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顔習齋李恕谷
關燈
小
中
大
之程朱耳,不幾揭衣而笑裸,抱薪而救火乎!
此論痛快斬截,蓋亦屢以告恕谷,若恕谷受其說,可不折入南學考據之途矣。
今恕谷務欲廣聲氣,納交遊,而當時南方學風,早已走上考訂一路,恕谷亦不得不委曲追随,以自堕于書生文人一類,良可惜也。
恕谷後集與方靈臯書亦雲:「周禮,人方疑為僞書,何有三物?但門下不必作周禮三物觀,惟以仁義禮智為德,子臣弟友五倫為行,禮樂兵農為藝,請問天下之物,尚有出此三者外乎?吾人格物,尚有當在此三物外者乎?」議論亦與習齋一氣,惜乎恕谷不能緊守此見,而終以考辨自溺也! [恕谷再度南遊與思想之再變]又恕谷在桐,戊寅四十有饋以陸桴亭思辨錄者,讀其論人心未發,遂悟「有事無事、有念無念皆持以敬」之說,自謂「自幼為學,惟戊寅年即四十歲之年功頗密」。
此證恕谷以後論存養、論敬,亦自南方學者間得之,蓋恕谷隐以此補毛氏駁習齋之缺也。
恕谷複自言:「思向論禮,未能考古準今,今頗知依據;向不知樂,今知樂;向以道心無私欲,今知無私不足盡道心,必欽而明。
此自戊寅至今己卯所曆者。
」恕谷學問轉變,由其兩度之南遊,恕谷亦自言之甚晰矣。
[恕谷生平大著述大學辨業亦南遊後見解]恕谷生平著述最大者為大學辨業,亦始戊寅。
其論自習齋「鄉三物」之說外,古本之辨,取之王草堂、毛大可;主敬之意,得之陸桴亭,亦南遊後見解也。
其後毛大可着四書逸講箋,乃謂: 蠡吾李塨受大學去……着大學辨業四卷……。
其文則猶是所受古本,而格物大指頓乖舊義,同門發其書以為叛教。
蓋大可好名忌前,内敬恕谷,必欲其出己門下為名高,乃往往故抑習齋,以相挑撥。
然恕谷大學辨業一依古本,自南遊交毛、王諸人始知之,亦實事也。
翌年,四十一恕谷北返,至淮安,訪閻百詩論學。
其明年,有書寄大可述其事雲: 客歲拜别函丈,過淮上晤閻潛邱,因論及古文尚書。
塨曰:「毛先生有新着」雲雲。
潛邱大驚索閱,示之。
潛邱且閱且顧其子,曰:「此書乃專難我耶?」塨曰:「求先生終定之!」潛邱強笑曰:「我自言我是耳。
」塨曰:「不然,聖經在天壤,原非借之作門戶者,況學殖如先生,惟是是從,何論人己?」已而再面辨析他書甚夥,毫不及尚書事,想已屈服矣。
恕谷既内慕南學博辨,而涉之未深,故于閻、毛兩家得失不能判,又不能效其師之超然而強立,彷徨歧途,則恕谷之柔也。
恕谷既歸,見習齋,即以讀陸桴亭論存養之見進,謂習齋恐于心性更宜力,習齋深是之。
其實此亦顔學一歧途,惜乎習齋已老,時年六十五不能深剖之。
[恕谷在都交遊]恕谷四十二歲入都,又交萬季野、胡朏明,此皆南方博辨士,恕谷從此益移情考古不自覺。
是年見胡氏易圖明辨,言太極先天河圖洛書之非,上書毛氏,以六律正五音圖求正,并問郊社及經義。
毛氏答書,盛稱恕谷英隽,蓋世一人,且言已镌學樂二卷入西河合集。
大可必欲拉攏恕谷以自重,而恕谷又續着禘祫考辨、郊社考辨諸文,與萬季野過從漸密。
恕谷自記其事雲: [恕谷與萬季野]時吳都憲涵榻予論學。
季野暴聞予名,又知予與毛河右遊,先是萬氏叔季在史館纂修,為河右所折,嗛之。
金德純特筵招胡朏明、季野及予,年譜在庚辰四十二歲四月,恕谷與胡、萬初見予後至。
季野酒餘,赫然曰:「河右全集序為先生撰,稱許太過,将累先生。
」予謝手曰:「敢拜直言!然序文,先生未深讀也。
序以躬行自勵,以讀書歸毛先生,方慚虛大,非以屈谀。
且聖道恢廓,讵一說而已?」胡子曰:「然。
」因罷去。
既而謂予曰:「先儒訓學錯出,愚謂祇是讀書耳。
」予不答,但叩其長。
年譜在庚辰九月,謂「季野言禘及宗廟制甚析」。
按:恕谷着禘祫郊社考辨,在十一月,似亦受季野之助力歲辛巳,恕谷四十三都憲及徐少宰秉義謀梓予大學辨業。
予思季野負重名,見不合,或诋讕,不如先事質之,袖往求正。
踰數日,季野見,下拜,曰:「吾自誤六十餘年矣!季野卒康熙壬午,年六十五,則與恕谷語為六十四歲時也。
吾少從遊黃梨洲,聞四明有潘先生者,曰朱子道,陸子禅,怪之,往诘其說,有據;同學因轟言予畔黃先生。
先生亦怒,予謝曰:『請以往不談學,專窮經史。
』遂忽忽至今,不謂先生示我正途也。
」年譜在辛巳二月自此情好日密。
一日,季野講會,衆拈郊社,季野曰:「未也,請先講李先生學。
」因舉辨業所論格物即學六藝,曆曆指示,曰:「李先生續周、孔絕學,非我所及,諸君有志,勿自外。
」并延予登坐講郊社,予辭謝去。
