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戴東原 附:江慎修 惠定宇 程易田
關燈
小
中
大
一境界。
此層東塾讀書記亦言之,謂:「孟子所謂性善者,謂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謂人人之性皆純于善也」。
孟子書中亦明明分說兩種境界,而東原必歸之于一,又不歸之于仁義,而必歸之于食色,是東原之言近于荀子之性惡,斷然矣。
朱蓉生無邪堂答問卷三辨戴說極明盡,大章謂:「古書言『欲』,有善有惡,程、朱語錄亦然。
其教人遏欲存理,特恐欲之易縱,專舉惡者言之,烏可以靜害意!天賦人有食色之欲,未嘗有貪淫之欲。
其有之者,人自縱之。
謂食色之性,人不可無,此何待言?疏證有雲:『欲之失為私,私則貪邪随之』,是東原未嘗不知欲中有惡也。
孟子謂心之所同然者為理義,未嘗謂心之所發皆合于理義也。
心統性情,其情可以為善,亦可以為不善。
東原以孟子言『情』非性情,而雲『情,猶素也,實也』,曲說至此,可謂自生荊棘。
」其論皆是。
餘觀船山議論,頗多與東原相同。
然船山極尊宋儒,又曰:「庶民者,流俗也。
流俗者,禽獸也。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君子存之,小人去之,壁立萬仞,止争一線。
」俟解,詳前引亦分兩境界言,其識超于東原矣。
戴學之流衍 東原既卒,其私淑學者淩廷堪次仲為東原先生事略狀,有雲: 先生之學,無所不通,而其所由以至道者則有三:曰小學,曰測算,曰典章制度。
至于原善、孟子字義疏證,由古訓而明義理,蓋先生至道之書也。
先生卒後,其小學之學,則有高郵王念孫、金壇段玉裁傳之;測算之學,則有曲阜孔廣森傳之;典章制度之學,則有興化任大椿傳之,皆其弟子也。
昔河間獻王實事求是,夫實事在前,吾所謂是者,人不能強辭而非之,吾所謂非者,人不能強辭而是之也,如六書、九數及典章制度之學是也。
虛理在前,吾所謂是者,人既可别持一說以為非,吾所謂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說以為是也,如義理之學是也。
故于先生之實學诠列如左,而義理固先生晚年極精之詣,非造其境者,亦無由知其是非也。
其書具在,俟後人之定論雲爾。
次仲此說,良以當時于東原疏證議論,頗多非難。
[東原思想與當時之反響]洪榜為東原作行狀,全載其與彭尺木一書;朱筠謂:「何圖程朱後複生議論?」東原子中立因删之。
同時如姚鼐、翁方綱、程晉芳諸人,于東原疏證皆有駁論。
蓋考訂立于共是,義理則卓在獨見,又程朱之說行世已久,東原驟加抗诤,宜乎為世駭怪,故次仲亦為此婉說也。
顧東原生平心力所萃,亦自靡于考訂者多,注于義理者少。
即段懋堂為東原大弟子,為東原年譜,于東原義理三書,已不能碓指其年代,緒言、疏證均于東原身後乃見,則其它可知。
且東原生平議論,亦始終未脫由古訓而明義理之一境,其言義理,仍是考訂夙習。
晚年着疏證,既深诋宋儒之憑臆鑿空,而一本諸古訓,則傳其學者,自更不願為義理空說,而益惟盡力于實事求是、考古訂經之途。
蓋不敢遽希其師之所至,而惟依循其所由至者以為學,此亦學者謹慎笃實之一端,次仲此文,正可代表此種意見也。
段懋堂戴先生年譜,記東原初謂「天下有義理之源,有考核之源,有文章之源」,後數年,又曰:「義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也,義理又何源哉?」而其後懋堂重刻戴東原集作序,乃曰: 玉裁竊以謂義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
自古聖人制作之大,皆精審乎天地民物之理,得其情實,綜其終始,舉其綱以俟其目,與以利而防其弊,故能奠安萬世。
先生之治經,凡故訓、音聲、算數、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實。
蓋由考核以通乎性與天道,既通乎性與天道而考核益精,文章益盛。
用則施政利民,舍則垂世立教而無弊。
淺者乃求先生于一名、一物、一字、一句之間,惑矣! 東原以義理為考核之源,而懋堂以考核為義理之源,此非明背師說,乃正所以善會師說也。
[東原思想與段懋堂]聖人制作,此義理為考核之源也;後人鑽研經籍,因明義理,此考核為義理之源也。
懋堂之說正是東原平日戒人鑿空以求義理之旨耳。
而懋堂之所謂考核,其意并不專在名物、字句間,為嚴元照娛親雅言序,謂: 考核者,學問之全體。
學者所以學為人也,故考核在身心性命、倫理族類之間,而以讀書之考核輔之。
今之言學者,身心、倫理之不務,謂宋之理學不足言,謂漢之氣節不足尚,别為異說,簧鼓後生,此又吾輩所當大為之坊者。
是懋堂言考核并不主排宋也。
其與陳恭甫書,謂: 今日大病,在棄洛、閩、關中之學不講,謂之庸腐,而立身苟簡,氣節壞,政事腐,天下皆君子而無真君子,未必非表率之故也。
故專言漢學,不講宋學,乃真人心世道之憂,而況所謂漢學者如同畫餅乎! 時懋堂已八十,又與王石臞書,謂: 今日之弊,在不當行政事,而尚剿說,漢學亦與河患同。
然則理學不可不講,先生其有意乎? 又為朱子小學跋,自謂: 喜言訓诂考核,尋其枝葉,略其根本,老大無成,追悔已晚。
又曰: 漢人之小學,一藝也;朱子之小學,蒙養之全功也。
懋堂畢生精力,萃其說文解字注一書,乃不自滿假,自居一藝,極推朱子,謂其本末兼赅,未嘗異孔子之教。
