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焦裡堂 阮芸台 淩次仲 附:許周生 方植之
關燈
小
中
大
考核之精,固所擅場,然必裝點門戶,以複禮為說,籠天下萬世之學術,必使出于我之一途,夫豈可得?此皆當時漢學家意氣門戶之見驅之使然,亦不必獨病次仲也。
次仲之好惡說 次仲複有好惡說,立論與複禮三篇互相發。
其上篇曰: 好惡者,先王制禮之大原也。
人之性受于天,目能視則為色,耳能聽則為聲,口能食則為味,而好惡實基于此。
節其大過、不及,則複于性矣。
……性者,好惡二端而已。
……大學「性」字祇一見,即好惡也。
大學言好惡,中庸言喜怒哀樂,互相成也。
好惡生于聲、色與味,為先王制禮節性之大原。
……大學雖不言禮,而與中庸皆為釋禮之書也。
好惡說上,文集卷十六 此以好惡言性,其說甚是,顧專以聲、色與味言好惡,則非也。
好惡固有關于聲、色、味者,然實不盡于聲、色、味。
即以禮言,古人尊天事帝,崇神敬祖,哀死樂生而有禮,禮不能無聲色,禮不盡于聲、色也。
謂節人對于聲、色好惡之過、不及而有禮,則淺之乎言禮矣。
東原言性善,專就食、色之性言之,與次仲言禮,專就聲、色、味之好惡言之,同一失也。
既專以聲、色、味之好惡言性,故曰性不可以不節,芸台承之,乃有節性之論,要之為荀學之承統而已。
次仲好惡說下,乃[力斥宋儒事理體用之說],謂之為禅學,其言曰: 論語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此好惡,即大學之好惡也。
宋儒說之曰:「蓋無私心,然後好惡當于理。
」考論語及大學皆未嘗有「理」字,徒因釋氏以理事為法界,遂援之而成此新義。
按:樂記「好惡無節于内,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則宋儒所謂好惡當理,正本樂記,烏見其必為援儒入釋之新義?是以宋儒論學,往往理事并稱。
按:樂記:「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鄭注:「理,猶事也。
」淮南子诠言:「唯能勝理」,注:「理,事理情欲也。
」事理并稱,亦漢人常語。
其于大學,說「明德」曰:「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說「至善」曰:「事理當然之極」,說「格物」曰:「窮至事物之理」;于中庸,說「道也者」曰:「道者,日用事物當然之理」按:道、理互訓,尤為常見。
呂覽慎行:「則可與言理矣」,淮南子原道:「是故一之理」,本經:「喜怒剛柔不離其理」,主術:「而理無不通」,說林:「不如循其理」,修務:「殊體而合于理」,泛論:「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
」注皆雲:「理,道也。
」呂覽察傳:「必驗之以理」,注:「理,道理也。
」廣雅釋诂三:「材、寶、綸、理、魯、牖、命、裕,道也。
」王念孫疏證,七字皆有說,獨「理」字絕不論,不知何故。
其宗旨所在,自不能揜。
又于論語,說「知者」曰:「達于事理」,說「仁者」曰:「安于義理」,說「吾斯之未能信」曰:「斯,指此理」,說「不知而作」曰:「不知其理」,說「知及之」曰:「知足以知此理」;至于「無違」下文明有三「禮」字,亦雲:「謂不背于理」,按:樂記:「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荀子樂論亦同。
仲尼燕居:「禮也者,理也。
」禮器:「義理,禮之文也。
」則無違禮以不背于理說之,亦非大缪。
無端于經文所未有者,盡援釋氏以立幟。
其它如「性即理也」、「天即理也」,鄭注樂記「天理滅矣」,已雲「理猶性也」尤指不勝屈。
故鄙儒遂誤以理學為聖學也。
然理事并稱,雖為釋氏宗旨,猶是其最初之言,若夫體用對舉,惟達磨東來,直指心宗,始拈出之。
按:王弼老子注,「上德不德」章:「雖貴無以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
」此處「體用」對舉,尚在達磨東來前。
至盧慧能着壇經語錄,乃雲:「法門以定慧為本,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宋儒體用,實出于此。
故其大學補傳曰:「全體大用」;中庸章句曰:「一體一用」;又以「大本」為「道之體」,「達道」為「道之用」。
論語集注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以為「心即體,欲即用;體即道,用即義」。
說「忠恕」,以為「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
孟子集注說「理也義也」,引程子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體用之謂也。
」至于論語「禮之用」,本無「體」字,亦雲:「禮之為體雖嚴」,補出「體」字,以與「用」對。
此外随處莫不以體用對舉。
然則宋儒所以表章四書者,無在而非理事,無在而非體用,即無在而非禅學矣……夫好惡原于性,子産言之,子太叔述之,春秋時學士大夫,尚知此義。
……宋儒最喜言學、庸,乃置好惡不論,而歸心釋氏脫口即理事并稱,體用對舉,不知先王制禮,皆所以節民之性,好惡其大焉者也,何必舍聖人之言,而他求異學乎?……晁以道曰:「體用本乎釋氏」。
