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顔習齋李恕谷
關燈
小
中
大
派者,非先生其誰」之說。
習齋記餘卷三上陸桴亭書在甲寅,此據年譜在壬子三月。
又同卷答許酉山禦史書,亦謂「聞太倉陸道威學識似得孔、孟本旨,終未謀面,已為深憾,至欲讀其遺書,竟不可得」雲雲,此已在丁卯,習齋年五十三矣。
恕谷亦雲:「明季盱眙馮慕岡着經世實用鳊,即重六藝;清初太倉陸桴亭有思辨錄,講究六藝頗悉,皆與習齋說不謀而合。
」語見後集「醒葊文集序。
今習齋上夏峯、桴亭兩書,同列存學編首卷。
桴亭、夏峯,同為斟酌朱、王,調和折衷之學者,習齋氣象近夏峯,議論近桴亭,學術大體,實不出斯二人之間。
其後恕谷即欲以桴亭思辨錄主敬之說,補習齋講學對于心性一部之偏缺。
則習齋四存編議論,雖對宋、元、明以來理學諸儒高論排擊,而其精神意趣,仍不能有以遠踰乎彼者,其間消息,亦即此可悟也。
[習齋與王陽明]習齋論學,在北如夏峯,在南如桴亭,于其思想議論,皆有影響染涉,既如上列。
而據餘所見,習齋種種持論,更似頗有近陽明者。
四庫提要評習齋存性編,亦謂「其學大概源出姚江而加以刻苦」,是當時館臣,已有見及此者。
方望溪鹿忠節公神堂記『文集卷十四』謂:「自明之季,以至于今,燕南、河北、關西之學者,能自豎立,而以志節事功,振拔于一時,大抵聞陽明氏之風而興起者也。
」餘論習齋學風,淵源夏峯,其蹊徑之近陽明,自可推見。
惟習齋平日,于程朱極呵斥,陸王則不複置辨矣。
謂其頗近陽明,人或不信,然文字具在,可以覆按。
習齋每言:「吾人有生後皆因習作主。
」習齋早年深喜陸王,其後轉治周、程、張、朱,又轉而排斥之,不自悟其所以排斥周、程、張、朱者,乃頗有幾許論點源于其最先所深喜之陸王,潛滋暗長,盤據心中,還為根核,雖已經幾度之變化,要為其先存之故物,正是習齋所雲「因習作主」之一例。
惟身習易見,心習難知,可以微論,難以确說;亦有自不承認,而旁觀默察,灼然可見者。
習齋尚習行,輕講誦,謂:「人之歲月精神有限,誦說中度一日;便習行中錯一日,紙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
」此等正是象山以朱子為支離之意。
反對讀書,亦象山當日已然。
故習齋謂「『六經皆我注腳』,乃陸子最精語,亦最真語」也。
習齋記餘閱張氏王學質疑評而文盛實衰之弊,陽明言之尤慨切。
曰:「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
天下所以不治,隻因文盛實衰。
」又曰:「天下靡然争務修飾文詞以求知于世,而不複知有敦本尚重、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啟之。
」至于重習行,所謂「必有事焉」之教,則即陽明「知行合一」之論也。
陽明常提「事上磨練」,其意始終未改,其卒前一月答聶文蔚書,猶謂:「我此間講學,卻隻說個必有事焉。
」又曰:「盡天下之學,未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
」梨洲明儒學案,于陽明重行之意,再三發明,謂:「先生緻之于事物,『緻』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窮理,隻在知上讨分曉之非。
」所論良為有見。
四書正誤卷六引錢緒山解「操則存」,謂:「操如操舟,其妙在柁。
不是死操,又如操軍、操國柄,必要運轉得;今操心卻隻把持一個死寂,如何謂之操?」習齋雲:「予嘗如此解法,不意緒山已先得吾心。
」其實緒山所雲,亦陽明「事上磨練」之旨耳。
習齋論學大體無以異之,習齋自不覺耳。
且習齋深惡紙墨講誦,其意實由目擊當時八股應舉之害而起。
故其評宋儒,謂:「在當日以口舌緻黨禍,流而後世,以章句誤蒼生。
上者但學先儒講着,稍涉文義,即欲承先啟後;下者但問朝廷科甲,纔能揣摩,皆務富貴利達。
」存學編故曰:「為治去四穢:時文也,僧也,道也,娼也。
」又曰:「宋儒是聖學之時文。
」凡習齋所譏文章之禍,紙墨講誦之害,實皆可謂其有感于并世之八股舉子業而發。
此一層亦與陽明合轍。
參讀本書第七章故習齋弟子朱主一有言:「明之亡天下,以士不務實事而囿虛習,其禍則自成祖之定四書五經大全始。
三百年來,僅一陽明能建事功,而攻者至今未已,皆由科舉俗學入人之蔽已深故也。
」戴望顔氏學記卷十。
李恕谷平書訂,亦謂:「明代大學士,即相臣也,不用曆練禮樂兵農親嘗民事之官為之,而但以科舉高第選入翰林,弄筆磨墨,坐至館閣。
」此所謂「科舉高第」,雖必誦朱子書,然究不能謂即朱子學,治顔、李者,于此必當熟辨。
由斯觀之,王、顔兩家,自其反虛文、重實事之一節言,實有共通之點。
其所抨彈,或及于朱子,其觀感所發,實由于朝廷之功令,舉子之俗業也。
此即以後漢學家反宋,亦不脫此意。
參讀本書第四章。
習齋又常比論朱陸兩家,謂:「章句之惑,陸輕于朱;禅寂之妄,朱減于陸。
」又曰:「朱子看陸子之弊甚透,王子看朱子之弊亦甚透,武承張烈着王學質疑看王子之弊又甚透。
」又曰:「王學誠有近禅,仆亦非敢黨王者。
」其攻陸王語皆随分無氣力。
且其書攻朱多,攻王少。
而攻朱語多似王說。
習齋以遵行朱子家禮,遂悟宋儒講學不可靠,正與陽明格庭前竹子故事一例。
習齋雖決不肯自認近于陽明,然持論實多相近。
其駁朱子分年試經史子集議,至引陽明有雲:「與愚夫愚婦同底便是同德,與愚夫愚婦異底便是異端。
