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顧亭林 附:馬骕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使天下之人以義為利,而猶使之以名為利,雖非純王之風,亦可以救積洿之俗矣。
[以名救積污之俗] 振清議。
[清議亡而幹戈至]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猶足以維持一二。
至于清議亡而幹戈至矣。
故曰:匹夫之心,天下人之心也。
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亡國與亡天下]有亡國,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将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故晉之亂歸罪于林下,而明之亡溯源于陽明。
而曰: 一治一亂,撥亂世,反之正,豈不在于後賢乎?以上俱見日知錄卷十三 [亭林人格不見知于身後]蓋天下之洽亂,本之風俗,風俗之盛衰,由于一二賢知之士。
天下興亡,匹夫固宜有責。
亭林所唱行己之教,大體如是。
然自亭林當身,已見稱狷介,于世不諧,及其身後,能領解其旨者益尠。
李光地為亭林小傳,至謂其「孤僻負氣,譏诃古今人必刺切,徑情傷物,以是吳人訾之。
」光地固不足道,然其言可代表當時一輩人見解也。
陸稼書亦謂亭林「不免傲僻之病」,見年譜定本卷上,李、陸均清初程、朱正學也。
全謝山深嘅之。
謂: 曆年漸遠,讀先生之書者雖多,而能言其大節者已罕。
且有不知而妄為立傳者,以先生為長洲人,可哂也。
此即指李光地……及讀王高士不庵之言曰:「甯人身負沈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
奔走流離,老而無子。
其幽隐莫發,數十年靡訴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
而使後起少年,推以多聞博學,其辱已甚。
安得不掉首故鄉,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鲒埼亭集卷十二亭林先生神道表 全氏斯言,可謂能闡亭林志節矣。
然三百年來,亭林終不免以多聞博學見推,是果為亭林之辱欤!亭林地下有知,客死之魂,不知又将于何歸依?今謂亭林乃清學開山,亦僅指其多聞博學,而忘其「行己有恥」之教者,豈不更可痛之甚耶![乃以博學多聞見推] [亭林深斥講學亦未是]然亭林單标「行己有恥」,而深斥講學,意亦可商。
亭林嘗以論學書示張蒿庵,蒿庵頗持異見,謂: [張蒿庵之商榷]論學書特拈「博學」、「行己」二事,真足砭好高無實之病。
愚見又有欲質者:性命之理,騰說不可也,未始不可默喻。
侈言于人不可也,未始不可驗之己。
強探力索于一日不可也,未始不可優裕漸漬以俟自悟。
如謂于學人分上了無交涉,是将格盡天下之理,而反遺身以内之理也。
蒿庵文集卷一答顧事林書。
蓋亭林别有書緻蒿庵,而以論學書附往者。
今亭林原書已不傳,而編刻蒿庵文集者,即以論學書為亭林與蒿庵之原書而附刻之,誤也。
其後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卷三,亦評亭林「但當辨辭受、取予,不當言心性」之說,并謂「稷若平實,亭林所不逮」 其言極足相箴砭。
亭林學侶歸玄恭論講學,其言亦較亭林為正。
歸氏曰: [歸玄恭論講學利弊]漢、唐諸儒,不過辨經文之同異,較訓诂之得失。
至宋儒始知講聖賢之學。
鵝湖、鹿洞之論說,與石渠、虎觀不同日而語矣。
本朝儒者之講學,前則姚江,後則钖山為盛,而天下之謗議亦叢焉。
于是數十年來士大夫遂安于不學,而以講學為諱。
安于不學,而人才壞矣;以講學為諱,而人心日喪矣。
以緻海内分崩,兩都淪陷,豈一朝一夕之故哉?……夫世變至今日,而以講學為事,誠駭世俗之觀聽……然流俗後進,惟知以五經、四子為幹祿之具,馳骛于浮名,沈溺于聲色貨利,委瑣龌龊,與聖賢之言往往背馳。
正誼明道之論,耳未嘗聞,念不到此。
一旦聞先生長者,稱聖人之遺訓,演先儒之眇旨,知人倫之不可苟,名教之不可犯,天理之不可滅,人欲之不可縱,能無惕然動于中乎?故……謂有補于人心也。
