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章實齋 附:袁簡齋 汪容甫
關燈
小
中
大
原題注下有「已刻」二字者,蓋即指此時刻本而言。
[文史通義之初刻本]惟惜于實齋原注年歲均已略去,遂不知其撰述之年月耳。
其目如下: 易教上中下 書教上中下,壬子 詩教上下,癸卯 雜說 評沈梅村古文 評周永清書其婦孫孺人事 與邵二雲論文 又與史餘村 與史餘村論文 雜說上中下,庚戌 方志三書議此下二篇,以後改入方志略例 州縣請立志科議 餘又見别一鈔本,即現藏北大圖書館者知先刻文尚有言公、說林、知難、答陳鑒亭諸篇。
北大藏鈔本有又與朱少白一書,謂:「通義書中言公、說林諸篇,十餘年前舊稿,今急取訂正付刊,非市文也。
蓋以頹風日甚,學者相與離跂攘臂于桎梏之間,紛争門戶,勢将不可已,得吾說而通之,或有以開其枳棘,靖其噬毒,而由坦易以進窺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也。
」 大抵實齋初刻文史通義,僅僅如是。
其論學精要文字均未刻,所謂「恐驚世駭俗,為不知己者诟厲」,決非虛泛言之。
而當時對之猶多譏議,實齋是年有上朱中堂世叔石君書,謂: 近刻數篇呈誨,題似說經,而文實論史。
議者頗譏小子攻史而強說經,以為有意争衡,此不足辨也。
此殆指易教、書教、詩教數篇而言。
題似說經,已為時人譏議,故實齋謂即此數篇,尚不欲徧示于人,若其己酉前後所發議論,出而問世,羣哄可立起也。
觀于實齋文史通義一書完成之先後,及其刊布之次第,可以想見學者成學之難,及所以自襮其學之慎。
大率成學遲在晚年,傳世期之身後,必如此乃可深切悟得實齋己酉前後論學一段意義及其精神也。
北大所藏章氏遺書鈔本,有又與朱少白一書,謂:「鄙着通義之書,諸知己者許其可與論文,不知中多有為之言,不盡為文史計者。
關于身世有所怅觸,發憤而筆于書,嘗謂百年而後,有能許通義文辭與老杜歌詩同其沉郁,是仆身後之桓譚也。
」挽近治實齋學者漸有其人,而此意知者仍尟,良為增慨。
◇嘉慶二年丁巳,1797實齋年六十。
*是年袁子才卒。
*二月作陳東浦方伯詩序。
三月有答朱少白書,見劉刻遺書補論及戴東原、程易田及洪稚存。
◇嘉慶三年戊午,1798實齋年六十一。
*是年補修史籍考。
戊午鈔存,有立言有本、述學駁文、論文辨僞、上石君先生書、上辛楣宮詹書、吳澄野太史曆代詩鈔商語諸篇。
又通義有詩話、書坊刻詩話、婦學三篇,皆為攻擊袁子才而發。
詩話題注雜訂,三史同姓名錄序亦稱雜訂,乃是年作,疑詩話篇亦成是年。
其它尚有書貫道堂文集後、與吳胥石簡、讀北史儒林傳随剳,均稱雜訂,疑均是今年作品。
又按:論學十規在丙辰,第十規即斥袁,已謂「别有專篇聲讨」,則攻袁諸篇有成于丙辰前者。
書坊刻詩話題注黠陋,又有方志辨體亦稱黠陋,乃丁巳年作,疑書坊刻詩話亦或在丁巳也。
婦學題注載藝海珠塵,不詳何年。
◇嘉慶五年庚申1800實齋年六十三。
*是年庚申新訂,有書原性篇後,及橫通諸篇。
又庚申雜訂有浙東學術篇,殆可謂[實齋晚年定論]也。
◇嘉慶六年辛酉,1801實齋年六十四。
*是年十一月卒。
附:袁簡齋 袁枚,字子才,号簡齋,浙江錢塘人,生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卒嘉慶二年丁巳,1716-1797年八十二。
幼有異禀,年十二為縣學生。
以進士散館改知縣。
初試溧水,調江浦、沭陽,再調江甯,所至有政績。
蔔築江甯小倉山,号随園,退居五十年,不複仕,以詩古文名。
簡齋論學語 實齋晚年極诋簡齋,然兩人論學,頗有相似,實同能對當時經學考據之潮流施以銳利之攻擊者也。
簡齋言論,流播極廣,實齋後起,蓋有不能一一自别者。
偶摘數條,識其涯略。
簡齋嘗言: 古有史而無經。
尚書、春秋,今之經,昔之史也;詩、易者,先王所存之言,禮、樂者,先王所存之法,其策皆史官掌之。
随園文集卷十史學例議序 此即[「六經皆史」之論]也。
又曰: 德行本也,文章末也。
六經者,亦聖人之文章耳,其本不在是也。
古之聖人,德在心,功業在世,顧肯為文章以自表着耶?孔子道不行,方雅言詩、書、禮以立教,而其時無六經名。
後世不得見聖人,然後拾其遺文墜典,強而名之曰『經』,增其數曰六,曰九,要皆後人之為,非聖人意也。
是故真僞雜出,而醇駁互見也。
夫尊聖人,安得不尊六經?然尊之者,又非其本意也。
震其名而張之,如托足權門者,以為不居至高之地,著作與考據不足以磷轹他人之門戶,此近日窮經者之病,蒙竊恥之。
文集卷十八答惠定宇書 此即實齋古人之學不遺事物,與古人本學問而發為文章之意也。
簡齋謂「六經亦聖人之文章」,即所以破當時經學家重考據、輕文章之病。
