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譚嗣同 蔡锷 章士钊
關燈
小
中
大
,由民編之民劇’,豈非不詞?蓋劇者,人民樂之而不審其所由然;苟其欲之,不能自制,而必請益于我。
唯政府亦然。
英美之傳統思想,為人人可以治國,中國則反是。
中國人而跻于治人之位,必經國定之試程。
試程雖未必當,而用意要無可議。
餘所當講,亦如何而使試符其用耳。
”于是士钊之政治信念漸變,遂返國也。
會曹锟以直隸督軍脅總統黎元洪而逐之,其大将吳佩孚練兵洛陽,申讨軍實以為奔走禦侮。
锟彌洋洋自得,又欲藉重議士,餌誘以選為總統。
士钊既未甘以自貨,遂遁而之上海。
橐筆已久,辄複思論。
而自以《甲寅》得大名,欲踵前軌,名仍《甲寅》,刊則以周。
招資授事,計議初定而軒波大起。
江蘇督軍齊燮元用吳佩孚之命,起兵以逐盧永祥于浙江。
吳佩孚自将大軍出山海關以攻張作霖。
馮玉祥随吳佩孚出師而有貳志,取間道歸以襲北京,取曹锟,而與作霖聯軍以夾擊佩孚,盡俘其衆,欲推段祺瑞以主國是。
祺瑞失職久,莫知所為,而以士钊能文善論,思請以為謀主。
士钊乃置《甲寅》周刊不論而奔命以赴,告祺瑞曰:“約法既壞,新法未生,何用總統舊名。
西史紀元前,羅馬初設民主,署曰公薩,譯為執政。
請以臨時執政名義起用事。
”于是祺瑞以執政建号北京,而用士钊為司法總長,尋兼教育總長,為十三年十一月也。
自以為習熟情僞,奮欲更張,天是渙然号于衆曰:“吾國興學己久,而校紀日頹,學績不舉。
學生謀便曠廢,緻倡不受試驗之議。
即受試矣,或求指範圍,或脅加分數,醜迹四播,有試若無。
為教授者,以所講并無切實工夫,複圖見好學生以便操縱,虛應故事,亦固其然。
他國大學教授,在職愈久,愈見一學之權威,而吾國适得其反。
夫留學生初出校門,講章在抱,雖無成業,條貫粗明。
而又朝氣尚好,污俗未染,驟膺教職,亦以兢兢。
此類人選,他國至多置之研究院内,助教室中,而在吾國,則為上品通才,良足矜貴。
何校得此,生氣立滋。
過此以往,漸成廢料。
新知不益,物誘日多,内谄學生,外幹時事。
标榜之術工,空疏化為神聖;犷悍之氣盛,一切可以把持。
教風若斯,誰樂治學?獨念吾國号為文化古國,海通以還。
學術之途徑日辟。
今時述作,将百倍于古而未有已。
乃自上海制造局倡議譯書以還,垂四五十年,譯事迄無進步,而文字轉形蕪俚。
所學不邃,鹵莽滅裂。
讀之,轉發不如無書之歎。
昔徐壽、徐建寅、華蘅芳、李善蘭、趙元益輩,所譯質力天算諸書,貫通中西,字斟句酌;由今視之,恍若典冊高文,攀跻不及。
即下而至于格緻書院課藝,其風貌亦非今時碩博之所能幾。
以雲進化,适得其反。
髦士以俚語為自豪,小生求不學而名家,黃茅白葦,一往無餘。
學者自扪,甯誠不怍?而為之學生者,讀西籍,既無相稱之功能;質本師,又乏可供之著述。
幾紙數年不易、破碎不全之講義,屍祝社稷,于是出焉。
此雲興學,甯非背道?且大學為學術總集之名,猶之内閣為政治總集之名。
内閣有長财政者,不聞稱财政内閣;有長司法者,不聞稱司法内閣。
今大學有農業大學,有工業大學,有法政大學,甚至師範美術,文科中之一部耳,亦獨立稱大學。
幹為支滅,别得類名,邏輯所不能通,行政所大不便。
部落思想,橫被學林。
卒之兼課紛纭,師生旁午,學統盡壞,排媢風生。
欲圖易俗,乃畫三策:一、本部設考試委員會,仿倫敦大學成例,學生入學畢業諸試,概由部辦。
二、本部設編譯館,求各大學教授通力合作,優加獎勵,期以新著,播之黉舍,辭理并富,餍人取求。
三、合并北京各大學。
”驟議之日,士钊持說侃侃,無所避就,莫之能難。
然而風聲所播,诟謗乃叢。
部試諸生,青年尤大不悅。
先生長者,陽持陰默而陰和之,潛勢極張。
宏獎著述,則以為欲甄别教授。
而合并各大學,施受之間,暗潮不可終日。