此其度量意趣,誠深遠矣!而懋堂又有推尊東原配祀朱子議,則懋堂終不免為不知東原。
淩氏排宋尊漢,乃與東原一轍,然若言其主張考核,則固三人之所同也。
而東原言考核,則實有其至精之見。
嘗謂: 凡仆所以尋求于遺經,懼聖人之緒言闇汶于後世也。
然尋求而獲,有十分之見,有未至十分之見。
所謂十分之見,必征之古而靡不條貫,合諸道而不留餘議,巨細畢究,本末兼察。
若夫依于傳聞以拟其是,擇于衆說以裁其優,出于空言以定其論,據于孤證以信其通,雖溯流可以知源,不目覩淵泉所導,循根可以達杪,不手披枝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見也。
[東原論考據之精見]以此治經,失一不知為不知一之意,而徒增一惑以滋識者之辨也。
乙亥與姚姬傳書 又曰: 先儒之學……其得者,取義遠,資理闳,書不克盡言,言不克盡意。
學者深思自得,漸近其區。
不深思自得,斯草薉于畦而茅塞其陸。
其失者,即目未覩淵泉所導,手未披枝肄所歧者也。
而為說轉易曉,學者淺涉而堅信之,用自滿其量之能容受,不複求遠者、闳者……則不志乎聞道之過也。
同上 又曰: ……其得于學,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為一時之名,亦不期後世之名。
有名之見其弊二:非掊擊前人以自表襮,即依傍昔儒以附骥尾。
二者不同,而鄙陋之心同。
是以君子務在聞道也。
答鄭丈用牧書 此皆東原論考據至精至卓之說也。
惟東原既自喜,往往言之踰其度,[東原論考據過分處]章實齋記其口語,謂: 今之學者,毋論學問文章,先坐不曾識字。
又曰: 予弗能究先天後天、河洛精蘊,即不敢讀「元亨利貞」;弗能知星躔歲差、天象地表,即不敢讀「欽若敬授」;弗能辨聲音律呂、古今韻法,即不敢讀「關關雎鸠」;弗能考三統正朔、周官典禮,即不敢讀「春王正月」。
章氏遺書卷二十二與族孫汝楠論學書 實齋此語記于乾隆丙戌,東原年四十四,實齋年二十九蓋初識東原,其言即所與是仲明書中語,東原欲着七經小記亦此意,蓋常常稱說雲爾也。
實齋當時聞而重媿其言,謂: 充類至盡,我輩于四書一經,正乃未嘗開卷卒業,可為慚惕,可為寒心。
同上 後乃頗疑東原言之有過,因曰: 近日言學問者,戴東原氏實為之最,以其實有見于古人大體,非徒矜考訂而求博雅也。
然戴氏之言又有過者。
戴氏言曰:「誦堯典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則不卒業;誦周南、召南,不知古音,則失讀;誦古禮經,先士冠禮,不知古宮室、衣服等制,則迷其方。
」戴氏深通訓诂,長于制數,又得古人之所以然,故因考索而成學問,其言是也。
然以此概人,謂必如其所舉,始許誦經,則是數端皆出專門絕業,古今寥寥不數人耳,猶複此糾彼訟,未能一定,将遂古今無誦五經之人,豈不誣乎?孟子言井田封建,但雲大略,孟獻子之友五人,忘者過半,諸侯之禮則雲未學,爵祿之詳則雲不可得聞,使孟子生後世,戴氏必謂未能誦五經矣。
馬、班之史,韓、柳之文,其與于道,猶馬、鄭之訓诂,賈、孔之疏義也;戴氏則謂彼皆「藝」而非「道」。
此猶資舟楫以入都,而謂陸程非京路也。
曾子之于聖門,蓋笃實緻功者也,然其言禮,則重在容貌、顔色、辭氣,而笾豆器數,非君子之所貴。
由是言之,文章之用,較之區區掇拾之功,豈可同日語哉?章氏遺書卷二十九又與正甫論文 實齋此書約在嘉慶丁巳,書中雲「近與朱少白書,為論學文之要」,據遺書補答朱少白諸書應在丁巳也去東原卒已二十年矣。
其所以難東原者良是,然在笃信東原者,方謂求道必于六經,而通經必先治訓诂制數,則将長如實齋之乍聞東原語,寒心慚惕,重媿于四書一經未嘗開卷卒業,而揖心孜孜,夫何餘閑敢效其師之高談性命義理,以複蹈宋儒往者以憑空臆見為理之失。
則東原之學所以流衍于身後而專在小學、測算、典制三者間,其事亦固然,無足怪者。
實齋又為東原鄭學齋記見文集十一書後,謂: 戴君說經,不盡主鄭氏說,而其與任幼植書,見文集九則戒以輕畔康成,人皆疑之,不知其皆是也。
大約學者于古,未能深究其所以然,必當墨守師說;及其學之既成,會通于羣經與諸儒治經之言,而有以灼見前人之說之不可以據,于是始得古人大體而進窺天地之純。
故學于鄭而不敢盡由于鄭,乃謹嚴之至,好古之至,非蔑古也。
[戴學與墨守之異]乃世之學者,喜言墨守。
……墨守而愚,猶可言也:墨守而黠,不可言矣。
愚者循名記數,不敢稍失,猶可諒其愚也;黠者不複需學,但襲成說,以謂吾有所受者也。
蓋折衷諸儒,鄭所得者十常七八;黠者既名鄭學,即不勞施為,常安坐而得十之七八也。
夫安坐而得十之七八,不如自求心得者之什一二矣;而猶自矜其七八,故曰德之賊也。
惟墨守者流,非愚則黠,于是有志之士,以謂學當求其是,不可泥于古所雲矣。
……然不求于古,而惟心所安,則人各有心,略相似也;是堯、舜而非桀、纣,亦鹹所喻也。
依傍名義,采取前言,折中過與不及,參以三占從二,人皆可與知能。
因而自信于心,以謂學即在是,則六經束高閣,而五尺之童,皆可抵掌而談學術矣。
文史通義外篇二 實齋此文,發明戴氏治學精神極深切。
戴派學者固知通經貴在明道,而所以通經者又不尚墨守,故于訓诂、名物、制數,鹹能貫串羣經以求一是;又不敢師心蔑古,空談剿說,故雖守東原強恕推情之教者,猶必以研古治禮為歸。
綜此諸端觀之,可以悟戴學流衍所以終彙于訓诂、名物、制數之所以然也。
戴學與程瑤田 論述戴學,猶有一人可以特記者,曰程瑤田易疇。
又字易田,歙人,生雍正三年乙巳,卒嘉慶十九年甲戌,年九十。