然則雖在宋人,猶有見及此者。
近時如昆山顧氏、蕭山毛氏,世稱博極羣書者也,而昆山攻姚江,不出羅整庵之剩言;蕭山攻新安,但舉賀淩台之緒語,皆入主出奴餘習,未嘗洞見學術之隐微也。
又吾郡戴氏著書,專斥洛、閩,而開卷仍先辨「理」字,又借「體用」二字以論小學,猶若明若昧,陷于阱擭而不能出也。
其餘學人,但沾沾于漢學、宋學之分,甚至有雲「名物則漢學勝,理義則宋學勝」者,甯識宋儒之理義乃禅學乎!文集卷十六 次仲此論,證宋儒以「理事」、「體用」字解經,原于釋氏,援據尤明備。
然六籍所無,而為義蘊所宜有,後儒加之發明,此正後儒之功。
程明道謂「天理」由己體得,即是此意。
若謂其字來自釋氏,即謂其學乃釋氏之學,則「道」字見于老莊,儒家即不得言道,「理」字見于佛書,儒家即不得言理;治漢學者,欲專以一「禮」字代之,其事不可能。
且宋學與釋氏雖同言「理」,同言「體」,其為學精神途轍固非無辨;且佛書亦并非一字要不得,亦非無一處可與孔、孟相通。
陳澧東塾集卷四有複戴子高書,謂:「自唐以後,不獨儒者混于佛,佛者亦混于儒,學術未有久而不變者。
且唐以後皆華僧,其未出家時,固嘗讀儒書矣,而所見所聞皆中國之俗、儒者之教,後雖學佛,不能盡廢。
大約自唐以後,儒者自疑其學之粗淺而骛于精微,佛者自知其學之偏駁而依于純正。
譬之西方之人向東行,東方之人向西行,勢必相遇于塗。
」東塾不守漢、宋門戶,故于儒、釋亦得通解,語雖平淺,實非次仲、子高之所與知也。
若必以考核為義理,即以用字之同,證其學術之無異,排宋入釋,奪儒歸禮,如次仲所雲雲,乃亦仍有未得為定論者。
次仲言好惡,好惡不能無節也:先王制禮以節民之好惡,次仲言之矣,而先王制禮之大原何在乎?次仲亦謂「有仁而後有義,因仁義而生禮」矣。
宋儒雖不專言好惡,而固常言仁,宋儒亦未可深非也。
陽明則明明以「好惡」言「良知」矣東原之排宋儒,猶辨「理欲」,辨「仁智」,範圍尚大,今次仲惟欲以「禮節好惡」四字,上接孔、荀傳統,盡排餘說,所見已狹,實未能超東原而上之也。
次仲論慎獨格物 次仲又有[慎獨說],謂: 禮器曰:「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内心者也。
德産之緻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稱其德者,如此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此即學、庸慎獨之正義。
……然則學、庸之慎獨,皆禮之内心精微可知也。
按:此語實嫌不辭。
禮器謂禮有以少為貴者,因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内心之精微,故不得不以少為貴。
此謂禮之器數、儀節,不足以表達其内心之精微,今反謂是禮之内心精微,内心指在人,豈在禮乎?後儒置禮器不觀,而高言慎獨,則與禅家之獨坐觀空何異?……又曰:按:此指禮器篇「君子曰:『無節于内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故曰:禮也者,物之緻也。
」此即大學「格物」之正義也。
格物亦指禮而言。
……然則大學之格物,皆禮之器數、儀節可知也。
[次仲論格物]後儒置禮器不問,而侈言格物,則與禅家之參悟木石何異?文集卷十六 又曰: 考古人所謂慎獨者,蓋言禮之内心精微,皆若有威儀臨乎其側,雖不見禮,如或見之。
今按:此數語更嫌不辭。
若謂禮之内心精微在行禮時,即不得謂雖不見禮,若有威儀也。
若謂此内心精微并不在行禮時,又何以說是禮之内心精微乎?非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也。
按:次仲下引:「故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
』」此皆人所不知、己所獨知,與禮無關。
當知獨坐觀空,與己所獨知,亦非一事。
……又考古人所謂格物者,蓋言禮之器數、儀節,皆各有精義存乎其間,既習于禮,則當知之,非「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也。
按:此言似隻認禮有精義,不認天地間别有事物之理矣。
宋儒訓格物為「窮理」,并非主張參悟木石也。
其與大學原意合否可不論,然大學原意,決不謂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工夫,全在格禮之器數儀節,則斷可知。
……由此觀之,聖人之所謂學,即指禮而言也明矣,學者尚何疑乎?文集卷十六 如次仲此說,聖人學問隻有一「禮」字,然禮何從來?且禮之義,時為貴,苟不知制禮之原,即無以通禮之變。
義理之學,盡于考核,次仲與懋堂仍出一途。
良以當時學風,本尚考核,于義理并不精,而必架空為大言以駕宋儒義理之上,适足陷于東原之所謂「意見」也。
次仲論漢學流弊 次仲治經精審,于當時堪推巨擘,然好越訓诂考據而言義理,架空為大言,抑揚漢宋,蓋承東原之風而益甚。
然次仲要不失為一深心人,于當時漢學流弊,頗能道之。
與胡敬仲書癸醜夏闡發尤詳盡,其言曰: 都中奉到手書,所雲「近之學者,多知崇尚漢學,庶幾古訓複申,空言漸绌」,是固然矣。
第目前侈談康成、高言叔重者,皆風氣使然,容有緣之以飾陋,借之以竊名,豈如足下真知而笃好之乎?且宋以前學術屢變,非「漢學」一語遂可盡其源流。
即如今所存之十三經注疏,亦不皆漢學也。
蓋嘗論之,學術之在天下也,閱數百年而必變。
