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顔習齋李恕谷
關燈
小
中
大
,卻不能不說與宋儒所謂「敬」者相似,故習齋于宋儒論敬,亦謂是好字面。
若真如習齋所教習恭、習端坐功夫,便已是朱子「主敬」三法:伊川之「整齊嚴肅」,上蔡之「常惺惺」,和靖之「其心收斂不容一物」也。
「正冠整衣,挺身平肱,手交當心,頭必直」,即伊川「整齊嚴肅」法也。
「神必悚」,即上蔡「常惺惺」法也,豈有神心悚而昏惰不常惺惺之理?「天理作主,諸妄退聽」,即和靖「其心收斂不容一物」法也。
不容一物,本隻是不容諸邪,故又曰「主一之謂敬」,「一」即天理矣。
則習恭、習端坐,又便是延平所謂「默坐澄心體認天理」,龜山所謂「靜坐中觀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矣。
夫謂默坐澄心,體認天理,本隻是說默坐之時,此心澄然無事,乃所謂天理,要于此時默識此體雲爾,非默坐澄心外,又别有天理當體認也。
高景逸語故宋、元、明儒者主敬主靜,其實出于一源,敬、靜工夫,到底還是一色,惟字面不同耳。
今習齋所謂習恭習端坐,與彼亦複何異?而雲有天淵之别耶?西山真氏教子齋規:一曰學檀,二曰學坐,三曰學行,四曰學立,五曰學言,六曰學揖,七曰學誦,八曰學書。
習齋之所謂「習」,正是西山之所謂「學」。
年譜載習齋三十歲有「靜坐觀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一條。
王昆繩說之曰:「宋儒靜坐,與二氏何殊?先生當日原遵此學,後乃能脫去窠臼,直追孔孟正傳,豈不異哉!」自今觀之,「脫去窠臼」之說,似未全是。
變靜坐為習恭,正又其所論「有生後皆因習作主」之一例。
習齋于此等處,既未能擺脫,又不願深談,而隻架空過去,轉成其學術之疎漏。
故其後恕谷又規之,曰: 先生倡明聖學,功在萬世,但竊窺向者束身以斂心功多,養心以範身功少,恐高年于心性更宜力也,時恕谷年四十一,習齋年六十五。
乃以無念有念、無事有事皆持以敬之功質。
先生曰:「然。
吾無以進子,子乃于外出得之,可愧也。
敢不共力!」乃書「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二語于日記首,日服膺之。
習齋、恕谷年譜均見 習齋稱恕谷「無念有念、無事有事皆持以敬之功」乃外出得之者,恕谷前年四十歲南遊,得見陸桴亭思辨錄,論體驗未發一節,始悟此意,歸告習齋,習齋服膺其說。
是年冬,習齋始閱桴亭思辨錄,蓋亦由恕谷處得之也。
恕谷三十九歲遊越,問樂于毛奇齡。
奇齡謂:「習齋好言經濟,恐于存養有缺,存心養性之功,不可廢也。
」恕谷面辨之,謂:「顔先生省心之功甚密。
」然恕谷于毛氏語,不能無耿耿。
後得桴亭書,自謂存養之功稍進,又以是規習齋。
故恕谷答邵念魯書,在四十二歲自述為學經曆,謂「少承家學,弱冠從習齋先生遊,年幾四十,入浙拜河右先生問樂,而經學頗進,已而得陸桴亭書,而存養之功亦稍進」也。
此習齋論學,事物經濟與心性存養并重兼顧,又為其學術自身之歧點者,二也。
[自經濟折入存養為顔學自身之又一歧點]梨洲雖力闡王學,然于靜坐養心諸法,實少用力。
若以此點觀之,習蕭尚守舊,而梨洲已趨新,不得徒以文字言說判兩家學術之境詣矣。
[本心之天理]習齋又言之曰:「端坐習恭,則扶起本心之天理,天理作主,則諸妄自退聽。
」語見前引此所謂「本心之天理」者又何物乎?明道嘗雲:「天理二字,是我自家體貼出來。
」伊川亦雲:「人隻有個天理,卻不能存得,更做甚人?」「天理」二字,正是宋明理學家惟一最上宗主,六百年來深思苦索,強探力辨,隻求所以體貼此天理而存守之耳。
習齋若主理由事見,則惟論事物習行,更不須此本心之天理;習齋若主理由功着,則惟求效用功績,亦不須此本心之天理;若謂事物功利之外,而吾心自有天理,則此處大須體會,不得謂習恭端坐,即自扶起也。
若謂本心之天理,與事物功利交濟互成,實屬一體,則下手工夫,将自事物功利以認識本心之天理乎?将自本心天理以完成其事物功利乎?凡此于習齋書中均未詳及。
故恕谷規其師,謂養心功少,而自有取于桴亭。
此為顔學仍不免折入宋學心性之一途。
又習齋論習恭端坐,推本古禮,又謂禮樂所以存心盡性,而于心性一邊實少闡發。
苟不能推明我之心性以興禮樂,則不得不講求古人之禮樂以範我之心性,而年遠代湮,所以講求古之禮樂者,又不得不借途于考據。
恕谷之自有取于季野、西河以補其師之缺憾者在此。
此又顔學所以仍不免折入漢學考據之一途也。
