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譚嗣同 蔡锷 章士钊

關燈
世窮欲變,當王為貴。

    譚嗣同、章士钊文章經國;蔡锷将略蓋世。

    文武殊途,成敗異變,而無不運會維新,志欲匡時。

    譚嗣同明于死生之故,變法不成,而殺身以殉所信。

    蔡锷力張軍國之策,所投非主,而反兵以聲大義。

    章士钊欲權新舊之宜,與時相劘,而叢诟以将沒齒。

    嗚呼!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蘇轼不雲乎:“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其中是非毀譽之故,亦監觀得失之林也。

    吾于譚嗣同,而得處死之決焉;吾于蔡锷,而明擇主之誼焉;吾于章士钊,而知用晦之道焉。

    遂以終于篇。

    譚嗣同,字複生,浏陽人。

    父繼洵,光緒初,以進士官戶部員外郎,外擢甘肅鞏秦階道。

    曆甘肅布政使,升任湖北巡撫。

    三子,嗣同次三。

    其鄉人歐陽中鹄以舉人會試留京,而繼洵延館其家,使受業焉。

    倜傥能文。

    自言:“少為桐城,刻意規之,出而識當世淹博之士,稍稍自恧。

    由是上溯秦漢,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沉博絕麗之文,子雲所以獨遼遠也。

    昔侯方域少好骈文,壯而悔之以名其堂。

    嗣同亦既壯,所悔乃在此不在彼。

    而所謂骈文,非排偶之謂,氣息之謂也。

    子雲抑有言:‘雕蟲篆刻,壯夫不為。

    ”處中外虎争,文無所用之日,丁盛衰互紐,膂力方剛之年,行并所侮者矣。

    ”于是改字壯飛。

    弱娴技擊,長弄弧矢。

    其父之官甘肅鞏秦階道,而嗣同往省。

    嘗于隆冬朔雪,挾一騎兵,七晝夜馳一千六百裡,岩谷阻深無人煙,載饑載渴。

    比達,髀肉盡脫,濡褲血殷,見者目不忍視,而嗣同神色洋洋。

    乃父所部防軍,設酒馔,鼓吹陳百戲以相宴享,嗣同不喜也。

    獨出馳生馬,走山谷中,遇西北風作,沙石擊人面如中弩,而嗣同不顧,臂鷹彎弓,從百十健兒,大呼馳疾,争先逐猛獸。

    夜則支幕沙上,椎髻箕踞,掬黃羊血,雜雪而咽,撥琵琶引吭歌秦腔,歡呼達旦。

    既而出玉門關,谒新疆巡撫劉錦棠。

    于時方為馳騁不羁之文,講南宋永康之學,抵掌而談,奇策紛纭。

    自以究天之奧,握霸王之略也。

    自是往來于直隸、河南、陝西、甘肅、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台灣等省,咨風土,結豪傑。

