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穆堂 附:萬孺廬 王白田 朱止泉 全謝山 蔡元鳳
關燈
小
中
大
有心功業,晚不得一舒意,遇李恕谷論學,乃折節顔門,稍稍變其說。
而其先論當時所謂朱陸異同者,頗激宕可參證,其言曰: 今天下之尊程朱,诋姚江,侈然一代大儒自命,而不僞者幾人哉?行符其言者真也,言不顧行者僞也。
真則言或有偏,不失為君子;僞則其言愈正,愈成其為小人。
有人于此,朝乞食墦間,暮殺越人于貨,而掇拾程朱緒論,狺狺焉罵陽明于五達之衢,遂自以為程朱也,則吾子許之乎?夫對君父而無慚,置其身于貨利之場,死生禍福之際,而不亂其内行,質之幽獨而不愧,播其文章議論于天下,而人人信其無欺,則其立說,程朱可也,陸王可也,不必程朱不必陸王而自言其所行亦可也。
否則尊程朱即程朱之賊,尊陸王即陸王之賊,僞耳。
況大言欺世,而非之不勝舉,刺之不勝刺者哉?嘗聞一理學者力诋陽明,而遷官稍不滿其欲,流涕不止。
一識者譏之曰:「不知陽明谪龍場時有此淚否?」其人慚沮無以答。
又一理學者,見其師之子之妻之美,悅焉。
久之,其夫死,約以為妻,未小祥而納之。
而其言曰:「明季流賊之禍,皆陽明所釀。
」嗚呼!若輩之行,如此類者,豈堪多述!……故今之诋姚江者,無損于姚江毛發,則程朱之見推,實程朱萬世之大阨爾!居業堂文集卷七與朱字綠書 又曰: 今之诋陽明者,行僞而品陋,識暗而言欺,天下從而和之者,趨時耳,幹利耳。
舉世若狂,以诋姚江為風氣,亦何足與深辨!同上 又曰: 後世之治天下,當首嚴詐僞之禁……凡為虛言以欺天下而盜名者,悉焚其書而寘之法。
同上與李中孚先生書 其言激切有如此,可見當時正學之實不足以服人也。
及朝議既定,正學大顯,而虛僞之風氣,麻痹之人心,益有以激豪傑而起反抗者,其人則為李穆堂。
穆堂之朱陸異同論 [穆堂論學大旨]穆堂生平不以理學家自居,而好辨朱陸異同,其意亦有激而發也。
穆堂論學,極重人倫實務,謂: 教莫古于唐、虞……契為司徒,敬敷五教。
亦曰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而已。
……魯論稱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二曰六行……三曰六藝,皆五倫之所有事,所以相治相養&hellip者也。
聖人繼作,其教遞詳。
教之以佃以漁,教之以耒耨,教之以懋遷交易。
教之以衣裳,教之以舟楫,服牛乘馬,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教之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教之以上棟下宇,教之以葬以封以樹,喪期有數。
教之以書契,百官治,萬民察……皆五倫之所有事而已。
其人之等,雖有君、卿、大夫、士、庶人之分,其人之業雖有士、農、工、商賈之别,而總其人之類,則皆五倫之所綴屬而已。
是故天下無倫外之道……無道外之人……無人外之教。
初稿卷十八又原教 故曰: 聖賢為學,雖不廢書,實不專在于書……子路「何必讀書」之對,夫子雖惡其佞,亦未有以折其非也……尋章摘句……是明道程子所呵為玩物喪志而已。
别稿卷九古訓考 穆堂不喜專以讀書講論、尋章摘句為學,而謂其事由于朱子。
故曰: 古未有以學為知之事者,至朱子始以學、問、思、辨俱屬知,因以窮緻事物之理為格物。
又以大學未詳……為傳以補之,于是古人為學之法乃一變。
