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曾滌生 附:羅羅山
關燈
小
中
大
所載之理,不當觀其耳目言動血氣之末也……知舍血氣無以見心理,則知舍文字無以窺聖人之道矣。
同上 此等議論,皆所謂毋甯較近漢學之例也。
故曰: 于漢、宋二家構訟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哄。
于諸儒崇道貶文之說,尤不敢雷同而苟随。
同上 滌生論學規模,大體如此。
雖自謂「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聖哲畫像記然平日持論,并不拘拘桐城矩矱,而以姚氏與亭林、蕙田、王懷祖父子同列考據之門,尤為隻眼獨具。
語亦見聖哲畫像記。
姚氏在文學上之貢獻,本在其古文辭類纂之選集。
凡其明流變,定類例,亦皆不越考據一門;惟所考在文章不在經義耳。
故曾氏亦謂姚氏雖不能比于古之作者,而終以百年正宗推之也。
雖極推唐鏡海諸人,而能兼采當時漢學家、古文家長處,以補理學枯槁狹隘之病。
其氣象之闊大,包蘊之宏豐,更非鏡海諸人龂龂徒為傳道、翼道之辨者所及。
則滌生之所成就,不僅戡平大難,足以震爍一時,即論學之平正通達,寬闳博實,有清二百餘年,固亦少見其匹矣。
曾氏與何廉舫書謂:「四部之書浩如淵梅,而其中自為之書,有原之水,不過數十部。
經則十三經,史則廿四史暨通鑒,子則五子暨管、晏、韓、呂、淮南等,集則漢魏六朝百三家之外,唐宋以來廿餘家而已。
此外入于集部之書皆赝作,皆剿襲也;入經、史部之書皆類書也。
嘗謬論修藝文志、四庫書目者,當以古人自為之書,有原之川渎,另行編列;其雜纂古人成書者,别為一編;則蕩除廓清,而書之可存者日少矣。
」今按:滌生之學,務為通大體而緻于用,故能融會羣籍,采其精英。
稍前惟章實齋,同時如陳蘭甫,所見有與此略似者,然猶皆偏于讀書人氣味,故事業之成就不大。
此雖運會所湊,而學術精神之輕重向背,亦非偶然也。
附:羅澤南 羅澤南,字仲嶽,号羅山,湖南湘鄉人。
生嘉慶十二年丁卯,卒鹹豐六年丙辰,1807-1856年五十。
幼貧甚,十歲就外傅,其大父一布袍,親為典質者六、七次。
年十九即訓蒙餬口。
喪其母,又喪其兄,旋喪王父,十年之中,兄嫂姊妹相繼逝者十一人。
嘗以試罷徒步夜歸,家人以歲饑不能具食。
妻以連哭三子喪明。
然益自刻厲,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不恥生事之艱,而恥無術以濟天下也。
年踰三十,始補學官附生;踰四十,始補廪膳生,舉孝廉方正。
未幾洪、楊兵起,以諸生從軍,屢建大功。
在軍四歲,自江西回援武漢,卒于軍。
其後湘軍将帥有名成功業者,大率其弟子也。
羅氏學術大要 羅山交于同邑劉蓉孟容,又館善化賀修齡、賀長齡家,與唐鏡海及湘陰郭嵩焘兄弟往來,其為學主于性理,而求經世,蓋一時湘學風氣然也。
其與郭意城書雲: 學問之道,至今日卑陋極矣。
詞章之士,奉對偶音律之文以為拟科名之利器……修己治人之道,全不留心……一二特異之士,語品行則涉于福田果報……語經濟則惟考求海防、河務、鹽法、水利,以待用于斯世……迹其所學,但勝于竊取富貴者之所為……要皆從功利上起見,是以所見日陋,所行亦日卑。
[功利與性分]不知君子之學,淑身淑世,為性分内所當為……苟不務此,徒向枝葉上用功,縱做得偉然可觀,終是三代以下品詣,三代以下作用;況乎以利己之心行之,尤終不能有成也。
文集卷六 羅山嘗謂:「士之品大概有三:有富貴之士,有功名之士,有道德之士。
」羅山以道德之士自期待,謂: 道德囿于功名,其道德不宏。
功名出于道德,其功名乃大。
古之人,蓬戶蕭然,歌出金石,天理日以複,人欲日以淨,格物、緻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已盡備之于草野之中。
