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船山

關燈
傳略 王夫之,字而農,又字姜齋,湖南衡陽人。

    晚居湘西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生明萬曆四十七年,卒清康熙三十一年,1619-1692年七十四。

    父修侯,少從遊伍學父,又問道鄒泗山,承東廓之傳,以真知實踐,為湘南學者。

    張獻忠陷衡州,招先生,執其父為質,先生引刀自刺,為重創狀,舁往易父。

    賊見其徧創,不能屈,遂父子以計俱得脫。

    時先生年二十五。

    清師下湖南,先生舉兵衡山,戰敗,軍潰。

    遂至肇,瞿式耜薦之桂王,為行人司行人,時年三十一。

    以劾王化澄,化澄将構大獄陷之死地,會降帥高必正救之,得免。

    遂至桂林依瞿式耜。

    清兵克桂林,式耜殉難。

    先生間道歸楚,遂決計遁隐。

    時年三十三。

    嗣是栖伏林谷,随地托迹,以至于殁。

    劉繼莊稱之,謂「洞庭之南,天地元氣,聖賢學脈,僅此一線」。

    廣陽雜記卷二全謝山于鼎革諸老,汲汲表章,而先生姓名,僅一見于劉繼莊傳,蓋不能詳也。

    道、鹹間鄧湘臯始搜其遺書,得七十七種二百五十卷。

    此外未刻及已佚者猶多。

    蓋先生著述之豐如此,而聲光闇晦,亦視并時諸儒為尤甚。

     學術大要 明末諸老,其在江南,究心理學者,浙有梨洲,湘有船山,皆卓然為大家。

    然梨洲貢獻在學案,而自所創獲者并不大。

    船山則理趣甚深,持論甚卓,不徒近三百年所未有,即列之宋明諸儒,其博大闳括,幽微精警,蓋無多讓。

    今撮叙其要旨如次。

    其論道則曰: [船山之惟器論]天下惟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

    無其道則無其器,人類能言之。

    雖然,苟有其器矣,豈患無道哉?……無其器則無其道,人鮮能言之,而固其誠然者也。

    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無吊伐之道,漢、唐無今日之道,則今日無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無射道,未有車馬而無禦道,未有牢醴璧币、鐘磬管弦而無禮樂之道,則未有子而無父道,未有弟而無兄道,道之可有而且無者多矣。