少師淳安方婺如子粹然『心淳』,曾為嘉定縣教谕,王鳴盛詩所謂「官推當湖陸,師則新安程」也。
與東原同學江門,而東原自言遜其精密焉。
易疇論學語,備見于其[論學小記]。
為通藝錄之一種其書體裁,略似東原孟子字義疏證及稍後焦裡堂論語通釋,而多推衍大學之義,正與戴、焦二家分言語、孟者鼎足三峙,其精粹透露處亦視兩家無遜色也。
其論性善,謂: 有天地然後有天地之性,有人然後有人之性,有物然後有物之性。
有天地、人物,則必有其質、有其形、有其氣矣。
有質、有形、有氣,斯有其性,是性從其質、其形、其氣而有者也……故物之性斷乎不能如人性之善。
[易疇之性善論]……何也?其質、形、氣,物也,非人也。
……人之所以異于物者,異于其質、形、氣而已矣。
……後世惑于釋氏之說,遂欲超乎質、形、氣以言性,而不知惟質、形、氣之成于人者,始無不善之性也。
論學小記中述性一 又曰: 無氣質則無人,無人則無心。
性具于心,無心,安得有性之善?故溯人性于未生之前,此天地之性,乃天道也。
天道亦有于其形與氣,主實有者而言之……若夫天人賦禀之際……所賦所禀,并據氣質而言。
性具氣質中……豈塊然賦之以氣質,而必先諄然命之以性乎?若以賦禀之前而言性……釋氏之言性也。
所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
是故性善斷然以氣質言,主實有者而言之。
是姜則性熱,是水則性寒,是人之氣質則性善。
述性二 易疇既主性具于後天之氣質,又謂性因情見,所謂性善者,易言之則情善也。
故曰: 性不可見,于情見之;情于何見?見于心之起念耳……性從人之氣質而定,從人之氣質而有。
若有兩念,便可分性有善惡,今隻有一念,善者必居其先……或謂人之欲乃固有之,安得無惡念居其先者?不知是欲也,必先有善。
……今為盜賊者,未有不迫于饑寒者也,其初隻有謀生一念耳……是其初念未嘗不善,而轉而之乎惡耳。
述性 人性之自然流露者為「情」,情之初發無不善,及其轉而之乎不善而為惡,其間有其轉移遞變者曰「意」。
然意之初發亦非不善也,易疇謂: 由性自然而出之謂情,由吾心有所經營而出之之謂意。
又曰: 情與意同居而異用。
述性二 心統性情,情者,感物以寫其性者也。
無為而無不為,自然而出,發若機括,有善而已矣。
自夫心之有所作為也,而意萌焉。
其初萌也,固未有不善者也。
何也?意為心之所發,而心則統乎性情,故意萌于心,實關乎其性情,則安得而不善?……事觸于情,而喜怒哀樂不轉念而應;情交于利害,而取舍疑惑,一轉念而淆。
慎之又慎,在持其情于獨焉,即事察義以誠其意而已矣。
述性一 又曰: 性渾然具之于心,有善而無惡;情則沛然流于所性,亦有善而無惡。
意萌于心以主張之,意豈獨有惡哉?内而與情謀,外而與事謀,見情之與事交也,以意為之樞,經之營之,于是利害之分明,而趨避之機習。
喪其良心,不誠其意之為害大矣……[易疇之誠意論]蓋情之發于性也,直達之而已;意之主張乎情者,有所經營,不能直達。
惟誠其意,則好善之情如好好色,惡惡之情如惡惡臭。
情本直達,意更主張之,而使之直達。
故曰情無不善,情之有不善者,不誠其意之故也。
述性三 情、意之初發,俱無不善,及其外與事物相交接,不能直達,遂輾轉而遷于不善。
求有以直達其情,不為事物所亂,而卒歸于本然之善者,則在能「誠意」。
易疇謂: 好惡者,情也。
情之見于事為,而吾心經營之者,意也。
有好善惡惡之情,即有為善拒惡之意,是意乃依乎本然之情而順乎其所緻之知者。
無何,為善者變而為惡,拒惡者變而拒善,是反其初意矣。
誠之者,務實其初意而不使之變也。
論學小記上誠意義述 又曰: 誠意之意,非私意之謂,乃真好真惡之情之發于性者……意不能離乎情,好惡之出于不容己者,情也;好惡之情動于中,而欲有所作為者,意也。
是故吾好是善而欲為之,吾惡是惡而不使有之,是情之見于意者也。
乃好之而不盡其真好之情,惡之而不盡其真惡之情,是雖好惡之情已動其為善拒惡之意,而好惡之量有所未盡,則不能充實其為善拒惡之意,以無負其出于不容已之情,是之謂不誠其意。
同上 又謂: 發于情之好惡,是真好真惡也;發于情而即欲好之惡之,是其意已自知其當好當惡也。
……知其當然,而即無絲毫之不然,是能充實其為善拒惡之意,而能不負其出于不容己之情,夫是之謂誠其意也。
同上 又曰: 誠意者之惡惡也,非專指惡已有之而後去之務盡之謂也,謂不使絲毫之惡有以乘于吾之身也。
故曰,夫子言「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說「惡」字最精妙也。
若不善乘于吾身,此所謂「惡念」也,不可誤認為吾欲誠之「意」。
其治之之功謂之「去惡」,謂之「改過」,亦不得以「誠意」二字統言之。
同上 故人之求有以直達其性情,充實其真好真惡之不容己,以完其本然之善,其工夫在誠意,而誠意之功又有待于緻知與格物,易疇謂: [易疇之格物論]「誠意」為「明明德」之要,而必先之以「緻知」,知非空緻,在于「格物」,「物」者何?意、心、身、家、國、天下也。
麗于身者有五事,接于身者有五倫,皆物之宜格焉者也。
格者,舉其物而欲貫通乎其理。
緻知者,能貫通乎物之理矣。
而于是誠意,使吾造意之時,務不違乎物之理;而因之正心,使吾心常宅乎物之理;而因之修身,使萬物皆備之身,始終無愧怍乎其物;而馴緻乎家之齊、國之治、天下之平,亦惟不外乎順物之情,盡物之性,使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而大學之能事畢矣。