年譜在辛巳四月嗟乎!吳、越文人,争尚浮誇,季野耆宿,襃然厭于上,公卿趨其餘風,今忽聞野人一言,傾心折服,舍己從之,是一端也,幾于大舜矣!時季野修明史紀傳成,尚缺表志,無助者,與予雜論經史聲韻。
季野曰:「夾室并廟室皆南向,故顧命西夾南向敷席,晉立古文尚書不可廢。
」予曰:「夾室東西向,非南向,爾雅稱『東西廂』是也。
公食大夫禮宰東夾北西面,使并廟而向南,宰何為立廟後乎?立廟後,何以至東西序授酰醬薦豆乎?古文尚書自漢孔安國送官府,至晉中秘尚存,惟無傳,東晉梅赜始得安國傳奏之,非獻古文尚書也。
」曰:「何見?」曰:「見隋書。
」按:此層即毛西河本之以衍成古文尚書冤詞者也。
程綿莊青溪集古文尚書冤詞辨及沈彤果堂集書古文尚書冤詞後均有辨;後山陽丁晏尚書餘論,又别有說明,可參看。
予又曰:「古無四聲,有之始齊周颙。
古惟分宮商五均,不分平入四類。
」季野怃然曰:「吾何以未考也?」歸檢之,信,攜手曰:「天下惟君與下走耳,閻百詩、洪去蕪未為多也。
」王懋竑朱子年譜别錄原序,有洪璟序一篇,稱「家兄去蕪」,即王譜所稱洪譜之作者乜。
乾隆歙縣志文苑:「洪嘉植,字去蕪,洪源人,以布衣而談理學名,公卿嘗上章蔫舉,辭以親老不就。
着有易說十五卷、春秋解二十卷。
」惟未及其朱子年譜。
去蕪與王昆繩交最密,互相序其文集,『見居業堂集』昆繩又稱「去蕪極服閻百詩博雅精識,虛心服善」。
『居業堂集卷七與閻書』今恕谷年譜,改稱「太原閻生」,削去洪去蕪名,疑馮辰輩已不詳洪去蕪其人。
至梁氏學術史,乃即以洪去蕪為洪環,尤誤。
又按:洪璟乃陽湖洪亮吉曾祖,曾官大同知府,見恽敬洪編修遺事述。
從臾王尚書鴻緒來拜,意招予同修明史,予辭謝不願也。
無何,季野卒,予亦不往尚書家,事遂寝。
年譜在辛巳十月萬季野小傳 恕谷此文,亦極引季野為己重,而又于季野緻微詞,可知恕谷一瓣心香,固永遠在習齋也。
然古文尚書一辨,恕谷先以告大可,今又述于季野,恕谷終不自悟其非。
其辨夾室方向,辨四聲五均先後,亦非習齋講禮論學之旨。
謂季野謀延同修明史,而謝不願,其後年譜載朝臣欲征恕谷修明史,方望溪言其老病不能出而止,癸卯,六十五恕谷弟子劉調贊極惜之,痛斥方氏,至謂「『行或使之,止或尼之』,古今同慨」,與師門往日所以謝季野者異矣。
蓋季野在當時負盛名,徐立齋謂:「焉有為薦紳可不識萬季野者!」『見黃百家所為墓志銘』方望溪為作墓表,亦謂:「季野至京師,士之遊學京師者争相從問古儀法,月再三會,錄所聞,共講肄。
惟餘『方氏自稱』不與,而季野獨降齒德而與餘交,并要之為作身後之傳。
」其後大為謝山所譏,以季野死京師史局中,而方氏誤謂卒于浙東,欲吊之而無由,其言大可怪。
『見全氏季野傳跋語』一時學人,好牽引為重,恕谷筆墨之間,亦未能免。
其為大學辨業,遍請當時名士為之題辭,而無毛大可,蓋已成嫌隙矣。
恕谷寄辨業于大可,在康熙丙戌『四十八』,是後即無往回;大可之死,亦不見于年譜,則兩人固隙末也。
然如閻潛邱、胡朏明輩,亦僅以考據家眼光,論程朱改竄大學之非,以及大學不必曾子作,于習齋「鄉三物」之說均非能傾心,獨年譜載季野一序,始扼要發揮習齋「鄉三物」宗旨。
而恕谷萬季野小傳顧不及其事,則恕谷之請季野序其書者,固亦僅以免紛争,而非真心相契重耶?今刻辨業諸題辭仍無季野,殆以季野成文遲,不及待 然則恕谷之所得于諸君者亦至廑矣。
要之,習齋北方一老儒,而其驅邁之氣,實欲掃除千古壁障,今恕谷求以明行習齋之道,而不免沾染南方學者考古窮經之習,即已不脫書生氣局矣。
移步換形,貌存神離,自信不堅,引外為重,宜不足以轉捩一世之視聽也。
[恕谷一生為學轉變]恕谷嘗自述其為學經過雲: 予自弱冠庭訓外,從顔習齋先生遊,為明德、親民之學。
其明德功課,則日記、年譜所載是也;其親民條件,則瘳忘編、閱史郄視,今大半彙之平書訂者也。
而無暇治經義。
經義大率閱宋儒所注今世通行者,即間及十三經注疏以及漢儒諸書,忩忩未深考也。
迨年幾四十,始遇毛河右先生,以學樂餘力,受其經學;後複益之王草堂、閻百詩、萬季野,皆學窮二酉,助我不逮。
然取其經義,猶以證吾道德、經濟,尚無遑為傳注計。
至于五十始衰,自知德之将耄,功之不建,于是始為傳注。
恕谷後集詩經傳注題辭 此恕谷自言一生學術轉變極清晰。
言孔孟不得不牽連而治經義,洽經義不得不為考核訓诂而走上南方學者之路。
政治事業既無發展,則晚年仍不得不為傳注著述,此亦當時情勢使然,不得盡責人事也。