其将變也,必有一二人開其端,而千百人嘩然攻之。
其既變也,又必有一二人集其成,而千百人靡然從之。
夫嘩然而攻之,天下見學術之異,其弊未形也。
靡然而從之,天下不見學術之異,其弊始生矣。
當其時,亦必有一二人矯其弊,毅然而持之;及其變之既久,有國家者繩之以法制,誘之以利祿,童稚習其說,耄耋不知非,而天下相與安之;天下安之既久,則又有人焉思起而變之;此千古學術之大較也。
漢興,立五經博士易施、孟、梁邱、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氏,詩齊、魯、韓氏,禮大、小戴、慶氏,春秋公羊嚴、顔氏、春秋谷梁氏,黨庠無異學,授受有專家,西京之盛,蔑以加之。
哀帝時,劉歆欲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諸儒怨恨,衆議沸騰,龔勝乞骸,師丹大怒。
建武初,韓歆欲立費氏易、左氏春秋,範升持之為不可,陳元争之而不從。
嘩然而攻之者,如此其衆也,豈非變于始者難為力乎?……至鄭君康成出,括囊大典,網羅衆家,所注諸經,皆兩漢之不立學官者……于是天下皆靡然從之,矯之者獨一王子雍耳。
……及魏、晉以還,鄭氏之易、書、詩、禮,服氏之左傳,始立于學官;延至永嘉之後,西京立學之書,遂掃地而無餘。
此學術之一變也。
[西漢至魏晉為一變]魏王輔嗣以空言講易,好異者競相祖述,未幾而杜預之左氏春秋出矣;又未幾而梅赜之古文尚書出矣。
東晉太興初,周易王氏,尚書孔氏古文,左傳杜氏,各置博士一人,而儀禮、公羊、谷梁及鄭易,竟省而不置。
自是而後,南北分裂之際,好尚互有不同。
江左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
河洛易、書則鄭康成,左傳則服子慎,詩則并主毛公,禮則遵鄭氏。
蓋天下攻之者半,而從之者亦半,其風會又不同于魏、晉之初矣。
唐貞觀十二年,诏國子祭酒孔穎達等撰五經正義,周易用王弼、韓康伯注,尚書用梅赜所上孔氏傳,詩用毛公訓故傳及鄭氏箋,禮記用鄭氏注,春秋左傳用杜預注,天下始靡然從之,而鄭、服之學寝微。
唯資州李鼎祚撰周易集解,少存漢晉以前之舊,所謂「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毅然而持之者,如此而已。
此學術之又一變也。
[魏晉至隋唐為又一變]由是而行之數百年……陸務觀所雲:「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聖人乎?……」啖助、趙匡,舍三傳而說春秋,時人未之或從也。
宋劉原父七經小傳出,稍稍自異于傳注。
嗣是有疑及系辭者,有排及詩、書序者,王文公導之于前,朱文公應之于後。
大學、中庸、小戴之篇也,論語、孟子,傳記之類也,而謂聖人之道在是焉,别取而注之,命以四書之名,加諸六經之上。
按:次仲單據禮器一篇解學、庸,謂聖人之學隻有一禮,不悟禮器亦小戴之篇,五經非一禮可盡。
則其為學取徑,亦何以全異于所譏?其于漢、唐諸儒之說,視之若弁髦,棄之若土苴。
天下靡然而從之,較漢、魏之尊傳注,隋、唐之信義疏,殆又甚焉!而浚儀王氏、金華範氏數公者,尚能以舊說自持者也。
元仁宗皇慶二年,诏易用程氏、朱氏,尚書用蔡氏,詩用朱氏,春秋用三傳及胡氏,禮用古注疏,四書用朱氏章句集注。
明初因之。
此學術之又一變也。
[唐至宋明為又一變]元、明以來,儒者墨守程、朱,亦猶隋、唐以前儒者墨守鄭、服也。
元行沖謂「甯道孔聖誤,諱言鄭服非」者,則又「甯道孔聖誤,諱言程朱非」矣。
疑之者自陳氏經典稽疑,郝氏九經通解開其端。
然其書或守誦習之說,而未安于心,或舍傳注之文,而别伸其見,學者鹹以詭異視之。
[清代漢學淵源]固陵毛氏出,則大反濂、洛、關、閩之局,掊擊诋诃,不遺餘力,而矯枉過正,武斷尚多,未能盡合古訓。
元和惠氏、休甯戴氏繼之,諧聲诂字,必求舊音,援傳釋經,必尋古義,蓋彬彬乎有兩漢之風焉。
按:此段述漢學淵源,本出明人,西河而下,并及惠、戴,诠次脈絡,最為分明。
本書論東原學術淵源一節,其意次仲早言之矣。
浮慕之者,襲其名而忘其實,得其似而遺其真。
讀易未終,即謂王、韓可廢。
誦詩未竟,即以毛、鄭為宗。
左氏之句讀未分,已言服虔勝杜預。
尚書之篇次末悉,已雲梅赜僞古文。
甚至挾許慎一編,置九經而不習,憶說文數字,改六籍而不疑。
[當時學風之真态]不明千古學術之源流,而但以譏彈宋儒為能事,所謂天下不見學術之異,其弊将有不可勝言者!嗟乎!當其将變也,千百人嘩然而攻之者,庸人也;及其既變也,千百人靡然而從之者,亦庸人也;矯其弊,毅然而持之者誰乎?文集卷二十三 次仲此文,論風尚流變,極似同時章實齋,論漢學弊病,極似稍後陳蘭甫,而次仲又有志于矯其弊而毅然持之之人也。
其辨學篇亦言之曰: 弟子問于博士曰:「……今天下争言學矣。
易以輔嗣為異端,書以古文為赝作,毛詩以淫奔為非,左氏以杜注為鑿,此唱彼和,一唯百諾。
至于考其居稽,核其聞見,則彖、象、系辭所雲,典、谟、誓、告之文,閱之未能循也;三百十有一篇,二百四十二年,讀之未終卷也。
甚且憶說文數字,挾許氏一冊,輕诋先儒,妄改古籍。
忽公、谷之易,屏之而不視焉;畏禮經之難,束之而不觀焉。
豈其言之果可從欤?抑浮薄不足效也?……」博士瞿然而答曰:「善乎吾子之問也!今夫……學術之變遷……當其将盛也,一二豪傑振而興之,千百庸衆忿而争之;及其既衰也,千百庸衆坐而廢之,一二豪傑守而待之。
故肆力于未盛之前,則為矯枉之術;攘臂于既興之後,遂為末流之失。
子徒惜壽陵之失其故,不知固無傷于邯鄲之步也;徒詫醜女之驚其鄰,不知無害于西施之真也。
