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顔習齋李恕谷
關燈
小
中
大
生矣。
又嘗戒恕谷以三減,曰: [以上習齋論從事之方法]減冗瑣以省精力,減讀作以專習行,減學業以卻雜亂。
如方學兵,且勿及農;冠禮未熟,不可更及昏禮。
年譜 [實學三大綱兵農禮]蓋習齋所提倡習行有用之學,舉要言之,惟三端為習齋所常道:一曰兵,二曰農,三曰禮樂。
其言農,則尤主于水利,故其謂張文升曰: 如天不廢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以六字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
年譜 [習齋言水利]嘗與門人言博蠡修河法,曰:「北人祇思除水患,不思興水利,不知興利即除害也。
」又曰:「吾事水學不外『分、浚、疏』三字,聖王治天下,亦祇此三事。
」均見年譜其言農田水利,與同時劉繼莊所論略同。
惜乎習齋未著書,今不得其詳矣。
張天章勸習齋着禮儀、水利書,知習齋于水利常所稱論,故人勸其著書也。
其于尚武習軍事一端,尤常常慨切言之。
謂: [習齋言武事]朱子重文輕武;……其遺風至今日,衣冠之士,羞與武夫齒;秀才挾弓矢出,鄉人皆驚;甚至子弟騎射武裝,父兄便以不才目之。
長此不返,四海潰弱,何有已時乎!存學編卷二 又謂: 宋元來儒者,卻習成婦女态,甚可羞。
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為上品矣。
存學編卷一學辨 又謂: 白面書生,微獨無經天緯地之略,禮樂兵農之才,率柔脆如婦人女子,求一腹豪爽倜傥之氣亦無之。
習齋記餘卷一泣血集序 年譜謂:習齋八歲就外傅吳洞雲學,洞雲名持明,能騎射劍戟。
慨明季國事日靡,潛心百戰神機,參以己意,條類攻戰守事宜二帙。
時不能用,以醫隐,又長術數。
蓋先生自蒙養時已不同。
又二十三歲見七家兵書悅之,遂學兵法,嘗徹夜不寐。
複學技擊。
五十七歲至商水,訪李子青。
子青固大俠,館先生。
見揣短刀,曰:「君善此乎?」先生謝不敏。
子青固請與試,乃折竹為刀,舞相擊數合,中子青腕,子青大驚,拜伏地,曰:「吾謂君學者耳,技至此乎!」遂深相結。
是習齋固精武事。
至于禮樂,尤為所重。
謂「宋儒胡子安定外,惟橫渠為近孔門教學」,存學編因其主以禮為教也。
又謂: [習齋言禮樂]自驗無事時種種雜念,皆屬生平聞見言事境物,可見有生後皆因習作主。
聖人無他治法,惟就其性情所自至,制為禮樂,使之習乎善以不失其性,不惟惡念不生,俗情亦不入。
年譜 又曰: 人心,動物也,習于其事,則有所寄而不妄動。
故吾儒時習力行,皆所以治心。
釋氏則寂室靜坐,絕事離羣以求治心,不惟理有所不可,勢亦有所不能,故置數珠以寄念。
言行錄剛峰第七 又曰: 習行禮、樂、射、禦之學,健人筋骨,和人血氣,調人情性,長人仁義……為其動生陽和,不積痰郁氣,安内扞外也。
言行錄刁過之第十九 [習齋之性善論]習齋治兵農,所以為富強,習六藝禮樂,所以為教化,内聖外王,胥于實事實行見之。
而欲求習齋講禮樂之精意,則不可不及于其性善、性惡之辨。
最要者在駁正氣質之非惡。
其言曰: [氣質非惡]若謂氣惡,則理亦惡;若謂理善,則氣亦善。
蓋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烏得謂理純一善而氣質偏有惡哉?譬之目矣,眶、疱、睛,氣質也,其中光明能見物者,性也,将謂光明之理專視正色,眶疱睛乃視邪色乎?……能視即目之性善;其視之也,則情之善;其視之詳略遠近,則才之強弱,皆不可以惡言。
蓋詳且遠固善,即略且近亦善,第不精耳。
惡于何加?惟因有邪色引動障蔽其明,然後有淫視,而惡始名焉。
然其為之引動者,性之咎乎?氣質之咎乎?若歸咎于氣質,是必無此目,然後可全目之性矣。
存性編卷一 習齋謂惡之由來皆在習,不得因習而歸咎于氣質。
氣質無惡可言,舍氣質亦無義理可言也。
故曰: 渾天地間一性善也……見妻子可愛,反以愛父母者愛之,父母反不愛焉;見鳥獸草木可愛,反以愛人者愛之,人反不愛焉,是謂貪營鄙吝。
以至于貪所愛而弒父弑君,吝所愛而殺身喪國,皆非其愛之罪,誤愛之罪也,又不特不仁而已也。
至于愛不獲宜而為不義,愛無節文而為無禮,愛昏其明而為不智,皆一誤為之也,固非仁之罪也。
使笃愛于父母,則愛妻子非惡也;使笃愛于人,則愛物非惡也。
如火烹炮,水滋潤,刀殺賊,何咎?或火灼人,水溺人,刀殺人,非水、火、刀之罪也,亦非其熱、寒、利之罪也。
