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湯鵬 魏源
關燈
小
中
大
治術。
曾有以通經緻用為诟厲者乎?以诂訓音聲蔽小學,以名物器服蔽三禮,以象數蔽《易》,以鳥獸草木蔽《詩》,畢生治易無一言益己,無一事可驗諸治者乎?嗚呼?古此方策,今亦此方策;古此學校,今亦此學校。
賓賓焉以為先王之道在是。
吾不謂先王之道不在是也,如國家何!《詩》曰:‘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迩言是聽,維迩言是争。
’自乾隆中葉後,海内士大夫興漢學,而大江南北尤盛。
蘇州惠氏(棟)、江氏(聲),常州臧氏(镛堂)、孫氏(星衍),嘉定錢氏(大昕),金壇段氏(玉裁),高郵王氏(引之),徽州戴氏(震)、程氏(瑤田),争治诂訓音聲,瓜剖脈析,視國初昆山、常熟二顧(炎武、祖禹)及四明黃南雷(宗羲)、萬季野(斯大)、全謝山(祖望)諸公,即皆擯為史學非經學,或謂宋學非漢學,锢天下聰明智慧,使盡出于無用之一途。
獨武進莊方耕倍郎(存與),生于其時其鄉,其學能通于經之大義,西漢董伏二先生之微淼,未嘗淩雜脈析,世之語漢學者鮮稱道之。
嗚呼!吾所謂真漢學者,庶其在是。
所異于世之漢學者,庶其在是。
至嘉慶道光間,而李申耆先生(兆洛)出,獨治《通鑒》《通考》之學,以地證史,以史治地,起三代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用康熙乾隆《皇輿一統圖》朱印,墨注古地名其上。
每代各為一圖,号曰《曆代沿革圖》。
疏通知遠,不趨聲氣,而惡夫以饾饤為漢,空腐為宋。
醰然粹然,莫測其際也。
并世兩通儒,皆出武進,盛矣哉!餘于莊先生不及見,見李先生。
”其學出于吾常州莊李二氏,經經緯史,而潤澤之以文章。
詞筆奧衍,熟于元明以來掌故,篡錄《元史新篇》若幹卷、《明代食兵二政錄》七十八卷、《聖武記》十四卷、《皇朝經世文編》百二十卷。
旁搜博采,尤悉心河道水利,海防邊防,上下古今而明究其得失,如聚米畫沙,如燭照數計。
自謂坐而言,可起而行也。
于時,英人以販鴉片,絕通市,構釁于我。
而兵艦東來,薄我廣州,縱橫海上,掠閩浙,入長江,師徒撓敗。
于是割地通商,而有南京城下之盟。
中外大吏,相顧蓄縮。
于是源發憤而道曰:“夷之水戰與火攻,強于倭。
倭之絕夷不與通市者,防其販煙與傳教。
而夷之畏倭,畏其岸上陸戰也。
倭國三十六島,港汊紛歧,其海口更多于中國,其水戰火攻尚不如中國,止以陸戰之悍,守岸之嚴,遂足詟夷心,絕市舶,而不敢過問。
又止以刑罰之斷,号令之嚴,遂足禁異教,斷毒煙,而莫敢輕犯。
吾之水戰火攻不如夷,猶可言也;守岸禁煙并不如倭,可乎?不可乎?不能以戰為款,猶可言也;并不能以守為款,可乎?不可乎?令不行于海外之天驕,猶可言也;令并不行于海内販煙吃煙之莠民,可乎?不可乎?夫财用不足,國非貧;人才不競之謂貧。
令不行于海外,國非羸;令不行于境内之謂羸。
故先王不思财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國境。
嘗觀周漢唐宋金元明之中葉矣,瞻其阙,夫豈無懸令?詢其廷,夫豈無充位?人見其令雷行于九服。
而不知其令未出階闼也。
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稿伏于灌莽也。
無一政能申軍法,則佚民玩;無一材堪充軍吏,則傲民狂;無一事非耗軍實,則四民皆荒。
伏民玩,則畫箠不能令一羊;傲民狂,則蟄雷不能破一牆;四民皆荒,然且今日揖于堂,明日觞于隍,後日胠于藏。
而以節制輕桓文,以富強歸管商,以火烈金肅議成湯,奚必更問其勝負于疆場矣。
《記》曰:‘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
’故昔帝主處蒙業久安之世,當渙汗大号之日,必虩然以軍令饬天下之人心,皇然以軍食延天下之人才。
人才進,則軍政修;人心肅,則國威遒。
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乎人心之積患。
’人心之積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吃煙販煙之莠民。
故君子讀《雲漢》《車攻》,先于《常武》《江漢》,而知二雅詩人之所發憤;玩卦爻内外消息,而知大《易》作者之所憂患。
憤與憂,天道所以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違寐而之覺也,人才所以革虛而之實也。
去僞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則人心之寐患去其一。
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毋談天,毋畫餅,則人心之虛患去其二。
天時人事,倚伏相乘;知已知彼,可款可戰。
”于是搜采歐美各國國情地理以著中國攻守之宜,成《海國圖志》一百卷,厥為國人談瀛海故實者之開山,而其要歸于“以守為攻”、“以守為款”、“以夷制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語重心長。