其言孔子道不行而立教,亦頗似顔習齋。
簡齋又曰: [六經之于文章],如山之昆侖,河之星宿也。
善遊者必因其胚胎濫觞之所,以周巡夫五嶽之崔巍,江海之交彙,而後足以盡山水之奇。
若矜矜然孤居獨處于昆侖、星宿間,而自以為至足,則亦未免為塞外之鄉人而已矣。
試問今之世,周、孔複生,其将抱六經而自足乎?抑不能不将漢後二千年來之前言往行,而多聞多見之平?同上 此亦斥當時經學之昧今博古,而議論與實齋肖似。
惟實齋本六經皆史之見,謂六經皆先王之政典,禮時為大,學求經世,故不能不知當代而徒好古;簡齋則又本六經亦聖人之文章為說,文章與時俱新,學詩者決不專誦三百首,學文者決不專誦尚書二十八篇,則無可以笃古自封之理。
蓋簡齋抱文學進化之見解以衡量經學之價值與地位,此則與實齋微異也。
簡齋既一本文學之見地以衡量經學,乃又進而言[著作與考據]之不同,其言曰: 著作……考據……一主創,一主因;一憑虛而靈,一核實而滞;一恥言蹈襲,一專事依傍;一類勞心,一類勞力。
二者相較,著作勝矣。
且先有著作而後有書,先有書而後有考據。
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經,盛于周、秦,而考據之學,則自後漢末而始興者也。
文集卷二十九散書後記 此亦有近于實齋學問與功力之辨。
惟實齋自義理思想言之,故以征實發揮為說,簡齋則自文章創造言之,故以勞心、勞力為比。
戴東原言學問有義理、考據、辭章三途,實齋以義理言,簡齋以辭章言,其所以指摘考據之意則一也。
章氏遺書卷九與吳胥石簡,盛斥簡齋,謂「古人本學問發為文章,其志将以明道,安有考據與古文之分?」其論甚是。
然簡齋之意,亦如章氏之譏襞績補苴以為學者耳。
若謂「充其所見,六經宜去三禮,尚書宜去典、谟、貢、範」雲雲,則似近深文。
要之,一重文,一重史,二人立場自不同。
簡齋議論不如章之正大則有之,如章所貶亦逾分也。
簡齋于考據工夫深緻不滿,謂: 秦近君說堯典二字至三萬餘言,徐遵明誤康成八寸策為八十宗,曲說不已,一哄之市,是非麻起,煩稱博引,自賢自信。
而卒之古人終不複生,于彼乎?于此乎?如尋鬼神,搏虛而已。
文集卷十八答惠定宇書 此則極言考據之徒勞無成,其言近于後之方植之。
然簡齋雖深斥考據,而其思想議論,亦往往能得考據深處。
嘗曰: 予于經學,少信多疑。
文集卷十虞東先生文集序 又曰: 夫窮經而不知經之所由名者,非能窮經者也。
三代上無「經」字……六經之名,始于莊周;經解之名,始于戴聖。
莊周,異端也;戴聖,贓吏也。
其命名未可為據矣……六經中惟論語、周易可信,其它經多可疑。
疑,非聖人所禁也……且仆之疑經,非私心疑之也,即以經證經而疑之也。
其疑乎經,所以信乎聖也。
六經者,文章之祖,猶人家之有高、曾也。
高、曾之言,子孫自宜聽受,然未必其言之皆當也。
六經之言,學者自宜參究,亦未必其言之皆醇也。
疑經而以為非聖者無法,然則疑高、曾之言,而為之幹蠱,為之幾谏者,亦可謂非孝者無親乎?文集卷十八答定宇第二書 簡齋即本考據家法,言三代上無「經」字,見經學之無據。
又謂「疑經非私心疑,即以經證經而疑」,尤為深入考據三昧。
至謂「六經文章之祖,猶人家之有高、曾」,此仍昆侖、星宿之喻。
簡齋自抱一種進化日新之思想,則更非當時信「經學即理學」,謂「舍經學外安得有所謂理學」者所能領解矣。
故當時經學家率疑尚書古文為僞,而簡齋則并疑及于今文,曰: 金縢雖今文,亦僞書也。
文集卷二十二金縢辨上 此簡齋所謂[「疑乎經以信乎聖」]之說也。
又曰: 人多疑古文尚書,而不疑其征苗。
……夫「竄三苗于三危」,舜典也;「三苗丕叙」,禹貢也;「苗民淫刑以逞,是用剿絕」,呂刑也。
苗既竄矣,何事于征?苗既叙矣,何必再征?苗剿絕矣,又何曾格?其它「分北三苗」、「何遷乎有苗」,皆無來格之說。
以尚書證尚書,而真僞定。
文集卷二十二征苗疑 此簡齋所謂「以經證經而疑經」之說也。
時清廷設三禮館,學者方務為古禮之探讨,而簡齋于此亦多疑,嘗曰: 夫禮,與其過而廢之也,甯過而存之,此亦好古者之苦心。
然不辨其真僞,不摘其純疵,而概以為先王之書,莫敢眕視,則所關于世道人心者甚巨。
文集卷十五答李穆堂先生問三禮書。
顔、李以古禮為習行之譜,戴學一派主以「禮」易「理」,識皆不及此。
惟實齋「六經皆史」之說,與此最為接近。
于是而疑儀禮,疑周禮,疑戴禮,于經學家所謂三禮者無不疑,謂惟折衷于孔子之言,而欲求孔子之言,當折衷于論語。
其言曰: 自幼讀禮而疑,稍長泛覽百家,而疑乃益深。
夫三代遠矣,今之微文大義,幸不絕如線者,賴有孔子。
孔子之言,又雜矣,今之可信者,賴有論語。
引孔子為斷,而三代之禮定;引論語為斷,而孔子之言定。
同上 然簡齋于論語亦謂不可盡信,其言曰: 諸子百家冒孔子之言者多矣。
雖論語,吾不能無疑焉。
