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章實齋 附:袁簡齋 汪容甫
關燈
小
中
大
力與性情]功力有餘,而性情不足,未可謂學問也。
性情自有,而不以功力深之,所謂有美質而未學者也。
夫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為孰為功力,孰為性情,斯固學之究竟。
夫子何以緻是?則曰:「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今之俗儒,且憾不見夫子未修之春秋,又憾戴公得商頌而不存七篇之阙目,以謂高情勝緻,至相贊歎。
充其僻見,且似夫子删修,不如王伯厚之善搜遺逸焉。
蓋逐于時趨,而悮以襞績補苴謂足盡天地之能事也。
幸而生後世也,如生秦火未毀以前,典籍具存,無事補輯,彼将無所用其學矣。
博約中 此實齋深譏當時漢學家以博誦強識、輯逸搜遺為學也。
博誦強識、輯逸搜遺之不足以為學,實齋又發其意于假年篇,文史通義内篇三曰: 客有論學者,謂書籍至後世而繁,人壽不能增于古,是以人才不若也……或傳以為名言,餘謂此愚不知學之言也……學問之于身心,猶饑寒之于衣食也。
不以飽暖慊其終身,而欲假年以窮天下之衣食,非愚則罔也。
[年壽與質性]年可假,而質性不可變。
……世有童年早慧,通讀兼人,及其成也,較量愚柔之加功,不能遽勝也。
則敏鈍雖殊,要皆盡于百年之能事……今不知為己,而骛博以炫人。
天下聞見不可盡,而人之好尚不可同;以有盡之生,逐無窮之聞見:以一人之身,逐無端之好尚,堯舜有所不能也。
實齋族子廷楓,為此文作跋,謂:「此篇蓋有為而發,是亦為誇多鬬靡者下一針砭。
」又曰: 叔父實齋每見學者自言苦無記性……辄曰:「君自不善學耳。
……書卷浩如煙海,雖聖人猶不能盡……專則成家,成家則己立矣。
宇宙名物有切己者,雖铢锱不遺;不切己者,雖泰山不顧。
如此用心,雖極鈍之資,未有不能記也。
」 實齋此等議論,明為針砭當時漢學家風氣而發。
蓋掇拾補苴,與夫博誦強記,正當時漢學家功力所寄,而實齋皆非之,以為未足以當夫學也。
纂類與著述 學問與功力之辨,推言之,則又有纂類與著述之辨。
當時漢學家相率慕為王伯厚、顧亭林、閻潛邱之劄記,實齋論之曰: [劄錄與著作]為今學者計,劄錄之功必不可少。
然存為功力,而不可以為著作。
與林秀才,文史通義外篇三 劄錄之與著作,自史家言之,則為著述與比類之兩家也。
實齋舉其實例,謂如: 班氏撰漢書,為一家著述,劉歆、賈護之漢記,其比類也。
司馬撰通鑒,為一家著述,二劉、範氏之長編,其比類也。
……兩家本自相因,而不相妨害……但為比類之業者,必知著述之意,而所次比之材,可使著述者出,得所憑借,有以恣其縱橫變化。
又必知己之比類,與著述者各有淵源,而不可以比類之密而笑著述之或有所疏,比類之整齊而笑著述之有所畸輕畸重,則善矣。
報黃大俞先生,文史通義外篇三 此其義,實齋暢發之于文史通義内篇卷一之書教篇,其略曰: [知來與藏往]三代以上,記注有成法,而撰述無定名;三代以下,撰述有定名,而記注無成法。
書教上易曰:「筮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間嘗竊取其義以槩古今之載籍,撰述欲其圓而神,記注欲其方以智也。
夫「智以藏往,神以知來」,記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來者之興起,故記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來似神也。
藏往欲其赅備無遺,故體有一定而其德為方;知來欲其抉擇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為圓。
周官三百六十,天人官曲之故,可謂無不備矣,然諸史皆掌記注,而未嘗有撰述之官。
則傳世行遠之業,不可拘于職司,必待其人而後行,非聖哲神明,深知二帝、三王精微之極緻,不足以與此。
書教下 實齋此論雖為史發,實可推之一切之學術,故曰: 圓神方智,自有載籍以還,二者不偏廢。
書教下 若論當時經學,比類纂輯,拾遺搜隐,正所謂藏往似智也。
即名物訓诂,典章考訂,究其極,亦藏往似智也。
此皆記注纂類之事,不得即以是為著作。
纂類記注之不得為著作,正即是功力之不得為學問也。
學問不能無藉乎功力,正猶著述之不能無藉于纂類記注。
纂類記注為著述之所取資,實齋非有所訾議,而纂類記注者不自知其僅所以備著述之資,而自以為極天下之能事焉,此則誤認功力為學問,而學問之真境無由達矣。
實齋又言之,曰: 仆嘗謂功力可假,性靈必不可假。
性靈苟可以假,則古今無愚智之分矣。
與周永清論文,文史通義外篇三 蓋記注比類,惟在功力,著述創造,有俟乎智慧,即實齋之所謂「識」,而其本則存乎人之性靈也。
