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劉蓉 郭嵩焘
關燈
小
中
大
以閩浙總督為欽差大臣督師入廣東,連四摺糾參,褫嵩焘職而以畀其屬蔣益澧,曰:“此以人事君之義也。
”嵩焘歎曰:“季高至交三十年,吾一生為之盡力,而相煎何太迫若此!”因論:“世俗語大人先生。
動曰‘有來曆’,佛家所謂‘前生因果’也。
少年征逐,見朋輩中天分絕高而終無所成,是謂有來曆而無積累。
積累者,積功累行,冥冥中所以厚植其基根本盛大而後發生錦繁。
然其建功立名,如曾滌生、左季高之成就,又自有因緣。
若或使之,若或助之,随所至而機緣巧合,争相擁護,而觌面者景從,聞聲者響附,三者合而後功成名立。
自問此生謂‘無來曆無積累’不可。
而相煎迫出于至交,堕我成功,豈所謂‘無因緣’者耶?”其緻怨于宗棠深矣。
宗棠在官頗循名課實而為治尚嚴。
嵩焘則言:“曩讀船山書辟申韓之說,極論諸葛公不當用此為治。
竊疑諸葛公生擾攘之世,值群雄并起,倉猝以就功名,所自命者管樂,而其量固遠矣,豈能以三代王政期之?其後從政粵東,稍以知輕重緩急,見諸言事者毛舉多端,為綜核名實之說。
而後慨然太息思船山之言。
蓋親見萬曆以後,頭會箕斂,用操切之術以求挽虛誣锢蔽之習。
繁刑峻法,愈益不當其罪,坐使人心解散、國計消靡以迄于亂。
是以言之痛切如此。
處末世,紀綱法度廢弛久矣,人心變幻,不可窮诘。
如此當益窮求吏治,培養國脈。
靜以俟之,寬以容之,安民保國,不至困亂無告,則猶可庶幾矣。
昔官京朝,推求國家所以緻弊之由,在其例文相塗飾,而事皆内潰,非寬之失,颟顸之失也。
寬者宣聖之明訓,國家積累之至仁,烏可輕議哉!今一切以為寬,而以嚴治之,徒使武夫悍卒乘勢罔利以相陵藉。
向者之寬,與今日之嚴,其為颟顸一也。
颟顸而寬,猶足養和平以維人心,颟顸而出之以嚴,而弊不可勝言矣。
”宗棠在邊,亦整軍經武以對外主戰,嵩焘則言:“西洋負強争勝,懷樂戰之心,而用兵具有節度。
其發謀常在數年數十年之前,而後乘釁以求逞,猶不遽言兵也。
挾其所争之勢,曲折比附以為名,常使其氣足以自伸以求必得所挾,是以先事有預定之略,臨變有必審之幾。
以彼之強,每一用兵,遲回審顧,久而後發。
其陰謀廣慮,括囊四海,而造端必以通商。
迎其機而利導之,禍有所止,而所發明之奇巧轉以為我利用厚生。
國家辦夷務二十餘年,受其陵藉,其原坐不知事理,天下籍籍相為氣憤,皆出南宋後議論。
孫武之言戰也,曰‘知己知彼’。
所謂‘知彼’者,知其國勢之強弱,知其人才之能否,知其勢之所及與其計劃之所從出,而後可以總攬全局以決勝負之機。
韓信攻趙,知廣武君之計用與不用。
魏武知袁紹之不能襲許,又知劉表之不能襲邺,則可謂能知其深矣。
知敵之深,乃益有餘地以自處。
西洋之患亟矣,中外諸公,懵焉莫測其所由,先無以自處。
主戰愈力,自處愈窮。
一将之能而晏然自以為安,一戰之勝而嘎然據以為喜,以當小敵不足,況若西洋之氣方盛而勢方強者乎?彼固無求傾中國之心,何為激之使狂逞也!”于時直隸總督李鴻章,則不言戰而通商勸工,練兵購械,講制造,力圖富強,嵩焘則言:“富強者,秦漢以來治平之盛軌,常數百年一見,其源由政教修闳,風俗純厚,百姓家給人足,樂計趨公以成國家磐石之基,而後富強可言也。
施行本末具有次第,然不待取法西洋,而端本足民,則西洋與中國同也。
國于天地,必有與立,亦豈有百姓困窮而國家自求富強者?今視富強為國家之計,于百姓無與;不知西洋之富,專在民,不在國也。
數百年來,順通海道,盡諸島國之利括取之,其奉固已厚矣。
而治礦務日益精,五金出産之利,制備器具日益豐。
又創為電報,數萬裡消息靈通。
輪船、火車,馳行數萬裡以利轉運。
然必囊括四海,觑天下之利以為利,故能富也。
中外情勢之異,由來久遠,以成風俗,未易強同。
而其間有必應引其端而資其利,可以便民,可以備亂,可以通遠近之氣,而又行之甚易,曆久而必無弊,則電報、輪船、火車是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末,本者何?政教、人心、風俗是也。
末者何?通工商之業,立富強之基,凡皆以為利也。
利之所在,而政教修、人心厚、風俗醇者,國家與民共之。
而又相與忘之,斯所以為大公而以美利利天下也。
不然,争民施奪,上下交征利,民與民争則擾,上與民相匿則潰。
