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譚嗣同 蔡锷 章士钊
關燈
小
中
大
下诏誓改革。
二十八日,召見康有為,命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許專折奏事。
徐緻靖以子仁鑄之言薦嗣同,召對稱旨。
而德宗用有為言,以七月二十日下诏顯擢内閣候補侍讀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内閣候補中書林旭及嗣同四人,著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預新政事宜。
廢八股,開學堂,汰冗員,廣言路,凡百設施,不循故常。
然楊銳驟用事,頗受饋遺,袍料狐桶,望門投止。
而宦京朝久,深知宮庭水火,而勢之不能以無虞也。
會張之洞生日,其子在京設筵宴門生故吏,而銳舉酒不能飲。
座客問故,徐曰:“今上變法,太後意有忤。
吾屬參樞要,死無日矣。
”至二十九日而銳召對,賜密谕,謂:“朕位幾不免,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速籌相救。
”銳出傳示,即所謂“衣帶诏”者,相顧莫知所為計。
而五人者,惟嗣同卓厲敢死有知略。
于是說帝以八月初一日召見武衛軍統領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好言撫之擢兵部侍郎,專辦練兵事務。
而嗣同夜造世凱,出衣帶诏示之曰:“天下健者推公,若勒兵以清君側、肅宮庭,指揮若定,不世之業也。
”且以手自撫其頸日:“苟不欲者,請殺仆。
”世凱正色曰:“君以袁某何如人哉!”顧以隸榮祿久,心憚之,不即發也。
榮祿則微有聞,馳使詢。
世凱猝不得隐,則以歸誠于榮祿。
榮祿者,太後之母族也,以大學士出為直隸總督而柄兵居外,所部武衛軍,分隸提督董福祥、聶士成及世凱。
即聞世凱之言,而以告太後,太後怒,而德宗知事急,又以初五日召見世凱。
世凱出語人曰:“皇上責我以練兵,敢不奉召,他非我所知也。
”顧林旭自始不以用世凱為然,以小詩代簡示嗣同曰:“伏蒲泣血知何用,慷慨幾曾報主恩。
願為公歌千裡草,本初健者莫輕言。
“千裡草”影董字,“本初”影袁姓。
蓋謂用袁世凱,不如用董福祥也。
明日,梁啟超方造嗣同,有所議,而太後垂簾訓政,抄捕康有為南海館之報至。
嗣同從容語曰:“吾惟一死以報知己,君盍入日本使館,谒伊藤氏以營救康先生?”啟超則以是夕宿日本使館,而嗣同杜門以待,捕者不至。
則以次日之晨訪啟超,勸東遊。
日使從旁諷曰:“不如君偕。
”嗣同不可,再三強之。
嗣同曰:“各國變法,無不流血。
今中國未有以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競也。
有之,請自嗣同始!”因顧啟超曰:“不有行者,無以為後圖。
今康先生之生死未可知。
”而有為以初二日奉旨出京,次日敦促,先期逃遁,顧嗣同未之知也。
禦史楊深秀誦太後訓政之诏,抗疏以為不可。
援引大義,切陳時艱,請撤簾歸政。
遂偕嗣同及楊銳、林旭、劉光第與有為之弟廣仁并就逮。
而旭先一夕知不免,則哭于教士李佳白之堂。
嗣同既入獄,題壁曰:“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蓋懷有為及北京大俠王正誼所謂“大刀王五”者也。
遂以十三日斬于市。
臨刑神色不變,而軍機大臣剛毅監斬,嗣同呼之前曰:“我有一言!”剛毅他顧不欲聽,乃從容就戮。
傳有《莽蒼蒼齋詩》二卷、《補遺》一卷、《寥天一閣文》二卷、《遠遺堂集外文》二卷,皆所自定三十年以前作。
性任俠好事,而與友人書言:“人生世間,天必有以困之。
以夫下事困聖賢、困英雄;以道德文章困士君子;以功名困仕宦,以衣食困庸夫。
天必欲困之,我必不為所困,是在局中人自悟耳。