及臨大事,決大策,不動聲色,已措天下于盤石之安。
何者?其蓄之有素,而出之有本也。
卷六覆某友書 其素所抱負者如是,故一旦出而任事,确然有以自建樹,異于常人。
然則所謂人才本于學術,而當時漢學家徒事訓诂考訂,蔑棄義理不談者,其弊害亦從可推見矣。
羅山之學,[大率推本橫渠],歸極孟子,以民胞物與為體,以強勉力行為用。
嘗謂: 人之所以禀乎氣者不同,人之所得是理者,未嘗或異。
有人于此,其性急躁,一日自知其失,痛自損抑,其人則為和平之人;其性柔緩,一日自知其非,勉自振作,其人則為剛健之人。
卷三性理 又曰: 賢人以健行,故能盡道義而全性天。
……凡扶綱常,傳聖學,位天地,育萬物,莫非分内當為之事,亦莫非盡人所能為之事。
然而……求其能盡乎此者不可多得……物欲害之故也。
卷五健庵說 又曰: 人之所以能撐持世運者節義,節義豈必時窮而後見哉?天下無事,士人率以名節相尚,處則浴德澡身,出則為斯民興利除害,斯世必不至于亂。
即亂矣,相與倡明大義,振厲士氣,當萬難措手之際,從而補救之,削平之,未始不可挽回。
古之人所以能制于未亂之先,弭于既亂之後者,惟賴有此耿耿之心為之維系其間耳。
卷五重修謝疊山先生祠引 凡此皆羅山未出任事時之言也。
及其曆身戎行,仍本昔日之所信守者以為之。
故曰: 天下無難事,視乎其為之而已。
以其難為,遂皆束手而不前,斯世之事,更教誰做?古人事業,固無有不從艱難中做出者。
卷六與曾節帥論責成重任書 又曰: 或者斯民劫數未盡,故稍緩時日。
天下之事,在乎人為,決不可以一時之波瀾,遂自灰其壯志也。
卷六與曾節帥論分援江西機宜書 羅山任事之精神,處處見其與往昔之所以為學者本末一貫,表裡相通,彼非所謂「功名出于道德」者耶![羅氏著書]所著書,有西銘講義、姚江學辨、讀孟子剳記、人極衍義諸種,雖精理名言,或前人發之已盡,未必多所創辟,然蓄之當躬,見之行事,斯理雖常,世運則變,如日月之麗天,光景常新,固非必欲别出一境淩駕古人者之所與知也。
然則治近世學術者,必謂考訂訓诂為務實,道德義理為蹈虛,是蓋未之深思耳。
羅氏有小學韻語序一篇,論此尤慨切,其言曰: 道光戊申,課徒左氏芭蕉山房,日與諸生講小學、大學之方。
諸生以朱子小學一編,為人生必讀之書,惟……小兒初入學,遽以此授,往往不能以句。
……餘因為之撮其大要,輯為韻語……方欲锓之木,而粵匪之禍起矣。
自戊申以來,迄今九年,一夫倡亂,禍延東南,天下弦誦之聲,或幾乎熄。
餘以一介書生,倡提義旅,馳驅于吳、楚之間,而其一時同事者,及門之士居多。
共患難,一死生,履險蹈危,絕無顧惜,抑何不以利害動其心耶?當天下無事之秋,士人率以文辭相尚,有言及身心性命之學者,人或以為迂。
[學術與世難]一日有變,昔之所謂迂者,奮欲起而匡之救之,是殆所謂其愚不可及者與!亦由其義理之說,素明于中故也。
餘自愧德薄,不能以身教人,竊幸諸生克自奮發,不負其平日之所習。
尤顧其益相策勵,日親當代崇實之儒,拔本塞源,共正天下之學術。
學術正,則禍難有不難削平者,匪徒恃乎征戰已也。
鹹豐丙辰正月[左季高]答王璞山,謂:「近日人心,隻自私自利四宇蝕盡。
無他,學術不明,天理漸滅故也。
」又答胡潤芝,謂:「世之言吏事者,動言才情,不知才生于情,情苟不至,才于何有?今世守令,其意念所向,精神所注,大抵在上而不在下。
其聰明才力,用之于揣摩迎合、承奉竽牍之間,而實意之及于民者益鮮。
即有時勉自振作,奮欲有為,亦動于近名幹譽之心,非其隐微所不得已之故,不旋踵而即索然矣。
」此等見解,均可與羅山正學術之旨相發明也。
惜乎羅氏獻身鋒镝,一時羣從共事之人,亦糜其全力于兵戎之間。
禍難雖平,而當時師弟子所欲正之于學術者,卒未得深究而大明于世,使晚清世運,如沉疴之偶瘥,積痗之小間,撐持之力有已,傾覆之勢未變。