吾黨固嘗有志聖賢之學,然或溺于燕朋,或廢于孤陋,自畫自滿,考其所至,未及古人遠甚。
今……則德不孤而氣益奮,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絕學而開太平」者,何容複自诿乎?故……謂有補于人才也。
人心正而天下知學術,人才出而天下有事功。
氣運之亨,國家之興,恒必由之。
然則講學又曷可少哉?歸玄恭遺着靜觀樓講義序 玄恭自謂始聞講學,亦以為迂,及陸桴亭、陳言夏會講靜觀樓,至者百餘人,玄恭亦與焉,乃知講學于世道人心良有補。
事在順治十六年己亥,尚在梨洲複興證人書院前八年。
今觀其說,可謂卑之無甚高論。
然較亭林以明之亡國歸罪陽明之講學者,實為公允。
亭林以狷介之性,發為斬截之議。
抑其為此,開其為彼。
雖後之專趨考證,不講身心,未必亭林一人之言可以為之主持;而後人推尊亭林,謂為考證學作開山者,要知在當時,亭林知好學侶如張蒿庵、歸玄恭,固并不盡以亭林見解為然。
即居今平心論之,亭林人格之兀岸,與其言論之斬截,固是互為表裡。
然其間是非,則當分别而論,不得混為一談也。
南昌彭士望躬庵有言:「陽明曠代完人,在濂溪、明道伯仲之列。
不幸心齋、龍溪,不務格緻,空談良知,耄更披猖,無複顧忌。
一再傳而為羅近溪、周海門、趙大洲、鄒南臯之倡率,鄧定宇、管東溟、陶石篑、袁伯修、中郎之附和,又歧而為顔山農、何心隐、鄧豁渠、李卓吾之滅裂放肆,遂令天下不惟無真儒,并無真禅。
醜博通達,堅行雄辨,适以助其橫流之人欲,深其傾危之習氣。
少年駭其奇爽,樂其放誕,内不去紛華之實,而外坐收道學之名,一鳴千和,牢不可破。
馴至啟、祯之間,性命、氣節、經濟、文章,愈出愈幻,而無一不歸于虛。
夬上不決,天怒鬼尤;乃至有甲申之事。
」『樹廬文鈔卷二與陳昌允書。
』又曰:「堯、舜有丹、均,文、武有管、蔡,孔子有冉求,程門有邢恕,而不遠晦翁之世,服習其學者,有吳澄、姚樞、許衡之屬,身自陷于不義。
蓋學不在于師傅,而在其人之自力。
人顧以龍溪罪陽明,獨不聞以曰仁、惟幹、緒山、念庵諸公功陽明,何也?」『文鈔卷一與謝約齋書』躬庵為「易堂九子」之一,固皆深推陽明者。
近人章炳麟菿漢昌言謂:「顧亭林深懲王學,然南交太沖,北則尤善中孚。
太沖固主王學者。
中孚且稱「一念萬年」,其語尤奇,且謂「甯人抛卻自心無盡藏」,然交好固不替也。
則知甯人所惡于王學者,在其末流昌狂浮僞而已。
」然亭林之言方為後世借口,則亦不得而不辨也。
[兩大著作]以言夫亭林博學之教,則最著者有兩書:一曰日知錄,一曰音學五書。
亭林嘗自言之,曰: [亭林博學之教]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某自五十以後,笃志經史。
其于音學,深有所得。
今為五書,以續三百篇以來久絕之傳。
而别着日知錄,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共三十餘卷。
有王者起,将以見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為今人道也。
文集卷四與人書二十五 [以明道救世為學問綱要]是知亭林平生著述,着意專在二書矣。
然亭林既高唱明道救世,而曰: 愚不揣……凡文不關于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
卷四與人書三 乃其自述編纂音學五書也,則曰: 予纂輯此書幾三十年。
所過山川亭障,無日不以自随。
凡五易稿而手書者三矣。
音學五書後序 [亭林音學五書之用意]則試問此書與明道救世之關系固何若?蓋亭林嘗謂: 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以至于諸子百家之書,亦莫不然。
文集卷四答李子德書 又以為: [經學即理學]理學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古之所謂理學者經學也。
文集卷三與施愚山書 [考證學家之理論與方法]故治音韻為通經之鑰,而通經為明道之資。
明道即所以救世。
亭林之意如是。
幹嘉考證學,即本此推衍,以考文、知音之工夫治經,即以治經工夫為明道,誠可謂得亭林宗傳。
抑亭林此書,不僅為後人指示途轍,又提供以後考證學者以幾許重要之方法焉。
