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劉蓉 郭嵩焘
關燈
小
中
大
西法為名,一切務為泰侈。
士民失業者,亦皆引領以望,環集以求薪食,為利多少不能計,而所耗不資,久且不支。
人人言利,而卒之無利可圖以成敗局。
何者?無其本也。
機器者,末之末也,凡用機器,必西人為之,中人多不能盡其法。
此時宜廣開西學館,有人服習其業,知其所以為利,庶幾人心所趨,自求之而自通之。
所用機器,亦須因地制宜。
何地何器,層累以求。
貿焉而以機器往,愚者驚擾;即有知者,亦莫辨其所以為用。
即此末中之一事,亦自有本末存焉。
而百姓之為利,與所以求利國家,又自有本末次第。
蓋西洋富強之業,資于民人,其民人趨事興功,而國家用其全力護濟之,歲計所需以為取民之制。
大兵大役,皆百姓任之,而取裁于議院。
其國家與其民人交相維系,并心一力,以利為程。
所以為富強者,人民樂利勸業,厚積其勢以拱衛國家,行之固有本矣。
未聞處衰敝之俗;行操切之政,而可以緻富強者。
日本在英國學工技者二百餘人,其戶部尚書恩婁葉歐舉至奉使講求經制出入,欲仿更制。
而學兵法者甚少,蓋兵者末也,各種創制,皆立國之本也。
”自謂考古證今而知其通,由漢唐推之三代經國懷遠之略,與今日所以異同,而有以見損益之宜。
光緒元年,起為福建按察使,尋命以侍郎候補,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遂建議講求邦交,遣使各國,以謂:“西洋立國,本末兼資。
其君臣上下,同心一力以求所以自立;正宜推究其情勢,洞知其利病,遇有交涉事,即可略得其梗概而資以因應。
”诏以充出使英法大臣,補兵部左侍郎。
中國之駐使外國自此始。
命下之日,湖南人之官京朝者,以為大辱,正言切論而勸之辭。
嵩焘曰:“苟利于國,不敢避就。
身之不恤,何有于名?主憂臣辱,在此行也。
”道員劉錫鴻求随使,嵩焘以其矜愎而不達事理,不之許也。
錫鴻固以請,遂薦為貳,而相畔異,患生肘腋,劾以十款,末言:“由候簡運使而授閩臬,由閩臬擢兵部侍郎,朝庭何負于郭嵩焘而日夜怨望?”嵩焘讀之惶駭曰:“此真惡交矣,尚何言哉!君子之行道也,必有以振厲天下之人心而使之服,柔和生人之氣使之馴,而後不疑于所行,而吾不能。
自宋以來,盡人能文章,善議論,無論為君子,為小人,與其有知無知,皆能用其一隅之見,校論短長,攻剖是非,不能辨也。
辨之愈力,攻者愈橫,是以君子聞惡聲至,則避之。
避之者,所以靜生人之氣而存養此心之太和也。
比匪之傷,吾道固窮,亦功業無因緣之明效大驗矣。
”徑歸卧家而不敢入朝也。
因太息為人言:“數十年出處進退以及辭受取予,一皆準之以義。
服官之始,即自誓不以不義之财贻子孫。
及巡撫粵東,出使西洋,人之所視為利我也,照例開支,分毫不溢。
在官之日,視國家公款重于私款,私款或供友人稱貸,公款無遷就也。
以是準之今人,多與鄙衷違反,或至用相诟病,辄為怃然。
少時讀《張子全書》曰:‘士君子處治朝,則德日進;處亂朝,則德日退。
’怃然有感于其言。
程子謂:‘朋友相處尤莫如相觀而善之意多’,亦是此意。
及莅仕以後,而所見有進。
世之衰也,大抵營私利,負意氣,惟意見之争,而于事理之當否,流弊之終極,竟一無考覽。
遇事有涉,陳說紛纭,每覺語言多而情事迂回。
莊生有言:‘此一亦是非,彼亦一是非。
’其實匿情以自圖私便。
閱曆多而體驗深,則常愀然懷薄視之心。
已而乃大悟曰:‘張子所謂德日退者,其在斯乎!’夫不反躬而懷薄視人之心,則德之退有不勝窮也。
夫任事在我,而展轉有未遂,由學識有未充也!”自海外歸而裡居者十三年,主講城南書院;兼辟思賢講舍,祀王夫之,與學者講肄其中。
尤善言禮。
早年與曾國藩商量舊學,國藩嘗謂:“先王修己治人,經緯萬端,惟在于禮。
”而未有成書。
嵩焘則學禮而深造自有得。
以謂:“禮者,征實之書,天下萬世人事之所從出,得其意而萬事理。
”于是研煉歲月,成《禮記質疑》四十九卷,折衷群經,以見諸行事,其素所蓄積然也。
及其發為文章,理足辭簡,特寓拗折勁悍之意于條達疏暢之中,坦迤之中自有波峭;不同曾國藩之瑰偉,亦異劉蓉之暢發。
曾國藩追韓愈之雄茂,而語不檢;劉蓉學蘇轼之疏快,而味無餘。
嵩焘則得王安石之峭勁,而鋒欲斂,暢而不流,拗以出遒。
碑傳之作,以簡馭繁,以叙抒議,語無枝對,義沙明當,出入歐王,允裨史裁。