同上 又謂: 孟子謂「心之官則思,先立乎其大者」,蓋謂心能主乎耳目,非離乎耳目之官而專緻力于思。
然則所謂先立其大者,舍視、聽、言、動,無下手處也。
不知循物,寂守其心,此異學之所以歧也。
吾學則不然。
[易疇之慎獨論]「慎獨」者,慎其意之接于物。
……吾學先格物,内而意也、心也,外而身也,皆物也:極之而至于家、國、天下,無非物也。
蓋無須臾之頃而不循乎物者也。
同上 [易疇論性命之辨]易疇又分說「性」、「命」之義謂: 天分以與人而限之于天者謂之命。
人受天之所命而成之于己者謂之性。
此限于天而成于己者,及其見之事為,則又有無過、無不及之分以為之則,……「性」、「命」二字,必合言之,而治性之學斯備。
五官百骸,五常百行,無物無則;性、命相通,合一于則,性乃治矣。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謂我之口而嗜乎味,我之目而美乎色,我之耳而悅乎聲,我之鼻而知乎臭,我之四肢而樂乎安佚,其必欲遂者,與生俱生之性也;其不能必遂者,命之限于天者也。
五者,吾體之小者也。
遂己所成之性恒易,而順天所限之命恒難。
性易遂,則必過乎其則;命難順,則不能使不過乎其則。
治性之道,以不過乎則為斷。
節之以命,而不畏其難順,斯不過乎其則矣。
「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謂以吾心之仁而施于父子,以吾心之義而施于君臣,以吾心之禮而施于賓主,以吾心之智而施于賢者,以吾心所具聖人之德而與天道相貫通,其必欲遂者,與生俱生之性也;其不能必遂者,命之限于天者也。
五者,吾體之大者也。
遂己所成之性恒難,而順天所限之命恒易。
性難遂,則必不及乎則;命易順,則姑任其不及乎則。
治性之道,以必及乎則為斷,勉之以性,而不畏其難遂,斯必及乎其則矣。
同上 凡此,皆易疇論學要旨也。
易疇與東原于乾隆十四年己巳相識定交,時東原年二十七,而易疇年二十五。
兩人年相若,地相近,所學亦相類。
故易疇謂「時時與東原處,與東原交垂三十年,知東原最深」。
通藝錄修辭餘鈔五友記[易疇與東原論學異點]而餘觀易疇論學,頗有與東原異者。
東原盛诋宋儒,易疇無之,且深推朱子,其恭敬桑梓之情,有似慎修。
通藝錄有徽州府建文昌神祠議兩篇可證然此非易疇随俗,實由其見解之不同。
今論學小記中,有明與東原持異者,謂: [去私去蔽非第一義]今之言學者,動曰去私、去蔽。
餘以為道問學,其第一義不在去私;緻知之第一義亦非去蔽。
蓋本不知者,非有物以蔽之;本未行者,非必有所私也……崇德,明明德之事也,道問學以尊德性,所以明明德也;修慝,去蔽、去私之謂也。
誠意者,崇德、修慝兼而有之者也。
……問學之事,崇德一大端,大之大者也。
修慝亦一大端,所以輔其崇德,大之次者也。
今之言學者,但知修慝為大端,認修慝為即以崇德,其根由于不知性善之精義,遂以未治之身為叢尤集愆之身。
雖亦頗疑于性善,及其着于錄也,不能不與荀子性惡篇相為表裏,此說之所以不能無歧也。
論學小記上誠意義述 此言「去私、去蔽」,明指東原。
謂其「雖亦頗疑于性善,而實與荀子性惡篇相表裡」,尤為精識,同時學人評骘東原,未有如此透切者。
易疇謂東原所以緻歧之點,由于不知性善精義,故遂以修慝為即崇德。
蓋東原論性,專指血氣之欲,若耳、目、口、鼻、四肢之于聲、色、臭、味、安佚者言之,于孟子盡心篇「性也有命,命也有性」一章,強作解說,終難允洽。
易疇論性以情、意為說,論情、意以好惡為說,好惡不盡于耳、目、口、鼻、四肢之于聲、色、臭、味、安佚也。
其言較東原平正近實,故其說孟子「性命」一章亦通明無礙。
此由兩人認看「性」字界限不同,故立說自異也。
易疇以大學說孟子,以誠意為工夫,而即以好惡說誠意,蹊徑頗近陽明;而歸極之于格物,意似頗欲調和朱、王而為之折衷。
[易疇與次仲裡堂]稍後淩次仲聞戴氏之風而起,着複禮論三篇,主以「禮」節「性」,面目精神,益肖荀子,與易疇格物、誠意之說,亦所歧甚微,而所差則遠,其辨亦在認看性善不真切也。
次仲又為好惡說一篇,謂人性初不外乎好惡,其說頗近易疇,惟又謂「好惡生于聲、色與味」,則不知好惡尚有在聲、色與味之外者,此則仍是易疇所謂「不知性善精義」也。
次仲又為慎獨說,據禮器說大學,謂:「中庸之『慎獨』,皆禮之内心精微,後儒置禮器不觀,而高言慎獨,則與禅家獨坐觀空何異?」校禮堂文集其說亦似易疇。
易疇亦有慎獨篇,謂: 「獨」非專在内也,乃内外相交之際也;「慎」則專在内也。
慎之然後能盡其當好當惡之實,以全其真好真惡之情,此治意之學也。
論學小記上 易疇以「獨」為内外相交之際,即猶次仲以「獨」為禮之内心精微也。
惟次仲自為張皇,專以禮為說,轉不如易疇所诠更為精圓耳。
私淑戴氏之學而起者尚有焦裡堂。
裡堂與易疇友善,其為孟子正義,頗采易疇論學小記。
易疇顔所居曰讓堂,論學小記有主讓、以厚、貴和諸篇,又為和厚讓恕四德貫通說,論學外篇上謂: 理但可以繩己……若将理繩人,則人必有詭詞曲說,用相取勝,是先啟争端也。
今吾一以讓應之。
裡堂亦謂:「先王治天下,以禮不以理。
訟者各持一理,哓哓不已,若直論其是非,彼此必皆不服;勸以遜順,往往和解;可知理足啟争,禮足止争也。
」雕菰樓文集理說又謂:「理愈明,而訟愈煩,理不足恃。
人皆能絜矩,皆能恕,尚何訟?」同上,使無訟解此其立說之頗似者。
裡堂論孟子性善,頗近陽明,其說或得自易疇也。
欲求東原與裡堂、次仲議論思想轉接處,不可不治易疇。
餘觀易疇論學精粹,無張皇門戶之意,所得有超戴、焦、淩、阮芸台諸人之上者,故略次其大意焉。