文集卷二十四論語解四篇。
趙翼陔餘叢考、崔述洙泗考信錄,皆有疑論語者,三人皆同時,崔較最後,袁、趙往還頗密,趙書蓋受袁之影響也。
又按:朱子嘗言:「論語後十篇不及前,『六言、六蔽』,不似聖人法語」,則疑論語,亦自宋儒已然矣。
凡此見解,非深通于考據家法者不能知,不能言。
清初諸儒治經,尚能辨真僞、别醇疵,而務其大。
及于簡齋之世,則治經者大率從事訓诂考釋,笃信之風日盛,懷疑之情日減。
簡齋目光炯炯,所見多有超乎清初諸儒之上者,宜其蔑視并世之經生,不足以搖撼其詩文吟賞之清興也。
同時以治史之法治經而能疑經者,惟崔東壁,東壁亦可以見簡齋之文字也。
實齋于此,似不能與簡齋抗衡。
簡齋既不喜當時經學家托足權門,自居至高之風氣,故亦不喜宋儒所謂「道統」之說。
其實「經學即理學,舍經學安得有理學」者,亦即變相之道統論也。
[簡齋之斥道統],曰: 夫道無統也,若大路然……後儒沾沾于「道」外增一「統」字……交付若有形,收藏若有物。
道甚公,而忽私之;道甚廣,而忽狹之,陋矣!……夫人之所得者大,其所收者廣;所得者狹,其所棄者多……夫堯、舜、禹、湯、周、孔之道所以可貴者,正以易知易行,不可須臾離故也。
必如修真煉藥之說,以為丹不易得,訣不易傳,锺離而後,惟有呂祖,愈珍秘愈矜嚴,則道愈病。
文集卷十七代潘學士答雷翠庭祭酒書 然簡齋不喜宋儒道統之說,而于當時漢學家之輕薄宋儒,則頗不同意。
良以漢學家之盛斥宋儒,欲以經學代理學之席者,其意亦仍不出往昔宋儒道統觀念之宿障。
簡齋既撇去道統見解,故評衡漢、宋是非,轉得其平。
其言曰: [簡齋論宋儒]創天下之所無者,未有不為天下之所尊者也。
古無箋注,故鄭、馬尊;古無詞賦策論,故鄒、枚、鼍、董尊;古無圖太極而談心性者,則宋儒安得不尊?……雖然,講學在宋儒可,在今不可;尊宋儒可,尊宋儒而薄漢、唐之儒則不可:不尊宋儒可,毀宋儒則不可。
文集卷二十一宋儒論 此簡齋所以衡量漢、唐、魏、晉、宋、明諸儒之地位,而以「創天下之所無者,未有不為天下所尊」一意為主,是簡齋仍守其文學上變化日新之旨趣以為言也。
能創者必知「變」,故簡齋又言之,曰: 其變也,非有心于變,乃不得不變。
若必禁其不變,雖造物有所不能。
文集卷十一答沈大宗伯論詩書 簡齋之主與變為創者,亦據其文學見解而言也。
然簡齋頗不喜「适用」之說,曰: 必以适用為貴,将使天地之大,化工之巧,專生布帛菽粟。
文集卷十九答友人論文第二書。
章氏與吳胥石簡,謂簡齋「與友人論文,深戒文章須有關系,甚至言『欲着不朽之書,必召崔浩之災』。
推原其意,不過嫌人矯揉造作為僞體耳,然不反其本,而但惡天下有僞君子,因而昌言于衆,相率為真小人。
其所刻種種淫詞邪說,狎侮聖言,至附會經傳以為導欲宣淫之具,得罪名教,皆此書為之根源」。
此乃章、袁兩人态度根本相異處。
其所以與變為創之具,推簡齋之意,似以[才情為本]。
其言曰: 天下事何一非才所為?忠于君,德也;而所以忠之者,才也。
孝于親,德也;而所以孝之者,才也。
孝而愚,忠而愚,才之不存,而德亦亡。
文集卷十六答和觀察書 又曰: 複性者,不于空冥處治性,而于發見處求情。
……夫水火,性也;其波流光焰,則情也。
人能沃其流而揚其光,其有益于水火也大矣。
若夫污而為泥沙,郁而為煙黣,此後起者累之,所謂「習相遠」也,于情何尤哉?文集卷二十三書複性書後 簡齋不言德、性,而言才、情,此又本其文學之見解以為言,而又與實齋之說可以相通者也。
然實齋力斥簡齋,謂:「李白論詩,貴于清真,此乃古今論詩文之準則。
清真者,學問有得于中,而以詩文抒寫其所見,無意工辭,而盡力于辭者莫及也。
彼方視學問為仇雠,而益以胸懷之鄙俗,是質已喪而文無可附矣。
」又曰:「毋論詩文,皆須學問。
空言性情,畢竟小家。
」文史通義内篇五詩話居今論之,簡齋輕俊,自遜實齋之深沉。
然實齋筆墨淋漓,诋诃逾分,轉自點污。
學術之是非高下,豈堪以罵詈争之耶! 汪容甫 汪中,字容甫,江都人。
生乾隆九年甲子,卒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44-1794年五十一。
少孤好學,貧不能購書,助書賈鬻書于市,因徧讀經、史、百家。
早擅詞藻,為哀鹽船文,杭世駿序之,以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顯。
又肆力諸史,年二十九,始颛治經術。
容甫學術大要 容甫經術文章,皆冠絕一時,而自道為學則曰: [私淑亭林有志用世]中少日問學,實私淑諸顧甯人處士,故嘗推六經之旨,以合于世用。
及為考古之學,惟實事求是,不尚墨守。
與巡撫畢侍郎書 又曰: 中嘗有志于用世,而恥為無用之學,故于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之事,皆博問而切究之,以待一旦之遇。