    故無其器則無其道,誠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

    故古之聖人,能治器而不能治道……如其舍此而求諸未有器之先,亘古今,通萬變,窮天窮地,窮人窮物,而不能為之名。

    而況得有其實乎?老氏瞀于此,而曰道在虛,虛亦器之虛也。

    釋氏瞀于此,而曰道在寂,寂亦器之寂也。

    淫詞輠炙,而不能離乎器。

    然且标離器之名以自神,将誰欺乎?周易外傳卷五系辭上傳。

    亭林日知錄卷一「形而下者謂之器」條,亦謂非器則道無所寓,與船山持論略同。

    兩家均極斥晚明王學流弊,其論學出發點,亦頗相近也。

     又曰: [船山之惟用論]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

    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豈待疑哉?用有以為功效,體有以為性情。

    體用胥有而相需以實……故善言道者,由用以得體。

    不善言道者,妄立一體而消用以從之。

    「人生而靜」以上,既非彼所得見矣。

    偶乘其聰明之變,施丹垩于空虛,而強命之曰體。

    聰明給于所求,測萬物而得其景響,則亦可以消歸其用而無餘。

    其邪說自此逞矣。

    則何如求之感而遂通者,日觀化而漸得其原也?故執孫子而問其祖考,則本支不亂。

    過宗廟墟墓,而孫子之名氏其有能億中之者哉?此亦言道者之大辨也。

    周易外傳卷二大有 船山體用、道器之辨,猶之此後習齋、東原諸人理氣之辨也。

    顔、戴不認理在氣先,猶之船山不認道在器外,體在用外也。

    要之則俱為虛實之辨而已。

    惟船山主觀化而漸得其原,其論尤精。

    後此焦裡堂孟子正義頗見及此,顔、戴似猶未及也。

    船山之論性則曰: [船山之日生日成論]性者生理也,日生則日成也。

    夫天命者,豈但初生之頃命之哉?……天之生物,其化不息。

    初生之頃,非無所命也。

    ……無所命,則仁、義、禮、智無其根。

    幼而少,少而壯,壯而老,亦非無所命也……不更有所命,則年逝而性亦日忘也……二氣之運,五行之實,始以為胎孕,後以為長養……無以異也。

    形日以養,氣日以滋,理日以成。

    方生而受之,一日生而一日受之。

    ……故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

    故曰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惟命之不窮也而靡常,故性屢移而異。

    抑惟理之本正也,而無固有之疵,故善來複而無難。

    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性也者,豈一受成侀,不受損益也哉?故君子之養性,行所無事,而非聽其自然,斯以擇善必精,執中必固,無敢馳驅而戲渝已……食溪水者瘿,數飲酒者齄,風犯藏者喎,瘴入裡者厲。

    治瘍者肉已潰之創,理瘵者豐已羸之肌。

    形氣者,亦受于天者也。

    非人之能自有也。

    而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如斯。

    然則飲食起居,見聞言動,所以斟酌飽滿于健順五常之正者,奚不日以成性之善;而其鹵莽滅裂,以得二殊五實之駁者,奚不日以成性之惡哉?尚書引義卷三太甲二 又曰: 天地之生人為貴,惟得五行敦厚之化,故無速見之慧。

    物之始生也,形之發知,皆疾于人,而其終也鈍。

    人則具體而儲其用。

    形之發知,視物之不疾也多矣,而其既也敏。

    孩提始知笑,旋知愛親。

    長始知言,旋知敬兄。

    命日新而性富有也。

    君子善養之,則耄期而受命。

    思問錄内篇 又曰: 不達其說者,曰:「天惟以其靈授之有生之初而不再者也」,是異端「迥脫根塵,靈光獨露」之說也,是抑異端「如影赴镫,奪舍而栖」之說也。

    夫苟受之有生而不再矣,充之不廣,引之不長,澄之不清,增之不富。

    人之于天,終無與焉已矣。

    是豈善言性者哉?古之善言性者,取之有生之後,閱曆萬變之知能,而豈其然哉?詩廣傳卷四 船山論性最精之諧,在以日生日新之化言,故不主其初生,而期其日成。

    梨洲謂「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庶與船山論旨差近。

    然梨洲發此于晚年,未及深闡,不如船山之透明也。

    又其論道與性之關系,則曰: [船山之繼善成性論]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

    道生善,善生性。

    道無時不有,無動無靜之不然,無可無否之不任受。

    善則天人相續之際,有其時矣。

    善具其體而非能用之,抑具其用而無與為體。

    萬彙各有其善,不相為知,而亦不相為一。

    性則斂于一物之中,有其量矣。

    ……道者,善之所從出也。

    惟其有善,是以成之為性焉。

    ……孟子之言性善,推本而言其所資也。

    猶子孫因祖父而得姓,則可以姓系之。

    而善不于性而始有,猶子孫之不可但以姓稱,而必系之以名也……性則因乎成矣,成則因乎繼矣。

    不成未有性,不繼不能成。

    ……天無所不繼,故善不窮。

    人有所不繼,則惡興焉……至于繼,而作聖之功蔑以加矣。

    周易外傳卷五 船山此論,以今意譯之,道為天演之現象,善則天演淘汰中繼續生存之适應,而性則僅是生物于适應中所得之幾種生理也。

    故性貴于養而期其成,而所以為養者貴于擇之精而執之固。

    若一任其自然,則其所性必有君子之所勿性焉者。

    然船山此論,與荀子性惡所謂「化性起僞」者不同。

    船山言善先于性,并不言性本不善,故其養性而期于成也,亦主導而不主抑。

    船山又因性而推論及夫情與才,其言曰: [船山之反懲忿窒欲]君子之用損也,用之于「懲忿」,而忿非暴發不可得而懲也;用之于「窒欲」,而欲非已濫不可得而窒也。

    ……性主陽以用壯,大勇浩然,亢王侯而非忿。

    情賓陰而善感,好樂無荒,思輾轉而非欲。

    而盡用其懲,益摧其壯。

    竟加以窒,終絕其感。

    一自以為馬,一自以為牛,廢才而處于錞。

    一以為寒岩,一以為枯木,滅情而息其生。

    彼佛、老者,皆托損以鳴其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