壬午,四十四歲恕谷歸裡,往見習齋,習齋曰:「吾素可子沉靜淡默,而此見微有浮驕之氣,宜細勘改之!」恕谷竦然。
習齋之所以規恕谷者深矣!大抵恕谷交遊,在南遇毛大可,在北遇萬季野,二人之影響于恕谷者特大。
故恕谷有「海内惟毛河右知禮樂,萬季野明于禮文,向問之不厭反複,今季野長逝,河右遠離,吾道之孤,複将誰質」之歎。
年譜,癸未,四十五[恕谷與王昆繩方靈臯]而恕谷在都交遊,其昵近者厥為王昆繩、方靈臯。
恕谷、昆繩初見在庚辰,四十二歲昆繩自負奇氣,不可一世,而極推恕谷,嘗曰:「生平性命之友有二:一曰劉繼莊,一曰李恕谷。
此二人者,實抱天人之略,非三代以下之才也。
」文集卷八,複姚梅友書一日,昆繩與恕谷同榻,中夜呼恕谷曰:「吾自少聞道學言不慊,乃學經濟,無所用,學古文,自謂必傳于世;近聞吾子言顔先生學,又知文詞亦屬枝葉,非所以安身立命也。
吾受業習齋決矣!」越三年,癸未六月,恕谷為昆繩作價,如楊村執贽于習齋;而是年正月,昆繩介恕谷與方望溪論學。
恕谷自謂生平知交,雅重毛河右、王昆繩、方靈臯,然望溪與恕谷學術終不相合。
恕谷既卒,望溪為作墓志銘,誣其死友,恕谷門人深緻不滿。
而望溪謂:「吾友王源昆繩,恢奇人也,所慕惟漢諸葛武侯、明王文成,而目程朱為迂闊,見剛主而大悅,因與共師事習齋,時年将六十矣。
」其言頗得昆繩之情。
顔、李本近陽明,故與昆繩相投。
其後德清戴望子高治顔、李,劉師培作傳,謂其雖嫉宋學,然力崇王陽明;其詩有曰:「艱危觸處見經綸,周漢而還有幾人?怪雨盲風江路濕,陽明古洞自生春。
」此亦顔、李精神與王學相近之一證也。
而恕谷與望溪書,亦謂:「先生與王昆繩,少年皆從事才子文人,非從事聖賢之道,大學、小學以次而入者,故其氣盛,其情浮。
」恕谷于昆繩,時有微辭。
恕谷後集三,與方靈臯書謂:「昆繩夙學,原從豪傑入,故共學經濟,更其所長。
」頗欲以究心性之功者望望溪,而望溪終不契也。
顔門有王昆繩,以為聲氣之宣傳,則為益實大,若求切實負荷,昆繩非其人。
恕谷之東西南北,皇皇栖栖,求以明行顔氏之學于天下,而所得不能如其所期。
蓋當時學術文采,盡在南方,恕谷告黃宗夏有曰: [恕谷交遊所得不如所期]天地之道,極則必返,實之極必趨于虛,虛之極必歸于實。
當其實之盛而将衰也,江、淮迤北,聖賢接踵,而老聃、列禦冠之流,已潛毓其間,為空虛之祖。
今之虛學,可謂盛矣,盛極将衰,則轉而返之實者,其人不必在北,或即在南。
送黃宗夏南歸序 恕谷蓋隐以北方實學自負,而欲廣聲氣、大宣傳,則不得不望之南士。
然恕谷又常自慨,曰: 思北人多忮,忮,強象也;然散而不一,其勢常弱。
南人善求,求,弱象也;然集而為黨,其勢常強。
年譜,丁亥。
又書明劉戶郎墓表後,謂:「嘗披廿一史,漢、唐、北宋名臣,率在北方,及南宋而北人寥寥。
南好浮華,北習固陋,毋怪史傳之南多而北少也。
」 其殆有所深感而發也。
同時又曰: [恕谷之忙]思家務上事下畜益繁,學問此思彼辨益多,交遊應酬益廣,天下萬世之慮益奢,一日忙如撲火,視習齋當日所處又不同。
年譜,丁亥 方恕谷入京,習齋規之曰:「勿染名利。
」恕谷曰:「非敢求名利也,将以有為也。
先生不交時貴,塨不論貴賤,惟其人;先生高尚不出,塨惟道是問,可明則明,可行則行;先生不與鄉人事,塨于地方利弊,可陳于當道悉陳之;先生一介不取,塨遵孟子可食則食之,但求歸潔其身,與先生同耳。
」習齋首肯。
此其師弟子制行之不同也。
然習齋精神,重在一身之習行,老死戶牖,光氣則凝;恕谷東西南北,持習齋千古一發之獨見,求以共信于天下,其光耀而弱,其氣流而散。
當時言理學者既率宗程朱,否則務考據,其精神意趣皆與顔學迥殊。
恕谷踽踽獨行,掉臂于羣紛之中,宜乎其艱矣。
[習齋晚年之衰]我嘗細誦顔、李兩年譜,習齋意氣,自恕谷遠遊以後,日見其衰;恕谷精神,自習齋逝世以後,日見其歧。
當日師弟子以發明聖道,逆轉漢以來二千年積非為己任,其志誠大,其任重而道遠,其求所以勝任愉快者,良匪易也。
謂習齋自恕谷遠遊而意氣日衰者,恕谷遊浙歸,習齋年六十五,日記屢書「衰病,不能理他功,惟常習恭」,此見其意氣之衰也。
然庚辰習齋六十六評塨日譜,戒以「用實功,惜精力,勿為文字耗損」。
辛巳,又教塨:「今即著述盡是,不過宋儒為誤解之書生,我為不誤解之書生耳,何與于儒者本業?」其叮咛甚切至,而恕谷著述之情方濃,自稱:「上問古人,豈得已哉?」癸未,習齋卒前一年語習齋卒,毛大可來書,稱其:「于禮樂大事,皆洞徹原委,實先聖先王所系賴一大人,勉之勉之!」恕谷覆書,自謂:「學樂書已成六卷,學禮則郊社、禘祫、宗廟、田賦、士相見、冠、昏、喪、祭各有論著。
