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劉蓉 郭嵩焘
關燈
小
中
大
:“漢人诂經,各有專門,守師說;雖所得有淺深,不盡當于古人精微之旨,要不失慎重傳信、笃學好古之意。
近世所謂漢學家,何謂者耶?異論歧出,其說千變,以為宋儒去今僅數百年,漢則數千年,于時較古,又宋儒者,功令所崇,衆人之所同趣也,吾亦從而同之,不足為異,則創一解焉,引漢人箋注,曲為證附以成吾說;既可援漢儒以自尊,又可貶宋儒以立名,而吾之學,遂以超宋轶唐,獨承漢以來二千年之緒。
及叩以六經之大義微言與宋儒所以不合于道者,茫然莫知所謂。
然則彼以漢學自鳴,非師古也,師心而已矣。
其所為終身由之而不厭者,非好學也,好異而已矣。
朱子于諸經諷誦反複蓋數十年,精思熟讀以求古人廣大精微之蘊,彙衆說而折其衷,推其用力之勤,知其所深造而自有得者,未可幾及。
特朱子于古今時務政治之宜,靡所不講,而後之學朱子者,但守心性理氣之辨,《太極》《西銘》之說,閉門獨坐,泥塑木雕。
一涉仕途。
便無措手,所值皆無可奈何之事,所應皆未之前聞之務。
此智略之士,睨視竊笑,以道學為廢物也。
至其行己立身,去就取舍,嚴義利之辨。
就兢不敢少過,則猶庶幾君子。
道雖未宏,學與行尚出于一也。
至為漢學者乃歧而二之,‘學則吾學也,行則吾不知地’。
世亦遂無以行義責之者,以謂彼特為名物度數之學以資考證而已,不當以道義相苛。
泯泯棼棼,學術壞而人心風俗随之。
”國藩亦無以難也。
及鹹豐十年,左宗棠以佐駱秉章而專其政,為總督官文所劾,遠引而薦蓉自代,以起之于家。
明年,秉章移督四川,攜蓉而往,平巨寇藍李二姓,散其徒衆,遂授四川布政使。
會太平軍翼王石達開以其衆經滇入川,而前扼大渡河,後阻苗山,陷絕地,饑無所掠食,于是蓉以兵往,撫其衆而絷達開以歸。
問起兵狀,達開曆陳金田發難之後,戰勝攻取,一一如繪,而猛鸷之氣不衰。
自言:“南面稱王十餘年,屠戮官民千萬計,今天亡我,何借一死!”臨刑怡然。
蓉頗壯之。
而左宗棠贻書,欲以葛亮一号貤贈。
蓉戲對:“諸葛食少事繁,鞠躬盡瘁,所不欲承,謹以奉璧。
”尋以關中漢回交哄,而撚乘之,移蓉陝西巡撫,而為禦史蔡壽祺劾罷。
将去官,聞左宗棠奉诏以陝甘總督督師剿賊,而移書告,以謂:“關隴用兵不可不早計者有六:一、剿賊不難,所難者籌饷籌糧。
籌饷籌糧尚易,尤難者運糧。
非寬籌糧饷,運有辦法,切勿進兵。
一、軍糈無資,當緩新疆西征之師,先肅清隴境。
辟地屯田,儲糗糧,練馬隊,然後振旅出關。
一、辦甘賊,當以陝為根本。
資糧轉輸。
皆須借力于陝,非得同心膂、共憂樂之人為陝撫,持中定志。
不足與濟艱屯。
一、撚賊入陝,号四五萬,然能戰者不過六七千人。
每戰,辄以馬隊萬騎四面包裹,懦卒怯将,懾而望風靡。
、其實但能嚴陣堅持,屹立不動,則亦不敢進逼吾陣。
俟其銳氣之惰,奮起突擊,必無不勝。
一、辦甘回,當先清隴東,次搗河狄。
兩地既定,其餘可傳檄而定。
專事剿,則力固不逮;不痛剿而議撫,則叛服無常,亦何能濟。
一、關隴将才吏才,無可用者。
然地瘠勢艱,雖傑然者視為畏途,須廣羅艱貞堅苦、仗義相從之侶,以資襄助。
此六者其大端也。
以公智慮淵涵,固可即此以得大凡矣。
”其後宗棠平陝撚,平甘回以定新疆,一切經略,大率如蓉言。
蓉既放歸,營遂初園,杜門講學者十年。
其論學一以宋儒程朱為歸,力排漢學之穿鑿,亦不取陸王之禅悟,而于學者之不能反躬、徒以矜私知而炫多聞,尤不憚深貶而痛絕之。
乃至訟其鄉人以湘鄉之功名日盛,而湘鄉之風俗日敝,語重而心長以慨乎有言曰:“吾邑風尚素号願樸,農民勤稼稿,士子勵廉隅。
放軍興以來,文職武弁,崛起草澤,以能為國宣力。
而遷流日久,僥幸之心生。
以利祿為易得,而争事繁華;變樸厚之舊風,而群趨嚣競。
鄉村每有争訟,不問理而較勢,及其呈控到縣,亦複以是為衡。
由是有勢者恃以橫行,而無力者亦借資于有力之紳衿以張其焰而求一勝。
此民風所以澆漓,人心所以窳壞也。
二十餘年來,東南遘禍,舉凡衣冠文物,競逐紛華之國,無不殘破。
故家世族之所留遺,巨賈豪商之所積累,莫不蕩為灰燼,化為飛煙。
子女仳離,乞食道路。
獨湖南晏然無恙,吾鄉人因此跻緻名位,廣積金錢。
舊時鑿井耕田之子,椎牛屠狗之夫,皆高牙大纛、美衣華屋以自豪于鄉裡。