手持他人物,足行不正途,非手、足之罪也,亦非持、行之罪也;耳聽邪聲,目視邪色,非耳、目之罪也,亦非視、聽之罪也;皆誤也,皆誤用其情也。
誤始惡,不誤不惡也。
引蔽始誤,不引蔽不誤也;習染始終誤,不習染不終誤也。
丢其引蔽、習染者,則猶是愛之情也,猶是愛之才也,猶是用愛之人之氣質也。
而恻隐其所當恻隐,仁之性複矣。
義、禮、智猶是也。
故曰「率性之謂道」也,故曰「道不遠人」也。
程朱惟見性善不真,反以氣質為有惡,而求變化之,是戕賊人以為仁義,遠人以為道矣。
存性編卷二 [惡起于引蔽習染而誤]習齋既謂氣質無不善,所以不善者由于誤,誤由于引蔽,引蔽之而終于誤者在習染。
然引蔽不可拒,而習染則可正也。
何以引蔽不可拒?以引蔽吾者本亦無不善,因我之誤而遂見其不善也。
故習齋持論,最重于「習」。
曰: 孔孟以前責之習,使人去其所本無;程朱以後責之氣,使人憎其所本有。
是以人多以氣質自诿,竟有「山河易改」、「本性難移」之諺矣。
其誤世豈淺哉! 而所以正我之習,使勿為引蔽所誤者,即禮樂也。
[禮樂以去引蔽]與門人習禮畢,謂之曰:「試思周旋跪拜之際,可容急躁乎?可容暴慢乎?禮陶樂淑,聖人所以化人之急躁暴慢,而調理其性情也。
緻中緻和,以位天地、育萬物者,即在此。
」言行錄學問第二十 禮樂之擴大,則為三事、六府、六德。
故曰: 孔孟之性旨明,而心性非精,氣質非粗。
不惟氣質非吾性之累害,而且舍氣質無以存養心性。
則吾所謂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藝之學是也。
存性編卷二 三事、六府、六德之擴大,則曰事物。
故曰: [禮樂見于事物]「必有事焉」,學之要也。
心有事則存,身有事則修,家之齊,國之治,皆有事也。
無事則道與治俱廢。
故正德、利用、厚生曰事,不見諸事,非德、非用、非生也;德、行、藝曰物,不征諸物,非德、非行、非藝也。
宋儒主理在事先,故重理而輕事:習齋主理由事見,故即事以明理。
其言曰: [事物在于習]見理已明而不能處事者多矣,有宋諸先生便謂還是見理不明,隻教人明理。
孔子則隻教人習事,迨見理于事,則已徹上徹下矣。
此孔子之學與程朱之學所由分也。
存學編卷二 習齋既謂孔子隻教人習事,又謂周孔教天下以動。
教天下以動,即教人以習事也。
其言曰: [習則須動]三皇、五帝、三王、周、孔,皆教天下以動之聖人也,皆以動造成世道之聖人也。
漢、唐襲其動之一二以造其世也。
晉、宋之苟安,佛之空,老之無,周、程、朱、邵之靜坐,徒事口筆,總之皆不動也。
而人才盡矣,聖道亡矣。
吾嘗言: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
自信其考前聖而不謬,俟後聖而不惑矣。
言行錄學須篇 故性道正于禮樂,禮樂着于事物,事物通于習行。
習齋之意,在使天下皆習行于實事,而由習行以自明性道,即謂不明,亦已在性道之中矣。
故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此聖賢百世不易之成法也。
……後世有賢如孟子者,得由行習而着察,即愚不肖者,亦相與行習于吾道之中,正中庸所謂「行而世為天下法」,亦何必人人語以性道而始為至乎?存學編 性道既在禮樂之中,亦惟賴禮樂而性道始得完成其作用。
韓子垂問:「道即在六藝乎?」曰:「子臣弟友,道之歸宿;禮樂射禦等,道之材具。
若無之,則子臣徒具忠孝之心,而無其作用。
如明末死節諸臣,不可見乎?」言行錄刁過之篇 [習齋論學之總體系]故性道與禮樂,習行與作用,習齋皆一貫言之。
合「事」與「動」而為習行,由習行而明性道,由性道而見作用,建功業,合内外,成人己,通身世,打成一片,一滾做功,此習齋論學要旨也。
故曰: 吾願求道者,盡性而已矣;盡性者,實征之吾身而已矣;征身者,動與萬物共見而已矣。
吾身之百體,吾性之作用也,一體不靈,則一用不具;天下之萬物,吾性之措施也,一物不稱其情,則措施有累。
合内外,成人己,通身世,打成一片,一滾做功。
近自幾席,遠達民物;下自鄰比,上暨廊廟;粗自灑掃,精通燮理;至于畫倫定制,陰陽和,位育徹,吾性之德全矣。
然則習齋論學,雖徹頭徹尾側重功利,而亦未嘗忽性道。
性道、事功交融互洽,而會其歸于禮樂。
禮樂者,内之為心性之所由導而達,外之為事功之所由依而立。
故曰: 聖人……畫衣冠,饬簠簋,制宮室,第宗廟,辨車旗,别飲食,或假諸形象羽毛以制禮,範民性于升降、周旋、跪拜、次叙、肅讓。