」以折朱子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之課,此決非習齋有意袒王攻朱,乃其意徑思理之流露于不自覺也。
又陽明教約,亦有習禮歌詩以存心之說,與習齋論禮樂意相似。
凡此比附,非謂顔學必來自陽明,特見論學之家,雖己所力斥,而轉不免有精神相類之點,其難以文字言說判其違合耳。
習齋平日最要理論,莫如習行六藝,以為古人皆各精一藝,後世思兼長,乃自欺欺世。
言行錄載: 問果齋:「自度才智何取?」對雲:「欲無不知能。
」先生曰:「誤矣!孔門諸賢,禮樂兵農,各精其一,唐、虞五臣,水火農教,各司其一。
後世菲資,乃思兼長,如是必流于後儒思着之學矣。
蓋書本上見,心頭上思,可無所不及,而最易自欺欺世,究之莫道一無能,其實一無知也。
」言行錄刁過之。
李恕谷平書訂,謂:「天下當為不可不為者,皆正途,不可言雜。
謂曆象、太蔔、考工、岐黃為雜,猶是宋、明書生習氣,非古也。
」顔、李論學,不避粗,不避雜,皆其見精神處。
此其意,陽明于答顧東橋書所謂「拔本塞源」之論者曾詳言之。
此為王學絕大理論,惜乎發之晚年,未及深闡;王學後人,亦少能光大之者。
即以習齋痛言慨論,其深切着明,似猶少遜。
今備錄其說以相比,亦足見王、顔兩家議論異同之一斑也。
其言曰: [陽明拔本塞源之論]夫拔本塞源之論不明于天下,則天下之學聖人者将日繁日難,斯人淪于禽獸夷狄,而猶自以為聖人之學。
吾之說雖或暫明于一時,終将凍解于西而冰堅于東,霧釋于前而雲滃于後,呶呶焉危困而死,而卒無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
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内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亦遂其萬物一體之念。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聖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有我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
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
聖人有憂之,是以推其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克其私,去其蔽,以複其心體之同然。
其教之大端,則堯、舜、禹之相授受,所謂「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而其節目,則舜之命契,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
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為教,而學者惟以此為學。
當是之時,人無異見,家無異習,安此者謂之聖,勉此者謂之賢,而背此者,雖其啟明如朱,亦謂之不肖。
下至闾井田野農工商賈之賤,莫不皆有是學,而惟以成其德行為務。
何者?無有聞見之雜,記誦之煩,辭章之靡濫,功利之驅馳,而但使之孝其親,弟其長,信其朋友,以複其心體之同然,使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則人亦孰不能之乎?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
迨夫舉德而任,則使其終身居其職而不易。
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
當是之時,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親如一家之親,其才質之下者,則安其農工商賈之分,各勤其業以相生相養,而無有乎希高慕外之心。
其才能之異若臯、夔、稷、契者,則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務,或營其衣食,或通其有無,或備其器用,集謀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畜之願,惟恐當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故稷勤其稼,而不恥其不知教,視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樂,而不恥于不明禮,視夷之通禮,即己之通禮也。
蓋其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物一體之仁,故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
譬之一人之身,目視,耳聽,手持,足行,以濟一身之用;目不恥其無聰,而耳之所涉,目必營焉;足不恥其無執,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
蓋其元氣充周,血脈條暢,是以癢疴呼吸,感觸神應,有不言而喻之妙。