尋章摘句之弊,流為玩物喪志。
龂龂口耳之間,舉古人實踐之學,不得而見之矣。
初稿卷十八原學上 又曰: 朱子門人,平日專以讀書講論為工夫……不知聖賢之學,不如是也。
初稿卷四十五書朱子語類後朱子中年,亦以讀書教弟子,至于晚年,則專以求放心、敦踐履為主,而深以徒倚書冊為戒……惟語類有勸人讀書之說,則皆門人以意為記錄者耳。
……善學朱子者,毋惑于門人訛誤之詞,而細觀其晚年所著述,庶不為世俗爛時文、破講章所誤也。
别稿卷九古訓考 穆堂以此斥朱子,亦即以此推象山、陽明,謂; 陸子謂道外無事,事外無道,真得聖賢為學之法者。
初稿卷四十五書朱子語類後自象山陸子之教不明,士堕于章句訓诂者三百餘年,洎王陽明先生倡明絕學,然後士知有躬行實踐之功。
初稿卷二十六,文學劉先生墓志銘 而穆堂謂躬行實踐則本一心,故曰: 聖人之學,内聖外王,皆不過一心。
或乃分心性為二,疑心學為近禅,不知心即性,性即心也。
……舍心學又烏有所謂聖學哉?……象山陸子,專以求放心教人,蓋直接孟氏之傳者……。
世之人以訓诂章句為學,失心久矣。
别稿卷二十四,過浩齋先生訓語序 然穆堂之所重于心者,亦不過曰躬行心得而已。
故曰: 學必躬行而後心得,得于心而後推之家、國、天下,無所施而不當。
而揚子所謂入乎耳出乎口者,不足與于斯。
别稿卷二十四學言稿序 至于空談心性,則為穆堂所深戒。
故曰: 義理與氣質為定名,心與性為虛位……學者苟有志于聖賢之學,躬行實踐可已,何必言心性?孔子之自勉者,在子臣弟友,若命與仁則罕言之。
子貢亦謂:「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孟子因告子論性而誤,故反複與辨耳,其教門人則止曰孝弟而已,義利而已,未嘗言性。
今之教人者,不敢望孔、孟,從學者不敢望子貢,實行不修,而空言心性,妄也甚矣!初稿卷十八心體無善惡說 此其言極似亭林。
然亭林極斥心學,而穆堂乃謂「舍心學又烏有所謂聖學哉」,與亭林「舍經學安所得理學」一語,正相照映。
穆堂斥朱子以讀書講論為學,其論極似習齋。
然穆堂固又是博聞強識,絕非束書不觀、遊談無根者流也。
學者觀于三氏立言之異同,知論學各有本末,可勿為古人争門戶耳。
而穆堂辨朱陸,尤每以言有依據,能抉本真自喜,頗有似于此後幹嘉考證派之所為者。
羅有高謂「穆堂議論偏激,好以記問勝,豪者也」,其評頗中穆堂之失。
見尊聞居士集卷三答楊邁公書二。
故嘗謂: 六、七年來細閱周、程、朱、陸、陽明六子之書,各不下十數過。
初稿卷四十三答徐編修晝堂書 [陸非頓悟]而遂以辨陸學之非頓悟,其言曰: 朱子因陸子教人有發明本心之說,遂以頓悟目之,而其實非也。
陸子全集二十八卷,餘家所藏宋本,與明朝荊門州儒學藏本、撫州家祠本,并相同,無片言增減,嘗翻閱數十過,絕無「頓悟」二字。
其生平教人,好舉木升川至,專以循序為主……即鵝湖之詩,必曰:「涓流積至滄溟海,卷石崇成泰華岑」,此天下所共見共聞者……至于發明本心,并非頓悟。
孟子論乍見孺子入井,即所以發明恻隐之心;論嘑蹴之與不受,即所以發明羞惡之心……陸子發明之義不過如此,非如朱子所謂「一旦豁然貫通,而衆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也……自聖賢之學,變而為科舉之業,剽竊口耳,不複以身心體認。
陸子之書未嘗經目,而道聽塗說,随聲附和,鹹曰陸氏為頓悟之禅……學者試取陸子全書讀之,則知娶寡女者不可誣以撾婦翁矣。