擾者勢有不能行,潰者情有所不能交達也。
無其本而言富強,隻益其侵耗而已矣。
夫以
”嵩焘歎曰:“季高至交三十年,吾一生為之盡力,而相煎何太迫若此!”因論:“世俗語大人先生。
動曰‘有來曆’,佛家所謂‘前生因果’也。
少年征逐,見朋輩中天分絕高而終無所成,是謂有來曆而無積累。
積累者,積功累行,冥冥中所以厚植其基根本盛大而後發生錦繁。
然其建功立名,如曾滌生、左季高之成就,又自有因緣。
若或使之,若或助之,随所至而機緣巧合,争相擁護,而觌面者景從,聞聲者響附,三者合而後功成名立。
自問此生謂‘無來曆無積累’不可。
而相煎迫出于至交,堕我成功,豈所謂‘無因緣’者耶?”其緻怨于宗棠深矣。
宗棠在官頗循名課實而為治尚嚴。
嵩焘則言:“曩讀船山書辟申韓之說,極論諸葛公不當用此為治。
竊疑諸葛公生擾攘之世,值群雄并起,倉猝以就功名,所自命者管樂,而其量固遠矣,豈能以三代王政期之?其後從政粵東,稍以知輕重緩急,見諸言事者毛舉多端,為綜核名實之說。
而後慨然太息思船山之言。
蓋親見萬曆以後,頭會箕斂,用操切之術以求挽虛誣锢蔽之習。
繁刑峻法,愈益不當其罪,坐使人心解散、國計消靡以迄于亂。
是以言之痛切如此。
處末世,紀綱法度廢弛久矣,人心變幻,不可窮诘。
如此當益窮求吏治,培養國脈。
靜以俟之,寬以容之,安民保國,不至困亂無告,則猶可庶幾矣。
昔官京朝,推求國家所以緻弊之由,在其例文相塗飾,而事皆内潰,非寬之失,颟顸之失也。
寬者宣聖之明訓,國家積累之至仁,烏可輕議哉!今一切以為寬,而以嚴治之,徒使武夫悍卒乘勢罔利以相陵藉。
向者之寬,與今日之嚴,其為颟顸一也。
颟顸而寬,猶足養和平以維人心,颟顸而出之以嚴,而弊不可勝言矣。
”宗棠在邊,亦整軍經武以對外主戰,嵩焘則言:“西洋負強争勝,懷樂戰之心,而用兵具有節度。
其發謀常在數年數十年之前,而後乘釁以求逞,猶不遽言兵也。
挾其所争之勢,曲折比附以為名,常使其氣足以自伸以求必得所挾,是以先事有預定之略,臨變有必審之幾。
以彼之強,每一用兵,遲回審顧,久而後發。
其陰謀廣慮,括囊四海,而造端必以通商。
迎其機而利導之,禍有所止,而所發明之奇巧轉以為我利用厚生。
國家辦夷務二十餘年,受其陵藉,其原坐不知事理,天下籍籍相為氣憤,皆出南宋後議論。
孫武之言戰也,曰‘知己知彼’。
所謂‘知彼’者,知其國勢之強弱,知其人才之能否,知其勢之所及與其計劃之所從出,而後可以總攬全局以決勝負之機。
韓信攻趙,知廣武君之計用與不用。
魏武知袁紹之不能襲許,又知劉表之不能襲邺,則可謂能知其深矣。
知敵之深,乃益有餘地以自處。
西洋之患亟矣,中外諸公,懵焉莫測其所由,先無以自處。
主戰愈力,自處愈窮。
一将之能而晏然自以為安,一戰之勝而嘎然據以為喜,以當小敵不足,況若西洋之氣方盛而勢方強者乎?彼固無求傾中國之心,何為激之使狂逞也!”于時直隸總督李鴻章,則不言戰而通商勸工,練兵購械,講制造,力圖富強,嵩焘則言:“富強者,秦漢以來治平之盛軌,常數百年一見,其源由政教修闳,風俗純厚,百姓家給人足,樂計趨公以成國家磐石之基,而後富強可言也。
施行本末具有次第,然不待取法西洋,而端本足民,則西洋與中國同也。
國于天地,必有與立,亦豈有百姓困窮而國家自求富強者?今視富強為國家之計,于百姓無與;不知西洋之富,專在民,不在國也。
數百年來,順通海道,盡諸島國之利括取之,其奉固已厚矣。
而治礦務日益精,五金出産之利,制備器具日益豐。
又創為電報,數萬裡消息靈通。
輪船、火車,馳行數萬裡以利轉運。
然必囊括四海,觑天下之利以為利,故能富也。
中外情勢之異,由來久遠,以成風俗,未易強同。
而其間有必應引其端而資其利,可以便民,可以備亂,可以通遠近之氣,而又行之甚易,曆久而必無弊,則電報、輪船、火車是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末,本者何?政教、人心、風俗是也。
末者何?通工商之業,立富強之基,凡皆以為利也。
利之所在,而政教修、人心厚、風俗醇者,國家與民共之。
而又相與忘之,斯所以為大公而以美利利天下也。
不然,争民施奪,上下交征利,民與民争則擾,上與民相匿則潰。
擾者勢有不能行,潰者情有所不能交達也。
無其本而言富強,隻益其侵耗而已矣。
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