又镕金琢石,竅竹糾絲,刮匏陶上,張革擊木,文羽鑰,武幹戚,節聲律,撰詩歌,選伶佾以作樂,調人氣于歌韻舞儀,暢其積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脈,化其乖暴,緩其急躁。
而聖人緻其中和以盡其性、踐其形者在此,緻家國天地之中和,以為位育,使生民、天地皆盡其性、踐其形者亦在此矣。
習齋記餘與何茂才千裡書 是禮樂也,事物也,功利也,自習齋論學之系統言之,皆一也。
而此諸端,又皆本乎身而發乎動,合而言之則曰「善」。
故曰: 為絲毫之惡,皆自點其光瑩之本體,極神聖之善,始自踐其固有之形骸,而異端重性輕形因而滅絕倫紀之說,自不得以惑人心,喜靜惡動因而廢棄六藝之妄,自不得以蕪正道。
存性編卷二 此習齋論學大體也。
[顔學之地位]以言夫近三百年學術思想之大師,習齋要為巨擘矣。
豈僅于三百年!上之為宋、元、明,其言心性義理,習齋既一壁推倒;下之為有清一代,其言訓诂考據,習齋亦一壁推倒。
「開二千年不能開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筆」,王昆繩語,見居業堂集卷八與壻梁仙來書遙遙斯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可以為習齋詠矣。
[顔學之淵源]然習齋論學,亦非平地拔起,殆亦有其因緣。
以餘所見,習齋要不失為當時一北方之學者,其學風蓋頗似孫夏峯,其講學制行,蓋有聞于夏峯之風聲而起也。
[習齋與孫夏峯]夏峯論學,樸樸無所奇,以視習齋傲睨千載,獨步一世,若遙為不倫;然以夏峯人格之堅實,制行之樸茂,則習齋所論,正為近之。
習齋嘗謂:「身遊之地,耳被之方,惟樂訪忠孝恬退之君子,與豪邁英爽之後傑;得一人如獲萬斛珠,以為此輩尚存吾儒一線之真脈也。
凡訓诂章句諸家不欲問。
」習齋記餘泣血集序今夏峯忠孝之大節,禮樂兵農之素行,正習齋四存編中理想之人物,所謂「吾儒一線之真脈」者。
惟夏峯不斥宋儒,不廢著述耳。
習齋之與夏峯,地相望,時相接,烏得謂習齋不受夏峯影響哉?據年譜:習齋年二十四、五,弟子交遊間頗有夏峯門人。
三十歲,約王法幹習齋同學至友訪夏峯,以事不果。
而同年稍後,即同王法幹訪五公山人問學,其後又屢往不一往。
[王介祺]五公山人者,王餘佑,字介祺,保定新城人。
受業于夏峯,學兵法,究當世之務,習騎射,擊刺無弗工。
甲申,闖賊陷京師,山人父子建義旗,起兵讨賊,與夏峯共恢複雄、新城、容城三縣,後竟隐不仕。
習齋弟子李恕谷、王昆繩亟稱之,以比諸葛武鄉。
[習齋之交遊]習齋又謂生平父事者五人:刁文孝、張石卿、王五公、張公儀、李孝殷。
孝悫,即恕谷父也。
[刁蒙吉]刁包,字蒙吉,祈州人。
李闖躏畿西,包散财糾衆禦之,祈州得免。
居父喪,哀毀月餘,須發盡白,三年不飲酒食肉,不内寝。
及母卒,号恸嘔血數升,遂病,不數月而卒,年六十七。
初聞夏峯論學而好之,後笃嗜高攀龍書。
年譜:習齋年二十七,入祁拜谒刁包,得其所輯斯文正統歸,立道統龛,正位伏羲至周、孔,配位顔、曾、思、孟、周、程、張、邵、朱。
是習齋當時,亦深受刁包影響也。
後為存學編,乃雲:「愚嘗上書刁文孝,其答書亦不問人之疑與否,隻自己說盡,想刁公亦非矜情自見,蓋素日所學,原是說話作文,更無他物與人耳。
」卷三此已為不滿之辭,要其平日感受,不在文字議論而在樸實為人處也。
張公儀,習齋稱其「檢樸笃實,真忠真孝」。
張石卿,稱其「品近幼安,心同思肖,廉潔似孺子,甘餓凍似袁安,謙抑樂接後學似郭有道,觀書詳密,講解諄切,雖甚疲病而不倦似朱晦庵,其于秦漢以降二千年間之書,聞見博洽,則未審何若」。
又雲:「王介祺稱其經濟不可量。
」見習齋記餘祭兩氏文習齋又以張石卿、刁文孝兩人讀書同譏。
見前引要之當時北學自成一種風氣,習齋惟反對讀書著述,其它無遠異也。
[李孝悫][孝悫與習齋之往返]李孝悫,名明性,字洞初,又号晦夫,亦從學于夏峯。
明末,天下大亂,孝殷方弱冠,與鄉人習射禦賊,挾利刃大弓長箭,騎生馬疾馳,同輩無敵。
晚年益好射,時時率弟子植侯比耦,審固無虛發。
元旦,設弧矢神位,置弓矢于傍,酹酒祭之,曰:「文武缺一豈道乎?」年譜王源語習齋三十一歲,訪之問學,兩人居伊迩,然孝悫不往報。
習齋與王法幹為學會,邀孝悫,孝悫拒之。
複法幹書曰:「足下與易直結道義交,愚知學問将大進矣,氣質将大變矣,英浮者其将渾融乎?矯強者其将自然乎?圭角者其将沉潛乎?愚于二賢之好學,因而思顔子之好學,曰『回也如愚』,或其所難及者即在『如愚』乎?曰『如愚』,不惟不見圭角,亦聰明睿智之毫不露也。
」又複習齋問學書曰:「承下詢,無可言,必妄言之,當涵養沉潛,煉至如愚光景,則英資不露,浮俗全銷。