同上卷十八發明本心說 又象山語錄有「家有王癸神,日供千斛水」二語,陳建學蔀通辨謂出佛書,穆堂謂:「餘嘗盡閱全藏經、律、論,并無此語。
」見陸子學譜卷十一「章從軒節夫」條。
其後全謝山謂「二語大略當在道經,今巫祝家禳火,嘗用此語。
」見鲒埼亭集外編卷四十七答臨川先生雜問。
又如陽明傳習錄有「照心」二字,或疑為禅語,穆堂謂:「佛書餘嘗遍閱,并無此二字。
」稿卷四十三答雷庶常閱傳習錄問目世之譏陸王者,率謂其近禅,謂其尚頓悟,病其遊談無根,束書不觀,自穆堂言之,彼之所以斥陸王者,正坐遊談無根、束書不觀之病,皆未嘗細讀陸王書而姑意測之如是也。
雷鋐翠庭經笥堂文鈔象山禅學考,謂:「世目象山為禅學,以象山教人閉目靜坐不讀書者,非也。
象山語錄多近禅,然未嘗言不讀書,亦罕靜坐。
文集中并『靜坐」二字無之。
與劉深甫書雲:『開卷讀書時整冠肅容,平心定氣,訓诂章句,苟能從容不迫而諷詠之,其理當自有彰彰者。
』與傅聖谟雲:『已知者力行以終之,未知者學、問、思、辨以求之。
』此與朱子教人無以異。
」今按:雷氏力主朱、陸之辨,至此等處則亦受穆堂影響也。
[陸王流弊]然何以陸受世俗譏摘?王常穆堂則謂一由陸王之有傳而失真者,如黃梨洲謂象山以「覺」為入門,慈湖以「覺」為究竟,此慈湖之失其傳也。
見初稿卷十八發明本心說。
謝山淳熙四先生祠堂碑文并謂「慈湖亦不以一悟為究竟」。
又跋袁正獻公與舒和仲帖,『外編卷三十三』謂:「陸學流弊,乃傅子淵、包顯道之徒有以緻之,而楊、袁不爾。
」又謂:「臨川先生昌明陸學,然其病則言陸學絕無流弊,如此便成矯枉阿私。
」今觀穆堂集亦并不主「陸學絕無流弊」之說,疑謝山自據當時相從談論言之也。
陽明良知之教,如鄒文莊東廓、羅文恭念庵皆粹然無疵;而龍溪王畿首為狂論,純任自然,心齋王艮亦多怪異,二王之學數傳益甚,此二王之失其傳也。
見初稿卷十八緻良知說下學術之傳有得有失,固不可以末流一二人之失,上累其立教之師。
而世俗所以好謗陸王,則由于元明以來,朝廷科舉,以朱子書取士,俗士習于時文講章,有道學之美名,有富貴之實利,而又熟于章句訓诂之先入。
故攻陸王者每不讀陸王書,則又安從得陸王之真?穆堂于此尤慨乎言之,曰: [隻有攻陸王無攻朱子]世止有摘陸王之疵者,未聞有摘朱子之疵者,非陸王之多疵,而朱子獨無疵也,勢也。
自有明以朱注取士,應科舉者,共守一家之言,為富貴利達之資,大全、講章而外,束書不觀,道聽塗說,成為風俗。
大學改本,雖棄孔子以從朱子而不遑恤,孰敢為陸王而議朱子哉?吳文正公澄生平信奉朱子,晚始略舉尊德性、道問學為調停之說,其言本出朱子,而論者已嘩然攻之矣。
南宋至今六百餘年,止有一陽明先生,追尋古本大學,而攻之者至今未已。
初稿卷四十三答雷庶常閱傳習錄問目。
孔尚任湖海集卷九廣陵郡學會講序『戊辰』謂:「今制舉家皆知尊朱,問其所以尊者,曰:『朱子有批注也。
』;皆知攻陸、王,問其所以攻者,曰:『陸王無批注也。
』夫朱子豈批注之可盡,陸、王豈無批注之足累?其所謂尊與攻者,皆不過為制舉言耳。
」 故穆堂于凡攻陸王者,率緻非難,嘗曰: 陳建、呂留良輩,妄附朱子,着為謬書,诋諆陸王,至不可堪忍。
引同上節 穆堂有學蔀通辨辯,于陳氏書條析其說。
見初稿卷十八心性說,其書未見其論孫承澤雲: [論孫氏考正定論]孫北海承澤作考正朱子晚年定論,蓋從未讀陸子、陽明子之書,亦未嘗細讀朱子之書,徒欲鈔竊世俗唾餘以附于講學者也。
所載朱子之語,止取其诋諆陸子之言,其論學之合于陸子者,則概不之及。
其所辨年歲亦不甚确,如鵝湖之會,謂各賦一詩見志,是全未見陸子語錄者也。
初稿卷四十五書孫承澤考正朱子晚年定論後。
