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戴東原 附:江慎修 惠定宇 程易田
關燈
小
中
大
及此,輕為随逐,雖得一時風尚之朋,亦受後世門戶之诮焉。
然觀竹汀所言,固可證一時學人意氣議論之所同湊在是矣。
惟時人所以推重東原者,則并不在此。
東原自癸巳乾隆三十八年,東原年五十一被召入都充四庫纂修官,所校官書,如水經注、九章算術、五經算術、海島算經、周髀算經、孫子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曹算經、儀禮識誤、儀禮釋宮、儀禮集釋、大戴禮、方言諸書。
皆天文、算法、地理、水經、小學、方言一類,即東原初入京時所由見知于時賢者,至是而時賢仍以此推東原。
所謂「漢儒得其度數,宋儒得其義理」,并世自以度數推東原,不以義理也。
故洪初堂榜撰東原行狀,載與彭尺木書,朱笥河見之,曰:「可不必載,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何圖更于程朱之外複有論說!戴氏可傳者不在此。
」漢學師承記洪傳可見當時學者見解矣。
此在東原亦自知之,故曰: [東原不甘為轎夫]六書、九數等事,如轎夫然,所以舁轎中人也。
以六書、九數等事盡我,是猶誤認轎夫為轎中人也。
段玉裁戴東原集序 東原不欲以六書、九數自限,在初入都時已然,而昌言排擊程朱,則實始晚年。
[東原攻擊朱子在晚年]章實齋說之雲: 古人着于竹帛,皆其宣于口耳之言也……今之黠者則不然……以筆信知者,而以舌愚不必深知者。
……其人于朱子,蓋已飲水而忘源。
及筆之于書,僅有微辭隐見耳,未敢居然斥之也,此其所以不見惡于真知者也。
而不必深知者,習聞口舌之間,肆然排诋而無忌憚,以謂是人而有是言,則朱子真不可以不斥也。
文史通義朱陸篇 乾隆三十八年章、戴相遇甯波道署時,東原議論已變,漸诋程朱,而為緒言猶不爾,故實齋譏其筆舌分用,又斥之為黠也。
餘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章氏遺書鈔本,有答邵二雲書一首,暢論其事,謂:「戴氏之言,因人、因地、因時,各有變化,權欺術禦,何必言之由中?戴譏躬行實踐,釋、老所同,非儒者所以自異,『按:此疑章氏見東原集與某書言之,東原字義疏證,實齋似未見。
』然則戴之踐履,遠遜宋人,乃其所以求異于釋、老耶?是則辟釋、老者,固便于言是行非者也。
此則戴之症結,不可為諱。
戴氏筆之于書,多精深謹嚴,至騰之于口,則醜詈程、朱,诋侮董、韓,自許孟子後之一人,可謂無忌憚矣。
其身既死,誦戴遺書而得其解者,尚未有人;聽戴口說而益其疾者,方興未已。
以仆所聞,一時通人,表表人望者,有謂『異日戴氏學昌,斥朱子如拉朽』者矣;有著書辟宋理學,謂六經、語、孟無『理』字,以易傳『窮理盡性』為後儒之言,而忘『義理悅心』已見孟子者矣。
漢儒言『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蓋言經典存文,不如口耳之授受。
今尊戴而過者,亦以其法求之,不知其筆金玉,而言多糞土,學者宜知所抉擇也。
」然實齋又雲: 戴君……一代巨儒,而心術未醇,頗為近日學者之患,故餘作朱陸篇正之。
戴君下世,今十餘年,同時有橫肆罵詈者,固不足為戴君累。
……戴君所學,深通訓诂,究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
時人方貴博雅考訂,見其訓诂、名物,有合時好,以謂戴之絕詣在此。
及戴着論性、原善諸篇,于天人理氣,實有發前人所未發者;按:緒言、疏證兩書,東原卒後十許年,實齋猶未見,故所舉論如是。
時人則謂空說義理,可以無作,是固不知戴學者矣。
文史通義書朱陸篇後。
又北大所藏章氏遺書鈔本,有與史餘村一書,謂:「近三、四十年學者風氣,淺者勤學而闇于識,深者成家而不通方,皆深痼之病,不可救藥。
有如戴東原氏,非古今無其偶者,而乾隆年間,未嘗有其學識,是以三、四十年中人,皆視以為光怪陸離,而莫能名其為何等學。
譽者既非其真,毀者亦失其實。
仆言戴氏學識雖未通方,而成家實出諸人之上。
所惜心術不正,學者要須慎别擇耳。
」今按:實齋屢斥東原心術,今永樂大典本水經注行世,東原攘竊趙書一案坐實,大可為實齋說添有力之左證矣。
是深知東原之為轎中人而非轎夫者,當時亦惟實齋。
惟東原晚年之矜心勝氣,诋彈逾量,實齋深不滿。
然此亦可證東原議論思想前後不同,及其言義理三書完成之先後,傳播之廣狹,與夫心術學術之隐微,所不盡傳于後者,以及當時學者對東原評價之一斑也。
東原哲學之大體 東原言義理三書之年代既定,而東原哲學之大體可繼是而求。
蓋東原三書思想,雖大體一貫,而其間亦有議論詳略,意向輕重,可以征東原學說之與年俱變者。
最先為原善。
原善 原善先成三篇,既乃擴為三卷。
三篇文極簡奧;三卷始詳,而意解無大變。
今據遺書三卷本觀之,其言天道,主乎陰陽氣化,故曰: 道,言乎化之不已也……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條理者,化之流。
[道即陰陽氣化]卷上 其言性本乎形質能才,故曰: 性,言乎本天地之化,分而品物者也。
[性即道之分化]限于所分曰命;成其氣類曰性;各如其性以有形質,而秀發于心,征于貌、色、聲曰才。
卷上 故「欲」與「覺」皆性也,曰: 有天地然後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資始曰性。
人與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人與物同有覺,覺也者,性之能也。