撮要而言,如為種種材料分析時代先後,而辨其流變,一也。
[一辨流變]亭林謂「三百五篇乃古人之音書,自秦、漢以下,其音已漸戾于古,至東京益甚。
及梁沈約作四聲譜,不能上據雅、南,旁摭騷、子,而僅按班、張以下諸人之賦,曹、劉以下諸人之詩所用之音,撰為定本。
于是今音行而古音亡,為音學之一變。
下及唐代,以詩賦取士,其韻一以陸法言切韻為準。
至宋理宗末年,平水劉淵始并二百六韻為一百七,元黃公紹作韻會因之,以迄于今。
于是宋韻行而唐韻亡,為音學之再變。
」亭林此書,用意在「據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據古經以正沈氏、唐人之失。
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亂。
自是而六經之文乃可讀。
」音學五書序此為亭林治音學之根本方法,亦即幹嘉考證學一最重要之方法也。
亭林自知音進而考文,乃知三代六經之音,久失其傳,其文之存于世者多後人所不能通,以其不能通,而辄以今世之音改之,于是有改經之病。
亭林謂:「古文之經,自漢以來,不絕于代。
天寶初,诏集賢學士衛包改為今文,而古文之傳遂泯。
此經之一變也。
漢人之于經,如先、後鄭之釋三禮,或改其音而未嘗變其字。
子貢問樂一章,錯簡明白,而仍其本文,不敢移也,注之于下而已。
及朱子正大學系傳,徑以其所自定者為本文,而以錯簡之說注于其下,已大破拘攣之習。
後人效之,此經之又一變也。
」文集卷四答李子德書于是亭林所論考文之工夫,與其言音之先後流變,同條共貫。
其所指陳,又以後考證學派校勘經籍一大例也。
其次則每下一說,必博求左證,以資共信,二也。
[二求證佐]四庫全書日知錄提要謂:「炎武學有本原,博贍而能通貫。
每一事必詳其始末,參以證佐,而後筆之于書。
故引據浩繁,而抵牾者少。
」語必博證,證必多例,此又以後考證學惟一精神所寄也。
[考證學派二大法門] [亭林治古音之淵源]亭林之治音學,其用思從明其先後之流變而入,其立說在博求多方之證佐而定。
此二者皆為以後幹嘉考證學最要法門,既如上述。
而其事實不始于亭林。
亭林之治古音,乃承明陳第季立之遺緒。
陳氏有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其書取徑即與亭林詩本音、易本音相似。
陳氏毛詩古音考序,自謂「為考據列本證、旁證二條。
本證者,詩自相證也。
旁證者,采之他書也。
二者俱無,則宛轉以審其音,參伍以諧其韻」。
其據古求證之方法,豈不已先亭林而為之乎?梁氏學術概論,誤以陳氏「本證、旁證」語為亭林自述,因謂亭林為漢學開山,證據既誤,斷案自敗其後閻百詩為尚書古文疏證,亦承明季梅鷟古文尚書考異,非自創辟。
今疏證卷八有列引明人疑僞古文諸條,可參看特後來居上,繼事加精耳。
梨洲、西河、竹垞、朏明諸人辨易圖,亦沿元、明而來。
梨洲弟晦木周易尋門餘論自序,謂:「閱郝仲輿敬九經解,始有白首窮經之意也。
」 清儒言考證推本顧、閻者,乃以本朝自為限斷,亦不謂其事由兩人特造,更無來曆也。
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八謂:「國朝諸儒究六經奧旨,與兩漢同風,梨洲、亭林二君實啟之。
」黃、顧并舉,亦較單推亭林為允楊慎用修治古音,猶在陳第前,而不如陳之精密。
然亭林唐韻正猶有取于楊氏轉注古音略之說。
四庫提要子部雜家論方以智通雅雲:「明之中葉,以博洽著者稱楊慎,而陳耀文起而與争。
然慎好僞說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勝。
次則焦竑,亦喜考證,而習與李贽遊,動辄牽綴佛書,傷于蕪雜。
按,焦氏筆乘有「古詩無葉音」一條,考證精确,不下陳第。
焦、陳同時,未知孰為先唱?此閻百詩尚書古文疏證卷五及陳蘭甫東塾集卷四跋音論,均舉及。
又焦為陳書作序,已自言之。
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據精核,迥出其上。
風氣既開,國初顧炎武、閻若璩、朱彜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掃懸揣之空談。
」此清廷館閣詞臣,序清儒考證之學,亦謂沿明中葉楊慎諸人而來,不自謂由清世開辟也。
