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論
關燈
小
中
大
,或繩人過刻,持論太深。
謂非中行則可,謂非狂獧則不可。
」東林列傳卷八此則東林之定評也。
泾陽初成進士,适大學士張居正病,朝士羣為齋醮,同官代署泾陽名,泾陽聞之,馳往削去。
其嶽嶽之概,已為他日書院講學張本矣。
而高景逸之從容就義,黃白安之慷慨赴難,吳霞舟之節烈,華鳳超、陳幾亭據東林列傳卷十一,幾亭絕粒死。
之堅貞,皆真鋼百煉,無媿于顧泾陽所謂節義之真,非血氣之可亢而至者。
晚明啟、祯之際,忠烈接踵,不得謂非東林講學之效。
陳幾亭所謂「上士貞其身,移風易俗」,卷六十一東林有之。
流風未沫,及于清初,如顧亭林之耿介,李二曲之堅卓,其人格之峻,操持之高,皆東林之嗣響也。
[綜論東林學術源流] [東林淵源陽明]抑餘謂東林言「是非」、「好惡」,其實即陽明「良知」、「立誠」、「知行合一」之教耳。
傳習錄下:「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
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又:「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聖人之學,隻是一誠。
」又傳習錄上:「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惟環境既變,意趣自别,激于世緣,遂成異采。
若推究根柢,則東林氣節,與王門良知,實本一途。
東林所以挽王學末流之弊,而亦頗得王學初義之精。
東林之淵源于王學,正猶陽明之啟途于考亭也。
[東林學與清初遺老]惟東林諸儒言政治,其在當時所謂系心君國者,則不過裁量人物、訾議時政而止。
及乎國脈既斬,宗社既覆,堤崩魚爛,無可挽救,乃又轉而探讨及于國家興亡、民族盛衰之大原。
如亭林、梨洲諸人,其留心實錄,熟悉掌故,明是導源東林。
而發為政論,高瞻遠矚,上下千古,則又非東林之所能限。
吳霞舟有言:「不明于死生,必不能忠義;不知忠義,必無經濟。
」東林列傳卷十二東林在宗國未傾之前,故得以忠義自勵。
清初則處大命滅絕之餘,轉期以經濟待後。
學術流變與時消息,亦不得不爾也。
而康、雍以來,清廷益以高壓鋤反側,文字之獄屢興。
學者乃以論政為大戒,鉗口不敢吐一辭。
重足疊迹,羣趨于鄉願之一途,則又非東林諸君子所欲知矣。
高景逸有言: 嘗妄意以為今日之學,甯守先儒之說,拘拘為尋行數墨,而不敢談玄說妙,自陷于不知之妄作。
甯禀前哲之矩,硁硁為鄉黨自好,而不敢談圓說通,自陷于無忌憚之中庸。
積之之久,倘習心變革,德性堅凝,自當恍然知大道之果不離日用常行,而步步蹈實地,與對塔說相輪者遠矣。
卷五十八 此數語者,俨然與顧亭林論學所标「經學即理學」及「行已有恥」二語相似。
景逸又謂: 姚江之弊,始也掃聞見以明心耳,究且任心而廢學,于是乎詩書禮樂輕而士鮮實悟;始也掃善惡以空念耳,究且任空而廢行,于是乎名節忠義輕而士鮮實修。
卷五十八 [實行與實學]則又頗與梨洲所謂「讀書不博,無以證斯理之變化。
博而不反之于吾心,則為俗學」之二語者相通。
蓋東林承王學末流空疏之弊,早有避虛歸實之意。
惟東林諸賢之所重在實行,而其後世變相乘,學者随時消息,相率以「實學」為标榜,而實行顧非所重。
舍實行而言實學,則非東林之所謂實學也。
既不足以言「修」,亦不足以言「悟」,亦非所謂「甯守先儒尋行數墨」之義。
蓋清初諸儒,尚得東林遺風之一二。
康、雍以往,極于幹、嘉,考證之學既盛,乃與東林若渺不相涉。
東林之學,起于山林,講于書院,堅持于牢獄刀繩,而康、雍、幹、嘉之學,則主張于廟堂,鼓吹于鴻博,而播揚于翰林諸學士。
其意趣之不同可知矣。