此層東塾讀書記亦言之,謂:「孟子所謂性善者,謂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謂人人之性皆純于善也」。
孟子書中亦明明分說兩種境界,而東原必歸之于一,又不歸之于仁義,而必歸之于食色,是東原之言近于荀子之性惡,斷然矣。
朱蓉生無邪堂答問卷三辨戴說極明盡,大章謂:「古書言『欲』,有善有惡,程、朱語錄亦然。
其教人遏欲存理,特恐欲之易縱,專舉惡者言之,烏可以靜害意!天賦人有食色之欲,未嘗有貪淫之欲。
其有之者,人自縱之。
謂食色之性,人不可無,此何待言?疏證有雲:『欲之失為私,私則貪邪随之』,是東原未嘗不知欲中有惡也。
孟子謂心之所同然者為理義,未嘗謂心之所發皆合于理義也。
心統性情,其情可以為善,亦可以為不善。
東原以孟子言『情』非性情,而雲『情,猶素也,實也』,曲說至此,可謂自生荊棘。
」其論皆是。
餘觀船山議論,頗多與東原相同。
然船山極尊宋儒,又曰:「庶民者,流俗也。
流俗者,禽獸也。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君子存之,小人去之,壁立萬仞,止争一線。
」俟解,詳前引亦分兩境界言,其識超于東原矣。
戴學之流衍 東原既卒,其私淑學者淩廷堪次仲為東原先生事略狀,有雲: 先生之學,無所不通,而其所由以至道者則有三:曰小學,曰測算,曰典章制度。
至于原善、孟子字義疏證,由古訓而明義理,蓋先生至道之書也。
先生卒後,其小學之學,則有高郵王念孫、金壇段玉裁傳之;測算之學,則有曲阜孔廣森傳之;典章制度之學,則有興化任大椿傳之,皆其弟子也。
昔河間獻王實事求是,夫實事在前,吾所謂是者,人不能強辭而非之,吾所謂非者,人不能強辭而是之也,如六書、九數及典章制度之學是也。
虛理在前,吾所謂是者,人既可别持一說以為非,吾所謂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說以為是也,如義理之學是也。
故于先生之實學诠列如左,而義理固先生晚年極精之詣,非造其境者,亦無由知其是非也。
其書具在,俟後人之定論雲爾。
次仲此說,良以當時于東原疏證議論,頗多非難。
[東原思想與當時之反響]洪榜為東原作行狀,全載其與彭尺木一書;朱筠謂:「何圖程朱後複生議論?」東原子中立因删之。
同時如姚鼐、翁方綱、程晉芳諸人,于東原疏證皆有駁論。
蓋考訂立于共是,義理則卓在獨見,又程朱之說行世已久,東原驟加抗诤,宜乎為世駭怪,故次仲亦為此婉說也。
顧東原生平心力所萃,亦自靡于考訂者多,注于義理者少。
即段懋堂為東原大弟子,為東原年譜,于東原義理三書,已不能碓指其年代,緒言、疏證均于東原身後乃見,則其它可知。
且東原生平議論,亦始終未脫由古訓而明義理之一境,其言義理,仍是考訂夙習。
晚年着疏證,既深诋宋儒之憑臆鑿空,而一本諸古訓,則傳其學者,自更不願為義理空說,而益惟盡力于實事求是、考古訂經之途。
蓋不敢遽希其師之所至,而惟依循其所由至者以為學,此亦學者謹慎笃實之一端,次仲此文,正可代表此種意見也。
段懋堂戴先生年譜,記東原初謂「天下有義理之源,有考核之源,有文章之源」,後數年,又曰:「義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也,義理又何源哉?」而其後懋堂重刻戴東原集作序,乃曰: 玉裁竊以謂義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
自古聖人制作之大,皆精審乎天地民物之理,得其情實,綜其終始,舉其綱以俟其目,與以利而防其弊,故能奠安萬世。
先生之治經,凡故訓、音聲、算數、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實。
蓋由考核以通乎性與天道,既通乎性與天道而考核益精,文章益盛。
用則施政利民,舍則垂世立教而無弊。
淺者乃求先生于一名、一物、一字、一句之間,惑矣! 東原以義理為考核之源,而懋堂以考核為義理之源,此非明背師說,乃正所以善會師說也。
[東原思想與段懋堂]聖人制作,此義理為考核之源也;後人鑽研經籍,因明義理,此考核為義理之源也。
懋堂之說正是東原平日戒人鑿空以求義理之旨耳。
而懋堂之所謂考核,其意并不專在名物、字句間,為嚴元照娛親雅言序,謂: 考核者,學問之全體。
學者所以學為人也,故考核在身心性命、倫理族類之間,而以讀書之考核輔之。
今之言學者,身心、倫理之不務,謂宋之理學不足言,謂漢之氣節不足尚,别為異說,簧鼓後生,此又吾輩所當大為之坊者。
是懋堂言考核并不主排宋也。
其與陳恭甫書,謂: 今日大病,在棄洛、閩、關中之學不講,謂之庸腐,而立身苟簡,氣節壞,政事腐,天下皆君子而無真君子,未必非表率之故也。
故專言漢學,不講宋學,乃真人心世道之憂,而況所謂漢學者如同畫餅乎! 時懋堂已八十,又與王石臞書,謂: 今日之弊,在不當行政事,而尚剿說,漢學亦與河患同。
然則理學不可不講,先生其有意乎? 又為朱子小學跋,自謂: 喜言訓诂考核,尋其枝葉,略其根本,老大無成,追悔已晚。
又曰: 漢人之小學,一藝也;朱子之小學,蒙養之全功也。
懋堂畢生精力,萃其說文解字注一書,乃不自滿假,自居一藝,極推朱子,謂其本末兼赅,未嘗異孔子之教。
此其度量意趣,誠深遠矣!而懋堂又有推尊東原配祀朱子議,則懋堂終不免為不知東原。
淩氏排宋尊漢,乃與東原一轍,然若言其主張考核,則固三人之所同也。