[欲與覺為性之能事]卷上 [欲與覺得其正即仁智]善用其欲與覺則為仁、智,故曰: 欲不失之私則仁,覺不失之蔽則智;仁且智,非有所加于事、能也,性之德也。
卷上 性言乎其自然之本,仁、智要乎其必然之則,故曰: [自然與必然之辨]言乎自然之謂順,言乎必然之謂常,言乎本然之謂德。
天下之道盡于順,天下之教一于常,天下之性同于德。
卷上 又曰: 凡有血氣心知,于是乎有欲,性之征于欲,聲色臭味而愛畏分。
既有欲矣,于是乎有情,性之征于情,喜怒哀樂而慘舒分。
既有欲有情矣,于是乎有巧與智,性之征于巧智,美惡是非而好惡分。
生養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
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舉矣。
盡美惡之極緻,存乎巧者也,宰禦之權由斯而出;盡是非之極緻,存乎智者也,賢聖之德由斯而備。
二者亦自然之符,精之以底于必然,天下之能舉矣。
[情欲本乎自然智巧達于必然]卷上 又曰: [欲為自然德為必然]由天道而語于無憾,是謂天德;由性之欲而語于無失,是謂性之德。
性之欲,其自然之符也;性之德,其歸于必然也。
歸于必然,适全其自然,此之謂自然之極緻。
……知其自然,斯通乎天地之化;知其必然,斯通乎天地之德。
卷上 其循自然而達乎必然者則貴智,故曰: 懷生畏死,血氣之倫盡然,故[人莫大乎智足以擇善]也。
卷中耳能辨天下之聲,目能辨天下之色,鼻能辨天下之臭,口能辨天下之味,心能通天下之理義,人之才質得于天,若是其全也。
……惟據才質為言,始确然可以斷人之性善。
……物不足以知天地之中正,是故無節于内,各遂其自然,斯已矣。
人有天德之知,能踐乎中正,其自然則協天地之順,其必然則協天地之常,莫非自然也;物之自然不足語于此。
卷中 明智之所得為理義,故曰: [理義由明智得]心之明之所止,于事情區以别焉,無幾微爽失,則理義以名。
卷中 故人性之所貴,在乎動而能得夫理義,不在無欲與靜也,曰: 雖犬之性,當其氣無乖亂,莫不沖虛自然也,動則蔽而罔罔以行。
人不求其心不蔽,于是惡外物之惑己而強禦之,可謂之「所以異」乎?是以[老聃、莊周之言尚無欲,君子尚無蔽]。
尚無欲者,主靜以為至;君子動靜一于仁。
卷中 仁智之反面為私蔽,故曰: [私與蔽為二大患]人之不盡其才,患二:曰私,曰蔽……去私莫如強恕,解蔽莫如學……仁且智者,不私不蔽者也。
得乎生生者仁……得乎條理者智。
卷下 是故去生養之道者,賊道者也。
細民得其欲,君子得其仁。
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而仁不可勝用矣;快己之欲,忘人之欲,則私而不仁……智以知之,仁以行之。
卷下 故其言格物緻知也,則曰: 「格」之雲者,于物情有得而無失,思之貫通,不遺毫末,夫然後在己則不惑,施及天下國家則無憾,此之謂「緻其知」。
卷下 此東原原善三卷之大旨也。
而東原自道其所以得此者則曰故訓,故曰: [征諸古訓明之心]征之古訓,協于時中,充然明諸心而後得所止。
卷下 東原此等見解,頗與同時惠氏易微言相近。
微言據易系,亦主以陰陽氣化言宇宙,故曰: 孟子論性而及才,才者天之所降,故曰「降才」……在天曰陰陽,在地曰柔剛,在人曰仁義。
故孟子論為不善雲「非才之罪」,因舉仁義禮智而雲「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繼而言「天之降才」,繼又言存乎人者有仁義,而雲牿亡之後「未嘗有才」,知才為天之所降明矣。
[原善與易微言思想之同點] 是松崖亦據孟子,主性即在形質才能之中也。
又曰: 「理」字之義,兼兩之謂也。
人之性禀于天,性必兼兩,在天曰陰與陽,在地曰柔與剛,在人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曰性命之理。
樂記言「天理」,謂好與惡也。
好近仁,惡近義,好惡得其正謂之天理,好惡失其正謂之「滅天理」,大學謂之「拂人性」。
天命之謂性,性有陰陽、剛柔、仁義,故曰「天理」。
後人以「天人」、「理欲」為對待,且曰「天即理也」,尤謬。
是松崖解樂記亦謂天理即人性好惡之正也。
又曰: 道家論「一貫」與宋儒同,與孔子異。
道家以一為終,故莊子曰:「得其一而萬事畢」;聖人以一為始,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此儒與道之别也。
「貫」皆有積義……論語「吾道一以貫之」,釋诂雲:「貫,習也。
」習者重習,亦有積意,荀子曰:「服習積貫」,又曰:「貫日而治詳之。
」 東原曰:「君子慎習而貴學」,原善卷下所謂以必然全其自然者,亦與松崖辨儒、道「一貫」之論相似也。
松崖又曰: 忠,一也,以忠行恕,即「一以貫之」也。
此東原以人之有欲通天下之欲為仁,以人之有覺通天下之覺為智之說也。
惠氏易微言多列故訓,而少發揮,其書固不如東原原善之精潔而明暢,然據易系,申孟子,合才性,通理欲,泯天人,洽終始,重積學,而反虛無,則大體不能謂不近。
今以東原交遊行迹先後,合之其著述議論之異同,而謂原善一書,或頗受松崖易微言影響,雖無明據,亦非盡渺茫矣。
李慈銘越缦堂日記謂:「見翁覃溪手批戴氏遺集,其評論性諸篇,謂此等文字與惠定宇易述後編言性相似。
」覃溪識力縱不足知戴,然此語頗非無見。
當時實知惠、戴兩家言義理亦相通,不如近人乃盛尊東原而抑惠也。
又阮元揅經室集國史儒林傳序,亦謂「惠棟、戴震等精發古義,诂釋聖言」,尤證當時謂惠、戴言義理,同從古訓出發也。
緒言 [緒言始排宋儒]東原原善絕不排诋宋儒,而緒言則頗排宋。
據上記「發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極圖」之說可證其最要者則為「理、氣」之辨,曰: [宋儒始分理氣]六經、孔、孟之書,不聞理氣之分,而宋儒創言之,又以道屬之理,實失道之名義也。
