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論
關燈
小
中
大
幹初之論亦極似。
惟言心不言性,故梨洲頗稱之,曰: 先生師事泾陽,因一時之弊,故好談工夫。
夫求識本體,即是工夫。
無工夫而言本體,隻是想象蔔度而已,非真本體也。
即謂先生之言是談本體可也。
其後梨洲晚年自序學案,又謂「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則是本體工夫之辨,梨洲與東林諸儒議論亦合也。
[三辨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與辨工夫本體大意相近者,尚有「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之辨。
蓋蔑棄氣質而空言義理,正與蔑棄工夫而高談本體同病,說雖高而不免于懸虛,若求切實下工夫處,舍氣質莫由也。
故論學苟側重工夫,則論性自着眼于氣質矣。
錢啟新謂「人無有不才,才無有不善,但盡其才始能見得本體」。
其論以後暢發于陳幹初、王船山、顔習齋諸人。
要之果走實路,下實工,則決不緻蔑棄氣質而空言性善也。
故啟新又言之,曰: 但知生之謂性,而不知成之為性,即同人道于犬牛,而有所弗顧。
孟子辭而辟之,與孔子「繼善成性」之旨一線不移。
宋儒小異,或遂認才禀于氣,又另認有一個氣質之性,安知不隳必為堯、舜之志?此憂世君子不容不辨。
又曰: 程、張「氣質之性」之說,于孟子「性善」之旨,亦差一線。
韓子謂「轲之死不得其傳」,亦千古眼也。
均見學案卷五十九錢啟新下 孫淇澳亦論其事,曰: 性善,氣質亦善。
以麰麥喻之,生意是性,生意默默流行便是氣,生意顯然成象便是質。
如何将一粒分作兩項?曰性好,氣質不好。
」 又曰: 荀子矯性為善,最深最辨。
唐宋人雖未嘗明述,而變化氣質之說,頗陰類之。
又曰: 所謂氣質之性,不過就形生後說。
若禀氣于天,成形于地,受變于俗,正肥硗、雨露、人事類也。
此三者皆夫子所謂「習」耳。
今不知其為習,而強系之性,又不敢明說性,而特創氣質之性之說,此吾所不知也。
均見學案卷五十九孫淇澳下 [東林與蕺山]此以宋儒氣質之性為習,與顔習齋之說合;以宋儒氣質之性為類荀子,與戴東原之說合。
凡清儒辨宋明理學諸大端,東林諸儒已開其緒,此又其一例也。
論氣質之外無性者,北方王門有楊晉庵,河南人,亦與東林諸儒同時相往複。
蓋東林學脈本自陽明來。
泾陽師薛方山,亦南中王門。
而東林講學頗欲挽救王學末流之弊,乃不期然而有自王反朱之傾向。
稍後劉蕺山講學山陰,獨标「慎獨」宗旨,論其大體,亦欲兼采朱、王,與東林無甚别也。
清初學者,如太倉陸桴亭、容城孫夏峯,雖各有偏倚,而斟酌調停,去短集長,仍是東林以來舊轍。
與陸隴其、李光地輩之狺狺争門戶者不同焉。
此為東林學風影響及于清初之一事。
[東林之清議]又一事則為對政治之清議。
泾陽嘗言之: 官辇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德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齒也。
[一明是非立綱紀]其弟泾凡,一日喟然而歎。
泾陽曰:「何歎?」曰:「吾歎夫今之講學者,恁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隻管講學耳。
」泾陽曰:「然則講何事?」曰:「在缙紳隻『明哲保身』一句,在布衣隻『傳食諸侯』一句。
」泾陽為之慨然。
蓋明自萬曆以下,朝綱既頹,閹珰日熾。
憂時之士,激于濁世,出持清議。
東林一唱,四方響應,亦自機運所觸,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而東林當時所主持者,其一則曰明是非。
泾陽嘗言之,曰: 人須是一個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隻以不真之故,便有夾帶。
是非太明,怕有通不去、合不來的時節,所以須要含糊。
