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船山

關燈
乎?彼徒曰:「言出于不言,行出于不行,而以是為言行之主。

    」……是人之将言,必默然良久而後有音;其将行也,必嶷立經時而後能步矣。

    此人也,必斷續安排之久,如痎瘧之間日而發也……夫理以充氣,而氣以充理。

    理氣交充而互相持,和而相守,以為之精,則所以為主者在焉。

    而抑氣之躁,求理之靜,如越人熏王子而強為之君,曰不言不行,言行之所出也。

    今瘖者非無不言,而終不能言;痿者非無不行,而終不能行。

    彼理着而氣不至也……夫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今曰其始立則杳冥恍惚以為真也;其方感也,則靜且輕者以為根也。

    是禹……周公……孔子……日動以負重,将且紛膠瞀亂而言行交诎。

    而飽食終日之徒,使之窮物理,應事機,抑将智力沛發而不衰。

    是圈豕賢于人,而頑石飛蟲賢于圈豕也。

    周易外傳卷四震 此皆深斥夫後世言心者蹈虛落空之病也。

    船山又本此而言有無,則曰: [船山論有無]言無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

    就言有者之所謂有,而謂無其有也。

    天下果何者而可謂之無哉?言龜無毛,言犬也,非言龜也。

    言兔無角,言麇也,非言兔也。

    言者必有所立,而後其說成。

    今使言者立一無于前,博求之上下四維,古今存亡,而不可得窮矣。

    思問錄内篇 繼此而言動靜,則曰: [船山論動靜]與其專言靜也,無甯言動。

    何也?動靜無端者也。

    故專言靜,未有能靜者也。

    性之體靜而效動。

    苟不足以效動,則靜無性矣。

    既無性,又奚所靜邪?性效于情,情效于才,情才之效,皆效以動也。

    然而情之效喜留,才之效易倦,往往不能全效于性,而性亦多所缺陷以自疑。

    故天下之不能動者,未有能靜者也。

    詩廣傳卷一鄭風 又言内外,則曰: [船山論内外]内外交相維、交相養者也。

    既飾其外,必求其内,所以求君子之盡其誠。

    欲動其内,必饬其外,所以導天下而生其心。

    讀通鑒論卷十一 凡此言有無,言動靜,言内外,皆一本于其言心性道體所持之見解。

    其言雜而不越,廣而條貫,博大精微,體用兼赅。

    大體言之,可謂屬于顯真明體之部,釋以近世哲學術語,即船山對于「本體論」一邊之主張也。

    船山學風,本近橫渠。

    長精思,重力踐,俨然關學氣象。

    又旁洽老、莊、佛理,皆能得其深趣。

    故于諸家得失利病,凡所辨诘,動中窾要。

    而能于心理入微處推見症結,尤為獨到精處。

    故論船山學之精神,所長不僅在于顯真明體,而尤在其理惑與辨用焉。

    其推現至隐,闡微至顯,皆能切中流俗病痛,有豁蒙披昧之力。

    故其言「性」也,即因而及于「習」。

    其言性與習之關系,則曰: [船山論習]人之皆可為善者,性也。

    其有必不可使為善者,習也。

    習之于人大矣。

    耳限于所聞,則奪其天聰;目限于所見,則奪其天明。

    父兄熏之于能言能動之始,鄉黨姻亞導之于知好知惡之年,一移其耳目心思,而泰山不見,雷霆不聞……故曰:「習行性成。

    」成性而嚴師益友不能勸勉,醲賞重罰不能匡正矣。

    讀通鑒論卷十 又曰: 末俗有習氣,無性氣。

    其見為必然而必為,見為不可而不為,以婞婞然自任者,何一而果其自好自惡者哉!皆習聞習見而據之氣,遂為之體者也。

    習之中于氣,如瘴之中人,中于所不及知。

    而其發也,血氣皆為之懑湧。

    故氣質之偏,可緻曲也;嗜欲之動,可推以及人也。

    惟習氣移人,為不可複施斤削。

    俟解 此言習氣流俗之昧失性真也。

    習齋重「習行」,謂習以成其能;船山言「習氣」,謂習以昧其性;兩家之重視「習」同,而兩家之所以重視「習」者不同。

    故習齋治禮樂,以規乎其當習;而船山明心性,以超乎其所習。

    故聞習齋之風者笃于務實,而淑船山之教者極乎研深,此兩家之異趱也。

    船山既言習,又言「知」,曰: [船山論知]言性者皆曰:「吾知性也」,折之曰:「性弗然也」,猶将曰:「性胡勿然也?」故必正告之曰:「爾所言性者非性也。

    今吾勿問其性,且問其知。

    知實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實,皆不知也……目擊而遇之,有其成象,而不能為之名。