此聖人之學所以至易至簡,易知易從,易學易能,而易成才者,正以大端惟在複心體之同然,而知識技能非所與論也。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昌,孔孟既殁,聖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複以此為教,而學者不複以此為學。
霸者之徒,竊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亦内濟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聖人之道遂以蕪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強之術,傾詐之謀,攻伐之計,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時之得以獵取聲利之術,若管、商、蘇、張之屬者,至不可名數。
及其久也,鬥争劫奪,不勝其禍,斯人淪于禽獸夷狄,而霸術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傷,搜獵先聖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補于煨盡之餘,蓋其為心,良亦欲以挽回先王之道。
聖學既遠,霸術之傳,積漬已深,雖在賢知,皆不免于習染,其所以講明修飾以求宣暢光複于世者,僅足以增霸者之藩籬,而聖學之門牆遂不複可覩。
于是乎有訓诂之學,而傳之以為名;有記誦之學,而言之以為博;有詞章之學,而侈之以為麗。
若是者,紛紛籍籍,群起角力于天下,又不知其幾家,萬徑千蹊,莫知所适。
世之學者,如入百戲之場,讙谑跳踉,騁奇鬥巧,獻笑争妍者,四面而競出,前瞻後盼,應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惚,日夜遨遊淹息其間,如病狂喪心之人,莫自知其家業之所歸。
時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說,而終身從事于無用之虛文,莫自知其所謂。
間有覺其空疏缪妄,支離牽滞,而卓然自奮,欲以見之行事之實者,極其所抵,亦不過為富強功利五霸之事業而止。
聖人之學,日遠日晦,而功利之習,愈趨愈下。
其間雖嘗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說,卒亦未能有以勝其功利之心;雖又嘗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論,終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見。
蓋至于今,功利之毒,淪浃于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也幾千年矣。
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
其出而仕也,理錢谷者則欲兼夫兵刑,典禮樂者又欲與以铨軸;處郡縣則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則望宰執之要。
故不能其事則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說則不可以要其譽;記誦之廣,适以長其傲也;知識之多,适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适以飾其僞也。
是以臯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學小生皆欲通其說、究其術。
其稱名僭号,未嘗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務,而其誠心實意之所在,以為不如是,則無以濟其私而滿其欲也。
嗚呼!以若是之積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講之以若是之學術,宜其聞吾聖人之教而視之以為贅疣枘鑿;則其以良知為未足,而謂聖人之學為無所用,亦其勢有所必至矣。
嗚呼!士生斯世,而尚何以求聖人之學乎?尚何以論聖人之學乎?士生斯世而欲以為學者,不亦勞苦而繁難乎?不亦拘滞而險艱乎?嗚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
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禦者矣。
非夫豪傑之士無所待而興起者,吾誰與望乎! 凡此所言,自漢以來,訓诂、記誦、詞章之學,習齋所深斥者,陽明已先及;虞廷盛治,禮樂政教、水土播植,習齋所力倡者,陽明亦同之;各就其性分之所近,專治一藝以成才,而靖獻于天下,陽明、習齋所論無異緻。
習齋之見,何以自别于陽明?惟陽明深非功利,習齋則澈骨全是功利,此為兩人之所異耳。
[習齋之功利主義]魏禧冰叔謂:「文成功蓋天壤,一洗千古道學空疎之恥。
」陽明非不重功業,惟立說與習齋自異。
郝公函問:「『正誼』、『明道』二句,似即『謀道不謀食』之旨,先生不取,何也?」曰:「世有耕種而不謀收獲者乎?有荷網持鈎而不計得魚者乎?抑将恭而不望其不侮,寬而不計其得衆乎?這『不謀』、『不計』兩『不』字,便是老無釋空之根。