少間又于是中求非、非中求是。
久之且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無所不至矣。
學案卷五十八 景逸亦言: 綱紀世界,全要是非明白。
學案卷五十八 [二斥鄉願進狂狷]而是非之本,則在吾心之好惡。
故欲明是非,須辨心術。
東林諸賢皆深斥鄉願而進狂狷,即辨心術以明是非之本也。
劉靜之雲: 聖賢隻在好惡前計分曉,不在好惡時持兩端。
如慮好惡未必的當,好不敢到十分好,惡不敢到十分惡,則子莫之中,鄉願之善耳。
學案卷六十 錢啟新雲: 聖門教人求仁,無甚高遠。
隻是要人不壞卻心術。
狂狷是不壞心術者,鄉願是全壞心術者。
學案卷五十九 而泾凡則曰: 平生左見,怕言中字。
以為我輩學問,須從狂狷起腳,然後能從中行歇腳。
凡近世之好為中行而每每堕入鄉願窠臼者,隻因起腳時便要做歇腳事也。
學案卷六十 又曰: 三代而下,隻是鄉願一班人名利兼收,便宜受用。
雖不犯手弒君弒父,而自為忒重,實埋下弒父弒君種子。
卷六十 [三提倡節義]自此引申,則重氣節,尚名檢,尤為東林講學特色。
泾陽有言: 史際明玉池曰:「宋之道學在節義之中,今之道學在節義之外。
」予曰:「宋之道學在功名富貴之外,今之道學在功名富貴之中。
在節義之外,則其據彌巧;在功名富貴之中,則其就彌下。
無惑乎學之為世诟也。
」卷五十八 而劉靜之論此尤激切,其言曰: 三代而上,黑白自分,是非自明。
後世以是為非,指醉為醒,倒置已極。
君子欲救其弊,不得不矯枉。
蓋以不平求平,正深于平者也。
卷六十 又曰: 假善之人,事事可飾聖賢之迹。
隻逢着忤時抗俗的事,便不肯做。
不是畏禍,便怕損名。
其心總是一團私意故耳。
卷六十 薛玄台曰: 世風衰微,不憂着節太奇,而憂混同一色。
[東林氣節之實踐]故東林精神,即在分黑白,明是非,肯做忤時抗俗事。
不畏禍,不怕損名,不肯混同一色,不願為鄉願。
而結果則為羣小所彈射。
劉本孺謂高景逸曰: 此吾輩入火時也,無令其成色有減斯可矣。
卷六十 此語可見東林之風節。
倪元璐有言:「東林,天下之才薮也。
其所宗大都持高明之幟
惟言心不言性,故梨洲頗稱之,曰: 先生師事泾陽,因一時之弊,故好談工夫。
夫求識本體,即是工夫。
無工夫而言本體,隻是想象蔔度而已,非真本體也。
即謂先生之言是談本體可也。
其後梨洲晚年自序學案,又謂「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則是本體工夫之辨,梨洲與東林諸儒議論亦合也。
[三辨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與辨工夫本體大意相近者,尚有「氣質之性」與「義理之性」之辨。
蓋蔑棄氣質而空言義理,正與蔑棄工夫而高談本體同病,說雖高而不免于懸虛,若求切實下工夫處,舍氣質莫由也。
故論學苟側重工夫,則論性自着眼于氣質矣。
錢啟新謂「人無有不才,才無有不善,但盡其才始能見得本體」。
其論以後暢發于陳幹初、王船山、顔習齋諸人。
要之果走實路,下實工,則決不緻蔑棄氣質而空言性善也。
故啟新又言之,曰: 但知生之謂性,而不知成之為性,即同人道于犬牛,而有所弗顧。
孟子辭而辟之,與孔子「繼善成性」之旨一線不移。
宋儒小異,或遂認才禀于氣,又另認有一個氣質之性,安知不隳必為堯、舜之志?此憂世君子不容不辨。
又曰: 程、張「氣質之性」之說,于孟子「性善」之旨,亦差一線。
韓子謂「轲之死不得其傳」,亦千古眼也。
均見學案卷五十九錢啟新下 孫淇澳亦論其事,曰: 性善,氣質亦善。
以麰麥喻之,生意是性,生意默默流行便是氣,生意顯然成象便是質。
如何将一粒分作兩項?曰性好,氣質不好。
」 又曰: 荀子矯性為善,最深最辨。
唐宋人雖未嘗明述,而變化氣質之說,頗陰類之。
又曰: 所謂氣質之性,不過就形生後說。
若禀氣于天,成形于地,受變于俗,正肥硗、雨露、人事類也。
此三者皆夫子所謂「習」耳。
今不知其為習,而強系之性,又不敢明說性,而特創氣質之性之說,此吾所不知也。
均見學案卷五十九孫淇澳下 [東林與蕺山]此以宋儒氣質之性為習,與顔習齋之說合;以宋儒氣質之性為類荀子,與戴東原之說合。
