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焦裡堂 阮芸台 淩次仲 附:許周生 方植之
關燈
小
中
大
,閉戶施鉛丹,六經所有字,無不遭譏彈,說文未載者,毅然信筆删。
用力既不多,已足驚愚頑,尋彼沽譽念,真見其肺肝。
宋儒論錯簡,厥咎尚可寬,似此僭妄罪,何止如邱山![以許掩孔]豈其許叔重,遂掩周孔還?學古詩之一,校禮堂詩集卷五 漢學本主以訓诂明義理,其極遂至以許慎掩周、孔,此又當時漢學一大病也。
今人洽甲骨、鐘鼎,流弊所極,亦有似之者次仲又曰: 儒者不明禮,六籍皆茫然,于此苟有得,自可通其全。
不明祭祀制,洛诰何以诠?不明宮室制,顧命何以傳?不明有司徹,安知楚茨篇?不明大射儀,安能釋賓筵?不明盥與薦,易象孰究研?不明聘與觐,春秋孰貫穿?如衣之有領,如官之有聯,稽古冀有獲,用志須精專。
學古詩,詩集卷五 此則俨然東原七經小記之說,而範圍尤狹,必如莊子天下篇所謂「天下皆以其有為不可加」,遂以考核為義理之原,又以禮之器數、儀節為考核之原焉。
[高擡考核]漢學考據家意氣之日盛,此又當日一大病也。
次仲之史學 次仲不僅治經精善,其史學亦為流輩所推。
然其論史有可異者,[反民族觀念之曆史論]嘗謂: 史以載治亂,學者資考究。
胡為攀麟經,師心失所守?拘拘論正統,脫口即纰缪。
拓拔起北方,征誅翦羣寇,幹戈定中夏,豈曰無授受?蕞爾江介人,弒篡等禽獸,荒淫無一可,反居魏之右。
金源有天下,四海盡稽首,世宗三十年,德共漢文懋。
南渡小朝廷,北面表臣構,奈何紀宋元,坐令大綱覆?兔園迂老生,永被見聞囿,安得如椽筆,一洗賤儒陋!學古詩,校禮堂詩集卷五 治漢學者必斥宋,宋儒論史,主嚴辨正統,次仲乃譏為賤儒之陋。
而以金晟比漢文,又深惜其謀之不臧,坐失滅宋之機。
書金史太宗紀後,文集卷三十一又謂: 靖康之時,不幸而用李伯紀;紹興之際,幸而不用胡邦衡。
讀宋史,文集卷五 又謂: 道學之焰,隆隆不已,宋竟全入于元。
同上 而于秦桧、史浩,皆力持平反。
書宋史史浩傳後,文集卷三十一又深惜元人不能重用擴廓,付以恢複之事,遂令明祖坐大而有天下。
書元史陳祖仁傳後,文集卷三十一又為十六國名臣序贊,文集卷十一謂: 尼父之作春秋,亦書荊楚,左氏之撰國語,不遺吳越。
對于範長生、陳元達、張賓、王猛諸人,若不勝其仰敬之私。
又為十六國名臣補贊,同上旁及慕容恪、苻融,目之為宗賢。
嗟乎!此其治史之意,所為深異于船山、亭林、梨洲諸老而适成其為幹嘉之學者,則又深心治史之士所當引以猛省深惕者也。
附:許周生 許宗彥,字積卿,又字周生,浙之德清人。
生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卒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768-1818年五十一。
以嘉慶己未成進士,是科得人稱盛。
大興朱珪曰:「經學則有張惠言,小學則有王引之,詞章則有吳鼒等,兼之者其許某乎?」著書号能持漢宋之平,極為時流推許。
周生論學語 周生為學,蓋亦值漢學之全盛而頗感不滿者,其大意備見于寄答陳恭甫同年書。
鑒止水齋集卷十謂: 來教謂學莫大乎經術文章,宗彥以為經誼之大者十數事,前人聚訟數千年未了,今日豈複能了之?[經學上之悲觀論]就今自謂能了,亦萬不能見信當時,取必後世。
此似指典章制度等言之,其說頗似方植之。
非考證學發展到相當限度,不能發此想也如僅僅校勘文字同異訛脫,或依傍小學,辨析訓诂形聲,又或綴拾零殘經說,所得蓋小,私心誠不欲為之。
此似焦裡堂所謂漢學家中校雠、摭拾、叢綴三派也。
……夫人之為學,求己心之所安而已,不求諸心而逐世之所尚,非善學者也。
此意極似章實齋天下殊塗而同歸,一緻而百慮,欲伸己之所見,使人同己,愈不可也。
此意極似焦裡堂宗彥自惟生平思過于學,而學又屢變。
此自述學風全似章、焦,及以後陳東塾二十以前,專務詞章;二十以後,始知經學。
為之有年,乃悟三代去今遠,書籍散亡,典章制度,誠有不可考實者,自西漢之儒,已不免望文為說,況又二千載下乎?昔孔子學三代之禮……而已歎文獻不足,至軒、農、唐、虞,孔子固未嘗言,且未嘗學也。
則使孔子生于今世,其所學者,[不過由明溯宋而止]耳,當不遠追三代,為無征之言,而施諸當世,無一可用也。
此論為章、焦、方、陳諸家所同。
以後今文家遂以古經籍言變法改制 此雖周生寫述一己感想,然足以反映當時學風轉變之大體矣。
周生又暢論其意于原學及學說之兩篇。
原學曰: 古之所謂學者,将明道而行之也。
所謂道者,内足以善其身、心,外推之家、國、天下而無弗達,民鹹被其利……。
明于造化,察于事變,洞于人情。
……聖人以是着六經,示後世。
……聖人之教學也,期于有用焉耳。
今之治經者吾惑焉!其言曰:「聖人所以明道者,辭也;以成辭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辭,由辭以通其道,必有漸。
」……考之蒼雅,攻其訓诂,其有不通,又必博稽載籍,展轉引伸以說之。
一字之誼,紛纭數千言,冗不可理,而相推以為古學。