夫不為所困,豈必舍天下事與夫道德文章功名貨利衣食而不顧哉?亦惟盡所當為,其得失利害未足撄我之心。
‘強為其善,成功則天’,此孟于所以告滕文公也。
可見事至于極,雖聖賢亦惟任之而已。
君子坦蕩蕩,名教中自有樂地,安用長戚戚為哉!”顧嗣同之緻命遂志,養之有素。
其立身自有本末。
而談者藉為康有為之盛德形容,蔡锷之舉兵讨袁,操之有本,在英雄别有襟抱。
而論者漫謂梁啟超之發蹤指示,皮相目論,惡足與語天下士也哉! 蔡锷,字松坡,邵陽人。
年十四,補諸生。
十七而負笈時務學堂,梁啟超主講席,遂奉手焉。
然得啟超之心傳者少,而受楊度之薰染者為多。
楊度,字皙子,湘潭人也。
嘗受經王闿運,自謂承其平生帝王之學,而留學日本,倡君憲救國之論。
而锷稍長亦東渡,入日本士官學校。
鄉人之中,獨與度契。
休假日,必飯于度。
放言高論,謂“非軍國主義不足以救積弱之中國。
而近百年來,為一切政治之原動而國制組織之根本者,立憲制是也。
為一切軍事之原動而國軍組織之根本,則義務兵役制是也。
兩者相反而以相成。
自國家言,則立憲制者,求其個性之發展,故自由者,義取諸分,對内者也。
義務兵役者,求其團體之堅固,故強制者,義取諸合,對外者也。
自人民言,則有與聞政治之權利,即有保衛國家之義務。
大君與人民共國家,即可課人民以兵役。
”與度之君憲救國論,此唱彼和。
于時清政既替,變法無成,海外三島,志土雲集。
而抱負不同,各有揭幟。
持君主立憲論者,以為“法制既修,政有常軌,君主不過虛器,何必漢人屍名。
國步方艱,外侮頻仍,苟以革命起釁,必贻瓦解之禍。
”大放厥詞以為之主者,保皇黨之梁啟超,而《新民叢報》其喉舌也。
不然其說而倡民主立憲者,則曰“治人治法,不可偏廢。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主之者厥為國父,而為之喉舌以與《新民叢報》旗鼓相當者,則有汪精衛、胡漢民等主編之《民報》。
而度依違其間,蓋其持君主立憲與啟超同,而保皇則匪我思存。
于是異軍突起以創《中國新報》。
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而吐屬婉約,不激不随,以視《新民叢報》之鋪張排比、好為無端厓之詞者。
意度溫文,動人娓娓,一冊風行。
而國父之自南洋抵東京也,下車之後,首造于度。
談三日夕,欲伸所信而引為同志,而度不以為可。
臨别而國父喟然曰:“吾舌敝而君執之堅。
”度謝曰:“愧不克承公教。
顧有一友,與公英雄所見略同,願介以見。
”國父問何人,曰:“黃克強”。
而黃興與國父之相見,則度為之介也。
旋歸國應經濟特科試,列第一。
或讒于太後曰:“啟超之黨也。
”罷不用。
而袁世凱方柄政,力薦度,召對,賞四品京堂,以為憲政編查館提調,于是度以世凱為舉主矣。
既而宣統即位,其父醇王攝政,世凱稱足疾罷,而度亦浮沉仕不進。
及辛亥革命,黃興以黎元洪起兵武昌,攝政王莫知所為,起世凱督師。
朝旨未頒,而度先馳谒世凱,有所陳說。
世凱之出也,遣唐紹儀赴滬媾和,而命度南下協贊。
度與黃興雅故,為世凱疏通其意。
而和議屢停,以有成言者,度與有力焉。
蔡锷與度過從之日久而習聞其言論,及歸國,曆主湖南、廣西、雲南總兵事,擢雲南三十七協協統。
時為辛亥二月,而英人窺我片馬以有違言,于是輯《曾胡治兵語錄》以申儆諸将。
意别有會,則為加按。
至曾國藩論“用兵之道,審量而後應之者多勝”一語,則加按曰:“兵略是取攻勢,固也。
必兵力雄厚,士馬精練,軍資完善,交通便利,四者具而後以操勝算。
普法之役,法人國境之師,動員頗速,而以兵力未能集中,軍資亦虞缺乏,遂緻着着落後,陷于守勢以坐困。
日俄之役,俄軍以西伯裡亞鐵路之交通,僅單軌,遂為優勢之日軍所制而以挫敗。
吾國兵力,決難如歐洲列國之雄厚;而‘精練’二字,此稍知軍事者能辨之。
至于軍資交通,兩者更瞠乎人後,如此而曰‘吾将取攻勢之戰略戰術’,何可得耶。
若與他邦以兵戎相見,與其孤注一擲以堕軍,不如據險以守,節節為防,以全軍而老敵師為主。
俟其深入無繼,乃一舉而殲之。
