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曾滌生 附:羅羅山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不可易也,然吾輩自盡之道,則當與彼賭乾坤于餓傾,校殿最于锱铢,終不令囊獨勝而吾獨敗。
」此實曾氏一至堅碓之觀念,亦即其畢生事業成功一至要之因素也。
積其不求報之心理,而漸濟之以學業,則其見之于外者曰[器識],滌生又言之曰: 古之君子所以自拔于人人者,豈有他哉?亦其器識有不可量度而已矣。
試之以富貴貧賤而漫焉不加喜戚,臨之以大憂大辱而不易其常,器之謂也。
智足以析天下之微芒,明足以破一隅之固,識之謂也。
器與識及之矣,而施諸事業有不逮,君子不深譏焉。
器識之不及,而求小成于事業,末矣。
事業之不及,而求有當于語言文字,抑又未矣。
故語言文字者,古之君子所偶一涉焉而不齒諸有亡者也。
文集一黃仙峤詩序 凡滌生理想中之人格,将求以己之所向,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者,其規模大率如是。
則試問當時之習俗又何如乎?滌生複賀耦庚書有雲: [曾氏對于世風之嘅歎]竊以謂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
故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今之學者,言考據則持為騁辯之柄,講經濟則據為獵名之津,言之者不怍,信之者貴耳,轉相欺謾,不以為恥。
至如仕途積習,益尚虛文,奸弊所在,蹈之而不怪,知之而不言。
彼此塗飾,聊以自保,洩洩成風,阿同駭異。
故每私發狂議,謂今日而言治術,則莫若綜核名實;今日而言學術,則莫若取笃實踐履之士。
物窮則變,救浮華者莫如質,積翫之後,振之以猛,意在斯乎?書劄卷一 此書在道光庚子,按:是年即沈子敦卒歲。
當時官方士習,可參讀子敦章猶遠在大亂未起之前也。
其複彭麗生書有雲: 足下稱「今日不可救藥之端,惟在人心陷溺,絕無廉恥」雲雲,國藩私見實與賢者相脗合。
竊嘗以為無兵不足深憂,無饷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
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骧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歎者也。
書劄卷二 其覆江岷樵左季高書有雲: 今日百廢莫舉,千瘡并潰,無可收拾,獨賴此精忠耿耿之寸衷,與斯民相對于骨嶽血淵之中,冀其塞絕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天心,庶幾萬有一補。
不然,但就局勢論之,則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
此則已在鹹豐癸醜,洪、楊過長沙而北,奉命辦團防之後矣。
又曰: 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
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嘗之。
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軒爽肮髒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
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于意氣之偏。
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
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中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挢之之苦衷也。
書劄四覆黃子春。
道光三十年,鹹豐初立,滌生應诏陳言,謂:「京官通病退縮瑣屑,外官通病敷衍颟顸。
故習相沿,但求無過,不求振作有為,将來一有艱難,國家必有乏材之患。
」所言可與朱伯韓名實說并觀,皆足為當時官方士習之寫照也。