」又複書略曰:「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或易直至寒家,不能相候,或當往貴府,不克必往,此中有情理可諒也。
」王五公山人集有回朱易直、王法幹三劄,謂:「讀書為格物之大端,須自古今人物涉曆而下,固不止宋代諸賢也。
」此規諷兩人排诋宋儒、不主讀書之見解也。
又曰:「兩賢力追古道,獨挽頹風,可謂荒萊之特苗,狂瀾之砥柱,然須平以近人,和以惠物,使吾道近洽而遠布,庶幾樂易可親,久而與化。
若夫孤高寡與,使人畏而遠之,指而異之,雖一身一家,孤燈獨照,恐久而易危也。
愚謂行古道以勇,複古道以漸,成古道以久,傳古道以寬和,輔古道以博雅,則内外兼修,文行備舉,萬物一體之意,在吾襟抱間矣。
」此則箴藥之意,大體與孝悫甚似矣。
又特引顧泾凡語,謂:「吾輩發念舉事須于太極上有分,若但跟陰陽五行上走,便不濟事。
」此則嫌習齋講學太重事物,不根柢心性本原而發也。
凡此等處,均可見當時河北學者先輩對顔學之意态。
毛奇齡為孝悫墓表,謂:「顔習齋,博陵儒也,謂聖人無心學,而有其學,乃自立為學次第,雜取少儀、内則諸篇,定幼學之準,而以古文禹谟、李氏周官經所雲『六府、三事、三物』為節目究竟,彷佛班氏、王學限年責功之說,而心學阙焉。
乃謂先生實學與其說合,齋宿遇先生,先生不與見。
既而見,不答。
先生于諸客之過,未嘗不答,而獨不答于習齋。
即習齋亦不以先生不答而不之過。
嘗過先生,值他出,見案前所錄書,大驚,歸而書先生姓字于屏,每出入必拱揖焉。
習齋籍博陵,而寄僦于蠡城之東村,先生由裡居之鄉,由鄉之裡居,必經習齋門,不一入也。
然而先生遇雖疏,終以其學切實,遣子塨與遊,塨雖秉家學,然亦學其所學雲。
」西河所述,當親聞于恕谷,其言與恕谷所為習齋年譜合。
惟譏習齋阙心學,恕谷嘗面辨之,見恕谷年譜而毛氏仍着其說,非恕谷意。
[習齋之性氣]據年譜,習齋三十三歲谒孝悫,約翌日再會,及至,則孝悫以事出矣,見其日記,有「易直立朝必蹈矯激之僻」雲雲,習齋歎息而去。
王法幹亦告習齋在前一年雲:「李晦夫言吾子欠涵養,且偏僻。
」則當時孝悫所以拒習齋、法幹之會而與之書,不答習齋之訪,約晤而他出,留示日記以婉規習齋者,皆在此。
即習齋亦自言之,曰:「王介祺春風和氣,李晦夫闇然恂恂,吾羨之不能之。
雖有猛勵方強,是暴也,非剛也。
」其後孝悫終遣其子學于習齋,乃為其學之切實。
以是而觀,當時北方學者,厲忠孝之節,究兵、農、禮樂,為風尚之大同,習齋亦莫能外。
夏峯巋然為之倡,王五公、李孝悫之徒,皆足以影響習齋于風聲意氣之微。
故習齋三十六歲,既成存性、存學兩編,郵書夏峯論學,自謂「發未燥,已聞容城孫先生名,己亥二十五在易水,得交高弟王五修,連年來,與高弟介祺,尤屬莫逆,撰有存性、存學二編,欲得先生之一是,而複孔門之舊」雲雲。
是習齋于夏峯,始終敬仰。
[習齋對夏峯之欽仰]康熙五年丙午,夏峯講學内黃,舉論語「學而時習」,謂:「一部論語,皆時習之功。
」越後四年,習齋始更「思古齋」曰「習齋」。
習齋四存編中人物,其實是夏峯、五公一路。
四書正誤述孫語「赴的湯,蹈的火,纔做的人」,而雲:「畢竟此老好!」時在丁醜二月,則習齋已六十三,而夏峯之卒已踰廿年矣。
而其持論之高亢,意度之激厲,所謂「及時發明前二千年之故道,以易後二千年之新轍」者,上夏峯書中語則習齋之所以成其為習齋也。
李孝悫之緻疑于習齋者,亦在此不在彼。
其後恕谷于習齋,亦頗有獻替,規習齋勿多言高亢浮躁。
時恕谷年三十三,習齋年五十七 [習齋與同時河北學者之異同]蓋習齋論學,始終不脫高亢之氣,對宋、元、明理學諸儒,雖排擊已甚,而并世學者交遊,為習齋所敬信,如孫、王、李諸人,則仍是理學門中人物,亦即習齋四存編中所理想之人物,當時北方學者氣象率如此。
習齋平日精神意度,亦不能遠踰乎此。
其持論之高亢,則習齋個人性氣為之。
顔、李之學,仍未能劃然與宋、元、明理學分疆割席,此乃習齋講學精神本如此,不得盡以後無繼承為說也。
清末譚獻複堂日記謂「習齋門徑略似蘇門孫先生」,可謂知言。
[習齋與陸桴亭]其次影響習齋論學者,為太倉陸桴亭。
年譜于己酉三十五歲正月着存性編,七月書「聞太倉陸桴亭自治教人以六藝為主」一條,同歲十一月,着存學編共四卷,大旨謂孔門教人,以禮樂兵農,心意身世,一緻加功,是為正學。
不能謂與桴亭講學,絕無風聲啟召之迹也。
故于壬子三十八歲,與陸桴亭書,自述存性、存學大旨,而雲「在故友刁文孝座,聞先生有佳錄,即指思辨錄複明孔子六藝之學。
嗣刁翁出南方諸儒手書,又知桴亭有人性之善正在氣質之論,乃知先生不惟得孔孟學宗,兼悟孔孟性旨,已先得我心。