傳有《養知書屋詩文集》四十三卷,《奏疏》十二卷。
士民失業者,亦皆引領以望,環集以求薪食,為利多少不能計,而所耗不資,久且不支。
人人言利,而卒之無利可圖以成敗局。
何者?無其本也。
機器者,末之末也,凡用機器,必西人為之,中人多不能盡其法。
此時宜廣開西學館,有人服習其業,知其所以為利,庶幾人心所趨,自求之而自通之。
所用機器,亦須因地制宜。
何地何器,層累以求。
貿焉而以機器往,愚者驚擾;即有知者,亦莫辨其所以為用。
即此末中之一事,亦自有本末存焉。
而百姓之為利,與所以求利國家,又自有本末次第。
蓋西洋富強之業,資于民人,其民人趨事興功,而國家用其全力護濟之,歲計所需以為取民之制。
大兵大役,皆百姓任之,而取裁于議院。
其國家與其民人交相維系,并心一力,以利為程。
所以為富強者,人民樂利勸業,厚積其勢以拱衛國家,行之固有本矣。
未聞處衰敝之俗;行操切之政,而可以緻富強者。
日本在英國學工技者二百餘人,其戶部尚書恩婁葉歐舉至奉使講求經制出入,欲仿更制。
而學兵法者甚少,蓋兵者末也,各種創制,皆立國之本也。
”自謂考古證今而知其通,由漢唐推之三代經國懷遠之略,與今日所以異同,而有以見損益之宜。
光緒元年,起為福建按察使,尋命以侍郎候補,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遂建議講求邦交,遣使各國,以謂:“西洋立國,本末兼資。
其君臣上下,同心一力以求所以自立;正宜推究其情勢,洞知其利病,遇有交涉事,即可略得其梗概而資以因應。
”诏以充出使英法大臣,補兵部左侍郎。
中國之駐使外國自此始。
命下之日,湖南人之官京朝者,以為大辱,正言切論而勸之辭。
嵩焘曰:“苟利于國,不敢避就。
身之不恤,何有于名?主憂臣辱,在此行也。
”道員劉錫鴻求随使,嵩焘以其矜愎而不達事理,不之許也。
錫鴻固以請,遂薦為貳,而相畔異,患生肘腋,劾以十款,末言:“由候簡運使而授閩臬,由閩臬擢兵部侍郎,朝庭何負于郭嵩焘而日夜怨望?”嵩焘讀之惶駭曰:“此真惡交矣,尚何言哉!君子之行道也,必有以振厲天下之人心而使之服,柔和生人之氣使之馴,而後不疑于所行,而吾不能。
自宋以來,盡人能文章,善議論,無論為君子,為小人,與其有知無知,皆能用其一隅之見,校論短長,攻剖是非,不能辨也。
辨之愈力,攻者愈橫,是以君子聞惡聲至,則避之。
避之者,所以靜生人之氣而存養此心之太和也。
比匪之傷,吾道固窮,亦功業無因緣之明效大驗矣。
”徑歸卧家而不敢入朝也。
因太息為人言:“數十年出處進退以及辭受取予,一皆準之以義。
服官之始,即自誓不以不義之财贻子孫。
及巡撫粵東,出使西洋,人之所視為利我也,照例開支,分毫不溢。
在官之日,視國家公款重于私款,私款或供友人稱貸,公款無遷就也。
以是準之今人,多與鄙衷違反,或至用相诟病,辄為怃然。
少時讀《張子全書》曰:‘士君子處治朝,則德日進;處亂朝,則德日退。
’怃然有感于其言。
程子謂:‘朋友相處尤莫如相觀而善之意多’,亦是此意。
及莅仕以後,而所見有進。
世之衰也,大抵營私利,負意氣,惟意見之争,而于事理之當否,流弊之終極,竟一無考覽。
遇事有涉,陳說紛纭,每覺語言多而情事迂回。
莊生有言:‘此一亦是非,彼亦一是非。
’其實匿情以自圖私便。
閱曆多而體驗深,則常愀然懷薄視之心。
已而乃大悟曰:‘張子所謂德日退者,其在斯乎!’夫不反躬而懷薄視人之心,則德之退有不勝窮也。
夫任事在我,而展轉有未遂,由學識有未充也!”自海外歸而裡居者十三年,主講城南書院;兼辟思賢講舍,祀王夫之,與學者講肄其中。
尤善言禮。
早年與曾國藩商量舊學,國藩嘗謂:“先王修己治人,經緯萬端,惟在于禮。
”而未有成書。
嵩焘則學禮而深造自有得。
以謂:“禮者,征實之書,天下萬世人事之所從出,得其意而萬事理。
”于是研煉歲月,成《禮記質疑》四十九卷,折衷群經,以見諸行事,其素所蓄積然也。
及其發為文章,理足辭簡,特寓拗折勁悍之意于條達疏暢之中,坦迤之中自有波峭;不同曾國藩之瑰偉,亦異劉蓉之暢發。
曾國藩追韓愈之雄茂,而語不檢;劉蓉學蘇轼之疏快,而味無餘。
嵩焘則得王安石之峭勁,而鋒欲斂,暢而不流,拗以出遒。
碑傳之作,以簡馭繁,以叙抒議,語無枝對,義沙明當,出入歐王,允裨史裁。
傳有《養知書屋詩文集》四十三卷,《奏疏》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