又謂:「孫承澤在明朝,官至九卿,家居京師,親見闖賊之亂,國破君亡,偷生忍死,晚年沉酣于富貴利達之場,耄而不止,蓋患得患失之鄙夫,本不足與論學。
」 [論張氏質疑]其論張烈雲: 王學質疑,……不惟不知王學,亦從未讀朱子之書,特剽竊講章訓诂之俗說,而妄有著述,以求附于講學之末者。
初稿卷四十五書王學質疑後 時人争朱陸公案,自穆堂言之,不徒未讀陸王書,抑又未細讀朱子書,特剽竊世俗講章、科舉訓诂為之也。
穆堂既一一斥其空疏淺陋,而自出手眼以辨朱陸之異同者,則在即就朱陸著述全部以求其真相。
其著作之重要者有二:一為朱子晚年全論,一則陸子學譜也。
其為全論也,曰: [朱子晚年全論]餘嘗盡錄朱子五十一歲至七十一歲論學之語見于文集者,一字不遺,共得三百七十餘篇,名曰朱子晚年全論,其言無不合于陸子。
初稿卷四十五書孫氏考正朱子晚年定論後 又曰: 朱子與陸子之學,早年異同參半;中年異者少,同者多;至晚年則符節之相合也。
朱子論陸子之學,陸子論朱子之學,早年疑信參半;中年疑者少,信者多;王晚年則冰炭之不相入也。
陸子之學,自始至終,确守孔子義利之辨,與孟子求放心之旨;而朱子早徘徊于佛、老,中鑽研于章句,晚始求之一心。
故早年、中年猶有異同,而晚乃符節相合……早年二君子未相見,故學有異同而論有疑信;中年屢相見,故所學漸同而論亦漸合。
朱子與項平甫書,欲兼取兩長,陸子與朱子書,謂「康廬之集,加款于鵝湖」,此其證也。
考康廬之集,朱子年五十二歲,陸子年四十三歲,自是以往,又十一年而陸子下世。
此十一年中,兩先生不及再見,始啟争「無極」不急之辨,繼附益以門人各守師說,趨一偏而甚之。
其兼學于兩家者,往來傳述,不得先生之意而矯枉過正。
如包顯道有「讀書講學充塞仁義」之語,而朱子教劉敬夫考索周禮,陸子頗不然之。
于是朱子指陸子為頓悟之禅宗,而陸子指朱子為支離之俗學,而實則兩先生之學皆不爾也。
朱子晚年定論,陸子既不及聞其說,陽明先生抄為一編,凡三十四條,中間因詞語相類而誤入中年之語者,特何叔京三書耳。
羅整庵摘以相辨,而無知之陳建,遂肆狂诋,其實晚年所論皆然,雖百條不能盡也。
……今詳考朱子大全集,凡晚年論學之書,确有年月可據者,得三百五十七條,其論與陸子相合;而年月無可考者,又幾十幾條,附贅于後,共為一編。
……論學之書,片紙不遺,名曰朱子晚年全論。
曰「晚」,則論之定可知;曰「全」,則無所取舍以遷就他人之意。
庶陳建之徒,無所置喙;而天下之有志于學者,恍然知兩先生所學之同而識所從事,不終堕于章句口耳之末,或亦有小補乎!初稿卷三十二朱子晚年全論序 穆堂此書,蓋為陽明朱子晚年定論之擴大。
[朱子不惑錄]穆堂又有朱子不惑錄,謂: [朱子為學四變]朱子生平之學凡四變:自言十六歲時在劉病翁所,會僧妙喜,始為禅學;十九歲應禮部試,依妙喜說作文,說動試官,得中進士;二十二歲築室修煉,讀道書,手定牧初淨稿,始辛未,止乙亥。
蓋三十歲以前,專為二氏之學者也。
至三十歲,為紹興三十年,……師事李延平先生,屢以其所言為不是,始将禅學權時倚閣,三十三歲再往就教,于是學益純正,一變至道;三十五歲時,延平先生卒,謹守師說猶四、五年。
故自三十一以至四十,此十年中,粹然儒者,與林擇之、何叔京等書可考也。
四十歲以後,始棄延平之教,如與林擇之書論中和,謂「舊聞李先生論此最詳,後來所見不同,遂不複緻思」之類是也。
專意著述,欲拟孔子删定纂修之業,偏重于語言訓诂,此又一變也。
四十六歲為鵝湖之會,陸子指其學為支離,而朱子守其說不變;又六年,五十二歲,陸子相訪于南康軍,講義利之章,始有悔心,親題講義之末,欲守陸子所講為入德之方;五十四歲答項平甫書,自謂持守不