    而其父之巡撫湖北也,嗣同時以便道省視,因攬其山川形勝。

    一日,循視羅澤南洪山故壘,怃然有間,曰:“此絕地也。

    武昌處江漢之沖,江水南來,掠城西而北,折而東,漢水自西來會,湖陂溪澤,左右萦帶。

    惟道洪山而東,陸路達鹹甯、通山,以聯湖南、江西之勢,而為武昌之吭背。

    而逼城以峙,俯瞰則環城百裡一覽盡。

    昔洪秀全踞武昌,而羅忠節公駐軍于此,然利于主而不利為客。

    蓋山蜿蜒一線夾兩水間,而無岡阜以為屏輔,使城賊潛軍斷其後,則援軍阻水,而不戰成擒矣。

    幸胡文忠公先據金口,而羅公既得洪山,益南攻賊壘以自達金口軍;于是犄角之勢成。

    而武昌以南皆非賊有矣。

    然論武昌于今日,又非天下所必重。

    古之重武昌者,以其挈長江之要領也。

    今則中外互市,輪舟上下,而長江盡失其險。

    故武昌,譬則鬥也,而其柄不在此。

    亦欲操其柄以斟酌海内,挹注八荒,必先以河南、陝西、四川、雲貴、湖南、江西為根本,而以武昌為門戶,合勢并力以臨馭長江之下流,然後東北諸行省恃以益重。

    嗟乎,古今之變亦已亟矣!餘謂毋遽求其變也,先立天下之不變者,乃可以定天下之變爾。

    ”先是羅澤南率厲鄉人以起湘勇,曾國藩、左宗棠因之,削平東南,威殚旁達,南至于海,西極天山。

    而湘中子弟睹父兄之成功,欲襲故迹以奮起功名。

    顧嗣同悄然歎曰:“湘軍其衰矣。

    狃于積勝之勢,士乃嚣然喜言兵事,人頗牧而冢孫吳,其樸拙堅苦之概,習俗沾溉,且日以趨于薄。

    讀聖人書而蕪其本圖,以殺人為學,是何不仁之甚者乎!”既而走京師,谒鄉先輩劉人熙而問業焉。

    始識永康之淺中弱植,俶聞張載之深思果力,而發之以王夫之之精義,幡然改圖。

    于是著《張子正蒙參兩篇補注》。

    道之大原出于天也,王志,私淑船山之意也。

    乃進而求之六經,而欲以禮立體,以《易》觀通,及治《春秋》以說例,一折衷于禮,而推本諸《易》以究天人古今之變,以謂“大《易》觀象,變動不居,四象相宣,匪用其故。

    天以新為運,人以新為生,湯以日新為三省,孔以日新為盛德。

    方其機已勃興于後,乃其情猶執滞于前,何異鴻鹄翔于萬仞,而羅者視乎薮澤?則勢常處于不及矣。

    智名勇功,儒者勿重,不必其卑狹也。

    方其事之終成,即其害之始伏。

    何異日夜相代乎前,而藏舟自謂已固,則患且發于無方矣。

    此皆不新故也。

    早歲之盛強,晚歲必臻衰老;今日之神奇,明日即化朽腐。

    道限之以無窮,學造之以不已,庸讵有一例之可概、一德之可得乎?常怪‘善’豈一而已,擇之何雲‘固執’。

    俯仰尋思,因知固執乎此,将以更擇乎彼。

    不能守者,固不足以言戰;不能進者抑豈能常保不退耶?嗣同之紛擾,殆坐欲新而卒不能新,其故由性急而又不樂小成。

    不樂小成,是其所長;性急,是其所短。

    性急,則欲速躐等,豈能深造而自有得?不得已,又顧而之他;又無所得,則又他;且失且徙,益徙益失。

    此其弊在不循其序,所以自紛自擾而無底止也。

    夫不已者,日新之本體;循序者,日新之實用。

    頗思以循序自敕,而以日進于不已。

    不已,則必不主故常而日新矣。

    ”遂在浏陽設一學會。

    适南海康有為倡強學會于京師,多士風動。

    嗣同千裡造谒,而有為歸廣東,不得見,見其弟子新會梁啟超,則導揚師說,而為述有為所發明《易》《春秋》之微言,窮《春秋》三世之義,闡《禮運》大同之治,而體《易》乾元統天之精,與嗣同平日所誦習契機,而益聞所未聞,則大感憤而欲措見諸行事。