」丙戌,四十八同年,又注易系辭,辨周子太極圖之誣,辨陳抟河圖洛書之妄,辨本義筮法之非古,辨先後天圖之為異端,辨卦氣圖之非,辨易卦配以五行之非。
又翌年,戊子,五十重着學樂卷三、卷四。
丙午,六十八又注春秋。
翌年,六十九望溪來邀入京,恕谷自言: 念老矣,天下良友,惟臯聞、恽鶴生靈臯。
臯聞之會不可必矣;靈臯尚近,向者論學尚未盡言,若及今而不一剖,恐留畢生之憾。
乃入京晤之,而首辨「庶子為君,尊母為夫人}雲雲,則恕谷固不免力求為一不誤解之書生矣。
次乃及顔先生學,方氏怃然曰:「願先生急着治平書以為世法,則正學興,彼學退矣。
」在方氏固為遁辭,在恕谷正自入歧途也。
故曰恕谷自習齋之死而精神日歧也。
[恕谷精神之歧出]綜觀恕谷一生學術,言義理則兼斥宋、明,尚不失習齋宗旨;言考據則并信周官、古文尚書、易傳,實為時流之逆轉。
以舊傳統言,反程朱兼反陸王,若幾于叛道;以新潮流言,信周官并信古文尚書,亦不免不智。
宜乎恕谷之終不能大信其說于天下也!自恕谷遊浙,後百五十年,德清戴子高以十四齡童子,于其家敝簏中得恕谷贈其先五世祖所藏顔先生書,遂知愛好,後乃着顔氏學記,為晚清顔、李學重光之端。
其事仍起于恕谷之遠遊,其業仍成于南方之學者,是亦一奇! 且恕谷為學,亦終未全脫宋儒窠臼也。
年譜己亥,六十一「思年老學習功難,當益純于内地。
」此實與習齋一色。
習齋亦以晚年衰病,常習恭,恕谷之益純于内地,蓋即習齋習恭之教,其實無大殊違于宋儒之所謂敬、靜也。
[恕谷未脫宋儒窠臼]恕谷七十歲,戊申語黎長舉以「顧諟明命」之功曰: [反顧此心湛然在内]吾子留意于「顧諟明命」,可謂探本者,然為之有道。
每日夙興,即為所當為之事,作何事即存心于何事,接何人即存心于何人,事竣人去,反顧此心,湛然在内,一切聲色貨利,毫不系于懷,旋而治事接人又如之,所謂「終日幹幹」也,所謂「執事敬」也。
不可效宋人白日靜坐,以食二氏遺毒也。
若欲靜坐,則向晦未卧,雞鳴未起,除省察前日所為得失、今日所為興除外,被衣直坐,收攝天君,片時亦可,然主敬非主靜,所謂「夕惕若」也。
總之,皆「顧諟天之明命」也。
「明命」者,命吾之心也,命吾心之仁義禮智也。
若馳思天地未朕兆之先,及天地氤氲生物之始,以為「顧諟」,則誤矣。
前功既熟,則耳聰目明,心思睿智,世故人情,迎刃而解,其效可以自考也。
不悟吾心之仁義禮智,豈即收攝存心所能顯?若不然,即仍須程朱格物緻知工夫,否則仍是陽明良知見解。
細籀恕谷所言,實無以遠異于陽明在貴陽所謂「以靜坐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之意也。
其論禮樂,自習行轉為考古,固與師門意趣大異,然習齋亦自有其不可行。
恽臯聞與恕谷書,自稱「六藝之事,不特身手未涉,即耳目亦未見」。
今習齋乃欲以舉世所身手不涉、耳目不見者強人習行,亦徒見其迂闊而遠于事情。
故習齋習行之教,不能以當身為務,而以複古為說,宜其一傳而變為恕谷之考古;而恕谷複拘牽于習齋「六府、三事、三物」之教,遂以周官、古文尚書為真古,而考古之業亦入于斷港絕潢而不可通。
顔、李之學,終于湮沉,不能大其傳,而自此二百年學術,遂完全走入書生紙墨一路,籲!可悕也![顔李湮沉後學術遂完全走入書生紙墨一路]黃幹朱子語類門目學條,謂:「近世逞虛言而不實踐,乃學者之罪,正原于知之未緻,非教之失也。
苟或懲此,别立一法,後緻知而先行事,則其始雖若有近效,而其終之弊,必緻廢書而流于異端。
不然,所見不充,規模狹隘,不過于循默自守而已。
所謂經綸大經則無矣。
」此條發揮朱學精神,極平而極透。
習齋力斥讀書,正犯「規模狹隘」之病;恕谷微變師傳,不可謂失,隻是其時南方學者,已走上博雅一途,又屢經清廷之獎掖,遂使此後學術,全成文字紙片。
此亦時風衆勢所會湊,不得怪恕谷。
至恕谷生平行誼,雖與習齋窮老戶牖不同,而硁硁自守,不失師門志節。
[顔李志節]近人黃節為恕谷年譜跋,謂: 恕谷用世之志,老而未衰,故南遊江、浙,西曆秦、晉,以及嵩、河、濟、洛之間,汲汲以得所措施為事……顧……恕谷既志于用世,而王颛庵以學行薦,辭;李安溪以知律呂達之當道來召,辭;十四王西陲用兵,以車馬來聘,辭。
窺恕谷之志,則若就之有浼者然。
嗚呼!何為其然也?讀此編者,苟明乎恕谷之志……庶幾不至以言學之事,而骛于急功希進之心。