而其先論當時所謂朱陸異同者,頗激宕可參證,其言曰: 今天下之尊程朱,诋姚江,侈然一代大儒自命,而不僞者幾人哉?行符其言者真也,言不顧行者僞也。
真則言或有偏,不失為君子;僞則其言愈正,愈成其為小人。
有人于此,朝乞食墦間,暮殺越人于貨,而掇拾程朱緒論,狺狺焉罵陽明于五達之衢,遂自以為程朱也,則吾子許之乎?夫對君父而無慚,置其身于貨利之場,死生禍福之際,而不亂其内行,質之幽獨而不愧,播其文章議論于天下,而人人信其無欺,則其立說,程朱可也,陸王可也,不必程朱不必陸王而自言其所行亦可也。
否則尊程朱即程朱之賊,尊陸王即陸王之賊,僞耳。
況大言欺世,而非之不勝舉,刺之不勝刺者哉?嘗聞一理學者力诋陽明,而遷官稍不滿其欲,流涕不止。
一識者譏之曰:「不知陽明谪龍場時有此淚否?」其人慚沮無以答。
又一理學者,見其師之子之妻之美,悅焉。
久之,其夫死,約以為妻,未小祥而納之。
而其言曰:「明季流賊之禍,皆陽明所釀。
」嗚呼!若輩之行,如此類者,豈堪多述!……故今之诋姚江者,無損于姚江毛發,則程朱之見推,實程朱萬世之大阨爾!居業堂文集卷七與朱字綠書 又曰: 今之诋陽明者,行僞而品陋,識暗而言欺,天下從而和之者,趨時耳,幹利耳。
舉世若狂,以诋姚江為風氣,亦何足與深辨!同上 又曰: 後世之治天下,當首嚴詐僞之禁……凡為虛言以欺天下而盜名者,悉焚其書而寘之法。
同上與李中孚先生書 其言激切有如此,可見當時正學之實不足以服人也。
及朝議既定,正學大顯,而虛僞之風氣,麻痹之人心,益有以激豪傑而起反抗者,其人則為李穆堂。
穆堂之朱陸異同論 [穆堂論學大旨]穆堂生平不以理學家自居,而好辨朱陸異同,其意亦有激而發也。
穆堂論學,極重人倫實務,謂: 教莫古于唐、虞……契為司徒,敬敷五教。
亦曰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而已。
……魯論稱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二曰六行……三曰六藝,皆五倫之所有事,所以相治相養&hellip者也。
聖人繼作,其教遞詳。
教之以佃以漁,教之以耒耨,教之以懋遷交易。
教之以衣裳,教之以舟楫,服牛乘馬,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教之以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教之以上棟下宇,教之以葬以封以樹,喪期有數。
教之以書契,百官治,萬民察……皆五倫之所有事而已。
其人之等,雖有君、卿、大夫、士、庶人之分,其人之業雖有士、農、工、商賈之别,而總其人之類,則皆五倫之所綴屬而已。
是故天下無倫外之道……無道外之人……無人外之教。
初稿卷十八又原教 故曰: 聖賢為學,雖不廢書,實不專在于書……子路「何必讀書」之對,夫子雖惡其佞,亦未有以折其非也……尋章摘句……是明道程子所呵為玩物喪志而已。
别稿卷九古訓考 穆堂不喜專以讀書講論、尋章摘句為學,而謂其事由于朱子。
故曰: 古未有以學為知之事者,至朱子始以學、問、思、辨俱屬知,因以窮緻事物之理為格物。
又以大學未詳……為傳以補之,于是古人為學之法乃一變。
尋章摘句之弊,流為玩物喪志。
龂龂口耳之間,舉古人實踐之學,不得而見之矣。
初稿卷十八原學上 又曰: 朱子門人,平日專以讀書講論為工夫……不知聖賢之學,不如是也。