今自幹、嘉上溯康、雍,以及于明末諸遺老;自諸遺老上溯東林以及于陽明,更自陽明上溯朱、陸以及北宋之諸儒,求其學術之遷變而考合之于世事,則承先啟後,如繩秩然,自有條貫,可不如持門戶道統之見者所雲雲也。
餘故述近三百年學術,而先之以東林,見風氣之有自焉。
[東林與幹嘉]餘又考無錫東林道南一脈,自鼎革以來,尚綿綴不驟絕。
主其事者有高彙旃世泰,乃景逸從子也。
一時大儒碩望,南方如太倉陸桴亭,北方如關中李二曲,皆來講學。
而河北有容城孫夏峯,浙東有山陰劉蕺山,其學風所被,幾分中國,迹其先皆與東林顧、高聲氣相肸蠁,蓋亦聞東林之風而起者。
即謂清初學風盡出東林,亦無不可。
而徽歙之間有吳慎徽仲、施璜虹玉,皆遊東林,事彙旃,歸而唱紫陽、還古兩書院,為幹、嘉徽州經學之導源。
與浙東證人、姚江為後來史學淵薮者,同為清學極盛時之兩大幹,則書院講學之影響于清學者仍非淺也。
彙旃崇祯中督學湖南,船山以文受知,今集中稱「吾師」,詳羅正鈞船山師友記,則東林流風餘韻,被及湖湘矣。
[無錫之共學山居]而東林自高彙旃後有高紫超愈,為景逸兄孫,傳其遺緒。
同時有顧畇滋培、顧恒惺鏊,相與築共學山居于無钖之钖山,習景逸靜坐法。
儀封張伯行撫吳,來講東林,二顧持論不屈。
伯行雖鼎貴,無以難也。
一時聞風來者不下百餘人。
謝全山鲒埼亭集劉獻廷傳跋:「繼莊生平所講學之友,嚴事者,曰梁溪顧畇滋、衡陽王而農。
」畇滋為當時學人推崇如此。
其後從學者患舉業之妨功,而授徒者率以舉業不獲教弟子以正學,遂謀鸠聚諸友别買田為力耕代館之計。
并相約罷應舉,停處館,卒拮據大困,而共學山遂他屬。
自是而東林之脈亦絕。
夫書院講學,其事本近于私人之結社,苟非有朝廷之護持,名公卿之提獎,又不能與應舉科第相妥洽,則其事終不可以久持。
清廷雖外尊程、朱,而于北宋以來書院講學精神,本人心之義理,以推之在上之政治者,則摧壓不遺餘力,于是錫之東林,以及浙之姚江,徽之紫陽,往昔宋、元、明以來書院講學之遺規盡墜。
則共學山居之廢,固不僅東林一脈廢興所系而已。
考近三百年學術思想之轉變者,于書院之興廢及其内容之遷革,誠不可不注意也。
謂非中行則可,謂非狂獧則不可。
」東林列傳卷八此則東林之定評也。
泾陽初成進士,适大學士張居正病,朝士羣為齋醮,同官代署泾陽名,泾陽聞之,馳往削去。
其嶽嶽之概,已為他日書院講學張本矣。
而高景逸之從容就義,黃白安之慷慨赴難,吳霞舟之節烈,華鳳超、陳幾亭據東林列傳卷十一,幾亭絕粒死。
之堅貞,皆真鋼百煉,無媿于顧泾陽所謂節義之真,非血氣之可亢而至者。
晚明啟、祯之際,忠烈接踵,不得謂非東林講學之效。
陳幾亭所謂「上士貞其身,移風易俗」,卷六十一東林有之。
流風未沫,及于清初,如顧亭林之耿介,李二曲之堅卓,其人格之峻,操持之高,皆東林之嗣響也。
[綜論東林學術源流] [東林淵源陽明]抑餘謂東林言「是非」、「好惡」,其實即陽明「良知」、「立誠」、「知行合一」之教耳。
傳習錄下:「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
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又:「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聖人之學,隻是一誠。
」又傳習錄上:「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惟環境既變,意趣自别,激于世緣,遂成異采。
若推究根柢,則東林氣節,與王門良知,實本一途。
東林所以挽王學末流之弊,而亦頗得王學初義之精。
東林之淵源于王學,正猶陽明之啟途于考亭也。
[東林學與清初遺老]惟東林諸儒言政治,其在當時所謂系心君國者,則不過裁量人物、訾議時政而止。
及乎國脈既斬,宗社既覆,堤崩魚爛,無可挽救,乃又轉而探讨及于國家興亡、民族盛衰之大原。
如亭林、梨洲諸人,其留心實錄,熟悉掌故,明是導源東林。
而發為政論,高瞻遠矚,上下千古,則又非東林之所能限。