習齋論學,雖欲力反自來漢、宋諸儒之病,然其學術自身,仍有歧點,未能打并歸一,成嚴密之系統,為精細之組織。
一傳為恕谷,于習齋精神已有漏走,已見散漫。
自習行轉入于考究,則以後三百年漢學考據訓诂之說也;自經濟轉及于存養,則以前七百年宋學心性靜敬之教也。
宋學既不能振拔,故存養一端,終歸冷落,而考據遂成獨步。
顔學亦自此消失矣![顔學之根本病]今考顔學體系,以習行代訓诂誦說、著述紙墨之功,以事物代心性義理、靜敬玄虛之談,其議論本甚粗猛,甚痛快,帶有革命之氣度,而終歸于與舊傳統相妥協、相消融者,則厥在其講禮樂之一端。
習齋講學,以禮樂與習行、事物為鼎峙之三足,而尤以禮樂為大廈之獨柱,以禮樂打并内外,貫通古今,功利與性天,亦于此交融,最為習齋制行講學精神所寄,而實亦顔學未能超出舊傳統卓然自拔之所由也。
[禮樂之兩面]夫禮樂貴乎當時,而習齋泥于隆古;禮樂本古代政治上一種已陳之刍狗,而習齋以之為個人性命惟一之寄托。
故禮樂之一面為習行、為事物,習齋所欲以痛砭舊傳之病者;而禮樂之又一面則為性天、為古聖賢堯、舜、周、孔,仍是漢儒訓诂考據、宋儒心性虛玄之見解為之作用、為之調遣。
舊日之病根,盤踞已深,習齋未能斬伐驅逐,空言呵斥,雖言之已厲,亦複何補?間日之瘧,去而複來,亦其宜也。
然言北宋以來千年之學術,習齋之氣魄力量,要不失為一豪傑。
恕谷言: 思顔先生之強不可及。
恕谷年譜 [習齋為北方之強]知師莫如弟子,恕谷可謂真知其師者。
習齋,北方之學者也,其強不可及者,亦不失為一種北方之強也。
恕谷傳略 李塨,字剛主,别字恕谷。
保定蠡縣人。
生順治十六年,卒雍正十一年,1659-1733年七十五。
少從學習齋,後世稱曰「顔李」,習齋聲光,由先生而大也。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學于鄉。
至都,左都禦史吳涵聘主其家,命子弟從學六藝,且為刊所著大學辨業,一時顯達皆過論學。
安溪李光地為直隸巡撫,聞先生名,欲延緻,命門人徐元夢道意,欲持先生所著書往,曰:「李公虛左以待,先生甯不往見?」曰:「都民也,往見非義。
」卒不往。
時三藩平,四方名士,競會都門,無不樂交先生,鄞縣萬季野負重名,稱先生「聖學正傳」,慕從益衆。
先是,宛平郭金湯子堅為浙桐鄉令,一歲使者三至,聘先生往,舉邑以聽,期年,政教大行。
及晚年,楊勤慎修令陝西富平,亦敦請先生往,曰:「學施于民物,在人猶在己也。
」應之。
先生曰:「富邑,亂國也,治須嚴,然嚴不傷寬乃得。
」教之禁鬥争,斷賭博,勤聽訟,減催科,抑強恤弱,行之如桐鄉時,民俗遂變。
乃語以旌孝弟,崇學校,選鄉保,練民兵,勸農桑,興水利。
慎修從先生言,百廢俱舉。
關西學者聞風而至。
既歸,遷居博野,修葺習齋學舍,以召學徒,從遊日盛。
年羹堯用兵西陲,以币再來聘,皆力辭,稱病笃。
隐居治農圃,卒于家。
學術師友大要 [恕谷論學大體]恕谷從學習齋,論學大體相似。
曰: 紙上之閱曆多,則世事之閱曆少;筆墨之精神多,則經濟之精神少。
宋、明之亡,此物此志也。
因深斥明末學風,謂其: 承南宋道學後,守章句,以時文八比應試,高者談性天、纂語錄,卑者疲精亂神于舉業,不惟聖道之禮樂兵農不務,即當世之刑名錢谷,亦懵然罔識,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學。
萊陽沈迅上封事曰:「中國嚼筆吮毫之一日,即外夷秣馬利兵之一日。
卒之盜賊蜂起,大命遂傾,而天乃以二帝三王相傳之天下,授之塞外。
」吾每讀其語,未嘗不為之慚且恸也。
書明劉戶部墓表後 又曰: [善人書生之學]自秦火後,而學術劃然一變……尋之經書……而習行少,講說多。
德行讓之長者,如陳寔、荀淑等;政事讓之雄豪,如周亞夫、霍光等;而專箋注傳經為儒者……塞天地、橫四海之聖道,僅存一線……程朱諸儒出,慨然欲任聖緒……而沿流既久,尋源為難。
知訓诂不足為儒,而内益之以心性,外輔之以躬行……退處則為鄉黨自好,立朝願為講官谏臣,所稱特開門戶以轉世教者,不過如是。
……至于扶危定傾,大經大猷,則拱手推之粗悍豪俠,其自負直接孔孟者,僅此善人書生之學而已。
……明之末也,朝廟無一可倚之臣,天下無複辦事之官。
坐大司馬堂,批點左傳,此指孫圹敵兵臨城,賦詩進講。
其習尚至于将相方面,覺建功奏績,俱屬瑣屑,日夜喘息著書,曰:「此傳世業也。
」以緻天下魚爛河決,生民塗毒。
嗚呼!誰實為此,無怪顔先生之垂涕泣而道也。
與方靈臯書 其痛論漢以下儒學疲軟空虛,與習齋如出一口。