此則治曾、羅諸人之學術者,所尤當為近世中國命運扼腕深嗟而不置者也。
同上 此等議論,皆所謂毋甯較近漢學之例也。
故曰: 于漢、宋二家構訟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哄。
于諸儒崇道貶文之說,尤不敢雷同而苟随。
同上 滌生論學規模,大體如此。
雖自謂「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聖哲畫像記然平日持論,并不拘拘桐城矩矱,而以姚氏與亭林、蕙田、王懷祖父子同列考據之門,尤為隻眼獨具。
語亦見聖哲畫像記。
姚氏在文學上之貢獻,本在其古文辭類纂之選集。
凡其明流變,定類例,亦皆不越考據一門;惟所考在文章不在經義耳。
故曾氏亦謂姚氏雖不能比于古之作者,而終以百年正宗推之也。
雖極推唐鏡海諸人,而能兼采當時漢學家、古文家長處,以補理學枯槁狹隘之病。
其氣象之闊大,包蘊之宏豐,更非鏡海諸人龂龂徒為傳道、翼道之辨者所及。
則滌生之所成就,不僅戡平大難,足以震爍一時,即論學之平正通達,寬闳博實,有清二百餘年,固亦少見其匹矣。
曾氏與何廉舫書謂:「四部之書浩如淵梅,而其中自為之書,有原之水,不過數十部。
經則十三經,史則廿四史暨通鑒,子則五子暨管、晏、韓、呂、淮南等,集則漢魏六朝百三家之外,唐宋以來廿餘家而已。
此外入于集部之書皆赝作,皆剿襲也;入經、史部之書皆類書也。
嘗謬論修藝文志、四庫書目者,當以古人自為之書,有原之川渎,另行編列;其雜纂古人成書者,别為一編;則蕩除廓清,而書之可存者日少矣。
」今按:滌生之學,務為通大體而緻于用,故能融會羣籍,采其精英。
稍前惟章實齋,同時如陳蘭甫,所見有與此略似者,然猶皆偏于讀書人氣味,故事業之成就不大。
此雖運會所湊,而學術精神之輕重向背,亦非偶然也。
附:羅澤南 羅澤南,字仲嶽,号羅山,湖南湘鄉人。
生嘉慶十二年丁卯,卒鹹豐六年丙辰,1807-1856年五十。
幼貧甚,十歲就外傅,其大父一布袍,親為典質者六、七次。
年十九即訓蒙餬口。
喪其母,又喪其兄,旋喪王父,十年之中,兄嫂姊妹相繼逝者十一人。
嘗以試罷徒步夜歸,家人以歲饑不能具食。
妻以連哭三子喪明。
然益自刻厲,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不恥生事之艱,而恥無術以濟天下也。
年踰三十,始補學官附生;踰四十,始補廪膳生,舉孝廉方正。
未幾洪、楊兵起,以諸生從軍,屢建大功。
在軍四歲,自江西回援武漢,卒于軍。
其後湘軍将帥有名成功業者,大率其弟子也。
羅氏學術大要 羅山交于同邑劉蓉孟容,又館善化賀修齡、賀長齡家,與唐鏡海及湘陰郭嵩焘兄弟往來,其為學主于性理,而求經世,蓋一時湘學風氣然也。
其與郭意城書雲: 學問之道,至今日卑陋極矣。
詞章之士,奉對偶音律之文以為拟科名之利器……修己治人之道,全不留心……一二特異之士,語品行則涉于福田果報……語經濟則惟考求海防、河務、鹽法、水利,以待用于斯世……迹其所學,但勝于竊取富貴者之所為……要皆從功利上起見,是以所見日陋,所行亦日卑。
[功利與性分]不知君子之學,淑身淑世,為性分内所當為……苟不務此,徒向枝葉上用功,縱做得偉然可觀,終是三代以下品詣,三代以下作用;況乎以利己之心行之,尤終不能有成也。
文集卷六 羅山嘗謂:「士之品大概有三:有富貴之士,有功名之士,有道德之士。
」羅山以道德之士自期待,謂: 道德囿于功名,其道德不宏。
功名出于道德,其功名乃大。
古之人,蓬戶蕭然,歌出金石,天理日以複,人欲日以淨,格物、緻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已盡備之于草野之中。
及臨大事,決大策,不動聲色,已措天下于盤石之安。
何者?其蓄之有素,而出之有本也。