然為學者終不能長止乎功力而不求進于學問之成,則記注纂類,終必以著述創造為歸宿。
故實齋又言之,曰: 經之流變,必入于史。
與汪龍莊書,文史通義外篇三 征實者必極于發揮,纂類者必達乎撰造,蓋經以藏往,而史則開來也。
此處「史」字應本述造而言實齋本此見解,故論學頗重文辭,曰: 語雲:「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著述一途,亦有三者之别:主義理者,著述之立德者也;主考訂者,著述之立功者也;主文辭者,著述之立言者也。
答沈楓墀論學,文史通義外篇三 又曰: 劄錄之功……不可以為著作……既以此為功力,當益進于文辭……孔、孟言道,亦未嘗離于文也。
但成者為道,未成者為功力,學問之事,則由功力以至于道之梯航也。
文章者,随時表其學問所見之具也;剳記者,讀書練識以自進于道之所有事也。
與林秀才 又曰: [文章與學問]古人本學問而發為文章,其志将以明道,有所謂考據與古文之分哉?又自注雲:「天下但有學問家數,考據者,乃學問所有事,本無考據家。
」與吳胥石簡,文史通義外篇三 立言之士,讀書但觀大意;專門考索,名數究于細微;二者之于大道,交相為功,殆猶女餘布而農餘粟也。
而所以不能通乎大方者,各分畛域而交相诋也。
答沈楓墀論學 立言即著述,考索猶記注纂類矣。
凡此皆實齋特提文史之學,以為當時經學家補偏救弊之要旨也。
著述與事功 而實齋論學卓見,所以深砭當時學術界流弊者,猶不止此。
蓋實齋既本「六經皆史」之見解,謂求道不當守經籍,故亦謂學之緻極,當見之實事實功,而不當徒以著述為能事。
此其意蓋不僅為當時經學家專事考索比輯者發矣。
[實齋與顔李]求之清代,差與顔、李之說為近,而較尤圓密。
故曰: [書與學]古人以學着于書,後人即書以為學。
與林秀才,文史通義外篇三學術之未進于古,正坐儒家者流,誤欲法六經而師孔子耳。
孔子不得位而行道,述六經以垂教于萬世,孔子之不得已也。
後儒非處衰周不可為之世,辄謂師法孔子,必當著述以垂後,豈有不得已者乎?何其蔑視同時之人,而惓惓于後世耶?故學孔子者,當學孔子之所學,不當學孔子之不得已。
然自孟子以後,命為通儒者,率皆願學孔子之不得已者也。
以孔子之不得已而誤謂孔子之本志,則虛尊道德文章,别為一物,大而經緯世宙,細而日用倫常,視為粗迹矣。
與陳鑒亭論學,文史通義外篇三 此非酷肖顔、李之說乎?實齋此意,又深發于原道,曰: [實事與空言]治見實事,教則垂空言矣。
後人因宰我、子貢、有若三子之言,而盛推孔子過于堯、舜,因之崇性命而薄事功。
于是千聖之經綸,不足當儒生之坐論。
原道上 又曰: 儒家者流,尊奉孔子。
……孔子立人道之極,豈有意于立儒道之極耶?……人道所當為者,廣矣大矣,豈當身皆無所遇,而必出于守先待後,不複涉于人世哉?……所處之境,各有不同……學夫子者,豈曰屏棄事功,預期道不行而垂其教邪?原道中 其重事功而抑著述,與顔、李同旨。
晚年又有書孫淵如觀察原性篇後,謂: 性命非可空言,當征之于實用。
文史通義外篇二 又謂: [性理與履踐]果形有一定之惡,則天下豈有無形之性?是性亦有惡矣。
秦王遺玉連環,趙太後金椎一擊而解,今日性理連環,全藉踐履實用,以為金椎之解。
……宋儒輕實學,自是宋儒之病……顧以性命之理,徒博堅白異同之辨,使為宋學者反唇相議,亦曰但騰口說,身心未嘗體踐,今日之學,又異宋學,則是燕伐燕也。
其重踐履而輕誦說,亦與顔、李相似。
惟習齋欲盡廢紙墨誦說而重習行,為道似狹,恕谷欲以考古窮經證成其師之意而路益歧;實齋論學,雖重當身事功,而路徑較習齋為寬,辨證較恕谷為達。
顔、李以周官鄉三物言六藝,亦不如實齋古者政教不分,官師合一,以周官三百六十為六藝源本之論之為大而精也。
而原道一篇,實為實齋學說之總樞,實齋嘗自言之,曰: 文史通義,專為著作之林較雠得失。
著作本乎學問,而近人所謂學問,則以爾雅名物、六書訓故,謂足盡經世之大業,雖以周、程義理,韓、歐文辭,不難一吷置之。
其稍通方者,則分考訂、義理、文辭為三家,而謂各有其所長;不知此皆道中之一事耳。
著述紛紛,出奴入主,正坐此也。
鄙着原道之作,蓋為三家之分畛域設也。
與陳鑒亭論學 又曰: 古今以來,合之為文質損益,分之為學業、事功、文章、性命。
當其始也,但有見于當然而為乎其所不得不為,渾然無定名也。
其分條别類,而名文、名質,名為學業、事功、文章、性命而不可合并者,皆因偏救弊,有所舉而诏示于人,不得已而強為之名,定趨向爾。
後人不察其故,而徇于其名,以謂是可自命其流品,而紛紛有入主出奴之勢焉。
漢學、宋學之交譏,訓诂、辭章之互诋,德性、學問之紛争,是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也。
天喻,文史通義内篇六 故苟明于道之大原,則學業、事功、文章、性命皆足以救世,皆可以相通,而無所事乎門戶之主奴。