惟吾夫子『先難後獲』、『先事後得』、『敬事後食』三『後』字無弊。
蓋正誼便謀利,明道便計功,是欲速,是助長;全不謀利謀功,是空寂,是腐儒。
」公函曰:「請問謀道不謀食。
」曰:「宋儒正從此誤,後人遂不謀生。
不知後儒之道,全非孔門之道。
孔門六藝,進可以獲祿,退可以食力,如委吏之會計,簡兮之伶官可見。
故耕者猶有餒,學也必無饑。
夫子申結不憂貧,以道信之也。
若宋儒之學,不謀食,能無饑乎?」言行錄教及門 習齋議論如此,而恕谷已言之,曰: 思學術不可少偏。
近聞習齋緻用之學,或用之于家産,或用之于排解,少不迂闊,而已流雜霸矣。
故君子為學,必慎其流。
李恕谷年譜 陽明「拔本塞源」之論,惜乎發之晚年,未及深闡,遂使後之治王學者,仍堕入身心性命重霧之圍,于陽明拔本塞源論大旨,不聞有所提撕警策,于陽明所陳易從、易學、易能、易成才之道,似未着意。
及習齋激于宋、明以來理學諸儒之流為空虛無用,而矯之惟恐其不正,凡所高論排擊,固已極痛切無蘊蓄矣,然全尚功利,流弊亦不免。
其後浙東有章實齋,着文史通義,深斥經學家訓诂考據之無當于實事實理,議論時與習齋相會通;而謂學術功力必兼性情,即王氏良知遺意,則與習齋功利異趨矣。
今人方盛倡功利之論,習齋四存之旨,極為潮流所重,然若補之以實齋性情之說,而溯之于陽明拔本塞源之教,以習齋所謂「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為天地造實績」者,見上陸桴亭書合之于陽明易知、易從、易學、易能、易成才之說,而無惟以功利為首倡,或者乃有合于恕谷所謂「學術不可少偏」之微意也。
[顔學之流衍]夫學術之異同,難言之矣,而學術之流變,尤為難言。
習齋論學,慨然欲以改易二千年之舊轍,而一傳為恕谷、昆繩,不聞繼起,斬焉遂絕;且恕谷、昆繩,其精神意氣,亦複與習齋當日所想望者若有不類。
何也?蓋習齋雖對宋、元、明以來理學諸儒,高論排擊,而其為學大體,仍自與宋、元、明以來諸儒走上同一路徑,未能劃然分疆割席,則其結果,自祇限于此而已也。
習齋力斥誦讀紙墨工夫,然極尊古,持論必以堯、舜、周、孔為歸,所倡六府、三事、三物、四教,皆根據古籍;則其學術根源,初與其排擊之諸儒非有異緻,惟諸儒言大學、中庸,習齋言僞尚書、僞周禮耳。
習齋又曰: 仆謂古來詩書,不過習行經濟之譜,但得其路徑,真僞可無問也,即僞亦無妨也。
今與之辨書冊之真僞,著述之當否,即使皆真而當,是彼為有弊之程朱,而我為無弊之程朱耳。
不幾揭衣而笑裸,抱薪而救火乎!習齋記餘寄桐鄉錢生曉城 [習齋之尊古]習齋不尚誦讀著述,意則然矣,然習齋所謂經濟,意在隆古乎?抑在當時乎?若在當時,則習行路徑,當求之實事實物,不必求之古詩書也。
若意在隆古,古書真僞未辨,當否未判,奈何遽奉以為習行之譜?今習齋言經濟,多混之于禮樂;言禮樂,多本之于古昔;言事物,亦以揖讓升降、弦歌舞佾、衣冠金石為主,并末深發當時切用之意,則烏從閉學者誦讀考究之功?故恕谷初從學于習齋,習齋規恕谷,策多救時,宜進隆古;恕谷亦規習齋,盡執古法,宜酌時宜。
恕谷年譜。
又習齋力主複封建,恕谷頗不以為是,師弟商榷者數年,未能合一。
見恕谷存治編跋尾。
夫盡執古法,而戒人為誦讀紙墨工夫,則不知古之果如何也。
故恕谷又言之,曰:「思向論禮,未能考古準今,今頗知依據;向不知樂,今知樂。
」又有戒恕谷者,曰:「坐讀久,則體漸柔,漸畏事,将蹈宋、明書生覆轍。
」恕谷答之曰: 吾人行習六藝,必考古準今。
禮殘樂缺,當考古而準以今者也;射、禦、書有其髣髴,宜準今而稽之古者也;數本于古,而可參以近日西洋諸法者也。
且禮之冠、昏、喪、祭,非學習不能熟其儀,非考訂不能得其儀之當,二者兼用者也;宗廟、郊社、禘祫、朝會,則但可考究以待君相之求,不便自我定禮以為習行者也。
矧今古不同,公西華之禮樂,惟宜學習。
何者?三代之禮,至周而備,時王之制厘然也,修之家,獻之廷,無變易者,然殷辂、周冕、舜樂,孔子且以考究為事矣。
今世率遵朱子家禮,然多杜撰無憑,行之傎踬。
其考議之當急,為何如者?海内惟毛河右知禮樂,萬季野明于禮文,向問之不厭反複;今季野長逝,河右遠離,吾道之孤,複将質誰?故上問之古人耳。
豈得已哉!恕谷年譜 是則恕谷早年雖曾規習齋盡執古法之非是,時年二十七其後乃不得不自習齋之習行折而入于考究。
時年四十五自此河北實踐之學,終與南士博雅同流,卒亦不出誦讀紙墨之外。
吳、皖考經之學既盛,章實齋始創「六經皆史」之論,謂:「『禮,時為大』,而動言好古,必非真知古制者。
學者昧于知時,動矜博古,譬如考西陵之蠶桑,講神農之樹藝,謂可以禦饑寒,而不須衣食也。
」文史通義史釋故習齋重習行而必則古昔,不免為其學術自身所含之歧點者,一也。
[自習行折入考究為顔學自身一歧點]習齋泥古之病,朱蓉生無邪堂答問論之極析又習齋既盛倡事物功利之學,而仍不免心性禮樂之見,故平日持論雖甚激昂,其制行則仍是宋、明諸儒榘矱。
孝悫之終命其子恕谷從學者亦由此。
尤著者,習齋力斥靜坐之非,而自有一番工夫,名曰「習恭」。
[習齋之習恭與宋儒靜坐之異]杜益齋問:「習恭即靜坐乎?」曰:「非也。
靜坐是身心俱不動之謂,空之别名也;習恭是吾儒整修九容工夫。
媿不能如堯之允,舜之溫,孔之安,故習之。
習恭與靜坐,天淵之分也。
」言行錄王次亭篇 遊馬生學,教之習端坐功,正冠整衣,挺身平肱,手交當心,頭必直,神必悚;如此則扶起本心之天理,天理作主,則諸妄自退聽矣。
言行錄學人篇 凡此所謂「習恭」、「習端坐」者,縱謂與靜坐不同
習齋記餘卷三上陸桴亭書在甲寅,此據年譜在壬子三月。