嗚呼!斯則恕谷之所為教。
斯亦恕谷之所由終異于南方博雅之士也。
今恕谷務欲廣聲氣,納交遊,而當時南方學風,早已走上考訂一路,恕谷亦不得不委曲追随,以自堕于書生文人一類,良可惜也。
恕谷後集與方靈臯書亦雲:「周禮,人方疑為僞書,何有三物?但門下不必作周禮三物觀,惟以仁義禮智為德,子臣弟友五倫為行,禮樂兵農為藝,請問天下之物,尚有出此三者外乎?吾人格物,尚有當在此三物外者乎?」議論亦與習齋一氣,惜乎恕谷不能緊守此見,而終以考辨自溺也! [恕谷再度南遊與思想之再變]又恕谷在桐,戊寅四十有饋以陸桴亭思辨錄者,讀其論人心未發,遂悟「有事無事、有念無念皆持以敬」之說,自謂「自幼為學,惟戊寅年即四十歲之年功頗密」。
此證恕谷以後論存養、論敬,亦自南方學者間得之,蓋恕谷隐以此補毛氏駁習齋之缺也。
恕谷複自言:「思向論禮,未能考古準今,今頗知依據;向不知樂,今知樂;向以道心無私欲,今知無私不足盡道心,必欽而明。
此自戊寅至今己卯所曆者。
」恕谷學問轉變,由其兩度之南遊,恕谷亦自言之甚晰矣。
[恕谷生平大著述大學辨業亦南遊後見解]恕谷生平著述最大者為大學辨業,亦始戊寅。
其論自習齋「鄉三物」之說外,古本之辨,取之王草堂、毛大可;主敬之意,得之陸桴亭,亦南遊後見解也。
其後毛大可着四書逸講箋,乃謂: 蠡吾李塨受大學去……着大學辨業四卷……。
其文則猶是所受古本,而格物大指頓乖舊義,同門發其書以為叛教。
蓋大可好名忌前,内敬恕谷,必欲其出己門下為名高,乃往往故抑習齋,以相挑撥。
然恕谷大學辨業一依古本,自南遊交毛、王諸人始知之,亦實事也。
翌年,四十一恕谷北返,至淮安,訪閻百詩論學。
其明年,有書寄大可述其事雲: 客歲拜别函丈,過淮上晤閻潛邱,因論及古文尚書。
塨曰:「毛先生有新着」雲雲。
潛邱大驚索閱,示之。
潛邱且閱且顧其子,曰:「此書乃專難我耶?」塨曰:「求先生終定之!」潛邱強笑曰:「我自言我是耳。
」塨曰:「不然,聖經在天壤,原非借之作門戶者,況學殖如先生,惟是是從,何論人己?」已而再面辨析他書甚夥,毫不及尚書事,想已屈服矣。
恕谷既内慕南學博辨,而涉之未深,故于閻、毛兩家得失不能判,又不能效其師之超然而強立,彷徨歧途,則恕谷之柔也。
恕谷既歸,見習齋,即以讀陸桴亭論存養之見進,謂習齋恐于心性更宜力,習齋深是之。
其實此亦顔學一歧途,惜乎習齋已老,時年六十五不能深剖之。
[恕谷在都交遊]恕谷四十二歲入都,又交萬季野、胡朏明,此皆南方博辨士,恕谷從此益移情考古不自覺。
是年見胡氏易圖明辨,言太極先天河圖洛書之非,上書毛氏,以六律正五音圖求正,并問郊社及經義。
毛氏答書,盛稱恕谷英隽,蓋世一人,且言已镌學樂二卷入西河合集。
大可必欲拉攏恕谷以自重,而恕谷又續着禘祫考辨、郊社考辨諸文,與萬季野過從漸密。
恕谷自記其事雲: [恕谷與萬季野]時吳都憲涵榻予論學。
季野暴聞予名,又知予與毛河右遊,先是萬氏叔季在史館纂修,為河右所折,嗛之。
金德純特筵招胡朏明、季野及予,年譜在庚辰四十二歲四月,恕谷與胡、萬初見予後至。
季野酒餘,赫然曰:「河右全集序為先生撰,稱許太過,将累先生。
」予謝手曰:「敢拜直言!然序文,先生未深讀也。
序以躬行自勵,以讀書歸毛先生,方慚虛大,非以屈谀。
且聖道恢廓,讵一說而已?」胡子曰:「然。
」因罷去。
既而謂予曰:「先儒訓學錯出,愚謂祇是讀書耳。
」予不答,但叩其長。
年譜在庚辰九月,謂「季野言禘及宗廟制甚析」。
按:恕谷着禘祫郊社考辨,在十一月,似亦受季野之助力歲辛巳,恕谷四十三都憲及徐少宰秉義謀梓予大學辨業。
予思季野負重名,見不合,或诋讕,不如先事質之,袖往求正。
踰數日,季野見,下拜,曰:「吾自誤六十餘年矣!季野卒康熙壬午,年六十五,則與恕谷語為六十四歲時也。
吾少從遊黃梨洲,聞四明有潘先生者,曰朱子道,陸子禅,怪之,往诘其說,有據;同學因轟言予畔黃先生。
先生亦怒,予謝曰:『請以往不談學,專窮經史。
』遂忽忽至今,不謂先生示我正途也。
」年譜在辛巳二月自此情好日密。
一日,季野講會,衆拈郊社,季野曰:「未也,請先講李先生學。
」因舉辨業所論格物即學六藝,曆曆指示,曰:「李先生續周、孔絕學,非我所及,諸君有志,勿自外。
」并延予登坐講郊社,予辭謝去。
年譜在辛巳四月嗟乎!吳、越文人,争尚浮誇,季野耆宿,襃然厭于上,公卿趨其餘風,今忽聞野人一言,傾心折服,舍己從之,是一端也,幾于大舜矣!時季野修明史紀傳成,尚缺表志,無助者,與予雜論經史聲韻。