夫六書特小學之一耳,古之時,唯年十五以下者為之,今則窮老畢精竭慮于比,而猶不能盡通。
将由是以考其辭,複由辭以知其義,而期于道之成,則雖假以彭、聃之壽,而亦有所不能及矣。
孟子不雲乎:「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今之學者,奈何不求聖人之志,而專務其文辭也!方植之謂漢學家以文害辭,以辭害志,與此正反适合。
然而不為是者,則羣斥以為空疏。
[學問虛實之辨]夫學之虛實,至易明也。
積之内,見之外,行其所學而賢不肖皆見焉,言其所學而賢不肖皆可知焉,斯之謂實學矣。
聯牍殚翰,返之心,無當于仁義禮智之數,推之家國天下,一無所施之,執人人而告之,茫然不知其所謂,則真所謂迂竦寡效者也。
此辯學之虛實,亦與植之全似。
且夫聖人之道,未嘗一日亡于天下。
三代以下,凡治平之世,其君若臣之夙夜勤政事,進賢能,退不肖,求乂安百姓,生養得其所,及其衰亂,賢者在下,持名義,抑貪僞,扶風教,使弗至大壞者,蓋莫不有六經之意存焉。
則皆聖人之學也。
此視宋、明儒者見解稍寬,而與章實齋「六經皆史」之論亦微别。
……夫六書亦何嘗非學?而以為高出前世諸儒之上,必如是而後為學,則惑之甚也!……弊不極則不返,其始也,一二專己者倡之,群焉以為新奇可喜而慕之,繼焉則相與為名而摭拾以仿效之,蓋數十年于茲矣。
其亦可以倦而知返乎!鑒止水齋集卷十六 此正式對于由古訓以明道之說,施嚴厲之攻擊也。
學說篇則曰: 子路言「何必讀書,然後為學」,是聖門本以讀書為學。
此論所由與陸王、顔李異途。
以後漢學轉變,如陳蘭甫提倡鄭玄、朱熹,常州學派專治公羊,皆仍就讀書博古一路。
……學也者,所以求知也……始于知言、知禮,終于知天命,知之事也。
所謂「下學而上達」者,詩、書、執禮,則下學也;知天命,則上達也。
後之儒者,研窮心性,而忽略庸近,是知有上達而不知由于下學,必且虛無惝怳而無所歸。
考證、訓诂、名物,不務高速,是知有下學,不知有上達,其究瑣屑散亂,無所總紀。
[下學與上達]聖賢之學,不若是矣。
鑒止水齋集卷十四 原學一篇所以破,學說一篇所以立。
芸台為周生作傳,錄其學說一篇,而不采原學,以原學之所破,正是芸台學術立足點也。
周生之所謂「學」者,在乎治性情,達政事,而止至善。
語亦見上文至其所以為學者,則見于其所為書齋之記,曰: 餘不肖,幼秉先人之訓,讀周公、孔子之書,深觀自漢以來二千年政事治亂得失,究古今儒術隆替,文章真僞……思竭慮畢能,效其區區,以佑聖化之萬一。
鑒止水齋集卷十四鑒止水齋記 此周生論學大旨也。
周生又有[禮論]三篇,其言曰: 古之聖人,欲天下之久治安也,于是為禮。
禮也者,靜天下之人心者也。
天下之治亂,由于人心之動靜……大亂之後,民困兵革,思所息肩,受命之主出,蕩滌而撫安之,天下翕然以定。
承平既久,人日衆,物力日耗,富貴者恃财力以縱其欲,貧賤者常不勝歆慕,以生觊幸。
在上者繩之以政,威之以刑,民曰:「此有位與權者所為也。
我一日得其位與權,則所以繩我威我者,我亦可以繩之威之。
」于是政刑不足以靜民,而益以速其動。
稍前有洪亮吉之意言、程瑤田論學外篇之覺夢,稍後有龔自珍之平均篇,均可與此互參,以見清代自乾隆盛極後社會之狀況與其意象也。
古之聖人,逆知其必至于是也,故于其得天下之始,因民之思治,而制為一代之禮以治之。
[禮以靜人心同風俗]自朝廷以至草野,吉兇萬事,尊卑異等,莫不稽之天理,合之人情,為之一定之節制而不可越,則民無所生其觊觎。
貴者、富者,行其禮之所得為,不為榮;貧者、賤者,亦行其禮之所得為,不為辱。
上下相磨厲以禮,則無歆慕勢力之心……雖有兵兇之變,而民猶知顧恤于禮義,則不至于動而難靜。
禮論上,鑒止水齋集卷十六 又曰: 自漢以至元、明,莫不有一代之禮。
其異于三代者……三代之禮,通于上下,[後世之禮,詳于上而不行于下],此其所以異也……禮非專為天子設……後世國家有大典,儒臣博議,依仿古禮而為之,以飾耳目而已;至于祭祀、婚嫁、居室、墳墓,凡民日用之事,固未嘗一一為之制焉。
其編于禮書者,自公卿之家猶未能遵本朝之法度,而況于庶人乎?然[則其所為禮者,具文而已]。
……士民各從其鄉俗之所尚,而又各逞私臆以增之,益趨于浮華誕慢而不可止……蚩蚩之民,日相耀于勢利,則不逞之心生。
采章服物無所别,而祿位輕;四民不相異,而賢知绌;州黨不讀法,社蠟不會民,而上下不相親也。
其使民嚣然而不靖者,皆禮之流失為之也。
禮論中 又曰: 或曰:「禮不行于下久矣,今也制之,徒不便于俗,擾及天下,而終不可行耳。
」是不然。
[順人情而制禮,斟酌今世之所宜,而不必一一求合于古],亦何不可行之有?……蓋人情所甚不便者,莫過于無節。
無節則貧賤者常若有所不足,而富貴者亦終不能以自暢。
即如一送終也,飾以彩缯,盛以鼓吹導從,甚且雜以俳優百戲,而又蕩然無等威之辨,割其哀慕,以從頹俗,此豈人情之所樂哉?……有聖人作,察人情之所便,事事而為之節。
使上下有所遵守,吾見天下之人從之如流水,唯恐不及已。
禮論下 自戴東原以來,學者相戒惡言「理」,而以「禮」代之,裡堂、芸台、次仲其着也。
周生與諸人同時,于此未能自外,然其言禮,主今不主古,主社會庶民不主朝廷君相,其議論發端于人情世故而不重窮經考核,亦其異也。