卷六覆某友書 其素所抱負者如是,故一旦出而任事,确然有以自建樹,異于常人。
然則所謂人才本于學術,而當時漢學家徒事訓诂考訂,蔑棄義理不談者,其弊害亦從可推見矣。
羅山之學,[大率推本橫渠],歸極孟子,以民胞物與為體,以強勉力行為用。
嘗謂: 人之所以禀乎氣者不同,人之所得是理者,未嘗或異。
有人于此,其性急躁,一日自知其失,痛自損抑,其人則為和平之人;其性柔緩,一日自知其非,勉自振作,其人則為剛健之人。
卷三性理 又曰: 賢人以健行,故能盡道義而全性天。
……凡扶綱常,傳聖學,位天地,育萬物,莫非分内當為之事,亦莫非盡人所能為之事。
然而……求其能盡乎此者不可多得……物欲害之故也。
卷五健庵說 又曰: 人之所以能撐持世運者節義,節義豈必時窮而後見哉?天下無事,士人率以名節相尚,處則浴德澡身,出則為斯民興利除害,斯世必不至于亂。
即亂矣,相與倡明大義,振厲士氣,當萬難措手之際,從而補救之,削平之,未始不可挽回。
古之人所以能制于未亂之先,弭于既亂之後者,惟賴有此耿耿之心為之維系其間耳。
卷五重修謝疊山先生祠引 凡此皆羅山未出任事時之言也。
及其曆身戎行,仍本昔日之所信守者以為之。
故曰: 天下無難事,視乎其為之而已。
以其難為,遂皆束手而不前,斯世之事,更教誰做?古人事業,固無有不從艱難中做出者。
卷六與曾節帥論責成重任書 又曰: 或者斯民劫數未盡,故稍緩時日。
天下之事,在乎人為,決不可以一時之波瀾,遂自灰其壯志也。
卷六與曾節帥論分援江西機宜書 羅山任事之精神,處處見其與往昔之所以為學者本末一貫,表裡相通,彼非所謂「功名出于道德」者耶![羅氏著書]所著書,有西銘講義、姚江學辨、讀孟子剳記、人極衍義諸種,雖精理名言,或前人發之已盡,未必多所創辟,然蓄之當躬,見之行事,斯理雖常,世運則變,如日月之麗天,光景常新,固非必欲别出一境淩駕古人者之所與知也。
然則治近世學術者,必謂考訂訓诂為務實,道德義理為蹈虛,是蓋未之深思耳。
羅氏有小學韻語序一篇,論此尤慨切,其言曰: 道光戊申,課徒左氏芭蕉山房,日與諸生講小學、大學之方。
諸生以朱子小學一編,為人生必讀之書,惟……小兒初入學,遽以此授,往往不能以句。
……餘因為之撮其大要,輯為韻語……方欲锓之木,而粵匪之禍起矣。
自戊申以來,迄今九年,一夫倡亂,禍延東南,天下弦誦之聲,或幾乎熄。
餘以一介書生,倡提義旅,馳驅于吳、楚之間,而其一時同事者,及門之士居多。
共患難,一死生,履險蹈危,絕無顧惜,抑何不以利害動其心耶?當天下無事之秋,士人率以文辭相尚,有言及身心性命之學者,人或以為迂。
[學術與世難]一日有變,昔之所謂迂者,奮欲起而匡之救之,是殆所謂其愚不可及者與!亦由其義理之說,素明于中故也。
餘自愧德薄,不能以身教人,竊幸諸生克自奮發,不負其平日之所習。
尤顧其益相策勵,日親當代崇實之儒,拔本塞源,共正天下之學術。
學術正,則禍難有不難削平者,匪徒恃乎征戰已也。
鹹豐丙辰正月[左季高]答王璞山,謂:「近日人心,隻自私自利四宇蝕盡。
無他,學術不明,天理漸滅故也。
」又答胡潤芝,謂:「世之言吏事者,動言才情,不知才生于情,情苟不至,才于何有?今世守令,其意念所向,精神所注,大抵在上而不在下。
其聰明才力,用之于揣摩迎合、承奉竽牍之間,而實意之及于民者益鮮。
即有時勉自振作,奮欲有為,亦動于近名幹譽之心,非其隐微所不得已之故,不旋踵而即索然矣。
」此等見解,均可與羅山正學術之旨相發明也。
惜乎羅氏獻身鋒镝,一時羣從共事之人,亦糜其全力于兵戎之間。
禍難雖平,而當時師弟子所欲正之于學術者,卒未得深究而大明于世,使晚清世運,如沉疴之偶瘥,積痗之小間,撐持之力有已,傾覆之勢未變。
此則治曾、羅諸人之學術者,所尤當為近世中國命運扼腕深嗟而不置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