士钊又以其間緟刊《甲寅》,論多違俗。
于時胡适方主講北京大學,而以倡新文化稱大師,萬流景仰,薄海風動。
顧士钊則切論之,以謂;“新者對夫舊而言之。
彼以為反乎舊之即所謂新。
今即求新,勢且一切舍舊。
舍舊,何有曆史?而曆史者,則在人類社會諸可寶貴之物之中,最為寶貴。
今人競言教育,不知教育者,在以前輩之所發明經驗傳之後人,使後人可以較少之心力進而益上;不似前人之枉費心力,慘淡經營,以安于一知半解而已。
又嘗譬之,社會之進程取連環式,其由第一環以達于今環,中經無數環,與接為構。
而所謂第一環者,容與今環不同形,其間若渺不屬。
然諸環之原形,在邏輯依然各在。
其間接又間接與今環相牽之故,可想象得之。
故今之人而求改善今環,不得不求知原環及以次諸環之情實,資為印證。
此曆史一科所由立。
而知新者早無形孕育于舊者之中,而決非無因突出于舊者之外。
蓋舊者非他,乃數千年來巨人長德、方家藝士之所殚精存積,流傳至今也。
新雲舊雲,特當時當地之人,以際遇所環,情感所至,希望嗜好所逼拶,惰力生力所交乘,因字将謝者為‘舊’,受代者為‘新’耳。
于思想本身何所容心。
若升高而鳥瞰之,新新舊舊,蓋往複流轉于宇輿久間,恒相間而疊見。
其所以然,則人類厭常與笃舊之兩矛盾性,時乃融會貫通而趨于一。
蓋吾人久處一境,饫聞而厭見,每以疲苶惱亂,思有所遷。
念之初起,必有奮力向外馳去,冀得嶄新之異壤。
而盤旋久之,未見有得。
于時但覺祖宗累代之所遞嬗,或自身早歲之所曾經,注存于吾先天及無意識之中。
向為表相及意志之所控抑而未動者,今不期乘間抵巇、肆力奔放而不自知。
所謂‘迷途知反’,反者此時;‘不遠而複’,複者此境,本期翻新,卒乃獲舊。
雖雲舊也,或則明知為舊而心安之,或則昧焉不覺而仍自欺欺人,以為新不可階,此誠新舊相銜之妙谛,其味深長,最宜潛玩者也。
今之談文化者,不解斯義。
一是舍舊,而惟渺不可得之新是骛。
宜乎不數年間,精神界大亂。
郁郁伥伥之象,充塞天下。
躁妄者悍然莫名其非,謹厚者菑然喪其所守。
父無以教子,兄無以诏弟。
以言教化,乃全陷入青黃不接,轅轍背馳之一大恐慌也。
不謂誤解‘新’字之弊,乃至于此。
”顧胡适又欲以歐化易中國,一唱百和,幾成國是。
而士創則曰:“唯唯,否否,不然。
歐洲者,工業國也。
工業國之财源,存于外府,伸縮力大。
國家預算,得出以為入。
故無公無私,規模壯闊,舉止豪華。
一一與其作業相應,無甚大害。
而吾為農國,全國上下百年之根基,可得以工業意味羅之者,蕩焉無有。
無有而不論精粗大小,一為工業國之排場是骛。
衣服器用,起居飲食,男女交際,社會運動,言必稱歐美,語必及台賽。
由放依而馳騁,由馳騁而泛濫,變本加厲,一切恣行無忌。
此在國家,勢不得不舉外債,鬻國産,以彌其濫支帑金之不足;在私人,勢不得不貪婪詐騙,女淫男盜,以保其肆意揮霍之無盡。
其至于今,圖窮匕見,公私塗炭。
而冥冥中人道堕壞,凡一群中應有同具之恒德,淪胥以盡。
乃至父不得教子,兄無以約弟,夫婦無以相守,友朋無以相信。
群紐日解,國無與立。
昔有學步邯鄲,失其故步,匍匐而歸。
嗚呼,吾人今後,亦求得匍匐而歸為幸耳!”好惡拂人,多迕少可,人欲得而甘心,遂躁而毀厥居。
憤以辭職,意忽忽不樂。
因吟白香山《孤桐》詩曰:“直從前芽拔,高見毫末始。
四面無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獨立當如此!”因易字曰“孤桐”也。
及段祺瑞以十五年四月奔走失職,而士钊一蹶不振,移居天津,尤緻力于《甲寅》。
或謂:“天下事未可以口舌争,胡哓哓以蒙诟召怒為?”士钊應曰:“吾行吾素,知罪惟人。
若其中散放言,刑踵華士。
伯喈變容,罰同邪黨;生命既絕,詞旨自空。
如其不爾,亦任自然。