周生成進士,芸台為其座主,兩人又為姻家而論學谔谔不苟合,芸台亟稱之。
其同年陳壽祺恭甫,推為「于越士足以蹑梨洲而跨堇浦」,見壽祺所為墓志銘其見敬于時賢如是。
惜其多病不壽,未能極學力之所至。
其卒歲,正江鄭堂在廣州督署刻行漢學師承記之年,而繼此有方植之著書盛毀漢學,其論乃頗近于周生焉。
仁和[汪家禧],字漢郊,亦肄業诂經精舍,遺着有東裡生燼餘集二卷,其儒與二氏出入論,謂: 天人五行,漢人亦語幽微;鄭氏注經,先後異說,論學者不聞以駁雜斥之。
且泥章句訓诂而荒實行者為陋儒,朱子立朝,本末赅備,僞學之禁,宋為失人,後世和之,謂道學亡宋,何昧昧欤!統論之,儒有鄭而經明,有韓而用彰,有朱而體立。
近世講義據之學,碎義逃難,繁則生厭,必有以空悟濟者,防不可不豫。
此防空悟一說,與方植之同見。
又與陳扶雅書,謂: 近世雅重漢學,妄論真漢學亦不盡傳。
孟氏之學,當時已有微論,況曆久至虞氏,按例推文,直如科曹檢牍,比拟詳定,恐經旨不如此破碎。
鄭、苟同學費易,何以立說又不同?鄭從馬學,何以與馬又不同?焦、京同原,而卦林災異何又不同?出奴入主,究何定論?尚書力辟古文,妄謂今時伏、鄭本文久已放失。
近世複古者,所本仍用僞孔,即鄭注無有者,仍不得不用孔義以通之,用其說而辟其書,何足令人心服?詩四家同本荀卿,一堂受業,縱有異同,何至大相楚越?恐今世所傳,未必盡經師本旨,或出陋儒附益,必欲一一信之,真所謂陳已棄之刍狗矣。
妄謂漢儒經學,以适用為貴。
諸大儒之書,皆當各存其宗旨,而不必割裂以附遺經,又不必曲說以添膠結。
至于唐、宋以來,名儒接踵,各有精微,亦當一一參稽,斷不可概為抹殺。
如必限代讀書,則太倉、曆下,用其說于詩文者,今複用之于經學,恐千秋定論,斷不能廢程、朱而但遵伏、賈也。
且今時最宜亟講者,經濟、掌故之學。
經濟有補實用,掌故有資文獻。
無經濟之才,則書盡空言;無掌故之才,則後将何述?高冠褒衣,臨陣誦經,操術則是,而緻用則非也。
班史無韋賢,邺都無王粲,精專則是,而闳覽則非也。
魏默深經世文篇卷五亦錄此文 此亦自經術轉而為經濟、掌故,識趣堪與周生并駕,骎骎乎薄梨洲、謝山之藩籬矣。
诂經、粵海,皆漢學最盛結集也,而歧趨異論如此,不足以觇世變乎?又按:東裡生燼餘集卷一六藝流别論,亦主成周官師合一之說,與實齋文史通義相似。
汪與王宗炎交好,必有聞于章說也。
餘觀裡堂、次仲、漢郊諸人持論,與章氏相通者甚多,實齋思想議論,其影響于當時者已至深矣。
又桐城[胡虔],字雒君,為廣學篇,謂:「國朝通儒碩學,鑒宋人之失,義不敢臆造,語必有據依,疏通證明,以求本始,洵漢以來說經之盛軌矣。
乃風會所趨,言不問是非,人惟論時代,近不妨棄其精華,古則必珍其糟粕,以為去聖未遠,自有所受。
夫以子夏之學,傳為田子方、吳起,彼二子之言,果聖門之緒論乎?且推崇叔重,诟厲紫陽,幾于萬口一聲。
而撰述之體,博引繁稱,以多為貴,一字之偏旁,音訓動辄千言。
以古準今,事窮則變,不數十年,知必有厭倦而更張之者矣。
」胡以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年世與汪相若,議論亦相似。
胡氏曾遊鄂,與章實齋同修湖北通志,相交契,宜其識議及此也。
方植之 方東樹,字植之,桐城人。
生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卒鹹豐元年辛亥,1772-1851年八十。
嘗學文于姚姬傳。
阮文達督兩粵,延修廣東通志,又授經文達幕中。
着漢學商兌、書林揚觯兩書,皆譏彈漢學。
方氏論學大要 植之評漢學大意,備見商兌一書,其序例成于道光六年丙戌,是年乃文達在粵最後之年。
儀衛軒集卷七有上阮芸台宮保書,自獻其商兌,惜是書無年月可考。
鄭福照所為年譜,附儀衛軒後集定着商兌在道光四年甲申,然亦無他證。
近梁氏清代學術概論,謂商兌成書在嘉慶間,益無據要之成書在丙戌前,刊行則在辛卯,又其後之五年也。
文達在粵十年,立學海堂,刻經解,在嘉慶二十五年庚辰頗招緻名士,以宏獎漢學自任。
江鄭堂漢學師承記八卷,即刻于粵署。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翌年而植之亦赴粵。
後商兌刊行,而鄭堂即以是年卒。
商兌[于鄭堂師承記及阮刻經解均緻抨擊],謂: 江氏作漢學師承記,阮氏集經解,于諸家著述,凡不關小學、不純用漢儒古訓者,概不著錄。
……徒以門戶之私,與宋儒為難。
非徒不為公論,抑豈能求真得是!卷上 蓋阮刻經解,其意本如鄭堂師承記所列經師經義目錄之類。
芸台為師承記作序,謂「嘗思國朝諸儒說經之書甚多,以及文集、說部皆有可采,欲析縷分條,加以翦截,引系于羣經各章句之下,勒成一書,名曰大清經解」,其先計劃如是。
略近經籍籑诂後乃苦其繁重,乃創始為今刻經解之編輯。
鄭堂之師承記、芸台之經解,皆漢學極盛期之産品也。
而植之其時亦适在粵,乃不禁對此全盛之空氣而生反動。
其議論所到,實亦頗足為漢學箴砭者。
其言曰: 漢學諸人,言言有據,字字有考,隻向紙上與古人争訓诂形聲,傳注駁雜,援據群籍證佐數百千條,反之身己心行,推之民人家國,了無益處……[考據隻在紙上]然則雖實事求是,而乃虛之至者也。