當今之時,承儒道嫡
又嘗戒恕谷以三減,曰: [以上習齋論從事之方法]減冗瑣以省精力,減讀作以專習行,減學業以卻雜亂。
如方學兵,且勿及農;冠禮未熟,不可更及昏禮。
年譜 [實學三大綱兵農禮]蓋習齋所提倡習行有用之學,舉要言之,惟三端為習齋所常道:一曰兵,二曰農,三曰禮樂。
其言農,則尤主于水利,故其謂張文升曰: 如天不廢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以六字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
年譜 [習齋言水利]嘗與門人言博蠡修河法,曰:「北人祇思除水患,不思興水利,不知興利即除害也。
」又曰:「吾事水學不外『分、浚、疏』三字,聖王治天下,亦祇此三事。
」均見年譜其言農田水利,與同時劉繼莊所論略同。
惜乎習齋未著書,今不得其詳矣。
張天章勸習齋着禮儀、水利書,知習齋于水利常所稱論,故人勸其著書也。
其于尚武習軍事一端,尤常常慨切言之。
謂: [習齋言武事]朱子重文輕武;……其遺風至今日,衣冠之士,羞與武夫齒;秀才挾弓矢出,鄉人皆驚;甚至子弟騎射武裝,父兄便以不才目之。
長此不返,四海潰弱,何有已時乎!存學編卷二 又謂: 宋元來儒者,卻習成婦女态,甚可羞。
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為上品矣。
存學編卷一學辨 又謂: 白面書生,微獨無經天緯地之略,禮樂兵農之才,率柔脆如婦人女子,求一腹豪爽倜傥之氣亦無之。
習齋記餘卷一泣血集序 年譜謂:習齋八歲就外傅吳洞雲學,洞雲名持明,能騎射劍戟。
慨明季國事日靡,潛心百戰神機,參以己意,條類攻戰守事宜二帙。
時不能用,以醫隐,又長術數。
蓋先生自蒙養時已不同。
又二十三歲見七家兵書悅之,遂學兵法,嘗徹夜不寐。
複學技擊。
五十七歲至商水,訪李子青。
子青固大俠,館先生。
見揣短刀,曰:「君善此乎?」先生謝不敏。
子青固請與試,乃折竹為刀,舞相擊數合,中子青腕,子青大驚,拜伏地,曰:「吾謂君學者耳,技至此乎!」遂深相結。
是習齋固精武事。
至于禮樂,尤為所重。
謂「宋儒胡子安定外,惟橫渠為近孔門教學」,存學編因其主以禮為教也。
又謂: [習齋言禮樂]自驗無事時種種雜念,皆屬生平聞見言事境物,可見有生後皆因習作主。
聖人無他治法,惟就其性情所自至,制為禮樂,使之習乎善以不失其性,不惟惡念不生,俗情亦不入。
年譜 又曰: 人心,動物也,習于其事,則有所寄而不妄動。
故吾儒時習力行,皆所以治心。
釋氏則寂室靜坐,絕事離羣以求治心,不惟理有所不可,勢亦有所不能,故置數珠以寄念。
言行錄剛峰第七 又曰: 習行禮、樂、射、禦之學,健人筋骨,和人血氣,調人情性,長人仁義……為其動生陽和,不積痰郁氣,安内扞外也。
言行錄刁過之第十九 [習齋之性善論]習齋治兵農,所以為富強,習六藝禮樂,所以為教化,内聖外王,胥于實事實行見之。
而欲求習齋講禮樂之精意,則不可不及于其性善、性惡之辨。
最要者在駁正氣質之非惡。
其言曰: [氣質非惡]若謂氣惡,則理亦惡;若謂理善,則氣亦善。
蓋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烏得謂理純一善而氣質偏有惡哉?譬之目矣,眶、疱、睛,氣質也,其中光明能見物者,性也,将謂光明之理專視正色,眶疱睛乃視邪色乎?……能視即目之性善;其視之也,則情之善;其視之詳略遠近,則才之強弱,皆不可以惡言。
蓋詳且遠固善,即略且近亦善,第不精耳。
惡于何加?惟因有邪色引動障蔽其明,然後有淫視,而惡始名焉。
然其為之引動者,性之咎乎?氣質之咎乎?若歸咎于氣質,是必無此目,然後可全目之性矣。
存性編卷一 習齋謂惡之由來皆在習,不得因習而歸咎于氣質。
氣質無惡可言,舍氣質亦無義理可言也。
故曰: 渾天地間一性善也……見妻子可愛,反以愛父母者愛之,父母反不愛焉;見鳥獸草木可愛,反以愛人者愛之,人反不愛焉,是謂貪營鄙吝。
以至于貪所愛而弒父弑君,吝所愛而殺身喪國,皆非其愛之罪,誤愛之罪也,又不特不仁而已也。
至于愛不獲宜而為不義,愛無節文而為無禮,愛昏其明而為不智,皆一誤為之也,固非仁之罪也。
使笃愛于父母,則愛妻子非惡也;使笃愛于人,則愛物非惡也。
如火烹炮,水滋潤,刀殺賊,何咎?或火灼人,水溺人,刀殺人,非水、火、刀之罪也,亦非其熱、寒、利之罪也。
手持他人物,足行不正途,非手、足之罪也,亦非持、行之罪也;耳聽邪聲,目視邪色,非耳、目之罪也,亦非視、聽之罪也;皆誤也,皆誤用其情也。