其對宋、明以來理欲之辨所持見解,亦守習齋論旨。
謂: [理欲之辨]「理」字聖經甚少。
中庸「文理」與孟子「條理」同,言道秩然有條,猶玉有脈理。
……理見于事,……今乃以「理」代「道」而置之兩儀、人物以前,則鑄鐵成錯矣。
傳注問 夫事有條理曰「理」,即在事中,今曰理在事上,是理别為一物矣。
……天事曰天理,人事曰人理,物事曰物理……離事物何所為理乎?同上 即以「理」代「道」字,而氣外無理……未有陰陽之外,仁義之先,而别有一物為道者;有之,是老莊之說,非周孔之道也。
同上 此辨理字視習齋尤明晰,謂理在事中,不在事先,與以往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言理,如出一轍,其實亦自明儒理氣之辨來也。
又曰: 陽明有格去物欲之說,近宗之者,直訓「物」為私欲。
……己之物,耳目是也,今指己之耳目而即謂之私欲可乎?外之物,聲色是也,今指工歌美人而即謂之私欲可乎?其失在「引蔽」二字,謂耳目為聲色所引蔽而邪僻也。
不然,形色天性,豈私欲邪?猶人羨人金玉而盜之,始謂之盜,始稱之賊。
豈人與金玉,并未染指,而即坐以盜名,定為贓物邪?是昭烈之指有酒具者而誅其犯酒禁也。
大學辨業卷三 此即習齋「義理在氣質之中,氣質無不善,引蔽而始有不善」之見也。
又曰: 聖門專重學禮,宋儒專言去私。
學禮則明德、親民俱有實事,故曰「天下歸仁」。
去私則所謂至明至健者,祇在與私欲相争,故訓「克」曰「勝」曰「殺」,訓「禮」曰「天理」,而履中蹈和之實事,程子四箴皆不及焉。
遂使二氏「剪除六賊」之說得以相雜。
始以私欲為賊而攻伐之,究且以己之氣質為賊而攻伐之,是戕賊人以為仁義也,其害可勝道哉!傳注問 所謂戕賊人以為仁義,猶東原「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殘殺之具」之說也。
又曰: 自宋有道學一派,列教曰存誠明理,而其流每不誠不明。
何故者?高坐而談性天,捉風捕影,纂章句語錄,而于兵農、禮樂、官職、地理、人事沿革諸實事,概棄擲為粗迹,惟窮理是文。
離事言理,又無質據,且執理自強,遂好武斷。
恽氏族譜序 此則東原「宋儒以意見為理」之說也。
凡此皆本之習齋,亦有與習齋持論稍稍相出入者,大體已詳習齋學案,此不具。
惟習齋以博野一老儒,窮死獨守,聲光甚闇;恕谷則曆遊南北,交遊既廣,名譽藉甚。
使當世知有顔氏之學者,胥恕谷為之。
而習齋當日精神,亦僅恕谷一傳而止,是顔氏之學至恕谷而大,亦遂至恕谷而失,略述恕谷師友往還之間,可以見其微。
而習齋、恕谷師弟子之間,其相處尤多足以風末俗者。
[習齋恕谷之交誼]據年譜,恕谷年二十一,始訪習齋,深以學習六藝為是。
翌年,聞習齋賣側事,往谏,曰:「先生正名買側,為媒所欺,可出不可賣;今使媒轉賣,是我又使之欺人也。
」習齋以年将老,立嗣事迫,媒還原銀,圖再買,意難之。
先生曰:「改過不畏難也,畏難則過不改矣。
先生為千百世之人而畏難乎?」習齋汗流被面,曰:「近累目瘡,昏則惰,惰愈昏。
承教,敢不改!」因下拜。
先生亦拜,曰:「既是鄙言,願朝聞夕行。
」習齋曰:「何待夕?」飯畢,即同恕谷尋媒,出原銀十九兩贖女,出之其父。
恕谷服習齋改過勇,躍然志氣若增益,效習齋立日記自考,自此日始。
時恕谷年二十二,習齋年四十六。
習齋曰:「學者勿以轉移之權,委之氣數,一人行之為學術,衆人從之為風俗,民之瘼矣,尚忍膜外?」恕谷泣下。
自此常與習齋會質日記,互緻箴規。
自言:「思每會,顔先生诤譏,緻愧赧無以自容,非是則愚昧安有成哉!」三十一而恕谷于習齋亦時有所獻替: 與習齋言交友須令可親,乃能收羅人才,廣濟天下。
論取與,習齋主非力不食,恕谷主通功易事。
二十四 與習齋曰:「人有囊無一文,而不害其為大;有沾沾小惠及人,而不免于小者。
」習齋曰:「足下家貧累衆,不謹将緻變操,宜小之,愚勉大之。
」二十五 習齋規恕谷策多救時,宜進隆古;先生規習齋盡執古法,宜酌時宜。
同上 恕谷年三十一歲,始執贽習齋正師弟禮。
習齋過恕谷,見諸友歡聚,謂曰:「吾當勉于狎足成歡,子當勉于莊足成禮。
」三十二 習齋南遊,教恕谷強立,減誦讀。
恕谷規習齋勿多言高亢浮躁。
三十三 恕谷規習齋,道大器小,宜去褊、去矜、去躁、去隘。
習齋書于日記之首。
顔五十九 恕谷南遊歸,谒習齋質學。
習齋曰:「此行曆練可佳,惟勿染南方名士習耳。
」三十七 恕谷第二次南遊歸,往拜習齋,曰:「先生倡明聖學,功在萬世,但竊窺向者束身以斂心功多,養心以範身功少,恐高年于心性更宜力也。