卷中之上 植之又深斥自訓诂求義理之見,謂專據說文以證經義有十五謬。
詳卷中之下。
姚惜抱文後集卷二跋許氏說文,謂:「許書非一人一時所成,故所引多殊今學者之讀;又有本書互異者,又不着為何家之經;則是書誠兼貫諸家傳經之書,而許叔重非能兼貫之人矣。
」植之頗承其意。
又新城陳用光碩士序薛傳均說文答問疏證,引顧亭林論說文之學,謂「學者能取其大而棄其小,擇其是而違其非,乃為善學」,于錢竹汀曲護許氏處,頗有糾難。
文中亦引姚說,此皆當時桐城一派對說文所持之見解也。
[說文不足盡恃]其于考禮以易理之說,亦極緻非難,謂: [理與禮]禮者為迹,在外居後。
理是禮之所以然,在内居先;凡事凡物之所以然處,皆有理,不盡屬禮也。
……理斡是非,禮是節文,若不窮理,何以能隆禮、由禮而識禮之意也?……今欲申其蔑理之旨,舉凡事物之理,悉舉而納之三禮注疏,是尚未及率履之禮。
李颙、顔元、李塨等有懲于明儒心學之失,務以躬行矯之,似也……茲漢學者,僅欲以訓诂小學名物制度易程朱之統,又下于二曲、習齋輩一等。
卷中之上 又謂: 漢學諸人,堅稱義理存乎訓诂、典章、制度,而如考工制度,江氏有考,戴氏有圖,阮氏、金氏、程氏、錢氏皆言車制,同時著述,言人人殊,訖不知誰為定論。
他如蔡氏賦役,沈氏祿田,任氏、江氏、盛氏、張氏宮室,黃氏、江氏、任氏、戴氏衣服冕弁,各自專門,亦互相駁斥,不知誰為真知定見。
……竊以此等明之固佳,即未能明,亦無關于身心性命、國計民生學術之大……以荀子「法後王」之語推之,則冕服、車制、祿田、賦役等,[雖古聖之制,亦塵飯木胔耳]。
三統之建,忠質之尚,井田禮樂諸大端,三代聖人已不沿襲,又何論後世,而欲追古制乎?卷下 凡植之所以駁斥漢學者率具如是。
而于朱子尊護尤力,謂[「理即事而在,即物窮理,即實事求是」]。
卷中之上又謂:「朱子非廢訓诂名物不講,不如漢學諸人所訾謗。
朱子自言:『本之注疏以通其訓诂,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漢學家删去最後一層,遂差失離畔而去。
」卷下大抵植之此書,議論駿快,稍前如章實齋,稍後如陳蘭甫,同時如許周生,皆于當時漢學極盛空氣中感不滿,持論亦往往與植之書相出入,惟皆立言有節,不如植之肆口無忌。
以造詣言之,則文史通明不如實齋,經義湛密不如蘭甫,識趣深細不如周生,而惟以縱橫排奡見長。
然亦頗為并時學者推重。
即其首列諸家題辭可見。
良以漢學已臻極盛,木老蠹生,水久腐起,亦學術将變應有之象也。
植之書于商兌外,尚有[書林揚觯],謂: 兩粵制府阮大司馬既創建學海堂,落成之明年,乙酉初春,以「學者願着何書」策堂中學徒。
餘慨後世著書太易而多,殆于有孔子所謂不知而作者,因誦往哲遺言及肊見所及,為十有六論,以谂同志。
其書亦掎摭時病而發,與商兌為姊妹篇也。
揚觯末載商兌序略,今不見于商兌;商兌末亦述及揚觯。
兩書同刊于辛卯,蓋亦同時所成。
惟商兌專務糾駁,揚觯則稍有建白。
大率其書上不逮章實齋通義,下不及陳蘭甫學思錄,而風格差近。
要其在漢學極盛之時,努力欲創一新趨,雖識解未深,魄力未宏,而頗有平坦淺易處,可以繩當時漢學病痛者。
植之複有待定錄,乃随時剳記之稿,未刊行。
又儀衛軒文集卷一有[辨道論]一篇,謂: 考證漢學……以文害辭,以辭害意,棄心而任目,刓敝精神而無益于世用。
……使其人稍有所悟而反乎己,則必翻然厭之矣。
翻然厭之,則必于陸王是歸矣。
何則?人心之蕩而無止,好為異以矜己,迪知于道者寡,則苟以自多……吾為辨乎陸王之異以伺其歸,如弋者之張羅于路歧也,會鳥之倦而還者,必入之矣。
其後陳蘭甫起于粵,倡為鄭、朱同歸之學,亦所以防倦返者之歸于陸王也。
今文學派則轉而治春秋,以發明微言大義為标幟,而德清戴望子高倡為顔、李,凡此皆倦鳥也。
惟均不歸陸王,植之言卒不驗。
是蓋幹、嘉尚實博證之風,尚有其宰制牢籠之力,使後之來者,雖變不能脫其樊。
倦鳥之揚不厲,囿阱之防尚密,此亦道、鹹以下學術風氣回翔往複,終不能一變故昔之所由也。
又按:當塗[夏炯]卯生,生乾隆乙卯,卒道光丙午,年五十二有仲子集,桐城姚石甫、武進李申耆、寶山毛生甫俱推之,許其識見為百年所未有。
而姚氏序之,謂其與植之之書若遙相和者也。
父銮,官新安,炯與兄炘、弟燮皆年少随侍,猶及聞徽學諸宿如程瑤田、淩廷堪、汪萊諸人之議論。
及銮再宦新安,又得交俞正燮、江有诰,皆徽人所稱考據名儒也。
然炘、燮皆以理學、史學成名;炯早年亦治訓诂考據,繼而悟其非,于漢宋之見力為平反。
集中于清儒自顧亭林以下,如毛西河、朱竹垞、閻百詩、臧玉林、惠定宇、戴東原、錢竹汀、盧抱經、江艮庭、段懋堂、王懷祖父子,以及阮芸台、淩次仲諸家,皆有糾彈,而于乾隆以下臧、惠所倡以小學說經、以訓诂明義理之說,排駁尤力。
其學于清主楊園、稼書,于明主敬軒、心吾,循是以上溯紫陽,而辨陸王之非。
此道、鹹以往治理學者,軌轍大率皆然。
而仲子集議論明暢,條貫不紊,量其識議所屆,猶在唐鏡海、倭艮峯諸人上。
其弟燮治朱子尤精密,考辨明當,亦勝王白田。
近人于景紫一集頗有流傳,而仲子書獨晦。