愚生平不工趨避之義,夙志不于違道之譽,天爵自修,人言何恤!”其年十月,以新出《甲寅》寄上海見示,告續發行。
餘報以書曰:“見寄《甲寅》近期,知文章意氣不衰。
伏以時論重名譽,而古人稱名德。
名者公所自有,德則願以緻敬,君子道在自信,積毀幾見銷骨。
德不孤,必有鄰也。
籀誦再四,為之神往。
惟人未厭亂,天不悔禍,十餘年來,士君子之宏言傥論,何莫非資大盜以乘權竊國。
尊中央,則兆洪憲之帝政;言聯邦,又啟強藩之割據。
民亦勞止,汔欲小休。
而亂日方長,天挺人豪,方各肆其聰明才力以禍國殃民。
吾侪讀書談道,夜氣未梏,盍姑扪其舌,韬其筆,斂吾聰明才智,息事甯人,以毋為助惡長亂耶?仆于是歎諸葛公‘淡泊明志、甯靜緻遠’之為雅量淵識也。
方其時,劉表以名士牧荊州,博求儒術,關西衮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
諸葛公以管樂自許,而南陽高卧。
密迩州部,征聘不及,淡然有以相忘。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雖不能至,心向往焉。
昔聞左文襄自暑楹語于門曰:‘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未嘗不歎左公虛驕之見,而未為知卧龍。
龍而已卧,何心經濟?而龍之得安于卧、成其卧者,在甯靜而不在經濟。
竊欲改此聯‘經濟’二字為‘甯靜’,書以相奉。
‘文章西漢兩司馬’,固在公有以自信;‘甯靜南陽一卧龍’,尤祝公善以緻遠。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與其為桐之孤,召鬧取怒,不如為龍之卧,甯神養氣也。
”然以考試慎選舉之資格,以試驗重大學之課業,矯厲學風,宏獎編譯,雖以召鬧取怒于昨昔,而卒創制顯庸于方今。
功何必自我成,士钊傥有以自慰于遲暮矣。
刊有《甲寅存稿》、《續稿》。
唯政府亦然。
英美之傳統思想,為人人可以治國,中國則反是。
中國人而跻于治人之位,必經國定之試程。
試程雖未必當,而用意要無可議。
餘所當講,亦如何而使試符其用耳。
”于是士钊之政治信念漸變,遂返國也。
會曹锟以直隸督軍脅總統黎元洪而逐之,其大将吳佩孚練兵洛陽,申讨軍實以為奔走禦侮。
锟彌洋洋自得,又欲藉重議士,餌誘以選為總統。
士钊既未甘以自貨,遂遁而之上海。
橐筆已久,辄複思論。
而自以《甲寅》得大名,欲踵前軌,名仍《甲寅》,刊則以周。
招資授事,計議初定而軒波大起。
江蘇督軍齊燮元用吳佩孚之命,起兵以逐盧永祥于浙江。
吳佩孚自将大軍出山海關以攻張作霖。
馮玉祥随吳佩孚出師而有貳志,取間道歸以襲北京,取曹锟,而與作霖聯軍以夾擊佩孚,盡俘其衆,欲推段祺瑞以主國是。
祺瑞失職久,莫知所為,而以士钊能文善論,思請以為謀主。
士钊乃置《甲寅》周刊不論而奔命以赴,告祺瑞曰:“約法既壞,新法未生,何用總統舊名。
西史紀元前,羅馬初設民主,署曰公薩,譯為執政。
請以臨時執政名義起用事。
”于是祺瑞以執政建号北京,而用士钊為司法總長,尋兼教育總長,為十三年十一月也。
自以為習熟情僞,奮欲更張,天是渙然号于衆曰:“吾國興學己久,而校紀日頹,學績不舉。
學生謀便曠廢,緻倡不受試驗之議。
即受試矣,或求指範圍,或脅加分數,醜迹四播,有試若無。
為教授者,以所講并無切實工夫,複圖見好學生以便操縱,虛應故事,亦固其然。
他國大學教授,在職愈久,愈見一學之權威,而吾國适得其反。
夫留學生初出校門,講章在抱,雖無成業,條貫粗明。
而又朝氣尚好,污俗未染,驟膺教職,亦以兢兢。
此類人選,他國至多置之研究院内,助教室中,而在吾國,則為上品通才,良足矜貴。
何校得此,生氣立滋。
過此以往,漸成廢料。