而東原言考核,則實有其至精之見。
嘗謂: 凡仆所以尋求于遺經,懼聖人之緒言闇汶于後世也。
然尋求而獲,有十分之見,有未至十分之見。
所謂十分之見,必征之古而靡不條貫,合諸道而不留餘議,巨細畢究,本末兼察。
若夫依于傳聞以拟其是,擇于衆說以裁其優,出于空言以定其論,據于孤證以信其通,雖溯流可以知源,不目覩淵泉所導,循根可以達杪,不手披枝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見也。
[東原論考據之精見]以此治經,失一不知為不知一之意,而徒增一惑以滋識者之辨也。
乙亥與姚姬傳書 又曰: 先儒之學……其得者,取義遠,資理闳,書不克盡言,言不克盡意。
學者深思自得,漸近其區。
不深思自得,斯草薉于畦而茅塞其陸。
其失者,即目未覩淵泉所導,手未披枝肄所歧者也。
而為說轉易曉,學者淺涉而堅信之,用自滿其量之能容受,不複求遠者、闳者……則不志乎聞道之過也。
同上 又曰: ……其得于學,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為一時之名,亦不期後世之名。
有名之見其弊二:非掊擊前人以自表襮,即依傍昔儒以附骥尾。
二者不同,而鄙陋之心同。
是以君子務在聞道也。
答鄭丈用牧書 此皆東原論考據至精至卓之說也。
惟東原既自喜,往往言之踰其度,[東原論考據過分處]章實齋記其口語,謂: 今之學者,毋論學問文章,先坐不曾識字。
又曰: 予弗能究先天後天、河洛精蘊,即不敢讀「元亨利貞」;弗能知星躔歲差、天象地表,即不敢讀「欽若敬授」;弗能辨聲音律呂、古今韻法,即不敢讀「關關雎鸠」;弗能考三統正朔、周官典禮,即不敢讀「春王正月」。
章氏遺書卷二十二與族孫汝楠論學書 實齋此語記于乾隆丙戌,東原年四十四,實齋年二十九蓋初識東原,其言即所與是仲明書中語,東原欲着七經小記亦此意,蓋常常稱說雲爾也。
實齋當時聞而重媿其言,謂: 充類至盡,我輩于四書一經,正乃未嘗開卷卒業,可為慚惕,可為寒心。
同上 後乃頗疑東原言之有過,因曰: 近日言學問者,戴東原氏實為之最,以其實有見于古人大體,非徒矜考訂而求博雅也。
然戴氏之言又有過者。
戴氏言曰:「誦堯典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則不卒業;誦周南、召南,不知古音,則失讀;誦古禮經,先士冠禮,不知古宮室、衣服等制,則迷其方。
」戴氏深通訓诂,長于制數,又得古人之所以然,故因考索而成學問,其言是也。
然以此概人,謂必如其所舉,始許誦經,則是數端皆出專門絕業,古今寥寥不數人耳,猶複此糾彼訟,未能一定,将遂古今無誦五經之人,豈不誣乎?孟子言井田封建,但雲大略,孟獻子之友五人,忘者過半,諸侯之禮則雲未學,爵祿之詳則雲不可得聞,使孟子生後世,戴氏必謂未能誦五經矣。
馬、班之史,韓、柳之文,其與于道,猶馬、鄭之訓诂,賈、孔之疏義也;戴氏則謂彼皆「藝」而非「道」。
此猶資舟楫以入都,而謂陸程非京路也。
曾子之于聖門,蓋笃實緻功者也,然其言禮,則重在容貌、顔色、辭氣,而笾豆器數,非君子之所貴。
由是言之,文章之用,較之區區掇拾之功,豈可同日語哉?章氏遺書卷二十九又與正甫論文 實齋此書約在嘉慶丁巳,書中雲「近與朱少白書,為論學文之要」,據遺書補答朱少白諸書應在丁巳也去東原卒已二十年矣。
其所以難東原者良是,然在笃信東原者,方謂求道必于六經,而通經必先治訓诂制數,則将長如實齋之乍聞東原語,寒心慚惕,重媿于四書一經未嘗開卷卒業,而揖心孜孜,夫何餘閑敢效其師之高談性命義理,以複蹈宋儒往者以憑空臆見為理之失。
則東原之學所以流衍于身後而專在小學、測算、典制三者間,其事亦固然,無足怪者。
實齋又為東原鄭學齋記見文集十一書後,謂: 戴君說經,不盡主鄭氏說,而其與任幼植書,見文集九則戒以輕畔康成,人皆疑之,不知其皆是也。
大約學者于古,未能深究其所以然,必當墨守師說;及其學之既成,會通于羣經與諸儒治經之言,而有以灼見前人之說之不可以據,于是始得古人大體而進窺天地之純。
故學于鄭而不敢盡由于鄭,乃謹嚴之至,好古之至,非蔑古也。
[戴學與墨守之異]乃世之學者,喜言墨守。
……墨守而愚,猶可言也:墨守而黠,不可言矣。
愚者循名記數,不敢稍失,猶可諒其愚也;黠者不複需學,但襲成說,以謂吾有所受者也。
蓋折衷諸儒,鄭所得者十常七八;黠者既名鄭學,即不勞施為,常安坐而得十之七八也。
夫安坐而得十之七八,不如自求心得者之什一二矣;而猶自矜其七八,故曰德之賊也。
惟墨守者流,非愚則黠,于是有志之士,以謂學當求其是,不可泥于古所雲矣。
……然不求于古,而惟心所安,則人各有心,略相似也;是堯、舜而非桀、纣,亦鹹所喻也。
依傍名義,采取前言,折中過與不及,參以三占從二,人皆可與知能。
因而自信于心,以謂學即在是,則六經束高閣,而五尺之童,皆可抵掌而談學術矣。
文史通義外篇二 實齋此文,發明戴氏治學精神極深切。
戴派學者固知通經貴在明道,而所以通經者又不尚墨守,故于訓诂、名物、制數,鹹能貫串羣經以求一是;又不敢師心蔑古,空談剿說,故雖守東原強恕推情之教者,猶必以研古治禮為歸。
綜此諸端觀之,可以悟戴學流衍所以終彙于訓诂、名物、制數之所以然也。
戴學與程瑤田 論述戴學,猶有一人可以特記者,曰程瑤田易疇。
又字易田,歙人,生雍正三年乙巳,卒嘉慶十九年甲戌,年九十。
少師淳安方婺如子粹然『心淳』,曾為嘉定縣教谕,王鳴盛詩所謂「官推當湖陸,師則新安程」也。
與東原同學江門,而東原自言遜其精密焉。