」乃以無念有念、無事有事皆持以敬之功質,習齋曰:「然。
」四十一 [恕谷之重視交遊]師弟子之相處如此,洵足感矣!而恕谷生平,于交遊尤重視,嘗言: 自古聖賢,無有不資朋友而成者,故直列一倫于君臣、父子間。
孔子大聖,而于子産、晏嬰兄事之;漢儒甚重遊學,至于擔簦、都養、司掃除,不告窮瘁;宋儒若程、張、朱、陸,俱多聲氣。
塨于先正無能為役,少年食糠核,衣鹑結,貧甚,然不敢自棄。
入泮後,始從顔先生遊,三四十裡嘗步往。
既而走四方,凡海内道學才隽,通儒文士,無不委曲納交者。
是以極愚至陋,而于身心頗有功力,經濟頗有見解,禮樂、兵農、經史頗有論著,考古幾通萬卷,皆朋友力。
……人僅欲為鄉黨自好者,閉門無交可也,若如大論盡性至命,參贊化育,繼往開來,舍友其何以哉?答馮樞天書 又與王昆繩書曰: 塨滞都門,實非所樂。
兼之顔先生年邁無與,見則促以歸裡,然尚未能者,以今世如李中孚、窦靜庵,皆卓然成一孝弟忠信之人。
夫孝弟忠信,不出戶庭而可為矣。
如塨者,竊不自揣,志欲行道,如不能行,則繼往開來,責難謝焉。
當此去聖既遠,路岔論豗,非遍質當代夙學,恐所見猶涉偏固,不足閑道。
又挽世警衆,必在通衢,僻谷引吭,其誰聞之?時年四十三 又與馮辰言正學難合,辰曰:「宜弢晦。
」恕谷曰: 如守習齋之道而專弢晦,覆蔽澌滅矣,何以明行于天下萬世乎?故不得不通聲氣、廣交遊也。
有從者此道傳,有排者此道亦傳。
此顔先生意也。
時年四十九 [顔李絕不同之一點]習齋窮壤一老儒,而恕谷汲汲于通聲氣、廣交遊,實為師弟子絕不同之點。
恕谷之汲汲于此,求以明行習齋之道,意誠慨切矣,然恕谷自稱考古幾過萬卷,顯背師門之旨。
[恕谷南遊及其思想之轉變]而恕谷之移情考古,則自南遊始。
年譜:恕谷三十七歲,以郭子堅招往桐鄉,遇王複禮草堂,山陰人,陽明五世孫為恕谷言太極圖本道家說,今本大學、孝經系朱子改竄,考辯甚博。
恕谷由是始聞南方考訂之學。
歸谒習齋,習齋戒以勿染南方名士習,然尚未溺情于著述也。
[恕谷與毛西河]翌年,毛大可寄其駁太極圖、駁河圖洛書二種至,大可子姬潢,與恕谷為同年明年三十九恕谷以郭氏兄弟堅邀,再如浙,習齋囑以無作無益詩文;而恕谷是年上習齋書,論宋儒學術之誤始周子,以太極圖及河圖洛書為說,顯已走上南學考訂路徑,與習齋精神歧出矣。
是年選陶淵明集,選韓昌黎文,亦與習齋叮囑之意正反。
大可又書至論學,遂如杭問樂,訪王草堂,又見姚立方,蓋皆精于考訂,有以動恕谷之心。
毛氏論習齋好言經濟,恐于存養有缺。
在毛氏之意,蓋欲搖恕谷,使舍習齋而己從,恕谷雖力辨顔先生省心功甚密,然其後恕谷又自以缺存養規習齋,恕谷思想之轉變,實肇于此。
又明年四十,恕谷投受業刺于毛氏,又與論易,自後恕谷治易諸書,皆自王、毛二氏發之。
又恕谷初至桐,有錢曉城者,名煌,首以弟子禮來谒,曉城亦習考據,有壁書辨僞、中庸辨、孟子疑義諸書,蓋有聞于閻百詩、姚立方之說者。
恕谷論學卷二,有「錢丙不講學問,不講持行,專以明理為言。
年來加以狂怪,将大學、中庸、古文尚書、易系辭、周禮、儀檀、禮記、春秋三傳,有見者,有未見者,望風而诟」條,其人疑即錢曉城,其學蓋不足道。
恕谷于考核本非長,挾其師「六府、三事、見僞古文尚書三物」見僞周禮之說而南,聞曉城之論,不能無辨,而無以窮搜博考為自信,成書一卷,呈大可。
大可故喜名,不欲人出己右,已心妒百詩辨僞古文獲盛名,務欲淩出之,得恕谷說則大喜。
乃急為古文尚書辨白,先成定論四卷,後乃為冤詞八卷。
大可自負博才,不免以急名忌前為恕谷所誤,而恕谷乃欲借大可之博辨為習齋作護符,則又轉自誤也。
其上毛書氏謂: 今人辨尚書有僞之說,先生既有駁正,此事所關非小。
……閻百詩書未見,姚立方所著略觀之,錢生曉城書則詳觀之,均屬謬誤。
今人駁尚書不已,因駁系辭;駁系辭不已,因駁中庸,不至揚矢周、孔不止。
此聖道人心之大患,豈能坐視不言?塨亦欲少有辨論,俟錄出請教。
[恕谷欲以考訂為衛道]知恕谷于考辨之學,所入未細,故不能深為别擇。
立腳不定,乃欲效當時南方學者藉考訂為衛道,以求明行其師習齋之學于天下,而精神乃與習齋顯背。
其後恕谷北返,以曉城告習齋,習齋移書曉城,力言書生文人之非儒。
而曰: [習齋論書籍真僞可無問]離此經濟一路,幼而讀書,長而解書,老而著書,莫道訛僞,即另着一種四書、五經,一字不差,終書生也,非儒也:幼而讀文,長而學文,老而刻文,莫道帖括詞技,雖左、屈、班、馬,唐、宋百家,終文人也,非儒也。
……但得此義一明,則三事、三物之學可複,而諸為儒禍者自熄。
故仆謂古來詩書,不過習行經濟之譜,但得其路徑,真僞可無問也,即僞亦無妨也。