新知不益,物誘日多,内谄學生,外幹時事。
标榜之術工,空疏化為神聖;犷悍之氣盛,一切可以把持。
教風若斯,誰樂治學?獨念吾國号為文化古國,海通以還。
學術之途徑日辟。
今時述作,将百倍于古而未有已。
乃自上海制造局倡議譯書以還,垂四五十年,譯事迄無進步,而文字轉形蕪俚。
所學不邃,鹵莽滅裂。
讀之,轉發不如無書之歎。
昔徐壽、徐建寅、華蘅芳、李善蘭、趙元益輩,所譯質力天算諸書,貫通中西,字斟句酌;由今視之,恍若典冊高文,攀跻不及。
即下而至于格緻書院課藝,其風貌亦非今時碩博之所能幾。
以雲進化,适得其反。
髦士以俚語為自豪,小生求不學而名家,黃茅白葦,一往無餘。
學者自扪,甯誠不怍?而為之學生者,讀西籍,既無相稱之功能;質本師,又乏可供之著述。
幾紙數年不易、破碎不全之講義,屍祝社稷,于是出焉。
此雲興學,甯非背道?且大學為學術總集之名,猶之内閣為政治總集之名。
内閣有長财政者,不聞稱财政内閣;有長司法者,不聞稱司法内閣。
今大學有農業大學,有工業大學,有法政大學,甚至師範美術,文科中之一部耳,亦獨立稱大學。
幹為支滅,别得類名,邏輯所不能通,行政所大不便。
部落思想,橫被學林。
卒之兼課紛纭,師生旁午,學統盡壞,排媢風生。
欲圖易俗,乃畫三策:一、本部設考試委員會,仿倫敦大學成例,學生入學畢業諸試,概由部辦。
二、本部設編譯館,求各大學教授通力合作,優加獎勵,期以新著,播之黉舍,辭理并富,餍人取求。
三、合并北京各大學。
”驟議之日,士钊持說侃侃,無所避就,莫之能難。
然而風聲所播,诟謗乃叢。
部試諸生,青年尤大不悅。
先生長者,陽持陰默而陰和之,潛勢極張。
宏獎著述,則以為欲甄别教授。
而合并各大學,施受之間,暗潮不可終日。
士钊又以其間緟刊《甲寅》,論多違俗。
于時胡适方主講北京大學,而以倡新文化稱大師,萬流景仰,薄海風動。
顧士钊則切論之,以謂;“新者對夫舊而言之。
彼以為反乎舊之即所謂新。
今即求新,勢且一切舍舊。
舍舊,何有曆史?而曆史者,則在人類社會諸可寶貴之物之中,最為寶貴。
今人競言教育,不知教育者,在以前輩之所發明經驗傳之後人,使後人可以較少之心力進而益上;不似前人之枉費心力,慘淡經營,以安于一知半解而已。
又嘗譬之,社會之進程取連環式,其由第一環以達于今環,中經無數環,與接為構。
而所謂第一環者,容與今環不同形,其間若渺不屬。
然諸環之原形,在邏輯依然各在。
其間接又間接與今環相牽之故,可想象得之。
故今之人而求改善今環,不得不求知原環及以次諸環之情實,資為印證。
此曆史一科所由立。
而知新者早無形孕育于舊者之中,而決非無因突出于舊者之外。
蓋舊者非他,乃數千年來巨人長德、方家藝士之所殚精存積,流傳至今也。
新雲舊雲,特當時當地之人,以際遇所環,情感所至,希望嗜好所逼拶,惰力生力所交乘,因字将謝者為‘舊’,受代者為‘新’耳。
于思想本身何所容心。
若升高而鳥瞰之,新新舊舊,蓋往複流轉于宇輿久間,恒相間而疊見。
其所以然,則人類厭常與笃舊之兩矛盾性,時乃融會貫通而趨于一。
蓋吾人久處一境,饫聞而厭見,每以疲苶惱亂,思有所遷。
念之初起,必有奮力向外馳去,冀得嶄新之異壤。
而盤旋久之,未見有得。
于時但覺祖宗累代之所遞嬗,或自身早歲之所曾經,注存于吾先天及無意識之中。
向為表相及意志之所控抑而未動者,今不期乘間抵巇、肆力奔放而不自知。
所謂‘迷途知反’,反者此時;‘不遠而複’,複者此境,本期翻新,卒乃獲舊。
雖雲舊也,或則明知為舊而心安之,或則昧焉不覺而仍自欺欺人,以為新不可階,此誠新舊相銜之妙谛,其味深長,最宜潛玩者也。
今之談文化者,不解斯義。
一是舍舊,而惟渺不可得之新是骛。
宜乎不數年間,精神界大亂。
郁郁伥伥之象,充塞天下。
躁妄者悍然莫名其非,謹厚者菑然喪其所守。
父無以教子,兄無以诏弟。
