺,才華益茂而氣節益衰,此人心世道之憂也。
卷四答段懋堂先生書 此皆可與龔、魏、潘、沈之說相闡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