今與之辨書冊之真僞,著述之當否,即使皆真而當,是彼為有弊之程朱,而我為無弊
若真如習齋所教習恭、習端坐功夫,便已是朱子「主敬」三法:伊川之「整齊嚴肅」,上蔡之「常惺惺」,和靖之「其心收斂不容一物」也。
「正冠整衣,挺身平肱,手交當心,頭必直」,即伊川「整齊嚴肅」法也。
「神必悚」,即上蔡「常惺惺」法也,豈有神心悚而昏惰不常惺惺之理?「天理作主,諸妄退聽」,即和靖「其心收斂不容一物」法也。
不容一物,本隻是不容諸邪,故又曰「主一之謂敬」,「一」即天理矣。
則習恭、習端坐,又便是延平所謂「默坐澄心體認天理」,龜山所謂「靜坐中觀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矣。
夫謂默坐澄心,體認天理,本隻是說默坐之時,此心澄然無事,乃所謂天理,要于此時默識此體雲爾,非默坐澄心外,又别有天理當體認也。
高景逸語故宋、元、明儒者主敬主靜,其實出于一源,敬、靜工夫,到底還是一色,惟字面不同耳。
今習齋所謂習恭習端坐,與彼亦複何異?而雲有天淵之别耶?西山真氏教子齋規:一曰學檀,二曰學坐,三曰學行,四曰學立,五曰學言,六曰學揖,七曰學誦,八曰學書。
習齋之所謂「習」,正是西山之所謂「學」。
年譜載習齋三十歲有「靜坐觀喜怒哀樂未發時氣象」一條。
王昆繩說之曰:「宋儒靜坐,與二氏何殊?先生當日原遵此學,後乃能脫去窠臼,直追孔孟正傳,豈不異哉!」自今觀之,「脫去窠臼」之說,似未全是。
變靜坐為習恭,正又其所論「有生後皆因習作主」之一例。
習齋于此等處,既未能擺脫,又不願深談,而隻架空過去,轉成其學術之疎漏。
故其後恕谷又規之,曰: 先生倡明聖學,功在萬世,但竊窺向者束身以斂心功多,養心以範身功少,恐高年于心性更宜力也,時恕谷年四十一,習齋年六十五。
乃以無念有念、無事有事皆持以敬之功質。
先生曰:「然。
吾無以進子,子乃于外出得之,可愧也。
敢不共力!」乃書「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二語于日記首,日服膺之。
習齋、恕谷年譜均見 習齋稱恕谷「無念有念、無事有事皆持以敬之功」乃外出得之者,恕谷前年四十歲南遊,得見陸桴亭思辨錄,論體驗未發一節,始悟此意,歸告習齋,習齋服膺其說。
是年冬,習齋始閱桴亭思辨錄,蓋亦由恕谷處得之也。
恕谷三十九歲遊越,問樂于毛奇齡。
奇齡謂:「習齋好言經濟,恐于存養有缺,存心養性之功,不可廢也。
」恕谷面辨之,謂:「顔先生省心之功甚密。
」然恕谷于毛氏語,不能無耿耿。
後得桴亭書,自謂存養之功稍進,又以是規習齋。
故恕谷答邵念魯書,在四十二歲自述為學經曆,謂「少承家學,弱冠從習齋先生遊,年幾四十,入浙拜河右先生問樂,而經學頗進,已而得陸桴亭書,而存養之功亦稍進」也。
此習齋論學,事物經濟與心性存養并重兼顧,又為其學術自身之歧點者,二也。
[自經濟折入存養為顔學自身之又一歧點]梨洲雖力闡王學,然于靜坐養心諸法,實少用力。
若以此點觀之,習蕭尚守舊,而梨洲已趨新,不得徒以文字言說判兩家學術之境詣矣。
[本心之天理]習齋又言之曰:「端坐習恭,則扶起本心之天理,天理作主,則諸妄自退聽。
」語見前引此所謂「本心之天理」者又何物乎?明道嘗雲:「天理二字,是我自家體貼出來。
」伊川亦雲:「人隻有個天理,卻不能存得,更做甚人?」「天理」二字,正是宋明理學家惟一最上宗主,六百年來深思苦索,強探力辨,隻求所以體貼此天理而存守之耳。
習齋若主理由事見,則惟論事物習行,更不須此本心之天理;習齋若主理由功着,則惟求效用功績,亦不須此本心之天理;若謂事物功利之外,而吾心自有天理,則此處大須體會,不得謂習恭端坐,即自扶起也。
若謂本心之天理,與事物功利交濟互成,實屬一體,則下手工夫,将自事物功利以認識本心之天理乎?将自本心天理以完成其事物功利乎?凡此于習齋書中均未詳及。
故恕谷規其師,謂養心功少,而自有取于桴亭。
此為顔學仍不免折入宋學心性之一途。
又習齋論習恭端坐,推本古禮,又謂禮樂所以存心盡性,而于心性一邊實少闡發。
苟不能推明我之心性以興禮樂,則不得不講求古人之禮樂以範我之心性,而年遠代湮,所以講求古之禮樂者,又不得不借途于考據。
恕谷之自有取于季野、西河以補其師之缺憾者在此。
此又顔學所以仍不免折入漢學考據之一途也。
習齋論學,雖欲力反自來漢、宋諸儒之病,然其學術自身,仍有歧點,未能打并歸一,成嚴密之系統,為精細之組織。
一傳為恕谷,于習齋精神已有漏走,已見散漫。