易疇論學語,備見于其[論學小記]。
為通藝錄之一種其書體裁,略似東原孟子字義疏證及稍後焦裡堂論語通釋,而多推衍大學之義,正與戴、焦二家分言語、孟者鼎足三峙,其精粹透露處亦視兩家無遜色也。
其論性善,謂: 有天地然後有天地之性,有人然後有人之性,有物然後有物之性。
有天地、人物,則必有其質、有其形、有其氣矣。
有質、有形、有氣,斯有其性,是性從其質、其形、其氣而有者也……故物之性斷乎不能如人性之善。
[易疇之性善論]……何也?其質、形、氣,物也,非人也。
……人之所以異于物者,異于其質、形、氣而已矣。
……後世惑于釋氏之說,遂欲超乎質、形、氣以言性,而不知惟質、形、氣之成于人者,始無不善之性也。
論學小記中述性一 又曰: 無氣質則無人,無人則無心。
性具于心,無心,安得有性之善?故溯人性于未生之前,此天地之性,乃天道也。
天道亦有于其形與氣,主實有者而言之……若夫天人賦禀之際……所賦所禀,并據氣質而言。
性具氣質中……豈塊然賦之以氣質,而必先諄然命之以性乎?若以賦禀之前而言性……釋氏之言性也。
所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
是故性善斷然以氣質言,主實有者而言之。
是姜則性熱,是水則性寒,是人之氣質則性善。
述性二 易疇既主性具于後天之氣質,又謂性因情見,所謂性善者,易言之則情善也。
故曰: 性不可見,于情見之;情于何見?見于心之起念耳……性從人之氣質而定,從人之氣質而有。
若有兩念,便可分性有善惡,今隻有一念,善者必居其先……或謂人之欲乃固有之,安得無惡念居其先者?不知是欲也,必先有善。
……今為盜賊者,未有不迫于饑寒者也,其初隻有謀生一念耳……是其初念未嘗不善,而轉而之乎惡耳。
述性 人性之自然流露者為「情」,情之初發無不善,及其轉而之乎不善而為惡,其間有其轉移遞變者曰「意」。
然意之初發亦非不善也,易疇謂: 由性自然而出之謂情,由吾心有所經營而出之之謂意。
又曰: 情與意同居而異用。
述性二 心統性情,情者,感物以寫其性者也。
無為而無不為,自然而出,發若機括,有善而已矣。
自夫心之有所作為也,而意萌焉。
其初萌也,固未有不善者也。
何也?意為心之所發,而心則統乎性情,故意萌于心,實關乎其性情,則安得而不善?……事觸于情,而喜怒哀樂不轉念而應;情交于利害,而取舍疑惑,一轉念而淆。
慎之又慎,在持其情于獨焉,即事察義以誠其意而已矣。
述性一 又曰: 性渾然具之于心,有善而無惡;情則沛然流于所性,亦有善而無惡。
意萌于心以主張之,意豈獨有惡哉?内而與情謀,外而與事謀,見情之與事交也,以意為之樞,經之營之,于是利害之分明,而趨避之機習。
喪其良心,不誠其意之為害大矣……[易疇之誠意論]蓋情之發于性也,直達之而已;意之主張乎情者,有所經營,不能直達。
惟誠其意,則好善之情如好好色,惡惡之情如惡惡臭。
情本直達,意更主張之,而使之直達。
故曰情無不善,情之有不善者,不誠其意之故也。
述性三 情、意之初發,俱無不善,及其外與事物相交接,不能直達,遂輾轉而遷于不善。
求有以直達其情,不為事物所亂,而卒歸于本然之善者,則在能「誠意」。
易疇謂: 好惡者,情也。
情之見于事為,而吾心經營之者,意也。
有好善惡惡之情,即有為善拒惡之意,是意乃依乎本然之情而順乎其所緻之知者。
無何,為善者變而為惡,拒惡者變而拒善,是反其初意矣。
誠之者,務實其初意而不使之變也。
論學小記上誠意義述 又曰: 誠意之意,非私意之謂,乃真好真惡之情之發于性者……意不能離乎情,好惡之出于不容己者,情也;好惡之情動于中,而欲有所作為者,意也。
是故吾好是善而欲為之,吾惡是惡而不使有之,是情之見于意者也。
乃好之而不盡其真好之情,惡之而不盡其真惡之情,是雖好惡之情已動其為善拒惡之意,而好惡之量有所未盡,則不能充實其為善拒惡之意,以無負其出于不容已之情,是之謂不誠其意。
同上 又謂: 發于情之好惡,是真好真惡也;發于情而即欲好之惡之,是其意已自知其當好當惡也。
……知其當然,而即無絲毫之不然,是能充實其為善拒惡之意,而能不負其出于不容己之情,夫是之謂誠其意也。
同上 又曰: 誠意者之惡惡也,非專指惡已有之而後去之務盡之謂也,謂不使絲毫之惡有以乘于吾之身也。
故曰,夫子言「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說「惡」字最精妙也。
若不善乘于吾身,此所謂「惡念」也,不可誤認為吾欲誠之「意」。
其治之之功謂之「去惡」,謂之「改過」,亦不得以「誠意」二字統言之。
同上 故人之求有以直達其性情,充實其真好真惡之不容己,以完其本然之善,其工夫在誠意,而誠意之功又有待于緻知與格物,易疇謂: [易疇之格物論]「誠意」為「明明德」之要,而必先之以「緻知」,知非空緻,在于「格物」,「物」者何?意、心、身、家、國、天下也。
麗于身者有五事,接于身者有五倫,皆物之宜格焉者也。
格者,舉其物而欲貫通乎其理。
緻知者,能貫通乎物之理矣。
而于是誠意,使吾造意之時,務不違乎物之理;而因之正心,使吾心常宅乎物之理;而因之修身,使萬物皆備之身,始終無愧怍乎其物;而馴緻乎家之齊、國之治、天下之平,亦惟不外乎順物之情,盡物之性,使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而大學之能事畢矣。
同上 又謂: 孟子謂「心之官則思,先立乎其大者」,蓋謂心能主乎耳目,非離乎耳目之官而專緻力于思。
然則所謂先立其大者,舍視、聽、言、動,無下手處也。
