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曾滌生 附:羅羅山
關燈
小
中
大
稽核名物,頗拾先賢之遺而補其阙。
久之,風氣日敝,學者漸以非毀宋儒為能,至取孔孟書中心性仁義之字,一切變更舊訓,以與朱子相攻難。
附和者既不一察,而矯之者惡其恣睢,因并蔑其稽核之長,而授人以诟病之柄,皆有識者所深憫也。
文集二漢陽劉君家傳 又曰: 天下相尚以僞久矣!陳建之學蔀通辨,阿私執政;張烈之王學質疑,附和大儒;反不如東原、玉裁輩,卓然自立,不失為儒林傳中人物……姚惜抱嘗論毛大可、李剛主、戴東原、程綿莊,率皆诋毀程朱,身滅嗣絕,持論似太過。
……博核考辨,大儒或不暇及,苟有糾正,足以羽翼傳注,當亦程朱所心許。
……國藩一宗宋儒,不廢漢學。
書劄二十覆穎州府夏教授書 又曰: 君子之言也,平則緻和,激則召争。
辭氣之輕重,積久則移易世風,黨仇訟争而不知所止。
曩者良知之說,誠非無蔽,必謂其釀晚明之禍,則少過矣。
近者漢學之說,誠非無蔽,必謂其緻粵賊之亂,則少過矣。
文集一孫芝房侍講刍論序 其言皆極持平,與當時牢守漢、宋門戶互相輕薄者不同。
又進而[為漢、宋謀會通],則歸其要于 禮家。
其言曰: 幹、嘉以來,士大夫為訓诂之學者,薄宋儒為空疏;為性理之學者,又薄漢儒為支離。
鄙意由博乃能返約,格物乃能正心,必從事于禮經,考核于三千、三百之詳,博稽乎一名、一物之細,然後本末兼該,源流畢貫。
雖極軍旅戰争、食貨淩雜,皆禮家所應讨論之事。
故嘗謂江氏禮書綱目、秦氏五禮通考,可以通漢、宋二家之結,而息頓、漸諸說之争。
書劄十三覆夏弢夫 又曰: 古之學者,無所謂經世之術也,學禮焉而已矣。
……自司馬氏作史,猥以禮書與封禅、平準并列,班、範而下,相沿不察。
唐杜佑纂通典,言禮者居其泰半,始得先王經世之遺意。
有宋張子、朱子,益崇闡之。
聖清膺命,巨儒輩出,顧亭林氏著書,以扶植禮教為己任。
江慎修氏纂禮書綱目,洪纖畢舉。
而秦樹澧氏遂修五禮通考,自天文、地理、軍政、官制都萃其中,旁綜九流,細破無内,國藩私獨宗之。
惜其食貨稍缺,嘗欲集鹽漕賦稅,國用之經,别為一編,傅于秦書之次。
非徒廣己于不可畔岸之域,先聖制禮之體之無所不赅,固如是也。
文集一孫芝房刍論序 又曰: 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彙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
秦滅書籍,漢代諸儒之所掇拾,鄭康成之所以卓絕,皆以禮也。
杜君卿通典,言禮者十居其六,其識已跨越八代矣。
有宋張子、朱子之所讨論,馬貴與、王伯厚之所纂輯,莫不以禮為兢兢。
我朝學者,以顧亭林為宗,國史儒林傳,襃然冠首,言及禮俗教化,則毅然有守先待後,舍我其誰之志,何其壯也!厥後張蒿庵作中庸論,按:蒿庵與亭林同時及江慎修、戴東原輩,尤以禮為先務。
而秦尚書蕙田遂纂五禮通考,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思精矣。
文集卷二聖哲畫像記 本此以衡量清儒,故為聖哲畫像,首顧亭林,次即秦蕙田,而又以杜、馬與許、鄭并列,謂: [許鄭與杜馬]百年以來,學者講求形聲故訓,專治說文,多宗許、鄭,少談杜、馬。
吾以許、鄭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馬辨後世因革之要,其于實事求是,一也。
同上 又曰: 許、鄭、杜、馬、顧、秦、姚鼐、王念孫,引之,在聖門則文學之科也。
顧、秦于杜、馬為近,姚、王于許、鄭為近,皆考據也。
同上 滌生此種見解,有其甚卓絕者。
其論清儒實事求是即朱子格物窮理之旨,與章實齋論漢學為朱子嫡傳之說,不謀而合。
其論亭林學術,推本扶植禮教之意,較之四庫館臣論調,超越甚遠。