自習行轉入于考究,則以後三百年漢學考據訓诂之說也;自經濟轉及于存養,則以前七百年宋學心性靜敬之教也。
宋學既不能振拔,故存養一端,終歸冷落,而考據遂成獨步。
顔學亦自此消失矣![顔學之根本病]今考顔學體系,以習行代訓诂誦說、著述紙墨之功,以事物代心性義理、靜敬玄虛之談,其議論本甚粗猛,甚痛快,帶有革命之氣度,而終歸于與舊傳統相妥協、相消融者,則厥在其講禮樂之一端。
習齋講學,以禮樂與習行、事物為鼎峙之三足,而尤以禮樂為大廈之獨柱,以禮樂打并内外,貫通古今,功利與性天,亦于此交融,最為習齋制行講學精神所寄,而實亦顔學未能超出舊傳統卓然自拔之所由也。
[禮樂之兩面]夫禮樂貴乎當時,而習齋泥于隆古;禮樂本古代政治上一種已陳之刍狗,而習齋以之為個人性命惟一之寄托。
故禮樂之一面為習行、為事物,習齋所欲以痛砭舊傳之病者;而禮樂之又一面則為性天、為古聖賢堯、舜、周、孔,仍是漢儒訓诂考據、宋儒心性虛玄之見解為之作用、為之調遣。
舊日之病根,盤踞已深,習齋未能斬伐驅逐,空言呵斥,雖言之已厲,亦複何補?間日之瘧,去而複來,亦其宜也。
然言北宋以來千年之學術,習齋之氣魄力量,要不失為一豪傑。
恕谷言: 思顔先生之強不可及。
恕谷年譜 [習齋為北方之強]知師莫如弟子,恕谷可謂真知其師者。
習齋,北方之學者也,其強不可及者,亦不失為一種北方之強也。
恕谷傳略 李塨,字剛主,别字恕谷。
保定蠡縣人。
生順治十六年,卒雍正十一年,1659-1733年七十五。
少從學習齋,後世稱曰「顔李」,習齋聲光,由先生而大也。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學于鄉。
至都,左都禦史吳涵聘主其家,命子弟從學六藝,且為刊所著大學辨業,一時顯達皆過論學。
安溪李光地為直隸巡撫,聞先生名,欲延緻,命門人徐元夢道意,欲持先生所著書往,曰:「李公虛左以待,先生甯不往見?」曰:「都民也,往見非義。
」卒不往。
時三藩平,四方名士,競會都門,無不樂交先生,鄞縣萬季野負重名,稱先生「聖學正傳」,慕從益衆。
先是,宛平郭金湯子堅為浙桐鄉令,一歲使者三至,聘先生往,舉邑以聽,期年,政教大行。
及晚年,楊勤慎修令陝西富平,亦敦請先生往,曰:「學施于民物,在人猶在己也。
」應之。
先生曰:「富邑,亂國也,治須嚴,然嚴不傷寬乃得。
」教之禁鬥争,斷賭博,勤聽訟,減催科,抑強恤弱,行之如桐鄉時,民俗遂變。
乃語以旌孝弟,崇學校,選鄉保,練民兵,勸農桑,興水利。
慎修從先生言,百廢俱舉。
關西學者聞風而至。
既歸,遷居博野,修葺習齋學舍,以召學徒,從遊日盛。
年羹堯用兵西陲,以币再來聘,皆力辭,稱病笃。
隐居治農圃,卒于家。
學術師友大要 [恕谷論學大體]恕谷從學習齋,論學大體相似。
曰: 紙上之閱曆多,則世事之閱曆少;筆墨之精神多,則經濟之精神少。
宋、明之亡,此物此志也。
因深斥明末學風,謂其: 承南宋道學後,守章句,以時文八比應試,高者談性天、纂語錄,卑者疲精亂神于舉業,不惟聖道之禮樂兵農不務,即當世之刑名錢谷,亦懵然罔識,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學。
萊陽沈迅上封事曰:「中國嚼筆吮毫之一日,即外夷秣馬利兵之一日。
卒之盜賊蜂起,大命遂傾,而天乃以二帝三王相傳之天下,授之塞外。
」吾每讀其語,未嘗不為之慚且恸也。
書明劉戶部墓表後 又曰: [善人書生之學]自秦火後,而學術劃然一變……尋之經書……而習行少,講說多。
德行讓之長者,如陳寔、荀淑等;政事讓之雄豪,如周亞夫、霍光等;而專箋注傳經為儒者……塞天地、橫四海之聖道,僅存一線……程朱諸儒出,慨然欲任聖緒……而沿流既久,尋源為難。
知訓诂不足為儒,而内益之以心性,外輔之以躬行……退處則為鄉黨自好,立朝願為講官谏臣,所稱特開門戶以轉世教者,不過如是。
……至于扶危定傾,大經大猷,則拱手推之粗悍豪俠,其自負直接孔孟者,僅此善人書生之學而已。
……明之末也,朝廟無一可倚之臣,天下無複辦事之官。
坐大司馬堂,批點左傳,此指孫圹敵兵臨城,賦詩進講。
其習尚至于将相方面,覺建功奏績,俱屬瑣屑,日夜喘息著書,曰:「此傳世業也。
」以緻天下魚爛河決,生民塗毒。
嗚呼!誰實為此,無怪顔先生之垂涕泣而道也。
與方靈臯書 其痛論漢以下儒學疲軟空虛,與習齋如出一口。
其對宋、明以來理欲之辨所持見解,亦守習齋論旨。
謂: [理欲之辨]「理」字聖經甚少。
中庸「文理」與孟子「條理」同,言道秩然有條,猶玉有脈理。
……理見于事,……今乃以「理」代「道」而置之兩儀、人物以前,則鑄鐵成錯矣。