大緻在天地,則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謂道;在人物,則人倫日用,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氣化之不可已,是謂道。
程朱……蓋見于陰陽氣化,無非有迹可尋,遂以與品物流形同歸之粗,而别求諸無迹象以為其精……恍然覺悟理氣之分如是。
而不知 [陰陽氣化為自然理為必然乃要其後非原其先]陰陽流行,其自然也;精言之,期于無憾,所謂理也。
理非他,蓋其必然也。
陰陽之期于無憾也,猶人之期于無失也。
……期于無憾無失之為必然,乃要其後,非原其先,乃就一物而語其不可譏議,奈何以虛語夫不可譏議指為一物,與氣渾淪而成,主宰樞紐其中也? 故 [理乃事為不易之則]就天地、人物、事為求其不易之則是謂理。
……就天地、人物、事為求其不易之則,以歸于必然,理至明顯也。
謂「理氣渾淪,不害二物之各為一物」,将使學者皓首茫然,求其物不得。
蓋理不在氣之外,更不在氣之先,又非别有一物以為氣之主宰,特人物、事為一種必然不可易之則也。
此所謂人物、事為一種必然不可易之則者,即為人物、事為本身内具之條理,故曰: 舉生生即赅條理,舉條理即赅生生……知條理之說者,其知理之謂矣。
何以識此條理?則曰人心之明。
[以心通知理義]理義也者,心之所通也。
天之氣化,生生而條理,人物分于氣化,各成其性。
而清者開通,則能知性知天,因行其所知,底于無失,斯所以還于天地之德而已矣。
其至者為聖人。
全而盡之無憾……知之極其量也。
欲求心知之明,則在學問。
蓋 [以學問得心之明智]必然之與自然,非二事也。
就其自然明之盡,而無幾微之失焉,是其必然也。
如是而後無憾,如是而後安,是乃聖賢之所謂自然也。
彼任其自然而失者無論矣。
貴其自然,靜以保之,而視問學為用心于外,及其動應,如其才質所到,亦有自然不失處。
不過才質之美,偶中一二,若統其所行,差缪多矣。
且一以自然為宗而廢問學,其心之知覺有所止,不複日益,差缪之多,不求不思,終其身而自尊大,是以聖賢惡其害道也。
東原又謂後世言「理」,相當于古人主言「命」。
命與理皆人物、事為本身一種必然之制限,求能識此制限,則有待乎人之學問與智慧也。
故曰: [命與理之相通在歸于必然适全其自然]古人多言命,後人多言理,異名而同實。
耳目百體之所欲,由于性之自然,明于其必然,斯協乎天地之中,以奉為限制而不敢踰,是故謂之命。
命者非他,就性之自然,察之精,明之盡,歸于必然,為一定之限制,是乃自然之極則。
若任其自然而流于失,轉喪其自然,而非自然也。
故歸于必然,适完其自然……夫耳目百體之所欲,血氣之資以養者,生道也,縱欲而不知制之,其不趨于死也幾希。
故「欲」與「德」出于一根。
性之欲,其自然也;性之德,其必然也。
自然者,散之見于日用事為;必然者,約之各協于中。
知其自然,斯通乎天地之化;知其必然,斯通乎天地之德。
繼是而言性善,曰: [性即自然善為必然]材質者,性之所呈也,離材質,惡覩所謂性哉?……物但能遂其自然,人能明于其必然。
……存乎材質之自然者,性也……其歸于必然者,命也,善也。
以上均卷上語 [宋儒言善為本然]宋儒之異于前人者,以善為性之本量。
如水之本清,而其後受污而濁,乃氣禀使然。
……是以務于理氣截之分明。
以理為「性之本」,為「無不善」,以「氣之流行則有善有不善」,視理俨如一物。
雖顯遵孟子性善之雲,究之以「才說性時,便是人性以後,此理已堕在氣質之中」,孟子安得概之曰善哉? 蓋東原之言性善,猶其言理氣也,故曰: 極于至善之謂理。
而所以極于至善則仍在心知之明,故曰: 聖賢論行,固以忠信、忠恕為重,然如其質而見之行事,苟學不足,則失在知,而行因之謬,雖其心無弗忠、弗信、弗恕,而害道多矣。
故 躬行而知未盡,曰仁曰誠,未易幾也。
凡血氣之屬,皆有精爽。
其心之精爽,巨細不同,如火光之照物,光小者其照也近,所照者不謬也;所不照,斯疑謬承之。
不謬之謂得理。
其光大者,其照也遠,得理多而失理少。
且不特遠近而已,光之及又有明闇,故于物有察有不察。
察者盡其實;不察,斯疑謬承之,同乎不照。
疑謬之謂失理。
失理者,限于質之昧,所謂愚也。
[學以進于智而得理義]惟學可以增益其不足而進于智,益之不已,至乎其極,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則聖人矣……故理義非他,所照所察者之當否也。
何以得其當否?心之神明也。
人之異于禽獸者,雖同有精爽,而人能進于神明也。
理義豈别若一物,求之所照所察之外?而人之精爽能進于神明,豈求諸氣禀之外哉? 東原繼此而辨智愚、善惡之不同,曰: [人之不齊在智愚不在善惡]智愚者,遠近等差殊科,而非相反;善惡則相反之名……人之成性,其不齊在智愚。
……任其愚而不學不思,乃流為惡。
愚非惡也,性無有不善明矣。
以上均卷中語 本此而評骘前人學術之異同,則曰: 孔子之後,異說紛起,能發明孔子之道者,孟子也;卓然異于老聃、莊周、告子而為聖人之徒者,荀子也;嘗求之老、釋,能卓然覺寤其非者,程子、張子、朱子也。
然先入于彼,故其言道為氣之主宰、樞紐,如彼以神為氣之主宰、樞紐也;以理能生氣,如彼以神能生氣也;以理堕在形氣之中,變化氣質則複其初,如彼以神受形氣而生,不以形氣物欲累之則複其初也。
皆改其所指為神識者以指理。
[程朱言複初為老釋所悮]故言「儒者以理為不生不滅」,豈聖賢之言哉?「天地之初理生氣」,豈其然哉? 又曰: 人之異于禽獸者,人能明于必然,禽獸各順其自然也。
孔孟之異于老聃、莊周、告子、釋氏者……見乎天地、人物、事為有不易之則之為必然,而博文約禮以漸緻其功。
彼謂……法自然,無以複加矣。