不明于道之大原,則考訂、義理、文辭三者,乃始各立門戶以争短長,而失事功、性命之真。
自實齋見地言之,顔、李固亦不失為因偏救弊之一端,而實齋之論,尤為得其通方矣。
今考文史通義外篇二,有書貫道堂文集後一篇,文長近三千言。
貫道堂集乃成都[費钖璜]滋衡着,其父密此度嘗與李恕谷通書論學,治陸、王而頗近顔、李也。
實齋于貫道一集頗推挹,文中摘其要旨,謂: 其論經旨,則謂:「聖人言事實,不言虛理。
」……論儒術,謂:「儒貴能治天下,猶工貴能治木也。
宋儒崇性命而薄事功,以講治術為粗,是猶見工之操繩墨斧斤,斥以為粗,而使究木理之何以作酸,何以克土,何以生火,何以生東方而主甲乙也。
終身探索,未有盡期,而大不能為宮室,小不能為輪轅,尚可以為工乎?則徒講性命之非儒術,亦可喻矣。
」……其務知篇謂:「求知當知所務。
」是非篇謂:「欲定是非,不可偏執己見。
」…… 實齋稱其書「縱橫博辨,闳肆而有準繩,周、秦諸子無以過之;而又切中時弊,理較諸子為醇」。
又稱其論儒術,「尤切宋儒以後之痼矣」。
以實齋平日論學态度言之,固宜其深契費氏矣。
惟謂其書「不甚學而喜穿鑿」,則實齋自生幹、嘉博雅考訂之世,故見若前人之陋耳。
若實齋得讀顔、李書,其批評亦視此推矣。
性情與風氣 [實齋論治學方法]近人言治學方法者,率盛推清代漢學,以為條理證據,有合于今世科學之精神,其說是矣;然漢學家方法,亦惟用之訓诂考釋則當耳。
學問之事,不盡于訓诂考釋,則所謂漢學方法者,亦惟治學之一端,不足以竟學問之全體也。
實齋論學,頗主挽當時漢學家過甚之偏,其所以诏學者以治學之方法者,亦自與漢學家之訓诂考據惟務者有異,此亦實齋論學至有價值之一節也。
如實齋之說,則有志于學者,必先知俗尚與道真之辨。
實齋暢論其意于與朱滄湄中翰論學書。
見文史通義外篇三曰: 為所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者,皆道也……學術無有大小,皆期于道……學術當然,皆下學之器也;中有所以然者,皆上達之道也。
器拘于迹而不能相通,惟道無所不通,是故君子即器以明道,将以立乎其大也。
曆觀古今學術,循環盛衰,互為其端。
以一時風尚言之,有所近者必有所偏……學者……囿于時之所趨,莫不殚精竭智,攻索不遺餘力,自以所得遠過前人……及其風衰習變,後人又以時之所尚,追議前人,未嘗不如前人之視古昔。
漢、唐、宋、明以訖昭代,作者遞相祖述,亦遞相訾議。
……惟夫豪傑之士,自得師于古人,取其意之所誠然而中實有所不得已者,力求其至,所謂君子求諸己也……趨向專,故成功易;毀譽淡,故自得深。
即其天質之良,而縣古人之近己者以為準,勿忘勿助,久之自有會心焉,所謂途轍不同,而同期于道也。
……夫世之所尚,未必即我性之所安,時之所趨,何必即我質之所近!舍其所長,而用其所短,亦已難矣。
而毀譽之勢眩其外,利鈍之見惑其中,雖使十倍古人之智力,而成功且不能以及半焉;何況中材而下,本無可以自通哉? 又答沈楓墀論學,說此尤詳,謂: 文求其是而學思其所以然,人皆知之,而人罕能之……緣風氣锢其習,而毀譽不能無動于中也。
三代以還,官師政教,不能合而為一,學業不得不随一時盛衰而為風氣。
當其盛也,蓋世豪傑竭才而不能測其有餘;及其衰也,中下之資,抵掌而可以議其不足。
大約服、鄭訓诂,韓、歐文辭,周、程義理,出奴入主,不勝紛紛,君子觀之,此皆道中之一事耳。
未窺道之全量,而各趨一節以相主奴,是大道不可見,而學士所矜為見者,特其風氣之着于循環者也。
足下欲進于學,必先求端于道。
道不遠人,即萬事萬物之所以然也。
……人生難得全才,得于天者必有所近,學者不自知也。
博覽以驗其趣之所入,習試以求其性之所安,旁通以究其量之所至,是亦足以進乎道矣。
今之學者則不然,不問天質之所近,不求心性之所安,惟逐風氣所趨,而徇當世之所尚。
……[風氣與天姿]夫風氣所趨,偏而不備,而天質之良,亦曲而不全。
……然必欲求天質之良而深戒以趨風氣者,固謂良知良能,其道易入,且亦趨風氣者,未有不相率而入于僞也。
其所以入于僞者,毀譽重而名心亟也。
故為學之要,先戒名心;為學之方,求端于道……風氣縱有循環,而君子之所以自樹,則固毀譽不能傾,而盛衰之運不足為榮瘁矣,豈不卓欤! 此所謂風氣者,在當時,則漢學考訂是也。
實齋又特指陳其實例于所為淮南子洪保辨,見文史通義外篇一而曰: 君子之學,貴辟風氣,而不貴趨風氣。
蓋既曰風氣,無論所主是非,皆已演成流習,而諧衆以為低昂,不複有性情之自得矣。
又曰: 古今是非,祇欲其平,不欲其過。
自來門戶幹戈,是非水火,非必本質如是,皆随聲附和者之求加不已,而激至于反也。
天下事凡風氣所趨,雖善必有其弊。
君子經世之學,但當相弊而救其偏,轉不重初起之是非。
謂既入風氣,而初起之是非已失實也。
此實齋辨性情、風氣,而終绾合于經世事功之說也。
此其義又見于文史通義内篇卷六之天喻,曰: 學業将以經世也……其前人所略而後人詳之,前人所無而後人創之,前人所習而後人更之……要于适當其宜而可矣。