昔俄人之蹴拿皇,用此道也。
”觀于今日,我國人之堅持抗日,所見略同。
而锷燭照幾先,論之于二十年前。
然抗日軍興,吾與語士大夫,罕有會其意者。
吾自來湘,嘗告人:中國之對外戰争,有兩番偉論,皆出湘人,而可以俟諸百世不惑。
左宗棠之經略新疆也,俄人責言以陳兵,朝議蓄縮,而宗棠則主先進兵攻俄,引多隆阿之言,以謂“俄越境入中國,所壞者中國地方;我越境入俄邊,所壞者俄國地方。
俄人須防後路,自不敢一意向前。
”語詳本傳。
蔡锷主以守為戰,而宗棠則欲以攻為守,乃與自來德國兵家所倡防禦須在敵國境内之說,如出一吻。
當年左公之雄圖大略,與锷此日之操心慮危,相反相映。
然而锷知彼知己,其論為不乖于情者也。
既而聞黎元洪、黃興起武昌,遂舉雲南以應,為都督。
顧锷高瞻遠矚,不甘割據偏方為蠻夷大長以自恣娛,而疊電各省都督,力圖摧破省界,促成統一,而建設強有力之中央政府,我疆我理,擴張軍管區,縮小省行政,其素所蓄積然也。
于是和議成,而國父以黃興與袁世凱有成言,遂遜位而以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
顧以世凱之阻兵安忍,而興有第二次革命之役,以民國二年據南京聲讨。
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湖南都督譚延闿、廣東都督胡漢民,無不響應,而锷按兵不動。
及興之敗,國父亦遁荒在外,而以其年冬電告世凱,請解兵柄為天下先。
遂入京,一供職統帥辦事處,與楊度過從。
度論政而锷談兵,意氣如昨。
锷言:“兵者以戰為本,戰者以政為本,而志則又政之本。
故治兵雲者,以必戰之志而策必勝之道者也。
所謂立必戰之志者,道在不自餒。
夫強弱無定衡,五十年前之日本,百年前之德國,戰敗及革命之法國,彼惟不以弱灰心堕氣而有今日耳。
惟志不立,萬事皆休。
夫怵于外患者,退一步即為苟安,故古人必刺之以恥,曰‘知恥近乎勇’。
恥者,餒之砭也。
所謂策必勝之道者,道在不自滿。
昔普
二十八日,召見康有為,命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許專折奏事。
徐緻靖以子仁鑄之言薦嗣同,召對稱旨。
而德宗用有為言,以七月二十日下诏顯擢内閣候補侍讀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内閣候補中書林旭及嗣同四人,著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預新政事宜。
廢八股,開學堂,汰冗員,廣言路,凡百設施,不循故常。
然楊銳驟用事,頗受饋遺,袍料狐桶,望門投止。
而宦京朝久,深知宮庭水火,而勢之不能以無虞也。
會張之洞生日,其子在京設筵宴門生故吏,而銳舉酒不能飲。
座客問故,徐曰:“今上變法,太後意有忤。
吾屬參樞要,死無日矣。
”至二十九日而銳召對,賜密谕,謂:“朕位幾不免,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速籌相救。
”銳出傳示,即所謂“衣帶诏”者,相顧莫知所為計。
而五人者,惟嗣同卓厲敢死有知略。
于是說帝以八月初一日召見武衛軍統領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好言撫之擢兵部侍郎,專辦練兵事務。
而嗣同夜造世凱,出衣帶诏示之曰:“天下健者推公,若勒兵以清君側、肅宮庭,指揮若定,不世之業也。
”且以手自撫其頸日:“苟不欲者,請殺仆。
”世凱正色曰:“君以袁某何如人哉!”顧以隸榮祿久,心憚之,不即發也。
榮祿則微有聞,馳使詢。
世凱猝不得隐,則以歸誠于榮祿。
榮祿者,太後之母族也,以大學士出為直隸總督而柄兵居外,所部武衛軍,分隸提督董福祥、聶士成及世凱。
即聞世凱之言,而以告太後,太後怒,而德宗知事急,又以初五日召見世凱。
世凱出語人曰:“皇上責我以練兵,敢不奉召,他非我所知也。