昔者漢氏諸儒,專己守殘,十四博士,立于學官,同源别派,互相譏彈,非所師承則必毀,殊所授受則必刊。
于是鄭康成、服子慎之徒,破其藩籬,抉其門戶,郁而未明者為之探索,伏而未發者為之訓诂。
故其論撰諸家,皆西京儒者所未取也。
[鄭服變西漢]自是而下,遞相闡揚,釋不厭冗,疏不厭詳,綿綿延延,以至于有唐。
當是時也,唯傳注之是遵,莫章句之敢違,甯道孔聖誤,諱言鄭、服非。
然後濂、洛、關、閩諸君,并起而救之,蓋以矯株守之陋也。
[濂洛關閩變隋唐]迨其後則不爾矣,其為說易入,其為教易成。
以笃學為鄙俗,以空談為粹精,趨新義者謂之奇士,守舊訓者謂之腐生……數百年來,不複知漢、唐之淵源,不能舉孔、賈之名号……于此而欲踵其故迹,襲其緒言,譬猶水沸于壑,火燎于原,捧雪塞之益其漲,負薪撲之增其燔,豈不誤哉?……寒極則必暑,旸極則必雨……故易不獨掊擊輔嗣也,将荀、虞之是宗焉;書不獨指摘古文也,将馬、鄭之是從焉;毛詩不獨辟淫奔也,将以箋、傳為趨向焉;左氏不獨排杜注也,将以賈、服為依傍焉。
……若夫斤斤于聲音文字者,蓋闵小學之不行,而六書之久昧也;遲遲于二傳、三禮者,蓋知異說之未淆,而古義之尚在也。
[清儒變宋明]其又何怪乎?……」弟子曰:「敬聞命矣!然則今之學者,萬全而無病乎?」博士曰:「惡,是何言欤?夫僞士不可以亂真儒也……[學術之真僞]子前所疑者,憤俗之激辭,乃并其不當疑者而疑之;今所信者,衛道之正論,乃并其不可信者而亦信之……且吾不雲乎?未盛而扶之,豪傑矯枉之術也;既興而趨之,庸衆末流之失也。
是故為所為于舉世不為之時,則謂之抱殘守阙;為所為于衆人共為之時,則謂之雷同剿說,彼拾人餘唾而甘之者,特猩猩之效人言耳,烏足與守先待後之儒并論列乎?」文集卷四 考證之學,至惠、戴已臻全盛,而弊亦不勝焉。
次仲此文,在癸醜前,與癸醜與胡敬仲書并觀,可以見當時漢學風氣矣。
次仲他文,[可以見當時漢學流弊者尚多],如雲: 搜斷碑半通,刺佚書數簡,為之考同異,校偏旁,而語以古今成敗,若坐霧雺之中,此風會之所趨,而學者之所蔽也。
大梁與牛次原書,<戊申>文集卷二十三 為學不通世務,不切時用,為漢學一大病。
[不通古今成敗]又為汪容甫墓志銘,謂: 君最惡宋之儒者,聞人舉其名,則罵不休……聆之者辄掩耳疾走,而君益自喜。
漢、唐以後所服膺者,昆山顧氏、德清胡氏、宣城梅氏、太原閻氏、元和惠氏、休甯戴氏。
嘗雲:「古學之興也,顧氏始開其端。
河洛矯誣,至胡氏而绌。
中西推步,至梅氏而精。
力攻古文尚書者,閻氏也。
尚言漢儒易者,惠氏也。
凡此皆千餘年不傳之絕學,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
」文集卷三十五。
又文集卷十四,正蒙七政随天左旋辨雲:「毛奇齡,世稱專攻宋儒者。
」 [好罵宋儒],而高自标置,以為千古絕業,此又當時漢學一大病也。
按:次仲謂容甫好罵宋儒,汪孟慈孤兒編辨之,謂:「先君與劉先生端臨為同學交,劉先生素習有宋諸儒之學,先君若聞人舉宋儒辄罵,則不與之友矣。
胡竹邨雲:『仲子先生罵宋儒最甚』,則淩蓋假先君以自附耶?」據此則次仲亦是好罵宋儒者。
又複孫淵如觀察書雲: 伏讀來劄,雲「近時為漢學者,又好攻擊康成,甚以為非」。
此言切中今日之弊。
文集卷二 不僅罵宋、罵朱子,又進而攻擊東漢,罵康成,此又當時漢學一病也。
然當時漢學家必尊許、鄭于考亭、陽明之上,以為聖學之宗傳,而許、鄭訓诂,亦自有失,固難盡掩。
[罵鄭與佞鄭]孫星衍同時有管世銘緘若,其人乃時文家,然韫山堂集有漢學說一篇,論孫氏佞鄭,頗足發噱,茲為并錄。
其說雲: 鄭康成博洽貫穿,荟諸經之精蘊,集漢儒之大成,厥功偉矣。
但詳語而未能精擇,純雜參半……近代學者,厭棄宋、明以來空言性命之陋,複不能實力窮經……高言漢學……則必以鄭說為大宗。
崇奉太過,即鄭說之誤會經文,沿習衆說,有待後人之厘訂者,亦必強為之說,旁引曲證,使無一字不合于聖人而後已。
此則鄭氏之佞谀……就使康成複起,必以為失吾廓然大公、抑然自下之意,揮之門外,惟恐其不速去者也。
……姑以尚書……開卷言之,鄭訓堯典「稽古」為「同天」,爾雅所未有,七十子之徒所未嘗言也。
……必由漢初諸儒,本孔子「惟天為大,惟堯則之」二語,為放勳義疏,經口授者傳訛颠倒,遂以「同天」移帝堯之上,因以當「稽古」之訓,鄭氏耳熟而沿其誤也。
……夫康成羽翼諸經之功甚巨,千慮一失,不足為康成病。
……譬如食瓜舍蒂,嘗梨棄核……偏嗜者乃并其蒂核咀嚼而誇美之,夫豈瓜與梨之知己哉?同裡孫觀察星衍,本以詩鳴,骎骎入古人之室矣……忽去而說經,有不尊奉鄭氏者,骍面戟手而與之争。
餘未嘗與辨,而心不以為然,着是說以糾其失。
又竊取韓稚圭終身未嘗與歐陽永叔言易之義,不必示孫,亦以息争端、全交道也。
學術之盛衰,一往一複,曆時必變。
風尚歇則是非白,雖有大力,莫之能持。
孫氏以漢學護法,極推康成,然已不足服同時鄉裡之口,更何論于後世?王鳴盛蛾術編卷五十八鄭康成下,迮鶴壽按語雲:「先生生平惠守鄭氏一家之言,所著尚書後案三十卷,搜羅宏富,辨證詳明,洵為鄭氏功臣。
然先生往往自稱,獨守鄭氏家法,于古今一切訓诂、一切議論,與鄭合者則然之,略有異同即斥之,必欲強天下之人悉歸于鄭學而後可。
」孫、王同于佞鄭,及其反動,乃為罵鄭,而漢學漸衰矣。
次仲雖頗然孫說,然次仲又謂: 世之學者,徒惜夫宋學行而兩漢之緒遂微,不知鄭學行而六藝之途始隘也。
漢十四經師頌,文集卷十 其意固在針砭夫執一師所垂為圭臬,懸一氏之義作标準者,而承風逐流之徒,則又不至于尊西京斥東都不止,是又次仲所言學術必變之大例所莫可逃也。