民國有鉛字排印本其集寫定于道光庚子,距商兌行書不越十年,議論亦時有高出商兌之上者,亦考論當時學術思想轉變一可注意之書也。
用力既不多,已足驚愚頑,尋彼沽譽念,真見其肺肝。
宋儒論錯簡,厥咎尚可寬,似此僭妄罪,何止如邱山![以許掩孔]豈其許叔重,遂掩周孔還?學古詩之一,校禮堂詩集卷五 漢學本主以訓诂明義理,其極遂至以許慎掩周、孔,此又當時漢學一大病也。
今人洽甲骨、鐘鼎,流弊所極,亦有似之者次仲又曰: 儒者不明禮,六籍皆茫然,于此苟有得,自可通其全。
不明祭祀制,洛诰何以诠?不明宮室制,顧命何以傳?不明有司徹,安知楚茨篇?不明大射儀,安能釋賓筵?不明盥與薦,易象孰究研?不明聘與觐,春秋孰貫穿?如衣之有領,如官之有聯,稽古冀有獲,用志須精專。
學古詩,詩集卷五 此則俨然東原七經小記之說,而範圍尤狹,必如莊子天下篇所謂「天下皆以其有為不可加」,遂以考核為義理之原,又以禮之器數、儀節為考核之原焉。
[高擡考核]漢學考據家意氣之日盛,此又當日一大病也。
次仲之史學 次仲不僅治經精善,其史學亦為流輩所推。
然其論史有可異者,[反民族觀念之曆史論]嘗謂: 史以載治亂,學者資考究。
胡為攀麟經,師心失所守?拘拘論正統,脫口即纰缪。
拓拔起北方,征誅翦羣寇,幹戈定中夏,豈曰無授受?蕞爾江介人,弒篡等禽獸,荒淫無一可,反居魏之右。
金源有天下,四海盡稽首,世宗三十年,德共漢文懋。
南渡小朝廷,北面表臣構,奈何紀宋元,坐令大綱覆?兔園迂老生,永被見聞囿,安得如椽筆,一洗賤儒陋!學古詩,校禮堂詩集卷五 治漢學者必斥宋,宋儒論史,主嚴辨正統,次仲乃譏為賤儒之陋。
而以金晟比漢文,又深惜其謀之不臧,坐失滅宋之機。
書金史太宗紀後,文集卷三十一又謂: 靖康之時,不幸而用李伯紀;紹興之際,幸而不用胡邦衡。
讀宋史,文集卷五 又謂: 道學之焰,隆隆不已,宋竟全入于元。
同上 而于秦桧、史浩,皆力持平反。
書宋史史浩傳後,文集卷三十一又深惜元人不能重用擴廓,付以恢複之事,遂令明祖坐大而有天下。
書元史陳祖仁傳後,文集卷三十一又為十六國名臣序贊,文集卷十一謂: 尼父之作春秋,亦書荊楚,左氏之撰國語,不遺吳越。
對于範長生、陳元達、張賓、王猛諸人,若不勝其仰敬之私。
又為十六國名臣補贊,同上旁及慕容恪、苻融,目之為宗賢。
嗟乎!此其治史之意,所為深異于船山、亭林、梨洲諸老而适成其為幹嘉之學者,則又深心治史之士所當引以猛省深惕者也。
附:許周生 許宗彥,字積卿,又字周生,浙之德清人。
生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卒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768-1818年五十一。
以嘉慶己未成進士,是科得人稱盛。
大興朱珪曰:「經學則有張惠言,小學則有王引之,詞章則有吳鼒等,兼之者其許某乎?」著書号能持漢宋之平,極為時流推許。
周生論學語 周生為學,蓋亦值漢學之全盛而頗感不滿者,其大意備見于寄答陳恭甫同年書。
鑒止水齋集卷十謂: 來教謂學莫大乎經術文章,宗彥以為經誼之大者十數事,前人聚訟數千年未了,今日豈複能了之?[經學上之悲觀論]就今自謂能了,亦萬不能見信當時,取必後世。
此似指典章制度等言之,其說頗似方植之。
非考證學發展到相當限度,不能發此想也如僅僅校勘文字同異訛脫,或依傍小學,辨析訓诂形聲,又或綴拾零殘經說,所得蓋小,私心誠不欲為之。
此似焦裡堂所謂漢學家中校雠、摭拾、叢綴三派也。
……夫人之為學,求己心之所安而已,不求諸心而逐世之所尚,非善學者也。
此意極似章實齋天下殊塗而同歸,一緻而百慮,欲伸己之所見,使人同己,愈不可也。
此意極似焦裡堂宗彥自惟生平思過于學,而學又屢變。
此自述學風全似章、焦,及以後陳東塾二十以前,專務詞章;二十以後,始知經學。
為之有年,乃悟三代去今遠,書籍散亡,典章制度,誠有不可考實者,自西漢之儒,已不免望文為說,況又二千載下乎?昔孔子學三代之禮……而已歎文獻不足,至軒、農、唐、虞,孔子固未嘗言,且未嘗學也。
則使孔子生于今世,其所學者,[不過由明溯宋而止]耳,當不遠追三代,為無征之言,而施諸當世,無一可用也。
此論為章、焦、方、陳諸家所同。
以後今文家遂以古經籍言變法改制 此雖周生寫述一己感想,然足以反映當時學風轉變之大體矣。
周生又暢論其意于原學及學說之兩篇。
原學曰: 古之所謂學者,将明道而行之也。
所謂道者,内足以善其身、心,外推之家、國、天下而無弗達,民鹹被其利……。
明于造化,察于事變,洞于人情。
……聖人以是着六經,示後世。
……聖人之教學也,期于有用焉耳。
今之治經者吾惑焉!其言曰:「聖人所以明道者,辭也;以成辭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辭,由辭以通其道,必有漸。
」……考之蒼雅,攻其訓诂,其有不通,又必博稽載籍,展轉引伸以說之。
一字之誼,紛纭數千言,冗不可理,而相推以為古學。
夫六書特小學之一耳,古之時,唯年十五以下者為之,今則窮老畢精竭慮于比,而猶不能盡通。
将由是以考其辭,複由辭以知其義,而期于道之成,則雖假以彭、聃之壽,而亦有所不能及矣。