焦裡堂亦言之:「南宋空衍理學,而漢儒訓诂之學幾即于廢。
明末以來,稍複古學。
在前若楊升庵,在後若毛大可」雲雲。
雕菰樓集與某論漢儒品行書裡堂在野,
[以名救積污之俗] 振清議。
[清議亡而幹戈至]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猶足以維持一二。
至于清議亡而幹戈至矣。
故曰:匹夫之心,天下人之心也。
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亡國與亡天下]有亡國,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将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故晉之亂歸罪于林下,而明之亡溯源于陽明。
而曰: 一治一亂,撥亂世,反之正,豈不在于後賢乎?以上俱見日知錄卷十三 [亭林人格不見知于身後]蓋天下之洽亂,本之風俗,風俗之盛衰,由于一二賢知之士。
天下興亡,匹夫固宜有責。
亭林所唱行己之教,大體如是。
然自亭林當身,已見稱狷介,于世不諧,及其身後,能領解其旨者益尠。
李光地為亭林小傳,至謂其「孤僻負氣,譏诃古今人必刺切,徑情傷物,以是吳人訾之。
」光地固不足道,然其言可代表當時一輩人見解也。
陸稼書亦謂亭林「不免傲僻之病」,見年譜定本卷上,李、陸均清初程、朱正學也。
全謝山深嘅之。
謂: 曆年漸遠,讀先生之書者雖多,而能言其大節者已罕。
且有不知而妄為立傳者,以先生為長洲人,可哂也。
此即指李光地……及讀王高士不庵之言曰:「甯人身負沈痛,思大揭其親之志于天下。
奔走流離,老而無子。
其幽隐莫發,數十年靡訴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
而使後起少年,推以多聞博學,其辱已甚。
安得不掉首故鄉,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鲒埼亭集卷十二亭林先生神道表 全氏斯言,可謂能闡亭林志節矣。
然三百年來,亭林終不免以多聞博學見推,是果為亭林之辱欤!亭林地下有知,客死之魂,不知又将于何歸依?今謂亭林乃清學開山,亦僅指其多聞博學,而忘其「行己有恥」之教者,豈不更可痛之甚耶![乃以博學多聞見推] [亭林深斥講學亦未是]然亭林單标「行己有恥」,而深斥講學,意亦可商。
亭林嘗以論學書示張蒿庵,蒿庵頗持異見,謂: [張蒿庵之商榷]論學書特拈「博學」、「行己」二事,真足砭好高無實之病。
愚見又有欲質者:性命之理,騰說不可也,未始不可默喻。
侈言于人不可也,未始不可驗之己。
強探力索于一日不可也,未始不可優裕漸漬以俟自悟。
如謂于學人分上了無交涉,是将格盡天下之理,而反遺身以内之理也。
蒿庵文集卷一答顧事林書。
蓋亭林别有書緻蒿庵,而以論學書附往者。
今亭林原書已不傳,而編刻蒿庵文集者,即以論學書為亭林與蒿庵之原書而附刻之,誤也。
其後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卷三,亦評亭林「但當辨辭受、取予,不當言心性」之說,并謂「稷若平實,亭林所不逮」 其言極足相箴砭。
亭林學侶歸玄恭論講學,其言亦較亭林為正。
歸氏曰: [歸玄恭論講學利弊]漢、唐諸儒,不過辨經文之同異,較訓诂之得失。
至宋儒始知講聖賢之學。
鵝湖、鹿洞之論說,與石渠、虎觀不同日而語矣。
本朝儒者之講學,前則姚江,後則钖山為盛,而天下之謗議亦叢焉。
于是數十年來士大夫遂安于不學,而以講學為諱。
安于不學,而人才壞矣;以講學為諱,而人心日喪矣。
以緻海内分崩,兩都淪陷,豈一朝一夕之故哉?……夫世變至今日,而以講學為事,誠駭世俗之觀聽……然流俗後進,惟知以五經、四子為幹祿之具,馳骛于浮名,沈溺于聲色貨利,委瑣龌龊,與聖賢之言往往背馳。
正誼明道之論,耳未嘗聞,念不到此。
一旦聞先生長者,稱聖人之遺訓,演先儒之眇旨,知人倫之不可苟,名教之不可犯,天理之不可滅,人欲之不可縱,能無惕然動于中乎?故……謂有補于人心也。
吾黨固嘗有志聖賢之學,然或溺于燕朋,或廢于孤陋,自畫自滿,考其所至,未及古人遠甚。
今……則德不孤而氣益奮,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絕學而開太平」者,何容複自诿乎?故……謂有補于人才也。