    如是者,于體非芒然也,而不給于用。

    無以名之,斯無以用之也。

    曾聞而識之,謂有名之必有實,而究不能得其實。

    如是者執名以起用,用芒然于其體。

    雖有用,固異體之用,非其用也。

    夫二者則有辨矣。

    知實而不知名,弗求名焉;則用将終绌。

    問以審之,學以證之,思以反求之,則實在而終得乎名,體定而終伸其用……知名而不知實,以為既知之矣,則終始于名,而惝怳以測其影,斯問而益疑,學而益僻,思而益甚其狂惑。

    以其名加諸迥異之體,枝辭日興,愈離其本……失言性者,則皆有名之可執,有用之可見,而終不知何者之為性。

    蓋不知何如之為知,而以知名當之。

    ……故可直折之曰:其所雲性者非性,其所自謂知者非知。

    姜齋文集卷一知性論 此言虛知浮解之無當本體也。

    其後東原亦重言「知」,然其所以重知者複與船山不同。

    蓋東原之重知,務以達用;而船山之重知,則無甯謂其重于明體焉。

    故治東原之說者,先主乎解析事理;而遵船山之趣者,必本乎發明道真。

    此又戴、王兩家之不同也。

    船山言習氣,言虛知,而二者每互出于一源。

    深而論之,小人下愚之為流俗,其遺害于學術者猶小而易知;而浮解虛知,播為風尚,蒸為習氣,則為害至深且巨,抑又隐微而難辨也。

    故船山既緻謹乎習,而尤嚴辨乎知焉。

    因此而言「知、能」,曰: [船山論能]夫能有迹,知無迹。

    故知可詭,能不可詭。

    異端者于此,以知為首,尊知而賤能,則知廢。

    知無迹,能者知之迹也。

    廢其能,則知非其知,而知亦廢。

    周易外傳卷五 又言「知、行」,曰: [船山論行]且夫知者,固以行為功者也。

    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将為格物窮理之學,抑必勉勉孜孜,而後擇之精,語之詳,是知必以行為功也。

    行于君民親友喜怒哀樂之間,得而信,失而疑,道乃益明,是行可有知之效也。

    其力行也,得不以為歆,失不以為恤,志壹動氣,惟無審慮卻顧,而後德可據,是行不以知為功也。

    冥心而思,觀物而辨,時未至,理未協,情末感,力未贍,俟之他日而行乃為功,是知不得有行之效也。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

    尚書引義卷三說命 蓋船山之旨,必以「行」、「能」衡其「知」,而後「知」之真僞、虛實、深淺、得失自判,而其所謂「行」、「能」者,則不外乎綜實理,切實事,以榮生而淑世。

    故曰: [船山之反無貞生妄論]夫可依者有也,至常者生也。

    皆無妄而不可謂之妄也……既已為人矣,非蟻之仰行,則依地住;非螾之穴壤,則依空住;非蜀山之雪蛆不求暖,則依火住;非火山之鼠不求潤,則依水住;以至依粟已饑,依漿已渴,其不然而已于饑渴者,則非人矣。

    粟依土長,漿依水成。

    依種而生,依器而挹。

    以荑種粟,粟不生;以塊取水,水不挹。

    相待而有,無待而無。

    若夫以粟種粟,以器挹水,楓無柳枝,粟無棗實。

    成功之退,以生将來,取用不爽,物物相依。

    所依者之足依,無毫發疑似之或欺。

    而曰此妄也,然則彼之所謂真空者,将有一成不易之型。

    何不取兩間靈蠢姣醜之生,如一印之文,均無差别也哉?是故陰陽奠位,一陽内動。

    情不容吝,機不容止。

    破塊啟蒙,燦然皆有。

    ……殊形别質,利用安身,其不得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