時異勢遷,生百年以後之今日,而籀源之所以為言,則有建諸天地而不悖
曾有以通經緻用為诟厲者乎?以诂訓音聲蔽小學,以名物器服蔽三禮,以象數蔽《易》,以鳥獸草木蔽《詩》,畢生治易無一言益己,無一事可驗諸治者乎?嗚呼?古此方策,今亦此方策;古此學校,今亦此學校。
賓賓焉以為先王之道在是。
吾不謂先王之道不在是也,如國家何!《詩》曰:‘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維迩言是聽,維迩言是争。
’自乾隆中葉後,海内士大夫興漢學,而大江南北尤盛。
蘇州惠氏(棟)、江氏(聲),常州臧氏(镛堂)、孫氏(星衍),嘉定錢氏(大昕),金壇段氏(玉裁),高郵王氏(引之),徽州戴氏(震)、程氏(瑤田),争治诂訓音聲,瓜剖脈析,視國初昆山、常熟二顧(炎武、祖禹)及四明黃南雷(宗羲)、萬季野(斯大)、全謝山(祖望)諸公,即皆擯為史學非經學,或謂宋學非漢學,锢天下聰明智慧,使盡出于無用之一途。
獨武進莊方耕倍郎(存與),生于其時其鄉,其學能通于經之大義,西漢董伏二先生之微淼,未嘗淩雜脈析,世之語漢學者鮮稱道之。
嗚呼!吾所謂真漢學者,庶其在是。
所異于世之漢學者,庶其在是。
至嘉慶道光間,而李申耆先生(兆洛)出,獨治《通鑒》《通考》之學,以地證史,以史治地,起三代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用康熙乾隆《皇輿一統圖》朱印,墨注古地名其上。
每代各為一圖,号曰《曆代沿革圖》。
疏通知遠,不趨聲氣,而惡夫以饾饤為漢,空腐為宋。
醰然粹然,莫測其際也。
并世兩通儒,皆出武進,盛矣哉!餘于莊先生不及見,見李先生。
”其學出于吾常州莊李二氏,經經緯史,而潤澤之以文章。
詞筆奧衍,熟于元明以來掌故,篡錄《元史新篇》若幹卷、《明代食兵二政錄》七十八卷、《聖武記》十四卷、《皇朝經世文編》百二十卷。
旁搜博采,尤悉心河道水利,海防邊防,上下古今而明究其得失,如聚米畫沙,如燭照數計。
自謂坐而言,可起而行也。
于時,英人以販鴉片,絕通市,構釁于我。
而兵艦東來,薄我廣州,縱橫海上,掠閩浙,入長江,師徒撓敗。
于是割地通商,而有南京城下之盟。
中外大吏,相顧蓄縮。
于是源發憤而道曰:“夷之水戰與火攻,強于倭。
倭之絕夷不與通市者,防其販煙與傳教。
而夷之畏倭,畏其岸上陸戰也。
倭國三十六島,港汊紛歧,其海口更多于中國,其水戰火攻尚不如中國,止以陸戰之悍,守岸之嚴,遂足詟夷心,絕市舶,而不敢過問。
又止以刑罰之斷,号令之嚴,遂足禁異教,斷毒煙,而莫敢輕犯。
吾之水戰火攻不如夷,猶可言也;守岸禁煙并不如倭,可乎?不可乎?不能以戰為款,猶可言也;并不能以守為款,可乎?不可乎?令不行于海外之天驕,猶可言也;令并不行于海内販煙吃煙之莠民,可乎?不可乎?夫财用不足,國非貧;人才不競之謂貧。
令不行于海外,國非羸;令不行于境内之謂羸。
故先王不思财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國境。
嘗觀周漢唐宋金元明之中葉矣,瞻其阙,夫豈無懸令?詢其廷,夫豈無充位?人見其令雷行于九服。
而不知其令未出階闼也。
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稿伏于灌莽也。
無一政能申軍法,則佚民玩;無一材堪充軍吏,則傲民狂;無一事非耗軍實,則四民皆荒。
伏民玩,則畫箠不能令一羊;傲民狂,則蟄雷不能破一牆;四民皆荒,然且今日揖于堂,明日觞于隍,後日胠于藏。
而以節制輕桓文,以富強歸管商,以火烈金肅議成湯,奚必更問其勝負于疆場矣。
《記》曰:‘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
’故昔帝主處蒙業久安之世,當渙汗大号之日,必虩然以軍令饬天下之人心,皇然以軍食延天下之人才。
人才進,則軍政修;人心肅,則國威遒。
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乎人心之積患。
’人心之積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吃煙販煙之莠民。
故君子讀《雲漢》《車攻》,先于《常武》《江漢》,而知二雅詩人之所發憤;玩卦爻内外消息,而知大《易》作者之所憂患。
憤與憂,天道所以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違寐而之覺也,人才所以革虛而之實也。
去僞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則人心之寐患去其一。
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毋談天,毋畫餅,則人心之虛患去其二。
天時人事,倚伏相乘;知已知彼,可款可戰。
”于是搜采歐美各國國情地理以著中國攻守之宜,成《海國圖志》一百卷,厥為國人談瀛海故實者之開山,而其要歸于“以守為攻”、“以守為款”、“以夷制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語重心長。
時異勢遷,生百年以後之今日,而籀源之所以為言,則有建諸天地而不悖