孟子不雲乎:「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今之學者,奈何不求聖人之志,而專務其文辭也!方植之謂漢學家以文害辭,以辭害志,與此正反适合。
然而不為是者,則羣斥以為空疏。
[學問虛實之辨]夫學之虛實,至易明也。
積之内,見之外,行其所學而賢不肖皆見焉,言其所學而賢不肖皆可知焉,斯之謂實學矣。
聯牍殚翰,返之心,無當于仁義禮智之數,推之家國天下,一無所施之,執人人而告之,茫然不知其所謂,則真所謂迂竦寡效者也。
此辯學之虛實,亦與植之全似。
且夫聖人之道,未嘗一日亡于天下。
三代以下,凡治平之世,其君若臣之夙夜勤政事,進賢能,退不肖,求乂安百姓,生養得其所,及其衰亂,賢者在下,持名義,抑貪僞,扶風教,使弗至大壞者,蓋莫不有六經之意存焉。
則皆聖人之學也。
此視宋、明儒者見解稍寬,而與章實齋「六經皆史」之論亦微别。
……夫六書亦何嘗非學?而以為高出前世諸儒之上,必如是而後為學,則惑之甚也!……弊不極則不返,其始也,一二專己者倡之,群焉以為新奇可喜而慕之,繼焉則相與為名而摭拾以仿效之,蓋數十年于茲矣。
其亦可以倦而知返乎!鑒止水齋集卷十六 此正式對于由古訓以明道之說,施嚴厲之攻擊也。
學說篇則曰: 子路言「何必讀書,然後為學」,是聖門本以讀書為學。
此論所由與陸王、顔李異途。
以後漢學轉變,如陳蘭甫提倡鄭玄、朱熹,常州學派專治公羊,皆仍就讀書博古一路。
……學也者,所以求知也……始于知言、知禮,終于知天命,知之事也。
所謂「下學而上達」者,詩、書、執禮,則下學也;知天命,則上達也。
後之儒者,研窮心性,而忽略庸近,是知有上達而不知由于下學,必且虛無惝怳而無所歸。
考證、訓诂、名物,不務高速,是知有下學,不知有上達,其究瑣屑散亂,無所總紀。
[下學與上達]聖賢之學,不若是矣。
鑒止水齋集卷十四 原學一篇所以破,學說一篇所以立。
芸台為周生作傳,錄其學說一篇,而不采原學,以原學之所破,正是芸台學術立足點也。
周生之所謂「學」者,在乎治性情,達政事,而止至善。
語亦見上文至其所以為學者,則見于其所為書齋之記,曰: 餘不肖,幼秉先人之訓,讀周公、孔子之書,深觀自漢以來二千年政事治亂得失,究古今儒術隆替,文章真僞……思竭慮畢能,效其區區,以佑聖化之萬一。
鑒止水齋集卷十四鑒止水齋記 此周生論學大旨也。
周生又有[禮論]三篇,其言曰: 古之聖人,欲天下之久治安也,于是為禮。
禮也者,靜天下之人心者也。
天下之治亂,由于人心之動靜……大亂之後,民困兵革,思所息肩,受命之主出,蕩滌而撫安之,天下翕然以定。
承平既久,人日衆,物力日耗,富貴者恃财力以縱其欲,貧賤者常不勝歆慕,以生觊幸。
在上者繩之以政,威之以刑,民曰:「此有位與權者所為也。
我一日得其位與權,則所以繩我威我者,我亦可以繩之威之。
」于是政刑不足以靜民,而益以速其動。
稍前有洪亮吉之意言、程瑤田論學外篇之覺夢,稍後有龔自珍之平均篇,均可與此互參,以見清代自乾隆盛極後社會之狀況與其意象也。
古之聖人,逆知其必至于是也,故于其得天下之始,因民之思治,而制為一代之禮以治之。
[禮以靜人心同風俗]自朝廷以至草野,吉兇萬事,尊卑異等,莫不稽之天理,合之人情,為之一定之節制而不可越,則民無所生其觊觎。
貴者、富者,行其禮之所得為,不為榮;貧者、賤者,亦行其禮之所得為,不為辱。
上下相磨厲以禮,則無歆慕勢力之心……雖有兵兇之變,而民猶知顧恤于禮義,則不至于動而難靜。
禮論上,鑒止水齋集卷十六 又曰: 自漢以至元、明,莫不有一代之禮。
其異于三代者……三代之禮,通于上下,[後世之禮,詳于上而不行于下],此其所以異也……禮非專為天子設……後世國家有大典,儒臣博議,依仿古禮而為之,以飾耳目而已;至于祭祀、婚嫁、居室、墳墓,凡民日用之事,固未嘗一一為之制焉。
其編于禮書者,自公卿之家猶未能遵本朝之法度,而況于庶人乎?然[則其所為禮者,具文而已]。
……士民各從其鄉俗之所尚,而又各逞私臆以增之,益趨于浮華誕慢而不可止……蚩蚩之民,日相耀于勢利,則不逞之心生。
采章服物無所别,而祿位輕;四民不相異,而賢知绌;州黨不讀法,社蠟不會民,而上下不相親也。
其使民嚣然而不靖者,皆禮之流失為之也。
禮論中 又曰: 或曰:「禮不行于下久矣,今也制之,徒不便于俗,擾及天下,而終不可行耳。
」是不然。
[順人情而制禮,斟酌今世之所宜,而不必一一求合于古],亦何不可行之有?……蓋人情所甚不便者,莫過于無節。
無節則貧賤者常若有所不足,而富貴者亦終不能以自暢。
即如一送終也,飾以彩缯,盛以鼓吹導從,甚且雜以俳優百戲,而又蕩然無等威之辨,割其哀慕,以從頹俗,此豈人情之所樂哉?……有聖人作,察人情之所便,事事而為之節。
使上下有所遵守,吾見天下之人從之如流水,唯恐不及已。
禮論下 自戴東原以來,學者相戒惡言「理」,而以「禮」代之,裡堂、芸台、次仲其着也。
周生與諸人同時,于此未能自外,然其言禮,主今不主古,主社會庶民不主朝廷君相,其議論發端于人情世故而不重窮經考核,亦其異也。
周生成進士,芸台為其座主,兩人又為姻家而論學谔谔不苟合,芸台亟稱之。
其同年陳壽祺恭甫,推為「于越士足以蹑梨洲而跨堇浦」,見壽祺所為墓志銘其見敬于時賢如是。