以杜、馬補許、鄭之偏,以禮為之綱領,绾經世、考核、義理于一紐,尤為體大思精,足為學者開一瑰境。
其據秦蕙田五禮通考定禮之輪廓,較之顔、李惟以六藝言古禮者,亦遙為恢宏。
且其言禮,又能深領「禮,時為大」之意,以經世懸之的,與嘉、道漢學家繼東原後,專以考訂古禮冗碎為能事者,迥不侔焉。
嘗謂: 國藩于禮經,亦嘗粗涉其藩……所以沮滞而不達者,約有數端。
蓋禮莫重于祭,祭莫大于郊廟,而郊祀祼獻之節,宗廟時事之儀,久失其傳,雖經後儒殷勤修補,而疏漏不完。
……軍禮居五禮之一……今十七篇獨無軍禮,而江氏永、秦氏蕙田所輯,乃僅以兵制、田獵、車戰、舟師、馬政等類當之,使先王行軍之禮,無緒可尋。
古禮殘阙若此,其它雖可考,又奚足以經綸萬物?……所貴乎賢豪者,非直博稽成憲而已,亦将因其所值之時,所居之俗,而創立規制,化裁通變,使不失乎三代制禮之意……所謂「苟協于中,何必古人」是也。
書劄二十七覆劉霞仙中丞 滌生同時交遊中,有漢陽[劉傳瑩]茮雲,持論與此絕相類似。
滌生謂: 劉君為學,遠師朱子,近法顧氏,亭林以理義為歸,而考之實事,不尚口辨,不馳聲譽,并世輩流,殆罕其匹。
書劄一與洪琴西 又曰: 往者漢陽劉傳瑩茮雲,實究心漢學者之說,而疾其單辭碎義,輕笮宋賢,閑嘗語餘:「學以反求諸心而已,泛博胡為?至有事于身與家與國,則當一一詳核焉而求其是,考諸室而市可行,驗諸獨而衆可從。
」又曰:「禮非考據不明,學非心得不成。
」國藩則大韪之,以為知言者徒也。
文集一孫芝房刍論序 此皆二人議論之極相似者。
大體論之,滌生論學态度,以當時漢、宋畛域言,毋甯謂較近于漢學,此尤見其能自樹立,别擇審當,非暖暖姝姝于一先生之言者所可比也。
又其言禮,本之杜、馬、顧、秦,亦幾幾乎舍經而言史矣。
蓋苟求經世,未有不如是。
同時[龍啟瑞]翰臣,有緻馮展雲侍讀書,亦謂: 治經自是學人第一要義,而求其有裨實用,則史籍較經為多。
荀卿子曰:「欲觀後王之迹,則于其燦然者已」,今之史冊是也。
經術固不可不明,然……如徒拘于章句訓诂,則是俗儒之學。
若欲按其成法,推而行之,則井田、封建,用之于古則治,用之于今則亂。
……故空談經學,正如夏鼎、商彜,無适于用。
要惟約其理而反之于身,因以推之于世,而不泥于其迹者,庶有當焉。
然則今日之學,亦先學其有用者而已。
此種意見,漸成為道、鹹以下一般之通見,[惟所以猶必徘徊于經、史之間,以經世歸之禮者,其間蓋有微意。
竊謂國史自中唐以下,為一大變局,一王孤立于上,不能如古之貴族世家相分峙;衆民散處于下,不能如今歐西諸邦小國寡民,以輿論衆意為治法,而後天下乃為舉子士人之天下。
法律之所不能統,天意之所不能畏,而士人自身之道德乃特重。
宋儒亦時運所湊,非程朱私意所得而把持驅率也。
故若舍經術而專言經世,其弊有不可言者]。
滌生之殁,知經世者尚有人,知經術者則渺矣。
此實同治中興所為不可久恃一大原因也。
曾氏之文章論 滌生論學,尤重文章,謂: 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所貴乎聖人者,謂其立行與萬事萬物相交錯而曲當乎道,其文字可以教後世也。
吾儒所賴以學聖賢者,亦藉此文字以考古聖之行,以究其用心之所在。
然則此句與句續,字與字續者,古聖之精神語笑,胥寓于此,差若毫厘,謬以千裡……故竊謂今日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研究文字為要務。
書劄一緻劉孟容 此蓋本當時漢學家「訓诂明而後義理明」之說,而微變焉者。
[文章與訓诂]求明古書之精義,固不能專治其訓诂而忽略其文章也。
又曰: 君子所性,雖破萬卷不加焉,雖一字不識無損焉。
離書籍而言道,則仁義忠信,反躬皆備,堯、舜、孔、孟非有餘,愚夫愚婦非不足,初不關乎文字也。
即書籍而言道,則道猶人心所載之理,文字猶人身之血氣也。
血氣誠不可以名理,然舍血氣則性情亦胡以附麗?今世雕蟲小夫,既溺于聲律缋藻之末,而稍知道者,又謂讀聖賢書,當明其道,不當究其文字。
