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劉蓉 郭嵩焘
關燈
小
中
大
凡無功有享厚報,無德而緻大位,皆智者之所視為不祥而深自警惕者也。
矧各省皆罹于難,吾鄉獨蒙其休。
天道忌盈,物極必反,如不惕厲修省,懔持盈保泰之思,正恐暑往寒來,福過災生。
前日之膺祉蒙休,冠于他郡;後日之遭殃罹禍,亦且烈于他邦。
此古今盈虛消息之常理,非同釋氏因果報應之談。
每舉以語朋輩,款語諄諄,聽若雖頗面從,退則或相迂笑。
人心陷溺,如何如何!”觀其持論不徇風氣,知制行不為詭随矣。
論文不持宗派之說,而為文章條達疏暢,如己意之所欲出,其源蓋出于蘇軌雲。
傳有《養晦堂詩文集》十二卷。
郭嵩焘,字伯琛,筠仙其号也,湘陰人。
年十八,補縣學生。
遊嶽麓書院,識劉蓉,而曾國藩自京師歸,道長沙,與蓉舊好也,介相見,欣然聯歡為昆弟交,以問學相切劘。
國藩稱引漢學,蓉褒大宋儒,而嵩焘則言:“宋儒發明聖學至精密,獨有一事與聖道大反。
聖人之立教,曰‘慎言’,曰‘其言也訒’,曰‘古者言之不出’,無相獎以言者。
堯舜禹之授受,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内自毖于一心,而不敢及于天下之得失,而即繼之曰:‘無稽之言勿聽’,是自聖賢之治天下,與其所以自治者,無不以言為大戒。
宋儒顧不然,凡有言者皆善也,乃至劾歐陽公,劾富鄭公、文潞公,皆謂之直臣矣。
凡事皆可言也,乃至采宮禁之傳聞,陳鄙夫之猥陋,皆自負為善谏矣。
其間賢愚錯出,人才勿論也。
自漢唐迄今,政教人心交相為勝,吾總其要曰名利。
西漢務利,東漢務名;唐人務利,宋人務名;元人務利,明人務名。
二者不偏廢也,要各有其專勝。
好名勝者氣必強,其流也攬權怙黨,而終歸于無忌憚。
好名勝者量必容,其流也倚勢營私,而終歸于不知恥。
故明人以氣勝,得志則生殺予奪,泰然任之,無敢議其非。
本朝以度勝,得志則利弊賢否,泛然聽之,無敢任其責。
一代之朝局成而天心亦定。
終明之世,居位者大率負強使氣魁人也。
本朝則賢者優容,不肖詭随。
稍能待正議,核名實,振肅紀綱,考攬人才,辄曰‘無度量’。
吾不知所謂度量者,将奚以為也!司馬德操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吾則以不為風氣所染為俊傑。
雖講學治經亦然。
宋明之語錄,本朝之漢學,皆風氣之為也。
君子未嘗不為之,而固非道之所存矣。
自非深識特立之君于,介然無與于風氣之會,烏足與論時務哉!”其意淵然以大下為量。
尤自厲勤苦,以謂:“古無有以‘士’名者。
自公卿大夫之子,下及庶人,皆入學。
其能為士者,與其耕者工者,各以所能自養。
其有祿于朝,則有上士、中士、下士之等,其次則任為府史。
制行尤高,其志尤隐。
舜、伊尹之耕,傅說之工,呂尚之屠且漁,膠鬲、管夷吾、孫叔敖之賈,皆任為士者也。
至漢猶然。
路溫舒、蔔式、王尊牧羊,公孫宏、承宮牧豕,兒寬為都養,朱買臣刈薪,匡衡傭作,梁鴻任舂,韓康賣藥,徐穉耕稼,申屠蟠為漆工;或曆仕公卿,或懷道守節,隐見不同,而皆不辭賤役,所資以為養然也。
唐世尚文,人争以文自異而士重。
宋儒講性理之學,托名愈高而士愈重。
人亦相與異視之,為之名曰‘重士’。
不知所謂士,正周官所謂閑民也。
士愈多,人才愈乏,風俗愈偷。
故夫士者國之蠹也。
然且不能自養,而資人以養,于國家奚賴焉?然自士之名立,遂有峨冠搏帶。
從容雅步,終其身為士者,而士之實乃終隐矣。
”舉道光二十七年丁未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回籍,會洪秀全以其徒徇湖南。
曾國藩以侍郎居憂,奉诏辦團練,欲不出。
嵩焘馳谒,苦口陳說。
國藩乃為起,而苦費绌。
嵩焘則為建厘捐之議,規鹽厘之法。
國藩有所資以募勇制器,而湖南亦恃以保境安民,支柱東南,皆國藩有以發之也。
既而帥勇援江西,俘太平軍卒,訊知戰罷則登舟,因言;“賊掠舟東下,縱橫馳突,獨占長江,而我無一舟與争利,非治水師,何以應敵?”而長江水師之議自此起。
國藩亦以造船自任,移駐衡州,亦國藩有以發之也。
江西圍解,論功擢編修,入直南書房。
而左宗棠在巡撫駱秉章幕,為總督官文所劾,诏下逮訊。
國藩以謂:“宗棠去,湖南無人支持,東南大局不可問矣。
”為尚書潘祖蔭言之。
祖蔭遂據入告,直言:“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诏問曾國藩意如何,遂授宗棠四品京堂。
襄辦軍務。
于是宗棠事解,而柄兵大用矣。
則嵩焘之為斡旋也。