下至百工小道,學一術以自托。
與汪武曹書。
據年譜,在乾隆三十七年壬辰 杭世駿序哀鹽船文,亦謂:「容甫方學古之道,其言必期于有用也。
」嘗有意撰述學一書,其與劉端臨生乾隆十六年,卒嘉慶十年,年五十五書,謂: [容甫述學原稿之内容]所谕鸠集文字,中亦素有此志,然中之志乃在述學一書,文藝又其末也。
據年譜,是書在乾隆四十四年己亥 然其書迄未成。
惟其子喜孫孟慈生乾隆五十一年,卒道光二十七年,年六十二所為年譜,記其大略。
謂:「是時先君撰述學一書,博考先秦古籍,三代以上學制廢興,使知古人之所以為學者,凡虞夏第一,周禮之制第二,列國第三,孔門第四,七十子後學者第五;又列通論、釋經、舊聞、典籍、數典、世官,目錄凡六。
」略雲: 觀周禮太史當時行一事則有一書,其後執書以行事,又後則事廢春秋已然而書存,孔門比于告朔之饩羊。
至宋儒以後,文獻征存錄作「唐、宋以後」則并其書之事而去之矣。
有官府之典籍,有學士大夫之典籍。
故老之傳聞當時行一事則有一書傳之,後世奉以為成憲,此官府之典籍也。
先王之禮樂政事,遭世之衰,廢而不失,有司徒守其文,故老能言其事,好古之君子,闵其浸久而遂亡也,而書之簡畢,此學士大夫之典籍也。
古之為學士者,官師之長但教之以其事,其所誦者,詩、書而已。
其它典籍,則皆官府藏而世守之,民間無有也。
苟非其官,官亦無有也。
其所謂士者,非王侯公卿大夫之子,則一命之士,外此則鄉學、小學而已。
自辟雍之制無聞,太史之官失守,于是布衣有授業之徒,草野多載筆之士,教學之官,記載之職,不在上而在下。
及其衰也,諸子各以其學鳴,而先王之道荒矣。
然當諸侯去籍,秦政焚書,有司之所掌,蕩然無存,而猶賴學士相傳,存其一二,不幸中之幸也。
孔子所言,則學士所能為者,留為世教。
若其政教之大者,聖人無位,不複舉以教弟子。
禮樂征伐,失在諸侯、大夫,又後而有四豪遊俠之徒出,而學問乃在士大夫。
周之衰也,典章制度,考之故舊則犁然俱在,而曆世既久,徒以沿襲失之,而不複能知其制作之義。
孔子則睠然于一王之作而被諸當世,故雲:「人存政舉」,又曰:「待其人而後行。
」莊子則一以為無用而思欲盡去之。
喜孫所以志其父述學一書之大旨如是。
錢林文獻征存錄又有「古人學在官府,人世其官,故官世其業。
官既失守,故專門之學廢」一條。
同時劉端臨亦言之曰: 君搜輯三代、兩漢學制,以及文字、訓诂、度數、名物有系于學者,分别部居,為述學一書。
屬稿未成,更以平日讀書所得,及所論撰之文,分述學内、外篇。
汪君傳 其後徐有壬生嘉慶五年,卒鹹豐十年,年六十一為述學故書跋,據汪氏學行記卷四謂: 江都汪先生以淹雅之才,具宏通之識,嘗取古人學術之散見他籍者,網羅編次,為述學一書。
先之以虞、夏、殷、周及周人兼虞、夏、殷之制,又繼之以周衰列國之失禮者、存禮者,又繼之以孔門言行、七十子後學者。
又為之通論,以明古之學在官府,以及史之司圖籍、明天道、數典、釋經、世官世業。
為之援據經、傳,博征子、史,以明是說之信而有征。
嗟乎!此豈唐、宋以下儒者所能見及哉!雖當時屬藁未就,傳至今日,多有放失,其纂述之大旨,固可按而尋也。
後之人因先生之條目,部居載籍,以終先生之緒,庶幾周、孔之學術複炳于今日矣。
至若幼儀、曲禮、内則、學則,皆布帛菽粟之文,民生日用彜倫之不可阙,其關于世道人心尤巨,古所謂履小節、履大節者,胥是物也。
迄于今,他卷多有殘阙,而此卷獨完,或者鬼神默有以呵護之。
有壬既獲讀先生書,以為存其目,則先生之書,雖不傳猶傳也。
目如次: 古之學出于官府,人世其官,故學世其業,官既失守,故專門之學廢。
卷一 虞夏殷之制 卷二 成周之制王國大學 侯國貢士 廢學附 王國小學 侯國小學 諸子之學 鄉學 周禮士冠 公冠附 士昏 士喪 既夕 士虞 奔喪附 特牲 少牢 有司徹 鄉飲 鄉射 投壺附 幼儀保赤附 曲禮 内則學則 卷三 周衰列國異禮 失禮 變古 存古 舉禮 從禮 樂 制度之失 有壬按:此卷多阙文,今特存其目。
各目中又分子目六:曰吉、曰兇、曰軍、日賓、曰嘉、曰通禮。
又 按:異禮乃亡于禮者之禮,及用禮失當者;存古乃饩羊僅存者;舉禮乃講求典禮以修其國之法者;從禮 乃違衆而獨從禮者。
卷四 孔門 言 行 儲說 通論附 卷五 七十子後學者 卷六 舊聞 典籍原始 卷七 阙 卷八 通論甲古之學在官師瞽史 通論乙史數典 史釋經 史司圖籍 通論丙史明天道 史世官世業 又薛壽生嘉慶十七年,卒同治十一年,年六十一學诂齋文集記之,曰: 先生嘗謂三代之學出于官,官世其業,志記掌于外史,道藝董于司徒,自列侯去籍,太史失官,儒、農、名、法諸子,則析為九流,易、禮、詩、書衆經,則兼存數氏,公卿之職守已缺,草野之家法遂興。
