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船山

關燈
為不可依者,其亦明矣。

    ……物情非妄,皆以生征。

    征于人者,情為尤顯。

    跽折必喜,箕踞必怒,墟墓必哀,琴尊必樂。

    性靜非無,形動必合,可不謂天下之至常者乎!若夫其未嘗生者,一畝之田,可粟可莠;一罂之水,可沐可灌;型範未受于天,化裁未待于人也。

    乃人亦不得而利用之矣。

    不動之常,惟以動驗。

    既勤之常,不待反推……其不得以生為不可常而謂之妄,抑又明矣。

    夫然,其常而可依者,皆其生而有。

    其生而有者,非妄而必真……故賤形必賤情,賤情必賤生,賤生必賤仁義,賤仁義必離生,離生必謂無為真,而謂生為妄,而二氏之說昌矣。

    周易外博卷二無妄[賤形思想之病害] 此則言實理之可依而無妄也。

    又曰: 何以謂之德?行焉而得之謂也。

    何以謂之善?處焉而宜之謂也。

    不行胡得?不處胡宜?則君子所謂知者,吾心喜怒哀樂之節,萬物是非得失之幾,誠明于心而不昧之謂耳。

    人之所以為人,不能離君民親友以為道,則亦不能舍人倫物曲以盡道,其固然也。

    今使絕物而始靜焉,舍天下之惡而不取天下之善。

    堕其志,息其意,外其身。

    于是而洞洞焉,晃晃焉,若有一澄澈之境,置吾心而偷以安。

    又使解析萬物,求物之始而不可得。

    窮測意念,求吾心之所據而不可得。

    于是棄其本有,疑其本無,則有如去重而輕,去拘而曠,将與無形之虛同體,而可以自矜其大。

    斯二者,乍若有所覩,而可謂之覺。

    則莊周、瞿昙氏之所謂知,盡此矣。

    然而求之于身,身無當也;求之于天下,天下無當也,行焉而不得,處焉而不宜,則固然矣。

    于是曰:「吾将不行,奚不得;不處,奚不宜?」乃勢不容已,而抑必與物接,則又洸洋自恣,未有不蹶而狂者也。

    大學補傳衍[人心靜境之真際] 此則言實事之不容已而必盡也。

    故曰: [易簡事外之無當]天下之志亦淺矣,而求其通則深也。

    天下之務亦大矣,而溯所成則幾也……故不曰我高以明,而天下之志不足知;我靜以虛,而天下之務不足為。

    極天下之固有,攘君谇母,皆志之所必悉;極天下之大有,酒漿瓜棗,皆務之所必勤……推之近遠,抵之幽深,會其參伍,通其錯綜。

    然則深可極而幾可研,要豈立易簡于事外,以忍于不知而敢于不為也哉?周易外傳卷五 又曰: [天理人欲之同行異情]形之所成斯有性,情之所顯惟其形。

    故曰:「形色天性也。

    惟聖人可以踐形。

    」……夫理自性生,欲以形開。

    其或冀夫欲盡而理乃孤行,亦似矣。

    然而天理人欲,同行異情。

    異情者,異以變化之幾。

    同行者,同于形色之實。

    則非彼所能知也。

    周易外傳卷一屯 此皆發明性道之幽玄,本于人事生理之實也。

    凡此所言,與習齋、東原之論大體相似。

    惟習齋偏主事功,東原專察物理,而船山則溯源心性,精神之趨注有不同,則立說之規模自異耳。

    船山既一本心性為說,故謂流俗不肖者之所為,亦由于昧其性真。

    其言流俗之縱欲也,實非縱而惟遏,其論尤精辟。

    其言曰: [船山之縱欲論]不肖者之縱其血氣以用物,非能縱也,遏之而已矣。

    縱其目于一色,而天下之群色隐,況其未有色者乎?縱其耳于一聲,而天下之群聲閟,況其未有聲者乎?縱其心于一求,而天下之羣求塞,況其不可以求求者乎?……無遏之者,無所不達矣。