次仲又謂: 六書廢已久,訓诂多阙殘,一二笃信儒,闡發誠艱難,殷殷考訂時,亦擇心所安。
纖兒擇唾餘,羣籍束不觀,但取許氏書
次仲之好惡說 次仲複有好惡說,立論與複禮三篇互相發。
其上篇曰: 好惡者,先王制禮之大原也。
人之性受于天,目能視則為色,耳能聽則為聲,口能食則為味,而好惡實基于此。
節其大過、不及,則複于性矣。
……性者,好惡二端而已。
……大學「性」字祇一見,即好惡也。
大學言好惡,中庸言喜怒哀樂,互相成也。
好惡生于聲、色與味,為先王制禮節性之大原。
……大學雖不言禮,而與中庸皆為釋禮之書也。
好惡說上,文集卷十六 此以好惡言性,其說甚是,顧專以聲、色與味言好惡,則非也。
好惡固有關于聲、色、味者,然實不盡于聲、色、味。
即以禮言,古人尊天事帝,崇神敬祖,哀死樂生而有禮,禮不能無聲色,禮不盡于聲、色也。
謂節人對于聲、色好惡之過、不及而有禮,則淺之乎言禮矣。
東原言性善,專就食、色之性言之,與次仲言禮,專就聲、色、味之好惡言之,同一失也。
既專以聲、色、味之好惡言性,故曰性不可以不節,芸台承之,乃有節性之論,要之為荀學之承統而已。
次仲好惡說下,乃[力斥宋儒事理體用之說],謂之為禅學,其言曰: 論語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此好惡,即大學之好惡也。
宋儒說之曰:「蓋無私心,然後好惡當于理。
」考論語及大學皆未嘗有「理」字,徒因釋氏以理事為法界,遂援之而成此新義。
按:樂記「好惡無節于内,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則宋儒所謂好惡當理,正本樂記,烏見其必為援儒入釋之新義?是以宋儒論學,往往理事并稱。
按:樂記:「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鄭注:「理,猶事也。
」淮南子诠言:「唯能勝理」,注:「理,事理情欲也。
」事理并稱,亦漢人常語。
其于大學,說「明德」曰:「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說「至善」曰:「事理當然之極」,說「格物」曰:「窮至事物之理」;于中庸,說「道也者」曰:「道者,日用事物當然之理」按:道、理互訓,尤為常見。
呂覽慎行:「則可與言理矣」,淮南子原道:「是故一之理」,本經:「喜怒剛柔不離其理」,主術:「而理無不通」,說林:「不如循其理」,修務:「殊體而合于理」,泛論:「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
」注皆雲:「理,道也。
」呂覽察傳:「必驗之以理」,注:「理,道理也。
」廣雅釋诂三:「材、寶、綸、理、魯、牖、命、裕,道也。
」王念孫疏證,七字皆有說,獨「理」字絕不論,不知何故。
其宗旨所在,自不能揜。
又于論語,說「知者」曰:「達于事理」,說「仁者」曰:「安于義理」,說「吾斯之未能信」曰:「斯,指此理」,說「不知而作」曰:「不知其理」,說「知及之」曰:「知足以知此理」;至于「無違」下文明有三「禮」字,亦雲:「謂不背于理」,按:樂記:「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荀子樂論亦同。
仲尼燕居:「禮也者,理也。
」禮器:「義理,禮之文也。
」則無違禮以不背于理說之,亦非大缪。
無端于經文所未有者,盡援釋氏以立幟。
其它如「性即理也」、「天即理也」,鄭注樂記「天理滅矣」,已雲「理猶性也」尤指不勝屈。
故鄙儒遂誤以理學為聖學也。
然理事并稱,雖為釋氏宗旨,猶是其最初之言,若夫體用對舉,惟達磨東來,直指心宗,始拈出之。
按:王弼老子注,「上德不德」章:「雖貴無以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
」此處「體用」對舉,尚在達磨東來前。
至盧慧能着壇經語錄,乃雲:「法門以定慧為本,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宋儒體用,實出于此。
故其大學補傳曰:「全體大用」;中庸章句曰:「一體一用」;又以「大本」為「道之體」,「達道」為「道之用」。
論語集注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以為「心即體,欲即用;體即道,用即義」。
說「忠恕」,以為「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
孟子集注說「理也義也」,引程子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體用之謂也。
」至于論語「禮之用」,本無「體」字,亦雲:「禮之為體雖嚴」,補出「體」字,以與「用」對。
此外随處莫不以體用對舉。
然則宋儒所以表章四書者,無在而非理事,無在而非體用,即無在而非禅學矣……夫好惡原于性,子産言之,子太叔述之,春秋時學士大夫,尚知此義。
……宋儒最喜言學、庸,乃置好惡不論,而歸心釋氏脫口即理事并稱,體用對舉,不知先王制禮,皆所以節民之性,好惡其大焉者也,何必舍聖人之言,而他求異學乎?……晁以道曰:「體用本乎釋氏」。
然則雖在宋人,猶有見及此者。
近時如昆山顧氏、蕭山毛氏,世稱博極羣書者也,而昆山攻姚江,不出羅整庵之剩言;蕭山攻新安,但舉賀淩台之緒語,皆入主出奴餘習,未嘗洞見學術之隐微也。