初稿卷四十五書朱子語類後朱子中年,亦以讀書教弟子,至于晚年,則專以求放心、敦踐履為主,而深以徒倚書冊為戒……惟語類有勸人讀書之說,則皆門人以意為記錄者耳。
……善學朱子者,毋惑于門人訛誤之詞,而細觀其晚年所著述,庶不為世俗爛時文、破講章所誤也。
别稿卷九古訓考 穆堂以此斥朱子,亦即以此推象山、陽明,謂; 陸子謂道外無事,事外無道,真得聖賢為學之法者。
初稿卷四十五書朱子語類後自象山陸子之教不明,士堕于章句訓诂者三百餘年,洎王陽明先生倡明絕學,然後士知有躬行實踐之功。
初稿卷二十六,文學劉先生墓志銘 而穆堂謂躬行實踐則本一心,故曰: 聖人之學,内聖外王,皆不過一心。
或乃分心性為二,疑心學為近禅,不知心即性,性即心也。
……舍心學又烏有所謂聖學哉?……象山陸子,專以求放心教人,蓋直接孟氏之傳者……。
世之人以訓诂章句為學,失心久矣。
别稿卷二十四,過浩齋先生訓語序 然穆堂之所重于心者,亦不過曰躬行心得而已。
故曰: 學必躬行而後心得,得于心而後推之家、國、天下,無所施而不當。
而揚子所謂入乎耳出乎口者,不足與于斯。
别稿卷二十四學言稿序 至于空談心性,則為穆堂所深戒。
故曰: 義理與氣質為定名,心與性為虛位……學者苟有志于聖賢之學,躬行實踐可已,何必言心性?孔子之自勉者,在子臣弟友,若命與仁則罕言之。
子貢亦謂:「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孟子因告子論性而誤,故反複與辨耳,其教門人則止曰孝弟而已,義利而已,未嘗言性。
今之教人者,不敢望孔、孟,從學者不敢望子貢,實行不修,而空言心性,妄也甚矣!初稿卷十八心體無善惡說 此其言極似亭林。
然亭林極斥心學,而穆堂乃謂「舍心學又烏有所謂聖學哉」,與亭林「舍經學安所得理學」一語,正相照映。
穆堂斥朱子以讀書講論為學,其論極似習齋。
然穆堂固又是博聞強識,絕非束書不觀、遊談無根者流也。
學者觀于三氏立言之異同,知論學各有本末,可勿為古人争門戶耳。
而穆堂辨朱陸,尤每以言有依據,能抉本真自喜,頗有似于此後幹嘉考證派之所為者。
羅有高謂「穆堂議論偏激,好以記問勝,豪者也」,其評頗中穆堂之失。
見尊聞居士集卷三答楊邁公書二。
故嘗謂: 六、七年來細閱周、程、朱、陸、陽明六子之書,各不下十數過。
初稿卷四十三答徐編修晝堂書 [陸非頓悟]而遂以辨陸學之非頓悟,其言曰: 朱子因陸子教人有發明本心之說,遂以頓悟目之,而其實非也。
陸子全集二十八卷,餘家所藏宋本,與明朝荊門州儒學藏本、撫州家祠本,并相同,無片言增減,嘗翻閱數十過,絕無「頓悟」二字。
其生平教人,好舉木升川至,專以循序為主……即鵝湖之詩,必曰:「涓流積至滄溟海,卷石崇成泰華岑」,此天下所共見共聞者……至于發明本心,并非頓悟。
孟子論乍見孺子入井,即所以發明恻隐之心;論嘑蹴之與不受,即所以發明羞惡之心……陸子發明之義不過如此,非如朱子所謂「一旦豁然貫通,而衆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也……自聖賢之學,變而為科舉之業,剽竊口耳,不複以身心體認。
陸子之書未嘗經目,而道聽塗說,随聲附和,鹹曰陸氏為頓悟之禅……學者試取陸子全書讀之,則知娶寡女者不可誣以撾婦翁矣。
同上卷十八發明本心說 又象山語錄有「家有王癸神,日供千斛水」二語,陳建學蔀通辨謂出佛書,穆堂謂:「餘嘗盡閱全藏經、律、論,并無此語。
」見陸子學譜卷十一「章從軒節夫」條。
其後全謝山謂「二語大略當在道經,今巫祝家禳火,嘗用此語。