是猶論觀人者,當觀其心
久之,風氣日敝,學者漸以非毀宋儒為能,至取孔孟書中心性仁義之字,一切變更舊訓,以與朱子相攻難。
附和者既不一察,而矯之者惡其恣睢,因并蔑其稽核之長,而授人以诟病之柄,皆有識者所深憫也。
文集二漢陽劉君家傳 又曰: 天下相尚以僞久矣!陳建之學蔀通辨,阿私執政;張烈之王學質疑,附和大儒;反不如東原、玉裁輩,卓然自立,不失為儒林傳中人物……姚惜抱嘗論毛大可、李剛主、戴東原、程綿莊,率皆诋毀程朱,身滅嗣絕,持論似太過。
……博核考辨,大儒或不暇及,苟有糾正,足以羽翼傳注,當亦程朱所心許。
……國藩一宗宋儒,不廢漢學。
書劄二十覆穎州府夏教授書 又曰: 君子之言也,平則緻和,激則召争。
辭氣之輕重,積久則移易世風,黨仇訟争而不知所止。
曩者良知之說,誠非無蔽,必謂其釀晚明之禍,則少過矣。
近者漢學之說,誠非無蔽,必謂其緻粵賊之亂,則少過矣。
文集一孫芝房侍講刍論序 其言皆極持平,與當時牢守漢、宋門戶互相輕薄者不同。
又進而[為漢、宋謀會通],則歸其要于 禮家。
其言曰: 幹、嘉以來,士大夫為訓诂之學者,薄宋儒為空疏;為性理之學者,又薄漢儒為支離。
鄙意由博乃能返約,格物乃能正心,必從事于禮經,考核于三千、三百之詳,博稽乎一名、一物之細,然後本末兼該,源流畢貫。
雖極軍旅戰争、食貨淩雜,皆禮家所應讨論之事。
故嘗謂江氏禮書綱目、秦氏五禮通考,可以通漢、宋二家之結,而息頓、漸諸說之争。
書劄十三覆夏弢夫 又曰: 古之學者,無所謂經世之術也,學禮焉而已矣。
……自司馬氏作史,猥以禮書與封禅、平準并列,班、範而下,相沿不察。
唐杜佑纂通典,言禮者居其泰半,始得先王經世之遺意。
有宋張子、朱子,益崇闡之。
聖清膺命,巨儒輩出,顧亭林氏著書,以扶植禮教為己任。
江慎修氏纂禮書綱目,洪纖畢舉。
而秦樹澧氏遂修五禮通考,自天文、地理、軍政、官制都萃其中,旁綜九流,細破無内,國藩私獨宗之。
惜其食貨稍缺,嘗欲集鹽漕賦稅,國用之經,别為一編,傅于秦書之次。
非徒廣己于不可畔岸之域,先聖制禮之體之無所不赅,固如是也。
文集一孫芝房刍論序 又曰: 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彙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
秦滅書籍,漢代諸儒之所掇拾,鄭康成之所以卓絕,皆以禮也。
杜君卿通典,言禮者十居其六,其識已跨越八代矣。
有宋張子、朱子之所讨論,馬貴與、王伯厚之所纂輯,莫不以禮為兢兢。
我朝學者,以顧亭林為宗,國史儒林傳,襃然冠首,言及禮俗教化,則毅然有守先待後,舍我其誰之志,何其壯也!厥後張蒿庵作中庸論,按:蒿庵與亭林同時及江慎修、戴東原輩,尤以禮為先務。
而秦尚書蕙田遂纂五禮通考,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思精矣。
文集卷二聖哲畫像記 本此以衡量清儒,故為聖哲畫像,首顧亭林,次即秦蕙田,而又以杜、馬與許、鄭并列,謂: [許鄭與杜馬]百年以來,學者講求形聲故訓,專治說文,多宗許、鄭,少談杜、馬。
吾以許、鄭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馬辨後世因革之要,其于實事求是,一也。
同上 又曰: 許、鄭、杜、馬、顧、秦、姚鼐、王念孫,引之,在聖門則文學之科也。
顧、秦于杜、馬為近,姚、王于許、鄭為近,皆考據也。
同上 滌生此種見解,有其甚卓絕者。
其論清儒實事求是即朱子格物窮理之旨,與章實齋論漢學為朱子嫡傳之說,不謀而合。
其論亭林學術,推本扶植禮教之意,較之四庫館臣論調,超越甚遠。
以杜、馬補許、鄭之偏,以禮為之綱領,绾經世、考核、義理于一紐,尤為體大思精,足為學者開一瑰境。
其據秦蕙田五禮通考定禮之輪廓,較之顔、李惟以六藝言古禮者,亦遙為恢宏。