又吾郡戴氏著書,專斥洛、閩,而開卷仍先辨「理」字,又借「體用」二字以論小學,猶若明若昧,陷于阱擭而不能出也。
其餘學人,但沾沾于漢學、宋學之分,甚至有雲「名物則漢學勝,理義則宋學勝」者,甯識宋儒之理義乃禅學乎!文集卷十六 次仲此論,證宋儒以「理事」、「體用」字解經,原于釋氏,援據尤明備。
然六籍所無,而為義蘊所宜有,後儒加之發明,此正後儒之功。
程明道謂「天理」由己體得,即是此意。
若謂其字來自釋氏,即謂其學乃釋氏之學,則「道」字見于老莊,儒家即不得言道,「理」字見于佛書,儒家即不得言理;治漢學者,欲專以一「禮」字代之,其事不可能。
且宋學與釋氏雖同言「理」,同言「體」,其為學精神途轍固非無辨;且佛書亦并非一字要不得,亦非無一處可與孔、孟相通。
陳澧東塾集卷四有複戴子高書,謂:「自唐以後,不獨儒者混于佛,佛者亦混于儒,學術未有久而不變者。
且唐以後皆華僧,其未出家時,固嘗讀儒書矣,而所見所聞皆中國之俗、儒者之教,後雖學佛,不能盡廢。
大約自唐以後,儒者自疑其學之粗淺而骛于精微,佛者自知其學之偏駁而依于純正。
譬之西方之人向東行,東方之人向西行,勢必相遇于塗。
」東塾不守漢、宋門戶,故于儒、釋亦得通解,語雖平淺,實非次仲、子高之所與知也。
若必以考核為義理,即以用字之同,證其學術之無異,排宋入釋,奪儒歸禮,如次仲所雲雲,乃亦仍有未得為定論者。
次仲言好惡,好惡不能無節也:先王制禮以節民之好惡,次仲言之矣,而先王制禮之大原何在乎?次仲亦謂「有仁而後有義,因仁義而生禮」矣。
宋儒雖不專言好惡,而固常言仁,宋儒亦未可深非也。
陽明則明明以「好惡」言「良知」矣東原之排宋儒,猶辨「理欲」,辨「仁智」,範圍尚大,今次仲惟欲以「禮節好惡」四字,上接孔、荀傳統,盡排餘說,所見已狹,實未能超東原而上之也。
次仲論慎獨格物 次仲又有[慎獨說],謂: 禮器曰:「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内心者也。
德産之緻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稱其德者,如此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此即學、庸慎獨之正義。
……然則學、庸之慎獨,皆禮之内心精微可知也。
按:此語實嫌不辭。
禮器謂禮有以少為貴者,因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内心之精微,故不得不以少為貴。
此謂禮之器數、儀節,不足以表達其内心之精微,今反謂是禮之内心精微,内心指在人,豈在禮乎?後儒置禮器不觀,而高言慎獨,則與禅家之獨坐觀空何異?……又曰:按:此指禮器篇「君子曰:『無節于内者,觀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禮,弗之得矣』……故曰:禮也者,物之緻也。
」此即大學「格物」之正義也。
格物亦指禮而言。
……然則大學之格物,皆禮之器數、儀節可知也。
[次仲論格物]後儒置禮器不問,而侈言格物,則與禅家之參悟木石何異?文集卷十六 又曰: 考古人所謂慎獨者,蓋言禮之内心精微,皆若有威儀臨乎其側,雖不見禮,如或見之。
今按:此數語更嫌不辭。
若謂禮之内心精微在行禮時,即不得謂雖不見禮,若有威儀也。
若謂此内心精微并不在行禮時,又何以說是禮之内心精微乎?非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也。
按:次仲下引:「故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
』」此皆人所不知、己所獨知,與禮無關。
當知獨坐觀空,與己所獨知,亦非一事。
……又考古人所謂格物者,蓋言禮之器數、儀節,皆各有精義存乎其間,既習于禮,則當知之,非「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也。
按:此言似隻認禮有精義,不認天地間别有事物之理矣。
宋儒訓格物為「窮理」,并非主張參悟木石也。
其與大學原意合否可不論,然大學原意,決不謂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工夫,全在格禮之器數儀節,則斷可知。
……由此觀之,聖人之所謂學,即指禮而言也明矣,學者尚何疑乎?文集卷十六 如次仲此說,聖人學問隻有一「禮」字,然禮何從來?且禮之義,時為貴,苟不知制禮之原,即無以通禮之變。
義理之學,盡于考核,次仲與懋堂仍出一途。
良以當時學風,本尚考核,于義理并不精,而必架空為大言以駕宋儒義理之上,适足陷于東原之所謂「意見」也。
次仲論漢學流弊 次仲治經精審,于當時堪推巨擘,然好越訓诂考據而言義理,架空為大言,抑揚漢宋,蓋承東原之風而益甚。
然次仲要不失為一深心人,于當時漢學流弊,頗能道之。
與胡敬仲書癸醜夏闡發尤詳盡,其言曰: 都中奉到手書,所雲「近之學者,多知崇尚漢學,庶幾古訓複申,空言漸绌」,是固然矣。
第目前侈談康成、高言叔重者,皆風氣使然,容有緣之以飾陋,借之以竊名,豈如足下真知而笃好之乎?且宋以前學術屢變,非「漢學」一語遂可盡其源流。
即如今所存之十三經注疏,亦不皆漢學也。
蓋嘗論之,學術之在天下也,閱數百年而必變。
其将變也,必有一二人開其端,而千百人嘩然攻之。
其既變也,又必有一二人集其成,而千百人靡然從之。
夫嘩然而攻之,天下見學術之異,其弊未形也。
靡然而從之,天下不見學術之異,其弊始生矣。