惜其多病不壽,未能極學力之所至。
其卒歲,正江鄭堂在廣州督署刻行漢學師承記之年,而繼此有方植之著書盛毀漢學,其論乃頗近于周生焉。
仁和[汪家禧],字漢郊,亦肄業诂經精舍,遺着有東裡生燼餘集二卷,其儒與二氏出入論,謂: 天人五行,漢人亦語幽微;鄭氏注經,先後異說,論學者不聞以駁雜斥之。
且泥章句訓诂而荒實行者為陋儒,朱子立朝,本末赅備,僞學之禁,宋為失人,後世和之,謂道學亡宋,何昧昧欤!統論之,儒有鄭而經明,有韓而用彰,有朱而體立。
近世講義據之學,碎義逃難,繁則生厭,必有以空悟濟者,防不可不豫。
此防空悟一說,與方植之同見。
又與陳扶雅書,謂: 近世雅重漢學,妄論真漢學亦不盡傳。
孟氏之學,當時已有微論,況曆久至虞氏,按例推文,直如科曹檢牍,比拟詳定,恐經旨不如此破碎。
鄭、苟同學費易,何以立說又不同?鄭從馬學,何以與馬又不同?焦、京同原,而卦林災異何又不同?出奴入主,究何定論?尚書力辟古文,妄謂今時伏、鄭本文久已放失。
近世複古者,所本仍用僞孔,即鄭注無有者,仍不得不用孔義以通之,用其說而辟其書,何足令人心服?詩四家同本荀卿,一堂受業,縱有異同,何至大相楚越?恐今世所傳,未必盡經師本旨,或出陋儒附益,必欲一一信之,真所謂陳已棄之刍狗矣。
妄謂漢儒經學,以适用為貴。
諸大儒之書,皆當各存其宗旨,而不必割裂以附遺經,又不必曲說以添膠結。
至于唐、宋以來,名儒接踵,各有精微,亦當一一參稽,斷不可概為抹殺。
如必限代讀書,則太倉、曆下,用其說于詩文者,今複用之于經學,恐千秋定論,斷不能廢程、朱而但遵伏、賈也。
且今時最宜亟講者,經濟、掌故之學。
經濟有補實用,掌故有資文獻。
無經濟之才,則書盡空言;無掌故之才,則後将何述?高冠褒衣,臨陣誦經,操術則是,而緻用則非也。
班史無韋賢,邺都無王粲,精專則是,而闳覽則非也。
魏默深經世文篇卷五亦錄此文 此亦自經術轉而為經濟、掌故,識趣堪與周生并駕,骎骎乎薄梨洲、謝山之藩籬矣。
诂經、粵海,皆漢學最盛結集也,而歧趨異論如此,不足以觇世變乎?又按:東裡生燼餘集卷一六藝流别論,亦主成周官師合一之說,與實齋文史通義相似。
汪與王宗炎交好,必有聞于章說也。
餘觀裡堂、次仲、漢郊諸人持論,與章氏相通者甚多,實齋思想議論,其影響于當時者已至深矣。
又桐城[胡虔],字雒君,為廣學篇,謂:「國朝通儒碩學,鑒宋人之失,義不敢臆造,語必有據依,疏通證明,以求本始,洵漢以來說經之盛軌矣。
乃風會所趨,言不問是非,人惟論時代,近不妨棄其精華,古則必珍其糟粕,以為去聖未遠,自有所受。
夫以子夏之學,傳為田子方、吳起,彼二子之言,果聖門之緒論乎?且推崇叔重,诟厲紫陽,幾于萬口一聲。
而撰述之體,博引繁稱,以多為貴,一字之偏旁,音訓動辄千言。
以古準今,事窮則變,不數十年,知必有厭倦而更張之者矣。
」胡以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年世與汪相若,議論亦相似。
胡氏曾遊鄂,與章實齋同修湖北通志,相交契,宜其識議及此也。
方植之 方東樹,字植之,桐城人。
生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卒鹹豐元年辛亥,1772-1851年八十。
嘗學文于姚姬傳。
阮文達督兩粵,延修廣東通志,又授經文達幕中。
着漢學商兌、書林揚觯兩書,皆譏彈漢學。
方氏論學大要 植之評漢學大意,備見商兌一書,其序例成于道光六年丙戌,是年乃文達在粵最後之年。
儀衛軒集卷七有上阮芸台宮保書,自獻其商兌,惜是書無年月可考。
鄭福照所為年譜,附儀衛軒後集定着商兌在道光四年甲申,然亦無他證。
近梁氏清代學術概論,謂商兌成書在嘉慶間,益無據要之成書在丙戌前,刊行則在辛卯,又其後之五年也。
文達在粵十年,立學海堂,刻經解,在嘉慶二十五年庚辰頗招緻名士,以宏獎漢學自任。
江鄭堂漢學師承記八卷,即刻于粵署。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翌年而植之亦赴粵。
後商兌刊行,而鄭堂即以是年卒。
商兌[于鄭堂師承記及阮刻經解均緻抨擊],謂: 江氏作漢學師承記,阮氏集經解,于諸家著述,凡不關小學、不純用漢儒古訓者,概不著錄。
……徒以門戶之私,與宋儒為難。
非徒不為公論,抑豈能求真得是!卷上 蓋阮刻經解,其意本如鄭堂師承記所列經師經義目錄之類。
芸台為師承記作序,謂「嘗思國朝諸儒說經之書甚多,以及文集、說部皆有可采,欲析縷分條,加以翦截,引系于羣經各章句之下,勒成一書,名曰大清經解」,其先計劃如是。
略近經籍籑诂後乃苦其繁重,乃創始為今刻經解之編輯。
鄭堂之師承記、芸台之經解,皆漢學極盛期之産品也。
而植之其時亦适在粵,乃不禁對此全盛之空氣而生反動。
其議論所到,實亦頗足為漢學箴砭者。
其言曰: 漢學諸人,言言有據,字字有考,隻向紙上與古人争訓诂形聲,傳注駁雜,援據群籍證佐數百千條,反之身己心行,推之民人家國,了無益處……[考據隻在紙上]然則雖實事求是,而乃虛之至者也。
卷中之上 植之又深斥自訓诂求義理之見,謂專據說文以證經義有十五謬。
詳卷中之下。