吳霞舟有言:「不明于死生,必不能忠義;不知忠義,必無經濟。
」東林列傳卷十二東林在宗國未傾之前,故得以忠義自勵。
清初則處大命滅絕之餘,轉期以經濟待後。
學術流變與時消息,亦不得不爾也。
而康、雍以來,清廷益以高壓鋤反側,文字之獄屢興。
學者乃以論政為大戒,鉗口不敢吐一辭。
重足疊迹,羣趨于鄉願之一途,則又非東林諸君子所欲知矣。
高景逸有言: 嘗妄意以為今日之學,甯守先儒之說,拘拘為尋行數墨,而不敢談玄說妙,自陷于不知之妄作。
甯禀前哲之矩,硁硁為鄉黨自好,而不敢談圓說通,自陷于無忌憚之中庸。
積之之久,倘習心變革,德性堅凝,自當恍然知大道之果不離日用常行,而步步蹈實地,與對塔說相輪者遠矣。
卷五十八 此數語者,俨然與顧亭林論學所标「經學即理學」及「行已有恥」二語相似。
景逸又謂: 姚江之弊,始也掃聞見以明心耳,究且任心而廢學,于是乎詩書禮樂輕而士鮮實悟;始也掃善惡以空念耳,究且任空而廢行,于是乎名節忠義輕而士鮮實修。
卷五十八 [實行與實學]則又頗與梨洲所謂「讀書不博,無以證斯理之變化。
博而不反之于吾心,則為俗學」之二語者相通。
蓋東林承王學末流空疏之弊,早有避虛歸實之意。
惟東林諸賢之所重在實行,而其後世變相乘,學者随時消息,相率以「實學」為标榜,而實行顧非所重。
舍實行而言實學,則非東林之所謂實學也。
既不足以言「修」,亦不足以言「悟」,亦非所謂「甯守先儒尋行數墨」之義。
蓋清初諸儒,尚得東林遺風之一二。
康、雍以往,極于幹、嘉,考證之學既盛,乃與東林若渺不相涉。
東林之學,起于山林,講于書院,堅持于牢獄刀繩,而康、雍、幹、嘉之學,則主張于廟堂,鼓吹于鴻博,而播揚于翰林諸學士。
其意趣之不同可知矣。
今自幹、嘉上溯康、雍,以及于明末諸遺老;自諸遺老上溯東林以及于陽明,更自陽明上溯朱、陸以及北宋之諸儒,求其學術之遷變而考合之于世事,則承先啟後,如繩秩然,自有條貫,可不如持門戶道統之見者所雲雲也。
餘故述近三百年學術,而先之以東林,見風氣之有自焉。
[東林與幹嘉]餘又考無錫東林道南一脈,自鼎革以來,尚綿綴不驟絕。
主其事者有高彙旃世泰,乃景逸從子也。
一時大儒碩望,南方如太倉陸桴亭,北方如關中李二曲,皆來講學。
而河北有容城孫夏峯,浙東有山陰劉蕺山,其學風所被,幾分中國,迹其先皆與東林顧、高聲氣相肸蠁,蓋亦聞東林之風而起者。
即謂清初學風盡出東林,亦無不可。
而徽歙之間有吳慎徽仲、施璜虹玉,皆遊東林,事彙旃,歸而唱紫陽、還古兩書院,為幹、嘉徽州經學之導源。
與浙東證人、姚江為後來史學淵薮者,同為清學極盛時之兩大幹,則書院講學之影響于清學者仍非淺也。
彙旃崇祯中督學湖南,船山以文受知,今集中稱「吾師」,詳羅正鈞船山師友記,則東林流風餘韻,被及湖湘矣。
[無錫之共學山居]而東林自高彙旃後有高紫超愈,為景逸兄孫,傳其遺緒。
同時有顧畇滋培、顧恒惺鏊,相與築共學山居于無钖之钖山,習景逸靜坐法。
儀封張伯行撫吳,來講東林,二顧持論不屈。
伯行雖鼎貴,無以難也。
一時聞風來者不下百餘人。
謝全山鲒埼亭集劉獻廷傳跋:「繼莊生平所講學之友,嚴事者,曰梁溪顧畇滋、衡陽王而農。
」畇滋為當時學人推崇如此。
其後從學者患舉業之妨功,而授徒者率以舉業不獲教弟子以正學,遂謀鸠聚諸友别買田為力耕代館之計。
并相約罷應舉,停處館,卒拮據大困,而共學山遂他屬。
自是而東林之脈亦絕。
夫書院講學,其事本近于私人之結社,苟非有朝廷之護持,名公卿之提獎,又不能與應舉科第相妥洽,則其事終不可以久持。
清廷雖外尊程、朱,而于北宋以來書院講學精神,本人心之義理,以推之在上之政治者,則摧壓不遺餘力,于是錫之東林,以及浙之姚江,徽之紫陽,往昔宋、元、明以來書院講學之遺規盡墜。
則共學山居之廢,固不僅東林一脈廢興所系而已。
考近三百年學術思想之轉變者,于書院之興廢及其内容之遷革,誠不可不注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