孟子而後,惟荀子見于禮義為必然,見于不可徒任自然,而不知禮義即自然之極則。
宋儒亦見于理為必然,而以理為「太極」,為「生陰生陽之本」,為「不離陰陽,仍不雜于陰陽」,指其在人物為性,為「不離氣質,仍不雜乎氣質」。
蓋以必然非自然之極則……一似理亦同乎老聃、莊周、告子、釋氏所指者……惟尊理而重學,遠于老聃、莊周、告子、釋氏矣。
[孟荀宋儒皆知必然異乎老釋之純任自然]實體實事,罔非自然而歸于必然,天地、人物、事為之理得矣。
自然之極則是謂理。
老聃、莊周、告子、釋氏以自然為宗……去其情欲之能害是者,即以為已足,與聖賢之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以求牖于明者異,是故斷之為異說,不得同于荀子也。
周子論學聖人主于無欲,王文成論緻知主于良知之體,皆以老、釋廢學之意論學,害之大者也。
荀子之所謂「禮義」,即宋儒之所謂「理」;荀子之所謂「性」,即宋儒之所謂「氣質」……荀子以禮義與性為二本,宋儒以理與氣質為二本,老聃、莊周、釋氏以神與形體為二本。
然而荀子推崇禮義,宋儒推崇理,于聖人之教不害也,不知性耳。
[荀與宋儒于聖人之教不害]老聃、莊周、釋氏,守己自足,不惟不知性而已,實害聖人之教者也。
以上均卷下語 統觀緒言立論,亦主精察自然條理以建必然之則,即以必然之則完成自然之極緻,大體與原善并無不同,惟全書議論多針對宋儒。
其結論則以濂溪、陸、王為主本體、重自然,與老、釋同斥;程、朱、橫渠則以不棄「道問學」一邊,與荀子同為得聖學之一體。
其論歸于重智,非智則無以精察自然以立必然之則也。
而于「理」字尤釋之再三,曰: 自然之極則是謂理。
期于無憾,所謂理也。
理非他,蓋其必然也。
就天地、人物、事為求其不易之則是謂理。
理要其後,非原其先。
知條理之說者,其知理之謂矣。
心之精爽所照者不謬,是謂得理。
可否之而當,是謂理義。
[緒言釋理字義] 然此所謂自然之極則,天地、人物、事為不易之則,為我可否之标準,使我照物而不謬者,将于何求之,東原猶未明白言之也。
空以言夫不易之則,仍将使學者皓首茫然,求其物不得。
故東原緒言主旨,固在指陳「理要其後,非原其先」之一意,而于理之大本,仍未确說,則去宋儒「理生氣」之說,雖立論不同,而渺茫亦略似矣。
故東原又謂: 古人多言命,後人多言理,異名而同實。
宋儒推崇理,于聖人之教不害。
蓋東原緒言立意,在辨宋儒理氣論之妄,而别立一「天地、人物、事為不易之則」以代之。
其辨僅在原先、要後之間,既無以大異乎宋儒之渺茫,則亦終無以大辟宋儒之說也。
至其孟子字義疏證則不然。
孟子字義疏證 東原孟子字義疏證,其大不同于緒言者,厥為其對「理」字所下之界說。
其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即曰: [疏證理字新釋]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别之名也。
此猶是緒言之意,而繼是則曰: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天理雲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
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無不得其乎是也。
在己與人皆謂之情,無過情無不及情之謂理。
均見卷上 夫而後确切指明理之即為人情。
又曰: [理存乎欲]理者,存乎欲者也。
卷上 凡事為皆有于欲,無欲則無為矣。
有欲而後有為,有為而歸于至當不可易之謂理。
無欲無為,又焉有理?卷下 夫而後确切指出理之本于人欲。
合而言之則曰: [通情遂欲之謂理]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權之而分理不爽是謂理。
卷下 以情欲言理,實疏證中創見,東原為緒言時,猶未得此說也。
既以情欲言理,于是本此而辨古今言理之大别,曰: 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無疵之謂理;今之言理也,離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顧之謂理。
卷下 又曰: [舍情求理無非意見]苟舍情求理,其所謂理,無非意見也,未有任其意見而不禍斯民者。
卷上 [以意見為理适成為忍而殘殺之具]理欲之辨……謂「不出于理則出于欲,不出于欲則出于理」。
其言理也,「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于是未有不以意見為理之君子。
……不寤意見多偏之不可以理名,而持之必堅;意見所非,則謂其人自絕于理。
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殘殺之具,為禍又如是也。
卷下 蓋理既出乎情欲,故舍情欲而言理,無不失理,而流為其人之意見也。
以一己之意見為理而強人以從,則其勢必至于禍天下。
東原本此而極言宋儒辨理欲之為禍,曰: [宋儒辨理欲之說足以禍天下]……宋儒程子、朱子,易老、莊、釋氏之所私者而貴理,易彼之外形體者而咎氣質;其所謂理,依然「如有物焉宅于心」。
于是辨乎理欲之分,謂「不出于理則出于欲,不出于欲則出于理」,雖視人之饑寒号呼,男女哀怨,以至垂死冀生,無非人欲,空指一絕情欲之感者為天理之本然,存之于心。
及其應事,幸而偶中,非曲體事情,求如此以安之也;不幸而事情未明,執其意見,方自信天理非人欲。
而小之一人受其禍,大之天下國家受其禍,徒以不出于欲,遂莫之或寤也。
凡以為「理宅于心」,「不出于欲則出于理」者,未有不以意見為理而禍天下者也。