先生乃核世官之原始,探典籍之舊文,自虞
[文史通義之初刻本]惟惜于實齋原注年歲均已略去,遂不知其撰述之年月耳。
其目如下: 易教上中下 書教上中下,壬子 詩教上下,癸卯 雜說 評沈梅村古文 評周永清書其婦孫孺人事 與邵二雲論文 又與史餘村 與史餘村論文 雜說上中下,庚戌 方志三書議此下二篇,以後改入方志略例 州縣請立志科議 餘又見别一鈔本,即現藏北大圖書館者知先刻文尚有言公、說林、知難、答陳鑒亭諸篇。
北大藏鈔本有又與朱少白一書,謂:「通義書中言公、說林諸篇,十餘年前舊稿,今急取訂正付刊,非市文也。
蓋以頹風日甚,學者相與離跂攘臂于桎梏之間,紛争門戶,勢将不可已,得吾說而通之,或有以開其枳棘,靖其噬毒,而由坦易以進窺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也。
」 大抵實齋初刻文史通義,僅僅如是。
其論學精要文字均未刻,所謂「恐驚世駭俗,為不知己者诟厲」,決非虛泛言之。
而當時對之猶多譏議,實齋是年有上朱中堂世叔石君書,謂: 近刻數篇呈誨,題似說經,而文實論史。
議者頗譏小子攻史而強說經,以為有意争衡,此不足辨也。
此殆指易教、書教、詩教數篇而言。
題似說經,已為時人譏議,故實齋謂即此數篇,尚不欲徧示于人,若其己酉前後所發議論,出而問世,羣哄可立起也。
觀于實齋文史通義一書完成之先後,及其刊布之次第,可以想見學者成學之難,及所以自襮其學之慎。
大率成學遲在晚年,傳世期之身後,必如此乃可深切悟得實齋己酉前後論學一段意義及其精神也。
北大所藏章氏遺書鈔本,有又與朱少白一書,謂:「鄙着通義之書,諸知己者許其可與論文,不知中多有為之言,不盡為文史計者。
關于身世有所怅觸,發憤而筆于書,嘗謂百年而後,有能許通義文辭與老杜歌詩同其沉郁,是仆身後之桓譚也。
」挽近治實齋學者漸有其人,而此意知者仍尟,良為增慨。
◇嘉慶二年丁巳,1797實齋年六十。
*是年袁子才卒。
*二月作陳東浦方伯詩序。
三月有答朱少白書,見劉刻遺書補論及戴東原、程易田及洪稚存。
◇嘉慶三年戊午,1798實齋年六十一。
*是年補修史籍考。
戊午鈔存,有立言有本、述學駁文、論文辨僞、上石君先生書、上辛楣宮詹書、吳澄野太史曆代詩鈔商語諸篇。
又通義有詩話、書坊刻詩話、婦學三篇,皆為攻擊袁子才而發。
詩話題注雜訂,三史同姓名錄序亦稱雜訂,乃是年作,疑詩話篇亦成是年。
其它尚有書貫道堂文集後、與吳胥石簡、讀北史儒林傳随剳,均稱雜訂,疑均是今年作品。
又按:論學十規在丙辰,第十規即斥袁,已謂「别有專篇聲讨」,則攻袁諸篇有成于丙辰前者。
書坊刻詩話題注黠陋,又有方志辨體亦稱黠陋,乃丁巳年作,疑書坊刻詩話亦或在丁巳也。
婦學題注載藝海珠塵,不詳何年。
◇嘉慶五年庚申1800實齋年六十三。
*是年庚申新訂,有書原性篇後,及橫通諸篇。
又庚申雜訂有浙東學術篇,殆可謂[實齋晚年定論]也。
◇嘉慶六年辛酉,1801實齋年六十四。
*是年十一月卒。
附:袁簡齋 袁枚,字子才,号簡齋,浙江錢塘人,生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卒嘉慶二年丁巳,1716-1797年八十二。
幼有異禀,年十二為縣學生。
以進士散館改知縣。
初試溧水,調江浦、沭陽,再調江甯,所至有政績。
蔔築江甯小倉山,号随園,退居五十年,不複仕,以詩古文名。
簡齋論學語 實齋晚年極诋簡齋,然兩人論學,頗有相似,實同能對當時經學考據之潮流施以銳利之攻擊者也。
簡齋言論,流播極廣,實齋後起,蓋有不能一一自别者。
偶摘數條,識其涯略。
簡齋嘗言: 古有史而無經。
尚書、春秋,今之經,昔之史也;詩、易者,先王所存之言,禮、樂者,先王所存之法,其策皆史官掌之。
随園文集卷十史學例議序 此即[「六經皆史」之論]也。
又曰: 德行本也,文章末也。
六經者,亦聖人之文章耳,其本不在是也。
古之聖人,德在心,功業在世,顧肯為文章以自表着耶?孔子道不行,方雅言詩、書、禮以立教,而其時無六經名。
後世不得見聖人,然後拾其遺文墜典,強而名之曰『經』,增其數曰六,曰九,要皆後人之為,非聖人意也。
是故真僞雜出,而醇駁互見也。
夫尊聖人,安得不尊六經?然尊之者,又非其本意也。
震其名而張之,如托足權門者,以為不居至高之地,著作與考據不足以磷轹他人之門戶,此近日窮經者之病,蒙竊恥之。
文集卷十八答惠定宇書 此即實齋古人之學不遺事物,與古人本學問而發為文章之意也。
簡齋謂「六經亦聖人之文章」,即所以破當時經學家重考據、輕文章之病。
其言孔子道不行而立教,亦頗似顔習齋。
簡齋又曰: [六經之于文章],如山之昆侖,河之星宿也。
善遊者必因其胚胎濫觞之所,以周巡夫五嶽之崔巍,江海之交彙,而後足以盡山水之奇。