季野曰:「夾室并廟室皆南向,故顧命西夾南向敷席,晉立古文尚書不可廢。
」予曰:「夾室東西向,非南向,爾雅稱『東西廂』是也。
公食大夫禮宰東夾北西面,使并廟而向南,宰何為立廟後乎?立廟後,何以至東西序授酰醬薦豆乎?古文尚書自漢孔安國送官府,至晉中秘尚存,惟無傳,東晉梅赜始得安國傳奏之,非獻古文尚書也。
」曰:「何見?」曰:「見隋書。
」按:此層即毛西河本之以衍成古文尚書冤詞者也。
程綿莊青溪集古文尚書冤詞辨及沈彤果堂集書古文尚書冤詞後均有辨;後山陽丁晏尚書餘論,又别有說明,可參看。
予又曰:「古無四聲,有之始齊周颙。
古惟分宮商五均,不分平入四類。
」季野怃然曰:「吾何以未考也?」歸檢之,信,攜手曰:「天下惟君與下走耳,閻百詩、洪去蕪未為多也。
」王懋竑朱子年譜别錄原序,有洪璟序一篇,稱「家兄去蕪」,即王譜所稱洪譜之作者乜。
乾隆歙縣志文苑:「洪嘉植,字去蕪,洪源人,以布衣而談理學名,公卿嘗上章蔫舉,辭以親老不就。
着有易說十五卷、春秋解二十卷。
」惟未及其朱子年譜。
去蕪與王昆繩交最密,互相序其文集,『見居業堂集』昆繩又稱「去蕪極服閻百詩博雅精識,虛心服善」。
『居業堂集卷七與閻書』今恕谷年譜,改稱「太原閻生」,削去洪去蕪名,疑馮辰輩已不詳洪去蕪其人。
至梁氏學術史,乃即以洪去蕪為洪環,尤誤。
又按:洪璟乃陽湖洪亮吉曾祖,曾官大同知府,見恽敬洪編修遺事述。
從臾王尚書鴻緒來拜,意招予同修明史,予辭謝不願也。
無何,季野卒,予亦不往尚書家,事遂寝。
年譜在辛巳十月萬季野小傳 恕谷此文,亦極引季野為己重,而又于季野緻微詞,可知恕谷一瓣心香,固永遠在習齋也。
然古文尚書一辨,恕谷先以告大可,今又述于季野,恕谷終不自悟其非。
其辨夾室方向,辨四聲五均先後,亦非習齋講禮論學之旨。
謂季野謀延同修明史,而謝不願,其後年譜載朝臣欲征恕谷修明史,方望溪言其老病不能出而止,癸卯,六十五恕谷弟子劉調贊極惜之,痛斥方氏,至謂「『行或使之,止或尼之』,古今同慨」,與師門往日所以謝季野者異矣。
蓋季野在當時負盛名,徐立齋謂:「焉有為薦紳可不識萬季野者!」『見黃百家所為墓志銘』方望溪為作墓表,亦謂:「季野至京師,士之遊學京師者争相從問古儀法,月再三會,錄所聞,共講肄。
惟餘『方氏自稱』不與,而季野獨降齒德而與餘交,并要之為作身後之傳。
」其後大為謝山所譏,以季野死京師史局中,而方氏誤謂卒于浙東,欲吊之而無由,其言大可怪。
『見全氏季野傳跋語』一時學人,好牽引為重,恕谷筆墨之間,亦未能免。
其為大學辨業,遍請當時名士為之題辭,而無毛大可,蓋已成嫌隙矣。
恕谷寄辨業于大可,在康熙丙戌『四十八』,是後即無往回;大可之死,亦不見于年譜,則兩人固隙末也。
然如閻潛邱、胡朏明輩,亦僅以考據家眼光,論程朱改竄大學之非,以及大學不必曾子作,于習齋「鄉三物」之說均非能傾心,獨年譜載季野一序,始扼要發揮習齋「鄉三物」宗旨。
而恕谷萬季野小傳顧不及其事,則恕谷之請季野序其書者,固亦僅以免紛争,而非真心相契重耶?今刻辨業諸題辭仍無季野,殆以季野成文遲,不及待 然則恕谷之所得于諸君者亦至廑矣。
要之,習齋北方一老儒,而其驅邁之氣,實欲掃除千古壁障,今恕谷求以明行習齋之道,而不免沾染南方學者考古窮經之習,即已不脫書生氣局矣。
移步換形,貌存神離,自信不堅,引外為重,宜不足以轉捩一世之視聽也。
[恕谷一生為學轉變]恕谷嘗自述其為學經過雲: 予自弱冠庭訓外,從顔習齋先生遊,為明德、親民之學。
其明德功課,則日記、年譜所載是也;其親民條件,則瘳忘編、閱史郄視,今大半彙之平書訂者也。
而無暇治經義。
經義大率閱宋儒所注今世通行者,即間及十三經注疏以及漢儒諸書,忩忩未深考也。
迨年幾四十,始遇毛河右先生,以學樂餘力,受其經學;後複益之王草堂、閻百詩、萬季野,皆學窮二酉,助我不逮。
然取其經義,猶以證吾道德、經濟,尚無遑為傳注計。
至于五十始衰,自知德之将耄,功之不建,于是始為傳注。
恕谷後集詩經傳注題辭 此恕谷自言一生學術轉變極清晰。
言孔孟不得不牽連而治經義,洽經義不得不為考核訓诂而走上南方學者之路。
政治事業既無發展,則晚年仍不得不為傳注著述,此亦當時情勢使然,不得盡責人事也。
壬午,四十四歲恕谷歸裡,往見習齋,習齋曰:「吾素可子沉靜淡默,而此見微有浮驕之氣,宜細勘改之!」恕谷竦然。
習齋之所以規恕谷者深矣!大抵恕谷交遊,在南遇毛大可,在北遇萬季野,二人之影響于恕谷者特大。