周公……孔子……孟子……韓子……程朱……其事與功皆不相襲,而皆以言乎經世也。
[開風氣與趨風氣]故學業者,所以辟風氣也。
風氣未開,學業有以開之;風氣既弊,學業有以挽之。
人心風俗,不能曆久而無弊……因其弊而施補救。
……風氣之弊,非偏重則偏輕……非因其極而反之,不能得中正之宜也。
好名之士,方且趨風氣而為學業,是以火救火而水救水也。
然則學者從入,必發端乎一己之性情,而成為經世之事業,乃得為學業之真。
人之性情既萬殊不同,世變亦千古常新,則為學更無一定之規矩,亦無共遵之塗轍矣。
實齋自述其意乃本陽明,故曰: 言學術功力,必秉性情,為學之方,不立規矩,但令學者自認資之所近與力能勉者而施其功力,即王氏良知之遺意也。
博約下 今以實齋風氣、性情之論,上觀陽明拔本塞源論所辨功利與良知之異,則淵源所自,大體固若合符節耳。
專家與通識 [實齋論專家]實齋論為學從入必本性情,而極其所至則以專家為歸。
故曰: 學問文章,須成家數。
與林秀才 又曰: 道欲通方,而業須專一。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類必要于擴充,道必抵于全量。
博約下 大抵學問文章,善取不如善棄。
天地之大,人之所知所能,必不如其所不知不能,故有志于不朽之業,宜度己之所長而用之,尤莫要于能審己之所短而謝之……誠貴乎其專也。
……蓋登太山絕頂,則知千萬途陉之所通,登者止擇一陉,而以他陉謂非登山之道,人皆知其不可。
而學術之封己,往往似之。
故……成己欲其精專,取人貴乎兼攬。
與周次列舉人論刻先集,劉刻遺書卷二十二 又曰: 學人必有所自恃。
如市廛居貨,待人求索,貴于不匮,不貴兼也。
居布帛者不必與知米粟,市陶冶者不必愧無金珠。
是以學欲其博,守欲其約。
又答沈楓墀,劉刻遺書卷二十九 患己不能自成家耳,譬市布而或阙于衣材,售藥而或欠于方劑,則不可也。
博約上 然實齋之論專家,其從入若易,各就資性之所近而緻力焉,其事易。
而到達則難,必本其所專精而擴充以抵于道之全量,則難也。
同時學者如邵二雲,實齋最所契合,然猶曰: 立言宗旨,未見有所發明……聞見之擇執,博綜之要領,尚未見其一言蔽而萬緒該。
與邵二雲論學 因曰「恐于聞道之日猶有待」,是實齋尚不以「聞道」許二雲也。
負盛名者如汪容甫中,實齋且深非之,特為立言有本一文文史通義外篇一發其旨。
謂其聰明有餘,真識不足。
時漢學家為實齋稱許者,無如戴東原,曰:「近日言學問者,戴東原氏實為之最,以其實有見于古人大體,非徒矜考訂而求博雅也。
」又與正甫論文,劉然刻遺書卷二十九然東原诋排朱子,實齋譏之,謂其「飲水忘源,慧有餘而識不足」。
此即聰明有餘,真識不足之意也是東原亦未為知道,未為深知夫學術之流别也。
不僅考據家然,文章家亦莫不然,實齋本此意見而尚論古今文集,則堪當專門名家之選者,為數實尠。
其意見于文史通義内篇卷六之文集篇,謂: [實齋論集部]……文集之名,昉于晉代,而後世應酬牽率之作,決科俳優之文,亦泛濫橫裂而争附别集之名……而所為之文,亦矜情飾貌,矛盾參差,非複專門名家之語無旁出也。
夫治學分而諸子出,公私之交也;言行殊而文集興,誠僞之判也;勢屢變則屢卑,文愈繁則愈亂。
苟有好學深思之士,因文以求立言之質,因散而求會同之歸,則三變而古學可興。
惜乎!循流者忘源,而溺名者喪實。
二缶猶且以锺惑,況滔滔之靡有底極者! 實齋又本此而論詩,謂: 文流而為纂組之藝,詩流而為聲律之工,非詩、文矣。
而……詩人之濫,或甚于文學。
……嘗推劉、班區别五家之義,以校古今詩賦,寥寥鮮有合者。
……必古詩去其音節铿锵,律詩去其聲病對偶,且并去其謀篇用事,琢句煉字,一切工藝之法,而令翻譯者流,但取詩之意義,演為通俗語言,此中果有卓然其不可及,迥然其不同于人者,斯可以入五家之推矣。
苟去是數者,而枵然一無所有,是工藝而非詩也。
陳東浦方伯詩序,校雠通義外篇 又本此而論史,謂: [史貴筆削]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
筆削之義,不僅事具始末:文成規矩已也;……固将綱紀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
繩墨之所不可得而拘,類例之所不可得而泥。
而後微茫秒忽之際,有以獨斷于一心。
及其書之成也,自然可以參天地而質鬼神,契前修而俟後聖,此家學之所以可貴也……唐後史學絕,而著作無專家……于是史文等于科舉之程序,胥吏之文移。
答客問上,文史通義内篇四 故自實齋所懸之格而求,古今文史著述,得跻于專門成家之流者蓋不多,大率專門成家者必具别識,别識本于性真,其歸會于大道,其用達于經世;其在風氣,則常為辟而不為趨,其為抉擇,則常于誠而不于名,此則所由以成家也。
然專家既貴有别識,尤貴有通識。