不知循物,寂守其心,此異學之所以歧也。
吾學則不然。
[易疇之慎獨論]「慎獨」者,慎其意之接于物。
……吾學先格物,内而意也、心也,外而身也,皆物也:極之而至于家、國、天下,無非物也。
蓋無須臾之頃而不循乎物者也。
同上 [易疇論性命之辨]易疇又分說「性」、「命」之義謂: 天分以與人而限之于天者謂之命。
人受天之所命而成之于己者謂之性。
此限于天而成于己者,及其見之事為,則又有無過、無不及之分以為之則,……「性」、「命」二字,必合言之,而治性之學斯備。
五官百骸,五常百行,無物無則;性、命相通,合一于則,性乃治矣。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
」謂我之口而嗜乎味,我之目而美乎色,我之耳而悅乎聲,我之鼻而知乎臭,我之四肢而樂乎安佚,其必欲遂者,與生俱生之性也;其不能必遂者,命之限于天者也。
五者,吾體之小者也。
遂己所成之性恒易,而順天所限之命恒難。
性易遂,則必過乎其則;命難順,則不能使不過乎其則。
治性之道,以不過乎則為斷。
節之以命,而不畏其難順,斯不過乎其則矣。
「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謂以吾心之仁而施于父子,以吾心之義而施于君臣,以吾心之禮而施于賓主,以吾心之智而施于賢者,以吾心所具聖人之德而與天道相貫通,其必欲遂者,與生俱生之性也;其不能必遂者,命之限于天者也。
五者,吾體之大者也。
遂己所成之性恒難,而順天所限之命恒易。
性難遂,則必不及乎則;命易順,則姑任其不及乎則。
治性之道,以必及乎則為斷,勉之以性,而不畏其難遂,斯必及乎其則矣。
同上 凡此,皆易疇論學要旨也。
易疇與東原于乾隆十四年己巳相識定交,時東原年二十七,而易疇年二十五。
兩人年相若,地相近,所學亦相類。
故易疇謂「時時與東原處,與東原交垂三十年,知東原最深」。
通藝錄修辭餘鈔五友記[易疇與東原論學異點]而餘觀易疇論學,頗有與東原異者。
東原盛诋宋儒,易疇無之,且深推朱子,其恭敬桑梓之情,有似慎修。
通藝錄有徽州府建文昌神祠議兩篇可證然此非易疇随俗,實由其見解之不同。
今論學小記中,有明與東原持異者,謂: [去私去蔽非第一義]今之言學者,動曰去私、去蔽。
餘以為道問學,其第一義不在去私;緻知之第一義亦非去蔽。
蓋本不知者,非有物以蔽之;本未行者,非必有所私也……崇德,明明德之事也,道問學以尊德性,所以明明德也;修慝,去蔽、去私之謂也。
誠意者,崇德、修慝兼而有之者也。
……問學之事,崇德一大端,大之大者也。
修慝亦一大端,所以輔其崇德,大之次者也。
今之言學者,但知修慝為大端,認修慝為即以崇德,其根由于不知性善之精義,遂以未治之身為叢尤集愆之身。
雖亦頗疑于性善,及其着于錄也,不能不與荀子性惡篇相為表裏,此說之所以不能無歧也。
論學小記上誠意義述 此言「去私、去蔽」,明指東原。
謂其「雖亦頗疑于性善,而實與荀子性惡篇相表裡」,尤為精識,同時學人評骘東原,未有如此透切者。
易疇謂東原所以緻歧之點,由于不知性善精義,故遂以修慝為即崇德。
蓋東原論性,專指血氣之欲,若耳、目、口、鼻、四肢之于聲、色、臭、味、安佚者言之,于孟子盡心篇「性也有命,命也有性」一章,強作解說,終難允洽。
易疇論性以情、意為說,論情、意以好惡為說,好惡不盡于耳、目、口、鼻、四肢之于聲、色、臭、味、安佚也。
其言較東原平正近實,故其說孟子「性命」一章亦通明無礙。
此由兩人認看「性」字界限不同,故立說自異也。
易疇以大學說孟子,以誠意為工夫,而即以好惡說誠意,蹊徑頗近陽明;而歸極之于格物,意似頗欲調和朱、王而為之折衷。
[易疇與次仲裡堂]稍後淩次仲聞戴氏之風而起,着複禮論三篇,主以「禮」節「性」,面目精神,益肖荀子,與易疇格物、誠意之說,亦所歧甚微,而所差則遠,其辨亦在認看性善不真切也。
次仲又為好惡說一篇,謂人性初不外乎好惡,其說頗近易疇,惟又謂「好惡生于聲、色與味」,則不知好惡尚有在聲、色與味之外者,此則仍是易疇所謂「不知性善精義」也。
次仲又為慎獨說,據禮器說大學,謂:「中庸之『慎獨』,皆禮之内心精微,後儒置禮器不觀,而高言慎獨,則與禅家獨坐觀空何異?」校禮堂文集其說亦似易疇。
易疇亦有慎獨篇,謂: 「獨」非專在内也,乃内外相交之際也;「慎」則專在内也。
慎之然後能盡其當好當惡之實,以全其真好真惡之情,此治意之學也。
論學小記上 易疇以「獨」為内外相交之際,即猶次仲以「獨」為禮之内心精微也。
惟次仲自為張皇,專以禮為說,轉不如易疇所诠更為精圓耳。
私淑戴氏之學而起者尚有焦裡堂。
裡堂與易疇友善,其為孟子正義,頗采易疇論學小記。
易疇顔所居曰讓堂,論學小記有主讓、以厚、貴和諸篇,又為和厚讓恕四德貫通說,論學外篇上謂: 理但可以繩己……若将理繩人,則人必有詭詞曲說,用相取勝,是先啟争端也。
今吾一以讓應之。
裡堂亦謂:「先王治天下,以禮不以理。
訟者各持一理,哓哓不已,若直論其是非,彼此必皆不服;勸以遜順,往往和解;可知理足啟争,禮足止争也。
」雕菰樓文集理說又謂:「理愈明,而訟愈煩,理不足恃。
人皆能絜矩,皆能恕,尚何訟?」同上,使無訟解此其立說之頗似者。
裡堂論孟子性善,頗近陽明,其說或得自易疇也。
欲求東原與裡堂、次仲議論思想轉接處,不可不治易疇。
餘觀易疇論學精粹,無張皇門戶之意,所得有超戴、焦、淩、阮芸台諸人之上者,故略次其大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