”顧林旭自始不以用世凱為然,以小詩代簡示嗣同曰:“伏蒲泣血知何用,慷慨幾曾報主恩。
願為公歌千裡草,本初健者莫輕言。
“千裡草”影董字,“本初”影袁姓。
蓋謂用袁世凱,不如用董福祥也。
明日,梁啟超方造嗣同,有所議,而太後垂簾訓政,抄捕康有為南海館之報至。
嗣同從容語曰:“吾惟一死以報知己,君盍入日本使館,谒伊藤氏以營救康先生?”啟超則以是夕宿日本使館,而嗣同杜門以待,捕者不至。
則以次日之晨訪啟超,勸東遊。
日使從旁諷曰:“不如君偕。
”嗣同不可,再三強之。
嗣同曰:“各國變法,無不流血。
今中國未有以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競也。
有之,請自嗣同始!”因顧啟超曰:“不有行者,無以為後圖。
今康先生之生死未可知。
”而有為以初二日奉旨出京,次日敦促,先期逃遁,顧嗣同未之知也。
禦史楊深秀誦太後訓政之诏,抗疏以為不可。
援引大義,切陳時艱,請撤簾歸政。
遂偕嗣同及楊銳、林旭、劉光第與有為之弟廣仁并就逮。
而旭先一夕知不免,則哭于教士李佳白之堂。
嗣同既入獄,題壁曰:“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蓋懷有為及北京大俠王正誼所謂“大刀王五”者也。
遂以十三日斬于市。
臨刑神色不變,而軍機大臣剛毅監斬,嗣同呼之前曰:“我有一言!”剛毅他顧不欲聽,乃從容就戮。
傳有《莽蒼蒼齋詩》二卷、《補遺》一卷、《寥天一閣文》二卷、《遠遺堂集外文》二卷,皆所自定三十年以前作。
性任俠好事,而與友人書言:“人生世間,天必有以困之。
以夫下事困聖賢、困英雄;以道德文章困士君子;以功名困仕宦,以衣食困庸夫。
天必欲困之,我必不為所困,是在局中人自悟耳。
夫不為所困,豈必舍天下事與夫道德文章功名貨利衣食而不顧哉?亦惟盡所當為,其得失利害未足撄我之心。
‘強為其善,成功則天’,此孟于所以告滕文公也。
可見事至于極,雖聖賢亦惟任之而已。
君子坦蕩蕩,名教中自有樂地,安用長戚戚為哉!”顧嗣同之緻命遂志,養之有素。
其立身自有本末。
而談者藉為康有為之盛德形容,蔡锷之舉兵讨袁,操之有本,在英雄别有襟抱。
而論者漫謂梁啟超之發蹤指示,皮相目論,惡足與語天下士也哉! 蔡锷,字松坡,邵陽人。
年十四,補諸生。
十七而負笈時務學堂,梁啟超主講席,遂奉手焉。
然得啟超之心傳者少,而受楊度之薰染者為多。
楊度,字皙子,湘潭人也。
嘗受經王闿運,自謂承其平生帝王之學,而留學日本,倡君憲救國之論。
而锷稍長亦東渡,入日本士官學校。
鄉人之中,獨與度契。
休假日,必飯于度。
放言高論,謂“非軍國主義不足以救積弱之中國。
而近百年來,為一切政治之原動而國制組織之根本者,立憲制是也。
為一切軍事之原動而國軍組織之根本,則義務兵役制是也。
兩者相反而以相成。
自國家言,則立憲制者,求其個性之發展,故自由者,義取諸分,對内者也。
義務兵役者,求其團體之堅固,故強制者,義取諸合,對外者也。
自人民言,則有與聞政治之權利,即有保衛國家之義務。
大君與人民共國家,即可課人民以兵役。
”與度之君憲救國論,此唱彼和。
于時清政既替,變法無成,海外三島,志土雲集。
而抱負不同,各有揭幟。
持君主立憲論者,以為“法制既修,政有常軌,君主不過虛器,何必漢人屍名。
國步方艱,外侮頻仍,苟以革命起釁,必贻瓦解之禍。
”大放厥詞以為之主者,保皇黨之梁啟超,而《新民叢報》其喉舌也。
不然其說而倡民主立憲者,則曰“治人治法,不可偏廢。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主之者厥為國父,而為之喉舌以與《新民叢報》旗鼓相當者,則有汪精衛、胡漢民等主編之《民報》。
而度依違其間,蓋其持君主立憲與啟超同,而保皇則匪我思存。
于是異軍突起以創《中國新報》。
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而吐屬婉約,不激不随,以視《新民叢報》之鋪張排比、好為無端厓之詞者。