卷下 又曰: 聖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
然觀竹汀所言,固可證一時學人意氣議論之所同湊在是矣。
惟時人所以推重東原者,則并不在此。
東原自癸巳乾隆三十八年,東原年五十一被召入都充四庫纂修官,所校官書,如水經注、九章算術、五經算術、海島算經、周髀算經、孫子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曹算經、儀禮識誤、儀禮釋宮、儀禮集釋、大戴禮、方言諸書。
皆天文、算法、地理、水經、小學、方言一類,即東原初入京時所由見知于時賢者,至是而時賢仍以此推東原。
所謂「漢儒得其度數,宋儒得其義理」,并世自以度數推東原,不以義理也。
故洪初堂榜撰東原行狀,載與彭尺木書,朱笥河見之,曰:「可不必載,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何圖更于程朱之外複有論說!戴氏可傳者不在此。
」漢學師承記洪傳可見當時學者見解矣。
此在東原亦自知之,故曰: [東原不甘為轎夫]六書、九數等事,如轎夫然,所以舁轎中人也。
以六書、九數等事盡我,是猶誤認轎夫為轎中人也。
段玉裁戴東原集序 東原不欲以六書、九數自限,在初入都時已然,而昌言排擊程朱,則實始晚年。
[東原攻擊朱子在晚年]章實齋說之雲: 古人着于竹帛,皆其宣于口耳之言也……今之黠者則不然……以筆信知者,而以舌愚不必深知者。
……其人于朱子,蓋已飲水而忘源。
及筆之于書,僅有微辭隐見耳,未敢居然斥之也,此其所以不見惡于真知者也。
而不必深知者,習聞口舌之間,肆然排诋而無忌憚,以謂是人而有是言,則朱子真不可以不斥也。
文史通義朱陸篇 乾隆三十八年章、戴相遇甯波道署時,東原議論已變,漸诋程朱,而為緒言猶不爾,故實齋譏其筆舌分用,又斥之為黠也。
餘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章氏遺書鈔本,有答邵二雲書一首,暢論其事,謂:「戴氏之言,因人、因地、因時,各有變化,權欺術禦,何必言之由中?戴譏躬行實踐,釋、老所同,非儒者所以自異,『按:此疑章氏見東原集與某書言之,東原字義疏證,實齋似未見。
』然則戴之踐履,遠遜宋人,乃其所以求異于釋、老耶?是則辟釋、老者,固便于言是行非者也。
此則戴之症結,不可為諱。
戴氏筆之于書,多精深謹嚴,至騰之于口,則醜詈程、朱,诋侮董、韓,自許孟子後之一人,可謂無忌憚矣。
其身既死,誦戴遺書而得其解者,尚未有人;聽戴口說而益其疾者,方興未已。
以仆所聞,一時通人,表表人望者,有謂『異日戴氏學昌,斥朱子如拉朽』者矣;有著書辟宋理學,謂六經、語、孟無『理』字,以易傳『窮理盡性』為後儒之言,而忘『義理悅心』已見孟子者矣。
漢儒言『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蓋言經典存文,不如口耳之授受。
今尊戴而過者,亦以其法求之,不知其筆金玉,而言多糞土,學者宜知所抉擇也。
」然實齋又雲: 戴君……一代巨儒,而心術未醇,頗為近日學者之患,故餘作朱陸篇正之。
戴君下世,今十餘年,同時有橫肆罵詈者,固不足為戴君累。
……戴君所學,深通訓诂,究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
時人方貴博雅考訂,見其訓诂、名物,有合時好,以謂戴之絕詣在此。
及戴着論性、原善諸篇,于天人理氣,實有發前人所未發者;按:緒言、疏證兩書,東原卒後十許年,實齋猶未見,故所舉論如是。
時人則謂空說義理,可以無作,是固不知戴學者矣。
文史通義書朱陸篇後。
又北大所藏章氏遺書鈔本,有與史餘村一書,謂:「近三、四十年學者風氣,淺者勤學而闇于識,深者成家而不通方,皆深痼之病,不可救藥。
有如戴東原氏,非古今無其偶者,而乾隆年間,未嘗有其學識,是以三、四十年中人,皆視以為光怪陸離,而莫能名其為何等學。
譽者既非其真,毀者亦失其實。
仆言戴氏學識雖未通方,而成家實出諸人之上。
所惜心術不正,學者要須慎别擇耳。
」今按:實齋屢斥東原心術,今永樂大典本水經注行世,東原攘竊趙書一案坐實,大可為實齋說添有力之左證矣。
是深知東原之為轎中人而非轎夫者,當時亦惟實齋。
惟東原晚年之矜心勝氣,诋彈逾量,實齋深不滿。
然此亦可證東原議論思想前後不同,及其言義理三書完成之先後,傳播之廣狹,與夫心術學術之隐微,所不盡傳于後者,以及當時學者對東原評價之一斑也。
東原哲學之大體 東原言義理三書之年代既定,而東原哲學之大體可繼是而求。
蓋東原三書思想,雖大體一貫,而其間亦有議論詳略,意向輕重,可以征東原學說之與年俱變者。
最先為原善。
原善 原善先成三篇,既乃擴為三卷。
三篇文極簡奧;三卷始詳,而意解無大變。
今據遺書三卷本觀之,其言天道,主乎陰陽氣化,故曰: 道,言乎化之不已也……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條理者,化之流。
[道即陰陽氣化]卷上 其言性本乎形質能才,故曰: 性,言乎本天地之化,分而品物者也。
[性即道之分化]限于所分曰命;成其氣類曰性;各如其性以有形質,而秀發于心,征于貌、色、聲曰才。
卷上 故「欲」與「覺」皆性也,曰: 有天地然後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資始曰性。
人與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人與物同有覺,覺也者,性之能也。
[欲與覺為性之能事]卷上 [欲與覺得其正即仁智]善用其欲與覺則為仁、智,故曰: 欲不失之私則仁,覺不失之蔽則智;仁且智,非有所加于事、能也,性之德也。