以言教化,乃全陷入青黃不接,轅轍背馳之一大恐慌也。
不謂誤解‘新’字之弊,乃至于此。
”顧胡适又欲以歐化易中國,一唱百和,幾成國是。
而士創則曰:“唯唯,否否,不然。
歐洲者,工業國也。
工業國之财源,存于外府,伸縮力大。
國家預算,得出以為入。
故無公無私,規模壯闊,舉止豪華。
一一與其作業相應,無甚大害。
而吾為農國,全國上下百年之根基,可得以工業意味羅之者,蕩焉無有。
無有而不論精粗大小,一為工業國之排場是骛。
衣服器用,起居飲食,男女交際,社會運動,言必稱歐美,語必及台賽。
由放依而馳騁,由馳騁而泛濫,變本加厲,一切恣行無忌。
此在國家,勢不得不舉外債,鬻國産,以彌其濫支帑金之不足;在私人,勢不得不貪婪詐騙,女淫男盜,以保其肆意揮霍之無盡。
其至于今,圖窮匕見,公私塗炭。
而冥冥中人道堕壞,凡一群中應有同具之恒德,淪胥以盡。
乃至父不得教子,兄無以約弟,夫婦無以相守,友朋無以相信。
群紐日解,國無與立。
昔有學步邯鄲,失其故步,匍匐而歸。
嗚呼,吾人今後,亦求得匍匐而歸為幸耳!”好惡拂人,多迕少可,人欲得而甘心,遂躁而毀厥居。
憤以辭職,意忽忽不樂。
因吟白香山《孤桐》詩曰:“直從前芽拔,高見毫末始。
四面無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獨立當如此!”因易字曰“孤桐”也。
及段祺瑞以十五年四月奔走失職,而士钊一蹶不振,移居天津,尤緻力于《甲寅》。
或謂:“天下事未可以口舌争,胡哓哓以蒙诟召怒為?”士钊應曰:“吾行吾素,知罪惟人。
若其中散放言,刑踵華士。
伯喈變容,罰同邪黨;生命既絕,詞旨自空。
如其不爾,亦任自然。
愚生平不工趨避之義,夙志不于違道之譽,天爵自修,人言何恤!”其年十月,以新出《甲寅》寄上海見示,告續發行。
餘報以書曰:“見寄《甲寅》近期,知文章意氣不衰。
伏以時論重名譽,而古人稱名德。
名者公所自有,德則願以緻敬,君子道在自信,積毀幾見銷骨。
德不孤,必有鄰也。
籀誦再四,為之神往。
惟人未厭亂,天不悔禍,十餘年來,士君子之宏言傥論,何莫非資大盜以乘權竊國。
尊中央,則兆洪憲之帝政;言聯邦,又啟強藩之割據。
民亦勞止,汔欲小休。
而亂日方長,天挺人豪,方各肆其聰明才力以禍國殃民。
吾侪讀書談道,夜氣未梏,盍姑扪其舌,韬其筆,斂吾聰明才智,息事甯人,以毋為助惡長亂耶?仆于是歎諸葛公‘淡泊明志、甯靜緻遠’之為雅量淵識也。
方其時,劉表以名士牧荊州,博求儒術,關西衮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
諸葛公以管樂自許,而南陽高卧。
密迩州部,征聘不及,淡然有以相忘。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雖不能至,心向往焉。
昔聞左文襄自暑楹語于門曰:‘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未嘗不歎左公虛驕之見,而未為知卧龍。
龍而已卧,何心經濟?而龍之得安于卧、成其卧者,在甯靜而不在經濟。
竊欲改此聯‘經濟’二字為‘甯靜’,書以相奉。
‘文章西漢兩司馬’,固在公有以自信;‘甯靜南陽一卧龍’,尤祝公善以緻遠。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與其為桐之孤,召鬧取怒,不如為龍之卧,甯神養氣也。
”然以考試慎選舉之資格,以試驗重大學之課業,矯厲學風,宏獎編譯,雖以召鬧取怒于昨昔,而卒創制顯庸于方今。
功何必自我成,士钊傥有以自慰于遲暮矣。
刊有《甲寅存稿》、《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