故恕谷有「海内惟毛河右知禮樂,萬季野明于禮文,向問之不厭反複,今季野長逝,河右遠離,吾道之孤,複将誰質」之歎。
年譜,癸未,四十五[恕谷與王昆繩方靈臯]而恕谷在都交遊,其昵近者厥為王昆繩、方靈臯。
恕谷、昆繩初見在庚辰,四十二歲昆繩自負奇氣,不可一世,而極推恕谷,嘗曰:「生平性命之友有二:一曰劉繼莊,一曰李恕谷。
此二人者,實抱天人之略,非三代以下之才也。
」文集卷八,複姚梅友書一日,昆繩與恕谷同榻,中夜呼恕谷曰:「吾自少聞道學言不慊,乃學經濟,無所用,學古文,自謂必傳于世;近聞吾子言顔先生學,又知文詞亦屬枝葉,非所以安身立命也。
吾受業習齋決矣!」越三年,癸未六月,恕谷為昆繩作價,如楊村執贽于習齋;而是年正月,昆繩介恕谷與方望溪論學。
恕谷自謂生平知交,雅重毛河右、王昆繩、方靈臯,然望溪與恕谷學術終不相合。
恕谷既卒,望溪為作墓志銘,誣其死友,恕谷門人深緻不滿。
而望溪謂:「吾友王源昆繩,恢奇人也,所慕惟漢諸葛武侯、明王文成,而目程朱為迂闊,見剛主而大悅,因與共師事習齋,時年将六十矣。
」其言頗得昆繩之情。
顔、李本近陽明,故與昆繩相投。
其後德清戴望子高治顔、李,劉師培作傳,謂其雖嫉宋學,然力崇王陽明;其詩有曰:「艱危觸處見經綸,周漢而還有幾人?怪雨盲風江路濕,陽明古洞自生春。
」此亦顔、李精神與王學相近之一證也。
而恕谷與望溪書,亦謂:「先生與王昆繩,少年皆從事才子文人,非從事聖賢之道,大學、小學以次而入者,故其氣盛,其情浮。
」恕谷于昆繩,時有微辭。
恕谷後集三,與方靈臯書謂:「昆繩夙學,原從豪傑入,故共學經濟,更其所長。
」頗欲以究心性之功者望望溪,而望溪終不契也。
顔門有王昆繩,以為聲氣之宣傳,則為益實大,若求切實負荷,昆繩非其人。
恕谷之東西南北,皇皇栖栖,求以明行顔氏之學于天下,而所得不能如其所期。
蓋當時學術文采,盡在南方,恕谷告黃宗夏有曰: [恕谷交遊所得不如所期]天地之道,極則必返,實之極必趨于虛,虛之極必歸于實。
當其實之盛而将衰也,江、淮迤北,聖賢接踵,而老聃、列禦冠之流,已潛毓其間,為空虛之祖。
今之虛學,可謂盛矣,盛極将衰,則轉而返之實者,其人不必在北,或即在南。
送黃宗夏南歸序 恕谷蓋隐以北方實學自負,而欲廣聲氣、大宣傳,則不得不望之南士。
然恕谷又常自慨,曰: 思北人多忮,忮,強象也;然散而不一,其勢常弱。
南人善求,求,弱象也;然集而為黨,其勢常強。
年譜,丁亥。
又書明劉戶郎墓表後,謂:「嘗披廿一史,漢、唐、北宋名臣,率在北方,及南宋而北人寥寥。
南好浮華,北習固陋,毋怪史傳之南多而北少也。
」 其殆有所深感而發也。
同時又曰: [恕谷之忙]思家務上事下畜益繁,學問此思彼辨益多,交遊應酬益廣,天下萬世之慮益奢,一日忙如撲火,視習齋當日所處又不同。
年譜,丁亥 方恕谷入京,習齋規之曰:「勿染名利。
」恕谷曰:「非敢求名利也,将以有為也。
先生不交時貴,塨不論貴賤,惟其人;先生高尚不出,塨惟道是問,可明則明,可行則行;先生不與鄉人事,塨于地方利弊,可陳于當道悉陳之;先生一介不取,塨遵孟子可食則食之,但求歸潔其身,與先生同耳。
」習齋首肯。
此其師弟子制行之不同也。
然習齋精神,重在一身之習行,老死戶牖,光氣則凝;恕谷東西南北,持習齋千古一發之獨見,求以共信于天下,其光耀而弱,其氣流而散。
當時言理學者既率宗程朱,否則務考據,其精神意趣皆與顔學迥殊。
恕谷踽踽獨行,掉臂于羣紛之中,宜乎其艱矣。
[習齋晚年之衰]我嘗細誦顔、李兩年譜,習齋意氣,自恕谷遠遊以後,日見其衰;恕谷精神,自習齋逝世以後,日見其歧。
當日師弟子以發明聖道,逆轉漢以來二千年積非為己任,其志誠大,其任重而道遠,其求所以勝任愉快者,良匪易也。
謂習齋自恕谷遠遊而意氣日衰者,恕谷遊浙歸,習齋年六十五,日記屢書「衰病,不能理他功,惟常習恭」,此見其意氣之衰也。
然庚辰習齋六十六評塨日譜,戒以「用實功,惜精力,勿為文字耗損」。
辛巳,又教塨:「今即著述盡是,不過宋儒為誤解之書生,我為不誤解之書生耳,何與于儒者本業?」其叮咛甚切至,而恕谷著述之情方濃,自稱:「上問古人,豈得已哉?」癸未,習齋卒前一年語習齋卒,毛大可來書,稱其:「于禮樂大事,皆洞徹原委,實先聖先王所系賴一大人,勉之勉之!」恕谷覆書,自謂:「學樂書已成六卷,學禮則郊社、禘祫、宗廟、田賦、士相見、冠、昏、喪、祭各有論著。