卷上 性言乎其自然之本,仁、智要乎其必然之則,故曰: [自然與必然之辨]言乎自然之謂順,言乎必然之謂常,言乎本然之謂德。
天下之道盡于順,天下之教一于常,天下之性同于德。
卷上 又曰: 凡有血氣心知,于是乎有欲,性之征于欲,聲色臭味而愛畏分。
既有欲矣,于是乎有情,性之征于情,喜怒哀樂而慘舒分。
既有欲有情矣,于是乎有巧與智,性之征于巧智,美惡是非而好惡分。
生養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
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舉矣。
盡美惡之極緻,存乎巧者也,宰禦之權由斯而出;盡是非之極緻,存乎智者也,賢聖之德由斯而備。
二者亦自然之符,精之以底于必然,天下之能舉矣。
[情欲本乎自然智巧達于必然]卷上 又曰: [欲為自然德為必然]由天道而語于無憾,是謂天德;由性之欲而語于無失,是謂性之德。
性之欲,其自然之符也;性之德,其歸于必然也。
歸于必然,适全其自然,此之謂自然之極緻。
……知其自然,斯通乎天地之化;知其必然,斯通乎天地之德。
卷上 其循自然而達乎必然者則貴智,故曰: 懷生畏死,血氣之倫盡然,故[人莫大乎智足以擇善]也。
卷中耳能辨天下之聲,目能辨天下之色,鼻能辨天下之臭,口能辨天下之味,心能通天下之理義,人之才質得于天,若是其全也。
……惟據才質為言,始确然可以斷人之性善。
……物不足以知天地之中正,是故無節于内,各遂其自然,斯已矣。
人有天德之知,能踐乎中正,其自然則協天地之順,其必然則協天地之常,莫非自然也;物之自然不足語于此。
卷中 明智之所得為理義,故曰: [理義由明智得]心之明之所止,于事情區以别焉,無幾微爽失,則理義以名。
卷中 故人性之所貴,在乎動而能得夫理義,不在無欲與靜也,曰: 雖犬之性,當其氣無乖亂,莫不沖虛自然也,動則蔽而罔罔以行。
人不求其心不蔽,于是惡外物之惑己而強禦之,可謂之「所以異」乎?是以[老聃、莊周之言尚無欲,君子尚無蔽]。
尚無欲者,主靜以為至;君子動靜一于仁。
卷中 仁智之反面為私蔽,故曰: [私與蔽為二大患]人之不盡其才,患二:曰私,曰蔽……去私莫如強恕,解蔽莫如學……仁且智者,不私不蔽者也。
得乎生生者仁……得乎條理者智。
卷下 是故去生養之道者,賊道者也。
細民得其欲,君子得其仁。
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而仁不可勝用矣;快己之欲,忘人之欲,則私而不仁……智以知之,仁以行之。
卷下 故其言格物緻知也,則曰: 「格」之雲者,于物情有得而無失,思之貫通,不遺毫末,夫然後在己則不惑,施及天下國家則無憾,此之謂「緻其知」。
卷下 此東原原善三卷之大旨也。
而東原自道其所以得此者則曰故訓,故曰: [征諸古訓明之心]征之古訓,協于時中,充然明諸心而後得所止。
卷下 東原此等見解,頗與同時惠氏易微言相近。
微言據易系,亦主以陰陽氣化言宇宙,故曰: 孟子論性而及才,才者天之所降,故曰「降才」……在天曰陰陽,在地曰柔剛,在人曰仁義。
故孟子論為不善雲「非才之罪」,因舉仁義禮智而雲「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繼而言「天之降才」,繼又言存乎人者有仁義,而雲牿亡之後「未嘗有才」,知才為天之所降明矣。
[原善與易微言思想之同點] 是松崖亦據孟子,主性即在形質才能之中也。
又曰: 「理」字之義,兼兩之謂也。
人之性禀于天,性必兼兩,在天曰陰與陽,在地曰柔與剛,在人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曰性命之理。
樂記言「天理」,謂好與惡也。
好近仁,惡近義,好惡得其正謂之天理,好惡失其正謂之「滅天理」,大學謂之「拂人性」。
天命之謂性,性有陰陽、剛柔、仁義,故曰「天理」。
後人以「天人」、「理欲」為對待,且曰「天即理也」,尤謬。
是松崖解樂記亦謂天理即人性好惡之正也。
又曰: 道家論「一貫」與宋儒同,與孔子異。
道家以一為終,故莊子曰:「得其一而萬事畢」;聖人以一為始,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此儒與道之别也。
「貫」皆有積義……論語「吾道一以貫之」,釋诂雲:「貫,習也。
」習者重習,亦有積意,荀子曰:「服習積貫」,又曰:「貫日而治詳之。
」 東原曰:「君子慎習而貴學」,原善卷下所謂以必然全其自然者,亦與松崖辨儒、道「一貫」之論相似也。
松崖又曰: 忠,一也,以忠行恕,即「一以貫之」也。
此東原以人之有欲通天下之欲為仁,以人之有覺通天下之覺為智之說也。
惠氏易微言多列故訓,而少發揮,其書固不如東原原善之精潔而明暢,然據易系,申孟子,合才性,通理欲,泯天人,洽終始,重積學,而反虛無,則大體不能謂不近。
今以東原交遊行迹先後,合之其著述議論之異同,而謂原善一書,或頗受松崖易微言影響,雖無明據,亦非盡渺茫矣。
李慈銘越缦堂日記謂:「見翁覃溪手批戴氏遺集,其評論性諸篇,謂此等文字與惠定宇易述後編言性相似。
」覃溪識力縱不足知戴,然此語頗非無見。
當時實知惠、戴兩家言義理亦相通,不如近人乃盛尊東原而抑惠也。
又阮元揅經室集國史儒林傳序,亦謂「惠棟、戴震等精發古義,诂釋聖言」,尤證當時謂惠、戴言義理,同從古訓出發也。
緒言 [緒言始排宋儒]東原原善絕不排诋宋儒,而緒言則頗排宋。
據上記「發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極圖」之說可證其最要者則為「理、氣」之辨,曰: [宋儒始分理氣]六經、孔、孟之書,不聞理氣之分,而宋儒創言之,又以道屬之理,實失道之名義也。