[實齋論通識]何以謂之通識?曰: 忖己
性情自有,而不以功力深之,所謂有美質而未學者也。
夫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為孰為功力,孰為性情,斯固學之究竟。
夫子何以緻是?則曰:「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今之俗儒,且憾不見夫子未修之春秋,又憾戴公得商頌而不存七篇之阙目,以謂高情勝緻,至相贊歎。
充其僻見,且似夫子删修,不如王伯厚之善搜遺逸焉。
蓋逐于時趨,而悮以襞績補苴謂足盡天地之能事也。
幸而生後世也,如生秦火未毀以前,典籍具存,無事補輯,彼将無所用其學矣。
博約中 此實齋深譏當時漢學家以博誦強識、輯逸搜遺為學也。
博誦強識、輯逸搜遺之不足以為學,實齋又發其意于假年篇,文史通義内篇三曰: 客有論學者,謂書籍至後世而繁,人壽不能增于古,是以人才不若也……或傳以為名言,餘謂此愚不知學之言也……學問之于身心,猶饑寒之于衣食也。
不以飽暖慊其終身,而欲假年以窮天下之衣食,非愚則罔也。
[年壽與質性]年可假,而質性不可變。
……世有童年早慧,通讀兼人,及其成也,較量愚柔之加功,不能遽勝也。
則敏鈍雖殊,要皆盡于百年之能事……今不知為己,而骛博以炫人。
天下聞見不可盡,而人之好尚不可同;以有盡之生,逐無窮之聞見:以一人之身,逐無端之好尚,堯舜有所不能也。
實齋族子廷楓,為此文作跋,謂:「此篇蓋有為而發,是亦為誇多鬬靡者下一針砭。
」又曰: 叔父實齋每見學者自言苦無記性……辄曰:「君自不善學耳。
……書卷浩如煙海,雖聖人猶不能盡……專則成家,成家則己立矣。
宇宙名物有切己者,雖铢锱不遺;不切己者,雖泰山不顧。
如此用心,雖極鈍之資,未有不能記也。
」 實齋此等議論,明為針砭當時漢學家風氣而發。
蓋掇拾補苴,與夫博誦強記,正當時漢學家功力所寄,而實齋皆非之,以為未足以當夫學也。
纂類與著述 學問與功力之辨,推言之,則又有纂類與著述之辨。
當時漢學家相率慕為王伯厚、顧亭林、閻潛邱之劄記,實齋論之曰: [劄錄與著作]為今學者計,劄錄之功必不可少。
然存為功力,而不可以為著作。
與林秀才,文史通義外篇三 劄錄之與著作,自史家言之,則為著述與比類之兩家也。
實齋舉其實例,謂如: 班氏撰漢書,為一家著述,劉歆、賈護之漢記,其比類也。
司馬撰通鑒,為一家著述,二劉、範氏之長編,其比類也。
……兩家本自相因,而不相妨害……但為比類之業者,必知著述之意,而所次比之材,可使著述者出,得所憑借,有以恣其縱橫變化。
又必知己之比類,與著述者各有淵源,而不可以比類之密而笑著述之或有所疏,比類之整齊而笑著述之有所畸輕畸重,則善矣。
報黃大俞先生,文史通義外篇三 此其義,實齋暢發之于文史通義内篇卷一之書教篇,其略曰: [知來與藏往]三代以上,記注有成法,而撰述無定名;三代以下,撰述有定名,而記注無成法。
書教上易曰:「筮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間嘗竊取其義以槩古今之載籍,撰述欲其圓而神,記注欲其方以智也。
夫「智以藏往,神以知來」,記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來者之興起,故記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來似神也。
藏往欲其赅備無遺,故體有一定而其德為方;知來欲其抉擇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為圓。
周官三百六十,天人官曲之故,可謂無不備矣,然諸史皆掌記注,而未嘗有撰述之官。
則傳世行遠之業,不可拘于職司,必待其人而後行,非聖哲神明,深知二帝、三王精微之極緻,不足以與此。
書教下 實齋此論雖為史發,實可推之一切之學術,故曰: 圓神方智,自有載籍以還,二者不偏廢。
書教下 若論當時經學,比類纂輯,拾遺搜隐,正所謂藏往似智也。
即名物訓诂,典章考訂,究其極,亦藏往似智也。
此皆記注纂類之事,不得即以是為著作。
纂類記注之不得為著作,正即是功力之不得為學問也。
學問不能無藉乎功力,正猶著述之不能無藉于纂類記注。
纂類記注為著述之所取資,實齋非有所訾議,而纂類記注者不自知其僅所以備著述之資,而自以為極天下之能事焉,此則誤認功力為學問,而學問之真境無由達矣。
實齋又言之,曰: 仆嘗謂功力可假,性靈必不可假。
性靈苟可以假,則古今無愚智之分矣。
與周永清論文,文史通義外篇三 蓋記注比類,惟在功力,著述創造,有俟乎智慧,即實齋之所謂「識」,而其本則存乎人之性靈也。
然為學者終不能長止乎功力而不求進于學問之成,則記注纂類,終必以著述創造為歸宿。
故實齋又言之,曰: 經之流變,必入于史。