」丙戌,四十八同年,又注易系辭,辨周子太極圖之誣,辨陳抟河圖洛書之妄,辨本義筮法之非古,辨先後天圖之為異端,辨卦氣圖之非,辨易卦配以五行之非。
又翌年,戊子,五十重着學樂卷三、卷四。
丙午,六十八又注春秋。
翌年,六十九望溪來邀入京,恕谷自言: 念老矣,天下良友,惟臯聞、恽鶴生靈臯。
臯聞之會不可必矣;靈臯尚近,向者論學尚未盡言,若及今而不一剖,恐留畢生之憾。
乃入京晤之,而首辨「庶子為君,尊母為夫人}雲雲,則恕谷固不免力求為一不誤解之書生矣。
次乃及顔先生學,方氏怃然曰:「願先生急着治平書以為世法,則正學興,彼學退矣。
」在方氏固為遁辭,在恕谷正自入歧途也。
故曰恕谷自習齋之死而精神日歧也。
[恕谷精神之歧出]綜觀恕谷一生學術,言義理則兼斥宋、明,尚不失習齋宗旨;言考據則并信周官、古文尚書、易傳,實為時流之逆轉。
以舊傳統言,反程朱兼反陸王,若幾于叛道;以新潮流言,信周官并信古文尚書,亦不免不智。
宜乎恕谷之終不能大信其說于天下也!自恕谷遊浙,後百五十年,德清戴子高以十四齡童子,于其家敝簏中得恕谷贈其先五世祖所藏顔先生書,遂知愛好,後乃着顔氏學記,為晚清顔、李學重光之端。
其事仍起于恕谷之遠遊,其業仍成于南方之學者,是亦一奇! 且恕谷為學,亦終未全脫宋儒窠臼也。
年譜己亥,六十一「思年老學習功難,當益純于内地。
」此實與習齋一色。
習齋亦以晚年衰病,常習恭,恕谷之益純于内地,蓋即習齋習恭之教,其實無大殊違于宋儒之所謂敬、靜也。
[恕谷未脫宋儒窠臼]恕谷七十歲,戊申語黎長舉以「顧諟明命」之功曰: [反顧此心湛然在内]吾子留意于「顧諟明命」,可謂探本者,然為之有道。
每日夙興,即為所當為之事,作何事即存心于何事,接何人即存心于何人,事竣人去,反顧此心,湛然在内,一切聲色貨利,毫不系于懷,旋而治事接人又如之,所謂「終日幹幹」也,所謂「執事敬」也。
不可效宋人白日靜坐,以食二氏遺毒也。
若欲靜坐,則向晦未卧,雞鳴未起,除省察前日所為得失、今日所為興除外,被衣直坐,收攝天君,片時亦可,然主敬非主靜,所謂「夕惕若」也。
總之,皆「顧諟天之明命」也。
「明命」者,命吾之心也,命吾心之仁義禮智也。
若馳思天地未朕兆之先,及天地氤氲生物之始,以為「顧諟」,則誤矣。
前功既熟,則耳聰目明,心思睿智,世故人情,迎刃而解,其效可以自考也。
不悟吾心之仁義禮智,豈即收攝存心所能顯?若不然,即仍須程朱格物緻知工夫,否則仍是陽明良知見解。
細籀恕谷所言,實無以遠異于陽明在貴陽所謂「以靜坐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之意也。
其論禮樂,自習行轉為考古,固與師門意趣大異,然習齋亦自有其不可行。
恽臯聞與恕谷書,自稱「六藝之事,不特身手未涉,即耳目亦未見」。
今習齋乃欲以舉世所身手不涉、耳目不見者強人習行,亦徒見其迂闊而遠于事情。
故習齋習行之教,不能以當身為務,而以複古為說,宜其一傳而變為恕谷之考古;而恕谷複拘牽于習齋「六府、三事、三物」之教,遂以周官、古文尚書為真古,而考古之業亦入于斷港絕潢而不可通。
顔、李之學,終于湮沉,不能大其傳,而自此二百年學術,遂完全走入書生紙墨一路,籲!可悕也![顔李湮沉後學術遂完全走入書生紙墨一路]黃幹朱子語類門目學條,謂:「近世逞虛言而不實踐,乃學者之罪,正原于知之未緻,非教之失也。
苟或懲此,别立一法,後緻知而先行事,則其始雖若有近效,而其終之弊,必緻廢書而流于異端。
不然,所見不充,規模狹隘,不過于循默自守而已。
所謂經綸大經則無矣。
」此條發揮朱學精神,極平而極透。
習齋力斥讀書,正犯「規模狹隘」之病;恕谷微變師傳,不可謂失,隻是其時南方學者,已走上博雅一途,又屢經清廷之獎掖,遂使此後學術,全成文字紙片。
此亦時風衆勢所會湊,不得怪恕谷。
至恕谷生平行誼,雖與習齋窮老戶牖不同,而硁硁自守,不失師門志節。
[顔李志節]近人黃節為恕谷年譜跋,謂: 恕谷用世之志,老而未衰,故南遊江、浙,西曆秦、晉,以及嵩、河、濟、洛之間,汲汲以得所措施為事……顧……恕谷既志于用世,而王颛庵以學行薦,辭;李安溪以知律呂達之當道來召,辭;十四王西陲用兵,以車馬來聘,辭。
窺恕谷之志,則若就之有浼者然。
嗚呼!何為其然也?讀此編者,苟明乎恕谷之志……庶幾不至以言學之事,而骛于急功希進之心。
嗚呼!斯則恕谷之所為教。
斯亦恕谷之所由終異于南方博雅之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