」見鲒埼亭集外編卷四十七答臨川先生雜問。
又如陽明傳習錄有「照心」二字,或疑為禅語,穆堂謂:「佛書餘嘗遍閱,并無此二字。
」稿卷四十三答雷庶常閱傳習錄問目世之譏陸王者,率謂其近禅,謂其尚頓悟,病其遊談無根,束書不觀,自穆堂言之,彼之所以斥陸王者,正坐遊談無根、束書不觀之病,皆未嘗細讀陸王書而姑意測之如是也。
雷鋐翠庭經笥堂文鈔象山禅學考,謂:「世目象山為禅學,以象山教人閉目靜坐不讀書者,非也。
象山語錄多近禅,然未嘗言不讀書,亦罕靜坐。
文集中并『靜坐」二字無之。
與劉深甫書雲:『開卷讀書時整冠肅容,平心定氣,訓诂章句,苟能從容不迫而諷詠之,其理當自有彰彰者。
』與傅聖谟雲:『已知者力行以終之,未知者學、問、思、辨以求之。
』此與朱子教人無以異。
」今按:雷氏力主朱、陸之辨,至此等處則亦受穆堂影響也。
[陸王流弊]然何以陸受世俗譏摘?王常穆堂則謂一由陸王之有傳而失真者,如黃梨洲謂象山以「覺」為入門,慈湖以「覺」為究竟,此慈湖之失其傳也。
見初稿卷十八發明本心說。
謝山淳熙四先生祠堂碑文并謂「慈湖亦不以一悟為究竟」。
又跋袁正獻公與舒和仲帖,『外編卷三十三』謂:「陸學流弊,乃傅子淵、包顯道之徒有以緻之,而楊、袁不爾。
」又謂:「臨川先生昌明陸學,然其病則言陸學絕無流弊,如此便成矯枉阿私。
」今觀穆堂集亦并不主「陸學絕無流弊」之說,疑謝山自據當時相從談論言之也。
陽明良知之教,如鄒文莊東廓、羅文恭念庵皆粹然無疵;而龍溪王畿首為狂論,純任自然,心齋王艮亦多怪異,二王之學數傳益甚,此二王之失其傳也。
見初稿卷十八緻良知說下學術之傳有得有失,固不可以末流一二人之失,上累其立教之師。
而世俗所以好謗陸王,則由于元明以來,朝廷科舉,以朱子書取士,俗士習于時文講章,有道學之美名,有富貴之實利,而又熟于章句訓诂之先入。
故攻陸王者每不讀陸王書,則又安從得陸王之真?穆堂于此尤慨乎言之,曰: [隻有攻陸王無攻朱子]世止有摘陸王之疵者,未聞有摘朱子之疵者,非陸王之多疵,而朱子獨無疵也,勢也。
自有明以朱注取士,應科舉者,共守一家之言,為富貴利達之資,大全、講章而外,束書不觀,道聽塗說,成為風俗。
大學改本,雖棄孔子以從朱子而不遑恤,孰敢為陸王而議朱子哉?吳文正公澄生平信奉朱子,晚始略舉尊德性、道問學為調停之說,其言本出朱子,而論者已嘩然攻之矣。
南宋至今六百餘年,止有一陽明先生,追尋古本大學,而攻之者至今未已。
初稿卷四十三答雷庶常閱傳習錄問目。
孔尚任湖海集卷九廣陵郡學會講序『戊辰』謂:「今制舉家皆知尊朱,問其所以尊者,曰:『朱子有批注也。
』;皆知攻陸、王,問其所以攻者,曰:『陸王無批注也。
』夫朱子豈批注之可盡,陸、王豈無批注之足累?其所謂尊與攻者,皆不過為制舉言耳。
」 故穆堂于凡攻陸王者,率緻非難,嘗曰: 陳建、呂留良輩,妄附朱子,着為謬書,诋諆陸王,至不可堪忍。
引同上節 穆堂有學蔀通辨辯,于陳氏書條析其說。
見初稿卷十八心性說,其書未見其論孫承澤雲: [論孫氏考正定論]孫北海承澤作考正朱子晚年定論,蓋從未讀陸子、陽明子之書,亦未嘗細讀朱子之書,徒欲鈔竊世俗唾餘以附于講學者也。
所載朱子之語,止取其诋諆陸子之言,其論學之合于陸子者,則概不之及。
其所辨年歲亦不甚确,如鵝湖之會,謂各賦一詩見志,是全未見陸子語錄者也。
初稿卷四十五書孫承澤考正朱子晚年定論後。
又謂:「孫承澤在明朝,官至九卿,家居京師,親見闖賊之亂,國破君亡,偷生忍死,晚年沉酣于富貴利達之場,耄而不止,蓋患得患失之鄙夫,本不足與論學。