同治元年,特授嵩焘蘇松糧儲道,再擢署廣東巡撫。
而宗棠
矧各省皆罹于難,吾鄉獨蒙其休。
天道忌盈,物極必反,如不惕厲修省,懔持盈保泰之思,正恐暑往寒來,福過災生。
前日之膺祉蒙休,冠于他郡;後日之遭殃罹禍,亦且烈于他邦。
此古今盈虛消息之常理,非同釋氏因果報應之談。
每舉以語朋輩,款語諄諄,聽若雖頗面從,退則或相迂笑。
人心陷溺,如何如何!”觀其持論不徇風氣,知制行不為詭随矣。
論文不持宗派之說,而為文章條達疏暢,如己意之所欲出,其源蓋出于蘇軌雲。
傳有《養晦堂詩文集》十二卷。
郭嵩焘,字伯琛,筠仙其号也,湘陰人。
年十八,補縣學生。
遊嶽麓書院,識劉蓉,而曾國藩自京師歸,道長沙,與蓉舊好也,介相見,欣然聯歡為昆弟交,以問學相切劘。
國藩稱引漢學,蓉褒大宋儒,而嵩焘則言:“宋儒發明聖學至精密,獨有一事與聖道大反。
聖人之立教,曰‘慎言’,曰‘其言也訒’,曰‘古者言之不出’,無相獎以言者。
堯舜禹之授受,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内自毖于一心,而不敢及于天下之得失,而即繼之曰:‘無稽之言勿聽’,是自聖賢之治天下,與其所以自治者,無不以言為大戒。
宋儒顧不然,凡有言者皆善也,乃至劾歐陽公,劾富鄭公、文潞公,皆謂之直臣矣。
凡事皆可言也,乃至采宮禁之傳聞,陳鄙夫之猥陋,皆自負為善谏矣。
其間賢愚錯出,人才勿論也。
自漢唐迄今,政教人心交相為勝,吾總其要曰名利。
西漢務利,東漢務名;唐人務利,宋人務名;元人務利,明人務名。
二者不偏廢也,要各有其專勝。
好名勝者氣必強,其流也攬權怙黨,而終歸于無忌憚。
好名勝者量必容,其流也倚勢營私,而終歸于不知恥。
故明人以氣勝,得志則生殺予奪,泰然任之,無敢議其非。
本朝以度勝,得志則利弊賢否,泛然聽之,無敢任其責。
一代之朝局成而天心亦定。
終明之世,居位者大率負強使氣魁人也。
本朝則賢者優容,不肖詭随。
稍能待正議,核名實,振肅紀綱,考攬人才,辄曰‘無度量’。
吾不知所謂度量者,将奚以為也!司馬德操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吾則以不為風氣所染為俊傑。
雖講學治經亦然。
宋明之語錄,本朝之漢學,皆風氣之為也。
君子未嘗不為之,而固非道之所存矣。
自非深識特立之君于,介然無與于風氣之會,烏足與論時務哉!”其意淵然以大下為量。
尤自厲勤苦,以謂:“古無有以‘士’名者。
自公卿大夫之子,下及庶人,皆入學。
其能為士者,與其耕者工者,各以所能自養。
其有祿于朝,則有上士、中士、下士之等,其次則任為府史。
制行尤高,其志尤隐。
舜、伊尹之耕,傅說之工,呂尚之屠且漁,膠鬲、管夷吾、孫叔敖之賈,皆任為士者也。
至漢猶然。
路溫舒、蔔式、王尊牧羊,公孫宏、承宮牧豕,兒寬為都養,朱買臣刈薪,匡衡傭作,梁鴻任舂,韓康賣藥,徐穉耕稼,申屠蟠為漆工;或曆仕公卿,或懷道守節,隐見不同,而皆不辭賤役,所資以為養然也。
唐世尚文,人争以文自異而士重。
宋儒講性理之學,托名愈高而士愈重。
人亦相與異視之,為之名曰‘重士’。
不知所謂士,正周官所謂閑民也。
士愈多,人才愈乏,風俗愈偷。
故夫士者國之蠹也。
然且不能自養,而資人以養,于國家奚賴焉?然自士之名立,遂有峨冠搏帶。
從容雅步,終其身為士者,而士之實乃終隐矣。
”舉道光二十七年丁未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回籍,會洪秀全以其徒徇湖南。
曾國藩以侍郎居憂,奉诏辦團練,欲不出。
嵩焘馳谒,苦口陳說。
國藩乃為起,而苦費绌。
嵩焘則為建厘捐之議,規鹽厘之法。
國藩有所資以募勇制器,而湖南亦恃以保境安民,支柱東南,皆國藩有以發之也。
既而帥勇援江西,俘太平軍卒,訊知戰罷則登舟,因言;“賊掠舟東下,縱橫馳突,獨占長江,而我無一舟與争利,非治水師,何以應敵?”而長江水師之議自此起。
國藩亦以造船自任,移駐衡州,亦國藩有以發之也。
江西圍解,論功擢編修,入直南書房。
而左宗棠在巡撫駱秉章幕,為總督官文所劾,诏下逮訊。
國藩以謂:“宗棠去,湖南無人支持,東南大局不可問矣。
”為尚書潘祖蔭言之。
祖蔭遂據入告,直言:“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诏問曾國藩意如何,遂授宗棠四品京堂。
襄辦軍務。
于是宗棠事解,而柄兵大用矣。
則嵩焘之為斡旋也。
同治元年,特授嵩焘蘇松糧儲道,再擢署廣東巡撫。
而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