又曰: 國藩入世已深,厭閱一種寬厚論說,模棱氣象,養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癢之世界。
誤人家國,已非一日,偶有所觸,則輪囷肝膽,又與掀振一番。
與劉孟容 又曰: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于優容苟安,揄修袂而養姁步,倡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見有慷慨感激以鳴不平者,則相與議其後,以為是不更事,輕淺而好自見。
國藩昔廁六曹,目擊此等風味,蓋已痛恨次骨。
與龍翰臣 又曰: 方今世變孔棘,而宦場洩沓之風,曾無少為振作。
有識者以是深懼,皆懷入山恐不深,入林恐不密之志。
書劄五與胡詠芝 又曰: 今人心日非,吏治日壞,軍興十年,而内外臣工惕厲悔禍者,殆不多見。
書劄九覆吳竹如 又曰: 今日局勢,若不從吏治人心上痛下工夫,滌腸蕩胃,斷無挽回之理。
書劄二十與胡宮保 又曰: 天下滔滔,禍亂未已,吏治人心,豪無更改。
軍政戰事,日崇虛僞。
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樸誠,導之以廉恥,則江河日下,不知所屆。
默察天意人事,大局殆無挽回之理。
書劄十二覆陳俊臣 此則已在鹹豐辛酉,胡潤芝、唐鏡海卒年軍興逾十年,而言之猶如是,則當時人心世習積弊難返之情,概可見矣。
自此以往,滌生名位日高,責望日重,馳驅軍旅,雖大難幸平,而憂讒畏譏,日惴惴于晚節之不終保。
己未覆胡宮保,已有「我輩指目者多,預保得此後不大錯謬為佳」之語。
又辛酉覆胡宮保,謂「亂世之所以彌亂,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讓、小人愈妄。
侍不如往年風力之勁,正坐好讓;公之稍遜昔年,亦坐此耳」之語。
又覆毛寄雲,謂:「今年春夏,胡潤帥兩次贻書,責弟嫉惡不嚴,漸趨圓熟之風,無複剛方之氣,今覩合下侃侃正言,毫無顧忌,使弟彌慚對潤帥于地下。
」此亦辛酉語。
則滌生态度之趨而益謹,尚不待平難後矣。
故同治癸亥覆郭筠仙曰:「大氐風俗既成,如江河之不可使之逆流,雖堯、舜生今,不能舉斯世而還之唐、虞。
賢者舉事,貴在因俗立制,昕謂除去泰甚者耳。
」又丙寅覆郭筠仙則曰:「尊論自宋以來,多以言亂天下。
南渡至今,言路持兵事之短長,乃較之王<船山>氏之說尤為深美。
仆更參一解雲:性理之說,愈推愈密。
苛責君子,愈無容身之地;縱容小人,愈得寬然無忌。
如虎飛而鲸漏,談性理者孰視莫敢誰何,獨于一二樸讷之君子攻擊慘毒而已。
」此皆可見滌生之處境及其意态之逐漸轉變也。
蓋轉移習俗以陶鑄一世人才之至願,在滌生固未盡酬。
此所以滌生個人,雖竟其戡平大難之勳業,而晚清中興,仍未有起衰轉泰之新機也。
又曾氏與袁小午,謂:「迩來軍務漸平,時局之艱難,迥非鹹豐年間可比。
人才非困阨則不能激,非危心深慮則不能達。
而在上者亦不欲屢屢破格,以開幸門,仍須援資按序,各循常調。
即昔之勳望赫奕者,今亦祗能循分供職。
無盤根錯節,則利器末由顯著。
近日賢才之所以寂寂者,殆由于此。
然内患雖平,外憂未艾,彼狡焉者,雖隔數萬裡,而不啻近逼卧榻。
非得後起英俊,宏濟時艱,世變正未可知。
來示以少年盛氣蹈厲無前者,不宜以孟浪繩之。
昔在道光之季,國藩饫聞此等議論,蓋嘗深惡而痛懲。
今雖衰孱無似,決不欲效此摸棱意态,消磨舉世之英氣。
特狂狷兩途及所謂蹈厲無前者,亦殊不數數見。
而來函所稱心事如青天白日,忠愛誠懇出于天性,尤為罕觏,是則似有數焉存乎其間,而自媿引針拾芥之無具也。
」此函寫出曾氏晚年世态及心境,尤可含味。
曾氏之禮論 幹、嘉以來,士習官方日壞,其弊由于學術之偏蔽,而其征見于當時漢學家之好诋宋儒,滌生[于此,頗緻箴砭],謂: 嘉、道之際,學者承乾隆季年之流風,襲為一種破碎之學,辨物析名,梳文栉字,刺經典一二字,解說或至數千、萬言,繁稱雜引,遊衍而不得所歸,張己伐物,專抵古人之隙。
或取孔孟書中心性仁義之文,一切變更故訓,而别創一義,羣流和附,堅不可易。
有宋諸儒周、程、張、朱之書,為世大诟。
間有涉于其說者,則舉世相與笑譏唾辱,以為彼博聞之不能,亦逃之性理空虛之域,以自蓋其鄙陋不肖者而已矣。
文集一朱慎甫遺書序 又曰: 近世幹、嘉之間,諸儒務為浩博,惠定宇、戴東原之流,鈎研诂訓,本河間獻王「實事求是」之旨,薄宋賢為空疏。