姚惜抱文後集卷二跋許氏說文,謂:「許書非一人一時所成,故所引多殊今學者之讀;又有本書互異者,又不着為何家之經;則是書誠兼貫諸家傳經之書,而許叔重非能兼貫之人矣。
」植之頗承其意。
又新城陳用光碩士序薛傳均說文答問疏證,引顧亭林論說文之學,謂「學者能取其大而棄其小,擇其是而違其非,乃為善學」,于錢竹汀曲護許氏處,頗有糾難。
文中亦引姚說,此皆當時桐城一派對說文所持之見解也。
[說文不足盡恃]其于考禮以易理之說,亦極緻非難,謂: [理與禮]禮者為迹,在外居後。
理是禮之所以然,在内居先;凡事凡物之所以然處,皆有理,不盡屬禮也。
……理斡是非,禮是節文,若不窮理,何以能隆禮、由禮而識禮之意也?……今欲申其蔑理之旨,舉凡事物之理,悉舉而納之三禮注疏,是尚未及率履之禮。
李颙、顔元、李塨等有懲于明儒心學之失,務以躬行矯之,似也……茲漢學者,僅欲以訓诂小學名物制度易程朱之統,又下于二曲、習齋輩一等。
卷中之上 又謂: 漢學諸人,堅稱義理存乎訓诂、典章、制度,而如考工制度,江氏有考,戴氏有圖,阮氏、金氏、程氏、錢氏皆言車制,同時著述,言人人殊,訖不知誰為定論。
他如蔡氏賦役,沈氏祿田,任氏、江氏、盛氏、張氏宮室,黃氏、江氏、任氏、戴氏衣服冕弁,各自專門,亦互相駁斥,不知誰為真知定見。
……竊以此等明之固佳,即未能明,亦無關于身心性命、國計民生學術之大……以荀子「法後王」之語推之,則冕服、車制、祿田、賦役等,[雖古聖之制,亦塵飯木胔耳]。
三統之建,忠質之尚,井田禮樂諸大端,三代聖人已不沿襲,又何論後世,而欲追古制乎?卷下 凡植之所以駁斥漢學者率具如是。
而于朱子尊護尤力,謂[「理即事而在,即物窮理,即實事求是」]。
卷中之上又謂:「朱子非廢訓诂名物不講,不如漢學諸人所訾謗。
朱子自言:『本之注疏以通其訓诂,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漢學家删去最後一層,遂差失離畔而去。
」卷下大抵植之此書,議論駿快,稍前如章實齋,稍後如陳蘭甫,同時如許周生,皆于當時漢學極盛空氣中感不滿,持論亦往往與植之書相出入,惟皆立言有節,不如植之肆口無忌。
以造詣言之,則文史通明不如實齋,經義湛密不如蘭甫,識趣深細不如周生,而惟以縱橫排奡見長。
然亦頗為并時學者推重。
即其首列諸家題辭可見。
良以漢學已臻極盛,木老蠹生,水久腐起,亦學術将變應有之象也。
植之書于商兌外,尚有[書林揚觯],謂: 兩粵制府阮大司馬既創建學海堂,落成之明年,乙酉初春,以「學者願着何書」策堂中學徒。
餘慨後世著書太易而多,殆于有孔子所謂不知而作者,因誦往哲遺言及肊見所及,為十有六論,以谂同志。
其書亦掎摭時病而發,與商兌為姊妹篇也。
揚觯末載商兌序略,今不見于商兌;商兌末亦述及揚觯。
兩書同刊于辛卯,蓋亦同時所成。
惟商兌專務糾駁,揚觯則稍有建白。
大率其書上不逮章實齋通義,下不及陳蘭甫學思錄,而風格差近。
要其在漢學極盛之時,努力欲創一新趨,雖識解未深,魄力未宏,而頗有平坦淺易處,可以繩當時漢學病痛者。
植之複有待定錄,乃随時剳記之稿,未刊行。
又儀衛軒文集卷一有[辨道論]一篇,謂: 考證漢學……以文害辭,以辭害意,棄心而任目,刓敝精神而無益于世用。
……使其人稍有所悟而反乎己,則必翻然厭之矣。
翻然厭之,則必于陸王是歸矣。
何則?人心之蕩而無止,好為異以矜己,迪知于道者寡,則苟以自多……吾為辨乎陸王之異以伺其歸,如弋者之張羅于路歧也,會鳥之倦而還者,必入之矣。
其後陳蘭甫起于粵,倡為鄭、朱同歸之學,亦所以防倦返者之歸于陸王也。
今文學派則轉而治春秋,以發明微言大義為标幟,而德清戴望子高倡為顔、李,凡此皆倦鳥也。
惟均不歸陸王,植之言卒不驗。
是蓋幹、嘉尚實博證之風,尚有其宰制牢籠之力,使後之來者,雖變不能脫其樊。
倦鳥之揚不厲,囿阱之防尚密,此亦道、鹹以下學術風氣回翔往複,終不能一變故昔之所由也。
又按:當塗[夏炯]卯生,生乾隆乙卯,卒道光丙午,年五十二有仲子集,桐城姚石甫、武進李申耆、寶山毛生甫俱推之,許其識見為百年所未有。
而姚氏序之,謂其與植之之書若遙相和者也。
父銮,官新安,炯與兄炘、弟燮皆年少随侍,猶及聞徽學諸宿如程瑤田、淩廷堪、汪萊諸人之議論。
及銮再宦新安,又得交俞正燮、江有诰,皆徽人所稱考據名儒也。
然炘、燮皆以理學、史學成名;炯早年亦治訓诂考據,繼而悟其非,于漢宋之見力為平反。
集中于清儒自顧亭林以下,如毛西河、朱竹垞、閻百詩、臧玉林、惠定宇、戴東原、錢竹汀、盧抱經、江艮庭、段懋堂、王懷祖父子,以及阮芸台、淩次仲諸家,皆有糾彈,而于乾隆以下臧、惠所倡以小學說經、以訓诂明義理之說,排駁尤力。
其學于清主楊園、稼書,于明主敬軒、心吾,循是以上溯紫陽,而辨陸王之非。
此道、鹹以往治理學者,軌轍大率皆然。
而仲子集議論明暢,條貫不紊,量其識議所屆,猶在唐鏡海、倭艮峯諸人上。
其弟燮治朱子尤精密,考辨明當,亦勝王白田。
近人于景紫一集頗有流傳,而仲子書獨晦。
民國有鉛字排印本其集寫定于道光庚子,距商兌行書不越十年,議論亦時有高出商兌之上者,亦考論當時學術思想轉變一可注意之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