與汪龍莊書,文史通義外篇三 征實者必極于發揮,纂類者必達乎撰造,蓋經以藏往,而史則開來也。
此處「史」字應本述造而言實齋本此見解,故論學頗重文辭,曰: 語雲:「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著述一途,亦有三者之别:主義理者,著述之立德者也;主考訂者,著述之立功者也;主文辭者,著述之立言者也。
答沈楓墀論學,文史通義外篇三 又曰: 劄錄之功……不可以為著作……既以此為功力,當益進于文辭……孔、孟言道,亦未嘗離于文也。
但成者為道,未成者為功力,學問之事,則由功力以至于道之梯航也。
文章者,随時表其學問所見之具也;剳記者,讀書練識以自進于道之所有事也。
與林秀才 又曰: [文章與學問]古人本學問而發為文章,其志将以明道,有所謂考據與古文之分哉?又自注雲:「天下但有學問家數,考據者,乃學問所有事,本無考據家。
」與吳胥石簡,文史通義外篇三 立言之士,讀書但觀大意;專門考索,名數究于細微;二者之于大道,交相為功,殆猶女餘布而農餘粟也。
而所以不能通乎大方者,各分畛域而交相诋也。
答沈楓墀論學 立言即著述,考索猶記注纂類矣。
凡此皆實齋特提文史之學,以為當時經學家補偏救弊之要旨也。
著述與事功 而實齋論學卓見,所以深砭當時學術界流弊者,猶不止此。
蓋實齋既本「六經皆史」之見解,謂求道不當守經籍,故亦謂學之緻極,當見之實事實功,而不當徒以著述為能事。
此其意蓋不僅為當時經學家專事考索比輯者發矣。
[實齋與顔李]求之清代,差與顔、李之說為近,而較尤圓密。
故曰: [書與學]古人以學着于書,後人即書以為學。
與林秀才,文史通義外篇三學術之未進于古,正坐儒家者流,誤欲法六經而師孔子耳。
孔子不得位而行道,述六經以垂教于萬世,孔子之不得已也。
後儒非處衰周不可為之世,辄謂師法孔子,必當著述以垂後,豈有不得已者乎?何其蔑視同時之人,而惓惓于後世耶?故學孔子者,當學孔子之所學,不當學孔子之不得已。
然自孟子以後,命為通儒者,率皆願學孔子之不得已者也。
以孔子之不得已而誤謂孔子之本志,則虛尊道德文章,别為一物,大而經緯世宙,細而日用倫常,視為粗迹矣。
與陳鑒亭論學,文史通義外篇三 此非酷肖顔、李之說乎?實齋此意,又深發于原道,曰: [實事與空言]治見實事,教則垂空言矣。
後人因宰我、子貢、有若三子之言,而盛推孔子過于堯、舜,因之崇性命而薄事功。
于是千聖之經綸,不足當儒生之坐論。
原道上 又曰: 儒家者流,尊奉孔子。
……孔子立人道之極,豈有意于立儒道之極耶?……人道所當為者,廣矣大矣,豈當身皆無所遇,而必出于守先待後,不複涉于人世哉?……所處之境,各有不同……學夫子者,豈曰屏棄事功,預期道不行而垂其教邪?原道中 其重事功而抑著述,與顔、李同旨。
晚年又有書孫淵如觀察原性篇後,謂: 性命非可空言,當征之于實用。
文史通義外篇二 又謂: [性理與履踐]果形有一定之惡,則天下豈有無形之性?是性亦有惡矣。
秦王遺玉連環,趙太後金椎一擊而解,今日性理連環,全藉踐履實用,以為金椎之解。
……宋儒輕實學,自是宋儒之病……顧以性命之理,徒博堅白異同之辨,使為宋學者反唇相議,亦曰但騰口說,身心未嘗體踐,今日之學,又異宋學,則是燕伐燕也。
其重踐履而輕誦說,亦與顔、李相似。
惟習齋欲盡廢紙墨誦說而重習行,為道似狹,恕谷欲以考古窮經證成其師之意而路益歧;實齋論學,雖重當身事功,而路徑較習齋為寬,辨證較恕谷為達。
顔、李以周官鄉三物言六藝,亦不如實齋古者政教不分,官師合一,以周官三百六十為六藝源本之論之為大而精也。
而原道一篇,實為實齋學說之總樞,實齋嘗自言之,曰: 文史通義,專為著作之林較雠得失。
著作本乎學問,而近人所謂學問,則以爾雅名物、六書訓故,謂足盡經世之大業,雖以周、程義理,韓、歐文辭,不難一吷置之。
其稍通方者,則分考訂、義理、文辭為三家,而謂各有其所長;不知此皆道中之一事耳。
著述紛紛,出奴入主,正坐此也。
鄙着原道之作,蓋為三家之分畛域設也。
與陳鑒亭論學 又曰: 古今以來,合之為文質損益,分之為學業、事功、文章、性命。
當其始也,但有見于當然而為乎其所不得不為,渾然無定名也。
其分條别類,而名文、名質,名為學業、事功、文章、性命而不可合并者,皆因偏救弊,有所舉而诏示于人,不得已而強為之名,定趨向爾。
後人不察其故,而徇于其名,以謂是可自命其流品,而紛紛有入主出奴之勢焉。
漢學、宋學之交譏,訓诂、辭章之互诋,德性、學問之紛争,是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也。
天喻,文史通義内篇六 故苟明于道之大原,則學業、事功、文章、性命皆足以救世,皆可以相通,而無所事乎門戶之主奴。
不明于道之大原,則考訂、義理、文辭三者,乃始各立門戶以争短長,而失事功、性命之真。
自實齋見地言之,顔、李固亦不失為因偏救弊之一端,而實齋之論,尤為得其通方矣。