夫所謂「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實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稱「即物窮理」者乎?按:此說本方植之名目自高,诋毀日月,亦變而蔽者也。
文集二書學案小識後 然于漢學家長處,亦不一概抹殺,嘗謂: 自乾隆中葉以來,世有所謂「漢學」雲者,起自一二博聞之士,
」此實曾氏一至堅碓之觀念,亦即其畢生事業成功一至要之因素也。
積其不求報之心理,而漸濟之以學業,則其見之于外者曰[器識],滌生又言之曰: 古之君子所以自拔于人人者,豈有他哉?亦其器識有不可量度而已矣。
試之以富貴貧賤而漫焉不加喜戚,臨之以大憂大辱而不易其常,器之謂也。
智足以析天下之微芒,明足以破一隅之固,識之謂也。
器與識及之矣,而施諸事業有不逮,君子不深譏焉。
器識之不及,而求小成于事業,末矣。
事業之不及,而求有當于語言文字,抑又未矣。
故語言文字者,古之君子所偶一涉焉而不齒諸有亡者也。
文集一黃仙峤詩序 凡滌生理想中之人格,将求以己之所向,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者,其規模大率如是。
則試問當時之習俗又何如乎?滌生複賀耦庚書有雲: [曾氏對于世風之嘅歎]竊以謂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
故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今之學者,言考據則持為騁辯之柄,講經濟則據為獵名之津,言之者不怍,信之者貴耳,轉相欺謾,不以為恥。
至如仕途積習,益尚虛文,奸弊所在,蹈之而不怪,知之而不言。
彼此塗飾,聊以自保,洩洩成風,阿同駭異。
故每私發狂議,謂今日而言治術,則莫若綜核名實;今日而言學術,則莫若取笃實踐履之士。
物窮則變,救浮華者莫如質,積翫之後,振之以猛,意在斯乎?書劄卷一 此書在道光庚子,按:是年即沈子敦卒歲。
當時官方士習,可參讀子敦章猶遠在大亂未起之前也。
其複彭麗生書有雲: 足下稱「今日不可救藥之端,惟在人心陷溺,絕無廉恥」雲雲,國藩私見實與賢者相脗合。
竊嘗以為無兵不足深憂,無饷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
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骧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歎者也。
書劄卷二 其覆江岷樵左季高書有雲: 今日百廢莫舉,千瘡并潰,無可收拾,獨賴此精忠耿耿之寸衷,與斯民相對于骨嶽血淵之中,冀其塞絕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天心,庶幾萬有一補。
不然,但就局勢論之,則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
此則已在鹹豐癸醜,洪、楊過長沙而北,奉命辦團防之後矣。
又曰: 國藩從宦有年,飽閱京、洛風塵。
達官貴人,優容養望,與在下者軟熟和同之象,蓋已稔知之而慣嘗之。
積不能平,乃變而為慷慨激烈、軒爽肮髒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來不白不黑、不痛不癢牢不可破之習。
而矯枉過正,或不免流于意氣之偏。
以是屢蹈愆尤,叢譏取戾。
而仁人君子,固不當責以中庸之道,且當憐其有所激而挢之之苦衷也。
書劄四覆黃子春。
道光三十年,鹹豐初立,滌生應诏陳言,謂:「京官通病退縮瑣屑,外官通病敷衍颟顸。
故習相沿,但求無過,不求振作有為,将來一有艱難,國家必有乏材之患。
」所言可與朱伯韓名實說并觀,皆足為當時官方士習之寫照也。
又曰: 國藩入世已深,厭閱一種寬厚論說,模棱氣象,養成不黑不白、不痛不癢之世界。
誤人家國,已非一日,偶有所觸,則輪囷肝膽,又與掀振一番。
與劉孟容 又曰: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于優容苟安,揄修袂而養姁步,倡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見有慷慨感激以鳴不平者,則相與議其後,以為是不更事,輕淺而好自見。