    故曰:「形色天性也。

    」形其形而無形者宣,色其色而無色者顯……縱其所堪,而晝夜之通、鬼神之撰、善惡之幾、吉兇之故,不慮而知,不勞而格。

    無遏焉而已矣。

    一朝之忿,一念之欲,一意之住,馳而不返,莫知其鄉,皆惟其遏之也。

    詩廣傳卷四 此行船山推原習俗,謂縱欲由于愚昧無知,因以多所壅遏,不得暢遂其性情之正,而遂若乎縱也。

    故欲求正俗,必先明學;欲轉移習氣,必先開立真知。

    此船山辨知所以尤謹乎辨習之微旨也。

    然船山言欲不可遏,固非主縱欲也。

    其論衣食、廉恥之辨曰: [船山論衣食廉恥先後]衣食足而後廉恥興,财物阜而後禮義作,是執末以求其本也……夫末者,以資本之用者也,而非待末而後有本也。

    待其足而後有廉恥,待其阜而後有禮樂,則先乎此者無有矣。

    無有之始且置之,可以得利者,無不為也。

    于是廉恥刓而禮樂之實喪。

    迨乎财利蕩其心,惂淫驕辟,乃欲反之于道……末由得已。

    且夫廉恥刓而欲知足,禮樂之實喪而欲知阜,天地之大,山海之富,未有能厭鞠人之欲者矣。

    故有餘不足,無一成之準,而其數亦因之。

    見為餘,未有餘也,然而用之而果有餘矣。

    見其不足,則不足矣,及其用之而果不足矣。

    官天地,府山海,而以天下為家者,固異于持赢之賈、積粟之農,愈見不足而後足者也。

    通四海以為計,一公私以為藏,徹彼此以為會。

    消息之者道也,勸天下以豐者和也,養衣食之源者義也,司财物之生者仁也。

    仁不至,義不立,知不浃,道不備。

    操足之心而不足,操不足之心而愈不足矣。

    奚以知其然也?競天下以漁獵之情,而無以長也。

    由此言之,先王以裕民之衣食,必以廉恥之心裕之;以調國之财用,必以禮樂之情調之。

    其異于管、商之末說,亦辨矣。

    詩廣傳卷三 蓋欲之不可縱,一猶乎其不可遏。

    惟真知乎性天之道者,則無所謂縱,亦無所謂遏矣。

    由船山之論,仁義廉恥禮樂之于民生衣食财用,皆一本之于心性。

    既與蔑事物而空談心性者不同,亦與重功利而忽棄心性者有别。

    至其繩律之嚴,懸格之高,則一見而知其仍是宋明儒家矩矱也。

    故曰: [船山之庶民禽獸論]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君子存之,小人去之……小人之為禽獸,人得而誅。

    庶民之為禽獸,不但不可勝誅,且無能知其為惡者。

    不但不知其為惡,且樂得而稱之,相與崇尚而不敢踰越。

    學者但取十姓百家之言行而勘之,其異于禽獸者,百不得一也。

    營營終日,生與死俱者何事?一人倡之,千百人和之,若将不及者何心?芳春晝永,燕飛莺語,見為佳麗。

    清秋之夕,猿啼蛩吟,見為孤清。

    乃有所以然者,求食,求匹偶,求安居。

    不則相鬥已耳。

    不則畏死而震懾已耳。

    庶民之終日營營,有不如此者乎?二氣五行,抟合靈妙,使我為人,而異于彼,抑不絕吾有生之情,而或同于彼。

    乃迷其所同,而失其所以異。

    負天地之至仁,以自負其生。

    此君子所以憂勤惕厲而不容已也。

    庶民者,流俗也。

    流俗者,禽獸也。

    明倫察物,居仁由義,四者禽獸之所不得與。

    壁立萬仞,止争一線,可弗懼哉!俟解 是其對流俗之繩律,可謂極嚴厲之至;對君子之懸格,可謂極高峻之至矣。

    曰「壁立萬仞,止争一線」,此船山講學與東原之所以絕異,亦即船山講學與習齋之所由歧趨也。

    習齋已不嚴此一線之争,而東原則漫此一線,故皆與船山分路。

    船山所以必争此一線者,并不如東原所譏離人之情欲而求理,亦并不如習蕭所斥歸咎于氣質而責善。

    船山之意,苟有真知灼見于斯人性情之真者,自必嚴此一線之争而勿敢懈耳。

    嗚呼,此船山之學之所由闳深博大而不可幾及欤!船山既嚴此一線,故論學常重修為而深斥老莊自然反樸之說。

    其言曰: [船山之尚文反樸論]樸之為說,始于老氏。

    後世習以為美談。

    樸者,木之已伐而未裁者也。

    已伐則生理已絕,未裁則不成于用。

    終乎樸,則終乎無用矣……人之生理在生氣之中,原自盎然充滿,條達榮茂。

    伐而絕之,使不得以暢茂,而又不施以琢磨之功,任其頑質,則天然之美既喪,而人事又廢。

    君子而野人,人而禽,胥此為之。

    若以樸言,則惟饑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