大緻在天地,則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謂道;在人物,則人倫日用,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氣化之不可已,是謂道。
程朱……蓋見于陰陽氣化,無非有迹可尋,遂以與品物流形同歸之粗,而别求諸無迹象以為其精……恍然覺悟理氣之分如是。
而不知 [陰陽氣化為自然理為必然乃要其後非原其先]陰陽流行,其自然也;精言之,期于無憾,所謂理也。
理非他,蓋其必然也。
陰陽之期于無憾也,猶人之期于無失也。
……期于無憾無失之為必然,乃要其後,非原其先,乃就一物而語其不可譏議,奈何以虛語夫不可譏議指為一物,與氣渾淪而成,主宰樞紐其中也? 故 [理乃事為不易之則]就天地、人物、事為求其不易之則是謂理。
……就天地、人物、事為求其不易之則,以歸于必然,理至明顯也。
謂「理氣渾淪,不害二物之各為一物」,将使學者皓首茫然,求其物不得。
蓋理不在氣之外,更不在氣之先,又非别有一物以為氣之主宰,特人物、事為一種必然不可易之則也。
此所謂人物、事為一種必然不可易之則者,即為人物、事為本身内具之條理,故曰: 舉生生即赅條理,舉條理即赅生生……知條理之說者,其知理之謂矣。
何以識此條理?則曰人心之明。
[以心通知理義]理義也者,心之所通也。
天之氣化,生生而條理,人物分于氣化,各成其性。
而清者開通,則能知性知天,因行其所知,底于無失,斯所以還于天地之德而已矣。
其至者為聖人。
全而盡之無憾……知之極其量也。
欲求心知之明,則在學問。
蓋 [以學問得心之明智]必然之與自然,非二事也。
就其自然明之盡,而無幾微之失焉,是其必然也。
如是而後無憾,如是而後安,是乃聖賢之所謂自然也。
彼任其自然而失者無論矣。
貴其自然,靜以保之,而視問學為用心于外,及其動應,如其才質所到,亦有自然不失處。
不過才質之美,偶中一二,若統其所行,差缪多矣。
且一以自然為宗而廢問學,其心之知覺有所止,不複日益,差缪之多,不求不思,終其身而自尊大,是以聖賢惡其害道也。
東原又謂後世言「理」,相當于古人主言「命」。
命與理皆人物、事為本身一種必然之制限,求能識此制限,則有待乎人之學問與智慧也。
故曰: [命與理之相通在歸于必然适全其自然]古人多言命,後人多言理,異名而同實。
耳目百體之所欲,由于性之自然,明于其必然,斯協乎天地之中,以奉為限制而不敢踰,是故謂之命。
命者非他,就性之自然,察之精,明之盡,歸于必然,為一定之限制,是乃自然之極則。
若任其自然而流于失,轉喪其自然,而非自然也。
故歸于必然,适完其自然……夫耳目百體之所欲,血氣之資以養者,生道也,縱欲而不知制之,其不趨于死也幾希。
故「欲」與「德」出于一根。
性之欲,其自然也;性之德,其必然也。
自然者,散之見于日用事為;必然者,約之各協于中。
知其自然,斯通乎天地之化;知其必然,斯通乎天地之德。
繼是而言性善,曰: [性即自然善為必然]材質者,性之所呈也,離材質,惡覩所謂性哉?……物但能遂其自然,人能明于其必然。
……存乎材質之自然者,性也……其歸于必然者,命也,善也。
以上均卷上語 [宋儒言善為本然]宋儒之異于前人者,以善為性之本量。
如水之本清,而其後受污而濁,乃氣禀使然。
……是以務于理氣截之分明。
以理為「性之本」,為「無不善」,以「氣之流行則有善有不善」,視理俨如一物。
雖顯遵孟子性善之雲,究之以「才說性時,便是人性以後,此理已堕在氣質之中」,孟子安得概之曰善哉? 蓋東原之言性善,猶其言理氣也,故曰: 極于至善之謂理。
而所以極于至善則仍在心知之明,故曰: 聖賢論行,固以忠信、忠恕為重,然如其質而見之行事,苟學不足,則失在知,而行因之謬,雖其心無弗忠、弗信、弗恕,而害道多矣。
故 躬行而知未盡,曰仁曰誠,未易幾也。
凡血氣之屬,皆有精爽。
其心之精爽,巨細不同,如火光之照物,光小者其照也近,所照者不謬也;所不照,斯疑謬承之。
不謬之謂得理。
其光大者,其照也遠,得理多而失理少。
且不特遠近而已,光之及又有明闇,故于物有察有不察。
察者盡其實;不察,斯疑謬承之,同乎不照。
疑謬之謂失理。
失理者,限于質之昧,所謂愚也。
[學以進于智而得理義]惟學可以增益其不足而進于智,益之不已,至乎其極,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則聖人矣……故理義非他,所照所察者之當否也。
何以得其當否?心之神明也。
人之異于禽獸者,雖同有精爽,而人能進于神明也。
理義豈别若一物,求之所照所察之外?而人之精爽能進于神明,豈求諸氣禀之外哉? 東原繼此而辨智愚、善惡之不同,曰: [人之不齊在智愚不在善惡]智愚者,遠近等差殊科,而非相反;善惡則相反之名……人之成性,其不齊在智愚。
……任其愚而不學不思,乃流為惡。
愚非惡也,性無有不善明矣。
以上均卷中語 本此而評骘前人學術之異同,則曰: 孔子之後,異說紛起,能發明孔子之道者,孟子也;卓然異于老聃、莊周、告子而為聖人之徒者,荀子也;嘗求之老、釋,能卓然覺寤其非者,程子、張子、朱子也。
然先入于彼,故其言道為氣之主宰、樞紐,如彼以神為氣之主宰、樞紐也;以理能生氣,如彼以神能生氣也;以理堕在形氣之中,變化氣質則複其初,如彼以神受形氣而生,不以形氣物欲累之則複其初也。
皆改其所指為神識者以指理。
[程朱言複初為老釋所悮]故言「儒者以理為不生不滅」,豈聖賢之言哉?「天地之初理生氣」,豈其然哉? 又曰: 人之異于禽獸者,人能明于必然,禽獸各順其自然也。
孔孟之異于老聃、莊周、告子、釋氏者……見乎天地、人物、事為有不易之則之為必然,而博文約禮以漸緻其功。
彼謂……法自然,無以複加矣。
孟子而後,惟荀子見于禮義為必然,見于不可徒任自然,而不知禮義即自然之極則。
