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論

關燈
池孟麟、劉靜之永澄、薛玄台敷教、葉園适茂才、許靜餘世卿、耿庭懷橘、劉本儒元珍、黃白安尊素、吳觐華桂森、吳霞舟锺巒、華鳳超允誠、陳幾亭龍正。

    其言曰: [東林黨與東林學派]東林講學者不過數人,其為講院亦不過一郡之内耳。

    乃言國本者謂之東林,争科場者謂之東林,攻逆奄者謂之東林。

    以至凡一議之正,一人之不随流俗者,無不謂之東林。

    若似乎東林标榜遍于域中,延于數世。

    東林豈真有名目哉?亦小人加之名目而已矣。

    論者以東林為清議所宗,禍之招也。

    然小人之惡清議,猶黃河之阻砥柱也。

    熹宗之時,龜鼎将移,其以血肉撐拒,沒虞淵而取墜日者,東林也。

    毅宗之變,攀龍髯而蓐蝼蟻者,屬之東林乎?屬之攻東林者乎?數十年來,勇者燔妻子,弱者埋土室,忠義之盛度越前代,猶是東林之流風餘韻也。

    一黨師友,冷風熱血,洗滌乾坤,無智之徒竊竊然從而議之,可悲也夫! [東林講學大體]其議論最得正。

    故凡當時之趨聲逐響以依附東林者,不足為東林病。

    而一時小人之口,以為亡國由于東林者,更不足為東林辨。

    清儒江陰陳鼎定九,有東林列傳二十四卷,綱羅人物達一百八十餘人。

    啟、祯兩朝事,大略可觀。

    此篇則第據梨洲學案,粗陳當日書院諸儒講學宗旨,着其在明清間之影響。

    至于行事之詳,與夫風聲之播而及于政治氣節者,均不能備也。

     [東林辨王學][一辨無善無惡心之體]蓋東林講學大體,約而述之,厥有兩端:一在矯挽王學之末流。

    一在抨彈政治之現狀。

    宋明理學,至于陽明良知之論,鞭辟近裡,已達極度。

    而王學自龍溪、泰州以後,風被既廣,流弊亦顯。

    東林諸儒起持異議。

    于陽明天泉證道「無善無惡心之體」一語,辨難尤力。

    關于天泉證道「四句教」之是非,餘有「王守仁」一小冊,收編商務萬有文庫,論及頗詳,可參看。

    泾陽之言曰: 夫自古聖人教人,為善去惡而已,為善為其固有,去惡去其本無。

    本體如是,工夫如是,其緻一而已矣。

    陽明豈不教人為善去惡?然既曰「無善無惡」,而又曰「為善去惡」,學者執其上一語,不得不忽其下一語也……忽下一語,其上一語雖欲不弊,不可得也。

    羅念庵曰:「終日談本體,不說工夫,纔拈工夫,便以為外道,使陽明複生,亦當攢眉。

    」王塘南曰:「心、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使學者以虛見為實悟。

    必依憑此語,如服鸩毒,未有不殺人者。

    」……且夫「四無」之說,主本體言也,陽明方曰是接上根人法,而識者至等之鸩毒。

    「四有」之語,主工夫言也,陽明第曰是接中根以下人法,而昧者遂等之外道。

    然則陽明再生,目擊茲弊,将有摧心扼腕、不能一日安者,何但攢眉已乎!學案卷五十八東林一泾陽論學書與李孟白。

     梨洲謂:「泾陽深慮當時學者,樂趣便易,冒認自,故于不思不勉,當下即是,皆令究其源頭,果是性命上透得來否?勘其關頭,果是境界上打得過否?」則泾陽教法,仍是陽明「立誠」宗旨,所謂「殺人從咽喉處下刀」。

    後人之樂趨便易,冒認自然,皆所謂「僞良知」,與陽明立教本訓無涉也。

    惟當時王學末流,憑借「無善無惡為心體」之說,猖狂妄行,則泾陽之說,對證下藥,實為有力。

    錢啟新曰: 「無善無惡」之說,近時為顧叔時、顧季時、馮仲好明白排決不已,不至蔓延為害。

    學案卷五十八泾陽小傳 可見「無善無惡」一辨,實當時東林講學宗要所在也。

     [二辨工夫與本體]推擴「無善無惡」一辨而為引申,則有「本體」與「工夫」之辨。

    泾陽已引羅念庵、王塘南說謂「學者以虛見為實悟,終日談本體,不說工夫,纔拈工夫,便以為外道」。

    蓋王學末流僞良知之流弊,洵有然者。

    而東林講學,則一反其說,故其教法亦以工夫為重。

    高景逸雲: 不患本體不明,隻患工夫不密。

    學案卷五十八 此殆為東林學者一普遍之信仰。

    而暢論之者有錢啟新。

    梨洲述之曰: 先生之學,得之匠陪哺者居多。

    懲一時學者喜談本體,故以「工夫為主。

    一粒谷種,人人所有,不能凝聚到發育地位,終是死粒。

    人無有不才,才無有不善,但盡其才始能見得本體,不可以石火電光便作家當也」。

    此言深中學者之病。

    至謂「性固天生,亦由人成,故曰成之者性」。

    夫性為自然之生理,人力絲毫不得而與,故但有知性而無為性。

    聖不能成,愚不能虧。

    以成虧論性,失之矣。

    學案卷五十九錢一本傳 啟新之說,極似梨洲同門陳幹初。

    幹初學說詳後梨洲下梨洲于幹初不能相契,故于啟新「性固天生亦由人成」之說,未盡首肯。

    而餘考梨洲、幹初同時如王船山,其論性亦暢發「日生日成」之理。

    亦詳後總之皆由虛實之辨、本體工夫之辨一貫而來。

    此則清初學術新趨,由東林開其端也。

    同時東林學者持本體工夫之辨者尚有史玉池。

    其言曰: 有本體自有工夫,無工夫即無本體。

    樊遲問仁時,向夫子求本體,夫子卻教他做工夫。

    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此方是真當下,方是真自然。

    若饑食困眠,禽獸都是這等。

    以此為當下,卻便同于禽獸,豈不是陷人的深坑?按:此即船山「庶民禽獸」之論也,詳下船山章。

    且當下全要在關頭上得力。

    今人居常處順,也能恭敬自持,推誠相與。

    及到利害、榮辱、毀譽、生死關頭,便都差了。

    則平常恭敬忠都是假的,卻不是真工夫。

    不使真工夫,卻沒有真本體。

    沒有真本體,卻過不得關頭。

    往李卓吾講心學于白門,全以當下自然指點後學,說人都是見成的聖人,纔學便多了。

    聞有忠節孝義之人,卻雲都是做出來的,本體原無此忠節孝義。

    學人喜其便利,趨之若狂。

    後至春明門外,被人論了,纔去拿他,便手忙腳亂,沒奈何卻一刀自刎。

    此是恁的自然,恁的當下,恁的見成聖人?故當下本是學人下手親切工夫,錯認了卻是陷入深坑,不可不猛省也。

    學案卷六十 此論「自然」與「工夫」之辨,「當下」與「關頭」之辨,其意皆承泾陽,而與以後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