若矜矜然孤居獨處于昆侖、星宿間,而自以為至足,則亦未免為塞外之鄉人而已矣。
試問今之世,周、孔複生,其将抱六經而自足乎?抑不能不将漢後二千年來之前言往行,而多聞多見之平?同上 此亦斥當時經學之昧今博古,而議論與實齋肖似。
惟實齋本六經皆史之見,謂六經皆先王之政典,禮時為大,學求經世,故不能不知當代而徒好古;簡齋則又本六經亦聖人之文章為說,文章與時俱新,學詩者決不專誦三百首,學文者決不專誦尚書二十八篇,則無可以笃古自封之理。
蓋簡齋抱文學進化之見解以衡量經學之價值與地位,此則與實齋微異也。
簡齋既一本文學之見地以衡量經學,乃又進而言[著作與考據]之不同,其言曰: 著作……考據……一主創,一主因;一憑虛而靈,一核實而滞;一恥言蹈襲,一專事依傍;一類勞心,一類勞力。
二者相較,著作勝矣。
且先有著作而後有書,先有書而後有考據。
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經,盛于周、秦,而考據之學,則自後漢末而始興者也。
文集卷二十九散書後記 此亦有近于實齋學問與功力之辨。
惟實齋自義理思想言之,故以征實發揮為說,簡齋則自文章創造言之,故以勞心、勞力為比。
戴東原言學問有義理、考據、辭章三途,實齋以義理言,簡齋以辭章言,其所以指摘考據之意則一也。
章氏遺書卷九與吳胥石簡,盛斥簡齋,謂「古人本學問發為文章,其志将以明道,安有考據與古文之分?」其論甚是。
然簡齋之意,亦如章氏之譏襞績補苴以為學者耳。
若謂「充其所見,六經宜去三禮,尚書宜去典、谟、貢、範」雲雲,則似近深文。
要之,一重文,一重史,二人立場自不同。
簡齋議論不如章之正大則有之,如章所貶亦逾分也。
簡齋于考據工夫深緻不滿,謂: 秦近君說堯典二字至三萬餘言,徐遵明誤康成八寸策為八十宗,曲說不已,一哄之市,是非麻起,煩稱博引,自賢自信。
而卒之古人終不複生,于彼乎?于此乎?如尋鬼神,搏虛而已。
文集卷十八答惠定宇書 此則極言考據之徒勞無成,其言近于後之方植之。
然簡齋雖深斥考據,而其思想議論,亦往往能得考據深處。
嘗曰: 予于經學,少信多疑。
文集卷十虞東先生文集序 又曰: 夫窮經而不知經之所由名者,非能窮經者也。
三代上無「經」字……六經之名,始于莊周;經解之名,始于戴聖。
莊周,異端也;戴聖,贓吏也。
其命名未可為據矣……六經中惟論語、周易可信,其它經多可疑。
疑,非聖人所禁也……且仆之疑經,非私心疑之也,即以經證經而疑之也。
其疑乎經,所以信乎聖也。
六經者,文章之祖,猶人家之有高、曾也。
高、曾之言,子孫自宜聽受,然未必其言之皆當也。
六經之言,學者自宜參究,亦未必其言之皆醇也。
疑經而以為非聖者無法,然則疑高、曾之言,而為之幹蠱,為之幾谏者,亦可謂非孝者無親乎?文集卷十八答定宇第二書 簡齋即本考據家法,言三代上無「經」字,見經學之無據。
又謂「疑經非私心疑,即以經證經而疑」,尤為深入考據三昧。
至謂「六經文章之祖,猶人家之有高、曾」,此仍昆侖、星宿之喻。
簡齋自抱一種進化日新之思想,則更非當時信「經學即理學」,謂「舍經學外安得有所謂理學」者所能領解矣。
故當時經學家率疑尚書古文為僞,而簡齋則并疑及于今文,曰: 金縢雖今文,亦僞書也。
文集卷二十二金縢辨上 此簡齋所謂[「疑乎經以信乎聖」]之說也。
又曰: 人多疑古文尚書,而不疑其征苗。
……夫「竄三苗于三危」,舜典也;「三苗丕叙」,禹貢也;「苗民淫刑以逞,是用剿絕」,呂刑也。
苗既竄矣,何事于征?苗既叙矣,何必再征?苗剿絕矣,又何曾格?其它「分北三苗」、「何遷乎有苗」,皆無來格之說。
以尚書證尚書,而真僞定。
文集卷二十二征苗疑 此簡齋所謂「以經證經而疑經」之說也。
時清廷設三禮館,學者方務為古禮之探讨,而簡齋于此亦多疑,嘗曰: 夫禮,與其過而廢之也,甯過而存之,此亦好古者之苦心。
然不辨其真僞,不摘其純疵,而概以為先王之書,莫敢眕視,則所關于世道人心者甚巨。
文集卷十五答李穆堂先生問三禮書。
顔、李以古禮為習行之譜,戴學一派主以「禮」易「理」,識皆不及此。
惟實齋「六經皆史」之說,與此最為接近。
于是而疑儀禮,疑周禮,疑戴禮,于經學家所謂三禮者無不疑,謂惟折衷于孔子之言,而欲求孔子之言,當折衷于論語。
其言曰: 自幼讀禮而疑,稍長泛覽百家,而疑乃益深。
夫三代遠矣,今之微文大義,幸不絕如線者,賴有孔子。
孔子之言,又雜矣,今之可信者,賴有論語。
引孔子為斷,而三代之禮定;引論語為斷,而孔子之言定。
同上 然簡齋于論語亦謂不可盡信,其言曰: 諸子百家冒孔子之言者多矣。
雖論語,吾不能無疑焉。
文集卷二十四論語解四篇。
趙翼陔餘叢考、崔述洙泗考信錄,皆有疑論語者,三人皆同時,崔較最後,袁、趙往還頗密,趙書蓋受袁之影響也。