人心正而天下知學術,人才出而天下有事功。
氣運之亨,國家之興,恒必由之。
然則講學又曷可少哉?歸玄恭遺着靜觀樓講義序 玄恭自謂始聞講學,亦以為迂,及陸桴亭、陳言夏會講靜觀樓,至者百餘人,玄恭亦與焉,乃知講學于世道人心良有補。
事在順治十六年己亥,尚在梨洲複興證人書院前八年。
今觀其說,可謂卑之無甚高論。
然較亭林以明之亡國歸罪陽明之講學者,實為公允。
亭林以狷介之性,發為斬截之議。
抑其為此,開其為彼。
雖後之專趨考證,不講身心,未必亭林一人之言可以為之主持;而後人推尊亭林,謂為考證學作開山者,要知在當時,亭林知好學侶如張蒿庵、歸玄恭,固并不盡以亭林見解為然。
即居今平心論之,亭林人格之兀岸,與其言論之斬截,固是互為表裡。
然其間是非,則當分别而論,不得混為一談也。
南昌彭士望躬庵有言:「陽明曠代完人,在濂溪、明道伯仲之列。
不幸心齋、龍溪,不務格緻,空談良知,耄更披猖,無複顧忌。
一再傳而為羅近溪、周海門、趙大洲、鄒南臯之倡率,鄧定宇、管東溟、陶石篑、袁伯修、中郎之附和,又歧而為顔山農、何心隐、鄧豁渠、李卓吾之滅裂放肆,遂令天下不惟無真儒,并無真禅。
醜博通達,堅行雄辨,适以助其橫流之人欲,深其傾危之習氣。
少年駭其奇爽,樂其放誕,内不去紛華之實,而外坐收道學之名,一鳴千和,牢不可破。
馴至啟、祯之間,性命、氣節、經濟、文章,愈出愈幻,而無一不歸于虛。
夬上不決,天怒鬼尤;乃至有甲申之事。
」『樹廬文鈔卷二與陳昌允書。
』又曰:「堯、舜有丹、均,文、武有管、蔡,孔子有冉求,程門有邢恕,而不遠晦翁之世,服習其學者,有吳澄、姚樞、許衡之屬,身自陷于不義。
蓋學不在于師傅,而在其人之自力。
人顧以龍溪罪陽明,獨不聞以曰仁、惟幹、緒山、念庵諸公功陽明,何也?」『文鈔卷一與謝約齋書』躬庵為「易堂九子」之一,固皆深推陽明者。
近人章炳麟菿漢昌言謂:「顧亭林深懲王學,然南交太沖,北則尤善中孚。
太沖固主王學者。
中孚且稱「一念萬年」,其語尤奇,且謂「甯人抛卻自心無盡藏」,然交好固不替也。
則知甯人所惡于王學者,在其末流昌狂浮僞而已。
」然亭林之言方為後世借口,則亦不得而不辨也。
[兩大著作]以言夫亭林博學之教,則最著者有兩書:一曰日知錄,一曰音學五書。
亭林嘗自言之,曰: [亭林博學之教]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某自五十以後,笃志經史。
其于音學,深有所得。
今為五書,以續三百篇以來久絕之傳。
而别着日知錄,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共三十餘卷。
有王者起,将以見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為今人道也。
文集卷四與人書二十五 [以明道救世為學問綱要]是知亭林平生著述,着意專在二書矣。
然亭林既高唱明道救世,而曰: 愚不揣……凡文不關于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
卷四與人書三 乃其自述編纂音學五書也,則曰: 予纂輯此書幾三十年。
所過山川亭障,無日不以自随。
凡五易稿而手書者三矣。
音學五書後序 [亭林音學五書之用意]則試問此書與明道救世之關系固何若?蓋亭林嘗謂: 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以至于諸子百家之書,亦莫不然。
文集卷四答李子德書 又以為: [經學即理學]理學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古之所謂理學者經學也。
文集卷三與施愚山書 [考證學家之理論與方法]故治音韻為通經之鑰,而通經為明道之資。
明道即所以救世。
亭林之意如是。
幹嘉考證學,即本此推衍,以考文、知音之工夫治經,即以治經工夫為明道,誠可謂得亭林宗傳。
抑亭林此書,不僅為後人指示途轍,又提供以後考證學者以幾許重要之方法焉。
撮要而言,如為種種材料分析時代先後,而辨其流變,一也。
[一辨流變]亭林謂「三百五篇乃古人之音書,自秦、漢以下,其音已漸戾于古,至東京益甚。
及梁沈約作四聲譜,不能上據雅、南,旁摭騷、子,而僅按班、張以下諸人之賦,曹、劉以下諸人之詩所用之音,撰為定本。