    以父命就官知府,候補金陵。

    而石埭楊文會亦需次焉,博覽佛典;嗣同時時往從之遊,明心見性,而以反求諸己,自謂“作吏一年,無異入山。

    ”聞華嚴性海之說,而悟世界無量,現身無量,無人無我,無去無住,無垢無淨。

    舍度外人更無自度之理。

    聞相宗識浪之說,而悟衆生根器無量,故說法無量,種種差别,圓性無礙。

    深造而有得,豁然貫通,能彙萬法為一,能衍一法為萬,無所罣礙,而以佛理印《易》理,以佛說“慈悲”證孔子言“仁”。

    佛說“悲智雙修”與孔于“必仁且智”之義,如兩爪之相印。

    惟智也,故知即世間,即出世間,無所謂淨土。

    即人即我,無所謂衆生。

    世界之外無淨土,衆生之外無我,故惟有舍身以救衆生。

    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故即“智”即“仁”焉。

    即思救衆生矣,則必有救之之條理,故孔子治《春秋》,為大同小康之制,千條萬緒,皆為世界也,為衆生也。

    因衆生根器,各各不同,故說法不同,而實法無不同也。

    既無淨土矣,既無我矣,則無所希戀,無所挂礙,無所恐怖。

    大淨土與我且不愛矣,更何利害、毀譽、苦樂之可以動其心乎?故孔子言“不憂”、“不惑”、“不懼’,佛言“大無畏”、蓋即“仁”即“智”即“勇”焉。

    通乎此者,則遊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度衆生。

    于是觀孔佛之會通,條而貫之,而傅以康有為《春秋》三世之義,《禮運》大同之說,以成《仁學》一書,而人我之閡以祛,死生之故以明,而任事之勇猛亦精進。

    嗚呼,此所以舍命不渝,而能視死如歸也!義甯陳寶箴方為湖南巡撫,其子三立輔之,慨然以湖南維新為己任。

    而嘉應黃遵憲為湖南按察使,宛平徐仁鑄為湖南學政,以光緒二十三年先後到任,志同道合。

    前學政元和江标留而未去,力贊其謀。

    于是湘鄉蔣德鈞以四川龍安府知府任滿赴部引見,措資回湘,鳳凰熊希齡以翰林院庶吉士在籍,相與應和,欲糾湘中志士并力經營以為東南倡。

    德鈞之知龍安府也,循良著績,一緻力于社倉、義學、保甲。

    約旨卑思,精心實踐。

    而緝盜務獲其魁,聽訟必求其情。

    日坐大堂,躬收訟牒,旁批眉注,以示兩造,無不情得,然後下判。

    在任九年,訊結萬餘起,好事者為彈詞流傳武昌。

    張之洞見而歎曰:“知府一官虛設久矣,得此君起而張之。

    ’屬門人楊銳通書緻殷勤。

    答曰:“願為飲冰茹蘖之勞臣,不為腸肥腦滿之達官。

    ”硁硁自守,亦磊落奇士也。

    至是寶箴奏請德鈞以道員留省主時務學堂,而德鈞則赴天津挾梁啟超以歸主講席。

    黔陽黃忠浩自武昌歸以主練新軍,為統領。

    而嗣同則自金陵歸以主南學會,為學長。

    南學會者,将以合東南各省士紳為一大朋,相與講愛國之理,求救亡之法,而先從湖南省一省辦起。

    以謂“統中國者必曰興民權,而民權非可以旦夕而成也。

    欲興民權,必先興紳權以輔官治。

    欲興紳權,尤必興學會以開紳智。

    權者,生于智者也。

    唐宋以來,官必異籍,專制一切。

    而民之視地方公事,如秦越人之視肥瘠矣。

    今欲更新百度,必自通上下之情始。

    而紳士者,所以绾官民之樞,欲用紳士,必先教紳土。

    教之惟何?惟一歸于學會而已。

    ”顧學會也,而兼有地方議會之用。

    省有大事,必以谘議。

    先由巡撫聘選紳士十人為總會長,繼由此十人各舉所知展轉汲用以為會員。

    每州每縣必有會員三人至十人。

    會中每七日必演說一次。

    陳寶箴、徐仁鑄、黃遵憲必率屬官莅聽。

    而嗣同為學長,主演說,慷慨論天下事,聽者感聳。

    雖以召鬧取怒,新舊互哄,而風聲所播,各府州縣私立學校紛紛成立。

    湖南新機勃發不可遏,則南學會之以也。

    時德宗銳意維新,而用事大臣不便。

    禦史楊深秀言:“國事不定,則人心不知所向,如泛舟中流而不知所濟。

    ”而翰林院侍讀學士徐緻靖亦上疏請定國是。

    于是德宗以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