又按:朱子嘗言:「論語後十篇不及前,『六言、六蔽』,不似聖人法語」,則疑論語,亦自宋儒已然矣。
凡此見解,非深通于考據家法者不能知,不能言。
清初諸儒治經,尚能辨真僞、别醇疵,而務其大。
及于簡齋之世,則治經者大率從事訓诂考釋,笃信之風日盛,懷疑之情日減。
簡齋目光炯炯,所見多有超乎清初諸儒之上者,宜其蔑視并世之經生,不足以搖撼其詩文吟賞之清興也。
同時以治史之法治經而能疑經者,惟崔東壁,東壁亦可以見簡齋之文字也。
實齋于此,似不能與簡齋抗衡。
簡齋既不喜當時經學家托足權門,自居至高之風氣,故亦不喜宋儒所謂「道統」之說。
其實「經學即理學,舍經學安得有理學」者,亦即變相之道統論也。
[簡齋之斥道統],曰: 夫道無統也,若大路然……後儒沾沾于「道」外增一「統」字……交付若有形,收藏若有物。
道甚公,而忽私之;道甚廣,而忽狹之,陋矣!……夫人之所得者大,其所收者廣;所得者狹,其所棄者多……夫堯、舜、禹、湯、周、孔之道所以可貴者,正以易知易行,不可須臾離故也。
必如修真煉藥之說,以為丹不易得,訣不易傳,锺離而後,惟有呂祖,愈珍秘愈矜嚴,則道愈病。
文集卷十七代潘學士答雷翠庭祭酒書 然簡齋不喜宋儒道統之說,而于當時漢學家之輕薄宋儒,則頗不同意。
良以漢學家之盛斥宋儒,欲以經學代理學之席者,其意亦仍不出往昔宋儒道統觀念之宿障。
簡齋既撇去道統見解,故評衡漢、宋是非,轉得其平。
其言曰: [簡齋論宋儒]創天下之所無者,未有不為天下之所尊者也。
古無箋注,故鄭、馬尊;古無詞賦策論,故鄒、枚、鼍、董尊;古無圖太極而談心性者,則宋儒安得不尊?……雖然,講學在宋儒可,在今不可;尊宋儒可,尊宋儒而薄漢、唐之儒則不可:不尊宋儒可,毀宋儒則不可。
文集卷二十一宋儒論 此簡齋所以衡量漢、唐、魏、晉、宋、明諸儒之地位,而以「創天下之所無者,未有不為天下所尊」一意為主,是簡齋仍守其文學上變化日新之旨趣以為言也。
能創者必知「變」,故簡齋又言之,曰: 其變也,非有心于變,乃不得不變。
若必禁其不變,雖造物有所不能。
文集卷十一答沈大宗伯論詩書 簡齋之主與變為創者,亦據其文學見解而言也。
然簡齋頗不喜「适用」之說,曰: 必以适用為貴,将使天地之大,化工之巧,專生布帛菽粟。
文集卷十九答友人論文第二書。
章氏與吳胥石簡,謂簡齋「與友人論文,深戒文章須有關系,甚至言『欲着不朽之書,必召崔浩之災』。
推原其意,不過嫌人矯揉造作為僞體耳,然不反其本,而但惡天下有僞君子,因而昌言于衆,相率為真小人。
其所刻種種淫詞邪說,狎侮聖言,至附會經傳以為導欲宣淫之具,得罪名教,皆此書為之根源」。
此乃章、袁兩人态度根本相異處。
其所以與變為創之具,推簡齋之意,似以[才情為本]。
其言曰: 天下事何一非才所為?忠于君,德也;而所以忠之者,才也。
孝于親,德也;而所以孝之者,才也。
孝而愚,忠而愚,才之不存,而德亦亡。
文集卷十六答和觀察書 又曰: 複性者,不于空冥處治性,而于發見處求情。
……夫水火,性也;其波流光焰,則情也。
人能沃其流而揚其光,其有益于水火也大矣。
若夫污而為泥沙,郁而為煙黣,此後起者累之,所謂「習相遠」也,于情何尤哉?文集卷二十三書複性書後 簡齋不言德、性,而言才、情,此又本其文學之見解以為言,而又與實齋之說可以相通者也。
然實齋力斥簡齋,謂:「李白論詩,貴于清真,此乃古今論詩文之準則。
清真者,學問有得于中,而以詩文抒寫其所見,無意工辭,而盡力于辭者莫及也。
彼方視學問為仇雠,而益以胸懷之鄙俗,是質已喪而文無可附矣。
」又曰:「毋論詩文,皆須學問。
空言性情,畢竟小家。
」文史通義内篇五詩話居今論之,簡齋輕俊,自遜實齋之深沉。
然實齋筆墨淋漓,诋诃逾分,轉自點污。
學術之是非高下,豈堪以罵詈争之耶! 汪容甫 汪中,字容甫,江都人。
生乾隆九年甲子,卒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44-1794年五十一。
少孤好學,貧不能購書,助書賈鬻書于市,因徧讀經、史、百家。
早擅詞藻,為哀鹽船文,杭世駿序之,以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顯。
又肆力諸史,年二十九,始颛治經術。
容甫學術大要 容甫經術文章,皆冠絕一時,而自道為學則曰: [私淑亭林有志用世]中少日問學,實私淑諸顧甯人處士,故嘗推六經之旨,以合于世用。
及為考古之學,惟實事求是,不尚墨守。
與巡撫畢侍郎書 又曰: 中嘗有志于用世,而恥為無用之學,故于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之事,皆博問而切究之,以待一旦之遇。
下至百工小道,學一術以自托。
與汪武曹書。