今考文史通義外篇二,有書貫道堂文集後一篇,文長近三千言。
貫道堂集乃成都[費钖璜]滋衡着,其父密此度嘗與李恕谷通書論學,治陸、王而頗近顔、李也。
實齋于貫道一集頗推挹,文中摘其要旨,謂: 其論經旨,則謂:「聖人言事實,不言虛理。
」……論儒術,謂:「儒貴能治天下,猶工貴能治木也。
宋儒崇性命而薄事功,以講治術為粗,是猶見工之操繩墨斧斤,斥以為粗,而使究木理之何以作酸,何以克土,何以生火,何以生東方而主甲乙也。
終身探索,未有盡期,而大不能為宮室,小不能為輪轅,尚可以為工乎?則徒講性命之非儒術,亦可喻矣。
」……其務知篇謂:「求知當知所務。
」是非篇謂:「欲定是非,不可偏執己見。
」…… 實齋稱其書「縱橫博辨,闳肆而有準繩,周、秦諸子無以過之;而又切中時弊,理較諸子為醇」。
又稱其論儒術,「尤切宋儒以後之痼矣」。
以實齋平日論學态度言之,固宜其深契費氏矣。
惟謂其書「不甚學而喜穿鑿」,則實齋自生幹、嘉博雅考訂之世,故見若前人之陋耳。
若實齋得讀顔、李書,其批評亦視此推矣。
性情與風氣 [實齋論治學方法]近人言治學方法者,率盛推清代漢學,以為條理證據,有合于今世科學之精神,其說是矣;然漢學家方法,亦惟用之訓诂考釋則當耳。
學問之事,不盡于訓诂考釋,則所謂漢學方法者,亦惟治學之一端,不足以竟學問之全體也。
實齋論學,頗主挽當時漢學家過甚之偏,其所以诏學者以治學之方法者,亦自與漢學家之訓诂考據惟務者有異,此亦實齋論學至有價值之一節也。
如實齋之說,則有志于學者,必先知俗尚與道真之辨。
實齋暢論其意于與朱滄湄中翰論學書。
見文史通義外篇三曰: 為所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者,皆道也……學術無有大小,皆期于道……學術當然,皆下學之器也;中有所以然者,皆上達之道也。
器拘于迹而不能相通,惟道無所不通,是故君子即器以明道,将以立乎其大也。
曆觀古今學術,循環盛衰,互為其端。
以一時風尚言之,有所近者必有所偏……學者……囿于時之所趨,莫不殚精竭智,攻索不遺餘力,自以所得遠過前人……及其風衰習變,後人又以時之所尚,追議前人,未嘗不如前人之視古昔。
漢、唐、宋、明以訖昭代,作者遞相祖述,亦遞相訾議。
……惟夫豪傑之士,自得師于古人,取其意之所誠然而中實有所不得已者,力求其至,所謂君子求諸己也……趨向專,故成功易;毀譽淡,故自得深。
即其天質之良,而縣古人之近己者以為準,勿忘勿助,久之自有會心焉,所謂途轍不同,而同期于道也。
……夫世之所尚,未必即我性之所安,時之所趨,何必即我質之所近!舍其所長,而用其所短,亦已難矣。
而毀譽之勢眩其外,利鈍之見惑其中,雖使十倍古人之智力,而成功且不能以及半焉;何況中材而下,本無可以自通哉? 又答沈楓墀論學,說此尤詳,謂: 文求其是而學思其所以然,人皆知之,而人罕能之……緣風氣锢其習,而毀譽不能無動于中也。
三代以還,官師政教,不能合而為一,學業不得不随一時盛衰而為風氣。
當其盛也,蓋世豪傑竭才而不能測其有餘;及其衰也,中下之資,抵掌而可以議其不足。
大約服、鄭訓诂,韓、歐文辭,周、程義理,出奴入主,不勝紛紛,君子觀之,此皆道中之一事耳。
未窺道之全量,而各趨一節以相主奴,是大道不可見,而學士所矜為見者,特其風氣之着于循環者也。
足下欲進于學,必先求端于道。
道不遠人,即萬事萬物之所以然也。
……人生難得全才,得于天者必有所近,學者不自知也。
博覽以驗其趣之所入,習試以求其性之所安,旁通以究其量之所至,是亦足以進乎道矣。
今之學者則不然,不問天質之所近,不求心性之所安,惟逐風氣所趨,而徇當世之所尚。
……[風氣與天姿]夫風氣所趨,偏而不備,而天質之良,亦曲而不全。
……然必欲求天質之良而深戒以趨風氣者,固謂良知良能,其道易入,且亦趨風氣者,未有不相率而入于僞也。
其所以入于僞者,毀譽重而名心亟也。
故為學之要,先戒名心;為學之方,求端于道……風氣縱有循環,而君子之所以自樹,則固毀譽不能傾,而盛衰之運不足為榮瘁矣,豈不卓欤! 此所謂風氣者,在當時,則漢學考訂是也。
實齋又特指陳其實例于所為淮南子洪保辨,見文史通義外篇一而曰: 君子之學,貴辟風氣,而不貴趨風氣。
蓋既曰風氣,無論所主是非,皆已演成流習,而諧衆以為低昂,不複有性情之自得矣。
又曰: 古今是非,祇欲其平,不欲其過。
自來門戶幹戈,是非水火,非必本質如是,皆随聲附和者之求加不已,而激至于反也。
天下事凡風氣所趨,雖善必有其弊。
君子經世之學,但當相弊而救其偏,轉不重初起之是非。
謂既入風氣,而初起之是非已失實也。
此實齋辨性情、風氣,而終绾合于經世事功之說也。
此其義又見于文史通義内篇卷六之天喻,曰: 學業将以經世也……其前人所略而後人詳之,前人所無而後人創之,前人所習而後人更之……要于适當其宜而可矣。
周公……孔子……孟子……韓子……程朱……其事與功皆不相襲,而皆以言乎經世也。