當其時,亦必有一二人矯其弊,毅然而持之;及其變之既久,有國家者繩之以法制,誘之以利祿,童稚習其說,耄耋不知非,而天下相與安之;天下安之既久,則又有人焉思起而變之;此千古學術之大較也。
漢興,立五經博士易施、孟、梁邱、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氏,詩齊、魯、韓氏,禮大、小戴、慶氏,春秋公羊嚴、顔氏、春秋谷梁氏,黨庠無異學,授受有專家,西京之盛,蔑以加之。
哀帝時,劉歆欲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諸儒怨恨,衆議沸騰,龔勝乞骸,師丹大怒。
建武初,韓歆欲立費氏易、左氏春秋,範升持之為不可,陳元争之而不從。
嘩然而攻之者,如此其衆也,豈非變于始者難為力乎?……至鄭君康成出,括囊大典,網羅衆家,所注諸經,皆兩漢之不立學官者……于是天下皆靡然從之,矯之者獨一王子雍耳。
……及魏、晉以還,鄭氏之易、書、詩、禮,服氏之左傳,始立于學官;延至永嘉之後,西京立學之書,遂掃地而無餘。
此學術之一變也。
[西漢至魏晉為一變]魏王輔嗣以空言講易,好異者競相祖述,未幾而杜預之左氏春秋出矣;又未幾而梅赜之古文尚書出矣。
東晉太興初,周易王氏,尚書孔氏古文,左傳杜氏,各置博士一人,而儀禮、公羊、谷梁及鄭易,竟省而不置。
自是而後,南北分裂之際,好尚互有不同。
江左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
河洛易、書則鄭康成,左傳則服子慎,詩則并主毛公,禮則遵鄭氏。
蓋天下攻之者半,而從之者亦半,其風會又不同于魏、晉之初矣。
唐貞觀十二年,诏國子祭酒孔穎達等撰五經正義,周易用王弼、韓康伯注,尚書用梅赜所上孔氏傳,詩用毛公訓故傳及鄭氏箋,禮記用鄭氏注,春秋左傳用杜預注,天下始靡然從之,而鄭、服之學寝微。
唯資州李鼎祚撰周易集解,少存漢晉以前之舊,所謂「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毅然而持之者,如此而已。
此學術之又一變也。
[魏晉至隋唐為又一變]由是而行之數百年……陸務觀所雲:「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聖人乎?……」啖助、趙匡,舍三傳而說春秋,時人未之或從也。
宋劉原父七經小傳出,稍稍自異于傳注。
嗣是有疑及系辭者,有排及詩、書序者,王文公導之于前,朱文公應之于後。
大學、中庸、小戴之篇也,論語、孟子,傳記之類也,而謂聖人之道在是焉,别取而注之,命以四書之名,加諸六經之上。
按:次仲單據禮器一篇解學、庸,謂聖人之學隻有一禮,不悟禮器亦小戴之篇,五經非一禮可盡。
則其為學取徑,亦何以全異于所譏?其于漢、唐諸儒之說,視之若弁髦,棄之若土苴。
天下靡然而從之,較漢、魏之尊傳注,隋、唐之信義疏,殆又甚焉!而浚儀王氏、金華範氏數公者,尚能以舊說自持者也。
元仁宗皇慶二年,诏易用程氏、朱氏,尚書用蔡氏,詩用朱氏,春秋用三傳及胡氏,禮用古注疏,四書用朱氏章句集注。
明初因之。
此學術之又一變也。
[唐至宋明為又一變]元、明以來,儒者墨守程、朱,亦猶隋、唐以前儒者墨守鄭、服也。
元行沖謂「甯道孔聖誤,諱言鄭服非」者,則又「甯道孔聖誤,諱言程朱非」矣。
疑之者自陳氏經典稽疑,郝氏九經通解開其端。
然其書或守誦習之說,而未安于心,或舍傳注之文,而别伸其見,學者鹹以詭異視之。
[清代漢學淵源]固陵毛氏出,則大反濂、洛、關、閩之局,掊擊诋诃,不遺餘力,而矯枉過正,武斷尚多,未能盡合古訓。
元和惠氏、休甯戴氏繼之,諧聲诂字,必求舊音,援傳釋經,必尋古義,蓋彬彬乎有兩漢之風焉。
按:此段述漢學淵源,本出明人,西河而下,并及惠、戴,诠次脈絡,最為分明。
本書論東原學術淵源一節,其意次仲早言之矣。
浮慕之者,襲其名而忘其實,得其似而遺其真。
讀易未終,即謂王、韓可廢。
誦詩未竟,即以毛、鄭為宗。
左氏之句讀未分,已言服虔勝杜預。
尚書之篇次末悉,已雲梅赜僞古文。
甚至挾許慎一編,置九經而不習,憶說文數字,改六籍而不疑。
[當時學風之真态]不明千古學術之源流,而但以譏彈宋儒為能事,所謂天下不見學術之異,其弊将有不可勝言者!嗟乎!當其将變也,千百人嘩然而攻之者,庸人也;及其既變也,千百人靡然而從之者,亦庸人也;矯其弊,毅然而持之者誰乎?文集卷二十三 次仲此文,論風尚流變,極似同時章實齋,論漢學弊病,極似稍後陳蘭甫,而次仲又有志于矯其弊而毅然持之之人也。
其辨學篇亦言之曰: 弟子問于博士曰:「……今天下争言學矣。
易以輔嗣為異端,書以古文為赝作,毛詩以淫奔為非,左氏以杜注為鑿,此唱彼和,一唯百諾。
至于考其居稽,核其聞見,則彖、象、系辭所雲,典、谟、誓、告之文,閱之未能循也;三百十有一篇,二百四十二年,讀之未終卷也。
甚且憶說文數字,挾許氏一冊,輕诋先儒,妄改古籍。
忽公、谷之易,屏之而不視焉;畏禮經之難,束之而不觀焉。
豈其言之果可從欤?抑浮薄不足效也?……」博士瞿然而答曰:「善乎吾子之問也!今夫……學術之變遷……當其将盛也,一二豪傑振而興之,千百庸衆忿而争之;及其既衰也,千百庸衆坐而廢之,一二豪傑守而待之。
故肆力于未盛之前,則為矯枉之術;攘臂于既興之後,遂為末流之失。
子徒惜壽陵之失其故,不知固無傷于邯鄲之步也;徒詫醜女之驚其鄰,不知無害于西施之真也。
昔者漢氏諸儒,專己守殘,十四博士,立于學官,同源别派,互相譏彈,非所師承則必毀,殊所授受則必刊。