誤始惡,不誤不惡也。
引蔽始誤,不引蔽不誤也;習染始終誤,不習染不終誤也。
丢其引蔽、習染者,則猶是愛之情也,猶是愛之才也,猶是用愛之人之氣質也。
而恻隐其所當恻隐,仁之性複矣。
義、禮、智猶是也。
故曰「率性之謂道」也,故曰「道不遠人」也。
程朱惟見性善不真,反以氣質為有惡,而求變化之,是戕賊人以為仁義,遠人以為道矣。
存性編卷二 [惡起于引蔽習染而誤]習齋既謂氣質無不善,所以不善者由于誤,誤由于引蔽,引蔽之而終于誤者在習染。
然引蔽不可拒,而習染則可正也。
何以引蔽不可拒?以引蔽吾者本亦無不善,因我之誤而遂見其不善也。
故習齋持論,最重于「習」。
曰: 孔孟以前責之習,使人去其所本無;程朱以後責之氣,使人憎其所本有。
是以人多以氣質自诿,竟有「山河易改」、「本性難移」之諺矣。
其誤世豈淺哉! 而所以正我之習,使勿為引蔽所誤者,即禮樂也。
[禮樂以去引蔽]與門人習禮畢,謂之曰:「試思周旋跪拜之際,可容急躁乎?可容暴慢乎?禮陶樂淑,聖人所以化人之急躁暴慢,而調理其性情也。
緻中緻和,以位天地、育萬物者,即在此。
」言行錄學問第二十 禮樂之擴大,則為三事、六府、六德。
故曰: 孔孟之性旨明,而心性非精,氣質非粗。
不惟氣質非吾性之累害,而且舍氣質無以存養心性。
則吾所謂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藝之學是也。
存性編卷二 三事、六府、六德之擴大,則曰事物。
故曰: [禮樂見于事物]「必有事焉」,學之要也。
心有事則存,身有事則修,家之齊,國之治,皆有事也。
無事則道與治俱廢。
故正德、利用、厚生曰事,不見諸事,非德、非用、非生也;德、行、藝曰物,不征諸物,非德、非行、非藝也。
宋儒主理在事先,故重理而輕事:習齋主理由事見,故即事以明理。
其言曰: [事物在于習]見理已明而不能處事者多矣,有宋諸先生便謂還是見理不明,隻教人明理。
孔子則隻教人習事,迨見理于事,則已徹上徹下矣。
此孔子之學與程朱之學所由分也。
存學編卷二 習齋既謂孔子隻教人習事,又謂周孔教天下以動。
教天下以動,即教人以習事也。
其言曰: [習則須動]三皇、五帝、三王、周、孔,皆教天下以動之聖人也,皆以動造成世道之聖人也。
漢、唐襲其動之一二以造其世也。
晉、宋之苟安,佛之空,老之無,周、程、朱、邵之靜坐,徒事口筆,總之皆不動也。
而人才盡矣,聖道亡矣。
吾嘗言: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
自信其考前聖而不謬,俟後聖而不惑矣。
言行錄學須篇 故性道正于禮樂,禮樂着于事物,事物通于習行。
習齋之意,在使天下皆習行于實事,而由習行以自明性道,即謂不明,亦已在性道之中矣。
故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此聖賢百世不易之成法也。
……後世有賢如孟子者,得由行習而着察,即愚不肖者,亦相與行習于吾道之中,正中庸所謂「行而世為天下法」,亦何必人人語以性道而始為至乎?存學編 性道既在禮樂之中,亦惟賴禮樂而性道始得完成其作用。
韓子垂問:「道即在六藝乎?」曰:「子臣弟友,道之歸宿;禮樂射禦等,道之材具。
若無之,則子臣徒具忠孝之心,而無其作用。
如明末死節諸臣,不可見乎?」言行錄刁過之篇 [習齋論學之總體系]故性道與禮樂,習行與作用,習齋皆一貫言之。
合「事」與「動」而為習行,由習行而明性道,由性道而見作用,建功業,合内外,成人己,通身世,打成一片,一滾做功,此習齋論學要旨也。
故曰: 吾願求道者,盡性而已矣;盡性者,實征之吾身而已矣;征身者,動與萬物共見而已矣。
吾身之百體,吾性之作用也,一體不靈,則一用不具;天下之萬物,吾性之措施也,一物不稱其情,則措施有累。
合内外,成人己,通身世,打成一片,一滾做功。
近自幾席,遠達民物;下自鄰比,上暨廊廟;粗自灑掃,精通燮理;至于畫倫定制,陰陽和,位育徹,吾性之德全矣。
然則習齋論學,雖徹頭徹尾側重功利,而亦未嘗忽性道。
性道、事功交融互洽,而會其歸于禮樂。
禮樂者,内之為心性之所由導而達,外之為事功之所由依而立。
故曰: 聖人……畫衣冠,饬簠簋,制宮室,第宗廟,辨車旗,别飲食,或假諸形象羽毛以制禮,範民性于升降、周旋、跪拜、次叙、肅讓。
又镕金琢石,竅竹糾絲,刮匏陶上,張革擊木,文羽鑰,武幹戚,節聲律,撰詩歌,選伶佾以作樂,調人氣于歌韻舞儀,暢其積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脈,化其乖暴,緩其急躁。