凡清儒辨宋明理學諸大端,東林諸儒已開其緒,此又其一例也。
論氣質之外無性者,北方王門有楊晉庵,河南人,亦與東林諸儒同時相往複。
蓋東林學脈本自陽明來。
泾陽師薛方山,亦南中王門。
而東林講學頗欲挽救王學末流之弊,乃不期然而有自王反朱之傾向。
稍後劉蕺山講學山陰,獨标「慎獨」宗旨,論其大體,亦欲兼采朱、王,與東林無甚别也。
清初學者,如太倉陸桴亭、容城孫夏峯,雖各有偏倚,而斟酌調停,去短集長,仍是東林以來舊轍。
與陸隴其、李光地輩之狺狺争門戶者不同焉。
此為東林學風影響及于清初之一事。
[東林之清議]又一事則為對政治之清議。
泾陽嘗言之: 官辇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德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齒也。
[一明是非立綱紀]其弟泾凡,一日喟然而歎。
泾陽曰:「何歎?」曰:「吾歎夫今之講學者,恁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隻管講學耳。
」泾陽曰:「然則講何事?」曰:「在缙紳隻『明哲保身』一句,在布衣隻『傳食諸侯』一句。
」泾陽為之慨然。
蓋明自萬曆以下,朝綱既頹,閹珰日熾。
憂時之士,激于濁世,出持清議。
東林一唱,四方響應,亦自機運所觸,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而東林當時所主持者,其一則曰明是非。
泾陽嘗言之,曰: 人須是一個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隻以不真之故,便有夾帶。
是非太明,怕有通不去、合不來的時節,所以須要含糊。
少間又于是中求非、非中求是。
久之且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無所不至矣。
學案卷五十八 景逸亦言: 綱紀世界,全要是非明白。
學案卷五十八 [二斥鄉願進狂狷]而是非之本,則在吾心之好惡。
故欲明是非,須辨心術。
東林諸賢皆深斥鄉願而進狂狷,即辨心術以明是非之本也。
劉靜之雲: 聖賢隻在好惡前計分曉,不在好惡時持兩端。
如慮好惡未必的當,好不敢到十分好,惡不敢到十分惡,則子莫之中,鄉願之善耳。
學案卷六十 錢啟新雲: 聖門教人求仁,無甚高遠。
隻是要人不壞卻心術。
狂狷是不壞心術者,鄉願是全壞心術者。
學案卷五十九 而泾凡則曰: 平生左見,怕言中字。
以為我輩學問,須從狂狷起腳,然後能從中行歇腳。
凡近世之好為中行而每每堕入鄉願窠臼者,隻因起腳時便要做歇腳事也。
學案卷六十 又曰: 三代而下,隻是鄉願一班人名利兼收,便宜受用。
雖不犯手弒君弒父,而自為忒重,實埋下弒父弒君種子。
卷六十 [三提倡節義]自此引申,則重氣節,尚名檢,尤為東林講學特色。
泾陽有言: 史際明玉池曰:「宋之道學在節義之中,今之道學在節義之外。
」予曰:「宋之道學在功名富貴之外,今之道學在功名富貴之中。
在節義之外,則其據彌巧;在功名富貴之中,則其就彌下。
無惑乎學之為世诟也。
」卷五十八 而劉靜之論此尤激切,其言曰: 三代而上,黑白自分,是非自明。
後世以是為非,指醉為醒,倒置已極。
君子欲救其弊,不得不矯枉。
蓋以不平求平,正深于平者也。
卷六十 又曰: 假善之人,事事可飾聖賢之迹。
隻逢着忤時抗俗的事,便不肯做。
不是畏禍,便怕損名。
其心總是一團私意故耳。
卷六十 薛玄台曰: 世風衰微,不憂着節太奇,而憂混同一色。
[東林氣節之實踐]故東林精神,即在分黑白,明是非,肯做忤時抗俗事。
不畏禍,不怕損名,不肯混同一色,不願為鄉願。
而結果則為羣小所彈射。
劉本孺謂高景逸曰: 此吾輩入火時也,無令其成色有減斯可矣。
卷六十 此語可見東林之風節。
倪元璐有言:「東林,天下之才薮也。
其所宗大都持高明之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