果有何功德在人,宜食此報以長保富貴而無後災哉?智者見禍于未萌;
近世所謂漢學家,何謂者耶?異論歧出,其說千變,以為宋儒去今僅數百年,漢則數千年,于時較古,又宋儒者,功令所崇,衆人之所同趣也,吾亦從而同之,不足為異,則創一解焉,引漢人箋注,曲為證附以成吾說;既可援漢儒以自尊,又可貶宋儒以立名,而吾之學,遂以超宋轶唐,獨承漢以來二千年之緒。
及叩以六經之大義微言與宋儒所以不合于道者,茫然莫知所謂。
然則彼以漢學自鳴,非師古也,師心而已矣。
其所為終身由之而不厭者,非好學也,好異而已矣。
朱子于諸經諷誦反複蓋數十年,精思熟讀以求古人廣大精微之蘊,彙衆說而折其衷,推其用力之勤,知其所深造而自有得者,未可幾及。
特朱子于古今時務政治之宜,靡所不講,而後之學朱子者,但守心性理氣之辨,《太極》《西銘》之說,閉門獨坐,泥塑木雕。
一涉仕途。
便無措手,所值皆無可奈何之事,所應皆未之前聞之務。
此智略之士,睨視竊笑,以道學為廢物也。
至其行己立身,去就取舍,嚴義利之辨。
就兢不敢少過,則猶庶幾君子。
道雖未宏,學與行尚出于一也。
至為漢學者乃歧而二之,‘學則吾學也,行則吾不知地’。
世亦遂無以行義責之者,以謂彼特為名物度數之學以資考證而已,不當以道義相苛。
泯泯棼棼,學術壞而人心風俗随之。
”國藩亦無以難也。
及鹹豐十年,左宗棠以佐駱秉章而專其政,為總督官文所劾,遠引而薦蓉自代,以起之于家。
明年,秉章移督四川,攜蓉而往,平巨寇藍李二姓,散其徒衆,遂授四川布政使。
會太平軍翼王石達開以其衆經滇入川,而前扼大渡河,後阻苗山,陷絕地,饑無所掠食,于是蓉以兵往,撫其衆而絷達開以歸。
問起兵狀,達開曆陳金田發難之後,戰勝攻取,一一如繪,而猛鸷之氣不衰。
自言:“南面稱王十餘年,屠戮官民千萬計,今天亡我,何借一死!”臨刑怡然。
蓉頗壯之。
而左宗棠贻書,欲以葛亮一号貤贈。
蓉戲對:“諸葛食少事繁,鞠躬盡瘁,所不欲承,謹以奉璧。
”尋以關中漢回交哄,而撚乘之,移蓉陝西巡撫,而為禦史蔡壽祺劾罷。
将去官,聞左宗棠奉诏以陝甘總督督師剿賊,而移書告,以謂:“關隴用兵不可不早計者有六:一、剿賊不難,所難者籌饷籌糧。
籌饷籌糧尚易,尤難者運糧。
非寬籌糧饷,運有辦法,切勿進兵。
一、軍糈無資,當緩新疆西征之師,先肅清隴境。
辟地屯田,儲糗糧,練馬隊,然後振旅出關。
一、辦甘賊,當以陝為根本。
資糧轉輸。
皆須借力于陝,非得同心膂、共憂樂之人為陝撫,持中定志。
不足與濟艱屯。
一、撚賊入陝,号四五萬,然能戰者不過六七千人。
每戰,辄以馬隊萬騎四面包裹,懦卒怯将,懾而望風靡。
、其實但能嚴陣堅持,屹立不動,則亦不敢進逼吾陣。
俟其銳氣之惰,奮起突擊,必無不勝。
一、辦甘回,當先清隴東,次搗河狄。
兩地既定,其餘可傳檄而定。
專事剿,則力固不逮;不痛剿而議撫,則叛服無常,亦何能濟。
一、關隴将才吏才,無可用者。
然地瘠勢艱,雖傑然者視為畏途,須廣羅艱貞堅苦、仗義相從之侶,以資襄助。
此六者其大端也。
以公智慮淵涵,固可即此以得大凡矣。
”其後宗棠平陝撚,平甘回以定新疆,一切經略,大率如蓉言。
蓉既放歸,營遂初園,杜門講學者十年。
其論學一以宋儒程朱為歸,力排漢學之穿鑿,亦不取陸王之禅悟,而于學者之不能反躬、徒以矜私知而炫多聞,尤不憚深貶而痛絕之。
乃至訟其鄉人以湘鄉之功名日盛,而湘鄉之風俗日敝,語重而心長以慨乎有言曰:“吾邑風尚素号願樸,農民勤稼稿,士子勵廉隅。
放軍興以來,文職武弁,崛起草澤,以能為國宣力。
而遷流日久,僥幸之心生。
以利祿為易得,而争事繁華;變樸厚之舊風,而群趨嚣競。
鄉村每有争訟,不問理而較勢,及其呈控到縣,亦複以是為衡。
由是有勢者恃以橫行,而無力者亦借資于有力之紳衿以張其焰而求一勝。
此民風所以澆漓,人心所以窳壞也。
二十餘年來,東南遘禍,舉凡衣冠文物,競逐紛華之國,無不殘破。
故家世族之所留遺,巨賈豪商之所積累,莫不蕩為灰燼,化為飛煙。
子女仳離,乞食道路。
獨湖南晏然無恙,吾鄉人因此跻緻名位,廣積金錢。
舊時鑿井耕田之子,椎牛屠狗之夫,皆高牙大纛、美衣華屋以自豪于鄉裡。
果有何功德在人,宜食此報以長保富貴而無後災哉?智者見禍于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