而聖人緻其中和以盡其性、踐其形者在此,緻家國天地之中和,以為位育,使生民、天地皆盡其性、踐其形者亦在此矣。
習齋記餘與何茂才千裡書 是禮樂也,事物也,功利也,自習齋論學之系統言之,皆一也。
而此諸端,又皆本乎身而發乎動,合而言之則曰「善」。
故曰: 為絲毫之惡,皆自點其光瑩之本體,極神聖之善,始自踐其固有之形骸,而異端重性輕形因而滅絕倫紀之說,自不得以惑人心,喜靜惡動因而廢棄六藝之妄,自不得以蕪正道。
存性編卷二 此習齋論學大體也。
[顔學之地位]以言夫近三百年學術思想之大師,習齋要為巨擘矣。
豈僅于三百年!上之為宋、元、明,其言心性義理,習齋既一壁推倒;下之為有清一代,其言訓诂考據,習齋亦一壁推倒。
「開二千年不能開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筆」,王昆繩語,見居業堂集卷八與壻梁仙來書遙遙斯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可以為習齋詠矣。
[顔學之淵源]然習齋論學,亦非平地拔起,殆亦有其因緣。
以餘所見,習齋要不失為當時一北方之學者,其學風蓋頗似孫夏峯,其講學制行,蓋有聞于夏峯之風聲而起也。
[習齋與孫夏峯]夏峯論學,樸樸無所奇,以視習齋傲睨千載,獨步一世,若遙為不倫;然以夏峯人格之堅實,制行之樸茂,則習齋所論,正為近之。
習齋嘗謂:「身遊之地,耳被之方,惟樂訪忠孝恬退之君子,與豪邁英爽之後傑;得一人如獲萬斛珠,以為此輩尚存吾儒一線之真脈也。
凡訓诂章句諸家不欲問。
」習齋記餘泣血集序今夏峯忠孝之大節,禮樂兵農之素行,正習齋四存編中理想之人物,所謂「吾儒一線之真脈」者。
惟夏峯不斥宋儒,不廢著述耳。
習齋之與夏峯,地相望,時相接,烏得謂習齋不受夏峯影響哉?據年譜:習齋年二十四、五,弟子交遊間頗有夏峯門人。
三十歲,約王法幹習齋同學至友訪夏峯,以事不果。
而同年稍後,即同王法幹訪五公山人問學,其後又屢往不一往。
[王介祺]五公山人者,王餘佑,字介祺,保定新城人。
受業于夏峯,學兵法,究當世之務,習騎射,擊刺無弗工。
甲申,闖賊陷京師,山人父子建義旗,起兵讨賊,與夏峯共恢複雄、新城、容城三縣,後竟隐不仕。
習齋弟子李恕谷、王昆繩亟稱之,以比諸葛武鄉。
[習齋之交遊]習齋又謂生平父事者五人:刁文孝、張石卿、王五公、張公儀、李孝殷。
孝悫,即恕谷父也。
[刁蒙吉]刁包,字蒙吉,祈州人。
李闖躏畿西,包散财糾衆禦之,祈州得免。
居父喪,哀毀月餘,須發盡白,三年不飲酒食肉,不内寝。
及母卒,号恸嘔血數升,遂病,不數月而卒,年六十七。
初聞夏峯論學而好之,後笃嗜高攀龍書。
年譜:習齋年二十七,入祁拜谒刁包,得其所輯斯文正統歸,立道統龛,正位伏羲至周、孔,配位顔、曾、思、孟、周、程、張、邵、朱。
是習齋當時,亦深受刁包影響也。
後為存學編,乃雲:「愚嘗上書刁文孝,其答書亦不問人之疑與否,隻自己說盡,想刁公亦非矜情自見,蓋素日所學,原是說話作文,更無他物與人耳。
」卷三此已為不滿之辭,要其平日感受,不在文字議論而在樸實為人處也。
張公儀,習齋稱其「檢樸笃實,真忠真孝」。
張石卿,稱其「品近幼安,心同思肖,廉潔似孺子,甘餓凍似袁安,謙抑樂接後學似郭有道,觀書詳密,講解諄切,雖甚疲病而不倦似朱晦庵,其于秦漢以降二千年間之書,聞見博洽,則未審何若」。
又雲:「王介祺稱其經濟不可量。
」見習齋記餘祭兩氏文習齋又以張石卿、刁文孝兩人讀書同譏。
見前引要之當時北學自成一種風氣,習齋惟反對讀書著述,其它無遠異也。
[李孝悫][孝悫與習齋之往返]李孝悫,名明性,字洞初,又号晦夫,亦從學于夏峯。
明末,天下大亂,孝殷方弱冠,與鄉人習射禦賊,挾利刃大弓長箭,騎生馬疾馳,同輩無敵。
晚年益好射,時時率弟子植侯比耦,審固無虛發。
元旦,設弧矢神位,置弓矢于傍,酹酒祭之,曰:「文武缺一豈道乎?」年譜王源語習齋三十一歲,訪之問學,兩人居伊迩,然孝悫不往報。
習齋與王法幹為學會,邀孝悫,孝悫拒之。
複法幹書曰:「足下與易直結道義交,愚知學問将大進矣,氣質将大變矣,英浮者其将渾融乎?矯強者其将自然乎?圭角者其将沉潛乎?愚于二賢之好學,因而思顔子之好學,曰『回也如愚』,或其所難及者即在『如愚』乎?曰『如愚』,不惟不見圭角,亦聰明睿智之毫不露也。
」又複習齋問學書曰:「承下詢,無可言,必妄言之,當涵養沉潛,煉至如愚光景,則英資不露,浮俗全銷。
」又複書略曰:「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或易直至寒家,不能相候,或當往貴府,不克必往,此中有情理可諒也。