傳注問 夫事有條理曰「理」,即在事中,今曰理在事上,是理别為一物矣。
……天事曰天理,人事曰人理,物事曰物理……離事物何所為理乎?同上 即以「理」代「道」字,而氣外無理……未有陰陽之外,仁義之先,而别有一物為道者;有之,是老莊之說,非周孔之道也。
同上 此辨理字視習齋尤明晰,謂理在事中,不在事先,與以往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言理,如出一轍,其實亦自明儒理氣之辨來也。
又曰: 陽明有格去物欲之說,近宗之者,直訓「物」為私欲。
……己之物,耳目是也,今指己之耳目而即謂之私欲可乎?外之物,聲色是也,今指工歌美人而即謂之私欲可乎?其失在「引蔽」二字,謂耳目為聲色所引蔽而邪僻也。
不然,形色天性,豈私欲邪?猶人羨人金玉而盜之,始謂之盜,始稱之賊。
豈人與金玉,并未染指,而即坐以盜名,定為贓物邪?是昭烈之指有酒具者而誅其犯酒禁也。
大學辨業卷三 此即習齋「義理在氣質之中,氣質無不善,引蔽而始有不善」之見也。
又曰: 聖門專重學禮,宋儒專言去私。
學禮則明德、親民俱有實事,故曰「天下歸仁」。
去私則所謂至明至健者,祇在與私欲相争,故訓「克」曰「勝」曰「殺」,訓「禮」曰「天理」,而履中蹈和之實事,程子四箴皆不及焉。
遂使二氏「剪除六賊」之說得以相雜。
始以私欲為賊而攻伐之,究且以己之氣質為賊而攻伐之,是戕賊人以為仁義也,其害可勝道哉!傳注問 所謂戕賊人以為仁義,猶東原「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殘殺之具」之說也。
又曰: 自宋有道學一派,列教曰存誠明理,而其流每不誠不明。
何故者?高坐而談性天,捉風捕影,纂章句語錄,而于兵農、禮樂、官職、地理、人事沿革諸實事,概棄擲為粗迹,惟窮理是文。
離事言理,又無質據,且執理自強,遂好武斷。
恽氏族譜序 此則東原「宋儒以意見為理」之說也。
凡此皆本之習齋,亦有與習齋持論稍稍相出入者,大體已詳習齋學案,此不具。
惟習齋以博野一老儒,窮死獨守,聲光甚闇;恕谷則曆遊南北,交遊既廣,名譽藉甚。
使當世知有顔氏之學者,胥恕谷為之。
而習齋當日精神,亦僅恕谷一傳而止,是顔氏之學至恕谷而大,亦遂至恕谷而失,略述恕谷師友往還之間,可以見其微。
而習齋、恕谷師弟子之間,其相處尤多足以風末俗者。
[習齋恕谷之交誼]據年譜,恕谷年二十一,始訪習齋,深以學習六藝為是。
翌年,聞習齋賣側事,往谏,曰:「先生正名買側,為媒所欺,可出不可賣;今使媒轉賣,是我又使之欺人也。
」習齋以年将老,立嗣事迫,媒還原銀,圖再買,意難之。
先生曰:「改過不畏難也,畏難則過不改矣。
先生為千百世之人而畏難乎?」習齋汗流被面,曰:「近累目瘡,昏則惰,惰愈昏。
承教,敢不改!」因下拜。
先生亦拜,曰:「既是鄙言,願朝聞夕行。
」習齋曰:「何待夕?」飯畢,即同恕谷尋媒,出原銀十九兩贖女,出之其父。
恕谷服習齋改過勇,躍然志氣若增益,效習齋立日記自考,自此日始。
時恕谷年二十二,習齋年四十六。
習齋曰:「學者勿以轉移之權,委之氣數,一人行之為學術,衆人從之為風俗,民之瘼矣,尚忍膜外?」恕谷泣下。
自此常與習齋會質日記,互緻箴規。
自言:「思每會,顔先生诤譏,緻愧赧無以自容,非是則愚昧安有成哉!」三十一而恕谷于習齋亦時有所獻替: 與習齋言交友須令可親,乃能收羅人才,廣濟天下。
論取與,習齋主非力不食,恕谷主通功易事。
二十四 與習齋曰:「人有囊無一文,而不害其為大;有沾沾小惠及人,而不免于小者。
」習齋曰:「足下家貧累衆,不謹将緻變操,宜小之,愚勉大之。
」二十五 習齋規恕谷策多救時,宜進隆古;先生規習齋盡執古法,宜酌時宜。
同上 恕谷年三十一歲,始執贽習齋正師弟禮。
習齋過恕谷,見諸友歡聚,謂曰:「吾當勉于狎足成歡,子當勉于莊足成禮。
」三十二 習齋南遊,教恕谷強立,減誦讀。
恕谷規習齋勿多言高亢浮躁。
三十三 恕谷規習齋,道大器小,宜去褊、去矜、去躁、去隘。
習齋書于日記之首。
顔五十九 恕谷南遊歸,谒習齋質學。
習齋曰:「此行曆練可佳,惟勿染南方名士習耳。
」三十七 恕谷第二次南遊歸,往拜習齋,曰:「先生倡明聖學,功在萬世,但竊窺向者束身以斂心功多,養心以範身功少,恐高年于心性更宜力也。
」乃以無念有念、無事有事皆持以敬之功質,習齋曰:「然。
」四十一 [恕谷之重視交遊]師弟子之相處如此,洵足感矣!而恕谷生平,于交遊尤重視,嘗言: 自古聖賢,無有不資朋友而成者,故直列一倫于君臣、父子間。