據年譜,在乾隆三十七年壬辰 杭世駿序哀鹽船文,亦謂:「容甫方學古之道,其言必期于有用也。
」嘗有意撰述學一書,其與劉端臨生乾隆十六年,卒嘉慶十年,年五十五書,謂: [容甫述學原稿之内容]所谕鸠集文字,中亦素有此志,然中之志乃在述學一書,文藝又其末也。
據年譜,是書在乾隆四十四年己亥 然其書迄未成。
惟其子喜孫孟慈生乾隆五十一年,卒道光二十七年,年六十二所為年譜,記其大略。
謂:「是時先君撰述學一書,博考先秦古籍,三代以上學制廢興,使知古人之所以為學者,凡虞夏第一,周禮之制第二,列國第三,孔門第四,七十子後學者第五;又列通論、釋經、舊聞、典籍、數典、世官,目錄凡六。
」略雲: 觀周禮太史當時行一事則有一書,其後執書以行事,又後則事廢春秋已然而書存,孔門比于告朔之饩羊。
至宋儒以後,文獻征存錄作「唐、宋以後」則并其書之事而去之矣。
有官府之典籍,有學士大夫之典籍。
故老之傳聞當時行一事則有一書傳之,後世奉以為成憲,此官府之典籍也。
先王之禮樂政事,遭世之衰,廢而不失,有司徒守其文,故老能言其事,好古之君子,闵其浸久而遂亡也,而書之簡畢,此學士大夫之典籍也。
古之為學士者,官師之長但教之以其事,其所誦者,詩、書而已。
其它典籍,則皆官府藏而世守之,民間無有也。
苟非其官,官亦無有也。
其所謂士者,非王侯公卿大夫之子,則一命之士,外此則鄉學、小學而已。
自辟雍之制無聞,太史之官失守,于是布衣有授業之徒,草野多載筆之士,教學之官,記載之職,不在上而在下。
及其衰也,諸子各以其學鳴,而先王之道荒矣。
然當諸侯去籍,秦政焚書,有司之所掌,蕩然無存,而猶賴學士相傳,存其一二,不幸中之幸也。
孔子所言,則學士所能為者,留為世教。
若其政教之大者,聖人無位,不複舉以教弟子。
禮樂征伐,失在諸侯、大夫,又後而有四豪遊俠之徒出,而學問乃在士大夫。
周之衰也,典章制度,考之故舊則犁然俱在,而曆世既久,徒以沿襲失之,而不複能知其制作之義。
孔子則睠然于一王之作而被諸當世,故雲:「人存政舉」,又曰:「待其人而後行。
」莊子則一以為無用而思欲盡去之。
喜孫所以志其父述學一書之大旨如是。
錢林文獻征存錄又有「古人學在官府,人世其官,故官世其業。
官既失守,故專門之學廢」一條。
同時劉端臨亦言之曰: 君搜輯三代、兩漢學制,以及文字、訓诂、度數、名物有系于學者,分别部居,為述學一書。
屬稿未成,更以平日讀書所得,及所論撰之文,分述學内、外篇。
汪君傳 其後徐有壬生嘉慶五年,卒鹹豐十年,年六十一為述學故書跋,據汪氏學行記卷四謂: 江都汪先生以淹雅之才,具宏通之識,嘗取古人學術之散見他籍者,網羅編次,為述學一書。
先之以虞、夏、殷、周及周人兼虞、夏、殷之制,又繼之以周衰列國之失禮者、存禮者,又繼之以孔門言行、七十子後學者。
又為之通論,以明古之學在官府,以及史之司圖籍、明天道、數典、釋經、世官世業。
為之援據經、傳,博征子、史,以明是說之信而有征。
嗟乎!此豈唐、宋以下儒者所能見及哉!雖當時屬藁未就,傳至今日,多有放失,其纂述之大旨,固可按而尋也。
後之人因先生之條目,部居載籍,以終先生之緒,庶幾周、孔之學術複炳于今日矣。
至若幼儀、曲禮、内則、學則,皆布帛菽粟之文,民生日用彜倫之不可阙,其關于世道人心尤巨,古所謂履小節、履大節者,胥是物也。
迄于今,他卷多有殘阙,而此卷獨完,或者鬼神默有以呵護之。
有壬既獲讀先生書,以為存其目,則先生之書,雖不傳猶傳也。
目如次: 古之學出于官府,人世其官,故學世其業,官既失守,故專門之學廢。
卷一 虞夏殷之制 卷二 成周之制王國大學 侯國貢士 廢學附 王國小學 侯國小學 諸子之學 鄉學 周禮士冠 公冠附 士昏 士喪 既夕 士虞 奔喪附 特牲 少牢 有司徹 鄉飲 鄉射 投壺附 幼儀保赤附 曲禮 内則學則 卷三 周衰列國異禮 失禮 變古 存古 舉禮 從禮 樂 制度之失 有壬按:此卷多阙文,今特存其目。
各目中又分子目六:曰吉、曰兇、曰軍、日賓、曰嘉、曰通禮。
又 按:異禮乃亡于禮者之禮,及用禮失當者;存古乃饩羊僅存者;舉禮乃講求典禮以修其國之法者;從禮 乃違衆而獨從禮者。
卷四 孔門 言 行 儲說 通論附 卷五 七十子後學者 卷六 舊聞 典籍原始 卷七 阙 卷八 通論甲古之學在官師瞽史 通論乙史數典 史釋經 史司圖籍 通論丙史明天道 史世官世業 又薛壽生嘉慶十七年,卒同治十一年,年六十一學诂齋文集記之,曰: 先生嘗謂三代之學出于官,官世其業,志記掌于外史,道藝董于司徒,自列侯去籍,太史失官,儒、農、名、法諸子,則析為九流,易、禮、詩、書衆經,則兼存數氏,公卿之職守已缺,草野之家法遂興。
先生乃核世官之原始,探典籍之舊文,自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