國藩昔廁六曹,目擊此等風味,蓋已痛恨次骨。
與龍翰臣 又曰: 方今世變孔棘,而宦場洩沓之風,曾無少為振作。
有識者以是深懼,皆懷入山恐不深,入林恐不密之志。
書劄五與胡詠芝 又曰: 今人心日非,吏治日壞,軍興十年,而内外臣工惕厲悔禍者,殆不多見。
書劄九覆吳竹如 又曰: 今日局勢,若不從吏治人心上痛下工夫,滌腸蕩胃,斷無挽回之理。
書劄二十與胡宮保 又曰: 天下滔滔,禍亂未已,吏治人心,豪無更改。
軍政戰事,日崇虛僞。
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樸誠,導之以廉恥,則江河日下,不知所屆。
默察天意人事,大局殆無挽回之理。
書劄十二覆陳俊臣 此則已在鹹豐辛酉,胡潤芝、唐鏡海卒年軍興逾十年,而言之猶如是,則當時人心世習積弊難返之情,概可見矣。
自此以往,滌生名位日高,責望日重,馳驅軍旅,雖大難幸平,而憂讒畏譏,日惴惴于晚節之不終保。
己未覆胡宮保,已有「我輩指目者多,預保得此後不大錯謬為佳」之語。
又辛酉覆胡宮保,謂「亂世之所以彌亂,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讓、小人愈妄。
侍不如往年風力之勁,正坐好讓;公之稍遜昔年,亦坐此耳」之語。
又覆毛寄雲,謂:「今年春夏,胡潤帥兩次贻書,責弟嫉惡不嚴,漸趨圓熟之風,無複剛方之氣,今覩合下侃侃正言,毫無顧忌,使弟彌慚對潤帥于地下。
」此亦辛酉語。
則滌生态度之趨而益謹,尚不待平難後矣。
故同治癸亥覆郭筠仙曰:「大氐風俗既成,如江河之不可使之逆流,雖堯、舜生今,不能舉斯世而還之唐、虞。
賢者舉事,貴在因俗立制,昕謂除去泰甚者耳。
」又丙寅覆郭筠仙則曰:「尊論自宋以來,多以言亂天下。
南渡至今,言路持兵事之短長,乃較之王<船山>氏之說尤為深美。
仆更參一解雲:性理之說,愈推愈密。
苛責君子,愈無容身之地;縱容小人,愈得寬然無忌。
如虎飛而鲸漏,談性理者孰視莫敢誰何,獨于一二樸讷之君子攻擊慘毒而已。
」此皆可見滌生之處境及其意态之逐漸轉變也。
蓋轉移習俗以陶鑄一世人才之至願,在滌生固未盡酬。
此所以滌生個人,雖竟其戡平大難之勳業,而晚清中興,仍未有起衰轉泰之新機也。
又曾氏與袁小午,謂:「迩來軍務漸平,時局之艱難,迥非鹹豐年間可比。
人才非困阨則不能激,非危心深慮則不能達。
而在上者亦不欲屢屢破格,以開幸門,仍須援資按序,各循常調。
即昔之勳望赫奕者,今亦祗能循分供職。
無盤根錯節,則利器末由顯著。
近日賢才之所以寂寂者,殆由于此。
然内患雖平,外憂未艾,彼狡焉者,雖隔數萬裡,而不啻近逼卧榻。
非得後起英俊,宏濟時艱,世變正未可知。
來示以少年盛氣蹈厲無前者,不宜以孟浪繩之。
昔在道光之季,國藩饫聞此等議論,蓋嘗深惡而痛懲。
今雖衰孱無似,決不欲效此摸棱意态,消磨舉世之英氣。
特狂狷兩途及所謂蹈厲無前者,亦殊不數數見。
而來函所稱心事如青天白日,忠愛誠懇出于天性,尤為罕觏,是則似有數焉存乎其間,而自媿引針拾芥之無具也。
」此函寫出曾氏晚年世态及心境,尤可含味。
曾氏之禮論 幹、嘉以來,士習官方日壞,其弊由于學術之偏蔽,而其征見于當時漢學家之好诋宋儒,滌生[于此,頗緻箴砭],謂: 嘉、道之際,學者承乾隆季年之流風,襲為一種破碎之學,辨物析名,梳文栉字,刺經典一二字,解說或至數千、萬言,繁稱雜引,遊衍而不得所歸,張己伐物,專抵古人之隙。
或取孔孟書中心性仁義之文,一切變更故訓,而别創一義,羣流和附,堅不可易。
有宋諸儒周、程、張、朱之書,為世大诟。
間有涉于其說者,則舉世相與笑譏唾辱,以為彼博聞之不能,亦逃之性理空虛之域,以自蓋其鄙陋不肖者而已矣。
文集一朱慎甫遺書序 又曰: 近世幹、嘉之間,諸儒務為浩博,惠定宇、戴東原之流,鈎研诂訓,本河間獻王「實事求是」之旨,薄宋賢為空疏。
夫所謂「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實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稱「即物窮理」者乎?按:此說本方植之名目自高,诋毀日月,亦變而蔽者也。
文集二書學案小識後 然于漢學家長處,亦不一概抹殺,嘗謂: 自乾隆中葉以來,世有所謂「漢學」雲者,起自一二博聞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