」王五公山人集有回朱易直、王法幹三劄,謂:「讀書為格物之大端,須自古今人物涉曆而下,固不止宋代諸賢也。
」此規諷兩人排诋宋儒、不主讀書之見解也。
又曰:「兩賢力追古道,獨挽頹風,可謂荒萊之特苗,狂瀾之砥柱,然須平以近人,和以惠物,使吾道近洽而遠布,庶幾樂易可親,久而與化。
若夫孤高寡與,使人畏而遠之,指而異之,雖一身一家,孤燈獨照,恐久而易危也。
愚謂行古道以勇,複古道以漸,成古道以久,傳古道以寬和,輔古道以博雅,則内外兼修,文行備舉,萬物一體之意,在吾襟抱間矣。
」此則箴藥之意,大體與孝悫甚似矣。
又特引顧泾凡語,謂:「吾輩發念舉事須于太極上有分,若但跟陰陽五行上走,便不濟事。
」此則嫌習齋講學太重事物,不根柢心性本原而發也。
凡此等處,均可見當時河北學者先輩對顔學之意态。
毛奇齡為孝悫墓表,謂:「顔習齋,博陵儒也,謂聖人無心學,而有其學,乃自立為學次第,雜取少儀、内則諸篇,定幼學之準,而以古文禹谟、李氏周官經所雲『六府、三事、三物』為節目究竟,彷佛班氏、王學限年責功之說,而心學阙焉。
乃謂先生實學與其說合,齋宿遇先生,先生不與見。
既而見,不答。
先生于諸客之過,未嘗不答,而獨不答于習齋。
即習齋亦不以先生不答而不之過。
嘗過先生,值他出,見案前所錄書,大驚,歸而書先生姓字于屏,每出入必拱揖焉。
習齋籍博陵,而寄僦于蠡城之東村,先生由裡居之鄉,由鄉之裡居,必經習齋門,不一入也。
然而先生遇雖疏,終以其學切實,遣子塨與遊,塨雖秉家學,然亦學其所學雲。
」西河所述,當親聞于恕谷,其言與恕谷所為習齋年譜合。
惟譏習齋阙心學,恕谷嘗面辨之,見恕谷年譜而毛氏仍着其說,非恕谷意。
[習齋之性氣]據年譜,習齋三十三歲谒孝悫,約翌日再會,及至,則孝悫以事出矣,見其日記,有「易直立朝必蹈矯激之僻」雲雲,習齋歎息而去。
王法幹亦告習齋在前一年雲:「李晦夫言吾子欠涵養,且偏僻。
」則當時孝悫所以拒習齋、法幹之會而與之書,不答習齋之訪,約晤而他出,留示日記以婉規習齋者,皆在此。
即習齋亦自言之,曰:「王介祺春風和氣,李晦夫闇然恂恂,吾羨之不能之。
雖有猛勵方強,是暴也,非剛也。
」其後孝悫終遣其子學于習齋,乃為其學之切實。
以是而觀,當時北方學者,厲忠孝之節,究兵、農、禮樂,為風尚之大同,習齋亦莫能外。
夏峯巋然為之倡,王五公、李孝悫之徒,皆足以影響習齋于風聲意氣之微。
故習齋三十六歲,既成存性、存學兩編,郵書夏峯論學,自謂「發未燥,已聞容城孫先生名,己亥二十五在易水,得交高弟王五修,連年來,與高弟介祺,尤屬莫逆,撰有存性、存學二編,欲得先生之一是,而複孔門之舊」雲雲。
是習齋于夏峯,始終敬仰。
[習齋對夏峯之欽仰]康熙五年丙午,夏峯講學内黃,舉論語「學而時習」,謂:「一部論語,皆時習之功。
」越後四年,習齋始更「思古齋」曰「習齋」。
習齋四存編中人物,其實是夏峯、五公一路。
四書正誤述孫語「赴的湯,蹈的火,纔做的人」,而雲:「畢竟此老好!」時在丁醜二月,則習齋已六十三,而夏峯之卒已踰廿年矣。
而其持論之高亢,意度之激厲,所謂「及時發明前二千年之故道,以易後二千年之新轍」者,上夏峯書中語則習齋之所以成其為習齋也。
李孝悫之緻疑于習齋者,亦在此不在彼。
其後恕谷于習齋,亦頗有獻替,規習齋勿多言高亢浮躁。
時恕谷年三十三,習齋年五十七 [習齋與同時河北學者之異同]蓋習齋論學,始終不脫高亢之氣,對宋、元、明理學諸儒,雖排擊已甚,而并世學者交遊,為習齋所敬信,如孫、王、李諸人,則仍是理學門中人物,亦即習齋四存編中所理想之人物,當時北方學者氣象率如此。
習齋平日精神意度,亦不能遠踰乎此。
其持論之高亢,則習齋個人性氣為之。
顔、李之學,仍未能劃然與宋、元、明理學分疆割席,此乃習齋講學精神本如此,不得盡以後無繼承為說也。
清末譚獻複堂日記謂「習齋門徑略似蘇門孫先生」,可謂知言。
[習齋與陸桴亭]其次影響習齋論學者,為太倉陸桴亭。
年譜于己酉三十五歲正月着存性編,七月書「聞太倉陸桴亭自治教人以六藝為主」一條,同歲十一月,着存學編共四卷,大旨謂孔門教人,以禮樂兵農,心意身世,一緻加功,是為正學。
不能謂與桴亭講學,絕無風聲啟召之迹也。
故于壬子三十八歲,與陸桴亭書,自述存性、存學大旨,而雲「在故友刁文孝座,聞先生有佳錄,即指思辨錄複明孔子六藝之學。
嗣刁翁出南方諸儒手書,又知桴亭有人性之善正在氣質之論,乃知先生不惟得孔孟學宗,兼悟孔孟性旨,已先得我心。
當今之時,承儒道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