」 [論張氏質疑]其論張烈雲: 王學質疑,……不惟不知王學,亦從未讀朱子之書,特剽竊講章訓诂之俗說,而妄有著述,以求附于講學之末者。
初稿卷四十五書王學質疑後 時人争朱陸公案,自穆堂言之,不徒未讀陸王書,抑又未細讀朱子書,特剽竊世俗講章、科舉訓诂為之也。
穆堂既一一斥其空疏淺陋,而自出手眼以辨朱陸之異同者,則在即就朱陸著述全部以求其真相。
其著作之重要者有二:一為朱子晚年全論,一則陸子學譜也。
其為全論也,曰: [朱子晚年全論]餘嘗盡錄朱子五十一歲至七十一歲論學之語見于文集者,一字不遺,共得三百七十餘篇,名曰朱子晚年全論,其言無不合于陸子。
初稿卷四十五書孫氏考正朱子晚年定論後 又曰: 朱子與陸子之學,早年異同參半;中年異者少,同者多;至晚年則符節之相合也。
朱子論陸子之學,陸子論朱子之學,早年疑信參半;中年疑者少,信者多;王晚年則冰炭之不相入也。
陸子之學,自始至終,确守孔子義利之辨,與孟子求放心之旨;而朱子早徘徊于佛、老,中鑽研于章句,晚始求之一心。
故早年、中年猶有異同,而晚乃符節相合……早年二君子未相見,故學有異同而論有疑信;中年屢相見,故所學漸同而論亦漸合。
朱子與項平甫書,欲兼取兩長,陸子與朱子書,謂「康廬之集,加款于鵝湖」,此其證也。
考康廬之集,朱子年五十二歲,陸子年四十三歲,自是以往,又十一年而陸子下世。
此十一年中,兩先生不及再見,始啟争「無極」不急之辨,繼附益以門人各守師說,趨一偏而甚之。
其兼學于兩家者,往來傳述,不得先生之意而矯枉過正。
如包顯道有「讀書講學充塞仁義」之語,而朱子教劉敬夫考索周禮,陸子頗不然之。
于是朱子指陸子為頓悟之禅宗,而陸子指朱子為支離之俗學,而實則兩先生之學皆不爾也。
朱子晚年定論,陸子既不及聞其說,陽明先生抄為一編,凡三十四條,中間因詞語相類而誤入中年之語者,特何叔京三書耳。
羅整庵摘以相辨,而無知之陳建,遂肆狂诋,其實晚年所論皆然,雖百條不能盡也。
……今詳考朱子大全集,凡晚年論學之書,确有年月可據者,得三百五十七條,其論與陸子相合;而年月無可考者,又幾十幾條,附贅于後,共為一編。
……論學之書,片紙不遺,名曰朱子晚年全論。
曰「晚」,則論之定可知;曰「全」,則無所取舍以遷就他人之意。
庶陳建之徒,無所置喙;而天下之有志于學者,恍然知兩先生所學之同而識所從事,不終堕于章句口耳之末,或亦有小補乎!初稿卷三十二朱子晚年全論序 穆堂此書,蓋為陽明朱子晚年定論之擴大。
[朱子不惑錄]穆堂又有朱子不惑錄,謂: [朱子為學四變]朱子生平之學凡四變:自言十六歲時在劉病翁所,會僧妙喜,始為禅學;十九歲應禮部試,依妙喜說作文,說動試官,得中進士;二十二歲築室修煉,讀道書,手定牧初淨稿,始辛未,止乙亥。
蓋三十歲以前,專為二氏之學者也。
至三十歲,為紹興三十年,……師事李延平先生,屢以其所言為不是,始将禅學權時倚閣,三十三歲再往就教,于是學益純正,一變至道;三十五歲時,延平先生卒,謹守師說猶四、五年。
故自三十一以至四十,此十年中,粹然儒者,與林擇之、何叔京等書可考也。
四十歲以後,始棄延平之教,如與林擇之書論中和,謂「舊聞李先生論此最詳,後來所見不同,遂不複緻思」之類是也。
專意著述,欲拟孔子删定纂修之業,偏重于語言訓诂,此又一變也。
四十六歲為鵝湖之會,陸子指其學為支離,而朱子守其說不變;又六年,五十二歲,陸子相訪于南康軍,講義利之章,始有悔心,親題講義之末,欲守陸子所講為入德之方;五十四歲答項平甫書,自謂持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