于是今音行而古音亡,為音學之一變。
下及唐代,以詩賦取士,其韻一以陸法言切韻為準。
至宋理宗末年,平水劉淵始并二百六韻為一百七,元黃公紹作韻會因之,以迄于今。
于是宋韻行而唐韻亡,為音學之再變。
」亭林此書,用意在「據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據古經以正沈氏、唐人之失。
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亂。
自是而六經之文乃可讀。
」音學五書序此為亭林治音學之根本方法,亦即幹嘉考證學一最重要之方法也。
亭林自知音進而考文,乃知三代六經之音,久失其傳,其文之存于世者多後人所不能通,以其不能通,而辄以今世之音改之,于是有改經之病。
亭林謂:「古文之經,自漢以來,不絕于代。
天寶初,诏集賢學士衛包改為今文,而古文之傳遂泯。
此經之一變也。
漢人之于經,如先、後鄭之釋三禮,或改其音而未嘗變其字。
子貢問樂一章,錯簡明白,而仍其本文,不敢移也,注之于下而已。
及朱子正大學系傳,徑以其所自定者為本文,而以錯簡之說注于其下,已大破拘攣之習。
後人效之,此經之又一變也。
」文集卷四答李子德書于是亭林所論考文之工夫,與其言音之先後流變,同條共貫。
其所指陳,又以後考證學派校勘經籍一大例也。
其次則每下一說,必博求左證,以資共信,二也。
[二求證佐]四庫全書日知錄提要謂:「炎武學有本原,博贍而能通貫。
每一事必詳其始末,參以證佐,而後筆之于書。
故引據浩繁,而抵牾者少。
」語必博證,證必多例,此又以後考證學惟一精神所寄也。
[考證學派二大法門] [亭林治古音之淵源]亭林之治音學,其用思從明其先後之流變而入,其立說在博求多方之證佐而定。
此二者皆為以後幹嘉考證學最要法門,既如上述。
而其事實不始于亭林。
亭林之治古音,乃承明陳第季立之遺緒。
陳氏有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其書取徑即與亭林詩本音、易本音相似。
陳氏毛詩古音考序,自謂「為考據列本證、旁證二條。
本證者,詩自相證也。
旁證者,采之他書也。
二者俱無,則宛轉以審其音,參伍以諧其韻」。
其據古求證之方法,豈不已先亭林而為之乎?梁氏學術概論,誤以陳氏「本證、旁證」語為亭林自述,因謂亭林為漢學開山,證據既誤,斷案自敗其後閻百詩為尚書古文疏證,亦承明季梅鷟古文尚書考異,非自創辟。
今疏證卷八有列引明人疑僞古文諸條,可參看特後來居上,繼事加精耳。
梨洲、西河、竹垞、朏明諸人辨易圖,亦沿元、明而來。
梨洲弟晦木周易尋門餘論自序,謂:「閱郝仲輿敬九經解,始有白首窮經之意也。
」 清儒言考證推本顧、閻者,乃以本朝自為限斷,亦不謂其事由兩人特造,更無來曆也。
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八謂:「國朝諸儒究六經奧旨,與兩漢同風,梨洲、亭林二君實啟之。
」黃、顧并舉,亦較單推亭林為允楊慎用修治古音,猶在陳第前,而不如陳之精密。
然亭林唐韻正猶有取于楊氏轉注古音略之說。
四庫提要子部雜家論方以智通雅雲:「明之中葉,以博洽著者稱楊慎,而陳耀文起而與争。
然慎好僞說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勝。
次則焦竑,亦喜考證,而習與李贽遊,動辄牽綴佛書,傷于蕪雜。
按,焦氏筆乘有「古詩無葉音」一條,考證精确,不下陳第。
焦、陳同時,未知孰為先唱?此閻百詩尚書古文疏證卷五及陳蘭甫東塾集卷四跋音論,均舉及。
又焦為陳書作序,已自言之。
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據精核,迥出其上。
風氣既開,國初顧炎武、閻若璩、朱彜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掃懸揣之空談。
」此清廷館閣詞臣,序清儒考證之學,亦謂沿明中葉楊慎諸人而來,不自謂由清世開辟也。
焦裡堂亦言之:「南宋空衍理學,而漢儒訓诂之學幾即于廢。
明末以來,稍複古學。
在前若楊升庵,在後若毛大可」雲雲。
雕菰樓集與某論漢儒品行書裡堂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