意度溫文,動人娓娓,一冊風行。
而國父之自南洋抵東京也,下車之後,首造于度。
談三日夕,欲伸所信而引為同志,而度不以為可。
臨别而國父喟然曰:“吾舌敝而君執之堅。
”度謝曰:“愧不克承公教。
顧有一友,與公英雄所見略同,願介以見。
”國父問何人,曰:“黃克強”。
而黃興與國父之相見,則度為之介也。
旋歸國應經濟特科試,列第一。
或讒于太後曰:“啟超之黨也。
”罷不用。
而袁世凱方柄政,力薦度,召對,賞四品京堂,以為憲政編查館提調,于是度以世凱為舉主矣。
既而宣統即位,其父醇王攝政,世凱稱足疾罷,而度亦浮沉仕不進。
及辛亥革命,黃興以黎元洪起兵武昌,攝政王莫知所為,起世凱督師。
朝旨未頒,而度先馳谒世凱,有所陳說。
世凱之出也,遣唐紹儀赴滬媾和,而命度南下協贊。
度與黃興雅故,為世凱疏通其意。
而和議屢停,以有成言者,度與有力焉。
蔡锷與度過從之日久而習聞其言論,及歸國,曆主湖南、廣西、雲南總兵事,擢雲南三十七協協統。
時為辛亥二月,而英人窺我片馬以有違言,于是輯《曾胡治兵語錄》以申儆諸将。
意别有會,則為加按。
至曾國藩論“用兵之道,審量而後應之者多勝”一語,則加按曰:“兵略是取攻勢,固也。
必兵力雄厚,士馬精練,軍資完善,交通便利,四者具而後以操勝算。
普法之役,法人國境之師,動員頗速,而以兵力未能集中,軍資亦虞缺乏,遂緻着着落後,陷于守勢以坐困。
日俄之役,俄軍以西伯裡亞鐵路之交通,僅單軌,遂為優勢之日軍所制而以挫敗。
吾國兵力,決難如歐洲列國之雄厚;而‘精練’二字,此稍知軍事者能辨之。
至于軍資交通,兩者更瞠乎人後,如此而曰‘吾将取攻勢之戰略戰術’,何可得耶。
若與他邦以兵戎相見,與其孤注一擲以堕軍,不如據險以守,節節為防,以全軍而老敵師為主。
俟其深入無繼,乃一舉而殲之。
昔俄人之蹴拿皇,用此道也。
”觀于今日,我國人之堅持抗日,所見略同。
而锷燭照幾先,論之于二十年前。
然抗日軍興,吾與語士大夫,罕有會其意者。
吾自來湘,嘗告人:中國之對外戰争,有兩番偉論,皆出湘人,而可以俟諸百世不惑。
左宗棠之經略新疆也,俄人責言以陳兵,朝議蓄縮,而宗棠則主先進兵攻俄,引多隆阿之言,以謂“俄越境入中國,所壞者中國地方;我越境入俄邊,所壞者俄國地方。
俄人須防後路,自不敢一意向前。
”語詳本傳。
蔡锷主以守為戰,而宗棠則欲以攻為守,乃與自來德國兵家所倡防禦須在敵國境内之說,如出一吻。
當年左公之雄圖大略,與锷此日之操心慮危,相反相映。
然而锷知彼知己,其論為不乖于情者也。
既而聞黎元洪、黃興起武昌,遂舉雲南以應,為都督。
顧锷高瞻遠矚,不甘割據偏方為蠻夷大長以自恣娛,而疊電各省都督,力圖摧破省界,促成統一,而建設強有力之中央政府,我疆我理,擴張軍管區,縮小省行政,其素所蓄積然也。
于是和議成,而國父以黃興與袁世凱有成言,遂遜位而以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
顧以世凱之阻兵安忍,而興有第二次革命之役,以民國二年據南京聲讨。
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湖南都督譚延闿、廣東都督胡漢民,無不響應,而锷按兵不動。
及興之敗,國父亦遁荒在外,而以其年冬電告世凱,請解兵柄為天下先。
遂入京,一供職統帥辦事處,與楊度過從。
度論政而锷談兵,意氣如昨。
锷言:“兵者以戰為本,戰者以政為本,而志則又政之本。
故治兵雲者,以必戰之志而策必勝之道者也。
所謂立必戰之志者,道在不自餒。
夫強弱無定衡,五十年前之日本,百年前之德國,戰敗及革命之法國,彼惟不以弱灰心堕氣而有今日耳。
惟志不立,萬事皆休。
夫怵于外患者,退一步即為苟安,故古人必刺之以恥,曰‘知恥近乎勇’。
恥者,餒之砭也。
所謂策必勝之道者,道在不自滿。
昔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