且其言禮,又能深領「禮,時為大」之意,以經世懸之的,與嘉、道漢學家繼東原後,專以考訂古禮冗碎為能事者,迥不侔焉。
嘗謂: 國藩于禮經,亦嘗粗涉其藩……所以沮滞而不達者,約有數端。
蓋禮莫重于祭,祭莫大于郊廟,而郊祀祼獻之節,宗廟時事之儀,久失其傳,雖經後儒殷勤修補,而疏漏不完。
……軍禮居五禮之一……今十七篇獨無軍禮,而江氏永、秦氏蕙田所輯,乃僅以兵制、田獵、車戰、舟師、馬政等類當之,使先王行軍之禮,無緒可尋。
古禮殘阙若此,其它雖可考,又奚足以經綸萬物?……所貴乎賢豪者,非直博稽成憲而已,亦将因其所值之時,所居之俗,而創立規制,化裁通變,使不失乎三代制禮之意……所謂「苟協于中,何必古人」是也。
書劄二十七覆劉霞仙中丞 滌生同時交遊中,有漢陽[劉傳瑩]茮雲,持論與此絕相類似。
滌生謂: 劉君為學,遠師朱子,近法顧氏,亭林以理義為歸,而考之實事,不尚口辨,不馳聲譽,并世輩流,殆罕其匹。
書劄一與洪琴西 又曰: 往者漢陽劉傳瑩茮雲,實究心漢學者之說,而疾其單辭碎義,輕笮宋賢,閑嘗語餘:「學以反求諸心而已,泛博胡為?至有事于身與家與國,則當一一詳核焉而求其是,考諸室而市可行,驗諸獨而衆可從。
」又曰:「禮非考據不明,學非心得不成。
」國藩則大韪之,以為知言者徒也。
文集一孫芝房刍論序 此皆二人議論之極相似者。
大體論之,滌生論學态度,以當時漢、宋畛域言,毋甯謂較近于漢學,此尤見其能自樹立,别擇審當,非暖暖姝姝于一先生之言者所可比也。
又其言禮,本之杜、馬、顧、秦,亦幾幾乎舍經而言史矣。
蓋苟求經世,未有不如是。
同時[龍啟瑞]翰臣,有緻馮展雲侍讀書,亦謂: 治經自是學人第一要義,而求其有裨實用,則史籍較經為多。
荀卿子曰:「欲觀後王之迹,則于其燦然者已」,今之史冊是也。
經術固不可不明,然……如徒拘于章句訓诂,則是俗儒之學。
若欲按其成法,推而行之,則井田、封建,用之于古則治,用之于今則亂。
……故空談經學,正如夏鼎、商彜,無适于用。
要惟約其理而反之于身,因以推之于世,而不泥于其迹者,庶有當焉。
然則今日之學,亦先學其有用者而已。
此種意見,漸成為道、鹹以下一般之通見,[惟所以猶必徘徊于經、史之間,以經世歸之禮者,其間蓋有微意。
竊謂國史自中唐以下,為一大變局,一王孤立于上,不能如古之貴族世家相分峙;衆民散處于下,不能如今歐西諸邦小國寡民,以輿論衆意為治法,而後天下乃為舉子士人之天下。
法律之所不能統,天意之所不能畏,而士人自身之道德乃特重。
宋儒亦時運所湊,非程朱私意所得而把持驅率也。
故若舍經術而專言經世,其弊有不可言者]。
滌生之殁,知經世者尚有人,知經術者則渺矣。
此實同治中興所為不可久恃一大原因也。
曾氏之文章論 滌生論學,尤重文章,謂: 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所貴乎聖人者,謂其立行與萬事萬物相交錯而曲當乎道,其文字可以教後世也。
吾儒所賴以學聖賢者,亦藉此文字以考古聖之行,以究其用心之所在。
然則此句與句續,字與字續者,古聖之精神語笑,胥寓于此,差若毫厘,謬以千裡……故竊謂今日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研究文字為要務。
書劄一緻劉孟容 此蓋本當時漢學家「訓诂明而後義理明」之說,而微變焉者。
[文章與訓诂]求明古書之精義,固不能專治其訓诂而忽略其文章也。
又曰: 君子所性,雖破萬卷不加焉,雖一字不識無損焉。
離書籍而言道,則仁義忠信,反躬皆備,堯、舜、孔、孟非有餘,愚夫愚婦非不足,初不關乎文字也。
即書籍而言道,則道猶人心所載之理,文字猶人身之血氣也。
血氣誠不可以名理,然舍血氣則性情亦胡以附麗?今世雕蟲小夫,既溺于聲律缋藻之末,而稍知道者,又謂讀聖賢書,當明其道,不當究其文字。
是猶論觀人者,當觀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