宋儒亦見于理為必然,而以理為「太極」,為「生陰生陽之本」,為「不離陰陽,仍不雜于陰陽」,指其在人物為性,為「不離氣質,仍不雜乎氣質」。
蓋以必然非自然之極則……一似理亦同乎老聃、莊周、告子、釋氏所指者……惟尊理而重學,遠于老聃、莊周、告子、釋氏矣。
[孟荀宋儒皆知必然異乎老釋之純任自然]實體實事,罔非自然而歸于必然,天地、人物、事為之理得矣。
自然之極則是謂理。
老聃、莊周、告子、釋氏以自然為宗……去其情欲之能害是者,即以為已足,與聖賢之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以求牖于明者異,是故斷之為異說,不得同于荀子也。
周子論學聖人主于無欲,王文成論緻知主于良知之體,皆以老、釋廢學之意論學,害之大者也。
荀子之所謂「禮義」,即宋儒之所謂「理」;荀子之所謂「性」,即宋儒之所謂「氣質」……荀子以禮義與性為二本,宋儒以理與氣質為二本,老聃、莊周、釋氏以神與形體為二本。
然而荀子推崇禮義,宋儒推崇理,于聖人之教不害也,不知性耳。
[荀與宋儒于聖人之教不害]老聃、莊周、釋氏,守己自足,不惟不知性而已,實害聖人之教者也。
以上均卷下語 統觀緒言立論,亦主精察自然條理以建必然之則,即以必然之則完成自然之極緻,大體與原善并無不同,惟全書議論多針對宋儒。
其結論則以濂溪、陸、王為主本體、重自然,與老、釋同斥;程、朱、橫渠則以不棄「道問學」一邊,與荀子同為得聖學之一體。
其論歸于重智,非智則無以精察自然以立必然之則也。
而于「理」字尤釋之再三,曰: 自然之極則是謂理。
期于無憾,所謂理也。
理非他,蓋其必然也。
就天地、人物、事為求其不易之則是謂理。
理要其後,非原其先。
知條理之說者,其知理之謂矣。
心之精爽所照者不謬,是謂得理。
可否之而當,是謂理義。
[緒言釋理字義] 然此所謂自然之極則,天地、人物、事為不易之則,為我可否之标準,使我照物而不謬者,将于何求之,東原猶未明白言之也。
空以言夫不易之則,仍将使學者皓首茫然,求其物不得。
故東原緒言主旨,固在指陳「理要其後,非原其先」之一意,而于理之大本,仍未确說,則去宋儒「理生氣」之說,雖立論不同,而渺茫亦略似矣。
故東原又謂: 古人多言命,後人多言理,異名而同實。
宋儒推崇理,于聖人之教不害。
蓋東原緒言立意,在辨宋儒理氣論之妄,而别立一「天地、人物、事為不易之則」以代之。
其辨僅在原先、要後之間,既無以大異乎宋儒之渺茫,則亦終無以大辟宋儒之說也。
至其孟子字義疏證則不然。
孟子字義疏證 東原孟子字義疏證,其大不同于緒言者,厥為其對「理」字所下之界說。
其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即曰: [疏證理字新釋]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别之名也。
此猶是緒言之意,而繼是則曰: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天理雲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
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無不得其乎是也。
在己與人皆謂之情,無過情無不及情之謂理。
均見卷上 夫而後确切指明理之即為人情。
又曰: [理存乎欲]理者,存乎欲者也。
卷上 凡事為皆有于欲,無欲則無為矣。
有欲而後有為,有為而歸于至當不可易之謂理。
無欲無為,又焉有理?卷下 夫而後确切指出理之本于人欲。
合而言之則曰: [通情遂欲之謂理]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權之而分理不爽是謂理。
卷下 以情欲言理,實疏證中創見,東原為緒言時,猶未得此說也。
既以情欲言理,于是本此而辨古今言理之大别,曰: 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無疵之謂理;今之言理也,離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顧之謂理。
卷下 又曰: [舍情求理無非意見]苟舍情求理,其所謂理,無非意見也,未有任其意見而不禍斯民者。
卷上 [以意見為理适成為忍而殘殺之具]理欲之辨……謂「不出于理則出于欲,不出于欲則出于理」。
其言理也,「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于是未有不以意見為理之君子。
……不寤意見多偏之不可以理名,而持之必堅;意見所非,則謂其人自絕于理。
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殘殺之具,為禍又如是也。
卷下 蓋理既出乎情欲,故舍情欲而言理,無不失理,而流為其人之意見也。
以一己之意見為理而強人以從,則其勢必至于禍天下。
東原本此而極言宋儒辨理欲之為禍,曰: [宋儒辨理欲之說足以禍天下]……宋儒程子、朱子,易老、莊、釋氏之所私者而貴理,易彼之外形體者而咎氣質;其所謂理,依然「如有物焉宅于心」。
于是辨乎理欲之分,謂「不出于理則出于欲,不出于欲則出于理」,雖視人之饑寒号呼,男女哀怨,以至垂死冀生,無非人欲,空指一絕情欲之感者為天理之本然,存之于心。
及其應事,幸而偶中,非曲體事情,求如此以安之也;不幸而事情未明,執其意見,方自信天理非人欲。
而小之一人受其禍,大之天下國家受其禍,徒以不出于欲,遂莫之或寤也。
凡以為「理宅于心」,「不出于欲則出于理」者,未有不以意見為理而禍天下者也。
卷下 又曰: 聖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