又同卷答許酉山禦史書,亦謂「聞太倉陸道威學識似得孔、孟本旨,終未謀面,已為深憾,至欲讀其遺書,竟不可得」雲雲,此已在丁卯,習齋年五十三矣。
恕谷亦雲:「明季盱眙馮慕岡着經世實用鳊,即重六藝;清初太倉陸桴亭有思辨錄,講究六藝頗悉,皆與習齋說不謀而合。
」語見後集「醒葊文集序。
今習齋上夏峯、桴亭兩書,同列存學編首卷。
桴亭、夏峯,同為斟酌朱、王,調和折衷之學者,習齋氣象近夏峯,議論近桴亭,學術大體,實不出斯二人之間。
其後恕谷即欲以桴亭思辨錄主敬之說,補習齋講學對于心性一部之偏缺。
則習齋四存編議論,雖對宋、元、明以來理學諸儒高論排擊,而其精神意趣,仍不能有以遠踰乎彼者,其間消息,亦即此可悟也。
[習齋與王陽明]習齋論學,在北如夏峯,在南如桴亭,于其思想議論,皆有影響染涉,既如上列。
而據餘所見,習齋種種持論,更似頗有近陽明者。
四庫提要評習齋存性編,亦謂「其學大概源出姚江而加以刻苦」,是當時館臣,已有見及此者。
方望溪鹿忠節公神堂記『文集卷十四』謂:「自明之季,以至于今,燕南、河北、關西之學者,能自豎立,而以志節事功,振拔于一時,大抵聞陽明氏之風而興起者也。
」餘論習齋學風,淵源夏峯,其蹊徑之近陽明,自可推見。
惟習齋平日,于程朱極呵斥,陸王則不複置辨矣。
謂其頗近陽明,人或不信,然文字具在,可以覆按。
習齋每言:「吾人有生後皆因習作主。
」習齋早年深喜陸王,其後轉治周、程、張、朱,又轉而排斥之,不自悟其所以排斥周、程、張、朱者,乃頗有幾許論點源于其最先所深喜之陸王,潛滋暗長,盤據心中,還為根核,雖已經幾度之變化,要為其先存之故物,正是習齋所雲「因習作主」之一例。
惟身習易見,心習難知,可以微論,難以确說;亦有自不承認,而旁觀默察,灼然可見者。
習齋尚習行,輕講誦,謂:「人之歲月精神有限,誦說中度一日;便習行中錯一日,紙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
」此等正是象山以朱子為支離之意。
反對讀書,亦象山當日已然。
故習齋謂「『六經皆我注腳』,乃陸子最精語,亦最真語」也。
習齋記餘閱張氏王學質疑評而文盛實衰之弊,陽明言之尤慨切。
曰:「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
天下所以不治,隻因文盛實衰。
」又曰:「天下靡然争務修飾文詞以求知于世,而不複知有敦本尚重、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啟之。
」至于重習行,所謂「必有事焉」之教,則即陽明「知行合一」之論也。
陽明常提「事上磨練」,其意始終未改,其卒前一月答聶文蔚書,猶謂:「我此間講學,卻隻說個必有事焉。
」又曰:「盡天下之學,未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
」梨洲明儒學案,于陽明重行之意,再三發明,謂:「先生緻之于事物,『緻』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窮理,隻在知上讨分曉之非。
」所論良為有見。
四書正誤卷六引錢緒山解「操則存」,謂:「操如操舟,其妙在柁。
不是死操,又如操軍、操國柄,必要運轉得;今操心卻隻把持一個死寂,如何謂之操?」習齋雲:「予嘗如此解法,不意緒山已先得吾心。
」其實緒山所雲,亦陽明「事上磨練」之旨耳。
習齋論學大體無以異之,習齋自不覺耳。
且習齋深惡紙墨講誦,其意實由目擊當時八股應舉之害而起。
故其評宋儒,謂:「在當日以口舌緻黨禍,流而後世,以章句誤蒼生。
上者但學先儒講着,稍涉文義,即欲承先啟後;下者但問朝廷科甲,纔能揣摩,皆務富貴利達。
」存學編故曰:「為治去四穢:時文也,僧也,道也,娼也。
」又曰:「宋儒是聖學之時文。
」凡習齋所譏文章之禍,紙墨講誦之害,實皆可謂其有感于并世之八股舉子業而發。
此一層亦與陽明合轍。
參讀本書第七章故習齋弟子朱主一有言:「明之亡天下,以士不務實事而囿虛習,其禍則自成祖之定四書五經大全始。
三百年來,僅一陽明能建事功,而攻者至今未已,皆由科舉俗學入人之蔽已深故也。
」戴望顔氏學記卷十。
李恕谷平書訂,亦謂:「明代大學士,即相臣也,不用曆練禮樂兵農親嘗民事之官為之,而但以科舉高第選入翰林,弄筆磨墨,坐至館閣。
」此所謂「科舉高第」,雖必誦朱子書,然究不能謂即朱子學,治顔、李者,于此必當熟辨。
由斯觀之,王、顔兩家,自其反虛文、重實事之一節言,實有共通之點。
其所抨彈,或及于朱子,其觀感所發,實由于朝廷之功令,舉子之俗業也。
此即以後漢學家反宋,亦不脫此意。
參讀本書第四章。
習齋又常比論朱陸兩家,謂:「章句之惑,陸輕于朱;禅寂之妄,朱減于陸。
」又曰:「朱子看陸子之弊甚透,王子看朱子之弊亦甚透,武承張烈着王學質疑看王子之弊又甚透。
」又曰:「王學誠有近禅,仆亦非敢黨王者。
」其攻陸王語皆随分無氣力。
且其書攻朱多,攻王少。
而攻朱語多似王說。
習齋以遵行朱子家禮,遂悟宋儒講學不可靠,正與陽明格庭前竹子故事一例。
習齋雖決不肯自認近于陽明,然持論實多相近。
其駁朱子分年試經史子集議,至引陽明有雲:「與愚夫愚婦同底便是同德,與愚夫愚婦異底便是異端。
」以折朱子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之課,此決非習齋有意袒王攻朱,乃其意徑思理之流露于不自覺也。
又陽明教約,亦有習禮歌詩以存心之說,與習齋論禮樂意相似。