于是鄭康成、服子慎之徒,破其藩籬,抉其門戶,郁而未明者為之探索,伏而未發者為之訓诂。
故其論撰諸家,皆西京儒者所未取也。
[鄭服變西漢]自是而下,遞相闡揚,釋不厭冗,疏不厭詳,綿綿延延,以至于有唐。
當是時也,唯傳注之是遵,莫章句之敢違,甯道孔聖誤,諱言鄭、服非。
然後濂、洛、關、閩諸君,并起而救之,蓋以矯株守之陋也。
[濂洛關閩變隋唐]迨其後則不爾矣,其為說易入,其為教易成。
以笃學為鄙俗,以空談為粹精,趨新義者謂之奇士,守舊訓者謂之腐生……數百年來,不複知漢、唐之淵源,不能舉孔、賈之名号……于此而欲踵其故迹,襲其緒言,譬猶水沸于壑,火燎于原,捧雪塞之益其漲,負薪撲之增其燔,豈不誤哉?……寒極則必暑,旸極則必雨……故易不獨掊擊輔嗣也,将荀、虞之是宗焉;書不獨指摘古文也,将馬、鄭之是從焉;毛詩不獨辟淫奔也,将以箋、傳為趨向焉;左氏不獨排杜注也,将以賈、服為依傍焉。
……若夫斤斤于聲音文字者,蓋闵小學之不行,而六書之久昧也;遲遲于二傳、三禮者,蓋知異說之未淆,而古義之尚在也。
[清儒變宋明]其又何怪乎?……」弟子曰:「敬聞命矣!然則今之學者,萬全而無病乎?」博士曰:「惡,是何言欤?夫僞士不可以亂真儒也……[學術之真僞]子前所疑者,憤俗之激辭,乃并其不當疑者而疑之;今所信者,衛道之正論,乃并其不可信者而亦信之……且吾不雲乎?未盛而扶之,豪傑矯枉之術也;既興而趨之,庸衆末流之失也。
是故為所為于舉世不為之時,則謂之抱殘守阙;為所為于衆人共為之時,則謂之雷同剿說,彼拾人餘唾而甘之者,特猩猩之效人言耳,烏足與守先待後之儒并論列乎?」文集卷四 考證之學,至惠、戴已臻全盛,而弊亦不勝焉。
次仲此文,在癸醜前,與癸醜與胡敬仲書并觀,可以見當時漢學風氣矣。
次仲他文,[可以見當時漢學流弊者尚多],如雲: 搜斷碑半通,刺佚書數簡,為之考同異,校偏旁,而語以古今成敗,若坐霧雺之中,此風會之所趨,而學者之所蔽也。
大梁與牛次原書,<戊申>文集卷二十三 為學不通世務,不切時用,為漢學一大病。
[不通古今成敗]又為汪容甫墓志銘,謂: 君最惡宋之儒者,聞人舉其名,則罵不休……聆之者辄掩耳疾走,而君益自喜。
漢、唐以後所服膺者,昆山顧氏、德清胡氏、宣城梅氏、太原閻氏、元和惠氏、休甯戴氏。
嘗雲:「古學之興也,顧氏始開其端。
河洛矯誣,至胡氏而绌。
中西推步,至梅氏而精。
力攻古文尚書者,閻氏也。
尚言漢儒易者,惠氏也。
凡此皆千餘年不傳之絕學,及戴氏出而集其成焉。
」文集卷三十五。
又文集卷十四,正蒙七政随天左旋辨雲:「毛奇齡,世稱專攻宋儒者。
」 [好罵宋儒],而高自标置,以為千古絕業,此又當時漢學一大病也。
按:次仲謂容甫好罵宋儒,汪孟慈孤兒編辨之,謂:「先君與劉先生端臨為同學交,劉先生素習有宋諸儒之學,先君若聞人舉宋儒辄罵,則不與之友矣。
胡竹邨雲:『仲子先生罵宋儒最甚』,則淩蓋假先君以自附耶?」據此則次仲亦是好罵宋儒者。
又複孫淵如觀察書雲: 伏讀來劄,雲「近時為漢學者,又好攻擊康成,甚以為非」。
此言切中今日之弊。
文集卷二 不僅罵宋、罵朱子,又進而攻擊東漢,罵康成,此又當時漢學一病也。
然當時漢學家必尊許、鄭于考亭、陽明之上,以為聖學之宗傳,而許、鄭訓诂,亦自有失,固難盡掩。
[罵鄭與佞鄭]孫星衍同時有管世銘緘若,其人乃時文家,然韫山堂集有漢學說一篇,論孫氏佞鄭,頗足發噱,茲為并錄。
其說雲: 鄭康成博洽貫穿,荟諸經之精蘊,集漢儒之大成,厥功偉矣。
但詳語而未能精擇,純雜參半……近代學者,厭棄宋、明以來空言性命之陋,複不能實力窮經……高言漢學……則必以鄭說為大宗。
崇奉太過,即鄭說之誤會經文,沿習衆說,有待後人之厘訂者,亦必強為之說,旁引曲證,使無一字不合于聖人而後已。
此則鄭氏之佞谀……就使康成複起,必以為失吾廓然大公、抑然自下之意,揮之門外,惟恐其不速去者也。
……姑以尚書……開卷言之,鄭訓堯典「稽古」為「同天」,爾雅所未有,七十子之徒所未嘗言也。
……必由漢初諸儒,本孔子「惟天為大,惟堯則之」二語,為放勳義疏,經口授者傳訛颠倒,遂以「同天」移帝堯之上,因以當「稽古」之訓,鄭氏耳熟而沿其誤也。
……夫康成羽翼諸經之功甚巨,千慮一失,不足為康成病。
……譬如食瓜舍蒂,嘗梨棄核……偏嗜者乃并其蒂核咀嚼而誇美之,夫豈瓜與梨之知己哉?同裡孫觀察星衍,本以詩鳴,骎骎入古人之室矣……忽去而說經,有不尊奉鄭氏者,骍面戟手而與之争。
餘未嘗與辨,而心不以為然,着是說以糾其失。
又竊取韓稚圭終身未嘗與歐陽永叔言易之義,不必示孫,亦以息争端、全交道也。
學術之盛衰,一往一複,曆時必變。
風尚歇則是非白,雖有大力,莫之能持。
孫氏以漢學護法,極推康成,然已不足服同時鄉裡之口,更何論于後世?王鳴盛蛾術編卷五十八鄭康成下,迮鶴壽按語雲:「先生生平惠守鄭氏一家之言,所著尚書後案三十卷,搜羅宏富,辨證詳明,洵為鄭氏功臣。
然先生往往自稱,獨守鄭氏家法,于古今一切訓诂、一切議論,與鄭合者則然之,略有異同即斥之,必欲強天下之人悉歸于鄭學而後可。
」孫、王同于佞鄭,及其反動,乃為罵鄭,而漢學漸衰矣。
次仲雖頗然孫說,然次仲又謂: 世之學者,徒惜夫宋學行而兩漢之緒遂微,不知鄭學行而六藝之途始隘也。
漢十四經師頌,文集卷十 其意固在針砭夫執一師所垂為圭臬,懸一氏之義作标準者,而承風逐流之徒,則又不至于尊西京斥東都不止,是又次仲所言學術必變之大例所莫可逃也。
次仲又謂: 六書廢已久,訓诂多阙殘,一二笃信儒,闡發誠艱難,殷殷考訂時,亦擇心所安。
纖兒擇唾餘,羣籍束不觀,但取許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