孔子大聖,而于子産、晏嬰兄事之;漢儒甚重遊學,至于擔簦、都養、司掃除,不告窮瘁;宋儒若程、張、朱、陸,俱多聲氣。
塨于先正無能為役,少年食糠核,衣鹑結,貧甚,然不敢自棄。
入泮後,始從顔先生遊,三四十裡嘗步往。
既而走四方,凡海内道學才隽,通儒文士,無不委曲納交者。
是以極愚至陋,而于身心頗有功力,經濟頗有見解,禮樂、兵農、經史頗有論著,考古幾通萬卷,皆朋友力。
……人僅欲為鄉黨自好者,閉門無交可也,若如大論盡性至命,參贊化育,繼往開來,舍友其何以哉?答馮樞天書 又與王昆繩書曰: 塨滞都門,實非所樂。
兼之顔先生年邁無與,見則促以歸裡,然尚未能者,以今世如李中孚、窦靜庵,皆卓然成一孝弟忠信之人。
夫孝弟忠信,不出戶庭而可為矣。
如塨者,竊不自揣,志欲行道,如不能行,則繼往開來,責難謝焉。
當此去聖既遠,路岔論豗,非遍質當代夙學,恐所見猶涉偏固,不足閑道。
又挽世警衆,必在通衢,僻谷引吭,其誰聞之?時年四十三 又與馮辰言正學難合,辰曰:「宜弢晦。
」恕谷曰: 如守習齋之道而專弢晦,覆蔽澌滅矣,何以明行于天下萬世乎?故不得不通聲氣、廣交遊也。
有從者此道傳,有排者此道亦傳。
此顔先生意也。
時年四十九 [顔李絕不同之一點]習齋窮壤一老儒,而恕谷汲汲于通聲氣、廣交遊,實為師弟子絕不同之點。
恕谷之汲汲于此,求以明行習齋之道,意誠慨切矣,然恕谷自稱考古幾過萬卷,顯背師門之旨。
[恕谷南遊及其思想之轉變]而恕谷之移情考古,則自南遊始。
年譜:恕谷三十七歲,以郭子堅招往桐鄉,遇王複禮草堂,山陰人,陽明五世孫為恕谷言太極圖本道家說,今本大學、孝經系朱子改竄,考辯甚博。
恕谷由是始聞南方考訂之學。
歸谒習齋,習齋戒以勿染南方名士習,然尚未溺情于著述也。
[恕谷與毛西河]翌年,毛大可寄其駁太極圖、駁河圖洛書二種至,大可子姬潢,與恕谷為同年明年三十九恕谷以郭氏兄弟堅邀,再如浙,習齋囑以無作無益詩文;而恕谷是年上習齋書,論宋儒學術之誤始周子,以太極圖及河圖洛書為說,顯已走上南學考訂路徑,與習齋精神歧出矣。
是年選陶淵明集,選韓昌黎文,亦與習齋叮囑之意正反。
大可又書至論學,遂如杭問樂,訪王草堂,又見姚立方,蓋皆精于考訂,有以動恕谷之心。
毛氏論習齋好言經濟,恐于存養有缺。
在毛氏之意,蓋欲搖恕谷,使舍習齋而己從,恕谷雖力辨顔先生省心功甚密,然其後恕谷又自以缺存養規習齋,恕谷思想之轉變,實肇于此。
又明年四十,恕谷投受業刺于毛氏,又與論易,自後恕谷治易諸書,皆自王、毛二氏發之。
又恕谷初至桐,有錢曉城者,名煌,首以弟子禮來谒,曉城亦習考據,有壁書辨僞、中庸辨、孟子疑義諸書,蓋有聞于閻百詩、姚立方之說者。
恕谷論學卷二,有「錢丙不講學問,不講持行,專以明理為言。
年來加以狂怪,将大學、中庸、古文尚書、易系辭、周禮、儀檀、禮記、春秋三傳,有見者,有未見者,望風而诟」條,其人疑即錢曉城,其學蓋不足道。
恕谷于考核本非長,挾其師「六府、三事、見僞古文尚書三物」見僞周禮之說而南,聞曉城之論,不能無辨,而無以窮搜博考為自信,成書一卷,呈大可。
大可故喜名,不欲人出己右,已心妒百詩辨僞古文獲盛名,務欲淩出之,得恕谷說則大喜。
乃急為古文尚書辨白,先成定論四卷,後乃為冤詞八卷。
大可自負博才,不免以急名忌前為恕谷所誤,而恕谷乃欲借大可之博辨為習齋作護符,則又轉自誤也。
其上毛書氏謂: 今人辨尚書有僞之說,先生既有駁正,此事所關非小。
……閻百詩書未見,姚立方所著略觀之,錢生曉城書則詳觀之,均屬謬誤。
今人駁尚書不已,因駁系辭;駁系辭不已,因駁中庸,不至揚矢周、孔不止。
此聖道人心之大患,豈能坐視不言?塨亦欲少有辨論,俟錄出請教。
[恕谷欲以考訂為衛道]知恕谷于考辨之學,所入未細,故不能深為别擇。
立腳不定,乃欲效當時南方學者藉考訂為衛道,以求明行其師習齋之學于天下,而精神乃與習齋顯背。
其後恕谷北返,以曉城告習齋,習齋移書曉城,力言書生文人之非儒。
而曰: [習齋論書籍真僞可無問]離此經濟一路,幼而讀書,長而解書,老而著書,莫道訛僞,即另着一種四書、五經,一字不差,終書生也,非儒也:幼而讀文,長而學文,老而刻文,莫道帖括詞技,雖左、屈、班、馬,唐、宋百家,終文人也,非儒也。
……但得此義一明,則三事、三物之學可複,而諸為儒禍者自熄。
故仆謂古來詩書,不過習行經濟之譜,但得其路徑,真僞可無問也,即僞亦無妨也。
今與之辨書冊之真僞,著述之當否,即使皆真而當,是彼為有弊之程朱,而我為無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