凡此比附,非謂顔學必來自陽明,特見論學之家,雖己所力斥,而轉不免有精神相類之點,其難以文字言說判其違合耳。
習齋平日最要理論,莫如習行六藝,以為古人皆各精一藝,後世思兼長,乃自欺欺世。
言行錄載: 問果齋:「自度才智何取?」對雲:「欲無不知能。
」先生曰:「誤矣!孔門諸賢,禮樂兵農,各精其一,唐、虞五臣,水火農教,各司其一。
後世菲資,乃思兼長,如是必流于後儒思着之學矣。
蓋書本上見,心頭上思,可無所不及,而最易自欺欺世,究之莫道一無能,其實一無知也。
」言行錄刁過之。
李恕谷平書訂,謂:「天下當為不可不為者,皆正途,不可言雜。
謂曆象、太蔔、考工、岐黃為雜,猶是宋、明書生習氣,非古也。
」顔、李論學,不避粗,不避雜,皆其見精神處。
此其意,陽明于答顧東橋書所謂「拔本塞源」之論者曾詳言之。
此為王學絕大理論,惜乎發之晚年,未及深闡;王學後人,亦少能光大之者。
即以習齋痛言慨論,其深切着明,似猶少遜。
今備錄其說以相比,亦足見王、顔兩家議論異同之一斑也。
其言曰: [陽明拔本塞源之論]夫拔本塞源之論不明于天下,則天下之學聖人者将日繁日難,斯人淪于禽獸夷狄,而猶自以為聖人之學。
吾之說雖或暫明于一時,終将凍解于西而冰堅于東,霧釋于前而雲滃于後,呶呶焉危困而死,而卒無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
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内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之,亦遂其萬物一體之念。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聖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有我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
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
聖人有憂之,是以推其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克其私,去其蔽,以複其心體之同然。
其教之大端,則堯、舜、禹之相授受,所謂「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而其節目,則舜之命契,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
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為教,而學者惟以此為學。
當是之時,人無異見,家無異習,安此者謂之聖,勉此者謂之賢,而背此者,雖其啟明如朱,亦謂之不肖。
下至闾井田野農工商賈之賤,莫不皆有是學,而惟以成其德行為務。
何者?無有聞見之雜,記誦之煩,辭章之靡濫,功利之驅馳,而但使之孝其親,弟其長,信其朋友,以複其心體之同然,使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則人亦孰不能之乎?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
迨夫舉德而任,則使其終身居其職而不易。
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視才之稱否,而不以崇卑為輕重,勞逸為美惡;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
當是之時,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親如一家之親,其才質之下者,則安其農工商賈之分,各勤其業以相生相養,而無有乎希高慕外之心。
其才能之異若臯、夔、稷、契者,則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務,或營其衣食,或通其有無,或備其器用,集謀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畜之願,惟恐當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故稷勤其稼,而不恥其不知教,視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樂,而不恥于不明禮,視夷之通禮,即己之通禮也。
蓋其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物一體之仁,故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
譬之一人之身,目視,耳聽,手持,足行,以濟一身之用;目不恥其無聰,而耳之所涉,目必營焉;足不恥其無執,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
蓋其元氣充周,血脈條暢,是以癢疴呼吸,感觸神應,有不言而喻之妙。