[開風氣與趨風氣]故學業者,所以辟風氣也。
風氣未開,學業有以開之;風氣既弊,學業有以挽之。
人心風俗,不能曆久而無弊……因其弊而施補救。
……風氣之弊,非偏重則偏輕……非因其極而反之,不能得中正之宜也。
好名之士,方且趨風氣而為學業,是以火救火而水救水也。
然則學者從入,必發端乎一己之性情,而成為經世之事業,乃得為學業之真。
人之性情既萬殊不同,世變亦千古常新,則為學更無一定之規矩,亦無共遵之塗轍矣。
實齋自述其意乃本陽明,故曰: 言學術功力,必秉性情,為學之方,不立規矩,但令學者自認資之所近與力能勉者而施其功力,即王氏良知之遺意也。
博約下 今以實齋風氣、性情之論,上觀陽明拔本塞源論所辨功利與良知之異,則淵源所自,大體固若合符節耳。
專家與通識 [實齋論專家]實齋論為學從入必本性情,而極其所至則以專家為歸。
故曰: 學問文章,須成家數。
與林秀才 又曰: 道欲通方,而業須專一。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類必要于擴充,道必抵于全量。
博約下 大抵學問文章,善取不如善棄。
天地之大,人之所知所能,必不如其所不知不能,故有志于不朽之業,宜度己之所長而用之,尤莫要于能審己之所短而謝之……誠貴乎其專也。
……蓋登太山絕頂,則知千萬途陉之所通,登者止擇一陉,而以他陉謂非登山之道,人皆知其不可。
而學術之封己,往往似之。
故……成己欲其精專,取人貴乎兼攬。
與周次列舉人論刻先集,劉刻遺書卷二十二 又曰: 學人必有所自恃。
如市廛居貨,待人求索,貴于不匮,不貴兼也。
居布帛者不必與知米粟,市陶冶者不必愧無金珠。
是以學欲其博,守欲其約。
又答沈楓墀,劉刻遺書卷二十九 患己不能自成家耳,譬市布而或阙于衣材,售藥而或欠于方劑,則不可也。
博約上 然實齋之論專家,其從入若易,各就資性之所近而緻力焉,其事易。
而到達則難,必本其所專精而擴充以抵于道之全量,則難也。
同時學者如邵二雲,實齋最所契合,然猶曰: 立言宗旨,未見有所發明……聞見之擇執,博綜之要領,尚未見其一言蔽而萬緒該。
與邵二雲論學 因曰「恐于聞道之日猶有待」,是實齋尚不以「聞道」許二雲也。
負盛名者如汪容甫中,實齋且深非之,特為立言有本一文文史通義外篇一發其旨。
謂其聰明有餘,真識不足。
時漢學家為實齋稱許者,無如戴東原,曰:「近日言學問者,戴東原氏實為之最,以其實有見于古人大體,非徒矜考訂而求博雅也。
」又與正甫論文,劉然刻遺書卷二十九然東原诋排朱子,實齋譏之,謂其「飲水忘源,慧有餘而識不足」。
此即聰明有餘,真識不足之意也是東原亦未為知道,未為深知夫學術之流别也。
不僅考據家然,文章家亦莫不然,實齋本此意見而尚論古今文集,則堪當專門名家之選者,為數實尠。
其意見于文史通義内篇卷六之文集篇,謂: [實齋論集部]……文集之名,昉于晉代,而後世應酬牽率之作,決科俳優之文,亦泛濫橫裂而争附别集之名……而所為之文,亦矜情飾貌,矛盾參差,非複專門名家之語無旁出也。
夫治學分而諸子出,公私之交也;言行殊而文集興,誠僞之判也;勢屢變則屢卑,文愈繁則愈亂。
苟有好學深思之士,因文以求立言之質,因散而求會同之歸,則三變而古學可興。
惜乎!循流者忘源,而溺名者喪實。
二缶猶且以锺惑,況滔滔之靡有底極者! 實齋又本此而論詩,謂: 文流而為纂組之藝,詩流而為聲律之工,非詩、文矣。
而……詩人之濫,或甚于文學。
……嘗推劉、班區别五家之義,以校古今詩賦,寥寥鮮有合者。
……必古詩去其音節铿锵,律詩去其聲病對偶,且并去其謀篇用事,琢句煉字,一切工藝之法,而令翻譯者流,但取詩之意義,演為通俗語言,此中果有卓然其不可及,迥然其不同于人者,斯可以入五家之推矣。
苟去是數者,而枵然一無所有,是工藝而非詩也。
陳東浦方伯詩序,校雠通義外篇 又本此而論史,謂: [史貴筆削]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
筆削之義,不僅事具始末:文成規矩已也;……固将綱紀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
繩墨之所不可得而拘,類例之所不可得而泥。
而後微茫秒忽之際,有以獨斷于一心。
及其書之成也,自然可以參天地而質鬼神,契前修而俟後聖,此家學之所以可貴也……唐後史學絕,而著作無專家……于是史文等于科舉之程序,胥吏之文移。
答客問上,文史通義内篇四 故自實齋所懸之格而求,古今文史著述,得跻于專門成家之流者蓋不多,大率專門成家者必具别識,别識本于性真,其歸會于大道,其用達于經世;其在風氣,則常為辟而不為趨,其為抉擇,則常于誠而不于名,此則所由以成家也。
然專家既貴有别識,尤貴有通識。
[實齋論通識]何以謂之通識?曰: 忖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