此聖人之學所以至易至簡,易知易從,易學易能,而易成才者,正以大端惟在複心體之同然,而知識技能非所與論也。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術昌,孔孟既殁,聖學晦而邪說橫,教者不複以此為教,而學者不複以此為學。
霸者之徒,竊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亦内濟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聖人之道遂以蕪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強之術,傾詐之謀,攻伐之計,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時之得以獵取聲利之術,若管、商、蘇、張之屬者,至不可名數。
及其久也,鬥争劫奪,不勝其禍,斯人淪于禽獸夷狄,而霸術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傷,搜獵先聖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補于煨盡之餘,蓋其為心,良亦欲以挽回先王之道。
聖學既遠,霸術之傳,積漬已深,雖在賢知,皆不免于習染,其所以講明修飾以求宣暢光複于世者,僅足以增霸者之藩籬,而聖學之門牆遂不複可覩。
于是乎有訓诂之學,而傳之以為名;有記誦之學,而言之以為博;有詞章之學,而侈之以為麗。
若是者,紛紛籍籍,群起角力于天下,又不知其幾家,萬徑千蹊,莫知所适。
世之學者,如入百戲之場,讙谑跳踉,騁奇鬥巧,獻笑争妍者,四面而競出,前瞻後盼,應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惚,日夜遨遊淹息其間,如病狂喪心之人,莫自知其家業之所歸。
時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說,而終身從事于無用之虛文,莫自知其所謂。
間有覺其空疏缪妄,支離牽滞,而卓然自奮,欲以見之行事之實者,極其所抵,亦不過為富強功利五霸之事業而止。
聖人之學,日遠日晦,而功利之習,愈趨愈下。
其間雖嘗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說,卒亦未能有以勝其功利之心;雖又嘗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論,終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見。
蓋至于今,功利之毒,淪浃于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也幾千年矣。
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
其出而仕也,理錢谷者則欲兼夫兵刑,典禮樂者又欲與以铨軸;處郡縣則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則望宰執之要。
故不能其事則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說則不可以要其譽;記誦之廣,适以長其傲也;知識之多,适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适以飾其僞也。
是以臯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學小生皆欲通其說、究其術。
其稱名僭号,未嘗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務,而其誠心實意之所在,以為不如是,則無以濟其私而滿其欲也。
嗚呼!以若是之積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講之以若是之學術,宜其聞吾聖人之教而視之以為贅疣枘鑿;則其以良知為未足,而謂聖人之學為無所用,亦其勢有所必至矣。
嗚呼!士生斯世,而尚何以求聖人之學乎?尚何以論聖人之學乎?士生斯世而欲以為學者,不亦勞苦而繁難乎?不亦拘滞而險艱乎?嗚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萬古一日。
則其聞吾拔本塞源之論,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憤然而起,沛然若決江河而有所不可禦者矣。
非夫豪傑之士無所待而興起者,吾誰與望乎! 凡此所言,自漢以來,訓诂、記誦、詞章之學,習齋所深斥者,陽明已先及;虞廷盛治,禮樂政教、水土播植,習齋所力倡者,陽明亦同之;各就其性分之所近,專治一藝以成才,而靖獻于天下,陽明、習齋所論無異緻。
習齋之見,何以自别于陽明?惟陽明深非功利,習齋則澈骨全是功利,此為兩人之所異耳。
[習齋之功利主義]魏禧冰叔謂:「文成功蓋天壤,一洗千古道學空疎之恥。
」陽明非不重功業,惟立說與習齋自異。
郝公函問:「『正誼』、『明道』二句,似即『謀道不謀食』之旨,先生不取,何也?」曰:「世有耕種而不謀收獲者乎?有荷網持鈎而不計得魚者乎?抑将恭而不望其不侮,寬而不計其得衆乎?這『不謀』、『不計』兩『不』字,便是老無釋空之根。
惟吾夫子『先難後獲』、『先事後得』、『敬事後食』三『後』字無弊。
蓋正誼便謀利,明道便計功,是欲速,是助長;全不謀利謀功,是空寂,是腐儒。
」公函曰:「請問謀道不謀食。
」曰:「宋儒正從此誤,後人遂不謀生。
不知後儒之道,全非孔門之道。
孔門六藝,進可以獲祿,退可以食力,如委吏之會計,簡兮之伶官可見。
故耕者猶有餒,學也必無饑。
夫子申結不憂貧,以道信之也。
若宋儒之學,不謀食,能無饑乎?」言行錄教及門 習齋議論如此,而恕谷已言之,曰: 思學術不可少偏。
近聞習齋緻用之學,或用之于家産,或用之于排解,少不迂闊,而已流雜霸矣。
故君子為學,必慎其流。
李恕谷年譜 陽明「拔本塞源」之論,惜乎發之晚年,未及深闡,遂使後之治王學者,仍堕入身心性命重霧之圍,于陽明拔本塞源論大旨,不聞有所提撕警策,于陽明所陳易從、易學、易能、易成才之道,似未着意。
及習齋激于宋、明以來理學諸儒之流為空虛無用,而矯之惟恐其不正,凡所高論排擊,固已極痛切無蘊蓄矣,然全尚功利,流弊亦不免。
其後浙東有章實齋,着文史通義,深斥經學家訓诂考據之無當于實事實理,議論時與習齋相會通;而謂學術功力必兼性情,即王氏良知遺意,則與習齋功利異趨矣。
今人方盛倡功利之論,習齋四存之旨,極為潮流所重,然若補之以實齋性情之說,而溯之于陽明拔本塞源之教,以習齋所謂「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為天地造實績」者,見上陸桴亭書合之于陽明易知、易從、易學、易能、易成才之說,而無惟以功利為首倡,或者乃有合于恕谷所謂「學術不可少偏」之微意也。
[顔學之流衍]夫學術之異同,難言之矣,而學術之流變,尤為難言。
習齋論學,慨然欲以改易二千年之舊轍,而一傳為恕谷、昆繩,不聞繼起,斬焉遂絕;且恕谷、昆繩,其精神意氣,亦複與習齋當日所想望者若有不類。
何也?蓋習齋雖對宋、元、明以來理學諸儒,高論排擊,而其為學大體,仍自與宋、元、明以來諸儒走上同一路徑,未能劃然分疆割席,則其結果,自祇限于此而已也。
習齋力斥誦讀紙墨工夫,然極尊古,持論必以堯、舜、周、孔為歸,所倡六府、三事、三物、四教,皆根據古籍;則其學術根源,初與其排擊之諸儒非有異緻,惟諸儒言大學、中庸,習齋言僞尚書、僞周禮耳。
習齋又曰: 仆謂古來詩書,不過習行經濟之譜,但得其路徑,真僞可無問也,即僞亦無妨也。
今與之辨書冊之真僞,著述之當否,即使皆真而當,是彼為有弊之程朱,而我為無弊之程朱耳。
不幾揭衣而笑裸,抱薪而救火乎!習齋記餘寄桐鄉錢生曉城 [習齋之尊古]習齋不尚誦讀著述,意則然矣,然習齋所謂經濟,意在隆古乎?抑在當時乎?若在當時,則習行路徑,當求之實事實物,不必求之古詩書也。
若意在隆古,古書真僞未辨,當否未判,奈何遽奉以為習行之譜?今習齋言經濟,多混之于禮樂;言禮樂,多本之于古昔;言事物,亦以揖讓升降、弦歌舞佾、衣冠金石為主,并末深發當時切用之意,則烏從閉學者誦讀考究之功?故恕谷初從學于習齋,習齋規恕谷,策多救時,宜進隆古;恕谷亦規習齋,盡執古法,宜酌時宜。
恕谷年譜。
又習齋力主複封建,恕谷頗不以為是,師弟商榷者數年,未能合一。
見恕谷存治編跋尾。
夫盡執古法,而戒人為誦讀紙墨工夫,則不知古之果如何也。
故恕谷又言之,曰:「思向論禮,未能考古準今,今頗知依據;向不知樂,今知樂。
」又有戒恕谷者,曰:「坐讀久,則體漸柔,漸畏事,将蹈宋、明書生覆轍。
」恕谷答之曰: 吾人行習六藝,必考古準今。
禮殘樂缺,當考古而準以今者也;射、禦、書有其髣髴,宜準今而稽之古者也;數本于古,而可參以近日西洋諸法者也。
且禮之冠、昏、喪、祭,非學習不能熟其儀,非考訂不能得其儀之當,二者兼用者也;宗廟、郊社、禘祫、朝會,則但可考究以待君相之求,不便自我定禮以為習行者也。
矧今古不同,公西華之禮樂,惟宜學習。
何者?三代之禮,至周而備,時王之制厘然也,修之家,獻之廷,無變易者,然殷辂、周冕、舜樂,孔子且以考究為事矣。
今世率遵朱子家禮,然多杜撰無憑,行之傎踬。
其考議之當急,為何如者?海内惟毛河右知禮樂,萬季野明于禮文,向問之不厭反複;今季野長逝,河右遠離,吾道之孤,複将質誰?故上問之古人耳。
豈得已哉!恕谷年譜 是則恕谷早年雖曾規習齋盡執古法之非是,時年二十七其後乃不得不自習齋之習行折而入于考究。
時年四十五自此河北實踐之學,終與南士博雅同流,卒亦不出誦讀紙墨之外。
吳、皖考經之學既盛,章實齋始創「六經皆史」之論,謂:「『禮,時為大』,而動言好古,必非真知古制者。
學者昧于知時,動矜博古,譬如考西陵之蠶桑,講神農之樹藝,謂可以禦饑寒,而不須衣食也。
」文史通義史釋故習齋重習行而必則古昔,不免為其學術自身所含之歧點者,一也。
[自習行折入考究為顔學自身一歧點]習齋泥古之病,朱蓉生無邪堂答問論之極析又習齋既盛倡事物功利之學,而仍不免心性禮樂之見,故平日持論雖甚激昂,其制行則仍是宋、明諸儒榘矱。
孝悫之終命其子恕谷從學者亦由此。
尤著者,習齋力斥靜坐之非,而自有一番工夫,名曰「習恭」。
[習齋之習恭與宋儒靜坐之異]杜益齋問:「習恭即靜坐乎?」曰:「非也。
靜坐是身心俱不動之謂,空之别名也;習恭是吾儒整修九容工夫。
媿不能如堯之允,舜之溫,孔之安,故習之。
習恭與靜坐,天淵之分也。
」言行錄王次亭篇 遊馬生學,教之習端坐功,正冠整衣,挺身平肱,手交當心,頭必直,神必悚;如此則扶起本心之天理,天理作主,則諸妄自退聽矣。
言行錄學人篇 凡此所謂「習恭」、「習端坐」者,縱謂與靜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